皮肤病学与性病学总论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 何春涤
第一章 皮肤性病学导论 第二章 皮肤的结构 第三章 皮肤的功能 第四章 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第五章 皮肤组织病理学 第六章 皮肤性病常用实验室技术 第七章 皮肤性病的治疗 第八章 皮肤的保健与美容
第六章 皮肤性病常用实验室技术 第一节 免疫病理检查 直接免疫荧光 间接免疫荧光
第二节 真 菌 检 查 浅部真菌:毛发、皮屑、甲屑、痂 深部真菌:痰、尿液、脓液、口腔或阴道分 泌物、血液、脑脊液、穿刺液、 活检组织
真菌镜检 真菌培养
第三节 变应原检查 斑贴试验(patch test): 适应症:接触性皮炎、职业性皮炎、手部湿 疹、化妆品皮炎 皮内试验: 适应症:I型变态反应(青霉素试验) IV型变态反应(结核菌素试验) 体外试验:
第四节 滤过紫外线检查 Wood light examination: 适应症:色素异常性皮肤病:色素减退、脱 失、沉着 皮肤感染:皮肤真菌感染卟啉病 其它:局部外用药、肥皂等---可见荧光
第五节 性病检查 1.淋球菌检查 2.衣原体检查 3.支原体检查 4.梅毒螺旋体检查 5.杜克雷嗜血杆菌检查 6.醋酸白试验 7.毛滴虫检查
第六节 蠕形螨 疥螨和阴虱检查 第七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 1. PCR技术 2. 基因芯片技术 (genechip)
第七章 皮肤性病的治疗 第一节 内用药物治疗 第二节 外用药物治疗 第三节 物理治疗 第四节 皮肤外科治疗
第七章 皮肤性病的治疗 第一节 内用药物治疗 1. 抗组胺药 2. 糖皮质激素 3. 抗细菌药物 4. 抗病毒药物 5. 抗真菌药物 第七章 皮肤性病的治疗 第一节 内用药物治疗 1. 抗组胺药 2. 糖皮质激素 3. 抗细菌药物 4. 抗病毒药物 5. 抗真菌药物 6. 维A酸药物 7. 免疫抑制剂 8. 免疫调节剂 9. 维生素类药物 10.其它
第一节 内用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 (1)组胺受体的分类 H1受体(H1R): 主要分布于皮肤、粘膜、血管及脑组织 H2受体(H2R): 第一节 内用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 (1)组胺受体的分类 H1受体(H1R): 主要分布于皮肤、粘膜、血管及脑组织 H2受体(H2R): 主要分布于消化道分泌腺 H3受体(H3R): 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组胺能神经末梢 的突触前部和周围神经组织, 参与神经冲动传递和HA合成、释放的负反馈调节
抗组胺药 组胺的作用 毛细血管扩张 血管通透性增高 平滑肌收缩 呼吸道腺体分泌增加 血压下降
常用的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 药名 成人剂量 常见不良反应 氯苯那敏 苯海拉明 多虑平 (doxepin) 赛庚啶 异丙嗪 酮替芬 (chlorpheniramine) 12~48mg/d,分3次口服 或5~20mg,肌内注射 或1ml(10mg),皮下注射 嗜睡、痰液粘稠、胸闷、咽喉痛、心悸、失眠、烦躁等 苯海拉明 (diphenhydramine) 50mg~150mg/d,分2~3次口服 或20~40mg/d,分次肌注 头晕、嗜睡、口干,长期应用(6个月以上)可引起贫血 多虑平 (doxepin) 75mg/d,分3次口服 嗜睡、口干、视物模糊、体重增加,孕妇儿童忌用 赛庚啶 (cyproheptadine) 4~12mg/d,分2~3次口服 光敏性、低血压、心动过速、头痛、失眠、口干、尿潴留、体重增加 异丙嗪 (promethazine) 50mg/d,分4次口服 或25mg,肌内注射 嗜睡、低血压、注意力不集中,大剂量和长期应用时可引起中枢兴奋性增加 酮替芬 (ketotifen) 2mg/d,分2次口服 嗜睡、疲倦、口干、恶心、头晕、体重增加
常用的第二代H2受体拮抗剂 药物名称 成人口服剂量 注意事项 阿司咪唑 (astemizo1e) 10mg/d 连续应用1个月以上可出现体重轻度增加,孕妇慎用 忌与唑类抗真菌药合用 非索非那定 (fexofenadine) 120mg/d,分2次 婴幼儿、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 特非那定 (terfenadine) 偶见头痛、口干 忌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唑类抗真菌药合用 氯雷他定 (loratadine) 2岁以下婴幼儿禁用,孕妇、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损害患者慎用 西替利嗪 (cetirizine) 美喹他嗪 (mequitazine) 10~20mg/d,分2次 有下尿路梗阻性疾病患者禁用,青光眼、肝病患者和前列腺肥大患者慎用 阿伐斯汀 (acrirastine) 8~24mg/d,分1~3次 12岁以下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肾功能损害、重度高血压患者禁用,老年人慎用 咪唑斯汀 (mizolastine) 严重的肝病、心脏病患者禁用,轻度困倦、婴幼儿、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抗组胺药的不良反应 中枢表现:主要见于第一代 易耐受:不宜长期使用同一种类,可轮换使用 造血系统及肝脏功能损害:见于部分种类 增加眼压:主要见于第一代 口干:主要见于第一代 心脏毒性:见于部分第二代 过敏反应:见于少数特异性体质者
2.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重症药疹 重症多形性红斑 非感染性的急性荨麻疹 过敏性休克 严重接触性皮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皮肌炎 天疱疮 类天疱疮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5 (2)常用的糖皮质激素的种类 20 药物名称 抗炎效价 等效剂量 (mg) 成人剂量 低效 氢化可的松 (hydrocortisone) l 20 20~40mg/d,口服 l00~400mg/d,静滴 中效 泼尼松 (prednisone) 4 5 15~60mg/d,口服 泼尼松龙 (prednisolone) 4~5 10~20mg/d,静滴 甲基泼尼松龙 (methyprednisolone) 7 16~40mg/d,口服 曲安西龙 (triamcinolone) 8~16mg/d,口服 高效 地塞米松 (dexamethasone) 30 0.75 1.5~12mg/d,口服 或2~20mg/d,静滴 倍他米松 (betamethasone) 40 0.5 1~4mg/d,口服 6~12mg/d,肌注
(3) 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长期大量系统应用 1.感染(病毒、细菌、结核、真菌等) 2.Cushing syndrome--皮质功能亢进或减退 3.消化道溃疡或穿孔--抗酸药物 4.电解质紊乱--低钾 5.骨质疏松或缺血性骨坏死--补钙 6.对神经精神的影响--! 7.诱发或加重原有的糖尿病 8.诱发或加重结核病 9.高血压--检测血压! 10.影响儿童的发育!
(3) 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长期大量局部外用 激素依赖性皮炎! 1.皮肤萎缩 2.毛细血管扩张 3.萎缩纹 4.口周皮炎 5.紫斑、色素沉着 6.皮肤脆性增加 7.类固醇痤疮 8.酒渣鼻样皮炎 9.多毛(局部) 10.易癣菌感染
4. 抗病毒药物 阿昔洛韦-对病毒DNA多聚酶 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可干 扰疱疹病毒DNA的合成。 万乃洛韦 更昔洛韦 泛昔洛韦 利巴韦林-广谱抗病毒药物。 通过干扰病毒核酸合成而阻 止病毒复制繁殖 干扰素 干扰素诱导剂
5. 抗真菌药物 灰黄霉素:窄谱,可用于头癣 两性霉素:用于深部真菌感染 制霉菌素:对念珠菌和隐球菌敏感 5-氟胞嘧啶:人工合成,毒性小 酮康唑:念珠菌感染、浅部真菌感染等 伊曲康唑:广谱,抑制细胞P450依赖酶,用于甲癣 氟康唑:用于深部真菌感染 特比萘芬:窄谱,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用于甲癣 碘化钾:用于孢子丝菌感染
6. 维A酸类药物(retimoids) 一组与天然维生素A结构类似的化合物, 它的发现是皮肤病治疗的一大进展。 这类药物能调节上皮细胞和其他细胞的 生长和分化;对恶性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 影响免疫系统和炎症过程;改变靶细胞间的 粘附等。
第一代 异维A酸、维胺酯。用于囊肿性痤 疮、掌跖角化病等 第二代 单芳香族维A酸,代表药物为依曲 替酯、依曲替酸,用于严重银屑 病、各型鱼鳞病、掌跖角化病等 第三代 多芳香族维A酸,代表药物是芳香维 A酸乙酯,阿达帕林、他扎罗汀:用 于银屑病、鱼鳞病、毛囊角化病等
7. 免疫抑制剂 (1)环磷酰胺 (cyclophosphamide,CTX) (2)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P) (3)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 (4)环孢素A (cyclosporin A) (5)他克莫司(tacrolimus) (6)酶酚酸酯(mycophenolate)
8. 免疫调节剂 (1)干扰素(intreferon-α、β、γ) (2)卡介菌(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BCG) (3)左旋咪唑(levamisole) (4)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 (5)胸腺素(thymosin)
10. 其它 (1)氯喹 (chloroquine) 羟氯喹 (hydroxy chloroquine) (2)雷公藤多甙 (tripterygium glycosides) (3)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 (intravenous mmunoglobulin,IVIg) (4)钙剂--? (5)硫代硫酸钠 (6)氨苯砜 (diaminodiphenylsulfone,DDS)
第二节 外用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的种类 外用药物的剂型 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①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时可选用粉剂 第二节 外用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的种类 外用药物的剂型 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①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时可选用粉剂 或洗剂,炎症较重,糜烂、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 湿敷,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则用糊剂; ②亚急性皮炎渗出不多者宜用糊剂或油剂,如无糜 烂宜用乳剂或糊剂; ③慢性皮炎可选用乳剂、软膏、硬膏、酊剂、涂膜 剂等; ④单纯瘙痒无皮损者可选用乳剂、酊剂等。
第三节 物理治疗 1.电疗法 光疗法 1.红外线 2.光疗法 2.紫外线 3.光化学疗法 3.微波疗法 4.激光 4.冷冻疗法 激光手术 第三节 物理治疗 1.电疗法 2.光疗法 3.微波疗法 4.冷冻疗法 5.水疗法 6.放射疗法 光疗法 1.红外线 2.紫外线 3.光化学疗法 4.激光 激光手术 激光理疗 选择性激光 光嫩肤技术 光动力疗法
深在或浅在性色素性损害如太田痣、文身(黑、蓝、绿) 长脉冲红宝石激光 脱毛 Q开关翠绿宝石激光 755 红外线 文身(黑、蓝、绿) 皮肤科常用选择性激光 激光类型 波长(nm) 颜色 适应证 氩离子激光 488、514 蓝、绿色 血管性损害 Photoderm 515~1000 绿-红色、红外线 血管性损害、色素性损害、脱毛 Q开关Nd:YAG激光(倍频) 532 绿色 血管性损害、色素性损害、红色文身 铜蒸汽激光 578/511 黄-绿色 血管性损害、色素性损害 闪光灯泵脉冲燃料激光 585-600 黄色 Q开关红宝石激光 694 红色 深在或浅在性色素性损害如太田痣、文身(黑、蓝、绿) 长脉冲红宝石激光 脱毛 Q开关翠绿宝石激光 755 红外线 文身(黑、蓝、绿) 长脉冲绿宝石激光 二极管(半导体)激光 810 Q开关Nd:YAG 1064 不可见 深在性真皮色素、文身(黑、蓝) 铒:YAG激光 2940 皮肤磨削去皱、浅表瘢痕、浅表肿物 CO2激光 10600 去除疣、各种肿物
太田痣 治疗前 太田痣 治疗后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 光疗中心
第四节 皮肤外科治疗 1.切割术 2.皮肤移植术(skin transplantation) 3.毛发移植术 (hair graft) 第四节 皮肤外科治疗 1.切割术 2.皮肤移植术(skin transplantation) 3.毛发移植术 (hair graft) 4.体表外科手术 5.腋臭手术疗法 6.皮肤磨削术(dermabrasion) 7.Mohs外科切除术(Mohs microsurgery)
第一章 皮肤性病学导论 第二章 皮肤的结构 第三章 皮肤的功能 第四章 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第五章 皮肤组织病理学 第六章 皮肤性病常用实验室技术 第七章 皮肤性病的治疗 第八章 皮肤的保健与美容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