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 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要点: 1、世界的物质性。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4、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5、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6、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 物质 实践 联系 发展 规律 矛盾 方法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自然观 (1)自在世界 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有两层含义:1、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2、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未被人化的自然界。 (2)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是由天然自然分化、转化而来,而且始终处于天然自然之中的,形式上与本质上保留着自然的特征但又具有社会历史特点的那部分自然。 (3)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2、哲学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其二,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世界?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第一,它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第二,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根本标准;对第二方面问题的回答,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唯物论有不同的形式。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基督教、“绝对精神”、“心外无物”、“我思故我在”等都属于此。
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一切的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物质 思维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彻底认识。
世界怎么样 它与哲学基本问题相关,主要涉及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 由此,形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不同观点的对立。
辩证法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 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与作用。 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三个阶段。
古代朴素唯物论
古代朴素唯物论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所具有的不可分、不可入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在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2、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形式。 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产生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反应特征收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的产生 (2)意识还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意识的本质 “观念的东西不过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美国科学家称已经找到人灵魂出壳的原因
许多濒临死亡的人为何都 看见了奇异光芒? 真正死亡的人在临死时会看见什么,没有人说得清楚。但有过死亡经验,又活过来的人的感受却很独特。他们通常会用“灵魂出壳、时空交错、奇异光芒……”等等词语来描述。……也有很多科学家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美国肯塔基大学神经生理学家凯文·纳尔逊在听过一名患者讲述自己的濒死体验后,开始了对这种现象的了解和研究。在近日的《神经学》杂志上,纳尔逊医生发表了自己的最新研究结果。本报记者也带着好奇联络到了这位神经生理学专家,并对他进行了电子邮件采访。
许多濒临死亡的人为何都 看见了奇异光芒? 濒死体验中出现的各种元素都可以用快速动眼睡眠侵扰来解释。纳尔逊医生解释说,快速动眼睡眠侵扰通常会出现在人们半睡半醒不能正常入睡或是刚刚醒来但没有完全清醒的状态下。在一些临床诊断中某些疾病也会引起快速动眼睡眠,比如帕金森症。心肺疾病也会导致这种睡眠障碍。
许多濒临死亡的人为何都 看见了奇异光芒? 出现的症状往往是从三个方面体现,一是视觉,二是听觉,三是身体的感觉。纳尔逊医生在调查中总结了四种现象:在半清醒的状态下,你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人或物;听到了别人听不到的声音,音乐或噪音;感到浑身无力,四肢麻痹动弹不得(睡眠麻痹);突然感到腿或膝盖无力。这四种情况有时单独出现,有时又伴随出现。这些症状类似于我国民间常说的“鬼压床”。
许多濒临死亡的人为何都 看见了奇异光芒? 经常经历快速动眼睡眠侵扰的人,通常他的大脑中的觉醒系统很容易被激发。在遇到危机情况时,觉醒系统就会导致人们出现类似于在快速动眼睡眠侵扰时的感觉,这时觉醒系统会让人们有超常的警惕,并伴随其他的幻觉。就好像当人们熟睡进入梦境时,突然醒来,但并不完全清醒,而梦境依然出现在眼前一样。
一些遭遇过车祸的幸存者为何通常都感觉到自己灵魂出壳? 一些遭遇过车祸的幸存者通常都感觉到自己从身体分离出来,就像是灵魂出壳。纳尔逊医生指出这种分裂是心理上的分裂。幸存者的觉醒系统增强,产生超常的警惕性,并且会感到周围的东西都在加速,图像也很清晰。这种对危机做出的心理分裂更像是幸存者减少对危机的恐惧而产生的反应。这种非病态的心理分裂通常出现在人们受到外伤时。但也有研究显示,在人们出现脑部缺血时也会出现这种感觉。
科学家完成“灵魂出窍”实验
科学家完成“灵魂出窍”实验 英国和瑞士的研究人员宣称,他们已经找到了“灵魂出窍”的科学依据,他们通过扰乱大脑收到的信号,而使人感觉好像灵魂出来后在一边看着自己。在他们的实验中,研究人员没有使用任何药物,但他们确实做到了让参与实验的志愿者“灵魂出窍”。24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科学》杂志公布了这项研究。
科学家完成“灵魂出窍”实验 在布兰克的实验中,实验对象戴上虚拟现实眼镜,能看到一个跟自己一模一样的模型。研究人员同时用棍子敲打实验对象和模型,实验对象感到疼痛的同时,还能看到“另一个自己”也被敲打。然后,研究人员把实验对象带离原来的立足点,摘掉眼镜后要求他们找到自己原来的位置,但他们都站到实验中模型被放置的位置,也就是说,他们直接把模型当作“自己”。
科学家完成“灵魂出窍”实验 在埃尔松的实验室里,研究人员让志愿者坐下,同时给他们戴上视频显示器,这种仪器可以使志愿者通过一对安装在后面的摄像机从背后看到他们自己。
通过实验,志愿者说他们产生“灵魂出窍”的感觉,觉得好像在后面看他们自己的身体。许多人认为这种经历不可思议,但这种情况并没有使他们害怕。埃尔松表示,志愿者认为内心深处的那个“自我”从身体出来了,通过另一个人观察他们的身体。他说:“我们的想法是改变视觉输入和它跟触觉信息的关系。大脑总是努力解释感官信息,但有时它会欺骗它自己。”
研究人员认为,“灵魂出窍”这一现象可以从神经学角度解释——如果一个人负责视觉与感官的脑电波之间失去联系,就有可能出现了“灵魂出窍”的现象。他们的报告还指出,每十个人当中便有一人曾有过“灵魂出窍”的经历。 http://tech.sina.com.cn/d/2007-08-25/10221698297.shtml
科学家有望找到删除痛苦记忆方法 据《每日电讯报》报道,也许用不了多久,科学家们就可以帮助人们删除痛苦的记忆,这将为那些害怕蜘蛛或者设法忘记创伤经历的人们带来希望。 神经生物学家相信,他们不久会确定目标,然后用化学方法擦除痛苦记忆和内心的恐惧,而且不会伤害大脑。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新方法能帮助战士克服对战争的恐惧,治疗恐怖症患者。甚至还可用于消除亲人去世所带来的痛楚。
美国佐治亚医药大学医学院大脑和行为探索研究所的神经生物学家乔·特斯坦博士说:“虽然记忆是最好的老师,对生存和适应至关重要,但是,选择性地删除一些不好的记忆,例如创伤或者不必要的恐惧,可以帮助很多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的工作展示了一种能快速擦除记忆而不损害大脑细胞的分子机制。” 该研究发表在《神经细胞》杂志上,研究小组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科学家们合作,已经在老鼠身上分离了一种“记忆分子”,用这种分子去除老鼠的痛苦记忆。他们在很多实验中通过电击为老鼠制造外伤,然后,用被称为CamKII的钙酶给老鼠除去记忆。
到最后,研究人员可能会制成一种药或者注射针剂,在被要求回忆痛苦记忆或者恐惧的同时服下或者注射这种药物。虽然这一发现已是令人兴奋的突破,但是,特斯坦博士称,在类似的方法被开发用于人类之前仍需要数年的时间,因为人类的大脑比老鼠的大脑复杂得多。 http://tech.qianlong.com/33443/2008/10/24/71@4716645.htm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意义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运动的辩证性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
测量时间的单位通常有年、月、日,它们都是靠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确定的。
时间和空间是有限与无限、 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 物质运动的时空是客观存在的因而是绝对的,而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因而是相对的。 意义: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决定性地位。 这使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社会物质性的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 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3、实践有基本形式与非基本形式之分。前者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作用。 任何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 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 社会生活的本质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它的实践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含义 它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任何要素、任何事物都与其它要素或事物处于相互影响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
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联系的方式比较多,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苹果熟透了要掉在地上,这是苹果与地面之间的本质联系,苹果落在哪个人的头上,是非本质联系。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 、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 第一,新事物具有新的结构与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第二,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且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新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第二,它既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因素,同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第三,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够得到群众的拥护。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 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第一,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它是贯穿其他规律与范畴的中心线索。 第三,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是它的两种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 (1)含义: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2)表现:矛盾着的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
2、矛盾的斗争性 (1)含义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表现形式 矛盾的斗争性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3)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
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1)相互区别。二者含义不同,性质不同。 (2)相互联结、相辅相成。二者互为基础,共同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根本性的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它为事物的发展提供条件;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对方身上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促使矛盾统一体的发展。
(3)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缺一不可,共同作用,从不同的方向推动事物的发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始终处于矛盾之中。
2、矛盾的特殊性 1)含义: 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 2)表现: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与作用。 从横向上分,矛盾群体中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从纵向上分,有根本矛盾与非根本矛盾。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之间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共性要统摄个性。 3)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相对的观点,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 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质、量、度 (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2)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3)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度的两端叫关节点。
2、量变、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要转化成新的量变。
(4)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旧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 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1、肯定、否定 (1)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2)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肯定与否定 在生物有机体中,遗传是肯定方面,变异则是否定方面;同化是肯定方面,异化则是否定方面。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形式的理解,都是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的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2、辩证的否定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它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它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是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尼采的历史虚无主义、俄国的无产阶级文化派、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你没见树上有虫吗? 为什么把树砍了? 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就是全盘抛弃。 尼采的历史虚无主义、俄国的无产阶级文化派、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3、否定之否定规律 (1)它是事物自我矛盾的运动。 (2)它包括三个阶段、两次否定。 (3)每一次否定,事物都以走向自身对立面的方式实现质的飞跃;同时,每一次否定都是一次扬弃。 (4)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存在的辩证法,是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二者的统一。
(二)唯物辩证法是 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它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内容。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1 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96
现象有真象与假象之分,真象是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则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97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造成的、并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内在根据。 闪电的本质是云层中的正电与负电相遇而发生猛烈放电的过程。 98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则深藏于事物的内部,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太阳东升西落是现象,引力相互作用是本质。 99
现象是个别的和具体的东西,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地球公转 星系演化 黑洞 100
H2O 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相对平静、相对稳定。 冰 水 汽 水有三态,但它们都是水的表现或现象,其本质仍然是: 升华 汽化 凝华 液化 凝固 汽化 液化 升华 溶解 凝华 H2O 101
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则比现象单纯、深刻。 102
现象与本质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反映。 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 列宁 103
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马克思 104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有貌恭敬而心慢者 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
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了科学认识的任务和途径。 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毛泽东 106
2 、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形式---内容的表现方式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新内容旧形式 旧内容新形式…… 既要讲究方法又要反对形式主义 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复杂性: 同一内容不同形式 不同内容同一形式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3、从因果联系中探寻规律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风吹草动 熟能生巧 110
因果联系往往具有时间上的顺序性,即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因果联系也往往具有时间上的同时性。 作力F 111
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地球绕太阳公转和自转与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以及昼夜交替的关系,前者是原因,后者是结果。 112
原因和结果又是相互联系的,二者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生产的发展,孕育并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113
4、 从偶然性中把握必然性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必然的。 114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例如,种瓜所得的瓜是大是小,这是不确定的,偶然的。 车祸 分子热运动 115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它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或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 马克思 116
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 每一时代的历史任务,总要通过一定的代表人物来实现,这是必然的;至于这些人物是谁,又带有偶然性。 117
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 一只老鹰在地上抓起一只乌龟,飞到空中又把它扔下来,而乌龟正好落在一个秃子的头上。这种偶然性中也蕴含有必然性。 118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19
在机械决定论看来,一个豆荚中豆粒的多少,一条狗尾巴的长短等等,都是必然的。 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反对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有力武器。 在机械决定论看来,一个豆荚中豆粒的多少,一条狗尾巴的长短等等,都是必然的。 120
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侥幸的偶然事件上。 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使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立足于客观必然性的可靠基础之上。 守株待兔 121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伦琴发现X射线,都与善于利用偶然因素紧密相关。 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也要重视并善于利用偶然性因素的作用。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伦琴发现X射线,都与善于利用偶然因素紧密相关。 122
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也要重视并善于利用机遇。 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邓小平 123
5、 立足现实性,分析可能性 可能性---包含在事物内部预示着事物的发展前景将会变为现实的趋势。
区分几条界限: 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现实的可能性与未来的可能性 好的可能性与坏的可能性 或然率——可能性在量上的科学测定
现实性---已经实现的可能(可能性的展开)
可能性与现实性是事物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 可能性包含在现实性中,不断转变为现实性现实性又包含新的可能,两者不可分割。 可能不等于现实,可能转化为现实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可能向现实的不断转化,推动了事物不断向前发展。 从现实出发,预测可能性,促进好的可能性不断向现实性转化。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思维方法 1、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包括系统方法、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 3、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基础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客观性是其根本特点。它客观存在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正确的理论思维增强人们驾驭规律的能力。 要反对藐视规律的主观性随意性和经验主义。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客观性;人能有目的地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特定性。
2、区别:自然规律作为一种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通过有意图的人的活动实现;自然规律具有可重复性,社会规律具有历史性。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作用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具有目的性与计划性。 2、具有创造性。 3、能够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4、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与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其次,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要注意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实践为发挥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发挥能动作用。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社会历史规律具有决定作用;在社会发展的每一具体阶段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客观趋势和可能性,人应当依据自身利益和需要对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方向、目标和方式作出选择。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与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经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4、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民办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6、如何把握主观能动发生器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阅读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节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节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5、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6、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节选)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7、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8、毛泽东:《矛盾论》, 《毛泽东选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9、毛泽东:《论持久战》, 《毛泽东选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0、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邓小平文选》,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