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八 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布局 1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一节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五节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3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社会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孔子:和为贵 墨子:兼相爱、爱无差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我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 孔子:和为贵 墨子:兼相爱、爱无差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 (2)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和谐社会的论述 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 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进行共产主义试验,以“新和谐”命名。 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 纽约时报:中国最红的村镇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设想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毛泽东 (4)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毛泽东 发表于1956年9月《论十大关系》和1957年2月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关于社会和谐建设的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重申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同时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科学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这些思想奠定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要基础。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2002年十六大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2002年十六大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中共十六届四中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2007年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2007年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十八大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将社会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公益短片:和谐校园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相声:和谐社会
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公益短片:和谐校园
3、十八大提出了社会建设的目标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基本实现; 就业更加充分; 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 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健全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
第二,促进创业就业体制机制
第三,形成合理有序分配格局
第四,建立公平持续社保制度
第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社会治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视频连接:钉子户
第一,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村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放手让一切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第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发展
第三,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信访制度 评估机制 保障机制 调解体系 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 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