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考纲·重点解读】(教师用书独具) 考纲考点 考点解读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概念与相互关系,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梳理秦汉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史实,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监察制度演变,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明确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认识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及特征,认识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影响,分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掌握儒家思想形成发展的演变历程,理解董仲舒新儒学、宋明理学的影响;分析明清进步思想家的主张及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1)掌握中国四大发明等主要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梳理中国书画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认识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脉络 (3)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成就,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及原因;掌握京剧等剧种产生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特征;认识京剧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5.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内容、特点、实质及影响,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2)掌握罗马法的演变历程、主要内容,分析罗马法实质及影响,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3)理解古希腊人文主义兴起的背景,掌握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主张,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理解古希腊人文精神是近代人文精神的起源
【专题导航】 古代中国 古代西方 时间跨度 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 古希腊:克里特文明~公元前146年 古罗马:罗马城修建~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特征 农耕文明 海洋文明
表 现 政治文明 (1)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3)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逐渐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 (1)古希腊辉煌的奴隶制民主政治,成为近代西方代议制的根源 (2)伴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法律不断演变并得到完善,形成罗马法律体系。博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是近现代欧美国家法律的源头
表 现 经济文明 (1)“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经济模式 (2)“重农抑商”政策下的手工业和商业有一定的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始终未能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 海上贸易兴盛,奴隶制工商业发达,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兴起与繁荣
表 现 思想文明 (1)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2)古代中国传统科技发达,思想文化繁荣 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关注社会,研究人,体现了希腊文化的理性精神和人文主义的本质,古希腊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发源地
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 ——先秦、秦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时间断限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线 索 特 征 政 治 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线 索 特 征 经 济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文 化 (1)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文学方面:《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阶段性文学成就表现为汉赋 (3)科技方面: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一、政治上:从周代“天下共主”到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商周的政治制度 (1)商周实行 ,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的 ,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局面。 (2)西周实行以血缘为纽带, 为核心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 嫡长子继承制
2.秦汉中央集权制度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确立 的皇帝制度;中央设立 ;地方推行 ,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汉初频繁换相,形成中外朝制度;地方推行 ,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颁布“ ”,解决了王国问题;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官员。 (3)选官制度从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皇权至上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郡国并行制 推恩令 察举制
二、经济上: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1.农业 (1)先秦时期的耕作技术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 的演变;小农经济形成,重农政策开始出现。 (2)汉代牛耕普及,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耧车和代田法;兴修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2.手工业 (1)西周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技艺高超;春秋战国时期官营、私营和 三种形态并存。 (2)汉代开始用煤炭作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铁犁牛耕 家庭手工业
3.商业 (1)商朝时职业商人产生;周朝时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春秋战国时期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2)秦统一货币等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 ,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4.经济政策 (1)商周土地制度为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破坏,封建 形成,这成为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2)汉代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推行 制度。 丝绸之路 土地私有制 盐铁专卖
三、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与科技文化的发展 1.从“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纷纷登场,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春秋末期的 开创儒家学派,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战国后期儒学成为蔚然大宗。 (3)汉武帝接受董仲舒“ ”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孔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科技文化 (1)科技: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数学、医学、农学等成就非凡。 (2)汉字:商代 的出现,标志中国文字走向成熟。 (3)文学:春秋时期出现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具有现实主义特色;战国时期楚辞体盛行;汉代综合文体汉赋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成就。 甲骨文 诗经
[通史专题] 考向一 先秦至秦汉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视角1 从历史遗存角度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点、影响 【典例1】 (2014·广东文综,12)“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象宫室屋宇之形, “ ”可能表示 ( )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解题思路 定位知识 宗法制与甲骨文 解题关键 迁移理解宗法制的影响及甲骨文的特点 辨析 选项 A “宗”,是一个会意字,“示”指神祇,“宀”指房屋,即在室内对祖先进行祭祀,在甲骨文中“ ”象宫室屋宇之形,则“ ”表示祖先牌位,正确
辨析 选项 B 秦始皇统一后,建立皇帝制度,才有了皇帝宝座,甲骨文是商代文字,错误 C 宗的本义指宗庙、祖庙,青铜兵器与宗的含义没有联系,错误 D 铁制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甲骨文是商代文字,错误 答案 A
视角2 从文明传承角度考查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典例2】 (2013·课标全国Ⅰ,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题思路 定位知识 分封制、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把握题眼 战国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东方六国地区差别明显 辨析 选项 A 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错误 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是等级序列,错误 C 材料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正确 D 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错误 答案 C
【主题深化】 宗法制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1)封建政治:①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②影响了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③形成了“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 (2)社会习俗:①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建立;②民间的尊宗敬祖、认宗归祖、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
(3)思想观念:①宗法观念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②宗法观念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③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忠孝之士;④宗法制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⑤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
考向二 先秦至秦汉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 视角1 关注重要历史概念及古代小农经济 的特点 【典例3】 (2013·海南单科,8)右图反映的是 ( )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解题思路 定位知识 小农经济 解题关键 观察图片中男耕女织蕴含的信息 辨析 选项 A 图片无法反映出“小国寡民”特点,错误 B 图片上面是“铁犁牛耕”,下面是“女子纺织”,综合反映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特点,正确 C 对图片的片面理解,错误 D 对图片表面现象的理解,错误 答案 B
视角2 从发展角度考查汉代商业发展及重农抑商政策的措施 【典例4】 (2013·山东文综,10)《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解题思路 定位知识 汉代商业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 把握题眼 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 辨析 选项 A 不准商人占有田地,不属于商业经营范围的内容,排除 B 材料未涉及到赋税问题,排除B C 强调商人不能做什么,不是户籍问题,排除C D 意思:商人有市籍,商人及家属不得占有田地,目的是“以便农”,正确 答案 D
【方法必备】 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历史概念的广度和深度,是判断该历史概念与其它概念有无交叉及交叉深浅的重要标准。如对小农经济的理解,从发展背景、含义看概念的内涵;其特点、地位及评价等是概念的外延。再如对抑商政策的理解,可以从目的、含义角度理解其内涵;从影响、评价及与农业、手工业关系角度理解其外延。
考向三 从先秦“百家争鸣”到汉代思想大一统的演变 视角1 从时代背景角度考查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及差异 的辨析 【典例5】 (2014·海南单科,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解题思路 定位知识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 把握题眼 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辨析 选项 A 材料反映的是君主集权,不是君主“无为而治”,错误 B 材料中没有提及血缘等级关系,错误
辨析 选项 C 据材料“有难则用其死”可知君主没有推行“礼乐仁政”,错误 D 材料信息“君上之于民也”说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统治的严苛,属于法家思想,正确 答案 D
视角2 从文明进步角度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治国理 念及影响 【典例6】 (2014·课标全国Ⅰ,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题思路 定位知识 君主专制的强化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题关键 君主专制加强与儒学思想的发展 辨析 选项 A 君主专制源于战国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错误 B 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是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据材料信息“‘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可知,统治者借助人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正确
辨析 选项 C 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错误 D 题干主旨强调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错误 答案 B
【主题深化】 儒、法、道、墨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 学派及代表 主张 特 点 道家(老子) 无为、小国寡民 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 儒家(孔子) “仁”、克己复礼 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儒家 (孟子、荀子) “仁政”“仁义” 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
墨家(墨子) “兼爱”、“非 攻”“尚贤” 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 法家(韩非) 主张改革、“君 主集权”、法治 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
[模块链接] 考向四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社会转型的历史特征 【典例7】 (2014·天津文综,12)(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解题思路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紧扣材料对“农商”的重视程度来概括。第三小问,从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的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直接归纳“措施”,“目的”根据材料二的信息来分析归纳出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盐铁官营、货币官铸、物价管理等角度来分析。
答案 (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 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 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 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主题深化】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阶段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其主要表现: (1)政治上:诸侯争霸和各国纷纷推行的变法打破了旧的统治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郡县制开始出现,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封建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加强。
(2)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度确立。 (3)思想上:“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
猜想1 (立意:社会史观——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研究民俗的学者都注意到,中国的亲属称谓系统十分繁复精细,如男性长辈称伯父、叔父、姑父、姨夫等;女性长辈称伯母、婶母、姑母、姨母等。这种不厌其烦的称谓方式,实际上反映了 ( ) A.“家国一体”观念的影响 B.尊卑贵贱等级观念的思想盛行 C.尊崇血缘亲疏宗族观念的影响 D.“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排他心理
解析 据题干可知,从各种亲属称谓方式上可以看出,它是基于我国古代宗法制度而形成的,体现的是血缘关系的远近、宗法观念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体现了“忠孝一体”的观念,B项体现了等级观念,D项体现了盲目排外的心理,都与题干材料相背离,排除A、B、D三项。 答案 C
猜想2 (立意:主干知识——郡国并行制) 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是指 ( ) A.废除宗法制 B.采取郡国并行制 C.加强皇帝制 D.实行三公九卿制
解析 解答抓住关键语“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可判断汉高祖采用郡国并行制。汉高祖认为秦朝“前世之弊”在于废分封,行郡县,一旦农民起义,无人勤王,导致速亡。宗法制自西周以来一直是古代中国重要政治制度,A项错误;汉承秦制,C、D两项错误。 答案 B
猜想3 (立意:主干知识——汉代商业发展) 《史记·货殖列传》里记载:“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以南,河济之间千树荻,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及名国万家之城带郭千亩,亩钟之田,若千亩卮茜,千畦姜韭。”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 ) A.汉代已形成了商品生产专业区域化的差异 B.汉代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 C.汉代区域之间长途商品贩运的困难 D.汉代商品区域化生产冲击小农经济的稳定
解析 据题干材料的不同区域生产不同的经济作物,主要说明了这些区域化生产,不是为了自家的消费,而是为了出卖而生产的商品生产区域化,说明了汉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区域化,故选A项。B项错在农业经济的“程度”上;C、D两项题干材料未体现。 答案 A
猜想4 (立意:社会热点——水旱灾害) 广东省水文局2014年5月22日15时26分发布洪水蓝色预警:预计清远连江中下游将发生十年一遇洪水。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水旱灾害多发的国家。我国古代人民对抗灾害的活动不包括 ( ) A.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 B.灌溉工具创新不断 C.水排成为汉代抗旱利器 D.重视农耕经验、技术的总结
解析 水排是汉代冶铁鼓风设备,并不是灌溉工具,故选C。
猜想5 (立意:文明史观——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013年6月29日人民网《中国梦·民主路》引用伏尔泰名言:“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发现精神世界”,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以下言论不能论证以上观点的是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有教无类
解析 “贵贱有序”强调的是奴隶制下的等级秩序,这与伏尔泰启蒙思想中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等目标不一致,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应突出其进步潮流,故选C。
猜想6 (立意:主干知识——儒学大师的思想主张) 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汉武帝为了解决诸侯王国问题,在思想上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服务。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猜想7 (立意:主干知识——宗法制的遗存及其影响) 材料一 宗祠,又称宗庙、祖祠、祠堂。它是供奉祖先牌位、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2014年元月3日,安徽博望程氏宗祠落成典礼暨2014年祭祖大典在马鞍山市博望隆重举行,来自江苏、山东、江西、河南、上海等12个省市和安徽23个市县的宗亲联谊会或代表团160余位宗亲参加了庆典仪式。
材料二 唐末乱世中,河南光州固始县琅琊王氏中的一支部队由王审之兄弟率领,为朝廷四处征战,来到福建,五代时建立了闽国。王审之登上王位,治闽30年,对福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称为“开闽第一人”、“八闽人祖”。王氏后代遍布港澳台和东南亚,福州和固始政府多次举办过闽王文化节。 材料三 2014年6月22日,甘肃省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天水市伏羲广场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各界代表共2万余人参加公祭大典活动。 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或认识。(要求: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答案 社会现象:传统宗法文化(宗族思想、祖先崇拜、根祖文化)盛行。 认识:要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肯定积极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等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不能一概视为封建文化的卷土重来。 (1)通过忆颂先祖功绩,颂扬先祖品德,激励后辈上进,进行优秀传统道德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通过宗祠和族谱这两种宗法文化载体,进行宗族成员间的互助,和谐族人关系,进而促进社会和谐。 (3)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祭祀、礼仪、孝文化等。 (4)通过大型公祭和宗族内祭拜等活动,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经济发展。 (5)同祖同源的血脉亲情是联系和团结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纽带,有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有助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文化认同感和情感归属感,也能激发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爱国情感。
(6)族谱中的许多记载,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对于研究历史学、经济学、人口学、民俗学都有一定的作用。 克服消极作用:传统宗法文化存在父权家长制、重男轻女等落后观念,不利于实现社会平等;某些家规和族规侵犯人权,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国家相悖;容易形成狭隘的宗族观念与小集团意识,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有些族谱记述往往溢美掩恶,客观性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