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家公園的建制過程 參考書籍:築夢荒野 世新大學黃躍雯教授 著
摘要 前言 國家公園的由來和定義 日據殖民時的發展主義 二次戰後國家中心發展 國家中心保育主義 近代國家/地方社會發展 蘭嶼 金門 國家公園 結語
前言 台灣國家公園的建制過程主要有三個轉 捩點,從受殖民的日據時代 到二次戰後的發展主義 到近代的保育主義和地方社會發展
國家公園的由來和定義(一) 全世界第一座國家公園----黃石(美) 台灣第一座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 現今相繼成立了6座國家公園,墾丁玉山 陽明山太魯閣雪霸金門 台灣所採用的是1974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所設定的標準
國家公園的由來和定義(二) 國家公園之定義: 未經人類開採,面積不小於一千公頃的 優美景觀處 為保護原生動植物而設立的保護區 國家限制其境內不得開發或開墾 作為未來科學.教育.遊憩等等用途的資 產地區
第一階段-日據殖民時的發展主義 日治時期-殖民的想法 “以台灣為獲利的目的” “以台灣作為南進根據地” 日本對台灣自然人文資源的高度期待 懷鄉的景緻(與日本相同的景緻如溫泉 櫻花) 開發兼保育
第一階段-日據殖民時的發展主義 建制過程 預定3地 草山-大屯山(溫泉) 玉山-阿里 山(林相變化之美 氣候變化) 雪山-太魯 閣(人文特色 山海交錯) 由此更可以看出把台灣當成一個遊樂園 以及寶庫(開發營利)
陽明山
第二階段-二次戰後國家中心發展 背景: 接受了殖民政府的大量遺產 特殊的政治經濟背景 對於聯合國的依賴 人民習慣威權的便利性
第二階段-二次戰後國家中心發展 追求外匯利益而成立的與觀光有關之部 門 國內提出的建議VS國外提出的意見 美國和聯合國組織的保育聯盟體系強力 介入
第二階段-二次戰後國家中心發展 阻力: 國內立法的盲點 觀光派(追求經濟利益)VS政治派(大陸觀 點) 結構性因素-----威權體制(由上而下)
第二階段-二次戰後國家中心發展 對於保育這一塊,只有極為少數人關心, 但在發展掛帥下無法有所作為(威權體 制)
國家中心保育主義(After1977) 轉捩點:蔣經國指示建立國家公園 以國家力量整合民間利益(統合主義) 社會力量經濟力量崛起(向威權挑戰)
國家中心保育主義 1970末代工業化造成的污染被注意到 全球性的生態保育 保育運動的力量加上決策者的指示 下表
P.142 表5-2 時間 決策者 指示內容 附註 1980 行政院長 孫運璿 維護台灣沿海地區天然景觀及資源,防範其遭受破壞 行政院院會 1984 俞國華 核定台灣地區自然生態保育方案 中央日報 1985 總 統 蔣經國 ….自然生態的保護關係到我們後代子孫的生存和發展 除夕夜談話
國家中心保育主義 營建署的設立 1980年代末期工業化的結果導致都市計 畫地區擴增,人口聚集,興建國宅,公共設 施等 國家公園被歸類在土地使用的一種 機關衝突(交通部觀光局,台大實驗林管 理處,林務局)
國家中心保育主義 俠著保育主義,以及其優勢地位,使得 這個時期,在短短數年間陸續成立墾丁, 玉山,陽明山,太魯閣四座國家公園
近代國家/地方社會發展 新政商關係 台灣主權意識取代大中國意識 社會力的興起與保育主義的草根化(但 是民眾不一定是保育主義的支持者 ) 社會知識對於決策的影響
近代國家/地方社會發展 地方社會的自主意識 戒嚴前後 漢人 原住民
近代實例 已遭緩議的蘭嶼國家公園 金門設置國家公園
蘭嶼 雅美族(達悟)原住民 從贊成到反對(利益和空間) 政治因素(高壓-民主) 政策因素(核廢料 之鑑) 雅美人的自覺與政府沒有辦法達成共識
金門 漢人 第6座國家公園 偶發性的變成議題 具有歷史保存的意義,但是是為國家公 園遭到質疑 開發過度
結語 台灣經過短短百年內,多種形式的統治, 政策的用途也從殖民到經濟到外交到觀 光到保育 透過特殊的政治關係,外國的干涉加上 近期有實權的決策人士的支持,國民知 識水準上升,國家公園陸續成立 國家公園被引作經驗研究的相關學科, 包羅萬象,不屬於任何專一學門,是綜合 各領域的研究
結語 從國家公園的建制過程中學到了政治歷 史與地方的消長關係,空間地址的選擇, 決策過程的研究以及環境保育還有與當 地居民的溝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