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王明山 wywms@126.com 凝血特殊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王明山 wywms@126.com.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Advertisements

血栓与止血检测 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学教研室. 一、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  (一)血管壁的作用 (二)血小板的作用  (三)凝血因子的作用 (四)抗凝血系统的作用 (五)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的作用  (六)血液流变学改变.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北京协和医院普通内科 黄晓明 陈嘉林. 人的止血机制 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 Blood_clot.swf.
出血性疾病概述 ( haemorrhage diseases). 【定义】 出血性疾病是止血功能障碍所致 的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为 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常表现为全 身多部位出血。 出血性疾病是止血功能障碍所致 的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为 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常表现为全 身多部位出血。
止血与凝血功能检查 Tests for the disorders of hemostasis /coagulation 诊断教研室 诊断教研室.
1 出血性疾病 Disorders of Hemostasis 2 3 第一节 概述 l 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人体的止血、 凝血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临床上 皮肤、粘膜、内脏的自发性出血 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组疾 病。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病因 上胃肠道疾病 门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全身性疾病.
抗磷脂综合征 (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 APS ). 一.概论 定义:由于磷脂抗体存在引起临床出现 的一组征候群 主要症状: 血管栓塞 自发性流产 血小 板减少 ……
出血性疾病 浙二医院血液内科. 概 述 定义: 由于止血机制 ( 包括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 纤溶功能和抗凝等 ) 异常引起的自发性出血或创伤后 出血不止,称为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可分为: 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出血性疾病概论. 目 录 定义 正常止血、凝血机制 分类 诊断 治疗 定 义 由于止血机制(包括血 管、血小板、凝血因子 ) 异常引起的自发性出血 或创伤后出血不止,称 为出血性疾病。
第十二章 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
骨 髓 干 细 胞 ↓ 白系祖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定向白系祖细胞 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 ↓(生成、释放) 可识别白系前体细胞
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 第三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 泰山医学院临床学院 诊断学教研室 周丽.
第八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出凝血筛选试验及其临床应用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 苏薇.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出凝血监测 牡丹江医学院麻醉重症医学系.
课题名称:浅谈止血材料 小组成员:董立冰、龚翰林、解鹏鹏、杨月、邹毅玮.
第九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s) 内容纲要: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白血病的概述与分型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王宇.
Diffused or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 苏薇 出凝血试验病例分析.
止血与血栓系统的平衡 凝血因子 血小板 纤溶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
D–二聚体 临床意义及应用.
血栓与止血检查.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的检测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
第三章 血 液 Blood.
具有抗血栓作用的酶抑制剂 血栓形成的三个因素: 1)血管壁改变 2)血液成分改变 3)血流改变.
血栓止血实验 与抗凝治疗.
第二章 血栓与止血的一般检查 第一节 概述 出血(bleeding) 止血(hemostasis)
血液凝固调节系统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瑞金临床医学院 胡翊群.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血液科 徐建民.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s
临床医学五年制 实验诊断学 艾 清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
实验诊断 血栓与止血检验.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出血性疾病.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 D I C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出血性疾病 张东华 学时数:0.5学时.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imbalance
血栓与止血检测 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学教研室.
D–二聚体 临床意义及应用.
抗血栓药.
凝血与凝血异常疾病.
水 肿.
血 友 病 (hemophilia)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肿瘤中心血液科 高素君.
凝血機轉 a指的是酵素的active type(活化態) 12 (表面因子) 7 (促凝血酶原激酶原) (3,因子 III) 11
第三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查.
形态与功能 中国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 白 霞.
检 验 报 告 PC 15×109/L 一天前, PC 130×109/L CT 20min APTT 95s 正常对照:35s
血栓形成及其治疗 进展 周浦医院心内科 张湘.
临床血液成分 合理应用与有效评价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李志强.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
出 血 性 疾 病 概 述 中山二院血液内科 李益清.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江苏省血液研究所
FSD-C10 一个极有希望的药物 汇报人:李艳花 生物化学教研室.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疟疾基础知识 中国援加纳医疗队.
抗磷脂综合征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王明山 wywms@126.com 凝血特殊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王明山 wywms@126.com

生理状态的凝血平衡 止凝血==抗凝血 血栓 出血 止血、凝血 抗凝、纤溶

常用凝血特殊检测项目 一、抗凝血酶活性--AT:A 二、蛋白C活性—PC:A 三、狼疮抗凝物--LAC 四、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 五、纤溶酶原活性--PLG:A 六、肝素、低分子肝素 七、凝血因子检测的应用 八、血浆D-二聚体应用要点

一、抗凝血酶活性--AT:A 特性:由肝脏、血管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 属α球蛋白。 依赖肝素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IIa、Xa、XIa、XIIa) 是人体最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 VIIa 不被AT抑制 检测方法:发色底物法

AT 临床意义: 降低:先天性缺陷,引起反复静脉血栓形成。 获得性缺乏症: ①合成减少,肝病。 ②消耗增多,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性疾病。 ③丢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征等。 判断肝素抗凝是否有效的指标: AT:A < 70% 肝素效果减低 AT:A < 50% 肝素效果明显减低 AT:A < 30% 肝素则失去抗凝效果 AT:A 80-120% 肝素抗凝效果最佳

二、蛋白C活性—PC:A PC:肝合成,依赖VK,糖蛋白。 APC的主要作用: 1)灭活FVa和FⅧa,但需要磷脂和Ca++的参与。 2)抑制FXa 与血小板膜磷脂的结合。 3)通过灭活PAI-1,激活纤溶系统。 4)增强AT与凝血酶的结合。 凝血酶+TM (活化蛋白C) EPCR

PC临床意义: 先天性 I型:PC:A↓,PC:Ag↓减低 获得性: 消耗增多 DIC、手术与先兆子痫 降低 II型:PC:A↓,PC:Ag正常 获得性: 消耗增多 DIC、手术与先兆子痫 生成减少 肝病、肿瘤药物治疗 使用VK拮抗剂等 其他 尿毒症、肝移植术、血透、血浆置换、 新生儿呼吸窘迫症等 以静脉血栓多见,也可出现动脉血栓 降低

三、狼疮抗凝物--LAC 抗凝:主要干扰凝血酶原酶的合成, 引起凝血系统异常。 在临床上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促凝”作用, 是一种磷脂依赖性病理性的循环抗凝物质 抗凝:主要干扰凝血酶原酶的合成, 引起凝血系统异常。 在临床上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促凝”作用, 在体内可抑制抗凝血过程,促进血栓形成。

LAC抗凝机制 内源凝血系统 LAC 表面接触 FXIIa FXII FXIa FXI Ca++ FIXa FIX Ca++ PF3 FX HMWK FXIa FXI Ca++ FIXa FIX FVIIIa Ca++ 内源凝血系统 PF3 LAC FX FXa FVa Ca++ PF3 FII FIIa Fb Fg

LAC促进血栓形成机制 1)对蛋白C途径的选择性抑制作用 抑制PC的激活,使PC活性降低 。 PC APC 凝血酶+TM PC APC EPCR LAC FVa和FVIIIa 不能及时灭活而使血液凝固性增强。 [FXa-Ca++-PF3-FVa] 凝血酶原酶 [FIXa-Ca++-PF3-Ⅷa] 血浆凝血活酶 上述复合物有FVa、VIIIa参与活性增加30万倍

LAC促进血栓形成机制 2)对血管内皮的影响 与血管内皮磷脂结合,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干扰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使PGI2合成减少 3)对血小板的影响 使TXA2产生增多,促进血小板激活。 4)破坏纤溶与抗纤溶之间的平衡 干扰内皮细胞释放t-PA,促进PAI释放 5)对组织因子途径的影响 可诱导内皮细胞表达TF

LA 检测的临床意义 见于SLE、干燥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习惯性流产、不良妊娠史。 反复动、静脉血栓史。 恶性肿瘤(转移)。 炎症、药物。

四、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 1).促进血小板在内皮下的粘附。 2).保护血浆凝血因子VIII的活性(FVIII的载体)。 3).促进凝血因子VIII的合成和分泌。 临床意义: 降低:VWD 增高:提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见于血栓前状态、血栓形成性疾病、肾病、肝病等。

五、纤溶酶原活性--PLG:A 主要由肝脏合成,是纤溶的基础物质。 检测方法:发色底物法 临床意义: 增高: 表示纤溶活性减低, PLG↓、AT ↓:继发性纤溶 PLG↓ 、AT+ :原发性纤溶 增高: 表示纤溶活性减低, 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性疾病。 减低: 表示纤溶活性增高, 见于原发性纤溶、继发性纤溶、肝病 和先天性PLG缺乏症。

六、肝素、低分子肝素 肝素治疗监测: 定时检测AT:A、PLT 少量肝素抗凝:不需监测 中量肝素抗凝:APTT 大量肝素抗凝:ACT (下次用药前1h采血1.5-2倍,两次中间点采血2-3倍) 大量肝素抗凝:ACT 低分子肝素:抗Xa、LMWH (用药后2-3h采血,抗Xa 0.5-1.0U/ml ) 定时检测AT:A、PLT

七、凝血因子检测的应用 结果 出血待查 分析: 肝素? PT >120” 标本稀释? APTT >180” 采集原因? 结果 出血待查 PT >120” APTT >180” TT 17.1”/17.0” FIB 3.12 g/L PLT 204x109/L 处理: 联系临床询问病史 检测凝血因子活性 常见于误食老鼠药 II、VII、IX、X

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 包括FII、VII、IX、X,其共同特点---氨基末端含有数量不等的 γ-羧基谷氨酸 在肝合成必须依赖VK,否则无凝血活性 VK缺乏可导致新生儿出血或获得性成人出血性疾病 具有结合Ca++的能力,并借助于Ca++ 与磷脂膜结合,Ca++起“搭桥”作用。 II、VII IX、X γ-羧基谷氨酸 Ca++ 磷脂膜 VK

肝脏疾病的凝血障碍 1)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的合成减少, 2)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的消耗增多, 3)循环抗凝物和FDP增多, 出血是肝脏疾病的常见症状,且出血的严重程度与肝功能呈正相关。 出血的原因甚为复杂, 但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的合成减少, 大部分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在肝合成。 2)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的消耗增多, 肝病常并发原纤或DIC。 3)循环抗凝物和FDP增多, 类肝素、FDP具抗凝血作用。 4)血小板减少及其功能障碍, 损伤骨髓、脾亢、免疫复合物—寿命、功能 。

肝病出血诊断: .VII:C、II:C↓ 先于肝功能异常。 .FIB、V:C↓ 反映肝病严重、肝硬化。 .异常II↑诊断肝癌参考指标之一。 .Ⅷ:C、VWF 越高肝病越严重, Ⅷ:C↓提示并发DIC。 .AT:C<35%或PLG:C<20%时 提示预后不良。 .肝病时常呈多个因子的联合变化, PTA=II、V、VII、X平均活性

厂家提供的DVT/PE排除诊断的Cutoff值不适用于病房病人 D二聚体用于病房病人重在监测和预后的判断 不要和正常参考值混淆 1 阳性不代表一定有血栓存在 4 厂家提供的DVT/PE排除诊断的Cutoff值不适用于病房病人 2 老人和孕妇应该有单独的cutoff值 5 阳性需要连续监测或进一步做其他检查 3 D二聚体用于病房病人重在监测和预后的判断 6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临床实践中:对于不明原因的D-二聚体显著增 高的患者,当排除了血栓性疾病和肝脏疾病后, 则应高度怀疑 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临床观察发现:“不明原因的”或“无症状”静脉 血栓的存在,往往是癌症发生的预警性征兆。 21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