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任教师培训专题
Advertisements

第六章 社会系统结构的解析 ——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社会经济结构与要素 社会政治结构与要素 社会文化结构与要素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3.4 空间直线的方程.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B项哲学寓意是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认识到事物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全书基本框架图】 哲学(第一、二课) 哲学的一般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课) 世界的本质 辩证的唯物论(第四、五课) 辩证唯物主义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西安文理学院法政系.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第十二章   会计规范体系与会计工作组织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七章 历史规律与社会 形态的更替 主讲人:阎华荣.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2.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欢 迎 学 们 学 同 习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原 理 主讲教师: 武天林.
第七章 历史演进规律的把握 ——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两课”系列CAI软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九章 生产力在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
必修四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寻觅社会的真谛 决定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反映 、 反作用(阻碍、促进) 决定 (生产关系 适应生产力 发展规律)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反作用
UI(用户界面)集训班 Illustrator 高级班.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课 李娟.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第六章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社会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那么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哪里?这是本章所要揭示的内容。社会发展的原因在于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自觉投身于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活动中。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南通大学法政与管理学院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三篇 组织工作.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1.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五章 人类历史之谜的探究 ——人类社会的基础和本质特征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 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中安专升本教育 政治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 辩证唯 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观、真理观) 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历史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㈠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看法和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看法和 最根本的观点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缔  (1)社会发展的规律  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基督徒 和 心理学.
1085至1125年间的官员地域分布与社会关系 1.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第一节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企业文化内涵体系 持续循环 企业标志 品牌力:…… 服务力:…… 品牌力/服务力 潜规则是…… 1、品质 2、战略 1、价值 2、绩效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 范康年教授 等 2019/5/9.
第22课 引领时代的思考 ——欧洲启蒙运动.
导 言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需求和供给.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浅谈医生灰色收入 第三小组.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 上册 轴对称 高效课堂编写组 高向玲.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 学 目 的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基本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 存在 决定 社会 意识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社会 意识 决定 社会 存在

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置于它的真正基础上;一个很明显的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这一很明显的事实在历史上的应有之义此时终于获得了承认。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

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其一,仅仅着眼于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揭示其背后的物质动因,把社会历史看作是思想、意志决定的历史。(思想决定历史) 其二,只看到个别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看不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把社会历史看成是个人决定的历史。(英雄决定历史)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 的必要条件,人口因素也是重要 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 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但二者 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起作用。

知 识 拓 展 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 人和动植物一样,都 人口决定论就是把 要受地理环境决定。 人口因素看成是社会 人的本质和心理状态、 人口和种族的分布, 文化水平的高低、经 济强衰、国家的命运、 社会的前途都是由地 理环境决定的。 人口决定论就是把 人口因素看成是社会 发展的决定力量。 认为人口因素决定 社会的性质、国家 的前途、民族的命运。

孟德斯鸠认为气候的 权力强于一切权力。 地 理 环 境 决 定 论 英国的 巴克尔 巴克尔认为气候、食物、 土壤和地形四个主要的 自然因素决定着人类的生 活和命运。

在1798年发表的《人口原理》这部著作中,马尔萨斯论述了他的基本观点。其基本观点可概括为 马尔萨斯的 人口决定论思想 在1798年发表的《人口原理》这部著作中,马尔萨斯论述了他的基本观点。其基本观点可概括为 “两个前提” “两个级数”“两种抑制”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其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其他一切社会 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二,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其三,它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内容上包括社会心理、道德、宗教、政治思想、法律、艺术、科学和哲学等基本要素。

个人意识 依意识的主体划分 依意识的反映层次划分 社会意识 群体意识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式 非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心理

社会 存在 3. 社会存在 与社会意 识的辩证 关 系 反作用 决定 社会 意识

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建设。在当代中国,发挥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 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其蕴涵的两个“划分”、两个“归结”的思想,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 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 生 产 力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 要的物质力量。 劳动资料 1. 生 产 力 劳动对象 劳动者

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 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石器时代——原始社会 金属工具时代——奴隶制 手推磨时代——封建制 大机器时代——资本主义早期 自动化时代——现 代

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改造的一切对象。 它主要包括两类:一是被纳入生产过程中的没有 经过加工、改造的自然物;另一类是已加工过的 物体,一般称之为原料。 煤矿资源

劳动者 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 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 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其一,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 其二,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 其三,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2. 生 产 关 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 在物质生产过程 形成的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经 济关系。 有广义 与狭义之分

生产资料 归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原始社会 奴隶主所有 奴隶社会 私有制社会 公有制社会 地主所有 封建社会 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社会 全社会共同所有 共产主义社会

平等互助关系 所有制形式 相互关系 分配关系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平等关系 全人身依附关系 半人身依附关系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平等互助关系 平均分配 全部占有 贡赋、地租 利 润 按劳分配 按需分配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 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 的辩证 关 系 反作用 决定 生产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其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手推磨产生的是 封建主的社会,蒸 汽磨产生的是工 业资本家的社会。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 青铜器 奴隶社会 铁 器 封建社会 大机器 资本主义社会 其二,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力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变革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 青铜器 奴隶社会 铁 器 封建社会 大机器 资本主义社会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意义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它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 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 它是马克思主 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 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 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 “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实践意义 它是马克思主 义政党制定路 线、方针和政 策的重要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 经 济 基 础 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 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 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 物质社会关系;经济基础 与经济体制有内在联系。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把 握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政治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意 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 层 建 筑 的 构 成 意识形态也称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政治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观念上层建筑的要素 政治法律思想

观念上层建筑的要素 宗 教

观念上层建筑的要素 道 德

观念上层建筑的要素 艺 术

政治上层建筑的要素 政治法律制度

政治上层建筑的要素 政治组织形态及设施

关于国家起源的观点 “君权神授”论 “社会契约”论 “道德外化”论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起源学说: 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社会根源: 阶级根源: 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社会根源: 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的独立化。

想 一 国家同原始氏族组织相比有什么不同?

与原始氏族组织相比国家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一,它是按照地域而不是按血缘为标志来划分和组织居民; 其二,它设有特殊权力机关,即常任官吏、特殊的武装队伍,以及各种强制性的机关; 其三,它拥有征收赋税以维持自身存在的特征。

对内职能: 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

对外职能: 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和抵御外来侵略;根据自己的利益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

国体: 国家的阶 级性质 政体: 政权的组 织形式 决定 服务于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 1. 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 筑的辩证 关 系 反作用 决定 上层建筑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 构成的矛盾运动的复杂性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 构成的矛盾运动的复杂性 (1)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 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 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 础发生矛盾。

(2)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筑的关系中:占统治地 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 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 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 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等。

(3)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 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 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 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 革的客观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其矛 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 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 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 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 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 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 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 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 展状况和水平。 3.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是关于 社会运动的具体 形式、发展阶段 和不同质态的范 畴,是同生产力 发展一定阶段相 适应的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的统 一体。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共产主义社会 统一性 (一般过程)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制社会 奴隶制社会 原始社会 多样性 (具体过程呈跨越式) ) 原始社会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 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 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 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 势是确定不移的。

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 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 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 性空间;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 群众的选择性。 人 们 的 历 史 选 择 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性、跨越性:一种新社会制度取代旧社会制度,往往并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很不完善或者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实际上也就是社会基本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 民族历史 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 本的动力因素,是人 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 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 的发展 世界历史

生产关系 生产力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和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但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决定 决定 生产关系 生产力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反作用 反作用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相互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相互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

阶级的“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 产力的充分发展所 消灭。”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 阶级的“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 产力的充分发展所 消灭。”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 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因与阶级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

2.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太平天国革命

3. 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对于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必须从不同时代生产发展的状况、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来说明。不能脱离客观现实,片面否认或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 法国大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 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 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 象。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地、动态 地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 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 准确把握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 级力量的对比,把握社会运动和 社会生活的脉搏。

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科学判断。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应该缩小,也不应该夸大。实践证明,无论缩小或夸大,两者都要犯严重错误。” ——邓小平

知 识 拓 展 阶级与阶层的关系: 阶级分成为阶层,阶层 从属于阶级,这是阶级 与阶层的联系;阶级和 阶层的划分标准不同, 阶层是基于人们的社会 地位、职业和收入等形 成的社会群体。 如:蓝领阶层 白领阶层 金领阶层 等等 阶级与阶层的关系: 阶级分成为阶层,阶层 从属于阶级,这是阶级 与阶层的联系;阶级和 阶层的划分标准不同, 所指人群不同,这是阶 级与阶层的区别。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社 会 革 命 的 实 质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是社会形态的质变。其实质是革 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 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社 会 革 命 的 实 质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 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它 是在一定的革命形势下 发生的,它的爆发需要 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十月革命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革命是历史的火 火车头,是社会 进步和政治进步 的强大推动力。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 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社会革 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无产阶级 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 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 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 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 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 采取的革新举措。它是在一定程度上 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 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中国古代的改革

中国农村改革

三、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 “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技术:是人们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以及运用这些手段和方法的知识、技能的总和。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 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把 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 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 的革命力量”。

忆一忆 近代以来都经历过哪些科技革命?

近代 以来 三次 科学 技术 革命

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 的巨大进步。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 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 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 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 来消极影响。

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乐观主义的科学技术价值观 认为技术是社会进步的唯一决定因素, 科技革命可以代替和取消社会革命。 乐观主义技术价值观取消和否定社 会基本矛盾的作用,认为现代技术 革命改变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进程。

悲观主义的科学技术价值观 技术是与人相对立的异己力量。科技 革命导致了现代社会人的异化,导致 了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等 一系列“全球问题”的产生。

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 化、污染、粮食生产和 资源消耗方面以现在的 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 星上增长的极限有朝一 日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 美国米都斯

爱因斯坦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议一议 面对全球问题,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群 众 创 造 历 史 英 雄 创 造 历 史

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根源 停留于历史舞台 上历史现象的表 面观察。 认识论根源

社会历史根源:同生产力 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 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 精神文化生活有关。 阶级根源:剥削阶 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于阶级偏见,不敢承认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而需要用英雄史观来为自己服务。

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 及其活动构成的。 现实的人,是从事一定实 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 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 及其活动构成的。 现实的人,是从事一定实 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 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要求人们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阶级关系中去认识和把握一定群体和个人的本质和作用。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化中 的作用》—决定性的作用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3、要从人 与历史关 系的不同 层次上考 察 1、要立足 于整体的 社会历史 过程 2、要从社 会发展的 必然性入 手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 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 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 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 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 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 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主要表现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唯物史观主张在考察个人的历史作 用时,要具体分析个人及其作用的 性质(促进或阻碍)、大小(普通 个人或历史人物)。在分析或评价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时,要坚持历 史的、具体的观点,不应简单化。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人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恩格斯 《致约·布洛赫》 (1890年9月)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 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 领导者或思想理论、 科学文化的重要 代表人物。

(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任何杰出的政治 人物的出现,都 体现了必然性与 偶然性的统一

请你 分析 时势造英雄

根据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历史特征 和阶级特点,唯物史观主张评价 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 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根据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历史特征 和阶级特点,唯物史观主张评价 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 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历 史 分 析 方 法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 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 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 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 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 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 同他所属的阶级 联系起来加以 考察和评价。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评价领袖人物

思 考 题 1、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有没有矛盾?如何正确认识? 2、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场革命? 3、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阅 读 书 目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阅 读 书 目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国家与革命》第1、5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