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十一 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知识大展台】
【助记小窍门】 【理解记忆】 1.注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联系和区别。前者是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 2.把握人民群众这一概念,首先抓住两个关键词:一是“一切”,二是“推动作用”;其次注意劳动群众与人民群众的区分。 3.注意分别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方面理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哲学依据。
【比较记忆】 1.对社会矛盾的认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我国目前的主要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 √
2.对改革的认识 改革是改变我国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性质。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
【图解记忆】
核心考点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和内容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含义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内容 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知识拓展】 1.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和表现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它是指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动性、自身独特的规律性和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往往会落后于社会存在,也往往会超越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就每一时代具体的社会意识的形成来说,都有两个来源:一是当下的社会存在;二是历史上的精神文化成果。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
【重点突破】 对比把握两对概念: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与意识 类 别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物质与意识 区 别 研究 对象 人类社会 整个世界 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作用 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依据 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联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
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从两点论 的角度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从重点论 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 从反对形 而上学的 要求来看 必须反对忽视社会意识反作用的机械论
【考题体验】 1.(2013·山东文综)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注发展质量、增加民生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城市形象宣传中,“幸福”“活力”“生态”等成了常见的宣传语。这说明 ( ) 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语言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解析】选A。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幸福”“活力”“生态”等宣传语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体现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A项符合题意。B、D两项分别强调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作用,不符合题意。语言的变化反映了意识的变化,意识的变化由物质的变化决定,C项说法错误。
2.(2013·重庆文综)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战。随着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1945年中国取得抗战全面胜利。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1995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承认侵略并道歉。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或国际上都没有定论,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从不同角度看这一问题的结论也不同。安倍晋三的言论意在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体现了其 ( ) A.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B.历史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 C.关于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思想 D.英雄创造历史的唯意志主义观点
【解析】选A。安倍晋三的言论意在否认侵略历史,否认历史的客观性,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是唯心主义的观点,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意识的能动性,更不涉及真理的具体性与条件性,不属于唯意志主义观点,故B、C、D均错误。
【加固训练】 1.(2013·浙江文综)漫画所蕴含的哲理有 ( ) ①任何社会意识的产生都有物质原因 ②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③人的欲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如影随形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 题肢 具体分析 结论 ① 过去见面问“吃了吗”是人们贫穷、吃不上饭的体现,现在问“瘦了吗”则是人们生活富裕起来、需要减肥的体现,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入选 ② 不同时期的问候语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特色,这说明矛盾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其特殊性
题肢 具体分析 结论 ③ 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不是人的欲望,而是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排除 ④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是完全同步的,因此不是如影随形的
2.(2012·新课标全国卷)胡锦涛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 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解决当前我们面 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 ( ) ①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②可以正确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 ③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同步性 ④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评价意识先进与否的标准在于是否如实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和要求,能否预见、引领和促进社会发展。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社会意识未必是先进意识,①片面且与题目不构成因果关系;②④符合题意;③否认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迁移应用】 经典素材: 网络流行语 近年来,透过网络流行语而凝固的事件与片段得到迅速传播并产生了较大影响。“俯卧撑”“高富帅”“躲猫猫”“欺实马”“我爸是李刚”“正能量”“Hold住”等流行语,勾勒出了中国的时代表情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不同生活侧面。作为舆情呈现和语言变异的指标,网络流行语受到了各界的普遍关注。 思维导向:网络流行语勾勒出了中国的时代表情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不同生活侧面体现了什么哲理? 提示:网络流行语是对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反映,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核心考点二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作 用 具体表现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 观点 地位 是取得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基本 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路线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重点突破】 正确理解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的关系 (1)承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与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相辅相成的。虽然每个人都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杰出人物一般是指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对历史发展起着重大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 (2)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二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三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总是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为基础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是产生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源泉,杰出人物只有自始至终地依赖于群众,才能有所作为。夸大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把历史看作是少数杰出人物的意志创造的,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
【考题体验】 3.(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201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 议,决定从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 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唯物史观 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 ①是顺应群众期盼、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 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的重要形式 ③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举措 ④以宣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观点为根本目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进行群众观点教育,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党的建设,②③应选。发展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①错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为了在实践上服务群众,④错误。
4.(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从唯物史观看,尊重劳动和劳动群众是因为 ( ) ①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②劳动贡献是衡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程度的根本尺度 ③劳动群众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创造历史 ④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①正确说明了劳动在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劳动贡献不是衡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程度的根本尺度;③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尊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④观点正确,符合题意。
【加固训练】 3.(2013·苏州模拟)浙江省天子湖镇从2013年5月份开设“百姓讲堂”,这是转变干部工作作风,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的新招。每月请一位村民到镇政府上台来“骂”干部,通过这种方式来找出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这说明( ) 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D.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
【解析】选C。题干材料强调镇政府转变作风,为民服务,因而C项符合题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A、B、D表述错误。
【迁移应用】 经典素材: 国务院开通微博和微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简称中国政府网)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简称“双微”)于2013年10月11日在新华微博、腾讯微博和微信开通。据统计,中国目前的网民人数达5.64亿,这是一股强大的网络力量,但如何引导和利用好这支力量,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作风问题。利用网络平台倾听民意是一方面,让网民知晓政府政策信息也是当务之急。当下中国,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依然严峻,尤其需要凝心聚力,中国政府网开通“双微”无疑是一次接地气之举。
思维导向:如何理解政府开通“双微”是接地气之举? 提示:政府开通“双微”是为更好地倾听民意,联系群众,为民服务,也是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具体举措,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素材链接】假期调整 2013年的中秋、国庆两个节日被民众称为“史上最复杂假期”,遭到大量上班族的抱怨。 面对网上大面积的对于2013年放假安排的吐槽,全国假日办2013年10月10日在中国各大门户网站发布“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的调查问卷”,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公众意见,广大网民积极参与。此次意见征集于12日结束。所有数据将作为材料上报国务院,作为决策的依据。 在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民意通过网络得到有效的表达和释放,假日调整决策倾听网络民意,回应民众关切,这也是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生动案例。
核心考点 社会矛盾运动及发展 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社会历史发展 总趋势 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实现途径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知识拓展】 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这里, “总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诸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实际生活 往往存在多种生产关系。除了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外,还有 新生产关系的萌芽和旧生产关系的残余,也还会有作为该社会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补充的生产关系。适合现实生产力发 展要求的诸种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其中,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规定这种经济基础的性质和特征。二是 指生产关系诸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
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形式这三方 面的总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因此,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该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 2.上层建筑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 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 分,通常简称为政治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思想、法 律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通称为思 想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政治处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上 层建筑的核心。
【重点突破】 1.全面理解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这两对矛盾及其运动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着社会的进程、性质和面貌,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
(3)两对基本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并列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
2.图示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
【考题体验】 1.(2011·山东文综)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2月 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该修 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 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A.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解析】选C。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排除A;B不属于哲学道理,排除;D说法错误,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排除。
2.(2012·天津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20年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也取得可喜的进步。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原理阐述,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解析】设问的理论范围是《生活与哲学》相关原理,限定性小,因此在引用原理时要从唯物论到辩证法到认识论再到历史唯物主义逐一调动,用辩证法部分的辩证否定的实质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否定,用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说明改革作为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动力。
答案:(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否定,通过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改革就是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使之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使之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3)20年来,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体现。
【加固训练】 1.(2014·九江模拟)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要把职能转变作为地方政府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核心、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重要抓手和突破口,继续简政放权,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一要求蕴含的哲理有 ( )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④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存在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①表述错误;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体现进行上层建筑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在改革过程中抓重点,②排除,③④符合题意。
2.(2011·浙江文综)2011年初以来,社会动荡席卷中东、北非众多阿拉伯国家,一些国家甚至出现政权更迭和内战。其原因有失业率居高不下、财富分配不公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等。这表明 ( ) ①经济状况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设施 ②意识形态对社会变化起重要作用 ③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 ④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符合材料列举的政权更迭和内战的原因的是①②,③④说法错误。
【迁移应用】 经典素材: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2013年9月29日,中国大陆首个自由贸易区——中 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将自贸区概 念推向前台。什么是自贸区?无论是对于政府部 门、相关行业乃至于普通民众,真真切切已经来到眼前的自贸区仍然罩着一层迷雾,需要在探索中前行。但毋庸置疑的是,上海自贸区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撬动”全方位的变革——政府恰到好处的放手,企业勇往直前的自由。
思维导向:“上海自贸区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撬动’全方位的变革”,对于“全方位的变革”你是如何认识的? 提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又一重要步伐,它将推动我国的进一步改革。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调整上层建筑使之适应经济基础发展。
重视群众利益 推动改革发展 【考情考向】
【热点点击】 材料一 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指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改革仍然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劲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文化体制改革推向前进。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要通过深化改革继续破解制约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难题。
材料三 新一届中央政府组成以来,城镇 化成为推进改革、稳定增长的重中之重。城 镇化涉及土地、户籍、公共服务等一系列制 度调整,如此,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将是无法绕开的门槛。
【命题角度】 1.结合材料一,说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什么要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 提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是重视社会意识反作用的要求。
2.结合材料二,说明对“改革仍然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劲动力”的认识。 提示: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来更好促进社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必将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热点专练】 1.我们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必须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这体现了 (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④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B。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体现改革可以促进发展,改革要重视人民群众作用,因而③④符合题意,①②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2.当前土地问题日益社会化,在一些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中,有相 当一部分直接或间接都与土地有关,或涉及土地收益分配格局 调整,或关系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稳定等。因此改革要 聚焦重点领域,以土地民生领域突出问题为突破口。这表明 ( ) A.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B.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 C.认识和改造世界需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D.人民群众也可能成为创造精神财富的阻力
【解析】选C。“改革要聚焦重点领域,以土地民生领域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就是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选C。当部分以有序的方式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A错误。B强调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与题意无关。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D错误。
3.受国内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分析人士预测,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改革,很可能成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最先启动的改革领域之一,也是与城镇化关系最为紧密的改革领域之一。但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必须与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配套进行,以修订土地管理法和矿产资源法为契机,以土地民生领域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推动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改革。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知识分析说明相关制度改革和法律的修订。
【解析】本题的解答要把握设问限定语“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同时要对相关制度改革作出区分,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相关法律的修订属于上层建筑的完善。
答案:(1)我国当前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就是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部分,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相关法律的修订就是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部分,以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考点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2014·赣州模拟)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亦十分重视意识形态的建设,经济建设是我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也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中国共产党重视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 ) ①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意识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④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重视意识形态的建设首先是基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②入选;其次可联系到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④入选;①与题意无关,③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依据”要求。
2.(2013·北京模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的自由、平等、人格尊严等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增强。“不仅要在城市里挣钱,更想在城市里有一个体面的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农民工的生活梦想,这要求政府采取针对性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表明 ( ) ①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③社会意识具有稳定性,不会随社会存在变化而变化 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影响社会存在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的一些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增强,说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正确。农民工的生活梦想说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影响社会存在,④正确。①夸大了社会意识的作用,③否定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均应排除。
3.(2013·金华模拟)“面子”一词,有着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在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国度,面子囊括了人的地位、财富、尊严、人格等,是人们进行社交活动的外观表征,代表着他人、社会对自身的综合评价。尽管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们重“面子”的观念依旧。这说明 ( ) A.意识是物质的主观映象 B.物质是运动的同时又是相对静止的 C.物质决定意识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解析】选D。“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们重‘面子’的观念依旧”生动地体现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同步、有时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进程,D符合题意。其他各项均与题意不符,不选。
【深化点拨】准确把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有诸多表现,我们经常讲的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4.(2013·珠海模拟)有关专家指出,我国经过阶段性发展到当 前阶段,在改革方面中央越来越强调要有前瞻性的规划。过去 是走一步看一步,现在要总体设计,能够从一个更长远的目标去 着眼。强调要有前瞻性的规划的哲学依据是 ( ) A.意识都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 C.发展总是前进的上升的物质运动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解析】选D。“前瞻性的规划”是指科学的规划,属于正确的 社会意识,D项符合题意;A、C两项表述错误,B项与题意无关。
考点二 社会矛盾运动及发展 5.(2014·嘉兴模拟)在人们探索人类发展的规律中,恩格斯认 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 的。”而李泽厚则认为:“历史向来是在悲剧性的二律背反中 行进,文明进步要付出道德的代价。”以上两个观点 ( ) ①都看到社会历史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发展的 ②都认为进步和灾难相互转化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③都承认了历史发展过程中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④都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性,与人民群众的努力无关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B。历史灾难、道德的代价与文明进步、历史的行进说明了社会历史也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对立统一,①③符合题意。②④材料未体现,不选。
6.(2014·淮安模拟)目前,国际形势局部动荡不断,一些国家甚 至出现政权更迭和内战。究其原因有国家经济不景气、财富分 配不公、外国势力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等。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 ①要调整生产关系,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改革经济基础,使其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 ③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④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国家经济不景气、财富分配不公”表明要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意识形态的影响”表明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①③符合题意;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②表述错误;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说法错误,④排除。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影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改革的原则。因为 ( ) A.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彻底消灭了矛盾,和谐社会是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 B.这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是非对抗性的,只能通过改革来解决 C.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 D.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高度发展,是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去做
【解析】选B。本题考查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问题的原因。A项错误,矛盾是普遍的,即使是和谐社会也有矛盾,但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只能靠改革来解决;C、D两项错误,均应排除。只有B项与题意相符。
【加固训练】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改革是一个响亮的关键词。10多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大幕开启,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不断深化,中国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机,迎来了新的发展与繁荣。这说明文化体制改革 ( ) ①使生产关系适合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②使经济基础适合上层建筑的发展 ③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动力 ④彻底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A。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属于文化领域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为“中国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机,迎来了新的发展与繁荣”,说明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了文化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动力,①③正确。②颠倒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④违背了矛盾普遍性原理,均应舍去。
8.(2013·郴州模拟)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每个有责任的党员和领导干部都应该有紧迫感。当然,任何一项改革都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知识,分析说明“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答案:(1)我国当前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规律。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部分,以适合经济基础状况,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3)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已经影响到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最终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对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紧迫感。
考点三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9.(2012·海南单科)马克思说,人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下列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 ①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②人的有目的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历史发展 ③人与社会的矛盾决定并改变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④人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人是历史的剧作者”体现了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人“又是历史的剧中人”体现了人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①④符合题意。②③说法错误。故选B项。
10.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于2014年1月22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改革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改革措施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改革的政策主张。强调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从人民的要求中完善,这是基于 ( )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知识。强调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要求,其哲学依据是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③符合题意。②与题意无关,④表述不当。
11.(2014·武汉模拟)受益于传统年画、灶画、剪纸、刺绣的 濡染,浙江秀洲农民开始拿起了画笔。20多年来,秀洲农民的画 作有800多幅入选全国各种展览,获奖200多幅次,140多幅被中 国美术馆、中央美院等单位和国际友人收藏,200多幅在《美术》 《艺术世界》等国内20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这表明 ( ) A.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来源于传统文化艺术 B.人民群众可以直接创造丰硕的精神财富 C.人民群众具有的无限创造力是精神财富的源泉 D.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物质基础
【解析】选B。材料强调秀洲农民的画作受到认可,表明人民群众创造社会精神财富,B项符合题意;A、C两项表述错误,社会实践是艺术创作的源泉;D项与题干主旨无关。
【知识拓展】灶画 灶画是指乡土百姓在砌灶的同时,专请灶画师傅绘在灶头上各个部位上的彩色图案、文字、线条及花边等。我国南方打灶头分为平灶和莲花灶两种,而等灶头打好后,就开始为上灶、下灶粉上石灰,再稍等片刻,待石灰干后,就可以在灶面上进行绘画了。工具采用尺、毛笔、画笔,颜料大多选用红色、黄色、翠绿等较为喜庆的色彩,描绘各种寓意吉祥的图案,体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2.(2013·广东文综)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习近平指出:“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政治问题,努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材料二 某市政府法制办为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先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征集意见和建议,后召开座谈会,请市民代表对条例的草案发表意见和看法。
材料三 某市区党组织着力实施民生工程,创建街道社区党建的立体运行体系,通过“分类设岗定责”、“民情日记”等形式,帮助3 000余名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解决了1 700余件社情民意问题。 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价值观的什么作用?并分析党和政府是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观的。
【解析】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指导着党和政府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解答第二问,首先应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主体地位的观点,其次通过某市政府征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等看到该市政府尊重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再次通过某党组织实施民生工程等分析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答案: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对根本政治问题和权力的认识,通过广汇民意、广集民智作出决策,着力解决群众的问题,体现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对人民负责的态度。(2)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把群众放在首位、秉持正确权力观、问计于民、帮助再就业等,实践了群众路线,坚持了群众观点,巩固了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