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 生物与环境
直 击考纲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 5.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6.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直 击考纲
直 击考纲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9.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10.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1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 直 击考纲
考点三十 解读种群和群落的特征、数量变化
真 题 重 温 1.某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甲和蝗虫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图3是描述了该生态系统的某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后来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的变化曲线。判断下列关于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
(1)若图1中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曲线增长 ( ) (3)若图1中所示的生物种群出生率提高,则个体数量的增加会大幅超过b点 ( ) × √ ×
(4)在图2中若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 ) (5)图1中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而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 ) (6)图3中FNE最可能是在b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而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2 ( ) √ √ √
(7)上述3个图中c点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相等,在图3中d点时的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 ) ×
(1)可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 ) 2.判断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 (1)可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 ) (2)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和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都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 ( ) × ×
(3)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 ) (4)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 ) (5)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 ) × √ √
(6)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但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6)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但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 ) ×
知 能 回 归 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图解
2.区分“S”型曲线和“J”型曲线 “S”型曲线 “J”型曲线 前提条件 环境资源有限 环境资源无限 曲线 种群增长率曲线
种群增长速率曲线 有无K值 有K值 无K值 3.种群增长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有害动物的防治实例: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勤打扫卫生,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
(2)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实例: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采取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地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3)生产上的应用:生产上捕获后的种群数量为 最好,而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是潜伏期(即 以前个体数量少,增长速率很慢的时期)。
4.群落的空间结构 植物取决于光照 动物往往取决于食物或 栖息条件 垂直结构—— 分层现象(原因) (1)群落的 空间结构 水平结构——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 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有差异 (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5.区分群落演替类型 类型内容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曾经有过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 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及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率 缓慢 较快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典 题 特 训 1. 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 解析 A项,分析坐标曲线图可知,幼虫密度呈现周期性变化。 B项,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落叶松是一个具体的物种,不具备丰富度这一特征。
C项,对于活动能力较弱的昆虫,如蚜虫、跳蝻等可以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 D项,从坐标曲线图中可以看出,幼虫密度增加在前,松针长度增加在后,有一定的滞后性;当幼虫密度减小后,松针的长度随之变短。 答案 B
2.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 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 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 增长
解析 A项,同一物种个体间的生存斗争是种内斗争,种内斗争程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1972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大于1975年,因此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的生存斗争强度更高。 B项,由图可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曲线下降程度比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的更大,故死亡率更高。 C项,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取所有样方密度的平均值。 D项,在此5年间,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为逐年下降。 答案 B
3.请根据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曲线表示甲、乙间为捕食关系,其中乙是被 捕食者 B.在图中E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D.在图中B点时,乙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解析 根据图中两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可判断为捕食关系,然后根据先增加先减少者为被捕食者确定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A项错;
图示纵坐标表示种群相对数量,甲曲线中E点时增长迅速,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项正确; D点之后,甲种群数量迅速上升,可判断甲种群在D点属于增长型,C项错; B点时,对于乙种群来说,数量正在增加,因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D错。 答案 B
4.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有机物质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多 B.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 C.A点之前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负相关 D.种群密度低于A点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 解析 A点种群密度较小,生物量与B点基本相同,则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多,A正确;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B正确; A点之前随笠螺种群生物量的增加,体长不断减小,二者之间表现为负相关,C正确; 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的斗争越激烈,D错误。 答案 D
5.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福寿螺的密度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小区引入的福寿螺的密度;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________,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 消费者 捕食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它与鸭舌草(生产者)之间是捕食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___型增长。 大于 “S” 解析 由坐标图中数据可知,中密度处理小区的福寿螺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是增长的,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是增长的,但由于实验环境条件(如捕食者福寿螺、竞争者水稻等)的限制,其种群数量应该呈“S”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______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_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次生 狐尾草 解析 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还处于群落未成熟阶段,将会经历类似弃耕农田的次生演替过程;由坐标图中数据可知,无论引入的福寿螺密度如何,狐尾草的日均密度增长率都是最大的,所以时间足够长的话,最可能演替为以狐尾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将降低。 抵抗力 解析 如果实验结束后将福寿螺与杂草除去,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将趋于简单化,其自我调节能力会减弱,抵抗力稳定性将降低。
6.如图甲中,曲线①、②、③分别表示某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三种可能情况,图乙是将该动物引入某个生态系统后,研究人员连续调查了10年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而绘制的λ值变化曲线。
(1)图甲中曲线_____说明其种群栖息地被破坏的程度较轻。当曲线③趋近于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宜采取_____保护的措施以防止其灭绝。图中阴影部分产生可能会引起该种群的__________发生改变,表明物种发生了进化。 ① 易地 基因频率 解析 曲线①说明其种群栖息地被破坏的程度较轻。当曲线③趋近于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宜采取易地保护的措施以防止其灭绝。图中阴影部分产生可能会引起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表明物种发生了进化。
(2)图甲中当种群数量对应于d点时,其年龄组成为_________。 增长型 解析 当种群数量对应于d点时,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3)若图甲中物种为食草动物,科学家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2千平方米范围内第一次捕获了60只进行标记并放回,10天后再次捕获20只,发现其中有4只带有记号,那么该种群的密度大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50只/平方千米(也可以写成 0.15只/平方米) 解析 在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时,假设2千平方米范围内的数量为X,则X/60=4/20,求出X=300只,故该种群密度为150只/平方千米。
(4)图乙中该动物从第1年至第6年种群的数量变化是______________。A、B、C、D四点时的种群数量相比,最少的是____点。 先增加后减少 D 解析 该动物从第1年至第6年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A、B、C、D四点中的种群数量最少的是D点。
(5)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则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解析 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则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
(6)据乙图可知:在A点至B点时该种群为________型种群,幼年个体数量________(填“多于”、“少于”或“等于”)老年个体。该种群与周围所有生物构成了________。 增长 多于 群落 解析 根据题意,λ为种群数量在一年间的增长倍数,故若λ>1,则该种群数量增加;λ=1,种群数量不变;λ<1,种群数量减少。A点至B点时λ>1,该种群数量增加,为增长型种群,幼年个体数量多于老年个体。该种群与周围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7.如图实线表示某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中某种鱼净补充量(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与种群密度的关系,虚线Ⅰ、Ⅱ、Ⅲ、Ⅳ表示不同的捕捞强度下这种鱼收获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当种群密度为K/2时,在Ⅳ所示捕捞强度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若要获得该鱼最大的持续产量,应维持的捕捞强度为图中的曲线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增加 Ⅲ 在维持种群数量 一定的情况下,净补充量越大,最大持续产量就越大 解析 当种群密度为K/2时,Ⅳ所示的捕捞强度小于净补充量,因此该种群的数量会增加;若要获得该鱼类的最大持续产量,应维持捕捞强度为曲线Ⅲ,原因是在该捕捞强度下,捕捞量等于最大净补充量,并且该种群的数量能保持基本不变,因此能持续高产。
(2)在没有明显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决定鱼种群净补充量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 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因此没有明显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决定鱼种群净补充量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矫 补 提 升 [判一判] (1)题1灰线小卷蛾与落叶松之间为捕食关系,不能使被捕食者的数量降低为0,因此没有改变落叶松的丰富度 ( ) (2)题1中1970年时灰线小卷蛾幼虫的K值约为10头 √ ×
(3) 题2中统计种群密度时,不应舍弃所得数据,从5年数据可看到,种群密度每年都在下降 ( ) (4)题3中若两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在12 h之后逐渐减小,则说明了该生态系统正在衰退 ( ) (5)题6中图甲的“J”型曲线的λ值可能为图乙中C点时的值 ( ) √ × ×
[想一想] (1)题4中如何根据图中信息判断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与B点的大小关系呢? 答案 A点时种群密度小,而生物量与B点基本相同,所以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大于B点。
(2)判断下图中哪些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哪些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答案 图中A、B、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而A′、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考点三十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应用的综合分析
真 题 重 温 1.判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 (1)如图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中,共有9条食物链,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硅藻属于生产者,其遭到破坏要比蓝鲸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影响大 ( ) √
(2)除上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分解者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高考改编题) ( ) √
(3)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2014•天津,3B) ×
(4)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而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 ) ×
(5)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捕食;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消费者 ( ) √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6)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短期内白鲢下降 ( ) √
2.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请判断下列的正误。
(1)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 ) (2)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 ) (3)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 ) (4)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 ) √ × × ×
知 能 回 归 1.生态系统中成分的判断 (1)先据双向箭头“ ”确定“非生 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 再根据两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 的D为“生产者”,有“3”个指 入箭头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A→B、D→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2)若问D、A、B具体是什么生物,则D主要为绿色植物,A主要为动物,B主要为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3)解读下图
根据①与③之间的双向箭头和指向③的4个箭头判断:①是生产者,③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根据①②④的箭头都指向⑤,可进一步判断:②是初级消费者,④是次级消费者,⑤是分解者。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 (1)由于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 者,因此一种动物在某一食物 链中的营养级=消费者级别 +1,如兔是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
(2)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 (3)同一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如狼占据了第三、第四营养级。 (4)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狼和狐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典 题 特 训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植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植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 型两类 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是最基本、最 关键的生物成分 D.一类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解析 秃鹫属于分解者;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有异养型和自养型,其中自养型细菌属于生产者,如硝化细菌,硫化细菌;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属于不同的生物成分,如“桑基鱼塘”中,鱼以蚕粪为食时,鱼属于分解者,若鱼以水生食物或浮游动物为食时,则属于消费者。 答案 C
2.为了弄清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组成。生物研究小组调查并统计了其中多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如下表所示(表中“+”表示构成食物关系)。表中甲为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被捕食者 捕食者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
丁 + 戊 己 庚 A.上表中未列出的该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包含5条食物链,庚所处营养级最高 C.乙和丙同时具有捕食和竞争的关系 D.庚从食物链甲→乙→戊→庚获得的能量最多且获得的能量 可循环利用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化能力和食物网的基 本知识。首先要将表格转化为食物网(如图 所示)。食物链与食物网是以种群之间的捕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化能力和食物网的基 本知识。首先要将表格转化为食物网(如图 所示)。食物链与食物网是以种群之间的捕 食关系建立起来的网络,其中不包括生态系 统的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食物链起始于生产者,终止于最高级消费者,中间不能间断,由图可得本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乙和丙之间以及丁和戊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能量传递过程中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少,且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答案 C
3.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食。啮齿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蚂蚁偏爱小粒种子。在该生态系统中,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科研人员在1974~1977年间,在某一实验区域内进行了啮齿动物的有无对蚂蚁数量影响的相关研究。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之间没有竞争关系 B.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分别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C.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蚂蚁的数量将先增加然后维持相对稳定 D.啮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的竞争对蚂蚁的数量产生影响
解析 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在生存空间和部分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 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都以植物种子为食,都属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 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大粒种子植物会增加,小粒种子植物会逐渐减少,最终导致蚂蚁的数量减少,C错误; 啮齿动物与大粒种子的数量有关,大粒种子的数量与小粒种子植物的数量有关,从而对蚁群的数量产生影响,D正确。 答案 D
4.如图为某海湾大陆架的食物网。浮游植物急剧增加时会引起( ) A.a和b的数量保持“J”型增长 B.c与d因食物丰富而竞争加剧 C.c、d和e的数量可能大量减少 D.b的食性和营养级发生改变
解析 a和b以浮游植物为食,浮游植物急剧增加,捕食者数量会随之增加但不能呈“J”型增长,因为还受到空间等其他因素影响,故A错误; c与d因为食物丰富起来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会得以缓解所以不会加剧,动物之间的竞争主要是食物和栖息地,而c、d没有共同的食物来源,栖息地也未给出信息,所以不会出现竞争加剧,故B错误;
植食者的食性和营养级不会因为其他营养级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故D错误。 浮游植物大量增加可能形成赤潮,需氧细菌分解藻类遗体等导致水中氧分耗尽,厌氧细菌会产生有毒物质(如甲烷等),导致水中其他生物因此大量死亡。同时,藻类的快速生长,在水面形成一层膜,阻断了空气和阳光的进入,因此C正确; 植食者的食性和营养级不会因为其他营养级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故D错误。 答案 C
5.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 (1)图中麻雀与蝗虫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图中麻雀与蝗虫都食草,故二者存在竞争关系,同时麻雀捕食蝗虫,因此二者还存在着捕食关系。 答案 捕食和竞争
(2)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全部迁走,则草的多样性会________。鹰和野兔虽为捕食关系,但二者却在草原上长期共存,不断发展,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 下降 共同进化 解析 图中草为第一营养级,当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全部迁走,会使草的种间竞争、种内斗争加剧,从而导致草的多样性下降。鹰和野兔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共同生存,彼此不断发展,这种不同物种之间、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叫共同进化。
6.在某人工白杨树林的中层生活着多种生物,其中苔类与物种C、G、I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物种A、E、F则在白杨树林中部来回飞动寻找食物。图1为该白杨树林中层食物网简图,图2为物种A的食物比例结构图。请回答问题:
(1)图1中共有____条食物链,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物种是_____,物种A与D的关系是__________。 7 A 捕食与竞争 解析 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物种A与D既有捕食关系,又由于均可捕食C、G而呈竞争关系。
标志重捕 (2)如要调查物种A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__法,如果因某种原因,物种F突然大量减少,则较长时间内物种A的数量变化________(填“明显”或“不明显”),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明显 物种F在物种A的食物中所占比例小,且F减少 后可由处于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解析 常采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如果物种F突然大量减少,但由于物种A的食物来源较多,故其数量变化不明显。
(3)若除去全部物种A,一年后,生活于该白杨树林中层的优势物种是____,物种E和F的数量将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减少 物种C的增多将导致苔类减少,使E、F缺乏食物 解析 若除去全部物种A,由于物种A的主要食物是C,因而一年后,生活于该白杨树林中层的优势物种是C。
7.图1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图2表示某条食物链中四种不同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分析回答:
A (1)图1中除了光能,属于非生物成分的是________(填字母),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________(填字母)。 F 解析 图1中E、F、D、B、C、A分别表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图1中除了光能,属于非生物成分的是A非生物的物质(填字母),图2中根据生物量的多少和食物先多的原则,乙、丙、甲分别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F(填字母)。
(2)图1中流入D的总能量小于F获得的总能量,主要原因是F获得的能量除了被自身呼吸消耗以及__________外,还有部分能量被________所利用。 未被利用 分解者 解析 图1中流入D的总能量小于F获得的总能量,主要原因是F获得的能量除了被自身呼吸消耗以及未被利用外,还有部分能量被分解者所利用。
(3)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对F、D数量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丙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丙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中,种内斗争最剧烈的是________点。 二者数量都将减少 三 a 解析 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对于F、D数量的影响是二者数量都减少。丙属于第三营养级,丙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中,种内斗争最剧烈的是a点。
(4)农业上常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作为地膜使用。此膜可在自然条件下由图1中的_____(填字母)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催化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生长再利用。 C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解析 农业上常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作为地膜使用。此膜可在自然条件下由图1中的C(分解者)产生的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催化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生长再利用。
(1)题1中自养型的生物一定是生产者,而异养型的生物都是消费者 ( ) 矫 补 提 升 [判一判] (1)题1中自养型的生物一定是生产者,而异养型的生物都是消费者 ( ) (2)题2中的食物网中应该有4条食物链,其中在最长的食物链中丙为第三营养级 ( ) × √
(3)题4中a和b以浮游植物为食,浮游植物急剧增加,捕食者数量会随之增加但不能呈“J”型增长 ( ) (4)题4中因c、d没有共同的食物来源,所以二者之间没有竞争关系 ( ) (5)题7图2中所具有的食物链为植物→乙→丙→甲,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的是在c和d时期 ( ) √ × √
[想一想] (1)请画出题2中的食物网。 答案
(2)高中所讲的食物链(网)中只包含了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在食物网中有哪几种种间关系?完整的食物链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什么?同一种消费者在食物网中的营养级别唯一吗? 答案 生产者和消费者;竞争和捕食;起于生产者,终于最高营养级(不被其他生物捕食的生物);同一种消费者在食物网中可占不同营养级。
(3)在题7图2的0~2时间段中,四种生物相互之间的变化关系是什么呢? 答案 由于丙数量的增加,直接引起甲数量增加和乙数量减少,而乙的数量的减少进而引起植物数量增加。
考点三十二 解读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应用
真 题 重 温 判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 (1)下表为生态学家对食物链——“植物→田鼠→鼬”能量流动进行研究的结果[单位是J/(hm2•a)],则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3%,田鼠和鼬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 ) √
植物 田鼠 鼬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 1011 1.05× 109 7.50× 108 7.15× 2.44× 107 2.25× 2.18×
(2)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在Ⅰ、Ⅱ、Ⅲ、Ⅳ所代表的营养级中,Ⅳ为分解者,E1、E2分别代表太阳能和热能,并且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 ) ×
(3)在如图所示的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二者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 ) ×
(4)在如图所示的一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 ) ×
(5)如图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则图中A和B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0% ( ) √
(6)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 ) √
知 能 回 归 1.理清碳循环过程图解,掌握碳进入生物群落和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 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化学燃料燃烧。
2.掌握能量流动图解,理清摄入量、粪便量和同化量之间的关系
3.信息传递的概念图解
4.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区别 来源 太阳能 生态系统 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多种途径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反复利用,循环流动,全球性 往往具有双向性 范围 食物链各营养级 生物间 生物圈 生物与生物或生物与无机 环境之间 联系 共同把生态系统各成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典 题 特 训 1.(流程图)下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自然生态系统(N2/N1)×100%的值一般介于10%~20% 之间 B.若N6全部来自于N4,则蜣螂未获得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 能量 C.当某种初级消费者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此种群的增 长速率最大 D.散失的热能重新用于合成有机物,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 物质循环
解析 太阳能入射的能量与植物同化能量之间不存在10%~20%的关系;N6属于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粪便不属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的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散失的热能不能被再利用。 答案 B
2.(柱状坐标图)下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CO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其中甲表示该生态系统消费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乙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丙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丁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及化能合成作用CO2消耗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在该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 传递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丁来表示 C.人工生态系统中CO2的消耗量与释放量的关系往往不 符合上图 D.根据图示关系可推测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正在上升
解析 碳循环在甲、乙、丙构成的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单向传递,故A错误。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故B正确。 人工生态系统由于人工调节,物质和能量多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故C正确。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各个营养级的呼吸消耗(有积累),故适宜物种生存,物种丰富度增加,故D正确。 答案 A
3.(多图综合)图甲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乙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B位于食物链的第四营养级 B.图甲中过程1只代表光合作用,2、3、4、5过程是呼 吸作用 C.在图乙的食物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兔与狼(生物之 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在图乙中③和④是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解析 由于大气中的CO2与C之间是双向箭头,由于只有生产者能利用大气中的CO2,因此C为生产者,D为初级消费者,A为次级消费者,B为分解者,故A错误;
图乙中的食物链中,①为流入兔体内的能量,②为流入狼体内的能量,故②/①的比值代表兔与狼的能量传递效率,故C正确; 图乙中③为兔的粪便,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应该是草同化量的一部分,故D错误。 答案 C
4.(整合原创)如图甲是某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④⑤⑥⑦为特定的生理过程。请回答问题:
光合作用 含碳有机物 (1)图甲中过程①表示的生理过程主要是___________,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___________。 解析 由图甲中A和D之间是双向箭头,说明A、B、C、D分别表示大气中二氧化碳库、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过程①表示的生理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图甲的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B、D (2)若该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如下图乙,则: ①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的________(用字母表示)。
②图乙中,若鼠和昆虫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图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可表示为______。 N+R 解析 图乙中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是鼠和昆虫,其同化量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消耗,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故其同化量为N+R,二者产生的粪便量属于植物的同化量。
③图乙中,若蛇的食物有4/5来自鼠,1/5来自蛙,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1 kJ能量,至少消耗植物________ kJ。假如蛇的食物中,鼠的比例变为1/5,消耗相同的植物,蛇同化的能量是原来的________。 45 3/7 解析 由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至少消耗,需要考虑能量传递效率为20%,则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1×4/5)÷20%÷20%=20 kg,在植物→昆虫→蛙→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
(1×1/5)÷20%÷20%÷20%=25 kg,因此蛇每增加1 kg体重至少消耗植物45 kg。同理,假如蛇的食物中,鼠的比例变为1/5,则蛇每增加1 kg体重,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1×1/5)÷20%÷20%=5 kg,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1×4/5)÷20%÷20%÷20%=100 kg,则因此蛇每增加1 kg体重至少消耗植物105 kg。则消耗相同的植物,蛇同化的能量是原来的45/105=3/7。
(3)若该地区发生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图丙为该地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 kJ/(m2·y)],则:
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 的太阳能 12.7% ①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的太阳能 12.7% 解析 图丙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还有少部分是有机物输入的能量,每一营养级的能量主要去路是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利用和呼吸消耗,由数据可知生产者固定下来的能量是3+14+70+23=110,被第二营养级同化了14,故传递效率是14/110×100%=12.7%。
②图中H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解析 H表示呼吸散失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在体内存在形式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③如图所示,除生产者外,其他营养级需要补偿能量的输入,原因是植被受损,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输入能量可以减轻植被恢复的压力。那么,通过计算,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至少为__×103kJ/(m2·y)。 5 解析 肉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是(14+2)-0.5-4-9=2.5,其能量去向共消耗0.25+2.1+5.1+0.05=7.5,需补偿的能量为7.5-2.5=5。
(4)若该生态系统为黄河三角洲湿地,若要调查该生态系统中丹顶鹤的种群密度,一般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调查过程中,若对被调查的丹顶鹤的处理会导致其生存能力下降,则调查结果________(填“低于”、“高于”或“最接近”)真实值。因温度、食物等信息,丹顶鹤在每年三月下旬迁徙到黑龙江去繁殖,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
解析 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丹顶鹤)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N= ,若被处理的丹顶鹤生存能力下降,m变小,导致调查结果偏高。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答案 标志重捕法 高于 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5)若植食动物与食肉动物之间能通过彼此尿液的气味等来避敌或捕食,这说明信息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解析 植食动物与食肉动物之间能通过彼此尿液的气味等来避敌或捕食,从而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题1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N2,由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N6 ( ) 矫 补 提 升 [判一判] (1)题1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N2,由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N6 ( ) (2)题1中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4/N2×100% ( ) × ×
(3)题1中生产者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中活跃化学能 ( ) (4)题2中碳循环在甲、乙、丙构成的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单向传递 ( ) (5)题3图甲中的过程1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 ) (6)题4中在①⑥⑦过程中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 ( ) √ √ √ √
(1)某地生态系统中a、b、c三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有一种为草。 [想一想] (1)某地生态系统中a、b、c三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有一种为草。 则a、b、c三者之间的营养结构如何?a、b、c三者能否构成生物群落? 答案 食物链关系是c→b→a;生物群落包含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三个方面,a、b、c中没有分解者,三者一定不能构成生物群落。
(2)题2中碳循环在生物群落是怎样传递的呢? 答案 碳循环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单向传递。 (3)题4图丙中流经植食性动物的能量是多少? 答案 应该是(14+2)=16×103 [kJ/(m2·y)]。
(4)若题4所示的某地生态系统中,图乙中昆虫和蛙利用食物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则用序号如何表示能量由昆虫流向蛙的传递效率呢?气温逐渐降低时,若图中的⑥保持不变,蛙的⑦/⑥的值将会如何变化呢? 答案 ⑥/②×100%;升高。
考点三十三 辨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
真 题 重 温 1.判断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 (1)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 √
(2)如图所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较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其抵抗力稳定性也相应较低,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草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或丧失( ) √
(3)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 ) (3)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 ) ×
(4)如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则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但在S点后不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 ) √
(5)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而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属于正反馈 ( ) √
2.判断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叙述 (1)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 ) (2)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 ) × √
(3)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 ) (4)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 ) (5)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 ) × √ √
(6)如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图中曲线Ⅰ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就地保护的措施 ( ) √
知 能 回 归 1.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调节图解
2.正、负反馈调节案例图解
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的来源与后果
(2)水体富营养化分析
4.生物多样性层次及成因的分析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2)成因分析 ①从分子水平看 DNA(基因)的多样性 蛋白质多样性—→性状多样性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生物多样性) ②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典 题 特 训 1.下图表示“粮桑渔畜”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模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中除草、治虫可以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B.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培育抗虫作物,利 用了其间接价值 C.饲养家畜可以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来提高产蛋率,这是 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作用 D.该生态系统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提高 了能量传递效率
解析 农田生态系统中除草、治虫可以提高其恢复力稳定性,但是降低了其抵抗力稳定性;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培育抗虫作物,利用了其直接价值; 饲养家畜可以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来提高产蛋率,这是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作用;该生态系统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提高了物质的利用效率,但是能量传递效率不变。 答案 C
2.两个不同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 甲强 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 点左移 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 D.乙生态系统B点后一定有新物种产生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甲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所需要的时间长,波动范围大,说明甲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乙的抵抗力稳定性高,A正确; 若乙的干扰提前,B点也会提前,B正确; 若甲的干扰强度增大,则恢复所需要的时间延长,C点右移,C正确; 乙生态系统在恢复原状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D错误。 答案 D
3.我国的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是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富营养化容易导致水华爆发。下图为某淡水湖泊的主要能量传递渠道,科学家据图提出了两种预防水华爆发的理论并付诸实践。请回答相关问题:
(1)湖泊中的浮游藻类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 生产者 (2)若湖泊中爆发水华,说明氮、磷无机盐的积累已超出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导致________稳定性降低。 自我调节能力 抵抗力
(3)预防水华的“理论一”和实践结果: ①核心内容:清除图中________,保护浮游动物,使浮游藻类被大量捕食。 ②实践结果:不能长期有效控制水华发生。 鱼类Ⅰ
③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多选)。 A.浮游动物个体较小,不能有效捕食集结成群的藻类 B.浮游动物摄食藻类后很快释放可溶性氮、磷,促进浮 游藻类繁殖 C.鱼类Ⅱ大量滤食较大型的浮游动物,食物链遭到破坏 D.氮、磷没有输出该生态系统 ABD
(4)预防水华的“理论二”和实践结果: ①核心内容:高密度养殖鱼类Ⅰ(主要是鲢、鳙),直接滤食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且定期输出鱼类Ⅰ产品从而降低水体中__________,从根本上预防水华的爆发。 ②实践结果:在大部分湖泊中,鱼类Ⅰ的密度达到一定值以后,能有效控制水华爆发。 浮游藻类和浮游动物 氮、磷含量
③若浮游藻类相对生物量低于4时水质合格,根据图示判断能有效控制水华爆发的鱼类Ⅰ的相对生物量是________________。 大于N6
4.下图甲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主要含有机物)的原理简图。科研人员为有效控制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某种害虫,引入了该害虫的天敌,并用一段时间的调查数据构建了图乙所示的模型(箭头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请据图回答:
(1)输入人工湿地的能量来源有____和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光能 (污水)有机物中的 化学能 解析 输入人工湿地的能量来源有光能和(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2)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结构。该人工湿地中的芦苇、藻类等植物生长迅速,其主要原因是水体中含有大量的____________等营养成分。 垂直 N、P(无机盐) 解析 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具有垂直结构。该人工湿地中的芦苇、藻类等植物生长迅速,其主要原因是水体中含有大量的N、P(无机盐)等营养成分。
(3)检测表明,出水口中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的含量都大大降低,在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生态系统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者和分解者(缺一不可) 解析 检测表明,出水口中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的含量都大大降低,在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生态系统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4)图乙模型属于_____(填“物理”、“概念”或“数学”)模型,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________调节。仅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害虫和天敌K值的数据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 数学 (负)反馈 N2 P2 解析 图乙模型属于数学模型,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仅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害虫和天敌K值的数据分别为N2和P2,害虫和天敌的种群数量围绕这两个值上下波动。
5.随着淡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需水量的不断增加,许多缺水城市和地区无新的水源可开发利用,污水的回收、净化和再用已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建立人工湿地,形成藻菌共生污水系统,对生活和工业污水进行净化处理。下图是某人工湿地实现废水处理的流程图。请回答:
(1)氧化塘中的植物有挺水植物、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氧化塘中的风车草、圆田螺、细菌等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一般情况下食物网越复杂,________稳定性越高。
解析 氧化塘中的植物有挺水植物、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氧化塘中的风车草、圆田螺、细菌等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一般情况下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答案 垂直 生物群落 抵抗力
(2)此人工湿地中的菌类等微生物作为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输入此氧化塘的能量(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太阳能和化学能 解析 此人工湿地中的菌类等微生物作为分解者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输入此氧化塘的能量(类型)有太阳能和废水中的化学能。
(3)氧化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挺水植物的遮光作用会影响浮游 藻类进行光合作用 解析 种植莲等挺水植物,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原因是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
(4)某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下表。 重金属含量(μg/Kg鲜重) 0.0 037 0.035 0.34
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上述食物网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是________。
解析 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而在生物体内积累,称为生物富集作用,表现为随着食物链中营养级升高,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也逐渐升高。由此可判断,甲、乙为第一营养级,丙、丁为第二营养级,戊为第三营养级。 答案 丙和丁
矫 补 提 升 [判一判] (1)题1中“粮桑渔畜”农业生态系统能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提高了物质的利用效率,但是能量传递效率不变 ( ) (2)题1中农田生态系统中除草、治虫可以提高其恢复力稳定性,但是降低了其抵抗力稳定性 ( ) √ √
(3)题1中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培育抗虫作物利用了其直接价值,而荒山改为林地后,其在水土保持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和题4中人工湿地具有一定的蓄洪防旱功能,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 ) (4)题2中生态系统在受到一定强度的干扰(a)后的恢复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这也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 ) √ √
(5)题2中由图可看出同等强度a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甲强 ( ) (6)题4中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 (7)题4中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 ( ) (8)题5的厌氧池中一般没有生产者,所以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 ) √ √ × √
[想一想] (1)如图表示该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其功能的恢复过程,图中的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则x和y的大小与稳定性的关系如何? 答案 y越大,则说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弱;x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2)题3中若定期收获其中的动植物产品则有利于深度净化水质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案 因为动植物体内固定了水体中的大量的N、P元素,输出产品可将水体中的N、P元素输出。
(3)若题4中构建的图乙所示的模型(箭头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标出如图所示①②③④区段,下图丙表示与图乙相关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则H和P曲线中哪个代表害虫的变化?图乙中的①②③④的种群数量变化与图丙中abcd的对应关系如何呢? 答案 H为害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图乙中的①②③④的种群数量变化分别与图丙中abcd依次对应。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