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原 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 夫子至于是邦也, 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 ” 子贡曰: “ 夫子温、良、恭、 俭、让以得之。夫 子之求之也,其诸 异乎人之求之与? ”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词 语 是邦:任何国家。 与:语气词。 抑:还是、或者。 温、良、恭、检、让: 温和、善良、恭敬、 节俭、谦逊。
Advertisements

质数和合数 中心小学 顾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 一、激趣导入 提示:密码是一个三位 数,它既是一个偶数, 又是 5 的倍数;最高位是 9 的最大因数;中间一位 是最小的质数。你能打 开密码锁吗?
1 、谁能说说什么是因数? 在整数范围内( 0 除外),如果甲数 能被乙数整除,我们就说甲数是乙数的 倍数,乙数是甲数的因数。 如: 12÷4=3 4 就是 12 的因数 2 、回顾一下,我们认识的自然数可以分 成几类? 3 、其实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 你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
因数与倍数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3 的倍数的特征 的倍数有 : 。 5 的倍数有 : 。 既是 2 的倍数又是 5 的倍数有 : 。 12 , 18 , 20 , 48 , 60 , 72 , , 25 , 60 ,
因数与倍数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扶余市蔡家沟镇中心小学 雷可心.
A Learn. Canada the UK the USA China Australia Canada the UK the USA China Australia.
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小学 邓华.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下面哪些数是 2 的倍数?哪些数是 5 的倍数? 2,5的倍数的特征:只看个位上数就能进行判断。 2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的数。
《论语》十二章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孔子 —— 前 551 -前 479 , 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 邑(今山东曲阜 东南)人。
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孔庙举行祭孔大典 2014 年 9 月 28 日. 探究:孔子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价值?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 《论语》六则 孔子(前 551— 前 479 ),名丘,字仲 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的 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代表人物。 《论语》是 “ 语言的论纂( zuăn )” ,是 语录的意思,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行,共 20 篇,语录体散文。南宋朱熹把.
练一练: 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并指出这些点相互间的关系: -6 , 6 , -3 , 3 , -1.5, 1.5.
孔孟学习论. 孔子(前 511- 前 479 ), 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 的创始 人。《论语》是孔子 弟子 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 言 行 的记录,共二十篇。它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 据。南宋时,朱熹把它 《大学》《中庸》《孟 子》合为 “ 四书 ”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 百家争鸣 ” 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 1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 2 )经济上: 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 ( 3 )思想文化:从 “ 学在官府 ” 到 “ 学在民间 ” ; 1. 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走进经典名句 — 五年级中华经典晨诵. 1.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 复习.
29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盆 位 分 芽 煮 并 宣 盛 选 规 丝 表 要 没 孩 挑 选挑 选.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天平游戏(二).
2011级高考地理复习(第一轮) 第三篇 中国地理 第一章 中国地理概况 第五节 河流和湖泊.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倾听、识别与表达:改善人际沟通的策略 主讲: 《大众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培训系列课程 精神分析师 心理咨询师 四川南岛心理咨询研究所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山东英才学院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庙 曲阜孔林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 教育上:创办私学、注意     “因材施教”、主     张“温故而知新”。
透過教學鷹架引導 三年級學生形成科學議題 高雄市復興國小 李素貞 102年3月20日
《论语》十二章.
《论语》六则.
孔子和学生 敏而好学 温故而知新 …… 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我愿为你去.
整理者: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第一小学 秦爱军
对 培训者 培训的理解 丁革建
给点阳光我就灿烂 ——工作简历模板.
初三记叙文全命题作文 审题训练 泰兴市洋思中学 刘金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吴昌晖.
《小学教育学》 模块二 小学教育源流 第五单元 小学教育走向的探究成果分享 自主学习指南.
第六課論語選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徐玉梅 中正大樓C401-3
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 习作四 南京市五老村小学   王咏慧.
小学新标准英语第四册 Module 6 Unit 2 Was it a big city then?
TAG QUESTIONS 反意疑问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Topic2 Where are you from?
Unit 5 Why do you like pandas?
成才之路 · 语文 人教版 · 必修2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M5U1 He is playing the suona ,but the phone rings.
Cool Panda STORY Cool Panda的故事 ˇ.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小学 叶群芳.
Activity 1 看图片,讨论下面的问题: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比例 比例的意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基本句型(二) S+Vt+O+C.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主讲教师:赵璟智 ( Emily ).
Unit 4 Do you like pears?.
You can play football well.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分数乘法(一).
玩儿 wǎnr “to have fun; to play”.
了解介词.
拼音复习——声母.
双语例句搜索 句库+巨酷 Web: Beijing 2008.
第4课时 绝对值.
Unit 4 At the farm Part A Let’s talk 马兰屯镇林桥小学 谢素珍.
礼courtesy Value of the Month每月一德.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孔子和学生.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小数加减法 (例2).
S + Vt. + O (主语+谓语+宾语 句型).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刘晓玲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小学语文第三册 13 坐井观天 广州市越秀区雅荷塘小学 孙静
diàn pǔ sù jué shì 宫殿 朴素 掘开 流逝 nǎo chǐ biàn 恼怒 羞耻 争辩.
请添加标题 请添加作者.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字词积累 侍坐:陪侍长者闲坐。 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尔,词缀。 摄shè:夹(在)。 饥馑jǐn:指荒年。饥,五谷不熟; 馑,蔬菜不熟。 哂shěn:笑。 俟sì:等待。

注音释词 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会同: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会,诸 侯相见。同,诸侯同朝天子。 撰zhuàn:才具,指为政的才能。 行冠礼,表示成年。 舞雩yú:台名,鲁国求雨的坛。

词类活用 端章甫: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穿 着礼服,戴着礼帽。 风乎舞雩: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曾皙后:后,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 赤也为之小,谁能为之大: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

教学目的 1.了解对话中人物的思想、主张及性格特点。 2.掌握课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并注重积累。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学习导入 说说孔子的“礼” 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他的这个礼的意思很宽泛,既指礼节仪式,更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关于礼,孔子说得很多。孔子要人们合乎礼,核心是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译文:如果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功,事情办不成功,礼乐就复兴不起来;礼乐复兴不起来,刑罚就不会恰当;刑罚不恰当,百姓就不知该如何做。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论语·季氏》) 译文:父亲曾独自站在庭院中,我细步走过庭院。他问我:“读了《诗》吗?”我回答:“没有。”他说:“不读《诗》,没法讲话。”我下来就读《诗》。另一天,父亲又独自站在庭院中,我细步走过庭院。他问我:“学了‘礼’吗?”我回答:“没有。”他说:“不学‘礼’,没法立足。”我下来就学“礼”。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译文: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回答说:国君是国君,臣下是臣下;父亲是父亲,儿子是儿子。(各自按应有之道去做,要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思想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 大司寇,后私人办学,周游列国,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学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某些章节的记述,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书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

译文参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闲坐。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不要认为我年纪大一点 (你们就不说了)。你们日常起居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急地回答说:“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有别国的军队来犯,接着又遇饥荒,如果让我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国人勇敢善战,而且懂得是非正道。”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那修明礼乐,只好另请君子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或者诸侯宗庙祭祀的事务,或者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官。”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将弹瑟的声音逐渐变稀疏,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干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点留在后面。曾点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点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可是他说话却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官,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整体感知 《侍坐》章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一位教育的先师和一群求知的学生,留下一场著名的对话,其教育场景让人回味。文章通过老师和四个学生的对话,以言志为线索,不蔓不枝,再现了学生的志趣、性格和教养,也表达了老师的思想、情感和态度。子路的率直、冉有的礼让、公西华的谦虚,曾皙的洒脱、孔子的善诱,通过师生畅言,其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运用生活画面来表现社会理想和政治抱负,把深刻的哲理蕴含于诗情画意之中,很有些言虽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子路、曾皙─则何以哉) 先生问志。 孔子的出场,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开明的印象。他先自谦的话语打消师生年龄上的隔阂,为谈话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之后,才让弟子言志。孔子确实是一位因材施教的大师。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 弟子言志。 子路抢先轻率发言,说出治理“千乘之国”的抱负,强调的是勇和方,却未涉及礼;孔子报以微笑。冉有、公西华、曾皙先后被孔子 点名,冉有以才能可治理小国作答,公西华以才能配小司仪官作答,讲话内容都涉及到礼。曾皙被问,从容“舍琴”作答,言谈中描绘了一幅暮春郊游图,其言行追求,吻合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孔子当即表示赞同。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孰能为之大) 先生评志。 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皙单独探问孔子对三同窗谈话的看法, 似有些不自信,怕自己背离了孔子一贯主张的“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篇》)。孔子拿礼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志向逐一评点,从始至终也没有批评为官。

课文探究 关于孔子“与点”的说法 孔子“与点”,历来有争议。从积极方面理解,认为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从消极方面理解,认为曾皙是消极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想法。 《侍坐》章所记之事当在孔子晚年。四弟子中公西华最年幼,比孔子小42岁(刘宝楠《论语正义》),孔子去鲁适卫时56岁,(《史记·孔子世家》)时公西华年14岁,难随孔子出游;又公西华是鲁国人(《辞海》),故公西华成为孔子弟子当在孔子返鲁,即65岁以后。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孔子说,“我的主张行不通了,就乘坐竹筏漂流到海外去,跟随我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好勇的精神超过我,只是我从哪里取材做竹筏呢?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本文突出地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循循善诱”“春风化雨”的教育方式。当时,弟子们一旁侍坐,曾皙鼓瑟(乐以教和)。孔子是怎样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呢?

谈话之初,他先扫除弟子因年龄带来的心理障碍;接着导引出青年怕不为人知而壮志难酬的心病;随后假设“如或知尔”的情境,启发弟子各言其志。子路志在强国,冉有志在足民,公西华志在司仪,都多少阐发了儒家的理想;但他们的回答似乎都还少了点什么。孔子并不即刻指正,只是微笑。曾点初有顾虑,孔子亲切引导:“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激励曾点说出不同意见。最后一一评析,指出儒家的核心是礼乐教化。

同步练习 1.与“加之以师旅”中的“以”用法和意义相同 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毋吾以也 C.则何以哉 D.因之以饥馑 【答案】D/A.介词,因为;B.动词,认为;C.动词,用,做;D.介词,用。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比及:等到。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方圆,纵横。 C.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才能,指为政 的才能。 D.夫子喟然叹曰 喟然:不高兴的 样子。 【答案】D/喟然:长叹的样子。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B.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C.莫春者,春服既成 D.唯求则非邦也与 【答案】B/A. 希通稀 C.莫同暮 D.与通欤

4.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其言不让 C.浴乎沂,风乎舞雩 D.三子者出,曾皙后 【答案】B/A、C、D三项名词活用为动词,B项“让”是形容词,意思是“谦让”,不属于词类活用。

5.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毋吾以也。 B.居则曰:“不吾知也!” C.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D. 加之以师旅。 【答案】D/ A、B两项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C项则为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D项是介词短语作补语。

6.下面对文中四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概括不 准确的一项是 A.子路性格急躁、爽直、自负。 B.冉有出言谨慎,性格较谦虚。 C.公西华看似谦虚,实则讲话虚伪。 D.曾皙文质彬彬,放达洒脱。 【答案】C/C项分析不当。公西华说话表现了他谦虚的好品质。

7.从上文可知,孔子的治国主张是什 么?他的主张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答:                  【答案】孔子的治国主张是“为国以礼”,即以礼治国。这个主张是通过对学生志向的评述,侧面表现出来的。

8.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 以哉?” 译文: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答案】①你们日常起居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样做呢?②要用礼来治国,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因此我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