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果树病虫害 第一节 苹果 梨病虫害 ●苹果树腐烂病 是我国苹果树的重要病害,各苹果产区都有发生。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袁崇焕中学 刘厚仰. 花是由什么发育而成的?对于 植物来说开花有什么作用呢? 花是怎样发育成果实、结 出种子的呢?
Advertisements

1. 花的主要结构 2. 传粉和受精 3.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雌蕊 柱头:可分泌黏液,刺激花粉萌发。 花柱:花粉萌发形成的花粉管由柱头进入子房的通道。 子房:内含胚珠,胚珠内有卵细胞。 花的结构 1. 花的主要结构.
岭南药果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刘强. 种类 岭南的水果品种有 500 多种,其中以荔枝、香蕉、 木瓜、菠萝分布最广,产量最多,质量最好,被 誉为岭南四大名果。 此外,还有芒果、杨桃、石榴、龙眼、白榄、乌 榄、黄皮、杨梅、菠萝蜜、三华李、西瓜等。
花 卉 蚜 虫花 卉 蚜 虫花 卉 蚜 虫花 卉 蚜 虫 属同翅目、蚜科。它体 小、繁殖力强,寄主复杂多 样,为害期长,又是传播病 毒病的主要媒介,必须及早、 连续、彻底防治。为害花卉 的蚜虫种类较多,有时单一 发生,有时混合发生。 属同翅目、蚜科。它体 小、繁殖力强,寄主复杂多 样,为害期长,又是传播病.
猪病防治 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学习目标 1. 掌握急性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2. 掌握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园林植物常见病害鉴别与防治技术》 第七章 园林植物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第二节 枝干病害及防治 任课教师 何 笙.
第二节 茶枝干病害 概述 目前已发现茶树枝干病害有30多种,普遍发生的主要有:茶枝梢黑点病、茶胴枯病、茶灰色膏药病、茶枝黑痣病、茶红锈藻病、茶黑腐病、茶线腐病、茶枝癌病和茶树苔藓和地衣等。对于枝干部病害,主要以人工防除,结合搞好茶园卫生进行控制。
第一节 叶、花、果病害 第二节 枝干病害 第三节 根部病害
油橄榄主要病虫害鉴别与防控 刘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博士 四川省油橄榄发展促进会 副秘书长.
(2)生活习性 刚竹毒蛾一年发生3代,以卵或1-2龄 幼虫在叶背越冬,第1代幼虫出现于5月份,第2代出现于7月份,第3代出现于9月份,幼虫7龄,1-3龄幼虫群集在竹叶背面取食,少数在竹枝和竹杆上。
园艺植物昆虫学 陇东学院 王佛生.
实验七 杂粮、蔬菜害虫鉴定 一、目的要求: 二、实验材料: 识别各类杂粮害虫及蔬菜害虫为害状,掌握杂粮害虫及蔬菜害虫主要种类 的鉴别特征。
植物病理学 主讲教师:郭其龙 陇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
蔬菜螨类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昆虫学课程组制作.
园林绿化大讲堂 第二讲.
番茄病害 (tomato diseases)
昆虫标本的鉴定 主讲:上海师大二附中 生态项目组 任方方
第二章 病害鉴别技术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概念 一、植物病害的含义
苹果蠹蛾鉴定特征.
蔬 菜 病 害.
电子标本封面 热带作物病害症状电子标本 【返回】.
茄子及辣椒病害.
第五章 园林植物病害及其管理 第一节 叶、花、果病害.
三年级九班田依可PPT特产 三年级九班田依可 第七单元 特产.
知识 + 实践 = 能力不断提高.
发霉了.
病原真菌的基本形态和生活史.
医学真菌总论.
黑龙江 吉林 新疆 辽宁 甘肃 内蒙古 北京 河北 宁夏 青海 山西 山东 陕西 河南 江苏 西藏 安徽 上海 四川 湖北 浙江 江西 湖南
植物学 第四章 苔藓植物 第三节、藓 纲 一、藓纲的一般特征
第二章 园林植物病害的生物病原物 本章的基本要求: 了解:各种植物病原物的基本特点; 掌握:各类病原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诊断方法,防治措施;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件.
霜霉病 幼苗和成株均可发病。 主要危害叶片,茎、卷须及花梗也能受害。
葡萄种植技术.
第四章 农药及其应用 农药的含义: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它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它天然物质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一、保花保果技术 二、疏花疏果 三、果实套袋
园林植物病害基础知识 第二章 第一节 园林植物病害的概念 一、植物病害的定义
月季叶蜂 属膜翅目,叶蜂科。月季叶蜂又称蔷薇叶蜂,是月季的一种重要害虫,还能危害蔷薇、十姊妹、白玉棠、黄刺玫、玫瑰等。
第七章 观赏植物病虫害 第一节 真菌类病害 ▲白粉病类
第七章 果树病害.
苹果施肥技术 深圳市先勤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高温干旱对葡萄生产的影响及对策措施.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农作物病害防治技术课程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 2017/3/21 甘肃天水农业学校 1.
斜纹夜蛾 一、形态特征 1、成虫: 体长14-16mm,翅展35-40mm,体暗褐色,胸部背面有白色丛毛,前翅灰褐色,表面多斑纹,从前缘中部到后缘有一条白色带状斜纹.后翅白色,仅翅脉及外缘暗褐色. 2、卵: 呈扁平状,直径0.5mm,表面有网纹.初产时黄白色,后变暗灰色.卵块产,不规则重叠成2-3层,卵块上覆盖灰黄色绒毛.
大田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蔡银杰 2015年12月.
植物化学保护 7-6 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
钻蛀性害虫 一、钻蛀害虫的为害特性 1、以木本植物为主,草本植物少数。
第二章 苗圃及根部害虫 主讲:孙凡 副教授.
子学习情景3.1 蔬菜害虫的防治 工作任务3.1.4 地下害虫的防治.
糖尿病流行病学.
粒杨猎蝽 【简介】:体色 褐至暗褐色。复眼黄褐至灰褐色,有时具深色斑;触角第3节(除基部外)、第4节、腹部各节背板暗红色;前翅革质部分的腹面和爪片基半部、后翅各纵脉的基部、腹部背板上散生的斑点鲜红色;小盾片端、前翅Cu和1A两脉的革质与膜质部分相邻处黄色;侧接缘各节后角褐色;腹部3-6节腹板两侧各具1个小黑点。
优质麦的中后期管理 小麦吸浆虫的防治 主讲:XXXXX 优质麦高产栽培技术.
第七单元蔬菜病害的识别的防治.
植物病理学 主讲教师:郭其龙 陇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
猕猴桃病虫害综合防治 更多病虫害防治请参考中国农药第一网病虫害防治栏目
第一章 植物病害的概念和症状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症状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 第一节 植物病原真菌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课件 我们的大丰收.
清香优雅的鸡蛋花 鸡蛋花,别名缅栀子、蛋黄花,夹竹桃科、鸡蛋花属。原产美洲。我国已引种栽培。
小麦叶枯病 Wheat Leaf Blight and Spot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甘薯病害识别及防治.
南果梨常见病虫害 综合防治技术 千山区农业广播学校 姜巍 高级农艺师.
一、驻波的产生 1、现象.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策略.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莲都区天宁小学 陈建秋.
防蚊灭蚊.
钩虫与旋毛虫.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六章 果树病虫害 第一节 苹果 梨病虫害 ●苹果树腐烂病 是我国苹果树的重要病害,各苹果产区都有发生。

1.症状识别 苹果进入结果期开始发病,结果盛期的大树发病严重。症状有两种类型: (1)腐烂型 多发生于主干、主枝及枝杈处,初为不定型红褐色、水渍状、略隆起的病斑。病部皮层组织松软,易撕破,有酒糟味。春季发病部位扩展很快,烂透树皮,至5月初逐步停止扩展,病部干缩下陷,四周与健部产生裂缝,表面长出许多小黑点。潮湿时,黑点中涌出金黄色丝状“孢子角”。 (2)枝枯型 多发生在树势极弱的小枝上,病部红褐色。病害迅速蔓延,枝条很快失水干枯,后期长出许多小黑点。

苹 果 树 腐 烂 病

2.病原 苹果黑虎皮壳菌Valsa mali Miyabe et Yamada,有性阶段属子囊菌亚门、黑虎皮壳属。无性阶段属半知菌亚门、壳囊孢属Cytospora mandshurica Miura.。除危害苹果树外,还危害海棠、花红等果树。

3.发病特点 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树体被害部越冬。分生孢子及子囊孢子主要靠雨水和昆虫传播,从伤口侵入,引起初侵染和再侵染。生长势强的果树,病菌侵入后可长时期潜伏,待周围组织衰弱、抗病力降低时病菌才能活动扩展,致使树皮腐烂。在辽宁南部地区,病害一般在2月下旬开始发生,至5月上中旬停止扩展,3月下旬至4月下旬腐烂扩展最快。6月末病菌基本停止活动,9月中旬病部又开始扩展,但比较缓慢。冻害、栽培粗放、施肥不足、结果过多、其他病虫危害重、早期落叶、树势衰弱,会导致腐烂病大发生。

4.防治要点 (1)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 (2)刮除病疤,涂抹10波美度石硫合剂等。 (3)铲除树体病源,及时清除、烧毁修剪的病枝和刮除的病皮。 (4)涂刷白涂剂,保护树体。 (5)桥接和脚接主干、主枝病重部位,辅助恢复树势。

●苹果褐斑病 主要危害叶片,偶而侵害果实。发病初期,在叶片正面出现深褐色小点,以后可表现3种类型: 1.症状识别 主要危害叶片,偶而侵害果实。发病初期,在叶片正面出现深褐色小点,以后可表现3种类型: (1)同心轮纹型 病斑近圆形,中央暗褐色,外围黄色,周缘仍保持绿色。病斑上有同心轮纹状黑色小点。 (2)针芒型 病斑针芒状向外扩展,无定形,病斑小,常遍布叶面。后期叶片变黄,但病斑周围保持绿色。 (3)混合型 病斑较大,多近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点,后期病叶变黄,边缘仍为绿色。 果实发病时,则产生黑褐色边缘清晰的圆形或不规则形凹陷斑,表面有黑色小颗粒。病部果肉褐色,干腐 。

苹 果 褐 斑 病

苹果盘二孢菌arssoninamali(P.Henn)Ito,属半知菌亚门、盘二孢属。除危害苹果外,还侵染海棠、沙果、山荆子等植物。 2.病原 苹果盘二孢菌arssoninamali(P.Henn)Ito,属半知菌亚门、盘二孢属。除危害苹果外,还侵染海棠、沙果、山荆子等植物。 3.发病特点 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次年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入叶部,lOd左右出现病斑,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继续再侵染。雨水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降雨早而多的年份发病早而重。树势强弱对发病轻重影响很大。品种间抗病性存在明显的差异。

(1)清除落叶,加以烧毁或沤肥,消灭越冬病原。 (2)加強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4.防治要点 (1)清除落叶,加以烧毁或沤肥,消灭越冬病原。 (2)加強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3)发病初期用1:2:160~200倍波尔多液,或25%施保克乳油1000~2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剂6000~8000倍液喷雾防治。

●苹果轮纹病 以山东、长江沿岸及成都平原等苹果产区发生普遍。 1.症状识别 主要危害枝干、果实。枝干受害,以皮孔为中心形成红褐色圆形或扁圆形的病斑。病部与健部间有一圈凹沟,病斑凸起如小岛。翌年病斑中央密生黑色小粒,以后病斑四周开裂成溃疡斑,使树皮翘裂变粗,影响果树正常生长。幼树、苗木严重被害,会造成死亡。果实多在生长后期、贮藏期间发病。病斑初呈水渍状斑点,后扩大成黄褐色圆形斑,且产生黑色小点,有同心轮纹。病果失水后变为黑色僵果。

苹 果 轮 纹 病

2.病原 苹果轮纹菌Physalospora piricola Nose,有性阶段属子囊菌亚门、囊孢壳属。无性阶段属半知菌亚门、大茎点属Macrophoma kawatsukai Hara,。除危害苹果外,还危害梨、杏、桃、花红、木瓜、海棠、枣等果树。 3.发病特点 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部越冬。翌春当气温在20℃,相对湿度75%以上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主要借雨水传播,由皮孔或伤口侵入,病菌侵入枝干后,一般约2周后表现症状。危害果实在32~36℃时,3~5d全果腐烂。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

4.防治要点 (1)实行苗木检验,防止病苗传入。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3)加强检查,发现病斑,要及时刮治,病斑宜削成垂直梭形,不使积水,刮后用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涂波尔多浆保护。也可于早春喷4~5波美度石硫合剂,杀死潜伏在枝干伤口等处的病菌;生长季节结合防治叶部和果实病害喷O.5:1:100波尔多液。

●梨锈病 分布于我国安徽、江苏、云南、湖南、四川、浙江、上海、北京、天津、辽宁等省市。主要危害梨、苹果、海棠、山揸、桧柏等植物的叶片、叶柄、嫩枝和果实。

1.症状识别 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橙黄色、有光泽的圆形小病斑,扩大后病斑边缘有黄绿色的晕圈,病斑上有针尖大小的黄褐色点粒,即病原菌的性孢子器,后期病斑黑褐色。叶背病斑稍隆起,病斑上长出黄白色的毛状物,即病原菌的锈孢子器。病斑最后枯死,变为黑褐色。严重时,病叶早落。嫩梢发病,病斑凹陷,病部易折断。叶柄、果柄及果实受害,病斑隆起呈纺锤形,果皮开裂,畸形。转主寄主桧柏等受侵染,针叶和小枝上着生球形或半球形的瘤状菌瘿即冬孢子角,吸水膨大后呈杏黄色花朵状胶质物,似柏树开花 。

梨 锈 病 叶正面受害状 叶背面受害状

梨 锈 病 梨树梢受害状 桧柏上的冬孢子角

2.病原 梨胶锈菌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yd.属担子菌亚门、胶锈菌属。病菌需在两类不同寄主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除危害梨、苹果外,还侵染山楂、海棠、桧柏等植物。

3.发病特点 以菌丝体在桧柏病组织内越冬,并可存活多年。翌年2~3月冬孢子形成,4~5月冬孢子成熟,菌瘿吸水胀大裂开,产生担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梨、苹果、海棠等植物叶片上,5月下旬病叶开始产生性孢子器,6月下旬叶背开始产生锈孢子器,8~9月锈孢子成熟,并借气流传播到桧柏上,侵染针叶和小枝后越冬。该病原菌不产生夏孢子,病害无再侵染阶段。春季温暖多雨,发病严重;寄主间相距离20~30m内, 梨、苹果栽植于下风口发病严重。

(1)建果园时,应注意寄主的间隔距离,梨、苹果与桧柏间距应在200~300m以上,并将针叶树种植于下风口处。 4.防治要点 (1)建果园时,应注意寄主的间隔距离,梨、苹果与桧柏间距应在200~300m以上,并将针叶树种植于下风口处。 (2)春季当针叶树上的菌瘿裂开时,应立即往针叶树上喷施1:2:100倍波尔多液,或0.5~0.8波美度石硫合剂。 (3)在担孢子飞散时,向梨、苹果等阔叶树上喷施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防治;8~9月份锈孢子成熟时,喷施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梨黑星病 分布于我国各梨产区,是梨树最主要的病害。主要为害叶、新梢、果实等,严重时,叶片脱落,枝条和新梢枯死。病害流行时,树势衰弱,病果率高,产量下降,品质低劣。

1.症状识别 最早发病部位是芽,鳞片不易脱落,芽基出现墨绿色霉状物,病芽枯死。新梢受害,初生黑色或黑褐色椭圆形病斑,后渐凹陷,并于表面产生黑霉,后变红褐色、疮痂状,周缘开裂,到次年病疤剥落,仅留疤痕。叶片发病,在叶背沿叶脉产生圆形或不整形病斑,初为淡黄色,约1周左右病斑上即出现墨绿色霉状物,严重时许多病斑愈合,整个叶片背面布满墨绿色霉状物,7—8月叶片即可落光。果实被害,初为淡黄色病斑,不久产生黑色霉状物,生长停滞,且病部组织变硬,畸形,带苦味,早落。不落的病果,后期病斑开裂成星状裂缝,果实腐烂。

梨黑星病

2.病原 梨黑星菌Venturia pirina(Cke)Adh.有性阶段属子囊菌亚门、黑星菌属。无性阶段属半知菌亚门、黑星孢属Fusicladium pirinum (lib.)Fuck.。 3.发病特点 以分生孢子、菌丝体在芽鳞内或以分生孢子、未成熟的子囊壳在落叶上越冬。春季,越冬后的分生孢子或子囊壳放射的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开始萌动的梨树上,在适宜条件下即萌发侵入,经20d后显出症状。病斑上的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春季雨早而多,夏季雨水充沛;缺肥、生长不良的树;地势低洼,树冠茂密,不通风的梨园,发病较重。

●桃小食心虫 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又名桃蛀实蛾。属鳞翅目,果蛀蛾科。主要分布在我国北部及西北部苹果、梨及枣产区。以幼虫为危害苹果、梨、枣、桃、杏、海棠以及山楂等果实。初期由蛀孔处流出泪珠状汁液,干后成白色蜡质物,去除蜡质物可见黑色小蛀孔。幼虫主要在果实膨大期危害,受害果面凹陷成畸形,有“猴头果”之称。果内有纵横潜道和红褐色虫粪,形成“豆沙馅”,失去食用价值。

1.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5~8mm,体翅灰褐色,前翅近前缘中部处有1个蓝黑色近似倒三角形的大斑。成熟幼虫体长10~16mm,头部、前胸背板、胸足和臀板褐色,胴部桃红色 。

桃 小 食 心 虫

2.发生特点 1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作冬茧越冬。5~6月越冬幼虫出土,在地表作夏茧化蛹,6~7月羽化。成虫日伏夜出, 趋光性和趋化性不明显,但对性外激素敏感。在苹果树上,卵主要散产在果萼洼处,在枣树上主要产在果梗洼处。幼虫孵化后,先在果面爬行,啃食果皮,但不吞食,以后蛀食果肉,在果内危害约20d,老熟后咬孔脱果。早期脱果幼虫到地表作夏茧化蛹,继续发生第二代。晚期脱果幼虫则进入土中作冬茧越冬,不再发生第二代。少量未脱果幼虫随果实转运到堆果场等处越冬。

(1)摘除虫果,捡拾落果,清除堆果场的越冬茧,减少虫源。 3.防治要点 (1)摘除虫果,捡拾落果,清除堆果场的越冬茧,减少虫源。 (2)7月下旬幼虫脱果前在树冠下堆土诱集越冬幼虫,11月上、中旬将土散开,将其消灭。 (3)在越冬幼虫出土期,清除树冠下杂草,耙平地面,喷施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或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防治。 (4)在成虫羽化期和卵孵盛期树冠喷施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BT乳剂1000倍液防治。

●苹果小卷叶蛾 苹果小卷叶蛾Adoxophyes orana Fischer Von Roslerstamm,又称小黄卷叶蛾。属鳞翅目,卷叶蛾科。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等地。以幼虫主要危害苹果、梨、桃等的嫩叶、新芽、花蕾和果实。幼虫吐丝卷叶,食害叶肉或缠绕新芽和花蕾,使芽、蕾不能展开。啃食果皮,形成深浅不一的条、点状斑痕,影响果品的质量。

1.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6~8mm,黄褐色。前翅有两条从前缘向外缘倾斜的深褐色纹。后翅及腹部淡黄褐色。成熟幼虫体长约17 mm,浅绿至翠绿色。头及前胸背板淡黄色,腹部第7~8节背面可见1对淡黄色性腺。

苹 果 小 卷 叶 蛾                                                                         

2. 发生特点 1年发生3~4代。以低龄幼虫在树皮裂缝、剪锯口及枯叶等处结茧越冬。次年苹果发芽后开始出蛰。出蛰幼虫爬到嫩芽、幼叶、花蕾等处危害。虫体稍大,开始吐丝,将几片嫩叶缀连成虫苞,潜伏其中危害。越冬幼虫一般在5月中、下旬化蛹,6月羽化。成虫日伏夜出,具趋化性。卵块产于叶片或果实上,呈鱼鳞状排列。幼虫极活泼,有假死和转苞危害习性,老熟后在卷叶内结茧化蛹。

(2)生长季节,结合果园管理人工捏虫苞灭幼虫。 3.防治要点 (1)早春刮除翘皮消灭越冬幼虫。 (2)生长季节,结合果园管理人工捏虫苞灭幼虫。 (3)在越冬幼虫出蛰盛期和第l代幼虫发生初期,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或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BT乳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苹掌舟蛾 苹掌舟蛾 Phalera flavescens(Bemer et Grey),又名舟形毛虫。属鳞翅目,舟蛾科。分布于东北、华东、华北、华中、西北、华南等地区。以幼虫危害苹果、梨、樱桃、李、杏、梅花、海棠、樱花、等植物的叶片,造成缺刻。严重时,吃光叶片仅剩叶柄。

1.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22~28mm,黄白色。前翅基部有1个,外缘有6个银灰和紫褐色各半的椭圆形斑,中部有4条淡黄色波状横纹,顶部有2个灰褐色斑。后翅淡黄白色,近外缘处有褐带。成熟幼虫体长50mm左右,头黑色,胴部背面紫褐色,腹面紫红色,各体节均有黄白色长毛 。

苹 掌 舟 蛾

(4)在低龄幼虫期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10%多来宝悬浮液2000倍液喷雾防治。 2.发生特点 1年发生1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强。卵块产于叶背。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叶肉,呈网状,3龄后分散危害。幼虫停息时,头部向上翘起呈舟形,故名“舟形毛虫”。稍受惊动有吐丝下垂习性,幼虫老熟后入土化蛹。 3.防治要点 (1)冬季翻地灭蛹。 (2)人工振落捕杀幼虫。 (3)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4)在低龄幼虫期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10%多来宝悬浮液2000倍液喷雾防治。

●梨小食心虫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是世界性害虫。分布于我国南北各果区。以幼虫危害梨、苹果、桃、碧桃、山楂、海棠、樱桃、枇杷、梅、李、杏等植物的嫩梢和果实。造成嫩梢萎蔫, 果实腐烂,不堪食用,影响产量和品质。幼虫早期危害梨果时,入果孔处常变黑腐烂,略凹陷,有“黑膏药”之称。入果后直达果心,并在果心处取食,致使果实腐烂。

1.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4~6mm,体翅灰褐色,前翅前缘有10余组白色短斜线,中室外方有1个小白点,近外缘处有lO个小黑点,两翅合拢时外缘夹角为钝角。成熟幼虫体长10~14mm ,体淡红色,头壳黄褐色,前胸背板浅黄色或黄褐色,腹部末端有4~7根臀栉。

梨 小 食 心 虫                                                                         

2. 发生特点 发生世代因地而异。辽南及华北大部分地区1年发生3~4代,华南6~7代。以老熟幼虫主要在枝干翘皮下结茧越冬,也可在树干基部近土面或果品包装箱及梨果存放处越冬。成虫日伏夜出,有趋光性、趋化性,对性诱剂敏感。在桃梢上,卵主要散产于新梢中部的嫩叶上,在果实上,主要散产于胴部及萼洼处。在北方,5~6月第 l~2代幼虫主要危害桃梢,有转梢危害习性,7~8月第3~4代幼虫主要危害梨果及其它果实。幼虫脱果后,一部分进入越冬状态,另一部分发育为第4代。第4代幼虫在果实采收前来不及脱果而随果实转运越冬。

(2)夏季剪除萎蔫桃梢集中处理,消灭第 l~2代幼虫。 (3)8月中旬前在主干、主枝上束草,次年早春前妥善处理,并刮除老树皮,消灭越冬幼虫。 3.防治要点 (1)建立新果园时避免桃、梨混栽。 (2)夏季剪除萎蔫桃梢集中处理,消灭第 l~2代幼虫。 (3)8月中旬前在主干、主枝上束草,次年早春前妥善处理,并刮除老树皮,消灭越冬幼虫。 (4)成虫发生高峰期,设置黑光灯、糖醋毒液或性诱剂诱杀成虫。也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树冠喷药防治。

●梨大食心虫 梨大食心虫Nephoteryx perivorella Matsumura,属鳞翅目,螟蛾科。各梨区普遍发生。以幼虫主要危害梨,偶尔也危害桃和苹果。越冬幼虫主要危害花芽。幼虫从芽基部蛀入,蛀孔外有细小虫粪,被害芽干瘪。次年春季幼虫转害新芽,同时吐丝缀连芽的鳞片,故鳞片开裂时一般不脱落。开花后,幼虫在花丛基部危害,受害严重的花丛枯萎。结果期转害幼果,蛀孔大,蛀孔处常堆积许多虫粪,被害幼果的果柄基部常有丝缀连,干枯后不脱落,称作“吊死鬼”。后期果被害,入果孔处常变黑腐烂,被害果大多脱落。

1.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10~15mm,暗褐色。前翅内、外横线灰白色,横线两侧有紫褐色宽边,肾形纹黑褐色。成熟幼虫体长17~20mm,粗壮,头部及前胸背板黑褐色,体背红褐色至绿色,腹面色浅。

梨 大 食 心 虫

2.发生特点 1年发生1~3代。以低龄幼虫在花芽内结茧越冬。在河北中南部,次年4月上中旬越冬幼虫转芽危害,5月中、下旬转果危害。6月中旬至8月上旬第l代幼虫害芽、害果。8月以后出现第2代幼虫危害芽,以后越冬。成虫日伏夜出,有趋光性和趋化性。越冬代成虫卵散产于果实萼洼、芽腋、叶片等处。幼虫孵化后有的直接害果,有的先害芽,后蛀果。第1代成虫产卵于芽旁,幼虫孵化后危害1~2个芽,即在芽内作茧越冬。幼虫老熟后在果内化蛹。

(2)成虫发生高峰期,设置黑光灯、糖醋毒液诱杀成虫。 3.防治要点 (1)清除虫芽、虫花和虫果,减少虫源。 (2)成虫发生高峰期,设置黑光灯、糖醋毒液诱杀成虫。 (3)在幼虫转芽、转果期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BT乳剂1000倍液进行树冠喷药防治。

●梨叶斑蛾 梨叶斑蛾Illideris pruni Dyar,又名梨星毛虫。属鳞翅目,斑蛾科。分布于东北、华东、华北、华中、西南、西北等地。主要危害梨、苹果、山楂、海棠、沙果、山荆子等果树。以幼虫危害芽、花蕾、嫩叶。春季,当芽鳞露白时越冬幼虫从芽旁吐白处蛀入,如花芽已经开放则从顶部蛀入,受害芽变黑枯死或不能正常开花。展叶时,幼虫吐丝将嫩叶两侧边缘向正面纵包成饺子状,潜藏在叶苞中啃食叶肉,残留网状叶脉和下表皮,叶片枯死变黑。夏季,低龄幼虫群集叶背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大龄幼虫食叶成缺刻,但不包叶危害。

1.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9~13 mm,体翅黑色,翅半透明,上有许多短绒毛。成熟幼虫体长18~20 mm,黄白色,头小,纺锤形。中胸至第8腹节两侧各有1个星状黑斑,每节背面及两侧还有6个白色扁平毛瘤。

2. 发生特点 1年发生1~2代。主要以低龄幼虫在树干及主枝的粗皮裂缝下,也可在树干附近的土壤中结茧越冬。次年早春梨树花芽萌动时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危害嫩叶和花蕾。幼虫有转苞危害习性,老熟后在苞叶中化蛹。成虫日伏夜出,飞翔力不强,遇惊易落。卵块产于叶背。幼虫取食10 ~15d候,到2~3龄时进入越冬场所越冬。在河南西部和陕西关中一带,6月下旬一部分幼虫越冬,一部分幼虫继续危害,8月以后出现第2代幼虫,以第2代幼龄幼虫越冬。

(1)果树休眠期刮除老树皮并集中处理,或在幼树树干周围压土,消灭越冬幼虫。 (2)幼虫危害期,人工摘除虫苞,虫叶,集中处理。 3.防治要点 (1)果树休眠期刮除老树皮并集中处理,或在幼树树干周围压土,消灭越冬幼虫。 (2)幼虫危害期,人工摘除虫苞,虫叶,集中处理。 (3)早、晚气温低时利用成虫的假死性震树消灭成虫。 (4)花芽膨大至显蕾期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BT乳剂1000倍液树冠喷药防治出蛰的越冬幼虫。

柑橘炭疽病分布于华南、西南、华中、华东等地区及北方温室。主要危害柑橘、金橘、柚类植物的叶片和嫩梢,也危害果实。常引起叶、果脱落,枝梢枯死。 第二节 柑橘病虫害 ●柑橘炭疽病 柑橘炭疽病分布于华南、西南、华中、华东等地区及北方温室。主要危害柑橘、金橘、柚类植物的叶片和嫩梢,也危害果实。常引起叶、果脱落,枝梢枯死。

1.症状识别 叶片上的病斑常发生在边缘或先端,病部可扩大至叶面的1/2。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深褐色,中央灰白色,上生轮纹状黑色小点,高湿条件下从黑点内溢出粉红色粘孢子团,病叶易脱落。枝梢发病,初为淡褐色小斑,后扩大成近梭形斑。当病部环绕枝梢一周时,病梢便逐渐枯死 。

柑 橘 炭 疽 病

盘长孢状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属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 2.病原 盘长孢状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属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 3. 发病特点 以菌丝体在病枝、病叶内越冬。翌年温湿度条件适宜时,越冬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病原菌具有潜隐侵染的特点,当年抽发的新梢嫩叶,到秋末冬初大都潜带病原菌,病原菌以休眠状态潜伏在内。田间一般在春梢生长后期开始发病,而以夏秋季发病较重。

4.防治要点 (1)及时修剪病枝和清除落叶,集中销毁,以减少侵染源 (2)加强肥水管理,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3)发病初期,喷洒25%咪鲜胺乳油,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0.3波美度石硫合剂防治,每隔10~15d喷1次。

●柑橘溃疡病 柑橘溃疡病是柑橘重要病害之一。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湖南、江西、四川、贵州等地都有分布。是国内检疫对象。 1.症状识别 危害橘、橙、柚、柠檬等植物的叶片、嫩梢、果实。叶片受害,最初在正面生针头大的黄色小点,背面出现黄色或暗绿色油渍状斑点。逐渐扩大为近圆形的木栓化灰褐色病斑,正反两面突起,中央凹陷破裂如火山口状,并有细轮纹,周围有黄绿色晕圈。有时几个病斑愈合成不规则形的大病斑。果实、枝梢发病,病斑与叶上相似,但木栓化程度更高,裂口大且深,无晕圈。枝梢发病,多发生于夏梢上,常多个病斑环绕枝梢而枯死。

柑橘溃疡病

2.病原 柑橘溃疡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itri(Hasse)Dye,属细菌薄壁菌门、黄单胞菌属。 3.发病特点 病菌在病组织内越冬。次年春季溢出菌脓,借风、雨、昆虫和枝叶接触而传播。病菌由气孔、水孔、皮孔和伤口侵入。细菌侵入后经4~6d的潜育期,出现新病斑。雨后溢出菌脓,又可进行多次再侵染。并随苗木、接穗、果实的调运作远距离传播。高温、多湿有利于此病的发生。柑橘类果树的属或种之间的抗病性有差异。柑橘属与枳壳属易感病,而金柑属抗病力很强。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对无病区要防止病害传入,有病的苗、果及接穗严格禁止运往无病区。 4.防治要点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对无病区要防止病害传入,有病的苗、果及接穗严格禁止运往无病区。 (2)建立无病苗圃,培育无病苗,从无病区采接穗。(3)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注意防治潜叶蛾等害虫。 (4)零星发病的地区应彻底清除病枝、病叶和病果,集中烧毁,受害严重的幼树可进行毁株更新。 (5)在病区,当新梢长度为1.5cm时,喷洒25%叶枯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20%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保护新梢,谢花10d后喷药保护幼果。

●柑橘疮痂病 1.症状识别 叶片受害,初期在叶面产生油渍状黄褐色圆形小点,以后扩大为圆锥状向叶背突起的木栓化灰褐色病斑。潮湿时,病斑顶部有灰色霉层。被害叶片常枯黄脱落。新梢发病,特征与叶片相似,病梢短小扭曲。幼果受害,则散生或集生瘤状突起病斑,或发育成果形小、皮厚、汁少的畸形果 。

柑橘疮痂病

2.病原 柑橘痂圆胞菌Phacelomafwcettii Jenk.属半知菌亚门、痂圆孢属。 3.发病特点 以菌丝体潜伏于病组织里越冬。春季阴湿多雨,气温上升到15℃以上时,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侵入新梢、嫩茎和幼叶。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可进行多次再侵染。阴雨连绵或清晨雾重露多的天气,有利于病菌的侵入,病害易流行。

4.防治要点 (1)建立无病苗圃,培育无病苗。 (2)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 (3)及时清除病枝、病叶和病果集中烧毁。 (4)在春梢抽发前后,用25%施保克乳油,或10%世高水分散剂,或40%福星乳油保护春梢,谢花2/3时喷药,保护幼果。

●柑橘黄龙病 1.症状识别 以夏梢发病严重。发病初期,在树冠中出现黄梢,病梢上的叶多从叶脉附近、叶片基部及叶缘开始黄化,形成黄绿相间的斑驳,以后均匀黄化。叶脉肿胀,无光泽,稍硬,叶片易脱落,枝条枯死。病株开花早而多,呈畸形花。果小,易脱落。 2.病原 Liberobacter属细菌薄壁菌门、韧皮部杆菌属。

柑 橘 黄 龙 病

3.发病特点 远距离传播,主要靠嫁接病芽育成的带病苗木调运。田间传播,主要靠柑橘木虱。一般苗木发病率超过10%以上的新植果园,或田间病株率达20%以上的果园,柑橘木虱的发生数量大,病害将流行,并将在2~3年内毁园。

4.防治要点 (1)实行检疫,禁止病菌和可疑苗木输出和引入。 (2)建立无病苗圃,培育无病苗木。 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3)及时处理病树,减少初侵染源。 (4)及时防治柑橘木虱,减少传病机会。

●柑橘脚腐病 1.症状识别 发生于根颈部,组织腐烂呈褐色,有酒糟味。在潮湿环境下,病部分泌淡黄色胶质物。干燥时,病部干缩。条件适宜,病斑迅速向纵横扩展,向上蔓延至主干,向下蔓延,引起主根、侧根,甚至须根大量腐烂。横向扩展使根颈环割,导致植株枯死。发病较轻时,叶片失去光泽,病重时,叶片失绿,叶脉变黄,叶形较小,早期落叶,果小,味酸质劣。

3.发病特点 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或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次春,条件适宜时,土壤中的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从根颈部侵入,引起发病。春、秋季多雨潮湿,发病严重。土质粘重,地下水位高,种植过深,根颈及根部受伤的橘树,以及肥水不足,树势衰弱的结果树,均易发病。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

(1)选用抗病砧木嫁接或接,适当提高接口部位。 (2)苗木宜浅栽,使根颈暴露于地面。 (3)低洼地注意开沟排水。 4.防治要点 (1)选用抗病砧木嫁接或接,适当提高接口部位。 (2)苗木宜浅栽,使根颈暴露于地面。 (3)低洼地注意开沟排水。 (4)及时防治天牛和吉丁虫。 (5)春、秋两季应经常检查病株,用刀刮除病斑,然后涂1:1:10倍波尔多浆消毒,或涂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倍液防治。

●柑橘全爪螨 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 M.又名柑橘红蜘蛛、柑橘红叶螨。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分布于西南、华南、华东、华中、华北、西北及台湾等地区。除危害柑橘、梨等果树外还危害桂花、蔷薇、九里香、紫荆、玉兰、樱花、月季、海棠、美人蕉、万寿菊等50多种花卉植物。以成、若螨群集于枝梢和叶背面吸食汁液。受害叶片正面呈现苍白色小点,失去光泽,严重时全叶苍白,影响生长,造成落叶、落花、落果,枝梢枯死。

1.形态识别 雌成螨体长约0.3~0.4mm,卵圆形,紫红色,背面有瘤状突起,其上各生1根白色刚毛。雄成螨体较小,菱形,鲜红色,腹末略尖。幼螨淡红色,足3对。若螨与成螨相似,足4对。 2.发生特点 1年发生12~20代,世代重叠。以成螨和卵在枝条裂缝和叶背越冬。卵多散产于叶脉两侧。1年之中以春、秋两季危害严重。春季干旱少雨,柑橘全爪螨将大发生。

橘 全 爪 螨

3.防治要点 (1)人工助迁食螨瓢虫或释放捕食螨,可有效控制危害。 (2)在害螨点片发生阶段,摘除带螨之叶,集中处理。 (3)在春梢芽长1~2cm时,为越冬卵盛孵期,施第一次药,可喷施10%速效浏阳霉素乳油1000倍液,或20%灭螨酯600~800倍液,或50%机油乳剂100~200倍液,或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以后根据害螨的发生和天敌数量决定施第二次药,一般间隔时间为7d左右。

●柑橘矢尖蚧 柑橘矢尖蚧Unaspis yanonensis Kuwana属同翅目,盾蚧科。分布于西南、华南、华东、华中、华北、西北等地。除危害柑橘、金橘、柚、橙等果树外,还危害桂花、牡丹、芍药、樱花、丁香、山茶、梅花、佛手、九里香、百日红等41科150多种花卉植物。以雌虫和若虫群集于植物叶、枝、果实上吸食汁液,并排出蜜露,诱发煤污病,使叶、枝变黄。严重时导致枯枝、落叶、落果,甚至全株枯死。

1.形态识别 雌虫体长2.8 mm左右,橙黄色。蚧壳狭长似箭状,紫褐色,背面有1条明显纵脊。雄虫体长0.5 mm 左右,橙黄色,具翅1对,腹末有针状交尾器。雄蚧壳长形,白色,背面有3条纵脊。2龄若虫体扁,椭圆形,淡黄色,触角及足消失 。 2.发生特点 1年发生2~3代,以受精雌成虫在寄主上越冬,次年4月至5月产卵于介壳下。初孵若虫在枝叶上爬行一段时间后开始固定取食。雌性成虫及若虫多在枝、叶及果面上危害,雄性若虫多集中于叶片上为害。1月下旬成虫羽化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越冬。

3.防治要点 (1)剪除被害虫枝,集中处理,减少虫源。 (2)保护利用自然天敌。 (3)在第一代若虫孵化高峰期,用25%优乐得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冬季或早春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6~18倍的松脂合剂,或20~25倍的机油乳剂喷雾防治。

●柑橘黑刺粉虱 柑橘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uaintance属同翅目,粉虱科。分布于西南、华南、华东、华中等地。除危害柑橘、金橘、柚、橙等果树外,还危害月季、蔷薇、白兰、玫瑰、米兰、山茶等花卉植物。以成虫和若虫群集于植物叶背吸食汁液,并排出蜜露,诱发煤污病,使叶变黄脱落。严重时导致枯枝甚至全株枯死。

柑 橘 黑 刺 粉 虱                                                                         

1.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1~1.2mm,橙黄色,体表有白粉。前翅紫褐色,有7个白斑。后翅小,淡紫褐色。大龄若虫体深黑色,扁圆形,体背有14对刺毛,体躯周围有1圈白色蜡质物 。 2.发生特点 1年发生4~5代,世代重叠。以大龄若虫在叶背越冬。次年3月化蛹,4月上中旬羽化。成虫白天活动,卵聚产于叶背。初孵若虫先短距离爬行,后固定取食,有群集危害习性 。

(3)在低龄若虫期用20%扑虱灵可湿性粉剂或10%吡虫啉可溶性粉剂等喷雾防治 。 3.防治要点 (1)剪除虫枝,集中处理; (2)保护利用自然天敌; (3)在低龄若虫期用20%扑虱灵可湿性粉剂或10%吡虫啉可溶性粉剂等喷雾防治 。

●柑橘潜叶蛾 柑橘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 Stainton,属鳞翅目,潜叶蛾科。分布于华南、华东、华中、西南及台湾等地区。危害柑橘、金柑、枸橘、枳壳等植物。 1.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2mm左右,体翅银白色,前翅基部有2条褐色纵纹,中央有2条黑纹成“Y”形,顶角有1个黑色圆斑。前后翅狭长,有缘毛。成熟幼虫体长4mm左右,黄绿色,纺缍形,腹末有1对细长的突起。

柑 橘 潜 叶 蛾

2.发生特点 湖南1年发生8~9代,广东、广西1年发生15代,世代重叠。以蛹在潜叶内越冬。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较弱。卵散产于嫩叶背面中脉两侧。初孵幼虫由卵底面蛀入表皮下潜食叶肉,留下弯曲白色的虫道。老熟时,蛀至叶缘吐丝结茧化蛹,致使叶缘卷曲。 3.防治要点 (1)抹芽控梢,统一放梢。 (2)当新梢抽发不超过3mm,或新叶受害率达5%左右时用10%氯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或10%天王星乳油3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

●柑橘花蕾蛆 柑橘花蕾蛆Contarinia citri Barnes ,又名柑橘蕾瘿蚊、花蛆。属双翅目,瘿蚊科。分布于华南、西南、华东、华中等地。是柑橘花蕾期的重要害虫。成虫产卵于花蕾上,幼虫蛀害花蕾,使花蕾畸形变黄,易脱落。 1.形态识别 成虫形似蚊子。雌虫体长约1.9~2.2mm,黄褐色。体、翅被黑色细毛。前翅膜质透明,有紫色金属闪光,腹末有一剌状产卵器。雄虫体长约1.2~ l.5mm,灰黄色,腹部末端椭圆形,具l对向上弯曲的抱握器。成熟幼虫体长约3 mm,长纺锤形,橙红色,前胸腹面有一褐色“Y”状剑骨片。

2.发生特点 1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表士中越冬。柑橘花蕾露白时羽化为成虫,早晚飞舞于花蕾间,白天静伏。卵多堆产于花丝、花药及子房周围。幼虫孵化后即在子房周围危害。老熟后从蕾内爬出,弹跳入土,钻入树冠下的表土中结茧休眠。翌年春季化蛹、羽化。 3.防治要点 (1)人工清除被害花蕾 ,集中深埋或烧毁。 (2)成虫羽化出土或多数花蕾变白时,用40%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20%灭扫利乳油2000~3000倍液树冠喷雾杀成虫;在幼虫脱蕾入土和成虫出土时,用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等地面喷雾防治。

●柑橘星天牛 柑橘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er,属鞘翅目,天牛科。分布于华南、西南、华东、华中、西北等地。危害柑橘类等多种果树和月季、海棠、樱花、山茶、紫薇等花卉植物。以幼虫蛀食树干基部及主根,影响养分及水分运输,削弱树势,甚至枯萎。 1.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30mm左右,漆黑色。鞘翅基部密布颗粒,翅面上有许多白毛斑,前胸背板中瘤明显,侧刺突粗壮。成熟幼虫体长45~67mm,黄白色,前胸背板前方有1对黄褐色飞鸟形斑纹,中胸腹面、后胸和第1~7腹节背腹面均有移动器。

柑 橘 星 天 牛

2.发生特点 1年发生1代,世代重叠。以幼虫在虫道内越冬,次年3月开始活动,4~5月化蛹,5~6月羽化。成虫白天活动,取食叶片。卵散产于树干基部皮层下,产卵处呈“八”形或“⊥”形伤痕。初孵幼虫先在皮层下盘旋蛀食,后深入木质部,虫道外有虫粪和木屑。 3.防治要点 (1)成虫盛发期,在晴天中午人工捕杀成虫。 (2)及时修剪被害枝或砍伐被害严重的老树烧毁。 (3)冬春检查树干基部,发现虫孔,先用铁丝除去虫粪,再用10~20倍的80%敌敌畏药棉塞入虫孔;或用注射针管向虫孔内注射敌敌畏药液,再用泥浆封虫孔。

第三节 葡萄病虫害 ●葡萄霜霉病 葡萄霜霉病分布于我国各葡萄产区,是葡萄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害新梢、幼果等。轻者造成叶片大量脱落,枝条不充实,冬芽不饱满,影响葡萄次年产量和质量,重者导致枝条或整株枯死。

1.症状识别 叶片受害后,正面呈淡黄色斑点,叶背面产生白色霜霉状物,病叶逐渐干枯脱落。新梢发病开始为水渍状半透明斑点,后变为微凹陷、黄色至褐色病斑。潮湿时病斑也能产生白色霜霉状物,病梢扭曲、枯死。幼果染病后,病部褪色、变硬下陷,出现白色霜状霉层,随后皱缩脱落。 2.病原 葡萄生单轴霉菌Plasmopara viticola(Berk.et Curtis)Berl.et de toni,属鞭毛菌亚门、单轴霉属。

3.发病特点 以卵孢子在病叶组织及土壤中越冬。次年春季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靠风雨传播,侵染叶片。叶片发病后,不断产生大量孢子囊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冷凉潮湿天气,栽植过密或枝叶过多、通风差和排水不良均有利于病害流行。 4.防治要点 (1)及时清除病叶,剪去病枝,集中烧毁,以减少菌源。 (2)雨季注意排水,勤除草,降低田间湿度。 (3)及时摘心,打副梢,有利植株通风透光;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4)在葡萄开花前和花后,喷洒1:O.5:180~200倍波尔多液,隔半个月喷1次,连续2~3次,保护幼嫩叶片。发病初期喷洒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隔7d喷1次,连续3次。

●葡萄白腐病 葡萄白腐病 又名腐烂病、水烂、穗烂。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华东等地,是葡萄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一般年份果实损失率达20%~30%,病害流行年份达到70%~80%。 1.症状识别 主要危害果穗,也危害新梢、叶片等部位。危害果穗,先在穗轴或小果梗上出现浅褐色、水渍状、不规则病斑,逐渐蔓延到整个果穗或部分小穗。果粒发病,开始为淡褐色软腐,以后整果密布灰白色小粒点,病果腐烂,极易脱落,或失水干缩成僵果,悬挂树上不脱落。新梢发病,初为淡红褐色,有深褐色边缘的腐烂斑,病斑纵向扩展,病部呈暗褐色凹陷大斑,表面密生白色小粒点。叶片发病,初为圆形或不规则斑点,渐呈环纹斑,上长有白色小粒点,后期常干枯破裂。

葡 萄 白 腐 病

2.病原 葡萄白腐盾壳霉菌Coniothyrium diplodiella (Speg.)Sacc.,属半知菌亚门、盾壳霉属。 3.发病特点 主要以分生孢子器、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地面或土壤中越冬。次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溅散和风力传播,通过伤口侵入果穗、新梢、叶片,进行多次再侵染。高温高湿条件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土质粘重,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或地势低洼、杂草丛生的果园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一定差异。

4.防治要点 (1)及时清除病果、病叶、病蔓,并带出果园集中烧毁,以减少菌源。 (2)适当提高果穗离地面距离,减少病菌侵染机会。 (3)及时摘心、打副梢,使枝、叶通风透光良好,提高抗病力。 (4)做好果园排水、除草工作,降低湿度,减少发病机会。 (5)从开花到采果前,用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每隔15d喷1次,共喷2~3次。

●葡萄黑痘病 1.症状识别 叶片发病,初为黄色小点,后成中央灰白色,微凹陷,外围有紫褐色晕圈的病斑,干燥时易穿孔。新梢病斑椭圆形,中部下凹,灰白色,边缘隆起呈紫褐色,严重时变黑枯死。果实病斑圆形,中部色淡下凹,边缘褐色,外有红紫色斑纹,状如“鸟眼”。潮湿时,病斑有白色黏质物 。

葡 萄 黑 痘 病

2.病原 葡萄痂圆孢菌有性时期〔Elsinoe ampelina ﹙de Bary﹚Shear〕,属子囊菌亚门,痂囊腔菌属。无性时期Sphaceloma ampelinum de Bary属半知菌亚门,痂圆胞属。 3.发病特点 以菌丝体潜伏在病组织内越冬。翌春,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侵染初生的嫩叶、新梢,约经10d左右产生分生孢子,不断进行再侵染。远距离传播则靠苗木或插条调运。病害在春季和初夏雨水多、湿度大的地区为害严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

(1)严格检验苗木。 (2)冬季剪除病蔓、病梢。 (3)生长期及时处理病果、病叶、病梢。 4.防治要点 (1)严格检验苗木。 (2)冬季剪除病蔓、病梢。 (3)生长期及时处理病果、病叶、病梢。 (4)春季萌芽前,用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硫酸铜喷雾,消灭越冬菌源;发病初期用1:2:160~200波尔多液,或25%施保克乳油,或40%福星乳油喷雾防治 。

●葡萄透翅蛾 葡萄透翅蛾Paranthrene regalis Butler,属鳞翅目,透翅蛾科。分布于东北、华东、华北、华中、西南、西北等地。以幼虫危害葡萄、野葡萄1、2年生枝蔓及嫩梢,造成嫩梢枯萎,枝蔓被害部肿大,叶黄、果实易脱落,被害枝蔓易折断枯死。 1.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约20 mm,蓝黑色。前翅红褐色,前缘及翅脉黑色,后翅膜质透明,腹部有3条黄色横带。雄虫腹末有毛束。成熟幼虫体长约38 mm,圆筒形,头部红褐色,体黄白色,近化蛹时紫红色,前胸背板有倒“八”字纹。

葡 萄 透 翅 蛾                                                                         

2.发生特点 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葡萄枝蔓中越冬。翌春,越冬幼虫在被害处的内侧咬一圆形羽化孔,在蛹室结茧化蛹。6月上旬至7月上旬羽化,羽化后即交配。卵散产于嫩梢腋芽处。幼虫孵化后,在新梢叶柄基部蛀入嫩茎内危害髓部,蛀孔附近常堆集有虫粪,被害处上部凋萎枯死。幼虫将嫩茎蛀空后又转移到粗蔓中为害,被害部常明显膨大。10月后,幼虫在被害枝蔓内越冬。 3. 防治要点 (1)结合冬季修剪,剪除膨大的虫蔓。 (2)生长期发现被害枝枯萎,及时剪除销毁。 (3)成虫羽化期,用性诱剂诱杀。 (4)产卵约1周后,喷洒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BT乳剂1000倍液防治。

第四节桃病虫害 ●桃缩叶病 全国各桃区都有分布,是桃树常见病害。主要危害叶,偶见花、嫩梢和幼芽受害。桃树发芽后叶片即开始发病,严重时病叶变黑干枯脱落。 1.症状识别 叶片局部或大部肥厚、皱缩,呈褐绿色,后转为紫红色,质硬而脆。春末夏初,病部表面生出1层银白色粉状物。新梢受害节间短,略肿胀,叶片簇生,严重时枯死。花和幼芽受害后成畸形,果面龟裂,易脱落。

桃 缩 叶 病

2.病原 桃缩叶菌Taphrina deformans(Berk)Tul.,属子囊菌亚门、外囊菌属。 3.发病特点 以子囊孢子或芽孢子在树皮和桃芽鳞片上越夏、越冬。第二年春季桃芽萌发时,芽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直接穿透表皮或经气孔侵入叶片。病菌侵入后在叶片表皮细胞和栅栏组织之间蔓延,刺激中层细胞分裂,细胞壁增厚,致使叶片肥厚皱缩变色。一般无再侵染。病菌喜冷凉潮湿气候,在春寒多雨的年份,桃树抽梢展叶慢,发病较重。

(3)桃芽膨大,芽顶开始露红时,喷洒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l:l:100波尔多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 4.防治要点 (1)及时摘除病叶,集中处理。 (2)对发病重,落叶多的桃树,加强肥水管理,促使早日恢复树势。 (3)桃芽膨大,芽顶开始露红时,喷洒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l:l:100波尔多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

●桃细菌性穿孔病 是桃树主要的叶部病害,在温暖多湿地区发生较重,能引起早期大量落叶和部分嫩枝发生流胶枯死,严重影响结果及树势。 1.症状识别 主要危害叶片,枝梢和果实也能受害。叶片受害,初生淡褐色,水渍状,圆形或多角形的小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变为红褐色,周围有淡黄色晕圈。以后病斑周围形成一圈裂纹,病斑脱落而成穿孔。空气潮湿时,病斑背面有蜡黄色胶状的菌脓溢出。病斑大多沿叶脉和叶缘发生,受害叶片极易脱落。枝梢受害,初生淡褐色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展延长,中部稍凹陷,龟裂而呈溃疡状,能引起流胶。有时病斑扩展成环斑而造成枝枯。果实受害,初呈淡褐色水渍状小点,后形成深褐色凹陷病斑。有时病斑开裂,溢出黄色菌脓,易遭腐生菌滋生而引起腐烂。

桃 细 菌 性 穿 孔 病

2.病原 桃细菌性穿孔菌Xanthomonas compestris PV.pruni(Smith)Dye属细菌薄壁菌门、黄单胞菌属。除危害桃以外,也能侵害李、杏、樱桃等果树。 3.发病特点 病菌主要在病组织内越冬。次春病斑扩展成溃疡,溢出菌脓,借风雨、昆虫传播,从叶上气孔或枝条及果实的皮孔侵入,成为初次侵染来源,并引起多次再侵染。在春、秋阴雨连绵或浓雾重露的条件下,果园排水不良或桃树过矮、过密,容易造成病害流行。

4.防治要点 (1)加强果园管理,防止积水,降低果园湿度,提高植株抗病力。 (2)修剪病枝并烧毁,以减少病菌来源。 (3)早春树木发芽前喷1:1:120波尔多液;发病初期喷20%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

●桃蛀螟 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ce,属于鳞翅目,螟蛾科。分布于全国各地。以幼虫蛀食桃、梨、苹果、樱桃、李、梅、山楂、石榴、板栗、荔枝、龙眼、枇杷、向日葵等植物的果实,影响产量和品质。 1.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10mm左右,鲜黄色,体背及翅面有许多不规则黑斑。成熟幼虫体长22mm左右,灰褐色或暗红色,头及前胸背板褐色,腹背各节有毛片4个 。

桃 蛀 螟

2.发生特点 1年发生2~5代。以老熟幼虫在树皮裂缝、树洞及向日葵花盘上越冬。次年4月中旬化蛹,5~6月羽化,成虫昼伏夜出,有强趋光性和趋化性。卵散产于桃果果面。初孵幼虫先在果梗、果蒂处吐丝蛀食果皮,后蛀入果心,取食果肉及种子,从蛀孔处流出黄褐色透明胶液和虫粪。幼虫有转果危害习性。老熟幼虫在果内或枝上结茧化蛹。

(1)冬春结合养护管理,刮树皮、堵树洞;生长期及时清除虫果、向日葵盘等越冬寄主,降低虫源基数。 3.防治要点 (1)冬春结合养护管理,刮树皮、堵树洞;生长期及时清除虫果、向日葵盘等越冬寄主,降低虫源基数。 (2)利用黑光灯及糖醋毒液诱杀成虫。 (3)成虫产卵前进行果实套袋,减轻危害。 (4)卵孵盛期喷施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BT乳剂5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防治。

●桃红颈天牛 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 Faldermann,属鞘翅目,天牛科。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危害桃、苹果、梨、杏、李、梅、樱桃、梅花、海棠、菊花等植物。幼虫蛀食近地的主干及主根,影响树体养分及水分的运输,削弱树势,甚至枯萎,遇风折断。 1.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35mm左右,体黑色,有光泽,前胸背板棕红色,少数黑色,两侧各有刺突1个,背面有4个瘤突,翅面光滑。成熟幼虫体长52mm左右,乳白色,前胸背板前端横列4块黄褐斑,各节有横皱纹。

桃 红 颈 天 牛                                                                         

2.发生特点 2~3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寄主枝干内越冬。次春,幼虫继续蛀食,在虫道外有红褐色木屑状虫粪。第三年4~6月幼虫老熟后在虫道末端筑蛹室化蛹,6~9月陆续羽化。成虫于午间活动。卵散产于树皮裂缝中,初孵幼虫在木质部形成不规则虫道。 3.防治要点 (1)成虫盛发期,在晴天人工捕杀成虫。 (2)及时修剪危害严重的枝条,砍伐被害严重的老树,并烧毁虫源木。 (3)冬春检查树干基部,发现新鲜虫粪的植株,先用铁丝除去虫粪,再用80%敌敌畏10~20倍液药棉塞入虫孔;或用注射针管向虫孔内注射敌敌畏药液再用泥浆封虫孔。

第五节 其他果树病虫害 ●枇杷灰斑病 分布于华南、华东、华中、西南等地。主要危害叶片,发生严重时,可造成早期落叶,使果树生长衰弱,影响新梢抽发。也能侵害果实,造成果实腐烂。 1.症状识别 叶片被害,初生淡褐色圆形病斑,后呈灰白色。病斑边缘明显,为较狭窄的黑褐色环带,中央灰白色至灰黄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点。表皮干枯后,易与下部组织脱离,多数病斑可愈合成不规则形的大病斑。果实被害,产生圆形紫褐色病斑,后明显凹陷,其上亦散生黑色小点。

枇 杷 假 尾 孢 灰 斑 病

2.病原 枇杷灰斑病菌Pestalotia funerea Desm属半知菌亚门、盘多毛孢属 。 3.发病特点 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病叶上越冬。第二年春季,越冬后的分生孢子及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引起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土壤瘠薄,排水不良,栽培管理差的果园,一般发病较重。苗木发病常重于成株。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1)加强栽培管理,增施磷、钾肥,促使树势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2)梅雨季节,做好果园排水工作,减少发病机会。 4.防治要点 (1)加强栽培管理,增施磷、钾肥,促使树势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2)梅雨季节,做好果园排水工作,减少发病机会。 (3)及时清除落叶,剪除病叶,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冬菌源。 (4)苗圃或果园,于新叶长出后喷1:1:200倍波尔多液,或10%世高水分散剂6000~80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防治。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喷第一次药,以后每隔15d,再喷1~2次。

●香蕉束顶病 香蕉束顶病又名蕉公病,是香蕉重要病害之一。分布于福建、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只危害香蕉类植物和蕉麻。一般果园发病率达10%~30%,甚至高达50%~80%。感病植株矮缩,不开花结实;在现蕾期才感病的植株,果少而小,失去商品价值。 1.症状识别 典型症状是,新长出来的叶片,一片比一片短而窄小,病株矮缩,叶片硬直束生,叶质硬脆,易折断。病株老叶发黄,新叶浓绿,叶脉、叶柄、假茎上出现浓绿色条纹。一般病株分蘖较多,根头变红紫色,无光泽,大部分的根腐烂或变紫色,不发新根。

2.病原 香蕉束顶病毒Banana bunchytop virus,属黄矮病毒属。 3.发病特点 病害主要通过带病蘖芽调运和香蕉交脉蚜Pentalonia nigronervosa Cog传播,引起香蕉发病,并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扩展蔓延。香蕉交脉蚜有翅蚜数量大,发病严重。种植在山腹低湿肥沃处,比较荫蔽的香蕉,幼嫩吸芽和补植的幼苗容易发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4.防治要点 (1)严格选种无病蕉苗(蘖芽),发现病株,彻底挖除,集中烧毁。 (2)种植抗病蕉类。 (3)及时防除香蕉交脉蚜,减少传病机会。

●荔枝霜疫病 荔枝霜疫病又称疫病,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主要危害花穗和果实,造成落花、落果,是荔枝生产上的重要病害。 1.症状识别 多自果蒂开始发病,初于果皮表面产生不规则黑褐色病斑,迅速蔓延扩大。全果变成黑褐色,果肉腐烂散发酒酸味,并流出褐色液体。病部表面有白色霜霉状物。

2.病原 荔枝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litchi Rostv.属鞭毛菌亚门、拟霜霉菌属。 3.发病特点 以菌丝体在病果和病叶上越冬。翌春,产生大量孢子囊,随风、雨传播至叶、果,引起初侵染和再侵染。树冠下阴蔽程度高的果实发病严重。 4.防治要点 (1)清除枯枝、落叶及病果,减少初侵染源。 (2)发病严重果区,应于花蕾期、幼果期和果实成熟前喷O.5:1:100波尔多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防治。

●枣尺蠖 枣尺蠖Chihuo zao Yang,属鳞翅目,尺蛾科。分布于华东、华北、山西、陕西、辽宁。主要危害枣树、苹果、梨等果树。以幼虫危害芽、叶,严重时吃光枣叶,影响枣树生长发育和开花结果。 1.形态识别 雌成虫体长约20mm,暗灰色,无翅,只能爬行。雄蛾体长约15 mm,灰褐色。前后翅均有两条黑色弯曲的横纹。成熟幼虫体长37~46 mm,灰褐色或青灰色。体表有黄、黑、灰三色间杂的纵条纹和不规则斑点。胸足3对,腹足1对,臀足1对。

2.发生特点 1年发生1代。以蛹在树干周围3~10cm深土中越冬。次年3月中、下旬开始羽化为成虫。雄蛾飞到树上隐伏,雌蛾在日落时顺着树干爬到树上交尾产卵。卵堆产在枝叉粗皮裂缝内。枣芽萌发时开始孵化。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卵孵盛期。幼虫孵化后即危害嫩芽,并能吐丝缠绕嫩芽,使嫩芽难以正常生长。以后大量取食叶片。幼虫喜散居,爬行迅速,受惊吐丝下垂,随风飘移扩散。5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开始入土化蛹。

(1)冬、春挖开树干基部周围土壤,消灭越冬虫蛹。 3.防治要点 (1)冬、春挖开树干基部周围土壤,消灭越冬虫蛹。 (2)成虫发生期,在树干基部捆塑料布,诱集成虫,人工捕杀。卵孵盛期用50%辛硫酸乳油1000倍液,或BT乳剂500倍液,或5%农梦特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