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经络部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李 桐.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三章 经络针灸 中医学教研室 2 经络腧穴总论 起源与发展: 腧穴理论的形成要早于经络理 论的形成。 砭石 → 针刺 火(温热) → 灸.
Advertisements

足 阳 明 胃 经足 阳 明 胃 经 The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 , ST 阳面 阳经向下降 下肢阳面 从头走足 下肢外侧前缘.
第三章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足阳明经络 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与手阳明大肠经衔接 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鼻,目,上齿,口唇,喉咙和乳房,属胃,络 脾.
奇经八脉 Eight Extra Meridians 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及其外围所连 系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任 脉 Ren Meridian. 目的要求 1 .熟悉《素问》《难经》任脉循行的原 文。熟悉经脉病候。掌握腧穴的定位和起 止穴。 2 、掌握重点腧穴的主治。掌握天突、廉 泉的刺灸方法。 3 、熟悉非重点腧穴定位和主治。熟悉腧 穴的刺灸方法。 4 、了解腧穴的命名、局部解剖。
足 少阴 肾经 Kidney Meridian of Foot-Shaoyin, KI.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 循内踝,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 经胸腹第一侧线,止于锁骨下。 体内: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 循咽挟舌。支脉从肺联络心脏, 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 接。
健康与养生 华顺医院妇产科赵晓波医师 上海康乐缘 - 梦真养生馆 什么是健康?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 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 “ 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 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 。 也就是说 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
经络概述 经络是指经脉和络脉,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 贯串上下打的通路 经脉 --- 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脉 --- 经脉别出的分支。络 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
1 2  1、定义  是在头部特定的穴位进行针刺防 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 头针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一是根 据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二是根据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 选取相应的头穴线。   一、概述.
足少阳胆经 THE G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shaoyang. 目的要求 1 、掌握足少阳胆经的体表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 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重点掌握所讲述的常用穴 位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刺灸方法。 2 、熟悉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 3 、了解其余穴位的内容。
手太阴经脉循行图示 中焦 络大肠 沿胃口 上膈 属肺 出腋下 上肢内侧前沿 列缺 鱼 鱼际 大拇指桡侧端(少商) 食指内侧(商阳) 该经脉循行所联络的脏腑器官 : 肺 、大肠、胃、 膈、咽喉、气道 主要病候: 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吸、咳血、伤风、 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和手臂内侧前缘痛、肩.
1 四、足太阴脾经 (一)经脉循行 释 :( 1 )白肉际:又称赤白肉际。手足两侧 阴 阳面的分界处。 释 :( 1 )白肉际:又称赤白肉际。手足两侧 阴 阳面的分界处。 ( 2 )核骨:第一趾骨小头的头部突起。 ( 2 )核骨:第一趾骨小头的头部突起。 ( 3 )踹: 指腓肠肌。 ( 3 )踹:
十二经络走向图. 手太阴肺经 寅时( 3 点至 5 点) 能量亢进 = 实证状态 体热,汗出,气喘咳嗽,痰涎多,支气管 哮喘,血液充于头部,背、肩部酸痛,肩 部肌肉紧崩,掌部疼痛不可触摸,粗咳胸 痛 能量衰退 = 虚证状态 寒栗,冷汗出,鼻炎,咽喉干燥,锁骨、胸部 疼痛,四肢末端麻木或发冷,皮肤异常,失眠,
足太阴脾经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SP). 目的要求 1 、背诵经脉循行的原文,掌握经脉病候。 掌握 21 个穴位的标准代号、定位和起止 穴位。掌握重点穴位的主治作用。 2 、熟悉其它穴位的主治及 21 个穴位的刺灸 方法。熟悉络脉的循行及病候。 3.
腕踝针 一种只在腕踝部特定的针刺点用针灸针 行皮下浅刺治病的针灸特色疗法. 腕踝针的适应证 各种痛症:如各种急性扭伤,手术后疼痛、 换药疼痛 某些神经精神疾病:失眠、焦虑、抑郁 其他各科的一些病症:内科、外科、妇科、 耳鼻喉科、眼科、皮肤科.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45 穴) (一)主治概要: ① 胃肠病:食欲不振、胃痛、呕吐、 噎膈、腹胀、泄泻、便秘等 ② 头面五官病:目赤痛痒、目翳、眼 睑润动等 ③ 神志病:癫狂等 ④ 热病 ⑤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下肢痿 痹、转筋等.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The 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
The 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第一章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手太阴经络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为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的始发经, 在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
针灸学 中医教研室.
针灸总论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光盘 中国传统 康复技术.
足太阳膀胱经.
第一章 经络总论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
第十二章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足厥阴经络 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甲后与足少阳胆经衔接, 在肺中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第八章 足少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足少阴经络 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与足太阳膀胱经衔接, 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第十六章 奇经八脉-任脉 主讲人 :熊 俊 Lecturer:Jun Xiong Ren meridian 《经络腧穴学》本科教学
一、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 络 学 河北中医学院 解剖教研室.
中医 经络养生.
眼针疗法的理论及应用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鹏琴.
上篇 经络与腧穴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第七章 耳针、头皮针、腕踝针.
视神经萎缩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 东方医院视神经疾病诊疗中心 韦企平.
健康人生 我的健康-我做主 王德瑜 教授.
第二章 腧穴总论.
一.手太阴肺经(11穴) 起穴:中府→上肢内侧前缘→止穴:少商。 本经名穴:列缺。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云门(LU2)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
足厥阴肝经 (The Liver Meridian of Foot-Jueyin, LR)
足少阳胆经 (The G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Shaoyang, GB)
多媒体教学系列课件之一 四肢骨 蚌埠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编制.
解剖学实验 实验三 下肢骨及其连接.
常见急诊的针灸技术应用 主讲 熊芳丽.
第五章 经络.
第四节 经 外 奇 穴 康复医学系老服教研室 罗清平.
十方泰和经络治疗初级班讲义 5. 手少阴心经 第四讲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
TDS检测穴位 解 说 手 册 北京人人健康预防保健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制.
奇经八脉 Eight Extra Meridians.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阴维脉。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SP)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广州医学院 刘义海、潘俊辉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经络的现代研究概 况 南方医科大学 黄泳教授.
第五章 经络学说 Theory of The Meridians
Points of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BL.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十巧手 常练十巧手,轻松又健康.
輕鬆又健康的十巧手.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一)经脉循行 释:1.大指次指:食指。 2.两骨间:第一、二掌骨之间。 3.两筋:拇长、短伸肌腱过腕关节处。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 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释:1.胃口:胃之上口。 2.肺系:与肺连接的气管喉咙等组织。
運動穴位按摩 中國經絡學 穴位按摩 手掌按摩 腳底按摩.
X-射线荧光分析.
经络概念及运用 Concept and Utility of Meridian
九宫趣味数学──手指关节计算器 上海浦东建平实验小学 王政皓.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中医学经络部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李 桐

什么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经脉大多数循行于深部,有一定的循行径路;络脉循行于浅表部位,有的络脉还显现于体表。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把人体所有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连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什么是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络的功能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 附属部 经脉 奇经八脉 经络 十二经别 十五络脉 络脉 孙络 浮络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 (一)名称分类 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

1.根据十二经脉循行的肢体部位定手足,凡是主要循行于人体上肢的经脉为手经。主要循行于人体下肢的经脉为足经。 2.根据所属络的脏腑定某经,如手太阴肺经最后归属于肺。 3.结合阴阳的理论定阴经和阳经.

(二)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 及流注次序 1.走向和交接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胸腔,交手三阴经。

具体交接的规律(顺口溜) A.阴阳交接在手足(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的交接) B.两阳交接在头面(两条同名的阳经的交接) C.两阴交接在胸腹(两条阴经的交接,太阴和少阴,少阴和厥阴,厥阴和太阴交接)

2.分布规律: (1)在四肢部: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面,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面。外侧分三阳,内侧分三阴,大体上,阳明、太阴在前缘,太阳、少阴在后缘,少阳、厥阴在中线。见图。

(2)在头面部: 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项及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3)在躯干部: 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部),太阳经行于后(背、腰部),少阳经行于侧面。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部。循行于腹部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3.表里络属关系 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为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为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为表里。

手太阴肺经 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1.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上行通过膈肌,属肺,至喉部,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之端(少商穴)。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阴肺经

2.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大肠。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

3.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沿发际,到额前。

3.足阳明胃经 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穴,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

3.足阳明胃经 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前部外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分支: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 分支:从足背上的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4.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亏,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5.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 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极泉穴),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6.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交肩上(大椎穴),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6.手太阳小肠经 分支: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听宫穴)。 分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眼下,至目内眦(睛明穴),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谢 谢

中医学经络部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李 桐

7.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

7.足太阳膀胱经 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膂),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7.足太阳膀胱经 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胭窝中(委中穴)。 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胭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8.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帼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 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 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9.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胸中分出,沿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劳宫穴),沿中指桡侧,出中指桡侧端(中冲穴)。 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其尺侧端(关冲穴)。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10.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尺骨、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10.手少阳三焦经 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大椎,上行到项,沿耳后(翳风穴),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 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至目外眦(瞳子醪穴),交于足少阳胆经。

11.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外眦(瞳子醪穴),上至头角(颔厌穴)。再向下到耳后(完骨穴),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前行入缺盆。 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于耳前,至目外眦后方。

11.足少阳胆经 分支: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大迎穴,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行至目眶下,向下的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与前脉会合于缺盆后,进入体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环跳穴处。

11.足少阳胆经 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肋,下行至环跳穴处与前支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 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

12.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12.足厥阴肝经 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在口唇的里边。 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三、奇经八脉

什么是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奇是奇异的意思,奇经八脉的分布和作用有异于十二正经;又因其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故称“奇经”。

督脉循行: 起于小腹胞中,出于会阴,向后行于脊柱之内,沿骶、腰、胸、颈椎、上行至后头部正中风府穴,进入脑内,上行头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抵达上唇系带处。其一条支脉,贯通于心,联络至肾。

任脉循行: 起于小腹胞中,出于会阴,上入耻骨阴毛际,沿腹部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再向上经过颈部,抵达下唇下方颏唇沟中承浆穴。

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一)十二经别 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其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即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为“入”;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部,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

经别主要生理功能: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的作用;并能通达经脉未循行到的器官和形体部位,以补十二经脉之不足,因而相应地扩大了经络穴位的主治范围。

(二)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屈伸运动的作用。如《素问·痿论》所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三)十五别络 是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别络有十五条,其中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条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别络的主要功能: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着主导作用和统率作用;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

(四)皮部 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如《素问·皮部论》所说:“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凡十二经脉络脉者,皮之部也”。

五、经络的功能 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3.调节机能平衡 4.感应传导作用 5.阐释病理变化 6.指导疾病的诊断 7.指导疾病的治疗 8.用于疾病的预防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