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闻
闻一多
闻一多 (1899—1946)湖北浠水人,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抗战不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
臧克家 (1905─2004) 笔耕不辍,走过一个世纪——从“农民诗人”,走到“诗坛泰斗” 朱自清:“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茅盾: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 臧克家 (1905─2004) ——臧克家《有的人》 他还活着 有的人死了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活着
臧克家 (1905─2004) 笔耕不辍,走过一个世纪——从“农民诗人”,走到“诗坛泰斗” 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 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臧克家 (1905─2004) ——臧克家《有的人》 他还活着 有的人死了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活着
臧克家 (1905─2004) 笔耕不辍,走过一个世纪——从“农民诗人”,走到“诗坛泰斗” 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记者曲志红):我国文坛再失巨擘,99岁的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2月5日晚8时35分与世长辞,一轮明月、万家灯火伴他西行…… 臧克家 (1905─2004) ——臧克家《有的人》 他还活着 有的人死了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活着
大师笔下的大师 巨人心中的巨人 臧克家: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臧克家和闻一多 闻一多 臧克家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他,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臧克家和闻一多 闻一多 臧克家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臧克家和闻一多 闻一多 臧克家 臧克家于1930年起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臧克家和闻一多 闻一多 臧克家
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诗人 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民主战士 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词注音: 校补 锲而不舍 沥尽心血 赫然 炯炯目光 群蚁排衙 函寄 目不窥园 迥乎不同 漂白 警报迭起 气冲斗牛 qiào 地壳 仰之弥高 兀兀穷年 校补 锲而不舍 沥尽心血 赫然 炯炯目光 群蚁排衙 函寄 目不窥园 迥乎不同 漂白 警报迭起 气冲斗牛 qiào mí wù jiào qiè lì hè jiǒng yá kuī jiǒng hán piǎo dié dǒu
读一读,写一写 衰微 赫然 迭起 高标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呕心沥血 潜心贯注 心凝神会 迥乎不同 一反既而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无暇顾及 目不窥园 仰之弥高
想一想: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3.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
你回答正确了吗? 2. “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1.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 “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3. 两个部分: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学者闻一多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哪些主要成就?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战士闻一多 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课文记叙了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的哪三件事?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小结: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