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2.1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2.2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2.3 电阻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之间的等效变换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政府現行採用的貧窮 指標概念及最新數據 扶貧委員會第一次會議 2012 年 12 月 10 日 扶貧委員會文件第 4/2012 號.
Advertisements

第七章 营养配餐 【知识目标】 ①了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知道食谱编制理论和方法。 ②掌握食谱编制的基本原则,理解食谱编制的步骤。
第1節動物的生殖 第2節人類的生殖和胚胎發育 第3節基因與遺傳 第4節人類的遺傳 第5節討 論
遗传.
往下扎根 向上生长 ——提高学考选考教学实效的几点感想 桐庐中学 李文娟
温州二中 高三生物 第一轮复习 孟德尔定律之分离定律 考纲要求: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Ⅱ 2、基因的分离定律 Ⅱ.
第五节 音节 1.识记: 普通话音节结构成分 2.理解: 音节的概念;普通话音节结构的特点;普通话声母与韵母的配合规律。 3.应用:
電路學 第二章 直流電路 2-1.
第四章 营养状况评价.
Ⅲ 基础实验 实验1 长度与体积的测量 实验2 压力传感器特性的研究 实验3 用三线摆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 实验4 用复摆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
《计算机电子电路》 主 讲: 齐琦.
(2)通常,电阻的特性曲线是在关联参考方向下绘制。
基本电路理论 第四章 电阻性网络的一般分析与网络定理 上海交通大学本科学位课程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04年7月.
电阻电路习题课(二) 1. 熟练掌握回路法、节点法求解电路; 2 正确应用叠加定理、替代定理、戴维南定理、特勒根定理和互易定理;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1 电源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2.2 基本定律 2.3 支路电流法 2.4 节点电压法 2.5 叠加原理
第三章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法 一般分析法:选择变量、列方程、解方程的一种分析方法 说明: 线性电阻电路——列出方程为线性代数方程
第3章 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和电路定理  问题的提出 3. 1 支路电流法 3. 2 节点电压法 3. 3 回路电流法
第二章 运用独立电流、电压变量的分析方法 独立电流、电压变量: 1、独立的、线性无关的: 2、完备的 选i1、i2、i3变量.
第三章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
学习要求 1、能力目标:熟练地应用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来解决电路的实际问题。 2、知识目标: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 1.1 电路与电路模型 1.2 电路的主要物理量 1.3 电路的三种状态
2017/4/10 电工基础 机电科 电子教研组 王宇浩.
第7讲 第2章电路的分析方法 受控电源电路的分析 海南风光.
第三章 线性电路分析方法 简单电路:仅有一个独立节点或一个回路. 复杂电路:含有多个节点或回路。
第二章(1)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1. 网络图论初步 2. 支路(电流)法 3. 网孔(回路)电流法 4. 节点(改进)电压法.
电工技术 第三章 正弦交流电路 本章主要介绍正弦交流电路的一些基本概念,提出适应于分析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法,并应用相量法分析简单的正弦稳态电路,介绍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及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和方法,重点讨论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及计算。
*4.4 矩阵分析法 标准支路 设每个标准支路共由一个电阻、一个独立电压源和一个独立电流源组成,其一般形式如图4-16所示。其中允许uSk = 0或iSk = 0。 图
高中物理电学实验 江苏省泰兴中学物理实验室.
节点分析法 例:  4 取4为参考节点 记 U1 、U2 、U3 分别为独立节点1、2、3的电位 G5
線性積體電路教具 運算放大器之應用 聲音致動器 自控三乙 徐文賢.
第3章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
第2章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重点: 1. 电路等效的概念; 2. 电阻的串、并联; 3. Y— 变换; 4. 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第2章 简单电阻电路分析 2. 1 电阻 2. 2 电源 2. 3 MOSFET 2. 4 基尔霍夫定律 2. 5 电路的等效变换
实际电压源与理想电压源是有差别的,它总有 内阻,其端电压不为定值,可以用一个电压源与电 阻相串联的模型来表征实际电压源。如图所示
电工学简明教程(第二版) 秦曾煌 主编 主讲:信息学院 薛亚茹 第0章 绪论——课程介绍.
1.9 Tellgen定理 i1 i2 即 [u1 u2````` ub ] = 0 ib  uk ik = 0
第1章 电路模型及电路定律.
颈部淋巴结的分区.
第四章 电 路 定 理.
随堂测试.
第8章 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 8.1 动态电路的过渡过程 8.2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8.3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8.4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第6章 正弦电流电路 直流量:大小和方向均不随时间变化(U、I) 直流电路 交流量:随时间周期变化、且平均值为零(u、i)
线性网络及电路模型.
第3章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 本章重点 3.1 电路的图 3.2 KCL和KVL的独立方程数 3.3 支路电流法 3.4 网孔电流法 3.5
欧姆定律的应用.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1 电阻串并联联接的等效变换 2.2 电阻星型联结与三角型联结的等效变换 2.3 电压源与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
第四章 线性网络的基本定理 第一节 叠加定理 第二节 替代定理 第三节 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 第四节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第 2 章 正弦交流电路 2.1 正弦电压与电流 2.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2.3 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
主日信息: 講題:腳步 經文:箴言16:1~9 大綱: 壹、人的心 貳、人的謀算 參、交託耶和華 肆、耶和華的指引 金句:箴16:9
1.2半导体二极管.
第二章 用网络等效简化电路分析 当电路规模比较大时,建立和求解电路方程都比较困难,此时,可以利用网络等效的概念将电路规模减小,从而简化电路分析。当我们对某个负载电阻或电阻单口网络的电压,电流和电功率感兴趣,如图2-1(a)所示,可以用单口网络的等效电路来代替单口网络,得到图2-1(b)和(c)所示的电阻分压电路和分流电路,从而简化电路的分析。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1 电阻串并联联接的等效变换 2.2 电阻星型联结与三角型联结的等效变换 2.3 电压源与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
子宮頸癌病友會.
第 4 章 非 线 性 直 流 电 路 非线性电路是广泛存在于客观世界。基于线性方程的电路定理不能用于非线性电路。作为基础,本章研究最简单的非线性电路即非线性直流电路。首先介绍非线性电阻元件特性和非线性直流电路方程的列写方法。然后依次介绍三种近似分析法:数值分析法、分段线性近似法和图解法。 本章目次.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课时1.
陳進祥 朱弘仁 陳曦照 譯 Irwin 原著 滄海書局 出版
第6章 电路的暂态分析 6-1 基本概念及换路定则 6-2 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 经典法、三要素法 6-3 微分电路与积分电路.
第一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第4章 非线性直流电路 4.1 非线性二端电阻元件 I U.
3.10 不含独立源的单口网络 不含独立源的单口网络 I N + U —.
第二章(1)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1. 网络图论初步 2. 支路(电流)法 3. 网孔(回路)电流法 4. 节点(改进)电压法.
实用电工基础与测量 主编 陶 健 2008年10月.
第一章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1.1 电路和电路模型 1.2 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1.3 电功率和能量 1.4 电路元件 1.5 电阻元件
第 12 章 直流稳压电源 12.1 整流电路 12.2 滤波器 12.3 直流稳压电源 12.4 晶闸管及可控整流电路.
高中物理 会考复习指导 Huikao Fuxi Zhidao.
推荐参考书 基本电路理论 C.A 狄苏尔,葛守仁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 电路分析基础(第3版) 李翰荪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电路分析基础 2019/6/22.
电阻的并联 §2-2 学习目标 1.掌握电阻并联电路的特点。 2.掌握电阻并联电路的应用。.
劳技考试辅导讲座 光敏电阻传感器控制电路 之设计和调试.
104學年度第二學期 燈音開課 03/14燈光開課.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2章 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2.1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2.2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2.3 电阻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之间的等效变换 2.4 实际电源的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2.5 一端口网络的输入电阻 2.6 支路电流法 2.7 回路电流法 2.8 结点电压法 {end}

第2章 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1. 等效的概念 2. 两种实际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3. 输入电阻的计算 4. 基本分析方法 支路电流法 重点: 1. 等效的概念 2. 两种实际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3. 输入电阻的计算 4. 基本分析方法 支路电流法 回路电流法 结点电压法 {end}

2.1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二端(一端口)网络 任何一个复杂的电路, 向外引出两个端钮,且从一个端子流入的电流等于从另一端子流出的电流,则称这一电路为二端网络 (或一端口网络)。 无源 i 有源

2.1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等效的概念 1.问题的提出 I A I B A C 10Ω 20 Ω 20Ω + - 15V 5Ω 10 Ω + 用C替代B后,A部分电路的任何电压、电流和功率都将维持与原电路相同,则C与B等效。

如果一个二端网络的伏安关系和另一个二端网络的伏安关系(VCR)完全相同,则对任意的外电路而言,这两个二端网络是等效的。 2.1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2.等效的概念: 如果一个二端网络的伏安关系和另一个二端网络的伏安关系(VCR)完全相同,则对任意的外电路而言,这两个二端网络是等效的。 5Ω 20 Ω + U - 10V I1 I + U - 4 Ω 8V I 等效 U=8-4I 可求得VCR为: U=8-4I 等效是指端口的电压、电流在转换过程中保持不变

A部分电路的任何电压、电流和功率都将保持不变。 2.1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5Ω 20 Ω + U - 10V I1 I A A + U - 4 Ω 8V I A部分电路的任何电压、电流和功率都将保持不变。 等效是对外电路而言。 {end}

2.2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2.2.1 电阻的串联 1. 电路特点: + _ R1 Rn uk i u1 u Rk (a) 各电阻顺序连接,流过同一电流 (KCL); (b) 总电压等于各串联电阻的电压之和 (KVL)。

u= (R1+ R2 +…+Rk+…+ Rn) i = Reqi 2.2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2. 等效电阻Req 等效 + _ R1 Rn uk i u1 u Rk Req KVL u= u1+ u2 +…+uk+…+un 由欧姆定律 uk = Rk i ( k=1, 2, …, n ) u= (R1+ R2 +…+Rk+…+ Rn) i = Reqi Req=( R1+ R2 +…+Rn) = Rk 结论: 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

2.2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3. 串联电阻上电压的分配 º + _ u R1 Rn u1 un i … 由 即 电压与电阻成正比 故有 例:两个电阻分压, 如下图 + _ u R1 R2 - u1 u2 i º ( 注意方向 !)

2.2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i 2.2.2 电阻的并联 in R1 R2 Rk Rn + u i1 i2 ik _ 1. 电路特点: (a) 各电阻两端分别接在一起,两端为同一电压 (KVL); (b) 总电流等于流过各并联电阻的电流之和 (KCL)。

2.2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i 2. 等效电阻Req 等效 in R1 R2 Rk Rn + u i1 i2 ik _ Req 由KCL: i = i1+ i2+ …+ ik+ in= u / Req 故有 u/Req= i = u/R1 +u/R2 + …+u/Rn=u(1/R1+1/R2+…+1/Rn) 即 令 G =1 / R, 称为电导 Geq=G1+G2+…+Gk+…+Gn= Gk= 1/Rk

2.2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3. 并联电阻的电流分配 由 即 电流分配与电导成正比 知 对于两电阻并联, 有 R1 R2 i1 i2 i º

2.2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例 i1 + - i2 i3 i1 + - i2 i3 i4 i5 计算各支路的电压和电流。 6  165V 18  9  5  i1 + - i2 i3 i4 i5 18  6  5  4 12  165V

以上的关键在于识别各电阻的串联、并联关系! 2.2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从以上例题可得求解串、并联电路的一般步骤: (1) 求出等效电阻或等效电导; (2)应用欧姆定律求出总电压或总电流; (3)应用欧姆定律或分压、分流公式求各电阻上的电流和电压 以上的关键在于识别各电阻的串联、并联关系! 例1. 2 4 6 º R 3 R = 2 

2.2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例3 c d a b 40 30 º R 例2. R R = 30 求: Rab , Rcd 6 15 等效电阻针对电路的某两端而言,否则无意义。

2.2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例4 如图求I。 三角形连接 1k R E ? I 星形连接 {end}

2.3 电阻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之间的等效变换  形网络 R12 R31 R23 i3  i2  i1 1 2 3 + – u12 u23 u31 Y形网络 R1 R2 R3 i1Y i2Y i3Y 1 2 3 + – u12Y u23Y u31Y 若 而 则Δ形连接与Y形连接等效

2.3 电阻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之间的等效变换 R12 R31 R23 i3  i2  i1 1 2 3 + – u12 u23 u31 R1 R2 R3 i1Y i2Y i3Y 1 2 3 + – u12Y u23Y u31Y 等效变换

2.3 电阻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之间的等效变换 R12 R31 R23 i3  i2  i1 1 2 3 + – u12 u23 u31 R1 R2 R3 i1Y i2Y i3Y 1 2 3 + – u12Y u23Y u31Y 等效变换 将Y形联接等效变换为形联结时 若 R1=R2=R3=RY 时,有R12=R23=R31=R =3RY; 将形联接等效变换为Y形联结时 若 R12=R23=R31=R 时,有R1=R2=R3=RY =R/3

2.3 电阻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之间的等效变换 例: 如图求I。 1/3k 1k R E 1k R E I I 1k R E 3k I {end}

u=uS – Ri 2.4 实际电源的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理想电压源uS 实际电压源 一个串联电阻R 伏安特性 电源内阻,一般很小 1、实际电压源 实际电压源 理想电压源uS 一个串联电阻R i + _ uS R u 伏安特性 u=uS – Ri uS=US时,其外特性曲线如下: U 理想电压源 (0,US) I (US/R ,0)

i=iS –uG 2.4 实际电源的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理想电流源iS 一个并联内电导G 实际电流源 伏安特性 电源内阻,一般很大 2 、 实际电流源 理想电流源iS 一个并联内电导G 实际电流源 i=iS –uG i G + u _ iS 伏安特性 理想电流源 U (0,IS/G) iS=IS时,其外特性曲线如: I (IS,0)

i RL R – us u 电压源 RL G u R iS i + – 电流源 2.4 实际电源的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3.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i RL R + – us u 电压源 RL G u R iS i + – 电流源 由图a: u = us- iR 由图b:i=is-Gu u = is/G – i/G i = us/R – u/R us = is/G 等效变换条件: 或

注意事项: ① 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等效关系只对外电路而言, 对电源内部则是不等效的。 例:当RL=  时,电压源的内阻 R0 中不损耗功率, 而电流源的内阻 R0 中则损耗功率。 ② 等效变换时,两电源的参考方向要一一对应。 R0 + – E a b IS R0 – + E a b IS ③ 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之间无等效关系。 ④ 任何一个电源us和某个电阻 R 串联的电路, 都可化为一个电流为 iS 和这个电阻并联的电路。

2.4 实际电源的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应用:利用电源转换可以简化电路计算。 + _ 15v 8v 7 I 5A 3 4 7 2A I

2.4 实际电源的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4.常用的等效规律 理想电压源的串联 + uSk _ uS1 º + _ uS º uS= uSk ( 注意参考方向) 一般不可以并联!! 理想电压源的并联!!! + _ 5V I º º 5V + _ I 电压相同的电压源才能并联,且每个电源的电流不确定。

2.4 实际电源的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理想电流源的并联 iS º iS1 iS2 iSk º …. 一般不可以串联!! 理想电流源的串联!!! 电流相同的理想电流源才能串联,并且每个电流源的端电压不能确定。

2.4 实际电源的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理想电压源与任何电路的并联,对外都等效于该电压源。 + + US US - - X 理想电流源与任何电路的串联,对外都等效于该电流源。 IS X IS

举例 us is us is us is is us1 is2 is1 us2 is2 is1 us2 is is=is2-is1 例1

举例 例2: 求下列各电路的等效电源 a + - 2V 5V U b 2 (c)  (b) 5A 3 (a) – 解: + – a b U 2 5V (a)  a 5A b U 3 (b) +  + – a b U 5V (c) 

试用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方法计算2电阻中的电流。 举例 例3: 试用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方法计算2电阻中的电流。 2A 3 1 2 2V + – I 6 (b) 6V 3 + – 12V 2A 6 1 2 I (a) 解: 4A 2 2V + – I (c) – 8V + 2 2V I (d) 由图(d)可得

试用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方法计算图示 电路中1 电阻中的电流。 举例 例4: 试用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方法计算图示 电路中1 电阻中的电流。 2  + - 6V 4V I 2A 3  4  6  1 解:统一电源形式 2A 3 6 I 4 2 1 1A I 4 2 1 1A 4A

举例 解: I 4 2 1 1A 4A 1 I 4 2 1A 8V + - I 4 1 1A 2A I 2 1 3A {end}

2.5 一端口网络的输入电阻 + i u - 1. 定义 输入电阻 无 源 2. 计算方法 1. 定义 无 源 + - u i 输入电阻 2. 计算方法 (1)如果一端口内部仅含电阻,则应用电阻的串、 并联和 —Y变换等方法求它的等效电阻; (2)对含有受控源和电阻的两端电路,用电压、电流法求输 入电阻,即在端口加电压源,求得电流,或在端口加电流 源,求得电压,得其比值。

例1: 对图示电路求输入电阻Rin Rin 由图: Rin=2.68 1 2 1 0.4 0.8 2 2 2 1 Rin D C Rin 2 1 1 1 0.8 2.4 1.4 1 2 1 2 2.684 Rin 由图: Rin=2.68

2.5 一端口网络的输入电阻 求如图所示单口网络的输入电阻。 例2 解: 设外接电源U 2Ω 8Ω + - U 由KCL得 由KVL得

2.5 一端口网络的输入电阻 例3. 求Rab和Rcd d c a b U I U I 2 U1 + + 6 3 + _ _ 6U1 - d c a b + _ U I + _ U I 6 {end}

2.6支路电流法 作用: 以支路电流作为未知数,求解电路 (1)标出所有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 (2)列出n-1个KCL方程 解题步骤: (3)列出所有网孔的KVL方程 (4)解方程组 R1 R2 + uS1 - R3 uS2 i1-i2-i3=0 -----(1) i1 i2 i1R1 +i3R3 =us1 ---(2) i3 i2R2 -i3R3 =-us2 ---(3)

2.6支路电流法 例1. 列写如图电路的支路电流方程(含理想电流源支路)。 i1 i3 uS iS R1 R2 R3 b a + – i2 c R4 b=5, n=3 1 2 3 + – u 解: KCL方程: - i1- i2 + i3 = 0 (1) - i3+ i4 - is = 0 (2) KVL方程: R1 i1-R2i2 = uS (3) R1 i1-R2i2 = uS (3) R2 i2+R3i3 + R4 i4 = 0 (4) R2 i2+R3i3 + R4 i4 = 0 (4) - R4 i4+u = 0 (5) 问:若电流源在中间支路,该如何列写方程?

2.6支路电流法 i1 i3 uS iS R1 R2 R3 b a + – i2 i4 c R4 解: KCL方程: - i1- i2 + i3 = 0 (1) i3+ i4 + is = 0 (2) KVL方程: R1 i1-R2i2 - us=0 (3) R2 i2+R3i3 - R4 i4 = 0 (4)

2.6支路电流法 列写下图所示含受控源电路的支路电流方程。 例2.  u2 R4 i4 方程列写分两步: i3 R3 a b uS R1 R2 R3 b a + – i2 i5 c i4 R4 R5  u2 u2 方程列写分两步: (1) 先将受控源看作独立源列方程; (2) 将控制量用支路电流表示 解: KCL方程: -i1- i2+ i3 + i4=0 (1) -i3- i4+ i5 –i1=0 (2)

2.6支路电流法  u2 R4 KVL方程: i4 3 i3 R1i1- R2i2- uS=0 (3) i6 R3 a b + – i2 i6 i5 c i4 R4 R5  u2 u2 KVL方程: 3 R1i1- R2i2- uS=0 (3) R2i2+ R3i3 +R5i5= 0 (4) R3i3- R4i4 - µu2=0 (5) 2 1 u2= -R2i2 (6) 补充方程:

例3. 节点a:–I1–I2+I3=0 -70+7I1–11I2+5U=0 11I2+7I3-5U=0 增补方程:U=7I3 列写支路电流方程.(电路中含有受控源) a 70V 7 b + – 11 5U_ U _ I1 I2 I3 1 解: 节点a:–I1–I2+I3=0 2 -70+7I1–11I2+5U=0 11I2+7I3-5U=0 增补方程:U=7I3 {end}

2.7 回路电流法 2.7.1 网孔电流法 以假想的网孔电流为未知量。若网孔电流已求得,则各支路电流可用网孔电流线性表示。 基本思想: a 2.7 回路电流法 2.7.1 网孔电流法 以假想的网孔电流为未知量。若网孔电流已求得,则各支路电流可用网孔电流线性表示。 基本思想: i1 i3 uS1 uS2 R1 R2 R3 b a + – i2 对图示的两个网孔,网孔电流分别为im1、 im2。 im1 im2 各支路电流可用网孔电流线性表示: i1= im1,i2= im2- im1, i3= im2。 网孔电流是在网孔中闭合的,对每个相关结点均流进一次,流出一次,所以KCL自动满足。若以网孔电流为未知量列方程来求解电路,只需对网孔列写KVL方程。

2.7 回路电流法 网孔电流法:以网孔电流为未知量列写电路方程分析电路的方法。 网孔方程的建立 a i1 i2 i3 2.7 回路电流法 网孔电流法:以网孔电流为未知量列写电路方程分析电路的方法。 网孔方程的建立 i1 i3 uS1 uS2 R1 R2 R3 b a + – i2 (1) 标明各网孔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im1 im2 (2) 以网孔电流为未知量,列写其KVL方程; 回路1:R1 im1+R2(im1- im2)-uS1+uS2=0 回路2:R2(im2- im1)+ R3 im2 -uS2=0 整理得, (R1+ R2) im1-R2im2=uS1-uS2 - R2im1+ (R2 +R3) im2 =uS2 (3)解上述方程,求出各网孔电流,进一步求各支路电压、电流。

2.7 回路电流法 i1 i3 uS1 uS2 R1 R2 R3 b a + – i2 (R1+ R2) im1-R2im2=uS1-uS2 2.7 回路电流法 i1 i3 uS1 uS2 R1 R2 R3 b a + – i2 (R1+ R2) im1-R2im2=uS1-uS2 - R2im1+ (R2 +R3) im2 =uS2 自电阻总为正 R11=R1+R2 — 网孔1的自电阻。等于网孔1中所有电阻之和。 R22=R2+R3 —网孔2的自电阻。等于网孔2中所有电阻之和。 R12= R21= –R2 — 网孔1、网孔2之间的互电阻。等于两网孔公共电阻的正值或负值. 当两个网孔电流以相同方向流过公共电阻时取正号;否则取负号。 uS11= uS1-uS2 —网孔1中所有电压源电压升的代数和。 us22= uS2 —网孔2中所有电压源电压升的代数和。 当电压源电压方向与该网孔方向一致时,取负号,反之取正号。

2.7 回路电流法 一般情况,对于具有 n个网孔的电路,有 R11im1+R12im2+ …+R1n imn=uS11 2.7 回路电流法 一般情况,对于具有 n个网孔的电路,有 R11im1+R12im2+ …+R1n imn=uS11 … R21im1+R22im2+ …+R2n imn=uS22 Rn1im1+Rn2im2+ …+Rnn imn=usnn Rkk:自电阻(为正) ,k=1,2,…,n ( 绕行方向取网孔电流参考方向)。 + :两个网孔电流以相同方向流过公共电阻 Rjk:互电阻 - :两个网孔电流以相反方向流过公共电阻 0 : 无关 当网孔电流均取顺(或逆)时针方向时,互阻Rjk 均为负 不含受控源的线性网络 Rjk=Rkj , 系数矩阵为对称阵。

2.7 回路电流法 网孔法的一般步骤: (1) 标明网孔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2) 列写各网孔电流方程; 2.7 回路电流法 网孔法的一般步骤: (1) 标明网孔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2) 列写各网孔电流方程; (3) 求解上述方程,得各网孔电流; (4) 指定各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根据支路电流与网孔电流的线性组合关系,求各支路电流; (5) 其它分析。

用网孔电流法求各支路电流。 例1. + _ US2 US1 I1 I2 I3 R1 R2 R3 US4 R4 I4 Ia Ib Ic 解: (1) 设网孔电流Ia、Ib和Ic为顺时针方向。 (2) 列网孔方程: (R1+R2)Ia -R2Ib = US1- US2 对称阵,且 互电阻为负 -R2Ia + (R2+R3)Ib - R3Ic = US2 -R3Ib + (R3+R4)Ic = -US4 (3) 求解网孔方程,得 Ia , Ib , Ic (4) 求各支路电流:

当电路中含有电流源,且电流源仅属于一个网孔时,可选电流源电流为网孔电流。 例2 用网孔电流法求解电流I。 当电路中含有电流源,且电流源仅属于一个网孔时,可选电流源电流为网孔电流。 20Ω 2A 30Ω + 40V - I 50Ω I1 I2 解:由于I2=2A已知, 所以只需对网孔1列写方程。有: (20+30)I1 + 30I2 = 40 由此可得: I1=-0.4A 故,I=I1+I2=-0.4+2=1.6A 问:若电流源在中间支路,又该如何列写网孔方程?

2.7 回路电流法 方程的个数够吗? 当电路中含有电流源,且电流源不属于一个网孔中时,不可选电流源电流为网孔电流。 20Ω 50Ω + 2.7 回路电流法 当电路中含有电流源,且电流源不属于一个网孔中时,不可选电流源电流为网孔电流。 20Ω 50Ω 2A 30Ω + 40V - I1 + - u I2 方法 设电流源电压,为变量。 20I1 + u = 40 (1) u +(50+30)I2 = 0 (2) 方程的个数够吗? 补充方程: 2=-I1-I2 (3)

(1) 设网孔电流Ia、Ib和Ic为顺时针方向。 5Ω 例3. 用网孔电流法求各支路电流。 解: (1) 设网孔电流Ia、Ib和Ic为顺时针方向。 5Ω 1A 3Ω 1 Ω I2 2A + 20V - I1 I5 I3 I4 I6 (2) 列网孔方程: Ic 网孔电流 是唯一流过包含电流源支路的网孔电流,且所选方向与电流源电流方向一致,故 . + - U Ib 只需对a和c网孔列KVL方程. Ia 设电流源 端电压为U: 补充方程: (3) 求解网孔方程,得 (4) 求各支路电流:

用网孔电流法求含有受控电压源电路的各支路电流。 例4 用网孔电流法求含有受控电压源电路的各支路电流。 + _ 2V  3 U2 3U2 – 1 2 I1 I2 I3 I4 I5 ① 将VCVS当作独立源建立方程; ② 找出控制量和网孔电流关系。 Ia Ic Ib 4Ia-3Ib=2 解: ① -3Ia+6Ib-Ic=-3U2 -Ib+3Ic=3U2 U2=3(Ib-Ia) ② 将②代入①,得 4Ia-3Ib=2 -12Ia+15Ib-Ic=0 9Ia-10Ib+3Ic=0 ③ 解得 Ia=1.19A Ib=0.92A Ic=-0.51A 各支路电流为: I1= Ia=1.19A, I2= Ia- Ib=0.27A, I3= Ib=0.92A, I4= Ib- Ic=1.43A, I5= Ic= –0.52A. * 由于含受控源,方程的系数矩阵一般不对称。

2.7 回路电流法 2.7.2 回路分析法 回路分析法 :以b-(n-1)个独立回路电流为未知量列写电路方程分析电路的方法。 2.7 回路电流法 2.7.2 回路分析法 回路分析法 :以b-(n-1)个独立回路电流为未知量列写电路方程分析电路的方法。 网孔电流法是回路分析法的一个特例。网孔法只适用于平面电路,而回路法对非平面电路同样适用。 例1 用回路分析法求图示电路中的各支路电流。 5Ω 1A 3Ω 1 Ω i2 2A + 20V - i1 i5 i3 i4 i6 i1 思路:为减少联立方程数目,选择回路的原则是使每个电流源支路只流过一个回路电流。 i4 i3

2.7 回路电流法 解得i1=4A 故i2=i1-i4=4-1=3A i5=i1-i3=4-2=2A i6=i1-i3-i4=1A 5Ω 2.7 回路电流法 5Ω 1A 3Ω 1 Ω i2 2A + 20V - i1 i5 i3 i4 i6 解:选择图示三个回路电流,则i3=2A,i4=1A已知。只需列写i1所在的回路方程。 (5+3+1)i1-(1+3)i3-(5+3)i4=20 解得i1=4A 故i2=i1-i4=4-1=3A i5=i1-i3=4-2=2A i6=i1-i3-i4=1A {end}

2.8 结点电压法 结点电压法: 以结点电压为未知量列写电路方程分析电路的方法。 结点电压: 选取某一个结点为参考结点(电位为0),则其余的每一个结点到参考结点的压降称为该结点的结点电压。 US iS G2 G5 G4 + - G1 G3 b a c d

2.8 结点电压法 (1)标出所有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 (2)选择参考结点,标出结点电压 推导结点电压方程步骤: (3)用结点电压表示支路电流 (4)列出n-1个KCL方程 (5)将各支路电流代入,得结点方程 (6)解方程组 iS R2 R5 R4 + - US R1 R3 i5 i1=(Va-Vb)/R1 =(Va-Vb)G1 Va Vb Vc i2=(Vb-0)/R2 =VbG2 i4 i1 i3 i3=(Vb-Vc)/R3 =(Vb-Vc)G3 i4=(Vc-0)/R4 =VcG4 i2 i5=(Va-Vc-US)/R5 =(Va-Vc-US)G5

2.8 结点电压法 Va Vc Vb iS R2 R5 R4 + - US R1 R3 i1 i3 i4 i5 i2 is=i1+i5 -----(1) i1=i2+i3 -----(2) i3=i4-i5 -----(3) 整理,得 -----(1) -----(2) -----(3) 自电导 自电导 互电导

2.8 结点电压法 一般情况,对于具有m 个结点的电路,有 其中 Gkk:自电导(为正) ,k=1,2,…m Gjk:互电导(为负),j≠k k=1,2,…m ,流进结点k的全部电流源电流的代数和 : k=1,2,…m ,与结点k相联的电压源串联电阻支路转换 成等效电流源后流入结点k的源电流的代数和

2.8 结点电压法 例1. 用结点法求各支路电流。 20k 10k 40k +120V -240V VA VB I4 I2 I1 I3 解: (1) 列结点电压方程: (0.05+0.025+0.1)VA-0.1VB= 120/20 -0.1VA+(0.1+0.05+0.025)VB=-240/40 (2) 解方程,得: VA=21.8V, VB=-21.82V (3) 各支路电流: I2= (VA- VB)/10k= 4.36mA I1=(120-VA)/20k= 4.91mA I3=(VB +240)/40k= 5.45mA I4= VB /40=0.546mA I5= VB /20=-1.09mA

. 2.8 结点电压法 含纯理想电压源支路的结点电压法: R1 - US1 + + US3 - R3 US4 R5 - US2 + R2 R1 . (1)对只含一条纯理想电压源支路的电路,可取纯理想电压源支路的一端为参考结点。 Vb Va Vc 则Vb= Us4为已知。 只需对节点1、3列结点电压方程

. 2.8 结点电压法 (2)对含两条或两条以上纯理想电压源支路,但它们汇集于一结点的电路,可取该汇集点为参考结点。 R6 R5 R2 R1 - US1 + + US3 - US4 R5 - US2 + R2 R1 . 则 Va= Us3 ,Vb= Us4为已知。 Vb Va Vc 故只需对节点3列结点电压方程

. 2.8 结点电压法 (3)如果电路中含有一个以上的纯理想电压源支路,且它们不汇集于同一点,如下图: 如图选择参考结点, IX R6 - US1 + + US3 - R3 US4 R5 - US2 + R2 . IX 则Vb=US4成为已知值, 需对节点1、3列写方程。 Vb Vc Va 再补充约束方程: Vc-Va=Us1

2.8 结点电压法 90V + - 2 1 100V 20A 110V U I 3 1 2 例2 应用结点电压法求U和I。 解: 解得:

例3. 列写图示含VCCS电路的结点电压方程。 2.8 结点电压法 IS1 R1 R3 R2 gmUR2 + UR2 _ Va Vb 例3. 列写图示含VCCS电路的结点电压方程。 思路: (1)先把受控源当作独立源列写方程; (2)再把控制量用结点电压表示。 解: UR2= Va

例4 列写电路的结点电压方程。 3 1 2 1V + - 2 3 1 5 4V U 4U 3A 增补方程: U = V3

· 弥尔曼定理 2.8 结点电压法 ----适用于只含有两个结点的电路 例 R1 IS3 R4 + R2 US1 US4+ R3 Va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