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的应用、解剖、生理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 周水洪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是几级学科 学科的性质?属于外科系统 是研究听觉、平衡、嗅觉等感官与呼吸、吞咽、发音、语言等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和疾病现象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 学科的性质?属于外科系统
我们科室的现状 在浙江省内率先分为三个亚专业 咽喉头颈科 耳科 鼻科 条件成熟后将分成相应的三级学科
临床 年门诊量达14万人次 年手术量达2700台:喉癌、下咽癌手术100多台,其它4类手术占20%。 科室技术力量:主任医师9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9人,住院医师3人,其它辅助人员6人
头颈外科涉足的范围(一) 一、喉、咽癌切除后的修复 游离皮片修复 带蒂皮瓣修复 游离皮瓣修复 带蒂胃、肠管修复 游离肠管修复
头颈外科涉足的范围(二) 颅下经额联合进路:适用于硬脑膜内广泛病变,需附加经额开颅 经额进路手术:适用于颅前窝脑脊液漏、脑膜脑膨出、额窦肿瘤,局限于筛板或向上侵犯前颅窝硬脑膜及脑组织肿瘤(如嗅神经母细胞瘤)等 二、颅底、侧颅底手术
头颈外科涉足的范围(三) 颅底手术需要的基本条件 手术者的要求:熟练的外科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局部解剖,了解相关学科必要知识 相关学科密切配合:神经内、外科、颌面、整形外科、眼科、放射诊断科、放疗科、其他影像检查科室(同位素、B超)等 手术仪器和器械:手术显微镜、电钻、双极电凝、神经血管器械等 检查仪器:X线、CT、MRI、DSA、B超、同位素等
第一部分 鼻的应用解剖 外鼻 鼻腔 鼻窦
鼻的应用解剖学 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构成。 鼻腔的三维解剖结构是维持正常鼻生理功能的基础。 每侧鼻腔借助深在而隐蔽的鼻窦开口分别与4个鼻窦相通。 鼻-鼻窦与眼眶、颅底、口腔及颅N、ICA、海绵窦构成复杂的解剖比邻关系,经鼻内镜颅底手术是发展趋势。
Part I 外鼻 external nose
外鼻 外鼻(external nose)皮肤、骨、软骨构成,外观呈三棱锥状。
外鼻支架 鼻软骨支架:鼻外侧软骨、大翼软骨、鼻中隔软骨、小翼软骨。 骨支架由鼻骨、额骨鼻部和上颌骨额突组成。 梨状孔:鼻骨、上颌骨额突、上颌骨腭突。构成鼻骨性支架。
隔背软骨 鼻外侧软骨(鼻背板) 鼻中隔软骨(鼻隔板) 大翼软骨 外侧脚(鼻翼支架) (马蹄形) 内侧脚(鼻小柱支架) 鼻副软骨 小翼软骨 籽状软骨
外鼻软骨支架主要由鼻外侧软骨和大翼软骨构成。
外鼻的骨支架 骨支架由鼻骨、额骨鼻突和上颌骨额突组成。 鼻骨成对,其上缘、外侧缘、下缘分别于额骨、上颌骨额突、鼻外侧软骨上缘连接。 鼻骨后面的鼻骨嵴则与额棘、筛骨垂直板和鼻中隔软骨连接。
梨状孔:鼻骨(上)与上颌骨额突(外)及腭突(下)共同形成梨状孔。
外鼻解剖学的特点 鼻尖、鼻翼及鼻前庭皮肤较厚,并与其下的脂肪纤维组织及软骨膜连接紧密,炎症时稍有肿胀压迫神经末梢,疼痛明显。 鼻尖、鼻翼处皮肤富含皮脂腺、汗腺,易发生痤疮、酒渣鼻和疖肿。 静脉回流:面静脉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故鼻部皮肤感染可造成致命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静脉循环特点 眼上、下静脉——海绵窦 特点:面部静脉无瓣膜 临床意义:鼻或上唇疖肿受挤压可引起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危险三角区 外鼻静脉——内眦静脉——面静脉——颈内静脉 眼上、下静脉——海绵窦 特点:面部静脉无瓣膜 临床意义:鼻或上唇疖肿受挤压可引起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危险三角区
外鼻(external nose) 面部危险三角
外鼻的神经支配和淋巴回流 神经 淋巴回流 运动神经:面神经 感觉神经: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三叉神经第二支(上颌神经) 外鼻的淋巴主要汇入下颌下淋巴结和腮腺淋巴结。
外鼻(external nose) 三叉神经皮支分布区
外鼻(external nose) 外鼻淋巴
Part II 鼻腔 Nasal cavity
鼻腔的解剖 鼻腔(nasal cavity)左右各一,其冠状切面呈三角形,矢状切面上内侧壁及外侧壁均呈四边形。 以鼻内孔(鼻域)为界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 一般所指鼻腔系指固有鼻腔。
鼻腔解剖 鼻前庭 皮肤长有鼻毛,并富含皮脂腺和汗腺,故易发生疖肿。 皮肤与软骨紧密连接,一旦发生疖肿,疼痛剧烈。
鼻腔解剖 固有鼻腔:鼻阈至后鼻孔 内侧壁——鼻中隔 外侧壁——结构复杂:鼻甲、鼻道、鼻窦开口 顶壁——筛板 前颅底 底壁——与口腔相隔 顶壁——筛板 前颅底 底壁——与口腔相隔 前界为鼻内孔 后界为后鼻孔
鼻腔的解剖-固有鼻腔 前界为鼻内孔(鼻阈:鼻翼内侧弧形隆起) 后鼻孔由蝶骨体(上)、蝶骨翼突内侧板(外)、腭骨水平部后缘(底)、梨骨后缘(左右后鼻孔分界)围绕而成。
顶壁: 呈穹隆状 前段倾斜上升(为鼻骨和额骨鼻突构成);后段倾斜向下 (为蝶窦前壁);中段水平(为分隔颅前窝的筛骨水平板); 筛骨水平板上多孔(筛孔),又称筛板(cribriform plate)容嗅区粘膜的嗅丝通过抵达颅内。
底壁:即硬腭的鼻腔面,与口腔相隔。前3/4由上颌骨腭突,后1/4有腭骨水平部构成。
内侧壁:即鼻中隔 鼻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和犁骨组成 软骨膜和骨膜外覆粘膜。 利特尔区(little’s area)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又称“易出血区” 鼻中隔偏曲
鼻腔( nasal cavity) 1.内侧壁→鼻中隔(nasal septum) 鼻中隔软骨 黏膜 筛骨正中板 黏膜 犁骨
鼻腔( nasal cavity) 鼻 中 隔
鼻腔( nasal cavity) 鼻腔动脉
外侧壁:由上颌骨、泪骨、下鼻甲骨、筛骨迷路、腭骨垂直板及蝶骨翼突构成
鼻腔外侧壁从下向上有三个呈阶梯状排列的长条骨片,分别称为下、中、上鼻甲,其大小依次缩小约1/3,起前端的位置则依次后移1/3。每一鼻甲的下方与鼻腔外侧壁均形成一潜在的间隙,分别称为下、中、上鼻道。
鼻腔外侧壁的解剖
鼻腔外侧壁的解剖-下鼻甲 下鼻甲和下鼻道: 下鼻甲骨 鼻泪管 上颌窦穿刺点:下鼻道前段近下鼻甲附着除 下鼻甲后端距离咽鼓管咽口仅1.0~1.5CM
鼻腔外侧壁的解剖-中鼻甲 中鼻甲和中鼻道 中鼻甲基板 蝶腭孔 嗅裂(嗅沟) 总鼻道 鼻道窦口复合体
鼻道窦口复合体 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附近区域,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筛漏斗、中鼻道、前组筛房、额窦口以及上颌窦自然口等,这一组结构被称为“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stal complex, OMC)。解剖异常:钩突肥大、中鼻甲肥大、泡性中鼻甲、中鼻甲反向弯曲、筛泡肥大等,均影响前组鼻窦的同气和引流,引起鼻窦炎 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
鼻腔外侧壁的解剖-上鼻甲 上鼻甲和上鼻道 属筛骨结构 后组筛窦开口 蝶筛隐窝
鼻腔粘膜 嗅区粘膜:假复层无纤毛柱状上皮 呼吸区粘膜:鼻腔前1/3粘膜上皮为鳞状上皮、移行上皮、假复层柱状上皮,后2/3为假复层柱状上皮 分布在鼻腔顶中部、向下至鼻中隔上部及鼻腔外侧壁上部等嗅裂区域。 呼吸区粘膜:鼻腔前1/3粘膜上皮为鳞状上皮、移行上皮、假复层柱状上皮,后2/3为假复层柱状上皮 呼吸区所有柱状上皮,表面均有丰富的微绒毛,用以保持粘膜的湿度,杯状细胞内含大量粘液颗粒,具有分泌功能。
鼻腔动脉 眼动脉(来自颈内动脉) 又分为筛前和筛后动脉 筛前动脉横行于筛窦顶骨管中,是鼻内镜手术时筛顶的标志,其前即为额隐窝。 上颌内动脉(来自颈外动脉) 又发出蝶腭动脉、眶下动脉和腭大动脉 利特尔动脉丛:鼻腭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上唇动脉和腭大动脉,在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下交互吻合,形成动脉丛。为鼻出血常见部位。此区称为:利特尔区(little area)
鼻腔动脉
鼻腔静脉 克氏静脉丛(Kisesselbach’s plexus):鼻中隔前下部的静脉丛。 鼻咽静脉丛(Woodruff’s plexus):老年人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的表浅扩张的鼻后侧静脉丛。
血管 鼻腔静脉
鼻腔的淋巴 鼻腔前1/3的淋巴管与外鼻淋巴管相连,汇入耳前淋巴结、腮腺淋巴结及颌下淋巴结。 鼻腔后2/3的淋巴汇入咽后淋巴结及颈深淋巴群。
鼻腔的神经 嗅神经:分布嗅区粘膜。 感觉神经:(来自三叉神经) 植物神经(自主神经) 眼神经: 上颌神经: 交感神经:岩深神经;主司鼻粘膜血管收缩 副交感神经:面神经分出岩浅大神经;主司鼻粘膜血管扩张和腺体分泌 在翼管内组成翼管神经 翼管神经切断:治疗变应性鼻炎和血管运动性鼻炎
鼻窦的解剖 鼻窦左右成对,共4对,分别是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
鼻窦的解剖 按照鼻窦的解剖位置和窦口所在部位分前、后2组: 前组:上颌窦、额窦、 前组筛窦 后组:后组筛窦、蝶窦 按照窦口开口位置分: 低位开口:额窦、前组筛窦 高位开口:上颌窦、蝶窦 后组筛窦
鼻窦的解剖 上颌窦:为4个鼻窦中最大者,平均容积为13ml,有5个壁。 前壁:尖牙窝 眶下孔 前壁:尖牙窝 眶下孔 后外壁:与翼腭窝和颞下窝毗邻;近翼内肌,故上颌窦恶性肿瘤侵及此肌可致张口困难。 内侧壁(鼻腔外侧壁下部):上颌窦裂孔 上壁(眼眶的底壁):故上颌窦疾病和眶内疾病可相互影响。 底壁(牙槽突):与第二双尖牙和第一、二磨牙关系密切。
上颌窦 鼻泪管 翼腭窝 贵阳医学院影像医学系
鼻窦的解剖 筛窦:又称筛迷路。被中鼻甲基板分为前组筛窦和后组筛窦,前组筛窦开口引流于中鼻道,后组筛窦开口引流于上鼻道。 外侧壁(眼眶内侧壁):由泪骨和纸样板组成。 内侧壁(鼻腔外侧壁上部):附有中鼻甲和上鼻甲。 顶壁:筛顶上方即为颅前窝。 下壁:即中鼻道外侧壁结构:筛泡、钩突和筛漏斗等。 前壁:额隐窝 后壁:即蝶筛板
筛窦(ethmoidal sinus)
筛窦(ethmoidal sinus) 筛骨前面观
鼻窦的解剖 额窦:位于额骨的内板和外板之间,左右各一。开口位于窦底,经鼻额管引流至额隐窝。额隐窝决定额窦的引流方向,而且由于额隐窝的存在,常使筛窦感染与额窦感染互为影响。 前(外)壁:即额骨外骨板,较厚。 后(内)壁:较薄,为颅前窝前壁的一部分。 底壁:为眼眶顶壁和前组筛窦之顶壁。 内侧壁:为额窦之中隔。
额窦(fronatal sinus)
额窦(fronatal sinus)
鼻窦的解剖 蝶窦:位于蝶骨体内,颅底的深部,与颅中窝的蝶鞍、垂体、颈内动脉、视神经、海绵窦及Ⅲ ~Ⅵ颅神经关系密切。 左右两个窦腔因蝶窦中隔位置不同及蝶窦自身发育的差异,其大小形态多不对称。分3型:甲介型、鞍前型和鞍型。 外侧壁:与颅中窝、海绵窦、颈内动脉和视神经管毗邻。 顶壁:上方为颅中窝的底。 前壁:参与构成鼻腔顶的后段和筛窦的后壁。 后壁:毗邻枕骨斜坡。 下壁:即后鼻孔上缘和鼻咽顶。
蝶窦(sphenoidal sinus)
蝶窦(sphenoidal sinus) 蝶窦
蝶窦(sphenoidal sinus) 蝶窦位置及开口
蝶窦(sphenoidal sinus) 蝶窦位置及开口
海绵窦解剖
鼻窦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血管 上颌窦由鼻后外侧动脉、上颌牙槽后动脉和眶下动脉等供应;静脉回流入蝶腭静脉。 筛窦由筛前、筛后、眶上和鼻后外侧等动脉供应,静脉回流入筛前、筛后静脉,亦可回流到硬脑膜的静脉和嗅球、额叶的静脉丛。
血管 额窦由筛前、眶下和鼻后外侧等动脉供应,静脉回流入筛静脉,亦有经板障静脉、硬脑膜的静脉入矢状窦。 蝶窦由颈外动脉的咽升动脉,上颌动脉咽支和蝶腭动脉的小分支等供应,静脉回流入蝶腭静脉,并有静脉与海绵窦相通。
血管 鼻窦的血供
血管 静脉
淋巴 鼻窦内淋巴毛细管不多,可能汇入咽后淋巴结和颈深淋巴结上群。
淋巴 淋巴
感觉神经 均由三叉神经第1、第2支主司 上颌窦→上牙槽后支及眶下神经 筛窦→筛前、筛后、眶上等神经以及蝶腭神经的鼻后上外侧支和眼眶支 额窦→筛前神经 蝶窦→筛后神经和蝶腭神经眼眶支
第二部分:鼻的生理 鼻腔的生理功能 鼻窦的生理功能
鼻腔的生理功能 一、呼吸功能 鼻腔的呼吸气流 (1)鼻阻力:形成胸腔压 (2)层流与紊流 (3)鼻周期或称生理性鼻甲周期:正常人双侧下鼻甲粘膜内的容量血管呈交替性和规律性的手上、扩张,表现为双侧下鼻甲大小和鼻腔阻力呈相应的交替性改变,但左右两侧的鼻总阻力保持相对的恒定,大约2~7h出现一个周期, 清洁过滤—鼻毛阻挡、黏液毯粘附杀菌、喷嚏 温度调节作用—黏膜血供丰富 32~34℃ 湿度调节作用—分泌液 1000ml
粘膜纤毛系统的作用:人类鼻腔、鼻窦粘膜大部分为假复层柱状粘膜上皮,每个柱状上皮细胞约有250~300根纤毛,长度约5~7um,平均直径0 粘膜纤毛系统的作用:人类鼻腔、鼻窦粘膜大部分为假复层柱状粘膜上皮,每个柱状上皮细胞约有250~300根纤毛,长度约5~7um,平均直径0.3um,每根纤毛朝鼻咽部方向摆动的频率大约每分钟1000次,在纤毛的表面覆盖者一层粘液毯,其主要成分为无机盐、粘多糖、粘蛋白、溶菌酶、IgA和95%之水。粘液毯以每分钟5mm的速率自前往后的粘液波,这一现象对维持鼻腔正常清洁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鼻腔的生理功能 二、嗅觉功能 三、声音共鸣功能 四、鼻的反射功能 五、免疫功能 气味颗粒—嗅区感受器—嗅神经—中枢 食欲、保护作用 闭塞、开放性鼻音 四、鼻的反射功能 鼻肺反射 喷嚏反射 五、免疫功能
鼻窦的生理功能 尚无定论 辅助呼吸、共鸣 减轻头重、缓冲保护
第三部分 鼻的症状学(常见病)
鼻的主要症状 鼻塞 鼻音 鼻漏 嗅觉障碍 鼻源性头痛 鼻出血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