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录病毒 Retrovirus.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艾滋病自然史、诊断与分期 艾滋病自然史、诊断与分期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蔡卫平 Tel: Tel:
Advertisements

桃園縣中壢市青埔國小 宣導日期:99年12月17日 宣導者:詹德木老師 活動地點:視聽教室 愛滋病 AIDS 愛滋病 (AIDS) 防治宣導.
第十一章 艾滋病与人类免疫 第十一章 艾滋病与人类免疫 第一节 艾滋病发生由来和机制 第一节 艾滋病发生由来和机制 艾滋病英文全称为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的字头 AIDS 的译称,中文名为获得性免疫缺 陷综合症,是由一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青春期教育 知识讲座 (二). 专题网页: 飘动的红丝带 —— 青少年与艾滋病专 题网 预防艾滋病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离我们还有多远?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如何预防艾滋病.
张庆 李凤霞 山东省济南卫生学校 关 爱 生 命 预 防 艾 滋关 爱 生 命 预 防 艾 滋 中等职业学校 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课.
1 06/06 e 2007 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情况 数据摘要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 2007 年 12 月 数据来自《 2008 年全球艾滋病疫情报告》,全文(英文)可以从联 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网站 获得
病毒与疾病 生技 10-1 赵桂华. 概念 生物病毒 :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 核酸 ( DNA/RNA ),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 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生物病毒微生物 原指一种动物来源的 毒素。 “virus” 一词源于 拉丁文。 病毒能增殖、遗传和演化,因而 具 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关于艾滋病 —— 从生物学角度看 AIDS. 你所知道的 你已经知道: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 病原体: HIV 病毒 传染源:艾滋病患者和 HIV 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易感人群:由于没有疫苗,差不多所有的 人都属于易感人群.
性传播疾病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第二十六章 流行病学教研组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艾滋病 2004 年 11 月. 一、定义  艾滋病 (AIDS)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引起的以机会性感染和机会性肿 瘤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又称为获得 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1 艾滋病防治知识. 2 艾滋患者 3 病毒感染 淋巴细胞 4 一、艾滋病流行概况 5 世界流行概况 艾滋病仍在全世界继续蔓延,每天,全球约有 例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 8000 人因艾 滋病而死亡。 自艾滋病流行以来,全世界已经有超过 6000 万 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其中 2200.
公共课教学部教师 全红霞 性与爱是人类精神的一道 最强烈的光辉, 穿越灵与肉 \ 穿越 神圣与世俗, 荡涤着我们的灵魂. ______ 佚名.
第四节 免疫调节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制作:杨勇勤 问题探讨 : 1 、神经系统能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吗? 人体能够靠反射对病菌或病毒做出反应 吗? 2 、人体能靠激素来直接杀灭病原体吗? 3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会影响内环境的 稳态吗?
1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第十九章 Chapter 19 贵阳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第二节 危及人身安全的主要形式 1 第一节 典型案例 2 3 第三节 危及人身安全的防范对策 2016年7月26日12时58分 2016年7月26日12时58分 2016年7月26日12时58分 2016年7月26日12时58分 2016年7月26日12时58分 2016年7月26日12时58分 2016年7月26日12时58分.
泡泡男孩 —— 大卫 菲利浦 威特 年 9 月 21 日,他出生在美国德克萨斯 州休斯敦市的圣鲁克医院。从出生那一刻 起,他就生活在一个无菌透明的塑料隔离 罩中,因为他患有一种及其罕见的基因缺 陷疾病 ─ “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简称 SCID ) ” 。 他的体内没有任何免疫系统, 没有任何抵御细菌、病毒的能力。
生物高考 精讲专题 第 18 讲 免疫调节 乔文军北京特级教师2015. 《考试大纲》 3-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4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 5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第 29 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 的 RNA 病毒。 分类 RNA 肿瘤病毒属 人类嗜 T 淋巴细胞病毒等 慢病毒属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泡沫病毒属 动物与人类泡沫病毒.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艾滋病,是种人畜共患疾病,由感染 "HIV" 病毒引起。 HIV 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 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 T4 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 T4 淋巴 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这种病毒在 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使人 体成为各种疾病的载体。 HIV 本身并不会引发.
00003-E-1 – December 2005 《 2005 年艾滋病流行最新报告》部分数据摘要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 2005 年 11 月 21 日 报告全文(英文)可以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网站 获得
第三节 身体的防卫 3 、烧伤病人治疗时,一般应尽量用自己的 皮肤进行植皮。你知道原因吗? 皮肤进行植皮。你知道原因吗? 1 、当流感流行时,为什么有的同学容易感冒, 而有的同学一般不感冒? 而有的同学一般不感冒? ? 2 、你知道艾滋病吗?患者可能因小小的感冒 而死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而死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株洲市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 应急预案(试行)》 株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庞力娟 2009 年 7 月.
逆转录病毒. 第三十七章 逆转录病毒 分三科 肿瘤病毒亚科 : 一些动物白血病病 毒、人类嗜 T 细胞病毒等 慢病毒亚科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属之 泡沫病毒亚科 概念:指一类含有逆转录酶的单股正链 RNA 病毒。 种类 :
什麼是愛滋病 AIDS ?  Acquired 後天性  Immune 免疫  Deficiency 缺乏  Syndrome 症候群.
二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引起: 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引起: 1 )免疫缺陷病 2 )超敏反应(过敏反应) 3 )自身免疫病等.
逆转录病毒及其他病毒. 教学目的 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特性 熟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致病性、免疫性。
第二十四章 其他病毒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rabies virus 一、生物学性状 1. 根据表面糖蛋白 G 的不同可分为 4 个血清 型。 2. 抵抗力不强,易被强酸、碱、乙醚灭活。
非细胞结构的生物体-病毒 通河中学 杨 洁. 病毒引起的疾病 1 、禽流感 2 、艾滋病 3 、流感 4 、非典型性肺炎 5 、脊髓灰质炎 ( 俗称小儿麻痹症 )
第十二章 性传播疾病 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强欣.
愛滋病 1.疾病簡介 2.臺灣愛滋病流行概況 3.臨床症狀 4.什麼是空窗期/潛伏期? 5.愛滋病傳染要件 6.傳染方式
艾滋病及其皮肤表现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 孙建方.
時間: 、22 學校:美和科技大學 講員:屏東基督教醫院-彭恩美個管師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 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 的RNA病毒。 对人致病的主要是HIV、人类嗜T细胞病毒.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 合力抗艾,共担责任,共享未来.
防禦系統 防禦系統: 由一系列特化的分子、細胞、組織、器官所組成,用以保護人體,免受病原體及有毒物質的入侵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你有否想過 染上性病會帶來嚴重後果? 你如何去預防性病 ?.
艾滋病防治知识政策 及高危行为干预.
HIV病毒与艾滋病实验室检测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检验实验中心 贺政新.
第四十二章 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艾滋病的相关临床检验 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全鑫.
肺结核.
第十一章 海洋天然药物 主讲:吴方评.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4节 免疫调节.
人体的免疫调节 高三生物备课组.
肠道病毒的分类关系 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 新肠道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 肠道病毒属 小RNA病毒科 鼻病毒属.
愛滋病防治教育 愛滋病防制教育 愛滋病防制教育.
传染病学教研室 陈素玲.
糖尿病流行病学.
生活事件教案 愛滋風雲.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 乏力 食欲减退 恶心、呕吐 肝肿大 肝功能损害 黄疸
病毒感染与免疫.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逆转录病毒 Retroviridae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艾滋病的传播.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第31章 其他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gilloma Virus.
常见致病病毒 (二).
主题班会 预防艾滋,共建美好校园 阳泉实验中学.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愛滋病防治教育 愛滋病防制教育 愛滋病防制教育.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C型肝炎病毒假想圖:最外層為套膜,內包裝有一單股之RNA分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逆转录病毒 Retrovirus

逆转录病毒—— 一类含有逆转录酶的单股正链RNA病毒 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性—— 1、球形,有包膜,80~120 nm 2、基因组:单股RNA二聚体,核心有逆转录酶 3、复制通过DNA中间体,能与宿主细胞DNA整合

逆转录病毒科的亚科 逆转录病毒科 人类逆转录病毒 RNA肿瘤病毒亚科 HTLV-1、HTLV-2 慢病毒亚科 HIV 逆转录病毒科 人类逆转录病毒 RNA肿瘤病毒亚科 HTLV-1、HTLV-2 慢病毒亚科 HIV 泡沫病毒亚科 人泡沫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感染人口:45,881,357 (2004/2/26/14:21) http://www.med.sc.edu:85/lecture/hiv-world.htm

270000 500000 890000 210000 560000 6700000 22000000 1400000 12000 分布范围:192个国家、地区

全球HIV感染人口分布状态 地区 感染人口 女性比例 北美 890,000 20% 南美 1,400,000 20% 地区 感染人口 女性比例 北美 890,000 20% 南美 1,400,000 20% 西欧 500,000 20% 东欧/中亚 270,000 20% 东亚/太平洋 560,000 15% 南亚/东南亚 6,700,000 25% 澳洲 12,000 5% 北非/中东 210,000 20% 南非 22,000,000 50%

2003年,全球300万人死于艾滋病,500万人新感染上 艾滋病,达到了历年来的最高峰 全球艾滋病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约4200万人,其中15岁以下的儿童就有250万人 2003年,全世界平均每天有1.4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8000多人死于艾滋病

艾滋病已成为非洲第一大、世界第四大死亡原因 非洲是艾滋病蔓延最严重的地区,目前共有266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320万艾滋病患者,2003年死亡230万人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依然是艾滋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该地区的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的2%,而该地区的艾滋病感染人数和艾滋病患者人数占全世界的30%左右。成年人中每5个人就有1个艾滋病患者,博茨瓦纳和斯威士兰的患病率更是高达40%。妇女是该地区最易感染艾滋病的人群,特别是青少年。年龄在15至24岁的女性,感染艾滋病的几率是同年龄段男性的2.5倍 缺乏接受预防艾滋病教育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途径,艾滋病在该地区肆虐

亚洲则是艾滋病泛滥的第二大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已达到740万,其中100多万为近一年来新增病例,死亡50万人 印度的状况相对严重,新增病例达30万,病毒感染者有300多万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如今也有200多万人,并有10万人死亡 东欧和中亚地区的状况也不容乐观,俄罗斯的病毒感染者达100多万,在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摩尔达维亚等地,艾滋病也一直在不断蔓延

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84万,集中在云南、新疆、 广东、广西等地区 静脉注射 61、6% 采血 9、4% 血液制品 1、6% 母婴传播 0、3% 性行为8、4% 其他 18、7% 我国以卖血、吸毒为主

2003年主要发达国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达160万,其中新增病例8万。同时,发达国家由于采用抗逆转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死亡人数呈下降趋势,2003年仅有1.8万患者死亡,而2002年的死亡人数是2.3万 静脉注射毒品、无保护性行为是艾滋病传播并蔓延的最主要途径。一个艾滋病感染高峰带来的影响可能会持续7到10年,如果感染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峰就会随之而来

目前全世界只有80万艾滋病患者能接受相对有效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而其中50万人是在发达国家 2003年,国际组织对发展中国家预防艾滋病的投入达到47亿美元,比2002年增加了50%。在乌干达、卢旺达和埃塞俄比亚部分地区,艾滋病感染人数比5年前有明显下降,尤其是青少年感染者人数大量减少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生物学性状 致病性与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 防治原则

1981年首次在美国报道 1983年, Montagnier首次分离 1988年正式命名 分2型 HIV-1——较多形式 HIV-2——西非

发现者 分离获得HIV

一、生物学性状 形 态 结 构 中等球形颗粒 核心:9.2KB;两条+ssRNA, 具有逆转录酶 内层:核衣壳 20面体立体对称 外层:脂蛋白包膜, 表面含有gp 120 糖蛋白 gp 41 糖蛋白

HIV模型图 脂双层膜 gp120 包膜糖蛋白 gp41 p24衣壳蛋白 p14内膜蛋白 P7、9核心衣壳蛋白 逆转录酶 整合酶 蛋白酶 RNA P7、9核心衣壳蛋白 逆转录酶 整合酶 蛋白酶

逆 转 录 病毒复制 +ssRNA +ssRNA:-ssDNA ssDNA:+ssDNA +ssRNA HIV包膜糖蛋白刺突gp120与宿主细胞特异受体结合 ——膜融合进入细胞质——脱壳释出RNA +ssRNA +ssRNA:-ssDNA 逆 转 录 ssDNA:+ssDNA +ssRNA

逆转录酶 病毒RNA RNA:DNA中间体 RNA酶H 双股DNA 整合酶 转录、翻译子代病毒 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 非活化形式长期潜伏

CD4 HIV 融合受体 病毒RNA 宿主染色体DNA 病毒cDNA HIV生活周期

培养特性及病毒感染范围 HIV感染的宿主范围及细胞范围狭窄 宿主范围——人、灵掌类动物 细胞范围狭窄——CD4分子的细胞 实验室: 正常人或病人自身分离的T细胞培养 动物模型:恒河猴、黑猩猩

HIV病毒受体与细胞亲嗜性 细胞种类 检出病毒颗粒或抗原 病毒复制 正常细胞 转化细胞 人T细胞CD4 + + + CD8 - - - 细胞种类 检出病毒颗粒或抗原 病毒复制 正常细胞 转化细胞 人T细胞CD4 + + + CD8 - - - B细胞 + - + 单核-巨噬细胞 + + + 滤泡树突细胞 + - ? 脑小胶质细胞 + + ?

抵抗力 HIV体外抵抗力较弱 HIV 对漂白粉、酒精等敏感 56℃加热30分钟可使病毒灭活 但室温(20℃)可存活7天

二、致病型和免疫性 传染源 :AIDS患者或HIV无症状携带者 传播途径: 三大途径 1、性行为:同性或异性 通过口腔、肛门、阴道等方式性交或其他体液接触时,均有受感染的可能 2、血液感染: (1) 输入或接触被爱滋病毒污染的血液、血液制剂 (2) 与感染爱滋病毒的静脉药隐者共同使用注射器 (3) 接受爱滋病毒感染者的器官移植、人工受精等 3、垂直感染: 由其已感染病毒的母亲经胎盘、产道或哺乳而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

流行病学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大多侵犯20-49岁的人群 HIV感染有潜伏与激发——到持续感染的过程 最终导致免疫损害、机会感染以及肿瘤的发生

空窗期与潜伏期 空窗期:病毒感染早期,抗体检查阴性 无明显症状,传染性强 检测技术提高——缩短 潜伏期:从感染至发病 长达数年

HIV高危人群(高危险行为者) 同性恋 静脉药瘾者 血友病患者 海地移民 ——弱势群体:穷人和女人

目前观点 致病机理:损伤CD4+细胞 HIV导致宿主损伤的机理是: 直接感染和破坏宿主免疫细胞——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引发机会感染与肿瘤的发生

致病过程 淋巴组织滤泡 树突细胞捕获 HIV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 潜伏期 HIVgp120与CD4+ T细胞结合 激活入血流

致病过程 T细胞 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T细胞大量增殖,导致破坏死亡 CD8+ T细胞杀伤带gp120的CD4+T细胞 CD4+T细胞 (〈1 ) 严重细胞免疫功能缺陷 影响B细胞的体液免疫功能

致病过程 病毒(CMV) 细菌(分枝杆菌) 真菌(白念) 原虫(卡氏肺孢子虫) 机会感染 免疫功能 肿瘤 Kaposi肉瘤 恶性淋巴瘤

分期 持续时间 临床表现 分离培养 HIV血清抗体 急性期 1-2周 传单症状 + -/+ 无症状持 续带毒期 10年 偶有淋巴结肿大 -/+ 3+ 前AIDS期 0、5-1年 持续淋巴结肿大, 伴发热乏力、 体重减轻 3+ 3+ AIDS期 0、5-1年 除上述症状外, 出现严重机会感染 或/和恶性肿瘤 3+ +

AIDS患者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卡氏肺孢菌感染

上腭 下腭 艾滋病病人与卡波济氏肉瘤

免疫性 感染后血清中出现抗HIV抗体——IgG、IgM (抗gp120)——中和抗体,具有保护力 细胞免疫——CTL 总体:弱—一经感染,终生携带

三、微生物学检查 检测HIV病毒及其组分 检测抗体 ELISA与RIA测HIV抗体——初筛 1、病毒分离 2、病毒蛋白 ——P24 3、检测核酸 检测抗体 ELISA与RIA测HIV抗体——初筛 免疫印迹试验(wb)——确认

免疫印迹法——确诊试验

四、防治原则 预防 1、建立监测网络 2、开展广泛宣教 3、加强血制品管理 4、加强国境检疫

预防 1、基因工程 亚单位疫苗 2、重组活疫苗 载体疫苗

治疗 1、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AZT、DDI、DDC等 2、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德拉维拉丁等 3、蛋白酶抑制剂 赛科纳瓦、英迪纳瓦等 鸡尾酒疗法:联合治疗法 A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