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病毒学 Medical Virology 第21章 肝炎病毒 高等教育出版社.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传染病报告知识培训 传染病报告知识 及注意事项. 新传染病防治法对报告病种的 规定 自 2004 年 12 月 1 日起施行 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 乙类和丙类。
Advertisement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妊娠妇女肝病和黄疸最常见的原因。目前 已经确定肝炎病毒有 5 种:甲型( HAV )、乙型( HBV ) 丙型( HCV )、丁型( HDV )、戊型( HEV )。妊娠任 何时期都有被肝炎病毒感染的可能,其中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最常见。
第二十四章 其他病毒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rabies virus 一、生物学性状 1. 根据表面糖蛋白 G 的不同可分为 4 个血清 型。 2. 抵抗力不强,易被强酸、碱、乙醚灭活。
肝炎病毒.  熟悉肝炎病毒的类型;所含核酸除乙型肝 炎病毒为 DNA 外,其他型均为 RNA ;熟悉 5 个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掌握 5 个型肝 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致病性;掌握乙型肝 炎病毒的抗原组成;熟悉乙型肝炎病毒的 微生物学检查法;掌握乙型肝炎病毒抗原 和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熟悉 5.
病毒性肝炎 中山医科大学附三医院感染科 谢奇峰. 概述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甲、乙、 丙、丁、戊型 -A 、 B 、 C 、 D 、 E )引起的一组 传染病,临床上以乏力、食欲不振、肝肿大和 肝功能异常为其特点,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 症状感染多见。 甲、戊型肝炎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主要.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段冠清 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 甲肝病毒( HAV ) 基因结构: 基因结构: 5’- 非编码区5’- 非编码区 编码区 编码区 3’- 非编码区3’- 非编码区  HAV 疫苗研究近况.
科学认识肝炎 ,健康幸福生活 制作:.
第二节 病毒性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平凉医专内儿护理教研室.
肝炎病毒.
病 毒 性 肝 炎 首都医科大学 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王曙照.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 第十五讲 授课老师:周霞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Department of pathogenic Biology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传染病疫情报告 年 7月.
乙肝检验临床意义.
第二十四章 病毒性肝炎.
发光乙肝五项定量检测意义.
肝炎病毒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 主要感染靶细胞——肝细胞 迄今为止,肝炎病毒分为七型:
第29章 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第23章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第27章 肝炎病毒.
第二十四章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流行病学教研组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乙型肝炎的防与治 首都医科大学 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王曙照.
四川大学医学检验系临床微生物教研室 陶传敏
肝炎病毒.
战时传染性疾病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野战外科研究所 王 阁
病毒性肝炎 香山衛生所 江國彬醫師.
传染性疾病与婚育 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朱红梅.
常见致病病毒 (一).
Hepatitis virus 以肝脏为主要靶器官,对肝脏有亲嗜性,引起肝脏炎症的病毒。
病毒性肝炎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感染科.
第三章 病毒学.
第29章 肝炎病毒 1.掌握HBV的形态结构,HBV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掌握五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肝脏病常用 的实验室检查 第二临床医学院骨伤学院 诊断学科.
(三) 抗原组成 HBV主要有下述4种抗原 1.HBsAg 为HBV 3种颗粒所共有,是机体受HBV感染的标志。代表HBsAg的结构单位。HBsAg大量存在与感染者血清中,是HBV感染者的主要标志。HBs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HBs为NT抗体,能与HBV表面结合,使其失去感染性。HBsAg也是制备疫苗的最主要的成分.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第23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八章 妊娠合并症妇女的护理 急性病毒性肝炎 贫血 肺结核
 病毒性肝炎☆ ☆ 塘厦医院 ☆ 陈 平 ☆ ☆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控制 -----健康素养66条进学校活动 武清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肠道病毒的分类关系 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 新肠道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 肠道病毒属 小RNA病毒科 鼻病毒属.
诊断和基本检查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检验科 卢丽萍.
第十九章 肝炎病毒  .
Safety At Your Hand 乙肝相关知识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传染病学教研室 蒋就喜教授
学习方法 概述 病因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 预防 治疗 预后 体现四早.
乙肝诊断检查.
常见传染性疾病预防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医院.
第29章 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 李冬青
第十九章 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es
第七章 常 见 病 毒 第3节 肝 炎 病 毒 Hepatitis Viruses
肝炎病毒.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 乏力 食欲减退 恶心、呕吐 肝肿大 肝功能损害 黄疸
北一女中家長會 會務報告 104學年度親師懇談會 105年3月5日 陳正忠.
动物病毒学各论 双链DNA病毒 DNA病毒 单链DNA病毒 正链RNA病毒 遗传物质 RNA病毒 负链RNA病毒 朊病毒 反转录病毒.
病 毒 性 肝 炎 Viral hepatitis 主 讲 何步东
乙肝病毒前S1蛋白在乙型肝 炎临床诊断中的意义和应用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第31章 其他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gilloma Virus.
乙肝两对半.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 乙肝病毒 Hepatitis Bvirus 吴泽诚 赵柯夫 顾雨晨 叶子祥.
乙型病毒性肝炎(HBV).
临床表现 潜伏期 HA 30天(15—45) HB 70天(30—180) HC 40天(15—150) HE 40天(10—70)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医学病毒学 Medical Virology 第21章 肝炎病毒 高等教育出版社

目 录 1 甲型肝炎病毒 2 乙型肝炎病毒 3 丙型肝炎病毒 4 丁型肝炎病毒 5 戊型肝炎病毒 6 目 录 1 甲型肝炎病毒 2 乙型肝炎病毒 3 丙型肝炎病毒 4 丁型肝炎病毒 5 戊型肝炎病毒 6 其他肝炎病毒:庚型肝炎病毒、输血传播病毒

概述 人类肝炎病毒有5种: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分属不同的病毒科属。 另有15%人病毒性肝炎病原不明,称为非甲-戊型肝炎,近年从非甲–戊型肝炎病人中分离出GB病毒–C/庚型肝炎病毒(GBV-C/HGV)和输血传播病毒(TTV),但作为人病毒性肝炎病原体尚未获得公认。 巨细胞病毒、EB病毒、黄热病毒等也能引起肝炎,但肝炎不是这些病毒所致主要疾病,故未列入肝炎病毒范畴。

1.甲型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HAV):甲型肝炎病原体。 ▲无包膜单正链RNA病毒(+ssRNA),归属于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可在传代细胞中增殖。 ▲病毒呈球形,直径约27 nm,核衣壳20面体对称 。 ▲一个血清型,与其它肝炎病毒无抗原交叉,但根据可变区序列差异分7个基因型,我国以IA亚型为主。

1.甲型肝炎病毒 致病性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粪-口途径传播,传染性极强。 ▲潜伏期15-50天,发病后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厌油,继而出现肝肿大、压痛、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有黄疸,通常不会转为慢性。 ▲HAV先在口咽或唾液腺、后在肠粘膜与局部淋巴结中增殖,通过病毒血症侵入肝脏,在肝细胞和枯否细胞中增殖但不引起明显的细胞损伤,机体免疫应答引起免疫病理性肝组织损伤。

1.甲型肝炎病毒 免疫性 ▲CD8+T细胞直接杀伤及ADCC在终止感染、清除HAV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VP1-VP4衣壳蛋白诱生的中和抗体在感染末期发挥重要作用,能防止HAV再感染并维持多年。 微生物学检查 RT-PCR或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液、血清中病毒核酸或抗原,ELISA检测血清HAV-IgM。 防治原则 ▲注意饮食卫生,切断传播途径。 ▲我国主要接种HAV减毒活疫苗,也有灭活疫苗。

2.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HBV):乙型肝炎病原体。 乙型肝炎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乙型肝炎病人及无症状HBV携带者高达3.5亿,其中我国乙型肝炎病人及无症状HBV携带者约有1.3亿。 HBV危害性不仅是引起乙型肝炎,HBV还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导致婴儿先天性感染或成为HBV无症状携带者,HBV持续感染可诱发原发性肝细胞癌。

2.乙型肝炎病毒 HBV ▲双链DNA病毒(dsDNA),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

2.乙型肝炎病毒 ▲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完整的HBV,抗原构造:①HBV表面抗原(HBsAg):脂质双层中的外衣壳蛋白; ②HBV核心抗原(HBcAg):内衣壳蛋白;③e抗原(HBeAg):HBcAg被蛋白酶裂解后暴露的抗原,可外分泌。 ▲小球形颗粒:病毒复制过程中过剩的HBsAg装配而成,无病毒核酸,无感染性。 ▲管形颗粒:串联的小球形颗粒组成。

2.乙型肝炎病毒 HBV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由较短正链和较长负链组成 ▲负链中有相互重叠的S、C、P和X编码区。 ▲S区S、PreS1、PreS2基因编码HBsAg、PreS1和Pre-S2蛋白;C区C、PreC基因编码HBcAg、Pre-C蛋白。 ▲P区编码DNA聚合酶,该酶还有逆转录酶、核酸酶H的功能,逆转录功能与HBV致癌有关。 ▲X区编码HBxAg蛋白,能反式激活宿主细胞某些癌基因,在HBV诱发肝细胞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乙型肝炎病毒 HBV DNA复制过程 ▲负链为模板,病毒DNA聚合酶延长补全单链区,形成完整环状双链DNA。 ▲负链为模板,细胞RNA聚合酶转录成前基因组RNA (pgRNA),作为合成子代DNA的模板。 ▲pgRNA与病毒DNA聚合酶装入HBcAg组成的内衣壳中形成核心颗粒,病毒DNA聚合酶以pgRNA为模板合成全长DNA负链,病毒DNA聚合酶降解pgRNA,病毒DNA聚合酶以新合成负链DNA为模板合成正链DNA。

2.乙型肝炎病毒 HBV复制周期

2.乙型肝炎病毒 HBV培养与动物感染模型 ▲HBV至今不能在体外细胞中培养。 ▲目前采用HBV DNA转染肝癌细胞系统扩增病毒。

2.乙型肝炎病毒 致病性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或无症状携带者。 ▲主要通过血液及注射途径传播,也可经母婴途径存在性途径传播。 ▲感染后可有无症状携带、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重症肝炎等不同的临床表现。 ▲致病机制:HBV对肝细胞无明显的直接损伤作用,HBV抗原诱发机体免疫病理反应是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如HBsAg和感染肝细胞自身脂蛋白抗原LSP的抗体介导Ⅱ和Ⅲ型超敏反应、上述抗原诱导的CTL直接杀伤作用和Th1参与的迟发型超敏反应。

2.乙型肝炎病毒 免疫性 ▲HBsAg和抗-HBs:HBsAg 有不同亚型,各亚型均有共同抗原表位a以及不同时存在的抗原表位d/y和w/r,构成了adr、adw、ayr、ayw四个基本亚型,我国汉族以adr为主、少数民族以ayw多见,均可刺激机体产生的抗-HBs为主要保护性抗体;Pre-S1和PreS2诱生的抗-PreS1和抗-PreS2也有保护作用。 ▲HBcAg和抗-HBc: HBcAg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的抗-HBc无保护作用,但维持较久。 ▲HBeAg和抗-HBe:HBe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HBe有一定保护作用。

2.乙型肝炎病毒 微生物学检查 ▲实时荧光定量PCR定量检测血标本中HBV DNA可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 ①HBsAg阳性:HBV感染,血液有传染性。 ②抗-HBs阳性:病人开始恢复或痊愈。 ③抗-HBc阳性:IgM阳性表示病毒复制、血液传染性强,IgG阳性常为HBV既往感染。 ④HBeAg阳性:HBV复制,血液传染性强。 ⑤抗-HBe阳性:病毒停止复制,机体获得免疫力。

2.乙型肝炎病毒 + - 临床意义或解释 乙肝5项常见检测结果的临床解释 HBsAg HBe Ag 抗- HBs 抗-HBc IgM IgG 肝功正常为携带者,异常为患乙肝 急性乙肝,慢性乙肝急性发作 急性乙肝,“大三阳”,传染性很强 急性乙肝恢复期,慢性乙肝, “小三阳” 肝炎恢复期 曾感染或“窗口期” 疫苗接种成功,曾感染已恢复

2.乙型肝炎病毒 防治原则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接种乙肝疫苗。高效价抗-HBs人免疫球蛋白(HBIg)用于紧急预防或HBV阳性母亲分娩的婴儿。 ▲常用药物为嘌呤核苷类似物阿德福韦、恩替卡韦和脱氧胞嘧啶核苷类似物拉米呋啶等。

3.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HCV):丙型肝炎病原体。 ▲HCV为单正链RNA病毒(+ssRNA),归属于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 ▲根据基因序列差异分6个基因型及若干亚型,我国以1b和2a II型为主。 ▲目前仅报道HCV JFH-1株可感染JFH-1/HCVcc细胞并增殖,黑猩猩是唯一敏感动物。

3.丙型肝炎病毒 致病性 ▲病人及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主要经血传播,也可经性、母婴及密切接触传播。 ▲感染后多无症状和体征,发病时往往是慢性肝炎,其病情轻重不一,但有20%肝硬化,极少数出现肝癌。 ▲致病机制:主要是HBC诱导的免疫病理损伤所致,HBC复制与增殖也对细胞有损伤作用。 免疫性 抗体出现晚、病毒E1/E2区极易发生抗原性变异,故抗体保护作用不强。

3.丙型肝炎病毒 微生物学检查 ▲常用实时荧光RT-PCR定量检测HCV RNA。 ▲也可用ELISA检测血液中HCV抗体或抗原 。 防治原则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血液透析等医源性感染。HCV易变异,疫苗研制困难,目前无疫苗产品。

4.丁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HDV):缺陷病毒,常与HBV混合感染。 ▲环状负单链RNA病毒(-ssRNA),长1.7 kb,是动物病毒中最小的基因组。 ▲核心由-ssRNA及其所结合的核心蛋白HDAg所组成,HDAg是HDV基因组编码的唯一蛋白,核心外包膜来自辅助病毒HBV,包膜中有HBsAg蛋白。

4.丁型肝炎病毒 致病性 ▲传染源为HDV和HBV混合感染者。 ▲传播途径与HBV相似,但母婴传播少见。 免疫性 HDAg诱导机体产生的抗-HD无保护作用。

5.戊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HEV):戊型肝炎病原体。 ▲无包膜单正链RNA(+ssRNA),归属于肝炎病毒科戊型肝炎病毒属,不能体外培养,仅有一个血清型。 ▲病毒呈球形,核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 ▲不同地区HDV株基因序列变异较大,可分8个基因型,我国流行I和IV型。 ▲有3个开放阅读框架(ORF),ORF1编码RNA聚合酶,ORF2编码病毒衣壳蛋白,ORF3编码的蛋白可促进病毒复制。

5.戊型肝炎病毒 致病性 ▲传染源是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初期病人。 ▲粪-口途径传播。 ▲儿童多为亚临床感染,成人多发病,表现为黄疸型或无黄疸型急性肝炎、重症肝炎及胆汁淤滞性肝炎。 ▲致病机制:病毒直接损伤和诱导病理性免疫反应,引起肝细胞炎症或坏死。 ▲通常病后4~6周内痊愈,不发展为慢性,孕妇感染HEV后病死率高达10%~20%。

5.戊型肝炎病毒 微生物学检查 RT-PCR检测血液或粪便中HEV-RNA快速诊断,也可用ELISA检测血清中HEV-IgM辅助诊断。 防治原则 注意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切断传播途径。我国HEV疫苗已通过III期临床试验,有望很快投入使用。

6.其他肝炎病毒 庚型肝炎病毒(HGV) ▲单正链RNA病毒(+ssRNA),归属于黄病毒科。 ▲传染源是病人及带毒者,血液途径传播为主。 ▲感染后多为无症状携带,少数出现轻微临床症状,肝损害较轻,但易与HBV或HCV混合感染。 输血传播病毒(TTV) ▲环状单负链DNA病毒(-ssDNA)。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与HGV相似。 ▲人群感染率较高,但大多为无症状携带。

本章要点 HAV传播途径及其所致肝炎类型。 HBV传播途径及血液中病毒颗粒类型与意义。 HBV基因组结构与复制过程与特点。 HBsAg与抗-HBs、抗-HBc、HBeAg与抗-HBe阳性的意义。 HCV传播途径及其所致肝炎特点。 HEV传播途径及其所致肝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