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與食品安全報告 如何降低腸炎弧菌中毒事件 指導教授:黃顯宗 報告人:陳寧辛 報告時間:106年6月20日
食品中毒 依衛生署及美國疾病防治中心之定義:二人或二人 以上攝取相同的食物而發生相似的症狀”,並且自 可疑的食餘檢體及患者糞便、嘔吐物、血液等人體 檢體,或者其它有關環境檢體(如空氣、水、土壤 等)中分離出相同類型(如血清型、噬菌體型)的致 病原因,則稱為一件 "食品中毒"事件。
180萬兒童死於食物中毒(1998年)-開發中國家 每年有1/3的人曾經食物中毒-已開發國家 在美國,每年約760萬個食物中毒案例,導致325,000人 就醫,5,000人死亡。
美國於1995年的研究指出,食物中毒每年約有330- 1200萬案例,耗費社會資源約65-350億美元。 英國1996年的調查指出,食物中毒所造成20醫療資 源及社會成本的損失約UK£ 300-700million。 台灣:民國80-89年間,共發生1,433件案例,中毒 人數38,308人,死亡8人。
依致病原因可分成三大類: 一、細菌性 食品中毒 二、天然毒素 食品中毒 三、化學性 食品中毒
腸炎弧菌 腸炎弧菌引起的食品中毒,最早於1950年發生於日 本,當時272人吃了污染此病菌的魚而發生集體中 毒,其中有20人因急性胃腸炎而導致死亡。 1953年由日本學者 Fujino 等人由患者糞便及煮熟的 沙丁魚中分離出腸炎弧菌,1963年 Sakazaki 等人始 命名為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革蘭氏陰性弧菌,通氣嫌氣性,不能生成胞子,具 有單極鞭毛,活動性強,屬好鹽性。 在環境適宜的食品中,每10~12分鐘即可增殖一倍。
KP +是 Kanagawa phenomenon 指在 Wagatsuma agar 上出現 β 型溶血 , 產生耐熱性溶血素 (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 TDH )。 臨床的腸炎弧菌有95%以上是 KP+,食物中的腸炎 弧菌僅約有1%是 KP+。
熱穩定的體抗原(somatio antigen) O 抗原 熱不穩定的莢膜抗原(capsular antigen) K 抗原 鞭毛抗原(flagellar antigen) H 抗原 目前已知有13種 O 抗原及71種 K 血清型。
帶有耐熱性溶血素 ( TDH ) 的菌株其體抗原通常為 O:4、O:5 兩型。 1992 至 1995 年臺灣所爆發的腸炎弧菌中毒事件, 所分離出的血清型較為多樣化,分別有 O5:K15(18.5%)、O4:K8(16.2%)、O3:K29(12.5%)、 O1:K56(8.3%)、O2:K3(6.5%) 及 O4:K12(6.0%)。 唯 1997 年幾乎為 K6 血清型,對於 O3:K6 腸炎弧菌 而言已經是全省性的分布。
發生原因 主要引起中毒的原因食品為生鮮海產、魚貝類或受 其污染他食品。
發生原因 亦可透過菜刀、砧板抹布器具容及手等媒介物間接 污染食 物而引起中毒。 亦可透過菜刀、砧板抹布器具容及手等媒介物間接 污染食 物而引起中毒。 食物只要經少量的腸炎弧菌污染,在適當條件下, 短時間內即可達到致病菌,增殖迅速是造成食品中 毒的一大原因 。
症狀 發病潛伏期為2~48小時,平均為10~18小時,發 病時間愈短症狀愈嚴重。 主要症狀是下痢、激烈腹痛、噁心、嘔吐、頭痛、 發燒、寒顫。短期中激烈下痢易致脫水死亡,發燒 以37℃~39℃較多。
預防方法 清洗:本菌為好鹽性,在淡水中不易存活,故可利 用自來水充分清洗以除去該菌。 冷藏:本菌對低溫極敏感,在10℃以下不但不生長 且易致死,故可用冷藏方法來防止。
避免二次污染,處理過海鮮類的器具應充分清洗乾 淨。砧板、刀具及容器應標識區別生食或熟食用。 加熱:本菌不耐熱,在60℃經l5分鐘即易被殺滅, 故在食用前充分加熱煮熟是最好的預防方法。
清潔、加熱、冷藏三大原則
臺灣病例概況
各國作法 美國 日本 臺灣
美國 1.危害分析重要管制系統 2.從1960年代美國之太空發展計劃(阿波羅) 3.最初三個單位共同研發 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 1.危害分析重要管制系統 2.從1960年代美國之太空發展計劃(阿波羅) 3.最初三個單位共同研發 (1)美國太空總署NASA。 (2)美國陸軍NATICK技術研究所。 (3)PILLSBURY食品公司。 專提供太空人之食物,保證不會造成食品病原菌污染,以確保食品 安全之食品製造管理方法
危害分析重要管制系統 1.分析危險點。找出與某種食品有關的潛在危險。它可能是生物性 的,像是微生物;可能是化學性的,像是水銀;或物理性的,像 是玻璃碎片或金屬。 2.確定重要的管制點。即在食品生產過程中,從生的材料經過加工、 裝運到消費者手中,每一個可以管制或根除潛在危險的重要點。 例如烹煮、冷卻、處理、清潔與儲存等等。 3.對每個管制點以設定臨界限制如溫度與時間,來建立預防措施。 譬如就煮熟的食物來說,這可能包括設定最起碼的烹煮溫度與時 間,以確保煮出來的食品是安全的。
4.建立監測管制點的程序。此類程序也許包含決定該如何以及由誰 來監測烹煮的時間與溫度。 5.訂定監測若發現未達某個臨界限制時應採取的糾正行動,比方若 是未能達到最起碼的烹煮溫度,就需將食品再加工或廢棄。 6.建立有效的紀錄,以為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制度提供事實依據。 7.建立程序以查證這項制度是否能夠正常進行,例如設置測試時間 與溫度的記錄儀器,以查證烹煮器具是否運作正常。
重點:放在對危險點的預防管制以避免造成食物汙染 以有根據的科學為依據;讓政府能夠更充分有效的加以監督,這 主要是因為長期記錄能讓稽查人員了解,一家公司在一段長時間 內遵守食品安全法令的情形,而不只是在某一天內的表現;讓食 品製造商與經銷商擔負起確保食品安全的責任;幫助美國食品商 在世界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日本 5S 現場管理法 5S起源於日本,是日本豐田式的管理,它在企業運用廣泛, 很多企業甚至在5S基礎上創新了6S、7S、8S等。 整理(SEIRI) 整頓(SEITON) 清掃(SEISO) 清潔(SEIKETSU) 素養(SHITSUKE) 5S起源於日本,是日本豐田式的管理,它在企業運用廣泛, 很多企業甚至在5S基礎上創新了6S、7S、8S等。
臺灣 2006 年,衛生署食品衛生處(現為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 理署)評估導入食品履歷追溯制度的做法,並在 2007 年 12 月啟動加工食品追溯網。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自 2006 年開始制定「農產品生產及驗 證管理法」,在 2007 年初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實施後,隨 即發布「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管理辦法」,成為台灣第一 個食品履歷的法案,正式開始陸續啟動農產品、漁產品、 禽產品及畜產品的安全追溯。
2011 年行政院啟動安心食品履歷追溯雲端應用平台,整合 及串接前述部會的三個平台。 食品衛生管理第二十條:食品業者製造、加工、調配、包 裝、運送、貯存、販賣食品或食品添加物之作業場所、設 施及品保制度,應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經中央主管機 關公告指定之食品業別,並應符合食品安全管制系統之規 定。
其中:食品良好衛生規範=Good Hygienic Practice,GHP, 食品管制系統:分析危害重要管制點(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 HACCP)。建立在食品良好衛生規 範( GHP )之上。將視安全評估之風險大小與產業需求 性,選擇業別及規模,逐步公告實施。
結論 近幾十年來外食人口的比例逐漸提高,於五十年前幾乎 不存在的速食餐廳及沙拉吧,在今日生活步調快速的社 會中已成為人們用餐的主要場所。在美國90年代所記錄 的食品中毒案件中,有80%起因於在外用餐。 需要有像 FoodNet 的衛生重要研究與調查計畫,計畫涵 蓋範圍了解並控制食用動物與植物的檢驗與檢疫、食材 製造流程的管控、民眾安全飲食的衛生教育。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