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過度 對中國開放的後果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 林向愷
I. 當前台灣經濟已對中國過度依賴 1、 中國為主要貿易對象 2、 對外投資集中在中國 3、 高科技/高階管理人士持續移出, 低技術勞工大量移入
2000年後台灣對中國貿易(出口)依存度 快速增加(1992-2007)
2000年後台商投資中國金額占我國GDP比重持續上升
我國對外投資以投資中國比重最高
各國對中國投資占其對外投資比重
II. 台商過度投資中國對台灣社會與經濟的衝擊 1. 九Ο年代以來,不少台灣廠商基於過去 成功經驗或受限於企業規模或囿於經營 理念,面對國內勞工、土地及環保成本 的高漲,選擇原有的「降低成本」策略, 到中國以五倍、十倍或更大規模,複製過 去台灣的成功經驗。
2.台灣對外投資型態與歐美先進國家有顯著不同,多集中於後進國家,尤其是中國,導致廠商將生產製造移往海外,關廠歇業結果,中低技術勞工工作機會大量減少,加之外勞的競爭,使得這些勞工薪資所得不易成長。
3.全球化下台灣未能與先進國家發展更密切投資關係,高層次商品生產或新技術無法引進台灣,所創造的工作機會無法填補對後進國家投資比重過高所流失的工作機會,導致全球化對台灣的失業率,薪資所得成長率以及家庭所得差異的衝擊特別嚴重
九0年代全球化後,台灣家戶所得差距擴大
九0年代全球化後,台灣失業率逐年升高
台灣失業率自1993年後 呈現上升趨勢
III.馬政府放寬投資中國上限對臺灣 的衝擊 1、馬英九上任後,將台商投資中國上限一舉提高到60%,甚至只要公司營運總部設立在台灣便可毫無限制地投資中國,變相鼓勵在中國台商回台,將台灣資金搬到中國創造工作機會,將導致二兆以上新台幣流向中國,導致臺灣投資與消費活動一厥不振。 2、台灣民主化過程,由於勞工的工作權受到保障,使得勞工相對於資方不再居於絕對弱勢,勞動條件逐步改善,故民主化是1987-1993年間台灣薪資所得快速成長的主要原因。
3、大舉放寬投資中國上限後,廠商面對勞工要求改善勞動條件,可輕易選擇將商品委外生產或將生產製造移往後進國家,導致勞工在與資方協議薪資或勞動條件時居於弱勢,故未來台灣薪資所得將更為緩慢甚至出現負成長。 4、由於台灣對先進國家投資比重、金額偏低,使得台灣無法藉此取得生產新商品的技術與機會,人才亦缺乏培訓機會,導致新的工作機會不如理想。未來工作機會淨增加速度將更為緩慢,且薪資所得更不易成長。
平均實質薪資所得成長趨緩
平均名目薪資所得年成長率逐年下降
IV. 馬政府開放政策將讓底層人民 無法翻身 1、每人平均GDP於1999年時仍低於製造業 及服務業平均薪資所得。2000-2007年間,每人平均GDP成長率高於製造業及服務業平均薪資所得成長率,導致2007年時每人平均GDP高於製造業平均薪資,並接近服務業平均薪資。
2、馬政府加速對中開放,廠商及贏者圈成員 出走(exit)選項讓受薪階層相對於資方 議約能力逐漸弱化以及選擇機會變少,使 得受薪階層所得成長遠低於經濟成長率。
經濟發展的成果並未反應在受薪階層
V.馬政府開放政策將讓大部分家庭 經濟地位弱化 1、家戶可支配所得包括要素所得(如薪資所得、利息所得及資本所得)加上政府淨移動性收入(=移轉性收入-個人綜合所得稅)。 2、2000-2006年間所得最低40%的家庭可支配所得年平均成長率為負,顯示這些家庭屬於全球化的輸者圈。由於這些家庭消費傾向高達94%,未來若出現物價膨脹將對這些家庭產生嚴重衝擊。
3、九0年代全球化後,台灣不同所得階層家庭皆出現經濟地位弱化現象,尤以第三分位組所得收入者的經濟弱化現象最顯著。 4、所得最低40%家庭經濟地位弱化較為緩慢,除了這些家庭已無空間再弱化外,顯示政府過去七年積極建立經濟安全網確保此二分組家庭的基本生活權利不受全球化影響。 5、所得最高20%家庭可支配所得平均成長率不高原因,可能在於這些贏者圈成員選擇出走,不願將所有所得轉入國內。
經濟成長未能反映在每人可支配所得成長
經濟成長未能反映在家庭可支配所得成長
所得收入者每人可支配所得 第一分位組經濟地位變化圖
所得收入者每人可支配所得 第三分位組經濟地位變化圖
所得收入者每人可支配所得 第五分位組經濟地位變化圖
VI.馬政府開放政策 對台灣民主制度的衝擊 1、民主社會的成員並非對所有公共議題、政策有相同的見解與看法,而其價值理念亦有相當差異。民主制度就是透過制度保障人民基本政治權利,對政治人物或政黨的施政作為做定期評估,透過公民參與對重要議題形成共識,所以,民主制度最可貴之處在於其成員均有發聲(voice)的機會不受經濟因素影響,亦有發聲的管道,且發聲權利受到憲法保障。
2、全球化後,民主社會中贏者圈成員(如:企業主、高階管理及高科技人才)除了留在國內繼續發聲外,多了一項出走(exit)選項。贏者圈成員若缺乏社會責任,較傾向選擇出走,即將個人所得留在海外,著重個別利益要求政府提高效率、甚至犧牲公平正義。當選擇出走的成員愈來愈多後,將逐漸發展成為反民主化的社會基礎,對民主深化產生不利影響。
3、當政府讓有出走選項的財團、企業或贏者圈成員有更多發聲管道而忽視輸者圈成員對公平正義的需求,將導致輸者圈成員對民主制度的運作失去信心。
VII.馬政府一中市場對臺灣經濟的衝擊 承認中國學歷,讓中國學生參加台灣證照考試,就讀臺灣公私立大學,讓中國畢業生大舉投入台灣勞動市場,將導致年輕人失業大增。 馬英九允許中國漁工上岸,是全面開放中國勞工市場來台的前奏。一旦五十萬中國勞工來台搶工作時,中高齡勞工失業率將暴增至20%,台灣勞工家庭將大受打擊。
兩岸一旦建立商品相互驗證機制,等於放棄臺灣自主的商品檢驗,漠視台灣國民健康。中國農漁牧產品以及商品大舉入侵,除了危害國民健康外,將會有數以千計的工廠將會倒閉,數以萬計的員工將會失去工作。 馬英九開放中國廠商承攬公共工程,除讓未來臺灣的公共建設更為低落,更加不安全。中國國民黨編預算,將人民納稅血汗錢給中國廠商賺,再由中國共產黨透過轉包,收買地方派系,形成國共與地方派系利益共生體,台灣民主制度品質難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