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課教師: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系 王業立 教授 第三講:政治與政治科學(三) 政治理論(一) 授課教師: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系 王業立 教授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釋出】 本課程指定教材為Michael G. Roskin, Robert L. Cord, James A. Medeiros, Walter S. Jones (2011). Politic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Pearson。 本講義僅引用部分內容,請讀者自行準備。
政治與政治科學(三) Politic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Chapter 1
政治科學的好處 量化與質化研究方法並行 訓練客觀、具有分析能力、獨立思考的學者,而非為 了培養政治人物而存在 對實際政治也可能有實質貢獻、影響
政治 vs. 政治科學
政治 vs. 政治科學
政治理論(一) Politic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Chapter 2
政治學的重要理論 古典理論 當代理論
古典理論
柏拉圖(Plato) (428-348 B.C.) 著有「理想國」(Republic) 探討規範性的理想政治體制 形上學、人類美德的討論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B.C.) 著有「政治學」(Politics) 搜集希臘城邦政體的資料 實證(empirical)研究與比較政治研究 的開山始祖 最好的政治社群由中產階級人民構成、 民主政治越能運作 (少數壟斷 → 寡頭、暴君政治)
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 都是為了尋求較穩定、 良好的政治體制
中世紀政治發展 宗教式研究途徑 → 政教合一 教會影響力大於政治人物
馬基維利(Machiavelli) (1469-1527) 著有「君王論」(The Prince)(1517) 重點放在“權力”,跳脫宗教影響 當代政治學研究的本質 馬基維利是現實主義者(Realist),對政 治現實本質、目標是追求權力
社會契約論 一、霍布斯(Hobbes)(1588-1679) 著有「利維坦」(Leviathan)(1651) 英國內戰(1642-1651)的背景 “the state of nature” 自然狀態,在公民社會產生之前,人性本惡 “war of each against all” 所有人對抗所有人 人民讓渡部分權力給政府,政府提供安全 社會 → 即是「社會契約」
賽局/博弈理論(game theory) B 「囚徒困境」 (Prisoner’s Dilemma) (P.D. game) 優勢策略(dominant strategy) 不招 招 5年 1年 20年 10年 A
賽局/博弈理論(game theory) 「囚徒困境的通則化模型」 (generalized form of P.D. game) C: cooperate D: defect 4: best outcome for the player 3: second best 2: second worst 1: worst C D 3 4 1 2
賽局/博弈理論(game theory) 「搭便車」(Free riding) 在P.D. game下,雙方都有搭便車的動機(incentive) 政府確保提供公共財、並強制執行 Ex: 納稅 3 (second best)
社會契約論 二、洛克(John Locke)(1632-1704) 著有「政府論兩篇」(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1689) 古典自由主義之父 存在自然狀態,人性本善 簽定契約為了保護「自然權力」(Nature Rights),包含自由、生命、財產權 統治者權力來自被統治者同意,人民有 權推翻失職政府
社會契約論 三、盧梭(Rousseau)(1712-1778) 著有「社會契約論」或稱「民約論」 (Social Contract)(1762) 認為人在自然狀態下是良善的 對法國大革命有極大影響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作者 / 來源 1-22 轉載自 Microsoft Office 2010 PowerPoint 設計主題範本-Winter, 依據 Microsoft 服務合約及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4 《Politic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Michael G. Roskin, Robert L. Cord, James A. Medeiros, Walter S. Jones , 2011. Pearson Education Inc., pp.16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5 9 WIKIMEDIA COMMONS / ONAR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Berlin_Joachimsthalsches_Gymnasium_Plato_Max_Klein.jpg),2013/01/16 visited. 10 WIKIMEDIA COMMONS / Jastrow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Aristotle_Altemps_Inv8575.jpg), 2013/01/16 visited.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作者 / 來源 11 WIKIPEDIA / Web Gallery of Art: Image Info about artwork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Sanzio_01_Plato_Aristotle.jpg), 2013/01/16 visited. 13 WIKIPEDIA / Cropped and enhanced from a book cover found on Google Images.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Portrait_of_Niccol%C3%B2_Machiavelli_by_Santi_di_Tito.jpg),2013/01/16 visited. 14 “war of each against all” 《Leviathan or The Matter, Forme and Power of a Common Wealth Ecclesiasticall and Civil 》, Thomas Hobbes of Malmesbvry, 1651. WIKIPEDIA / Author Unknown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Leviathan_gr.jpg), 15 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系 王業立教授。
16 17 18 19 頁碼 作品 版權標示 作者 / 來源 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系 王業立教授。 WIKIPEDIA / Sir Godfrey Kneller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JohnLocke.png), 2013/01/16 visited. 19 WIKIPEDIA / Author Unknown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Jean-Jacques_Rousseau_(painted_portrai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