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尾声 与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的兴起 第五章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尾声 与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的兴起
第五章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尾声与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 维也纳会议与 19世纪前半期的革命运动
一、1814一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 1、维也纳会议 梅特涅:头号保守主义者---奥地利; 卡斯尔雷子爵---英国;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俄国; 哈登堡公爵 ---普鲁士; 莫里斯·德·塔列朗---法国; 《最后议定书》
一、1814一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 2、四国同盟 3、神圣同盟 评价: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的共同目的是从原则和具体行动上来巩固维也纳会议所确定的反动秩序,旨在镇压一切革命运动。但是到19世纪20、30年代,革命风暴席卷希腊、法国、比利时和波兰等欧洲各个国家,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内部矛盾重重,促使其走向瓦解。 4、神圣同盟对于革命运动的镇压 (1)1820年西班牙革命—1822年神圣同盟召开会议,决定授权法国出兵镇压。1823年西班牙革命终于被扑灭了。 (2)1820-1821年意大利那不勒斯革命—英、俄、奥、普、法在梅特涅的建议下,派奥军前往镇压,意大利革命也遭到失败。 5、希腊民族解放战争(1821年3月) 6、法国“七月革命”( 1830年7月)—复辟王朝被推翻了,建立了代表金融势力的“七月王朝”。 7、比利时革命( 1830年8月)—宣布比利时脱离荷兰而独立。 上述一系列革命冲破了维也纳体系,意味着“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的瓦解。 8、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二、1848年革命 1、法国革命 (1)二月革命 背景:A.国王路易·菲力普政府(七月王朝)压制公民的民主权利,竭力阻止选举权的扩大。资产阶级抗议政府对选举权的限制。 佛朗索瓦·基佐; B. 贫苦劳工(工人、手工业者及其家人)对政府有着最强烈的不满。他们极少受到上层社会的关注。像激进的共和主义先辈一样,他们希望建立一个能够给普通平民提供帮助的民主共和国。 C. 社会主义思想家抨击资本主义,呼吁国家制定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案。 路易·布朗; 德·托克威尔在众议院的演说; (2)六月起义 路易·拿破仑
二、1848年革命 2、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的革命 (1)柏林三月革命 (2)奥地利革命 (3)意大利革命
三、1848年欧洲革命的意义 1848年欧洲革命是欧洲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1)1848年欧洲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基本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了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这场革命教育和锻炼了欧洲的无产阶级,提高了他们的觉悟,使他们进一步看清了资产阶级的真面目,认识了各式各样社会主义的荒谬。1848年革命证明了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 (3)1848年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路标。马克思、恩格斯总结这次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
参考文献 1、吴木生, 《1815年维也纳会议新论〉, 世界历史, 1997年第4期 2、关勋夏,《关于1848年德国革命任务问题〉, 暨南学报:哲社版, 1997年第3期 3、吴木生,《试论1815年维也纳均势体系的特点〉, 南开学报:哲社版, 4、杨和平,《维也纳体制的稳定及其瓦解〉, 世界历史, 2004年第3期 5、陈翰笙, 《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 商务印书馆,1996年 6、徐云霞、齐世荣 ,《1848年欧洲革命风暴〉,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7、韩承文,《1848年欧洲革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维也纳会议
塔列朗
塔列朗
亚历山大一世
亚历山大一世
梅特涅
梅特涅的书房
《最后议定书》(1815年6月9日维也纳和约) (1)法国必须在五年期限内付出一大笔赔款(7亿法郎)并须接受联军占领直至其完成义务。 (2)协定改变了欧洲的边界。为了提防法国东山再起,普鲁士和荷兰都接受了和法国临界的土地。荷兰取得了尼德兰南部(比利时),而普鲁士则获得了莱茵兰地区和萨克森的一部分。俄国得到芬兰和相当大一块波兰土地。奥地利则取得意大利北部伦巴第省和威尼斯。 英国攫得的是海上战略要地:北海的黑尔戈兰岛、地中海的马耳他岛和爱奥尼亚群岛、南非的开普殖民地以及印度洋的锡兰。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俄国贵族革命者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武装起义。 19世纪初,俄国农奴制日益衰落,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引起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812年俄法战争的影响下,俄国进步的青年贵族军官主张废除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建立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这些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贵族革命家,即十二月党人。 1825年12月,十二月党人在南北方都发动了起义。由于十二月党人没有发动人民群众,使起义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因而导致最后的失败。但这次起义在俄国解放运动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的武装起义。强烈地震撼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和俄国农奴制度,其革命活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十二月党人起义
希腊民族解放战争(1821年3月) 1821年3月,希腊人民掀起了反对土耳其统治奴役的民族解放战争。人民武装解放了希腊的大部分地区。1822年革命人民召开了国民会议,制定了宪法,宣布希腊独立。但是土耳其的封建统治者不甘心失败,他们派出大军进行残酷的镇压。希腊的人民解放战争在欧洲各国统治阶级中间引起了不同的反应。1827年10月,俄法英三国联合舰队出动,在纳瓦利诺海上把土耳其-埃及舰队摧毁了。俄国把对土耳其的战争继续下去,并且于1828年正式对土宣战。土耳其军队连遭失败,到1829年被迫求和,承认希腊独立。
纳瓦利诺海战(1827年10月)
神圣同盟 1815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组成的一个联盟。其目的是为了建立一种国际秩序来维护欧洲各国的封建君主统治。在该同盟中,俄、普、奥各自承担的义务是对他们的臣民实行家长式的统治,所谓的“保卫宗教、和平和正义”以及为反对一切革命活动“在任何地方互相支援”。
四国同盟 1815年,维也纳会议闭幕后不久,胜利者组成四国同盟,即奥地利、俄国、普鲁士和英国的一个联盟。梅特涅希望采用这个联盟作为贯彻执行维也纳会议决议的手段。他也希望四国同盟将能够镇压或防止革命。但很快英国就退出了梅特涅设计的体制。四国同盟名存实亡。
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的原因 1848年欧洲革命的发生是欧洲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消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解决资本主义和封建制度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 (1)资本主义同封建制度的矛盾日趋尖锐。当时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国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力量得到加强,而政治上却处于无权的地位或初掌政权。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不断高涨。 (2)欧洲各国人民群众同统治阶级的矛盾不断激化。大部分国家还处在封建统治下,或受到其他民族的压迫;少数国家虽然也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但封建残余仍然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3)1845—1847年欧洲连续发生了马铃薯病虫害,各国农业普遍歉收,粮食缺乏,许多地方发生了饥荒。1847年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工厂纷纷倒闭,工人大批失业。这样就使各国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迅速上升,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七月王朝(1830—1848) 法国1830年七月革命中建立的君主立宪制王朝。国王路易·菲力浦属于波旁王族旁支奥尔良家族,故该王朝又称奥尔良王朝。七月革命胜利后,众议院于8月7日宣布路易·菲力浦为国王,并于8月14日通过《1830年宪章》,实行君主立宪制,掌握统治权的是资产阶级中金融贵族集团。七月王朝统治时期,法国已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本家的财富大量增加,而广大人民群众却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1831年、1834年里昂工人两次起义反对七月王朝,要求建立共和国。终于在1848年二月革命中该王朝被推翻,2月24日路易·菲力浦逃亡英国。革命临时政府于2月25日宣布成立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取代七月王朝。
七月王朝宰相:佛朗索瓦·基佐
路易·拿破仑
德·托克威尔
德·托克威尔
路易·布朗 路易·布朗,社会主义理论家, 否定资本主义的竞争,要求政府建立合作工场。这些工场为工人自己所有,因此能为无工作的人提供就业保证。
资产阶级的抗议 他们指责政府把自己建立在一个狭小的政治基础之上,大声疾呼实行共和。其中的激进派要求废除君主制,让所有男女公民都参加选举。那些怀念拿破仑时代光荣的爱国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攻击打扮得像商人、奉行和平主义外交的国王,说其不配领导一个爱国者和勇士的民族。他们说,在路易-菲力普统治下,法国无法履行使全欧洲被压迫民族获得解放的历史使命。
德·托克威尔的演说 你们难道没有听到他们日益频繁地在重复着说,骑在他们头上的所有人既无能力又无资格来统治他们?当今天下的财产分配是不公平的?财产所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一种不平等的基础吗?你们难道没有意识到,当这种观点扎下根的时候,当他们被广泛传播的时候,当他们深入民众心灵的时候,他们必定会为你们带来一场非常强有力的革命。我不知道这场革命何时以怎样的方式到来? 先生们!我深深地意识到,我认为此刻我们正睡在火山口上。对此我确信无疑……
意大利革命 意大利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处于外国势力和封建贵族宰割下。于是,意大利革命的任务是驱逐奥地利势力,消除政治分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独立、统一、民主的共和国。 19世纪30年代,马志尼创立了“青年意大利党”,承担此任务。但几次武装起义均失败。 19世纪40年代,出现了由大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了的贵族组成的自由派。他们主张依靠教皇或撒丁王国的萨伏依王朝,在外国的帮助下实现国家的统一。 1848年1月13日西西里岛爆发了人民起义,成立了自由派临时政府。 3月,米兰、威尼斯等地爆发人民起义,驱逐了奥军。面对高涨的反奥运动,撒丁国王两度宣布对奥作战,但是失败。1849年8月22日,威尼斯共和国最后失败,标志着1848—1849年意大利革命结束。
青年意大利党 意大利复兴运动共和主义者的秘密组织。1831年马志尼在法国马赛创立。主张通过革命的道路从异族压迫下解放意大利,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实现民主、自由和普选权。参加者中有中小资产阶级及部分贵族中的优秀代表。出版秘密刊物,提出“为了上帝和人民”的行动口号。该党领导人从抽象的民族概念出发,忽视广大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物质利益,拒绝把地主土地转归农民所有,脱离了革命的基本群众。19世纪30、40年代多次发动起义,均未成功。在意大利解放运动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独立的、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斗争任务。在意大利统一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
马志尼
奥地利革命 19世纪30、40年代,是奥地利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奥地利的革命任务,是推翻哈布斯堡王朝的专制统治,废除封建制度,建立各自的民族国家。 1848年3月维也纳爆发起义,革命推动了奥地利其他地区的革命。捷克和匈牙利的革命相继成功。接着,奥军开始反扑。5月,奥军进入布拉格,恢复了奥地利帝国对捷克的封建专制统治。10月,维也纳人民为反对奥地利政府镇压匈牙利革命,掀起了十月起义。最终失败。 12月,弗兰西斯·约瑟夫一世即奥地利王位,奥军旋即进攻匈牙利,佩斯陷落。1849年4月初,匈军反攻。4月14日,匈议会宣布匈牙利独立,推路易斯·科苏特为国家元首。5月21日,首都佩斯光复。俄国应奥皇的请求,与奥军联合进攻匈牙利。8月13日,匈牙利革命失败。
路易斯·科苏特
路易斯·科苏特率军抵抗奥俄联军
弗兰西斯·约瑟夫一世
柏林三月革命 维也纳会议后建立起来的德意志邦联,既没有中央政府,又没有武装力量,各邦各自为政。19世纪前半期,德意志资本主义有了较显著的发展。但分裂局面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消除封建割据和实现国家统一,成为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德国革命的中心是在普鲁士的首都柏林。3月初,柏林人民已经开始行动起来。18日,群众进行了武装起义。柏林三月革命取得了胜利。组建了资产阶级自由派政府。 5月18日,在法兰克福召开了全德国民议会。绝大多数是资产阶级自由派。在持温和观点占多数的议员中又分为两派:“大德意志派”和“小德意志派”。法兰克福议会进行了无休止的宪法讨论,从而贻误了革命的时机。 11月9日,普鲁士国王菲特烈-威廉四世发动反革命政变,又恢复了君主专制统治。 延至1849年3月28日,法兰克福议会才通过了德意志帝国宪法。这部宪法虽具有保守色彩,但仍是一部比较进步的宪法。德意志各邦君主对宪法进行抵制,全国掀起维护帝国宪法运动。先后被政府的军队镇压下去。
柏林街垒战
1848年柏林起义群众在王宫前打败国王卫队
菲特烈·威廉四世
法兰克福议会
第五章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尾声与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的兴起 第五章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尾声与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的兴起 第2节 俄国农奴制改革
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 1、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农奴制危机的加深 (1)俄国资本主义领域出现的变化 (2)封建农奴制如何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俄国形成了一个以革命民主主义者为中心的政治运动。赫尔岑、别林斯基以及后来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是杰出的代表。他们宣传农民革命思想,主张彻底地而不是表面地、自下而上地而不是自上而下地解放农奴,推翻专制制度。他们在俄国人民中的宣传和鼓动对于反对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推动俄国社会解放运动向前发展起到重大作用,为农奴制度的废除作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
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 3、克里米亚战争和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1)沙皇俄国在19世纪上半期向土耳其方向的扩张 I. “东方问题” II.《阿德里安条约》—19世纪20年代 III.《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约》—19世纪30年代 IV.《伦敦海峡公约》—19世纪40年代 (2)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 —19世纪50年代 沙皇尼古拉一世、塞瓦斯托波尔战役 (3)克里米亚战争的后果
1861年农奴制改革 1、改革内容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2、改革意义 (1)1861年改革,按其实质来说是一次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改革虽然与广大农民和革命民主派的要求相距甚远,但与贵族顽固派的立场比较则是进步的。 (2)改革使农民获得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后备军。 (3)改革使俄国由封建地主经济过渡到资本主义经济。
参考文献 1、《评亚历山大二世的俄国大改革》,曹维安,《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2、《俄国历史上的改革和反改革》,张广翔,《史学月刊》1991年第4期。 3、《俄国1861年改革的历史作用》,潘黎明,《郑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 4、《1861年改革后俄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几个问题》,张广翔,《东北亚论坛》1995年第2期。 5、《俄国1861年改革新论》,张广翔,《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4期。 6、《俄国1861年农民改革与农村公社》,曹维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俄国资本主义领域出现的变化 I. 工业有显著的发展,特别是使用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在发展,而农奴制的手工工场却在衰落。 II. 19世纪30—40年代,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开始由手工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在封建农奴制度下,工业革命就展开,这是俄国工业革命的一个特点。 III. 农业中出现资本主义因素。19世纪以来,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长刺激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部分农奴主开始改进耕作方法,使用农业机器,且雇佣工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
封建农奴制如何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首先,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工厂得不到自由劳动力。交代役租的农奴可以到工厂里劳动,但人身仍属于地主。 其次,农奴受到地主残酷剥削,极端贫困,严重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而在国际市场上,俄国产品受到西欧各国的排挤。所以,扩大国内市场是俄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最后,农奴制占统治地位的农村,由于大多数地主宁可采用落后的生产方式也不愿采用机械方式,致使俄国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赫尔岑
杜勃罗留波夫
杜勃罗留波夫
车尔尼雪夫斯
别林斯基
别林斯基
东方问题 是欧洲列强争相瓜分急剧衰落的奥斯曼土耳其或称继承土耳其“遗产”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引起了一系列激烈而复杂的国际纠纷。一般说来,他始于18世纪末延至“一战”。19世纪前半期围绕该问题角逐的主要强国是俄、英、法、奥等,争夺的主要对象是欧洲土耳其,即巴尔干半岛,特别是君士坦丁堡和黑海两海峡。
阿德里安条约 1828年,沙俄打着支援希腊东正教的旗号,向土耳其宣战。1829年,俄军推进到距君士坦丁堡只有几公里处—阿德里安堡。但在英、法、奥等列强的强烈反对下,沙俄不得不与土耳其签订《阿德里安条约》。根据条约,多瑙河两公国—摩尔达瓦、瓦拉几亚成为俄国的“保护国”,多瑙河口及附近岛屿划归俄国。这样,俄国在巴尔干的势力大增。
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约 19世纪30年代初,埃及利用土耳其之衰弱,起兵反对土耳其素丹,要求埃及独立。埃及军队占领叙利亚后,向北直指君士坦丁堡。1833年4月,沙俄军队打着保卫土耳其的旗号,开进君士坦丁堡。此后,俄军一直赖着不走。在欧洲列强的压力下,俄与土签订了《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约》。条约秘密条款规定,土耳其封锁达达尼尔海峡。除了俄国,任何国家的舰队不得驶入。两海峡几乎处于俄国的控制之中。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俄国在东方的扩张达到了顶峰。
伦敦海峡公约 《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约》签订后,俄国与欧洲列强间的矛盾更加激化。英法政府甚至表示不承认该条约的有效性。面对列强的强硬态度,俄国只好退却。1841年,英国召开国际会议,签订《伦敦海峡公约》,规定保护土耳其的领土完整,两海峡对外国一律封闭。这样,俄国的扩张目的依然未达到。
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中的英法士兵
克里米亚战争中的俄国士兵
克里米亚战争中被俘的俄国士兵
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塞瓦斯托波尔图书馆被烧毁
沙皇尼古拉一世
沙皇尼古拉一世
克里米亚战争的后果 I. 充分暴露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无能和落后。 II. 战争失败更加加剧了国内危机: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赋税负担;俄国欧洲部分频频爆发人民起义。 III. 沙皇政府不得不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俄国农奴对“解放”的失望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1861年农奴制改革内容 废除农奴制法令由《关于脱离农奴主依附关系的农民一般法令》等17个文件组成。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 第一、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从法令颁布时起,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第二、关于份地及农民使用份地的义务。农奴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份地在法律上仍属农奴主所有,农奴只有“永久使用权”。在赎买份地前,农奴必须负担一定的“临时义务”,缴纳货币地租或服劳役,其数量与以前大致相同。 第三、关于份地赎买的手续。先根据代役租算出赎金总数,然后在赎地时,农奴必须交付赎金的20—25%,其余由国家垫付给地主,农奴在以后的49年中每年加利偿还给国家。
“解放”农奴
第五章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尾声与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的兴起 第3节 德国的统一
统一前的背景 1、统一运动的兴起与统一理论 (1)民族同盟的出现 (2)德国人的“国家至上“观念 费希特;黑格尔; (3)容克地主阶级的“唯有服从”准则 2、德国统一中的普鲁士道路 3、自由派议会与国王之争 威廉一世; 俾斯麦与“铁血政策”
铁 血 战 争 1、三次王朝战争 普丹战争(1864年2月); 普奥战争(1866年6月); 普法战争(1870年) 2、德国统一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论俾斯麦在德国统一中的作用》,丁建弘,《历史研究》1981年第2期。 2、《德国统一问题研究综述》,张定河,《山东师大学报》1992年第2期。 3、《论近代德国政治现代化的道路及其根源》,姜德昌,《东北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 4、《关于德国特有道路的争论》,黄风志译,《世界史研究动态》1989年第6期。 5、《德意志“以普鲁士为首的统一”——历史的必然》,关勋夏,《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6、《论普鲁士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道路》,王亚平,《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 7、姜德昌编写:《俾斯麦统一德国》,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铁血政策 1862年10月,俾斯麦上台伊始,就宣称:“当今的大事不是靠决议和多数票来解决—那是人们在1848年和1849年的错误—当今的大事靠的是铁和血。”这就是著名的“铁血政策”。
俾斯麦
俾斯麦
德皇威廉一世和政府官员
普鲁士道路 通过什么道路实现统一?这取决于德意志的力量对比。那时德意志存在三个主要的希望国家统一的力量,即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代表容克阶级的普鲁士王朝。德国资产阶级出世太晚,此时欧洲无产阶级已经以战斗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因此当资产阶级同封建制度斗争的时候,面对封建势力和无产阶级两个敌人,畏首畏尾,无力承担统一任务。德意志无产阶级组织上脆弱,尚未成立自己的政党,也没有力量完成统一大业。 只有普鲁士王朝能够实现国家的统一。这是因为:第一,普鲁士王朝所依靠的是力量雄厚的容克阶级。第二,普鲁士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第三,普鲁士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农业。第四,普鲁士有完善的行政系统和教育制度,培养出一批批工作效率高、忠于职守的管理人才。第五,容克阶级素来好战,有领土野心。容克大部分已资产阶级化,迫切要求统一。
黑格尔
黑格尔
黑格尔在办公室
黑格尔的理论 由于他认识到一个民族要获得自由、秩序或尊严,就必须拥有一个强大的独立国家。因此,他认为,这种国家就是理性和自由在制度上的体现,即如他所说的,“上帝在全世界的行进”,这指的并不是通过一般的征服而在空间方面的扩张,而是说在整个时间上与历史过程中的行进。他强调变化,并把变化的形式称之为“辩证法”。这实际上是指德国可以由分裂演变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费希特
费希特
费希特的理论 认为个人的精神创造其本身的精神世界,而且一个民族的精神也创造一种精神世界,表现在语言、艺术、社会传统、风俗习惯、制度和观念上。 1808年,他发表一系列《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说》,宣称存在一种不可磨灭的德意志精神,一种原始时代就存在的不变的民族性格,较之其他民族更为高尚,应不惜任何代价排除一切外来的影响而保持其纯洁性。
“国家至上“观念 国家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一个巨人,它是许多个人的总和,这些个人不仅是由合理的契约结合在一起的,而且还由血缘、遗传、历史及传统有机地联系起来。在这个国家里,每一个人都不可分离地与整体连接在一起,就像人体的手与足一样。国家应该吸引个人内心深处的感情和思想,个人不能也不应该单单为了自己行动。该理论反映了当时德意志人的心态。
民族同盟的出现 1848年革命失败后,德意志仍然四分五裂。各邦纷纷取消革命期间颁布的宪法,恢复了专制统治。 不过,资本主义经济却逐渐发展起来。资本主义愈发展,国家分裂就愈令人难以忍受。 19世纪50年代末形成了强大的统一运动。民族同盟是第一个全德性政治组织,联合了德意志的自由派和激进派。宗旨是支持普鲁士领导德国统一。 同盟的学者论证了普鲁士领导统一的必要性。同盟还有一个思想倾向:重视实实在在的物质力量,不耽于幻想。同盟得到金融家及工业家的赞助。
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发展原因 I. 1848年革命失败后解放农奴的过程加速,尤其是1850年普鲁士政府颁布了新的“调整地主和农民关系法”,为工业提供了丰富的自由劳动力。 II. 工业投资增加。 III.普鲁士工业走在最前面,对全德意志具榜样作用。普鲁士的鲁尔、西里西亚和萨尔等地区的工业居全德首位。普鲁士工业发展有两个特点:第一,政府直接插手工业生产。第二,普鲁士的工业生产与军事工业的发展密切相联。其中克虏伯钢铁公司闻名世界。
克虏伯钢铁公司
普鲁士军队进入丹麦荷尔斯泰因
普法战争图
普法战争(普鲁士大炮和士兵)
普法战争(法国陆军在操练)
普鲁士军营
普法战争(普军押送法国战俘)
普法战争(色当战役)
普法战争(拿破仑三世的投降)
威廉一世会见拿破仑三世(1870年9月2日)
普法战争(普鲁士围攻巴黎)
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在凡尔赛镜厅加冕
普奥战争—萨多瓦战役
德国统一的历史影响 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欧洲和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强国,导致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德国统一是“自上而下”完成的,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君主制度、官僚警察制度和军国主义传统,成了欧洲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 战争 统一 自由主义灭亡 军国主义君主制的确立
第4节 美国南北战争
两种制度的冲突 1、南北方在经济上的矛盾和冲突 (1)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2)雇佣劳动制与种植园奴隶制间的对立 (表现在土地和关税两个问题上) 2、南北方在政治上的斗争 《密苏里协定》(1820年) 3、南北方第一次武装冲突(堪萨斯内战) 《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1854年)
内战爆发前的美国 1、奴隶制危机 废奴运动; 哈里特·斯托夫人与《汤姆叔叔的小屋》(1852年); 约翰·布朗起义(1859年10月) 2、共和党的出现与林肯当选总统 共和党党纲
内 战 爆 发 1、南北战争 (1)《分离法令》(Ordinance of Secession)—1860年12月 (2)《宅地法》(1862年5月24日) (3)《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 (1862年9月24日) (4) 战场较量:格兰特(北方)、罗伯特· 李(南方); 著名的葛底斯堡战役( 1863年7月);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说 2、战争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反奴隶制的进步史学》,严钟奎,《世界历史》1983年第2期。 2、《美国内战原因研究述评》,洪朝辉,《世界史研究动态》1988年1第1期。 3、《对美国内战性质问题的若干质疑》,金卫星,《世界历史》1992年第2期。 4、《论美国黑人与内战》,霍光汉等,《郑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5、刘祚昌著:《美国内战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丁则民主编:《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南部种植园的奴隶劳动
《密苏里协定》 1、密苏里州作为奴隶州加入联邦,但由马萨诸塞州分出一个缅因州作为自由州加入联邦; 2、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以北纬30度30分为界,以北不许建立奴隶州,以南奴隶制自由发展。 该协定是一个妥协方案:奴隶主力图夺取参议院中的优势失败了,但在扩展奴隶制上却胜利了。
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1、具有充足的劳动力 2、劳动力在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增加 3、拥有廉价的土地、能够获得大量而廉价的原料 4、工厂系统迅速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专业化的企业管理人员阶层的出现
1786年后到俄亥俄州落户的移民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1、独立战争后,美国没有废除奴隶制,南方的奴隶制依旧保留下来。 2、美国向西部的殖民扩张,使种植园奴隶主可得到新的土地。 3、英国棉纺织业的飞速发展,刺激了美国种植园奴隶制经济下的棉花产业的发展。
1859年布朗和奴隶在弗吉尼亚被抓
受虐待的奴隶
Separating Mother & Child in Slave Trade
美国南北战争前夕理士满的奴隶市场
汤姆叔叔的小屋
汤姆叔叔的小屋
The Sale of Uncle Tom at the Slave Market
Tom and Evangeline
Tom Saves Evangeline
Illustration of Uncle Tom's Cabin
The Death of Uncle Tom
被主人出卖的黑人儿童由母亲抱着逃跑
Uncle Tom's Cabin Theatrical Poster
托普希和艾瓦
The Sale of Little Henry
The Arrival in Canada
哈里特·斯托夫人
哈里特·斯托夫人
亚伯拉罕·林肯
亚伯拉罕·林肯
共和党党纲 1、宣称奴隶制在“道德上、社会上和政治上”是一种大罪恶。 2、要求废除《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和1850年的《缉奴法》。 3、鼓吹“自由土壤、自由劳工和自由人”,并支持高关税。 4、决心消除一切政治分歧,联合起来,反对奴隶制的扩展。
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说(1863年11月19日) 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全世界不大会注意,也不会长久地记住,但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全世界却永远不会忘记。毋宁说,倒是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倒是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 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GETTYSBURG ADDRESS Abraham Lincoln Delivered on the 19th Day of November, 1863 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nor long remember what we say here, but it can never forget what they did here. It is for us, the living, rather to be dedicated to the great task remaining before us; that from these honored dead, we take increased devotion to that cause for which they gave the last full measureof devotion; 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宅地法》 规定凡支持、拥护合众国的成年公民,从1863年6月1日起,只要缴纳10美元登记费,就可从国有土地中领取160英亩土地,耕种五年后,成为私有财产。 《宅地法》极大地鼓舞了联邦军队中广大士兵的战斗热情。
北方的格兰特将军
杰斐逊-戴维斯(美国内战南部邦联总统)
林肯和高级将领在一起
林肯和内阁在起草《解放宣言》
罗伯特· 李将军
罗伯特· 李将军
《解放黑奴宣言》,宣布从1863年1月1日起,叛乱诸州的奴隶全部获得自由。
1863年7月葛底斯堡战役
葛底斯堡战役
葛底斯堡战役
美国内战(战死的南军)
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的第一页
北军在华盛顿胜利游行
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的第二页
第五章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尾声与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的兴起 第五节 意大利的统一
统一前意大利状况 1、意大利的不统一 意大利北部:伦巴底和威尼斯地区—奥地利帝国直接统治; 意大利中部:巴马、摩德纳和托斯卡那等公国—奥皇的亲属统治; 包括罗马在内的教皇国—教皇掌管; 意大利南部:奥地利军队控制的傀儡政权统治; 除了教皇国以外,在整个意大利只有一国是不受外国控制的—撒丁王国,它拥有意大利本部的西北角,并包括地中海的撒丁岛。 2、统一和自由的愿望
加富尔和对奥战争的胜利 1、统一运动中的两条路线 (1)民主派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战争,驱逐外国侵略者,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2)自由派主张用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驱逐外国势力,实现统一,通过有限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2、加富尔的改革 3、对奥战争
加里波第和在意大利南部的胜利 1、加里波第 和“红衫军“ 1860年7月解放西西里; 1860年9月占领那不勒斯 2、统一的完成 (1)1860年9月,撒丁军队攻入教皇领地,教皇国的翁布里亚和马尔凯像那不勒斯和西西里一样很快就投票赞成加入撒丁王国。 (2)根据加富尔的建议,加里波第在南意大利进行公民投票,对是否并入撒丁王国进行表决。民主派没有做宣传工作,结果南意大利合并于撒丁王国。 (3)1861年3月17日,都灵议会正式宣布成立意大利王国,撒丁国王维克多·艾曼努尔二世为意大利国王。 (4)1866年,普奥战争—收回威尼斯;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意大利军队进入罗马,罗马进而被宣布为意大利首都。
意大利统一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1、特点 始终贯穿着“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条道路的斗争,最后以“自上而下”道路的胜利而结束。 2、意义 由于统一是以“自上而下”道路的胜利而结束的,因此在政治经济和社会诸方面都留下了许多后遗症及不民主的因素。国家大权实际上是操纵在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手中,连中小资产阶级都被排除在政权之外。 尽管如此,意大利统一的完成无疑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很多障碍。统一后的意大利各邦间的关税壁垒消除了,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制度,铁路和公路的建设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市场,推动了意大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加富尔与意大利的统一》,辜庆志,《池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 2、《加富尔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的作用》,赵虹,《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3、《论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夭折》,刘景华,《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4、(意)路易吉·萨尔瓦托雷利著:《意大利简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统一和自由的愿望 (1)占人口多数的意大利农民。尽管他们最少受法国革命学说的影响,但是连他们也反对奥地利人破坏拿破仑引进的社会改革和走向统一的步骤。他们也反对他们不得不交付的支持外国统治者的重税。 (2)意大利的资产阶级,中等阶级的商人。他们头脑中充满了民权、宪政和民族爱国心等道理,渴望统一和自由。 (3)由于工业革命而在意大利北部诸城市里变得重要的工人阶级,为了共同事业和资产阶级联合起来了。甚至一部分贵族和教士也鼓吹政治改革和民族独立。
对奥战争的结果 (1)帕尔马、摩德纳、托斯堪尼和罗曼那(教皇国中的一个)的爱国者在战争期间夺取了政权。其临时政府选出了资产阶级自由派领袖任“专政者”。各邦都宣布与撒丁王国合并。 (2)1860年3月,加富尔在意大利中部各邦搞全民投票,肯定了中部意大利各邦合并于撒丁。4月,在法军的监视下,萨伏依和尼斯也举行了所谓的公民投票,正式将两地划归法国。到1860年春,初步完成了意大利的局部统一。
加富尔的改革 资产阶级自由派的领导人是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为了改善撒丁王国在国际交往中的形象,加富尔于1852年发动了一场旨在加强经济实力的改革运动:改革财政税收制度,增加国家收入以资助各项建设事业,取消一些限制性的工业法规,降低关税,鼓励工商业活动和对外贸易。加强国防力量。主张政教分离,允许一定范围的言论自由。对奥地利采取了比较强硬的态度。 这些措施增强了撒丁的国力,提高了撒丁王国地位和声望,在几年之内,撒丁王国就成为一个进步的近代国家。其改革得到意大利各邦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支持,也博得许多温和的民主派的好感。
加富尔
资产阶级民主派 资产阶级民主派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其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劳动人民的愿望。其领袖是马志尼。他多次组织武装暴动,希望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斗争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统一。但他走上了靠少数人暴动、暗杀等活动来实现统一的道路。遭到残酷镇压。
马志尼
罗马战役(1870.9)意大利统一
加里波第和他的志愿军红衫军
加里波第
第五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尾声与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的兴起 第六节 日本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的背景 1、内因: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1)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2)阶级结构的变化 2、外因:西方人的入侵 佩利与“黑船“事件;《神奈川条约》(《日美亲善条约》1854年3月31日); 汤森-哈里斯;《安政五国条约》 3、德川幕府危机与“尊王攘夷”、倒幕运动
1867—1868年的革命 1、戊辰战争 “大政奉还”—明治天皇 鸟羽、伏见战役(1868年1月) 2、废除封建制度的措施 《五条誓文》; 废藩置县 ; 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和取消武士特权 土地改革
明治政府的建国三大政策 1、欧美考察团(1871年12月启程,1873年9月分批回国) 岩仓具视;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 伊藤博文; 2、建国三大政策 (1)富国强兵 它是明治维新的最高目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取消旧的军制及建立新的军制。改革军制的提出者:山县有朋。 (2)殖产兴业 具体内容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用国库资金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资本主义。 (3)文明开化 它是明治政府推行的学习西方,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运动
评价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在资本主义关系尚未成熟的情况下,由于受到外部压力的催化作用,为了克服半殖民地危机而提早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在国内,主要任务是摧毁幕府专制统治,消灭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国家统一,迅速地发展资本主义。国际上,主要任务是摆脱西方国家强加给日本的殖民枷锁,维护民族独立。民主革命的任务成为明治维新的首要任务。 明治维新的积极成果是:(1)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很快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2)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明治维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 消极面表现在,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迅速地走上了侵略和压迫其他民族的道路,成为一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参考文献 1、《日本明治维新研究评介》,武安隆,《世界历史》1979年第6期。 2、《日本倒幕维新思想的形成》,李秀石,《世界历史》1983年第5期。 3、《王学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先导作用》,魏常海,《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4、《关于明治维新的三个问题》,周颂伦,《日本问题》1989年第1期。 5、世界历史杂志编辑部编:《明治维新再探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6、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7、中国日本史研究会编:《日本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3年版。 8、吕万和著:《简明日本近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Matthew Perry)
佩利的“黑船”
佩利在船上款待日本专员
佩利把美国总统的信交给日本人
日本港口的美国商船(明治维新前外国商品涌入日本)
日本明治维新的变化
佩利叩关
日本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I. 从18世纪中叶起,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村中阶级分化加剧,国内市场进一步扩大,这就为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准备了条件。 II.小手工业向资本主义生产的过渡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以商人为代表的商业资本直接控制了生产;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产生了资本主义企业主。 III.德川幕府末期,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已十分广泛,并在一些先进地区占据了统治地位。但总的说来,当时日本资本主义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
倒幕运动 幕府订立不平等条约后,“尊王攘夷”派萌生了倒幕的思想。吉田松阴号召诛讨卖国的德川将军,以粉碎外国侵略者。 长州藩成了倒幕运动的基地。 倒幕运动比起尊王攘夷运动有更大的进步: (1)用武装倒幕代替和平的幕政改革。(2)虽有尊王思想,但赞成按照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改造日本政治。
“尊王攘夷”派 日本明治维新早期以下级武士为基础的保守的反幕府派 。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日本开港后封建经济的解体,下级武士受到沉重打击,所以他们非常憎恨那些使他们受损害的藩内门阀和幕府。他们为反幕而“尊王”,把改革幕府和恢复神武天皇的政治要求结合在一起。由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摧毁了封建制度的基础,所以他们坚决要求排除外国资本主义,即“攘夷”。于是许多大名、武士等结合成为反幕府的尊王攘夷派。其代表人物有佐久间象山、吉田松阴等。
幕府危机 I. 开港后,外国工业品充斥日本市场。农民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受到严重打击。日本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II. 西方人利用日本黄金价格低于世界市场的情况,用白银套购黄金,攫取暴利。引起物价暴涨,人民生活恶化。 III. 西方人在日本建居留地,驻军队,干涉日本内政。
日本独立前(法国在长崎的旅馆)
日本独立前(英国在长崎的领事馆)
安政五国条约 安政五年(1858年)日本德川幕府与美、英、法、俄、荷兰签订的不平等通商条约的总称。安政五年,美国首先强迫日本签订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主要内容为:日本增开神奈川、长崎、新潟、兵库四港和江户、大阪两市,并给予美国领事裁判权、议定关税权、建居留地权和自由贸易权等特权。接着,荷、俄、英、法等国又援例强迫日本签订了类似的条约。这些条约将日本推向了半殖民地的边缘;激化了日本的尊王攘夷运动。
《神奈川条约》(《日美亲善条约》) 规定:日本向美国开放下田、函馆两港,为美国船只提供粮食、淡水和煤炭等必需品;美国可在此派驻领事并享有最惠国待遇等。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的“锁国”体制开始崩溃。
阶级结构的变化 I. 伴随资本主义因素成长,日本资产阶级产生了,农村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基地。他们政治上无权,经济上受封建制度限制,具有革命性。但幕末的资产阶级是经济力量较弱的工场手工业资本家,其中一些人是地主、资本家一身而二任,即所谓“豪农豪商”。他们是倒幕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但政治上软弱妥协,没有能力领导资产阶级革命。 II.还有一些享有特权的大资产阶级,活动的主要基地是城市,同封建主有密切联系,缺少革命要求,但并不拒绝有利于自己的社会变革。 III.随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武士的分化加剧。 不少下级武士学习兰学,产生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朦胧愿望。这样,部分下级武士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世界观逐渐地向资产阶级方面转化,成为尚未成熟的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言人。
兰学 日本德川幕府中期,通过荷兰书籍传入的西方近代学术。锁国后,日本仅与西方国家的荷兰有贸易关系,故兰学传入。起初主要是医学,后扩大至天文学、地理学、历史学、化学等学科。兰学的兴起反映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冲击了锁国制度。开国后,兰学为以英语、法语为主的洋学所取代。
豪农豪商 日本德川幕府后期农村的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他们既有依附领主,压迫农民的封建性,又有反对领主,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倾向。后来成为倒幕维新运动的基础。
明治天皇
明治天皇27岁
土地改革 I. 在全国丈量土地,发给土地的实际所有者以土地执照,确认其土地所有权。 II.凡持有土地执照者,均要向政府用现金缴纳地税。 改革使日本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幕藩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被彻底废除,自耕农和新地主成为合法的土地所有者。日本大体上确立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近代土地所有制。
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和取消武士特权 新政府正式确定了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的身份制。逐渐剥夺了旧统治等级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 先后剥夺了旧统治等级中武士的特权。
废藩置县 1871年7月(阴历),宣布“废藩置县”,废除藩制,全国划分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免知事。日本成为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并在事实上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五条誓文》(五条誓约) 日本明治政府的政治纲领。1868年4月6日由天皇宣读。内容为:“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旧有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其内容虽未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有军国主义色彩,但表现出明治政府改革封建旧制度(“破旧有之陋习”)和积极学习西方(“求知识于世界”)的决心。
明治天皇颁布《五条誓约》
戊辰战争 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新政府军与幕府军之间的战争。因发生于1868年(戊辰年),故称。是年1月3日,天皇睦仁宣布王政复古。26日,德川庆喜派幕府军分别在鸟羽和伏见与新政府军激战,幕府军溃败。4月,政府军兵临江户城下,德川庆喜被迫开城投降。此后,政府军继续征讨东北叛乱诸藩,于10月平定了这一地区。次年3月出兵北海道,5月攻陷幕府残部固守的五棱郭。历时一年半的戊辰战争结束,摧毁了幕府势力,巩固了维新后建立的民族统一国家。
鸟羽、伏见战役 日本倒幕运动中的一次决定性战役。1868年1月26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向京都进军,企图推翻新政府。以大久保利通为首的政府军,在京都南郊的鸟羽、伏见两地大败幕府军,德川庆喜逃回江户,不久投降。这次战役中,日本人民支持反幕联盟军,因而政府军才能打败三倍于已的敌人,取得倒幕运动中这次决定性战役的胜利。
鸟羽、伏见之战
山县有朋
明治时期的日本
富国强兵
日本军官(明治时期)
19世纪70年代日本的纺织业
1900年日本八幡制铁所的高炉工地
日本明治维新时的蒸汽机
伊藤博文
木户孝允
岩仓使团
明治维新(派人访欧)
岩仓使团由横滨出发赴欧考察
军制改革 军制改革主要是模仿西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常备军。向军人灌输忠于天皇的封建思想,并以“武士道”精神作为军人的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