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生产论.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因数与倍数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Advertisements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第三节 微分 3.1 、微分的概念 3.2 、微分的计算 3.3 、微分的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实例 : 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四章 农业生产要素.
关于汇率计算.
§3.4 空间直线的方程.
《解析几何》 -Chapter 3 §7 空间两直线的相关位置.
3.4 空间直线的方程.
第九章 金融资本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第二节 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 股份资本 第四节 保险业资本 第五节 金融衍生产品.
第四章 生产论 1、生产函数 2、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3、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4、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5、规模经济.
第二章 二次函数 第二节 结识抛物线
知识模块一 供求理论 主讲人:程春梅(博士、教授) 单 位:辽宁工业大学.
第四章 企业和生产理论 企业及其目标 生产函数 短期生产函数 长期生产函数 生产扩张与规模报酬.
第七章 固定资产 本章结构 固定资产的性质与分类 固定资产的增加 固定资产的折旧 固定资产的修理 固定资产的减少
第二章 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 教师:武科 副教授.
四种命题 2 垂直.
第四章 生产论 Theory of the Firm and Production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7.2.4 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 一、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人 二、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条件 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人是:基金财团。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第四章 生产和成本 第一节 生产函数 第二节 成本函数 第三节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第四节 厂商的收益与利润最大化原则 本章小结
第12 章 生產函數 th Edition.
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 第一节 厂商及其技术和投入 第二节 具有单一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 第三节 具有两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
本章學習目的 瞭解生產者決策的基本概念 瞭解生產理論 瞭解短期成本曲線 瞭解長期成本曲線
第四章生产函数 本章从生产函数出发,分别研究短期生产和长期生产中的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及其有关规律。运用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概念及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来确定短期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运用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说明长期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另外说明了规模报酬的概念。
经济学原理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冯剑亮
生产理论与成本理论 海南大学余升国.
经济学基础 主讲人:方春龙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4 生产者行为理论 4.1企业的性质与目标 4.2生产与生产函数 4.3短期生产理论与生产决策 4.4长期生产理论与生产决策
第四章 生产与成本.
第四章生产函数 本章从生产函数出发,分别研究短期生产和长期生产中的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及其有关规律。运用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概念及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来确定短期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运用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说明长期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另外说明了规模报酬的概念。
第三章 生产理论.
第四章 生產理論 1.生產函數 2.生產期間 3.總產量、平均產量與邊際產量 4.等產量線 5.最適要素僱用量 6.規模報酬.
厂商理论(一) 生产理论.
第六章 企業組織與生產理論.
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 第一节 企业及其经济问题 第二节 生产函数 第三节 一种可变要素的投入与产量的关系
第一节 厂商与生产函数 ★第二节 短期生产函数 ★第三节 长期生产函数 ★第四节 规模报酬变动
第四章 生产论 ——厂商(生产者)行为理论之一.
第三章 生产者选择 ● 生产与生产函数 ● 生产者均衡 ● 生产成本分析.
第四章 生产和成本 厂商是指能够独立做出统一的经济决策的经济单位.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比例 比例的意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实数与向量的积.
第三章 生产者选择 ● 生产技术 ● 生产者均衡 ● 生产成本分析.
线 性 代 数 厦门大学线性代数教学组 2019年4月24日6时8分 / 45.
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引致需求”,或称之为“派生需求”。 生产要素的需求不是对生产要素本身的需求,而是对生产要素的使用的需求。
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 16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成绩 班级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总分 1 张三1 115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相关与回归 非确定关系 在宏观上存在关系,但并未精确到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达。青少年身高与年龄,体重与体表面积 非确定关系: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
空间平面与平面的 位置关系.
第三篇 生产者理论 第六章 生产理论.
分数再认识三 真假带分数的练习课.
导 言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需求和供给.
轴对称在几何证明及计算中的应用(1) ———角平分线中的轴对称.
第二节 函数的极限 一、函数极限的定义 二、函数极限的性质 三、小结 思考题.
正弦、余弦函数的性质 华容一中 伍立华 2017年2月24日.
第四讲: 生产理论与成本分析 环境经济学补充知识.
位似.
§2 自由代数 定义19.7:设X是集合,G是一个T-代数,为X到G的函数,若对每个T-代数A和X到A的函数,都存在唯一的G到A的同态映射,使得=,则称G(更严格的说是(G,))是生成集X上的自由T-代数。X中的元素称为生成元。 A变, 变 变, 也变 对给定的 和A,是唯一的.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四章、生产论

玉米加工汽油的事例 90年代末一位政协副主席提出可以用玉米加工汽油,朱总理当时没有采纳这一建议。后来派人到国外考察,发现美国人确实在汽油中添加10%玉米油,节约了能源。有关部门对相关技术进行了引进考察和推广。2001年“两会”时总理就没有更早接受建议向那位政协副主席致歉。这一故事至少包含三点经济学含义: 资源的替代性:不同技术使不同资源之间存在潜力无穷的替代关系。 相对价格的重要性:经济生活存在替代关系和技术选择,实际应采用什么技术和要素组合,取决于要素供求稀缺度及其相对价格。 决策风险和制度安排:是否应当上马玉米加工汽油项目,是一个管理决策问题。

本章介绍以下内容: 1、生产函数 2、一种可变投入品生产函数 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4、两种可变投入情况与等产量线 5、边际技术替代率 6、等成本线与投入品组合选择 7、规模收益与技术进步

一、企业的性质和目标 本课程中, 1、假定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2、企业的组织是有效率的

1989年岁末,日本的汽车行业巨人丰田和尼桑公司各在美国市场创办了一条新的汽车生产线,尼桑公司建造了Infiniti分厂,而丰田则创建了凌志分厂。当这两个分厂开始生产它们第一台模型时,对于如何制造它们的汽车,每位厂商都面临着众多的选择。车身能用钢、纤维玻璃、铝甚至合成树脂。汽车能完全由手工制造,或者几乎完全由机器人依靠自动装配线来制造。像这些汽车制造者,每位厂商必须决定使用什么投入组合来生产产品。

企业目标 1、西蒙认为,最大化利润的计算方法过于繁杂,由于资料欠缺也难于计算,而且现实生产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生产函数所描述的投入与产出间的关系也并非是线性关系。因此,企业所追求的不是最大化利润,而是可满意的利润。

2、马里斯认为,由于现代公司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股东缺乏管理知识,管理人员实际控制了公司的经营使他们有足够的权力和自由为己谋利,因此企业追求的是管理人员的利益,如更高的薪水、津贴等。

3、鲍莫尔认为,企业所占市场销售份额是企业管理是否成功的标志,因此,企业追求的是最大化的总销售量,而并不计较最大销售额是否能带来最大利润。

4、加尔布雷思认为,现代公司的主要目标是追求生存权和自治权,而这些权力由公司官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执掌,因此企业重视的只能是公司规模的扩展和技术领先,而不愿为追求最大利润冒风险。

第二节、生产函数 一、生产函数 1、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 2、生产函数:一定时期内,在技术不变的前提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大部分产品都可以用一些不同的工艺来生产。比如可以用几种方法拆除一个老建筑来修建公园:可以用500个工人用大锤猛砸,然后自己把碎片抬走,这是一种劳动密集型技术;也可以是两个工人用起重机、蒸汽挖土机、有伸缩挖掘装置的锄耕机和倾泻车,这是一种资本密集型技术。

火车可以同时将一千多人运往另一个地方,相对于劳动力来说,使用了更多的资本,而乘坐出租车去某个地方,相对于资本来说,就使用了更多的劳动力,因为几个乘客就需要一个司机。

从技术和功能角度看,企业通过生产过程将投入品(生产要素)转变为产出(产品),生产过程实现的投入品与最终产出之间对应的数量关系是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假定有两种投入品:劳动L和资本K,产出为Q,则生产函数可以表达为: Q = F (K,L) 注意生产函数是在给定知识和技术条件下成立的。因而,生产函数可以更为准确地理解为“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特定的投入品组合有效使用带来的最大的可能性产出”。随着知识技术不断进步,生产函数会发生变化

产量Q与生产要素L、K、N、E等投入存在着一定依存关系。 Q = f(L、K、N、E)--- 生产函数 其中N是固定的,E难以估算,所以简化为: Q = f(L、K)

劳动可以替代资本或资本可以替代劳动从而达到同样的最大产出量。威廉配第爵士用17世纪的爽快方式是这样表述这一事实的:劳动是产品的父亲,而土地是产品的母亲。人们不能说,在生产一个婴儿时,谁是更重要的——母亲还是父亲。因而,一般不能说,究竟有多少产出是由各种不同生产要素中的任何一个单独生产出来的,各种不同的生产要素相互发生作用且可以相互代替。

二、一些具体的生产函数 1、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里昂惕夫生产函数) :指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生产函数。 Q=Minimum(L/u,K/v), u,v分别为固定的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生产技术系数。 一般:Q=L/u=K/v 一人一台缝纫机 一个萝卜一个坑

在固定比例生产函数下,产量取决于较小比值的那一要素。 产量的增加,必须有L、K按规定比例同时增加,若其中之一数量不变,单独增加另一要素量,则产量不变。

2、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 Q=ALαKβ (α+β=1) 由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于1982年根据历史统计资料提出的。 注意该函数参数的意义.

A可以看成是一个技术系数,A的数值越大,既定投入数量所能产出的产量也就越大。α和β分别代表增加1%的劳动和资本时产量增加的百分比,它们反映了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程度。

在20世纪30年代,柯布和道格拉斯根据美国1899—1922年的工业统计资料,计算出A为1. 01,α为0. 75,β为0 在20世纪30年代,柯布和道格拉斯根据美国1899—1922年的工业统计资料,计算出A为1.01,α为0.75,β为0.25。因此,美国这一时期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Q=1.01L0.75K0.25。

这一生产函数说明,在K投入量不变,L投入量单独增加1%时,产量将增加0. 75%;当L投入量不变,K投入量单独增加1%时,产量将增加0

第三节、一种可变要素生产函数 短期: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 长期: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投入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

企业对经济环境变化做出的即时反应很可能和一段时间以后的反应不同。比如:一个只有20张桌子的小餐馆突然变得很受欢迎,马上出现的问题是在现有餐馆条件的限制下如何得到最多的利润。老板可能会考虑增加一些桌子或者加快服务速度以容纳更多的顾客。一些很受欢迎的餐馆没有预约服务,人们不得不在柜台外面等候,这样既可以增加出售饮料的收入,还可以使桌子总是满满的。

与此同时,老板可能还想着扩展目前的营业场所,搬到一个较大的地方,或者开一家分店。将来这个老板可能会买下隔壁的小店,使自己的营业面积扩大一倍。这样的决定可能会需要签订一个租约,购买新的设备,雇用更多的工人。因此,制定和实施这些决策都是需要时间的。

不同行业进行规模调整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这取决于该行业的技术性质。重化工、铁路、电厂等规模调整的时间通常很长,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而轻纺、食品、零售商业等,仅需要数月甚至每天都可以调整其规模。因而,短期和长期的划分只是一个相对的时间维度。

一、一种可变要素生产函数 Q=f(L,K),一般假定资本固定不变。 一种可变要素生产函数, 也称短期生产函数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总产量(total product) 劳动的总产量:TPL =APL ·L 劳动的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 APL =TPL /L 劳动的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 MPL =ΔTPL /ΔL 资本的总产量: 资本的平均产量: 资本的边际产量:

L TPL APL MPL 1 2 10 3 24 4 12 5 60 6 7 70 8 9 63

一种可变投入品生产函数:三种产出指标 两种投入中,资本固定但劳动可变,有一种可变投入品生产函数。 其中,劳动平均产出(APL)到4以后下降;劳动边际产出(MPL)从第3个以后下降。

一种可变投入品生产函数:图形表达 总产出线上某劳动投入数量点的劳动平均产出,是该点与原点连线斜率。如B点与原点斜率为60/3=20。 某劳动投入量边际产出,是总产出曲线上过该点切线斜率。D点的切线斜率为零,总产出最大。 边际产出高于平均产出时,平均产出上升;反之下降;因而,边际产出在平均产出的最高点处从上到下穿过平均产出线。 1 2 3 4 5 6 8 7 9 10 A B C 60 112 20 30 每月产量 E 总产量 平均产量 边际产量 D 每月投入劳动

三条曲线之间的关系 1、都是先递增后递减的,且边际产量最先达到最高点,其次是平均产量,最后是总产量; 2、关于边际产量与总产量:MP是TP的斜率.MP>0,TP递增; MP=0,TP最大; MP<0,TP递减;

3、关于AP与TP:AP是TP上的点与原点连线的 斜率。 4、关于AP与MP:当MP>AP时,AP递增;当MP=AP时,AP最大;当MP<AP时,AP递减,即边际产出在平均产出的最高点处从上到下穿过平均产出线。

实例 某班级所有学生平均身高AH=170cm 来了一个名叫姚明的插班生身高MH=223cm,使得班级的平均身高变为AH=172cm 又来了一个插班生王志郅MH=216cm,使得班级平均升高变为173cm 此后不断有插班生来,虽然他们的身高MH是递减的,但是由于他们都很高,所以不断的提升着该班级的平均身高AH水平。 最后当身高180cm的范志毅同学转入该班级的时候,正好也使得该班级的平均升高上升到了180cm。 请问下一个插班生来的时候,会对班级的平均身高产生怎样的影响?

边际产出(报酬)递减规律 边际产出递减规律(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 :当包括技术在内的其它投入固定不变时,在连续等量的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超过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投入要素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简言之:边际产出递减规律(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 :当包括技术在内的其它投入固定不变时,一种投入数量增加最终会达到一个临界点,在它以后产出水平会因为这一投入的增加而减少。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是消费者选择理论中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在生产理论中的应用或转化形态。

理解注意几点: (1)规律具有独立于经济制度或其它社会条件而发生作用的普遍性或一般性。 (2)规律作用前提之一“技术水平”不变,它不否认技术条件变化可能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 (3)规律表述有“最终”二字修饰条件:某一投入边际产出并非始终递减,它可能在一定范围内上升。

马尔萨斯预言的失败 马尔萨斯预言: 由于土地报酬递减限制了农产品数量,而人口又在不断地增长,因此最终会有人挨饿、出现饥荒。 数据显示食品增长超过人口增长。 技术已经导致了产品过剩和价格下降 马尔萨斯没有考虑到技术的潜在影响,即食品供给增长速度会超过需求增长速度。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原因 即最佳技术系数 生产中,可变要素与不变要素之间在数量上都存在一个最佳配合比例。 开始时,由于可变要素投入量小于最佳配合比例所需数量,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逐渐增加,越来越接近最佳配合比例。 边际产量是呈递增的趋势。 当达到最佳配合比例后,再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可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就是呈递减趋势。

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会发生边际收益递增?一个原因是边干边学提高了效率。例如,随着工作时间增加,工人对于某种任务变得更加熟悉,由于熟能生巧,或者由于改进了操作方式,劳动边际产量上升。另一种可能原因是某种投入数量增加导致投入方式或结构改变。例如,工人进行挖沟作业,当资本投入较少时只能使用铁锹之类简单手工工具进行生产,当资本投入增加到一定规模时,可以利用挖土机作业,资本边际生产能力有可能得到提高。然而,边际收益增加趋势或迟或早会到达一个数量临界点,此后边际收益会递减。

幸亏我们生活在一个边际收益递减的世界里  边际 收益递减是一个普遍规律。它的表述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投入增加并不能使我们得到的产出成比例增加,而呈递减规律。譬如在一块土地上增加化肥的投入,所增产的粮食呈递减趋势。到最后,终会达到一点,由于施肥太多,化肥非但不能增产反而造成减产。如果收益不递减,我们可以放弃其他的耕地,专耕一块土地,仅靠不断增加化肥就可满足全世界人口所需的粮食。这显然是荒谬的。然而收益递减律无法用任何逻辑的方法加以证明,所以它只能当作经济学中的一条公理被接受。所谓公理,就是一种假定,从来没有被任何事实所否定,虽然它不能用逻辑方法来证明,却能广泛地被接受。因为收益递减律,所以我们坚持经济发展要有比例的理论。

我国1958年的大跃进中,有些地方在有限的土地上盲目密植,造成减产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规律。另外,我国俗话所说的“一个和尚担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正是对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形象表述。

单一生产要素连续投入的三个生产阶段 第一个阶段,平均产出递增,生产规模效益的表现; (一个和尚挑水吃) G Q B TP 合理区域 G K不足 Q L不足 B TP 第二个阶段,平均产出递减,总产出增速放慢; (二个和尚抬水吃) Ⅰ Ⅱ Ⅲ A E 第三个阶段,边际产出为负,总产出绝对下降。 (三个和尚没水吃,需减员增效) F AP L O L1 L2 L3 MP

进一步图示 G Q MP>AP AP B TP MP<AP AP MP<0 TP Ⅰ Ⅱ Ⅲ A E F AP L O L1 L2 L3 MP

练习:错误的一种说法是:() (1) A.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一定是负数 B.只要边际产量减少,总产量也一定是减少 C.边际产量曲线一定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与之相交 (2) A.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均呈先增后递减的趋势 B.劳动的边际产量为负值时,总产量会下降 C.边际产量为0时,总产量最大 D.平均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大值点上 E.平均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交于边际产量曲线的最大值点上

生产函数表示() 一定数量的投入,至少能生产多少产品 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至多要投入多少生产要素 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以上都对

如果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值的时候,边际产量曲线与()相交 平均产量曲线 纵轴 横轴 总产量曲线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 连续地投入某种生产要素而保持其他生产要素不变 生产技术既定不变 按比例同时增加各种生产要素 A和B

当总产量下降时() AP为零 AP为负 MP为零 MP递减

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下,边际产量会发生递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增加相同数量的产出,应该() 停止增加可变生产要素 减少可变要素的投入 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 减少固定生产要素

已知生产函数Q=2KL-0.5L2-0.5K2, 假定厂商目前处于短期生产,且K=10. (1)写出在短期生产中该厂商关于劳动的TP、AP、MP函数 (2)分别计算当TP、AP、MP各自达到极大值时的厂商的劳动投入量 (3)什么时候AP=MP,它的值又是多少?

土地的边际收益递减与城市化 我国是世界上人与地关系最紧张、农业劳动集约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务农人数多,农业的产出很低,是我国穷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之后,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加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仍然发生作用,另一方面经济建设的发展使耕地面积减少,因而有限土地上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加。 在80年代,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以发展乡镇企业为载体,采取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内部就地转移方式。据统计, 1978~1992年期间,乡镇企业共吸收7,500多万农村劳动力。然而,进入9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由于技术进步加快,资本密集程度迅速提高,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下降。

在农村內部就业潜力有限的情况下,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会离开土地,告別家乡,加入流动大军的行列。可以说,90年代以来“农民工”向城市的大流动,不过是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內,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的序曲。有人估计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到2050年才能最终完成。 过去20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缓慢,200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6%,低于发展中国家45%的平均水平。目前64%的人还在农村住着。未来的二十年中至少有五亿人口要进城,此间我国的城市人口要翻番。而城市化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又不要求很大空间和传统要素投入。因此,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必然选择。

第四节、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一、两种要素均可变: Q=f(L,K)

“劳动和资本两种投入都可以变化”代表了经济分析长期情况。“长期”和“短期”是经济分析方法中两个重要概念。 短期和长期(Short term and long term) 表示经济主体调节行为受限制程度不同的两类时间条件:短期表示受到限制较小,因而调节时间较短,如厂商对于劳动,原料投入数量的调节等属于短期问题;长期则指调节受到的限制较大,因而需要调节时间较长,如通过固定资本投资来改变企业最大产出能力。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长期”对应的具体时间长度有显著差别。

二、等产量曲线 等产量线(Isoquant)来表示两种投入都可以变化时生产的不同方式,它描述厂商产出给定产量所用的不同投入品组合。 数据表示不同劳动与资本投入组合能提供的最大产出量。横向看,资本投入量固定时产出随着劳动投入增加而增加;纵向看,在劳动投入量固定时产出随着资本投入增加而增加。 劳动投入 1 2 3 4 5 资本 投入 1 20 40 55 65 85 2 40 60 75 85 90 3 55 75 90 100 105 4 65 85 100 110 115 5 75 90 105 115 120

两种可变投入与等产量线:图形方式 等产量线平滑处理,假定了投入品无限细分的可能性。 等产量线Q1表示获得55个产出的投入品组合的集合:A点表示1单位劳动与3单位资本组合可以得到55单位产出,D点则表示3单位劳动与1单位资本组合同样可以得到55单位产出。Q2与Q3分别表示75个和90个产出等产量线。 Q2位于Q1右上方,表示如果要生产更多产量,须投入更多的劳动或(和)资本。 等产量线集合称作等产量图,描述了企业的生产函数,即通过采用一定技术和不同投入品组合来获得不同数量的产出。 每年投入资本 每年投入劳动 1 2 3 4 5 Q2=75 Q1=55 Q3=90 A B C D E

等产量曲线: o L Q1 Q2 Q3 K

等产量曲线的特征 一个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并且任何两条都不相交。 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代表的总产量水平越高。 等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并且凸向原点(斜率为负,并且斜率的绝对值递减)。

边际技术替代率 边际技术替代率( 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MRTS ) 等产量线表示可以用不同投入品组合来生产一定数量产品,即一种投入品具有替代另一种投入品能力。 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投入数量。 MRTSLK = - 资本投入微小改变量 / 劳动投入微小改变量 = -  K /  L 。 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即是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

当劳动变化量很小时: MRTS=-dK/dL ∣△L﹡MPL ∣= ∣ △K﹡MPK ∣ 整理得:-  K /  L = MPL/ MPK MRTS = -  K /  L = MPL/ MPK 或者: MRTS=-dK/dL= MPL/ MPK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等产量线凸向原点,表示曲线从左到右斜率绝对值越变越小,即边际技术替代率越变越小. MRTS递减经济含义是,当大量使用劳动来替代资本时,劳动的生产率会下降;大量使用资本来替代劳动时,资本的生产率会下降。因而,劳动和资本组合应当“适当”。 每月投入资本 每月投入劳动 1 2 3 4 5 Q1=75 Q2=90 K=1/3 L=1 K=2 K=1 K=2/3

由于随着劳动数量的增加,其边际产量递减;而随着资本数量的减少,其边际产量反而在增加,所以劳动的边际产量与资本的边际产量的比值将不断减小,即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从而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第五节:等成本线(Isocost) 等成本线: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的组合轨迹。 假定投入品支出额为C;L,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投入量,w和r分别为劳动和资本投入品单位价格,则有: wL + rK = C (1) K = C/ PK – (w/r)L (2) ——公式(2)这一成本约束条件,表示为平面直角系统的一条直线。

等成本线 等成本线表示投入支出固定为C时可得到投入品数量组合。 (1)截距为C/ r,表示C全部购买资本时能买到的数量。与横轴交点为C/ PL,表示C全部用于购买劳动时可买的劳动数量。 (2)斜率为- w/r即劳动与资本价格比,表示在投入品总支出不变时,替换一个单位劳动力所需要的资本数量。如工资率为10元,单位资本租金率为5元时, - w/r为-2,表示可用2单位资本替换1单位劳动并保持投入支出不变。 单位时间所用劳动量 C/w C/r 单位时间所用资本量 等成本曲线的 斜率为-PL/PK

等成本曲线的变动 要素相对价格不变,成本变化时,等成本线平行移动。 成本增加时,等成本线平行向外移动。 成本减少时,等成本线平行向内移动。 成本不变时,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动也导致等成本线的移动。 工资(W)变化使等成本线以A点为轴心旋转。 利率(r)变化使等成本线以B点为轴心旋转。

第六节、最优生产要素组合 一、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

一、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 给定成本条件下,投入品最佳组合由能够达到的最高等产量线即等产量线与成本线的切点R决定,分别为L0劳动投入和K0资本投入。 MPL / MPK = PL / PK 两种投入品的边际产量比率等于它们的价格比率。 或者: MPL / PL = MPK / PK 两种投入品的边际产量与其价格比率相等。 劳动数量 资本数量 IS0 IS2 IS1 等成本线 R L0 K0

均衡点有:MRTS=w/r 表示为了实现既定成本下的最大产量,厂商必须选择最优的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之比。 MRTS=w/r=MPL/MPK MPL/w=MPK/r

厂商可以通过对两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无论购买哪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都相等,从而实现既定成本下的最大产量。

二、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化 给定产量条件下,投入品最佳组合由等产量线与最低的等成本线的切点S决定。 资本数量 劳动数量 S IC0 等产量线

在均衡点:MRTS=w/r 表示厂商应该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之比,从而实现既定产量下的最小成本。 MRTS= MPL / MPK =w/r MPL /w= MPK /r

为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厂商应该通过对两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花费在每一种要素上的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所带来的边际产量相等。

要素组合的最优状态是通过生产者不断调整要素购买比例来实现的。例如,雇佣一个工人的成本是租用一台挖掘机的1/30,那么要求挖掘机所挖土方必须是工人的30倍,每单位货币成本所带来的产量才会相等。如果挖掘机挖土不到工人的30倍,雇主就会增加工人替代挖掘机。因工人增加而使劳动边际产量递减,挖掘机减少而使其边际产量递增,直到二者边际产量恰好等于30比1为止。这时,厂商不再继续调整生产要素组合比例,要素使用达到均衡。

三、利润最大化可得到最优要素组合 MPL/MPK=w/r 企业生产函数Q=f(L,K),价格为p R(L,K)=p﹡f(L,K)-(w ﹡L+r ﹡K) 通过最大化一阶条件 MPL/MPK=w/r

四、扩展线 1、等斜线:一组等产量线中两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点轨迹。 2、扩展线:在生产要素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当生产的成本和产量发生变化时,厂商必然选择扩展线来选择最优生产要素组合,从而实现既定成本下产量的最大化或者既定产量下成本最小化。 扩展线一定是等斜线。

扩展线:不同成本水平下最适生产要素组合的连线。 E3 K3 A1 K1 o L Q1 Q2 Q3 A2 A3 B1 B2 B3 K2 L1 L2 L3 E2 E1 K 扩展线 扩展线一定是一条等斜线

第七节、规模报酬 用规模收益(又称规模报酬:Returns to scale)表示所有投入品都成比例变化时产出变化情况。存在三种规模收益情况。 1)规模收益递增(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所有投入增加1倍而产出增加超过1倍。 2)规模收益不变( 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所有投入品1%增加如果正好带来产出1%的增加。 3)规模收益递减( 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所有投入品1%增加仅带来小于1%的产出增加。

规模收益的三个阶段: 劳动(L) 资本(K) 产量(Q) 阶段 100 1000 200 2200 收益递增 400 4400 收益不变 800 8000 收益递减

规模收益图形表达 A到B点表示规模报酬递增,因为等产量线之间距离越来越小。 B到C点规模报酬递减,因为等产量线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资本(机时) 劳动 (小时) 5 10 15 20 25 1 2 3 4 6 30 40 50 60 70 80 90 A B C

规模收益(return to scale)的三个阶段: C-D生产函数:Q=ALαKβ F(λL,λK)=A(λL)α(λK)β =λα+β ALαKβ =λα+βQ 当α+β>1时,规模收益递增(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 当α+β=1时,规模收益不变(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 当α+β<1时,规模收益递减(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

Q=f(k,L) 当劳动和资本都以同一比例(如n)增加时,其产出的产量以一定的比例(如m)增加,那么,生产函数变为:mQ=f(nK,nL) 则规模收益的三个阶段可以表示如下: 当m>n 时,为规模收益递增阶段; 当 m=n时,为规模收益不变阶段; 当 m<n时,为规模收益递减阶段。

规模收益递增的原因 1、内在经济:指生产者在扩大生产规模时由自身内部引起的收益增加 第一,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机器设备 第二,可以实行专业化生产 第三,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第四,在要素购买与产品销售方面也会更加有利

2、外在经济:是指由于整个行业的生产规模扩大从而引起个别生产者的收益增加 例如,当一个行业生产规模扩大时,会使交通运输更便利,商品信息渠道更丰富,人才流动更趋于合理,公共服务设施更完善,个别生产者可以从中获得好处,降低销售费用、熟练技术人员的培训费用,降低成本,增加产量和收益,获得外在经济。

规模收益递减的原因 1、内在不经济:指生产者在扩大生产规模时由自身内部引起的收益减少 第一,管理效率的降低 第二,生产要素价格与销售费用的增加

2、外在不经济:是指由于整个行业的生产规模扩大从而引起个别生产者的收益减少 如果一个行业规模过大,会引起行业内部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加剧,各个厂商争夺原材料和产品市场,加强非价格竞争,广告、宣传费用上升,从而增加产品成本,甚至导致环境污染严重,交通运输紧张,信息传递失真,人才结构不平衡,都将使生产者承受更高的负担和代价,从而使产量和收益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