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背景知识 中心思想 生字读音 翻译参考 词语解释 连环画欣赏 整体感知 布置作业
作者简介 范晔(398~445),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 范晔是南朝宋史学家。曾任尚书交部郎,元嘉初年为宣城太守。后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禁族,参与机要。《宋书》本传说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后因与孔熙先等密谋拥戴彭城王义康为帝,事泄被杀。 元嘉初年,任宣城太守时,取各家关于后汉史事的著作,删繁补略,撰《后汉书》,为我国史学名著。该书以文采著称,论赞部分,尤为突出。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
“硬脖子”董宣 东汉时洛阳的县令,因公正廉洁而留名任 洛阳令时,遇湖阳公主(光武帝刘秀的姐 姐)纵奴杀人案。董宣抓获人犯,处以死 刑。公主诉于光武帝,光武帝大怒,欲杀 董宣。董宣说:“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 人,将何以治天下乎?”并欲以头撞柱自尽。 光武帝认为董宣言之有理,免予处死,但 要他给公主叩头谢罪。董宣不从,光武帝 命人强使顿首,董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光武帝只好不再追究。董宣因此获得“强项 令”的美名。此事京师震惊,洛阳由此大治。 年74而卒,皇帝遣使临视,唯见布被覆尸, 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皇帝很伤感地说: “董宣廉洁,死乃知之。”葬以大夫礼。
生字注音 晔yè 圉yǔ 匿nì 骖cān 楹yíng 臧cáng 敕chì 栗lì 斛hu 绶shòu 拯zhěng 鬻yù 徙xǐ 丞chéng 砚yàn 涿zhuó 宦huàn 惮dān 秩zhì 讼sòng 茔yíng 沅yuán 姬jī 侍shì 姝shū 旰gàn 壕háo 铠kǎi 刍chú 徇xùn 掳lǔ 戍shù 颁bān 犒kào 猝cù 撼hàn 阙què 蹙cù 恂xún 箠chuí 枹fú 敝bì
补充解词: 征:征召,汉代通过征辟选拔官员,就是根据地方官的举荐,征召 有德才的人出任某个官职。妻子:古义是两个词,即妻子和儿子。 有德才的人出任某个官职。妻子:古义是两个词,即妻子和儿子。 洛阳:今河南洛阳,为当时的首都。 不须:用不着。须,等,等待。 由是:从此。 钱三十万:三十万枚钱。强项令:强:硬,项:脖子,令:县令 豪强:指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人。 以宣尝为二千石:董宣在任洛阳令前曾任江夏太守,因得罪光武帝 阴皇后家族而被罢官。“石”读作“dàn”,二千石就是汉代郡守的俸禄。 字:古人在年满二十时取表字。一般来说古人的名和字之间存在某种 联系。 被:一处解作“盖,覆盖”,一处解作“被子,棉被” 守:就是太守,在宋朝就是知府,古代文人好用古名,往往称知府 为太守。 遗:赠送。 率:大都。 对:回答。 推:推行,施行。 亲:指父母。课文中偏指母亲,因岳飞从小就没有了父亲。 素:平时,平素。 却:推脱,推却。 阙:同“缺”,缺少。 克捷:获胜。 育其孤:抚育他们的遗孤。
一读课文疏通文意。 整体感悟 二读课文,讲讲课文主要记叙 了几个故事来表现人物? 1.记叙“董宣执法”的故事。 二读课文,讲讲课文主要记叙 了几个故事来表现人物? 1.记叙“董宣执法”的故事。 2.记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
课文主要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家奴杀了人,躲在公主家中。洛阳令董宣秉公执法,伺公主带着家奴出门,驻车扣马,“格杀”公主家奴。公主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要“塞杀”董宣。董宣痛陈严格执法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并“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光武帝依然强迫董宣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宁死不从。最后光武帝明白了个中的道理,重赏了董宣。董宣死后,光武帝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廉洁的官员,感到很伤心,按二千石官员的礼节安葬了他。
合作探究 1.课文又是怎样记叙“董宣执法”的呢?请你找出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1>起因(开始至“吏不能得”):湖阳公主家奴白日杀人,隐匿主家, 官府抓不到。 <2>发展(至“因格杀之”):董宣寻机,斥责公主,格杀家奴。 <3>高潮(至“终不肯俯”):公主告状,皇帝令董谢罪,董宣死不从。 <4>结局(至“赐钱三十万”):汉光武帝明白了道理,重赏董宣。 <5>影响(至段末):从此不法之徒都怕董宣,董宣获“卧虎”美称。
2.在这个故事中,汉光武帝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他的变化? 变化:刘秀一开始听了公主的告状,怪罪于董宣,要用鞭子 打死他, 但后来却不杀他,而奖励钱三十万。 董宣秉公执法、维护皇权的精诚之心征服了他。 (1)从中看出光武帝是一个识别人才,知错就改的明君。 (2)光武帝明白了个中道理,明白了董宣痛陈严格执法对 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3.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 什么看法? 董宣秉公执法,他知道如审判湖阳公主家奴,必遭公主 阻挠,或许就杀不了家奴,这样做,体现了董宣的当机 立断,果敢英明。
4.为什么被称作“强项令”?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 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5.汉光武帝为什么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这对表现董宣的品质有何作用? 因为刘秀发现,董宣死后,是用布做的被子盖尸体, 只有妻子和儿子在相对哭泣,只有大麦几斗,破车一辆, 家境非常贫困,由此可知,董宣生前非常廉洁。刘秀的 这番话更加从侧面烘托出董宣的廉洁。
6.如果说第一段(记叙“董宣执法”的故事)是正面写董宣,为课文的重点内容,那么第二段(记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则是什么侧面写董宣,为课文的次要内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呢? 主次协调,正面、侧面呼应,行文活泼、富于变化。 7.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采用过这样(侧面烘托) 的写法?请举例说明。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董宣秉公执法,力斩豪奴的故事 和他平生清贫的生活,表现他不畏权贵,秉公办 事的精神和清廉为官,刚正做人的品格。
译文参考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地人。……后来被特例征召为洛阳县令。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了一个人,因为(家奴)藏匿在公主家,差吏不抓不住他。等到公主出行的时候,(公主)用家奴陪乘。董宣在夏门外的万寿亭等候他们,(董宣)拦住马车,边用刀在地上画,边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大声喝斥着家奴让他下车,于是打死了(家奴)。公主立即回到皇宫,将这事告诉了皇帝。光武帝大怒,召见董宣,准备用鞭子打死董宣。董宣叩了个头,说:“希望乞求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想说什么呢?”董宣说:“陛下您因圣明有德而复兴,但放纵家奴杀死平民,您凭借什么来治理天下呢?我不需要您用鞭子打死我,我会自杀了断的。”当即用头撞击柱子,血流满面。光武帝命令太监强拉住他,让他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不答应,(小太监)用强力使他叩头,董宣两只手撑在地上,始终不肯低头。董宣说:“皇帝您是平民百姓的时候,隐藏逃亡犯
和死刑犯,差吏不敢上门(抓捕),您现在是天子,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光武帝笑着说:“皇帝跟百姓不同。”因此命令:“硬脖子的县令退下!”赏赐三十万钱。董宣全部分发给各位差吏。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欺人的权贵,使他们都害怕得发抖。京师称之为“卧虎”。歌颂他说:“没人击鼓鸣冤的董少平。” (董宣)任县令五年。七十四岁时,死于任上。皇帝派大臣前去察看,只看见用布裹着尸体,妻子儿女相对哭泣,(家中)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皇帝很伤心,说:“董宣廉洁,直到他死后才知道。”因为董宣曾经做过二千石的官,赏赐给他一条绿色丝带,按照葬大夫的礼节埋葬了他。
东汉王朝初建时,董宣在司徒侯霸的推荐下做了官。由于董宣执法 严正,权贵们十分忌恨,因此不断受到诬陷而一再贬官,最后降为洛阳 县令。洛阳是东汉王朝的京都,王亲国戚为非作歹,湖阳公主的管家胡 奴仗势欺人,血债累累。董宣不畏强暴,处斩了胡奴。湖阳公主为此串通 大司冠欲致董宣于死地。司徒侯霸等人敬佩董宣为人,面奏光武帝要求 御审。在御审中光武帝宣判董宣无罪,但为了给湖阳公主一点面子,命 太监强按董宣向公主赔情。董宣宁折不弯,双手撑地,昂首大呼“臣无过, 不能赔情!”形状如卧虎。光武帝看到董宣刚烈正直,十分喜爱,赐封号 为“强项令”继续在都城任职。董宣不畏强暴严正执法的事迹是值得颂扬的。
1.汉光武帝非常注重法令实施,当时的洛阳令董宣性格刚正不阿, 认为皇亲国戚犯了法,同样应该法办。
2.一天,光武帝姐姐湖阳公主的家奴杀了人,躲在公主府里不出来。 董宣不能进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门口守着。
3.过了几天,湖阳公主坐着马车外出,随从里就有那个杀人凶手。 董宣得到了消息,就亲自带人赶过来,拦住湖阳公主的车。
4.湖阳公主大发雷霆。董宣没有被吓倒,他拔出宝剑往地下一划, 当面责备湖阳公主不该纵仆杀人。
5.湖阳公主骄横地搬出皇帝弟弟来压制他,董宣丝毫没有畏惧, 吩咐手下立刻把凶手逮起来,当场就把他处决了
6.湖阳公主差点儿气昏过去。她马上赶到宫里,哭哭啼啼地向 光武帝告状,说董宣欺负她。
7.光武帝一听,也很恼怒,立刻召董宣进宫,吩咐侍卫当着湖阳 公主的面责打董宣,想替公主出气。
8.董宣说:“陛下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应该尊重法令。现在您容忍 公主纵仆杀人,还能治理天下吗?用不着打,我自尽就是了。”说罢, 董宣就向柱子撞去。
9.光武帝连忙命人把他拉住,董宣已经撞得血流满面了。光武帝知道他 说得有理,但是为了顾全湖阳公主的面子,便要董宣给公主磕头赔礼。
10.董宣宁愿把头砍下来,也不肯磕这个头。侍卫把他的脑袋 往地下摁,可是董宣两手使劲撑住地,挺着脖子,死也不肯低头。
11.侍卫知道光武帝并不怪罪董宣,就说:“回陛下的话,董宣的 脖子太硬,摁不下去。”光武帝也只好笑着说:“把这个‘硬脖子’撵出去!”
12.后来,光武帝不但没办董宣的罪,还用重金厚赏了他,奖励他 执法严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