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开链烃 §2-1 烷 烃 §2-2 烯 烃 §2-3 炔烃和二烯烃.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CH5 常見的有機化合物  有機化合物與無機化合物分類標準  含碳與否 1. 有機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  四個例外:  CO 2 :二氧化碳  CO :一氧化碳 CO 3 2 - :碳酸鹽 eg.CaCO 3 、 NaHCO 3 、 H 2 CO 3...  CN - :氰化物 eg.KCN.
Advertisements

1 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 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 2010、10、. 2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苯酚的结构特点,能够正确书写苯酚的结构简式。 2.认识苯酚的弱酸性和与浓溴水的取代反应,能够正确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体会苯酚中苯基和羟基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4、了解苯酚的物理性质,苯酚的检验方法。
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第二版 有机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讲 毛玖学.
第 二 节 糖 类.
卤代烃.
前言 我們常喝的一些飲料,如柳橙汁、檸檬汁嘗起來酸酸的,呈現酸性;而有些物質,如某些肥皂水溶液及清潔劑,摸起來有滑膩感,和急救箱中的氨水一樣,都是鹼性 那麼到底是怎樣的物質稱為酸?怎樣的物質才稱為鹼呢?我們藉由下面的實驗來認識.
第二节 氨 铵盐.
第十一章 有机含氮化合物 exit.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鉴别 081班:吴秀萍,何芷欣 邱丹妮,陈凤.
第十三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10学时) 13.1羧酸的分类和命名法 13.2羧酸的制备 13.3羧酸的物理性质 13.4羧酸的化学性质(1)
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 10级物理系 张羽菲
第十六章 含氮芳香化合物 exit.
目标引领 考情分析   1.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2.根据物质的量与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物质的量是化学计算的基础,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是高考的必考点。高考主要围绕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定律,并结合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溶液中离子数目、分子中所含共价键数目、粒子中所含电子数等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预计2013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是将元素化合物、基本概念
第十二章 羧 酸 学习要求: 1、掌握羧基的结构和羧酸的化学性质. 2、掌握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对羧酸酸性的影响.
第五章 烯 烃.
第十七章 酚 醌 exit.
化学必修2(苏教版) 复习.
高中化学 新课程实施下的课堂教学 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 董海滨 2007年12月
一 烯烃的亲电加成 1 加成反应的定义和分类 2 亲电加成反应机理的归纳 3 烯烃与卤素的加成 4 烯烃与氢卤酸的加成
第二章 烷烃 …点击进入….
高三第一轮总复习 专题9 认识有机物 脂肪烃 2018年11月19日星期一.
第二课时 炔烃.
第四章 物质结构.
有 机 化 学 主讲:邹立科.
第五章 醛和酮 第一节 醛和酮的命名 第二节 醛和酮的性质.
5-3 常見的酸與鹼 製作人兼導演:206寶貝與理化姊姊 演出者:206寶貝與外星人.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基于有机物的鉴别 再现基团的特性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 郑倩茹.
河北省宣化县第一中学 栾春武 邮编: 电话: QQ:
2010年江苏高考化学试题评析 江苏省苏州中学 严建波.
Chapter 10 Alcohol, Phenol and Ether
讨论 烷烃(CnH2n+2)脱去两个氢原子,生成一个不饱和键,得到烯烃(CnH2n),那么烯烃再脱去两个氢原子,得到什么物质?
第六章 对映异构 Enatiomerism.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苯 应用模板上加了图片.
盐类的水解 醴陵四中高二化学组.
第四章 二烯烃和炔烃 …..点击进入…...
第二章 烷烃 主讲人 李晓萍 2010年9月8日
2-1認識電解質 2-2 溶液與離子 2-3 常見的酸與鹼 2-4 酸鹼的濃度 2-5 酸與鹼的反應
第六章 芳 香 烃 第一节 单环芳烃 第二节 稠环芳烃.
有机化学 Organic Chemistry
第十二单元 有机化学基础(5) 授课人:董 啸.
第二章 第一节 离子反应 化学 必修1 第二课时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第二单元 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
重要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浙江省温州中学 杨振华
Alkenes Alkynes Dienes
第六章 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分析 前 言: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征(即测定) —— 从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基本手段,是有机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主要依靠化学方法进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其缺点是:费时、费力、费钱,需要的样品量大。例如:鸦片中吗啡碱结构的测定,从1805年开始研究,直至1952年才完全阐明,历时147年。
限定条件的同分异构体书写 1.了解常见的类别异构及常见的限制条件。 2.掌握限定条件的同分异构体书写的一般策略。
脂烃.
第 九 章 醇 酚 醚 Alcohols,Phenols & Ethers
第三节 分子间作用力 一、分子的极性与分子的极化 二、分子间作用力 三、氢键.
人教版新课程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安徽省合肥一中 张春.
第六章 化学动力学 6.15 链式反应 Cl· H· Cl2 H2 HCl.
第四章 卤族元素 氟F 氯Cl 溴Br 碘I 砹At 临河三中化学教研组 主讲人:兰明.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河北正定中学 汪义恒.
大头婴儿 大头婴儿的头比较大,面部肌肉松驰,表情比较呆滞,对外界事物的刺激反应较低。为什么婴儿长期吃劣质奶粉会出现这种症状?
有机化学 Organic Chemistry
去除PPT模板上的--课件下载: 的文字 然后再在幻灯片母版视图中点击“课件下载: 更多PPT课件资源,请访问 课件下载: 使用时删除本备注即可.
脂 肪 烃 掌握:烷烃、烯烃、炔烃的结构、化学性质和典型代 表物的实验室制法. 认识:烷烃、烯烃、炔烃的物理性质与分子中碳原子 数的关系.
2019/5/15 第三章 单烯烃.
第二章 烃和卤代烃 第一节 脂肪烃 肥西三中 王玉庭.
第三章 烃的含氧衍生物 第1节 酚醇(课时3).
重要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苍南钱库二高 季宝璋.
人教版选修⑤——《有机化学基础》 §3.2 醛 朱小云
Chapter 4 Cyclic Hydrocarbons 环烃:只含碳氢两种元素的具有环状结构的化合物。
3 卤代烃.
第二章 烃和卤代烃 第一节 脂肪烃(2).
§2.3 红外光谱的特征吸收峰.
烃的含氧衍生物.
第二节 糖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章 开链烃 §2-1 烷 烃 §2-2 烯 烃 §2-3 炔烃和二烯烃

2.2 烯 烃 §2.2.1 烯烃的结构 §2.2.2 烯烃的异构现象 §2.2.3 烯烃的命名 §2.2.4 烯烃的物理性质 2.2 烯 烃 §2.2.1 烯烃的结构 §2.2.2 烯烃的异构现象 §2.2.3 烯烃的命名 §2.2.4 烯烃的物理性质 §2.2.5 烯烃的化学性质 §2.2.6 亲电加成反应机制及取向

第二节 烯 烃 烯烃 指分子中含碳碳双键C=C 的开链烃 。 单烯烃: 多烯烃: 二烯烃 多烯烃 第二节 烯 烃 指分子中含碳碳双键C=C 的开链烃 。 H3C-CH3 、CH3-CH2-CH3 、 CH3CH2CH2-CH3-----烷烃同系列 H2C=CH2 、CH3-CH=CH2 、 CH3CH2CH=CH2-----烯烃同系列 烯烃 单烯烃: 多烯烃: 二烯烃 多烯烃 单烯烃通式: CnH2n

§2.2.1 烯烃的结构 一、物理方法测定的实验数据 0.134 0.109nm 平面分子:

。 二、双键碳原子的sp2杂化 C C C C 键能: 610 kJ / mol 345.6 kJ / mol 键长: 0.134 nm 0.154 nm 键角: ~120 109.5 。 键键能:264 kJ/mol 二、双键碳原子的sp2杂化

sp2杂化轨道形状

三、π键的特性 1. C=C 双键不能自由旋转 ----没对称轴 2. π键比σ键不稳定 从键能看 从结构看 610 - 345.6 =264.4 kJ / mol 双键能 单键能 破坏π键的能量 3. π电子流动性较大,π电子云容易被极化 键的特点是:成键不牢固,易断裂,是发生化学反应的部 位。以键相连的二个原子不能做相对旋转。

σ 键 π 键 σ键和π键的主要特点 存 在 可以单独存在 不能单独存在,只能与σ σ 键 π 键 存 在 可以单独存在 不能单独存在,只能与σ 键共存于双键或叁键中 形 成 成键轨道沿键轴“头碰头” 成键轨道从侧面“肩并肩” 重叠 ,重叠程度较大 重叠 ,重叠程度较小 电子云分布 电子云呈柱状、对键轴呈 电子云呈块状、垂直对称 圆柱形对称,密集于两原 分布在通过键轴的平面上 子核间, 下较为扩散 键 能 较大、键较稳定 较小、键较不稳定 键的极化度 较小 较大 键的旋转 成键原子可沿键轴“自由” 成键原子不能沿键轴旋转 旋转

2.2 烯 烃 §2.2.1 烯烃的结构 §2.2.2 烯烃的异构现象 §2.2.3 烯烃的命名 §2.2.4 烯烃的物理性质 2.2 烯 烃 §2.2.1 烯烃的结构 §2.2.2 烯烃的异构现象 §2.2.3 烯烃的命名 §2.2.4 烯烃的物理性质 §2.2.5 烯烃的化学性质 §2.2.6 亲电加成反应机制及取向

§2.2.2 烯烃的异构现象 包括 ① 碳架异构 ③ 顺反异构(几何异构) ② 位置异构 §2.2.2 烯烃的异构现象 包括 ① 碳架异构 ③ 顺反异构(几何异构) ② 位置异构 CH3-CH-CH2-CH=CH2 、CH3-CH2-CH-CH=CH2 CH3 CH3-CH2-CH=CH2 、CH3-CH =CH-CH3

丁烷 丁烯 C C CH3 H CH3-CH2-CH2-CH2 CH3-CH-CH3 CH3 CH3-CH2-CH=CH2 丁烷 丁烯 CH3-CH2-CH2-CH2 CH3-CH-CH3 CH3 CH3-CH2-CH=CH2 CH3-CH =CH-CH3 CH3-C=CH2

产生顺反异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不能旋转的原子上必须连有两个不相同的原子或基团。 分子中有限制旋转的因素(如双键、脂环)存在。 H C C H CH3 CH3-CH=CH2

2.2 烯 烃 §2.2.1 烯烃的结构 §2.2.2 烯烃的异构现象 §2.2.3 烯烃的命名 §2.2.4 烯烃的物理性质 2.2 烯 烃 §2.2.1 烯烃的结构 §2.2.2 烯烃的异构现象 §2.2.3 烯烃的命名 §2.2.4 烯烃的物理性质 §2.2.5 烯烃的化学性质 §2.2.6 亲电加成反应机制及取向

§2.2.3 烯烃的命名 一、系统命名法 1. 选择含双键最长的碳链为主链 2. 靠近双键一端开始编号 3. 双键位编码置于母体名称之前 §2.2.3 烯烃的命名 一、系统命名法 1. 选择含双键最长的碳链为主链 3 1 2 4 5 7 6 CH3CH2CH2-C-CH2CH2CH2CH3 CH3 CH 3-丙基-2-庚烯 2. 靠近双键一端开始编号 3. 双键位编码置于母体名称之前

§2.2.3 烯烃的命名 二、顺反异构的命名 a c a > b ; c > d b d 1. 顺∕反标记法 C C CH3 H §2.2.3 烯烃的命名 二、顺反异构的命名 1. 顺∕反标记法 C C CH3 H 顺-(cis ) (相同的原子或基团在同侧) 反- (trans ) (相同的原子或基团在异侧) 2. Z∕E标记法 b a d c C C a > b ; c > d ( Z )- (大基团在同侧) (E )- (大基团在异侧)

CH2CH2CH2CH3 C C CH3CH2 CH3 CH-CH3 C C H I Cl Br ( Z )- (E )- Cl >H ; I > Br CH3CH2- > CH3- -CH-CH3 > CH2CH2CH2CH3- CH3 C C H CH3 C2H5 顺- (E )-

§2.2.3 烯烃的命名 4. 顺 / 反或(Z)/(E)-----放在最前面 CH2CH2CH2CH3 C C CH3CH2 CH3 §2.2.3 烯烃的命名 4. 顺 / 反或(Z)/(E)-----放在最前面 CH2CH2CH2CH3 C C CH3CH2 CH3 CH-CH3 C C H CH3 C2H5 6 8 5 4 3 2 7 1 顺- 3-甲基-2-戊烯 (E)-3-甲基-4-异丙基-3-辛烯 (E ) -3-甲基-2-戊烯

2.2 烯 烃 §2.2.1 烯烃的结构 §2.2.2 烯烃的异构现象 §2.2.3 烯烃的命名 §2.2.4 烯烃的物理性质 2.2 烯 烃 §2.2.1 烯烃的结构 §2.2.2 烯烃的异构现象 §2.2.3 烯烃的命名 §2.2.4 烯烃的物理性质 §2.2.5 烯烃的化学性质 §2.2.6 亲电加成反应机制及取向

§2.2.4 烯烃的物理性质 烯烃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可溶于浓硫酸中。

2.2 烯 烃 §2.2.1 烯烃的结构 §2.2.2 烯烃的异构现象 §2.2.3 烯烃的命名 §2.2.4 烯烃的物理性质 2.2 烯 烃 §2.2.1 烯烃的结构 §2.2.2 烯烃的异构现象 §2.2.3 烯烃的命名 §2.2.4 烯烃的物理性质 §2.2.5 烯烃的化学性质 §2.2.6 亲电加成反应机制及取向

{ §2.2.5 烯烃的化学性质 } 一、加成反应 1. 催化加氢(还原)反应 2. 亲电加成反应 C=C 键性质活泼 π电子易流动,易极化 §2.2.5 烯烃的化学性质 C=C 键性质活泼 π电子易流动,易极化 π键键能较低 } 加成、氧化、聚合反应 1. 催化加氢(还原)反应 { 一、加成反应 2. 亲电加成反应 分子中π键断裂,试剂分两部分分别加到相邻两个碳上,形成两个新的σ键 C = C + X-Y C—C X Y 通式:

1. 催化加氢(还原)反应 2. 亲电加成反应 (1)与卤素加成 常用催化剂:Ni 、Pd 、 Pt --------由亲电试剂的进攻而引起的加成反应 (1)与卤素加成 反应活泼性:F2 > Cl2 > Br2 > I2

Br2/CCl4可用来鉴别化合物中是否含有双键。 红棕色 无色 Br2/CCl4可用来鉴别化合物中是否含有双键。 (2)与卤化氢加成 反应活泼性:H I > HBr > HCl

(3) 与水加成(酸催化)

烯烃可溶于硫酸而生成均相混合物,但烷烃不与硫酸反应而分层,故可用硫酸分离、鉴别烯烃与烷烃。 (4)与含氧无机酸(H2SO4、HOX)加成 烯烃与冷、浓H2SO4反应----生成硫酸氢烷酯 硫酸氢乙酯 烯烃可溶于硫酸而生成均相混合物,但烷烃不与硫酸反应而分层,故可用硫酸分离、鉴别烯烃与烷烃。

与次卤酸加成(HOX, X=Cl、Br ) ----生成β-卤代醇 δ+ HO——X δ-

二、氧化反应 1. 与高锰酸钾作用 产物:顺式邻二醇 羧酸 酮 ① 条件温和氧化 -----稀、冷、中性或碱性条件下。 ② 条件强烈氧化 -----酸性高锰酸钾水溶液 1 羧酸 酮

不同结构的烯烃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得到不同氧化产物。 1 羧酸 酮 反应使高锰酸钾紫红色消失,可鉴别双键的存在。

三、聚合反应 聚乙烯 n H2C= CH2 (CH2CH2)n TiCl4-Al(C2H5)3 200~400℃ 聚乙烯产品

2.2 烯 烃 §2.2.1 烯烃的结构 §2.2.2 烯烃的异构现象 §2.2.3 烯烃的命名 §2.2.4 烯烃的物理性质 2.2 烯 烃 §2.2.1 烯烃的结构 §2.2.2 烯烃的异构现象 §2.2.3 烯烃的命名 §2.2.4 烯烃的物理性质 §2.2.5 烯烃的化学性质 §2.2.6 亲电加成反应机制及取向

§2.2.6 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机制与取向 一、亲电加成反应机制 实验证明反应是分两步进行: 首先是正离子进攻烯烃, §2.2.6 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机制与取向 实验证明反应是分两步进行: 首先是正离子进攻烯烃, 然后才是负离子进攻碳正离子 一、亲电加成反应机制

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也是分两步完成:首先生 成三元环中间体溴鎓离子,然后,溴负离子从 背面进攻溴鎓离子,生成产物。 1 溴鎓离子 δ - +

1

一般规律 ① 烯烃与Br2、I2加成主要经过环状离子中间体。 烯烃与Cl2加成,更倾向于形成非环状碳正离子中间体。 加F2、H2、HX等为碳正离子中间体,而不是 环状离子中间体。

二、亲电加成反应取向 1、反应取向 烯烃与试剂(如X2)任一为对称时,加成产物只有一种。若不对称烯烃与不对称试剂(如H-X型酸性试剂)加成时,产物有两种。 2-氯丙烷 1-氯丙烷 90% 10%

Markovnikov规则(马氏规则): 不对称烯烃与不对称试剂加成时, 试剂中带正电荷部分总是加在含氢 较多的双键碳原子上,带负电荷部分 则加在含氢较少的双键碳原子上。

- 2、诱导效应(I) + δ CH3 — CH2—CH2 — Cl 供(给)电子的诱导效应----- +I 这种由于分子内电负性不同的原子或基团的影响,使相邻共价键的电子云偏移而发生极化,且键的极性可以通过静电诱导作用,沿着与其相邻的原子继续传递下去的现象-----诱导效应。 供(给)电子的诱导效应----- +I 吸(拉)电子的诱导效应----- -I

诱导效应的方向: 以C-H键中的氢作为参照标准 偏移的方向: Y--- C C---H C---X +I -I I = 0 δ - +

常见基团的电负性大小顺序如下: NR3 > NH4 > - NO2 > -CN > -COOH > -F >-Cl > -Br > -I > -OCH3 > -OH >-NH-CO-CH3 > -C CR >-C6H5 > -CH=CH2 > H > -CH3 > -CH2CH3 > -CH(CH3)2 > -C(CH3)3 > -COO- + + H前面的原子或基团为吸电子基 ( -I ) H后面的原子或基团为斥电子基( +I )

诱导效应的特点: 是分子中固有的永久性效应,表现为电 子云沿σ键发生移动。 ② 诱导效应具有加合性。 ② 诱导效应具有加合性。 ③ 诱导效应沿σ键由近及远同方向进行传 递,且随传递距离的增大,影响迅速减小,一般认为传递距离超过三个碳后可忽略不计。

3、 马氏规则的解释 + CH3-CH-CH3 Cl CH3CH=CH2 CH3CH2-CH2 CH3-CH-CH3 稳定性为: Ⅰ > Ⅱ (主) CH3CH2CH2 Cl Cl- Ⅰ Ⅱ CH3C =CH2 CH3 H Cl CH3-C-CH3 + CH3-CH-CH2 Cl CH3-C-CH3 CH3 Cl- (主) 稳定性为: Ⅰ > Ⅱ CH3-CH-CH2Cl CH3 Cl- Ⅱ Ⅰ CH3 CH3CH =C-CH3 H Cl CH3CH2-C-CH3 + CH3CH-CH-CH3 Cl CH3CH2-C-CH3 CH3 Cl- (主) 稳定性为: Ⅰ > Ⅱ CH3CH-CH-CH3 CH3 Cl Cl-

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3°R > 2°R > 1°R > CH3 + + + +

第二章 开链烃 §2-1 烷 烃 §2-2 烯 烃 §2-3 炔烃 §2-4 二烯烃

2.3 炔 烃 §2.3.2 炔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 §2.3.1 炔烃的结构 §2.3.3 炔烃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 炔 烃 §2.3.1 炔烃的结构 H — C C — H 炔烃——指分子中含碳碳叁键C C 的开链烃 。 炔烃通式: CnH2n-2 第三节 炔 烃 炔烃——指分子中含碳碳叁键C C 的开链烃 。 炔烃通式: CnH2n-2 §2.3.1 炔烃的结构 H — C C — H 0.12nm 0.106nm 180 。

乙炔分子的两个π键 乙炔结构模型 乙炔分子的形成

小结 C C 的特点 ① π电子的流动性比烯小,不易被极化; C C (0.12nm);C=C(0.133nm);C-C(0.154nm) ② C C 键长最短; (但比三个C-C 单键的键能要小345.6 × 3 = 1036.8 KJ / mol ) C C 835KJ / mol ; C=C 610 KJ / mol ; C-C 345.6 KJ / mol ③ C C 键能最大; ④ 叁键碳的电负性较大。 电负性: sp > sp2 > sp3 C—H 具有微酸性

2.3 炔 烃 §2.3.2 炔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 §2.3.1 炔烃的结构 §2.3.3 炔烃的化学性质

§2.3.2 炔烃异构现象和命名 1. 炔烃的异构-----与烯烃相似,有碳链异构和位置异构。 炔烃是否有顺反异构?Why? §2.3.2 炔烃异构现象和命名 1. 炔烃的异构-----与烯烃相似,有碳链异构和位置异构。 炔烃是否有顺反异构?Why? 2. 炔烃的命名-----与烯烃的命名基本一致,只把烯字改为炔字。 CH3-C C-CH3 (CH3)2CH-C≡C-H 2-丁炔 3-甲基-1-丁炔 CH3 —C — C C —C —CH3 CH3 H 2,2,5-三甲基-3-己炔

3. 烯炔的命名 ① 选主链 ● 选含有不饱和基团最多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CH2CH3 HC C-C = C-CH=CH2 CH2CH2CH3 CH2CH3 4-乙基-3-丙基-1,3-己二烯-5-炔 6 5 4 3 2 1 7 6 5 4 3 2 1 CH3-C C-CH-CH2–CH =CH2 CH=CH2 4-乙烯基-1-庚烯-5-炔 ● 若有等不饱和键和等碳原子数时,以双键多的链为主链。 7 6 5 4 3 2 1 CH2=CH-CH-CH=CH–CH =CH2 C CH 5-乙炔基-1,3,6-庚三烯

● 若两边等长的端有双键和三键时,则应从靠近双键端 开始 编号。 ② 编号 ● 尽可能使不饱和键的位码最小。 5 4 3 2 1 5 4 3 2 1 CH3-C C-CH =CH2 CH3-CH = CH-C CH 3-戊烯-1-炔 1-戊烯-3-炔 不叫 2-戊烯-4-炔 ● 若两边等长的端有双键和三键时,则应从靠近双键端 开始 编号。 6 5 4 3 2 1 HC C-CH2-CH2-CH=CH2 1-己烯-5-炔 ③ 命名时先烯后炔

2.3 炔 烃 §2.3.2 炔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 §2.3.1 炔烃的结构 §2.3.3 炔烃的化学性质

§2.3.3 炔烃的化学性质 炔烃类似烯烃,但不如烯烃活泼,C≡C三键中的π键也易断裂,发生加成、氧化、聚合等一系列化学反应。 ① 炔烃π电子的可极化性比烯烃小; 主要原因 ③ 炔烃是sp杂化,键长短。 ② 叁键的键能比双键大; 一、加成反应 1. 催化加氢 — C C — — C = C — H — C—C — H2 Pd 选择适当的催化剂可使反应停留在烯烃阶段。 CH3CH=CHCH2C≡CCH3 CH3CH=CHCH2CH=CHCH3 Pd / BaSO4 H2

2. 亲电加成 (活性:炔烃 < 烯烃 ) ① 与卤素加成 — C C — — C = C — Br — C—C — Br 红棕色 2. 亲电加成 (活性:炔烃 < 烯烃 ) ① 与卤素加成 — C C — — C = C — Br Br2 — C—C — Br Br2 红棕色 无色 ② 与卤化氢加成 H— C—C —H H Br HBr HX = HCl、HBr、HI H-C C-H HC = C H H Br HBr 不对称炔烃,产物符合马氏规则 HC C-CH2-CH=CH2 + Br2 HC C-CH2-CH-CH2 Br 1 mol

由分子内活泼氢 引起的官能团的 迅速互变而达到 平衡的现象。 2. 氧化反应 水合反应 H CH3-C=O H 重排 乙醛 HC≡CH + H-OH [ CH2=CH-OH] HgSO4 H2SO4 乙烯醇 1 互变异构 由分子内活泼氢 引起的官能团的 迅速互变而达到 平衡的现象。 乙炔水合产物为醛,其他炔烃水合产物为酮。 2. 氧化反应

用来鉴别含有R—C≡C—H特征的端基炔烃 3. 炔淦的生成 具有弱酸性 C — H 随 s 成分增加, 碳原子电负性增大 HC≡CH + AgNO3 + NH4OH AgC≡CAg ↓+ NH4NO3+ H2O 硝酸银氨(或Ag(NH3)2NO3) 乙炔银(白) 氯化亚铜氨(或Cu(NH3)2Cl ) RC≡CH + Cu2Cl2 + NH4OH RC≡CCu ↓+ NH4Cl + H2O 炔化亚铜(棕红) 用来鉴别含有R—C≡C—H特征的端基炔烃

2.4 二烯烃 §2.4.1 二烯烃分类、异构与命名 §2.4.2 二烯烃的结构 §2.4.3 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 2.4 二烯烃 §2.4.1 二烯烃分类、异构与命名 §2.4.2 二烯烃的结构 §2.4.3 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 §2.3.4 共轭二烯烃的加成反应

§ 2.4.1二烯烃的分类、异构与命名 二烯烃——含两个 C C 双键的烃。 1. 分类 2. 异构 二烯烃具有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及顺反异构 炔烃与二烯烃是同分异构体,通式: CnH2n-2 1. 分类 C = C = C 累积二烯烃(聚集) C = C— C = C 共轭二烯烃 C = C - (CH2)n-C = C ( n ≥1) 隔离二烯烃 2. 异构 二烯烃具有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及顺反异构

3. 命名 H2C = C-CH = CH-CH = CH2 CH3 H2C = C— CH = CH2 2-甲基-1,3 -丁二烯 2-甲基-1,3,5 - 己三烯

H3C-CH = CH—CH = CH-CH3 2,4-己二烯 CH3 H C = C 顺、顺-2,4-己二烯 (Z)、(Z)-2,4-己二烯 顺、反-2,4-己二烯 (Z)、(E)-2,4-己二烯 反、反-2,4-己二烯 (E)、(E)-2,4-己二烯

2.4 二烯烃 §2.4.1 二烯烃分类、异构与命名 §2.4.2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2.4.3 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 2.4 二烯烃 §2.4.1 二烯烃分类、异构与命名 §2.4.2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2.4.3 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 §2.3.4 共轭二烯烃的加成反应

§ 2.4.2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C = C— C = C 0.135nm 0.147nm sp2 C = C C— C 0.133nm 0.154nm 键长趋于平均(这是共轭二烯烃的特征之一) 平面分子; p轨道垂直于平面且彼此相互平行, 重叠; C1-C2, C3-C4双键; C2-C3部分双键。大键。

什么叫电子的离域? 例如:在共轭二烯中四个p轨道上的四个p电子的运动范围不再两两局限于C1-C2以及C3-C4之间,而是运动于整个四个碳原子核的外围而形成一个“大键”,这种现象叫电子的离域. 什么叫电子的定域?

2.4 二烯烃 §2.4.1 二烯烃分类、异构与命名 §2.4.2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2.4.3 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 2.4 二烯烃 §2.4.1 二烯烃分类、异构与命名 §2.4.2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2.4.3 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 §2.3.4 共轭二烯烃的加成反应

§ 2.4.3 共轭体系及共轭效应 共轭体系:能够形成包括两个以上的 原子核的“大键”的体系

共轭体系特点: 远程传递,在整个共轭体系中 传递的强度不减弱。 各原子共平面 不少于3个形成π键的p轨道 键长平均化 体系能量降低 电荷交替极化 体系能量降低 键长平均化 不少于3个形成π键的p轨道 共轭体系特点: 远程传递,在整个共轭体系中 传递的强度不减弱。

- - CH2 = CH — CH = CH2 δ + CH2 = CH — CH = O H+ 共轭体系类型 2. p -π共轭: 1. π-π共轭: CH2 = CH —X .. δ - + CH2 = CH — CH2

§ 2.4.3 共轭体系及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分为静态共轭效应和动态共轭效应两种。 § 2.4.3 共轭体系及共轭效应 即π电子离域对分子的影响 吸电子共轭效应------ - C 共轭效应用C 表示 供电子共轭效应------ + C 共轭效应分为静态共轭效应和动态共轭效应两种。 静态共轭效应——共轭体系中由于π电子离域使体系内能降低,键长平均化和静态极化作用,是分子内固有效应。

动态共轭效应:是指共轭体系受外界(电场、试剂等)作用时的极化现象。 丙烯醛 丁烯酮 动态共轭效应:是指共轭体系受外界(电场、试剂等)作用时的极化现象。 亲电试剂(如H+)进攻1,3-丁二烯分子

诱导效应( I ) 共轭效应( C )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主要特点 诱导效应----- 产生于原子间电负性的不同,该效应不 电子效应 共轭效应-----产生于π电子体系迅速传递,不因距离而 诱导效应----- 产生于原子间电负性的不同,该效应不 影响键的本质,是近程的。 减弱,是远程的。该效应改变了键的本质。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主要特点 诱导效应( I ) 共轭效应( C ) 产生原因 成键原子电负性不同 共轭π键形成,π电子离域 作用方式 通过σ电子沿分子链 通过π电子离域沿共轭 传递, 随碳链增长效 链传递,效应强弱不受共轭 应迅速减弱 链长短影响 导致结果 分子发生极化,受外 电子云密度分布趋于平 界影 响时可极化性增 均化,有影响因素时, 大 出现交替极化

注: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是两种不同的效应,一个分子可以同时存在这两种效应。若两种效应方向不同,则整个分子的极化由这两种效应的总和决定。 (-I效应) ( +C效应) δ + - μ=1.44D μ =2.05D

2.4 二烯烃 §2.4.1 二烯烃分类、异构与命名 §2.4.2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2.4.3 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 2.4 二烯烃 §2.4.1 二烯烃分类、异构与命名 §2.4.2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2.4.3 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 §2.3.4 共轭二烯烃的加成反应

§2.3.4 共轭二烯烃的加成反应 与亲电试剂发生加成反应时,可随反应条件不同得到 1,2-或1,4-两种取向不同的加成产物。 (共轭加成) §2.3.4 共轭二烯烃的加成反应 与亲电试剂发生加成反应时,可随反应条件不同得到 1,2-或1,4-两种取向不同的加成产物。 (共轭加成) 1,2-加成产物 1,4-加成产物 CH2=CHCH=CH2 H2 / 催化剂 Br2 , 4℃ HBr 40℃ 极性溶剂 CH3CH2CH=CH2 + CH3CH=CHCH3 CH2CHCH=CH2 + CH2CH=CHCH2 Br 30% 70% H CH2CHCH=CH2 + CH2CH=CHCH2 Br 20% 80%

产生二种加成产物的原因(反应历程): 以1,3-丁二烯与HBr反应为例: 有p-π共轭 无p-π共轭 稳定性: (Ⅰ) >(Ⅱ)

1,2-加成和1,4-加成是竞争反应,产物与反应条件有关: 极 性 溶 剂-------- 1,4 -反应为主 非极性溶剂------- 1,2 -反应为主 ① 溶剂有关: 极 性 强 弱:CH3COOH > CHCl3 > n-C6H14 1,4 反应产物: 70% 63% 38% 低温--------有利于1,2-加成 高温---------有利于1,4-加成 ② 与温度有关: 温度: 1,2-加成产物 1,4-加成产物 -80 ℃ 80 % 20 % 40 ℃ 20 % 80 % 4 ℃ 30 % 70 %

低温有利于1,2-加成反应,产物的比例是由反应速度决定的——称为动力学控制;在较高温度下以1,4-加成为主,产物比例是由产物的稳定性决定的——热力学控制。 在高温条件下有利于1,4-加成反应是 共轭二烯烃的特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