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體關係理論與親密關係 蔡順良 主講 101.10.01-15.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3 受訪者對於本校畢業生各項就業力表現的滿意程度 4 受訪者認為本校畢業生哪些就業力具有優勢.
Advertisements

論點 “ 自由 ” 主張 照顧 ” 弱勢 ” 父母 我 配偶配偶 子女子女 8 夫 妻.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客體關係理論*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第三章及第四章資產負債表的重點整理 取材自1.課本 2.鄭丁旺中會第九版 3.營業員題庫重點.
報告者: 黃春惠、劉姮戀、劉瓊珊、林玉平、穆磊 、許恩婷、潘宣露 參考PPT: 101學期報告同學 授課教師: 蔡順良 教師
客體關係和依附:理論、研究與應用 指導老師:蔡順良 老師 資料參考:吳玫瑩、楊麗英、雒怡寧的投影片
青春疑問句.
第二冊 第五課 行政法與生活 師大附中 陳采妍.
Winnicott的 客體關係發展觀 報告同學:陳靜如 蔡順良教授 指導/ 採用黃昕寧、許晨韋、林詩敏、雷爾伶 之報告.
志願服務倫理  高雄餐旅學院師資培育中心     馮莉雅 副教授.
Chp 2 行為與心理的生物基礎.
Fairbairn: 自我的動態結構 指導老師:蔡順良 教授 報告者:李宜潔、柯盈伶、張淳萱、許又云、 陳絹諺、劉櫻婕、賴加麗、鍾國誠
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 Klein的客體關係發展觀 指導老師:蔡順良教授 報告人:市立大 藝療二陳靜如.
生平簡介 Margaret S. Mahler (享年88歲) 原生家庭關係 : 父母 小妹
指導教授:林君憶老師 報告者:江秀英 日期: (三)
濫用藥物 姓名:林鴻源 下6B.
焦慮症個案處理及協作 講員:陳琦女士.
指導老師:蔡順良教授 報 告 人:心輔系博二洪怡菁 參考資料:左安妮等人投影片 報告日期:102/03/04
吳偉豪 許又云 楊諮燕 劉璐琍 鍾國誠 陳韋安 指導老師:蔡順良 教授 報告日期:
危險的親密關係型態: 邊緣性格/自戀性格夫妻的親密關係衝突
高雄中學家長讀書會 遇見未知的自己 高雄中學輔導中心艾韻華老師 99年1月7日上午9:30 作者:張德芬 出版社:方智.
勇敢作數碼父母 梁永泰.
創意知覺玩具提案 2012/9/10.
保良局余李慕芬紀念學校.
客體關係取向邊緣型人格疾患病理解析與介入
現代心理學 (重修版) 張春興 第一章 對現代心理學的基本認識.
日常生活教育.
Psychodynamics in Art Therapy
第七章 浪漫與殺手﹝婚前性行為,墮胎﹞   I.婚前性行為 「少年人,你要逃避淫行。」--- 聖經.
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 Otto f. kernberg 的客體關係理論
反移情與投射性認同 在治療上的意義 授課老師:蔡順良 教授 報告者:王映之、林佳慧、蘇亭尹、陳泓均.
無線射頻識別系統(RFID) 基本原理及發展與應用
危險的親密關係型態: 邊緣性格/自戀性格夫妻的親密關係衝突
科技輔具—遊戲應用 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凱惠 昶霆 耶!.
OBJECT RELATIONS THERAPY OF THE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EVELOPING THE AUTHENTIC SELF 報告者:志彬、怡仁、璧君 指導老師:蔡順良老師 PPT參考:徐伊萱 劉又綾 2014/06/03 客體關係.
Gamification 2017 遊戲化(Gamification ) 人本設計: 優化人類動機
BCY行動研究2011之後 上課日誌 隔週上課前兩天以 時間: 年 月 日  紀錄者: 檔案名: 上課日期+學生名字
創意管理 一. 組織設計與創意 1.各種組織設計對創意之影響 3hrs 2.團隊的建立(成員組合考量) 3hrs 3.團隊的溝通 3hrs
報告者:徐伊萱 劉又綾 指導老師:蔡順良老師 Ppt參考自:林智圓、游淑婉、黃宜靜
海報評比 班級:系統四甲 學號: 姓名:蔡飛宏 授課老師:唐蔚.
六9考題(物質循環) 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會經由哪兩種作用而循環不已? (10%)
哪些人是管理者? 管理者? 指和一群人工作,並藉由協調他人來完成工作,以便達成組織目標的人
用愛與智慧 ~成為孩子的伯樂 倪美英老師.
經濟學 學經濟.
新高中 通識教育科 教案設計分享會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許文忠老師 2019/4/25.
歸因:解釋社會行為 授課老師:林東龍 授課日期:2005/10/7.
Excel Institute Certified DISC Administrator 畢業同學
一、生命週期 二、經濟需求 三、收支狀況 四、人身風險事故 五、人生八大規劃 六、財務規劃
○○幼稚園(機構) 簡介 參觀日期 作者群.
報告人:蕭韻文、洪怡菁、陳湘芸、廖子慧 ppt資料參考來源:申慧君、簡秀芳、吳艾霓、呂筱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張德銳、丁一顧、李俊達、 簡賢昌、高紅瑛
邊緣性人格疾患的病理解析與治療 江國楨、美綺、沈煜棠、馬安妮、遲昊陽.
教育概論 教育原理與制度試題解題與分享 第五組
蔡順良 國立台灣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退休/兼任副教授
理想與現實 空談與貼地 可二:1-12.
「性」算在握 如何享受 上帝賜與我們婚姻中最親密的關係 2010 Apr 15 BLMCSS pfel.
美感教育概念分享 報告人| 張晏慈.
教育部增置國小圖書教師輔導與教育訓練計畫 圖書資訊教育教學綱要及教學設計小組 設計者:臺北市萬興國小 李惠珍老師
OTTO F. KERNBERG 的客體關係理論 資料整理:廖悅婷 林煜智 陳宣融 徐葦芸
人際歷程取向心理治療(I) 理論架構 李正源.
由Facebook看SNS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
超我服務 Service Above Self
優質形象建立與溝通技巧 魏麗敏.
苦海救生: -義工督導技巧.
文 體 介 紹 記 敍 文.
報告人: 新竹縣教育研究發展暨網路中心 辛文義.
Develop and Build Drives by Visual C++ IDE
兒童文學批評理論.
醫療影像圖檔處理與投影顯示 Project L 指導教授: 東吳大學資訊科學系副教授 鄭為民老師 組員 Java 3D組 - 郭慈芬、李亭瑩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客體關係理論與親密關係 蔡順良 主講 101.10.01-15

前言 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s Theory, ORT是心理動力取向的人格發展理論,也是人際-經驗取向的心理治療理論。它是一個很貼近每一個人的生命經驗與日常生活的理論。想要深入領會理論之美不能單靠brain(認知性的理解與記憶),更要用heart(個人生命經驗),才能體會與瞭解這個理論所闡述的內涵。

客體關係理論主張:人類行為的原動力在於「尋求客體」(object seeking) 。 個體的人際/心理困擾可以從「客體失落」(包括早期的與當下的) (object loss)切入加以概念化(Why and How) 。

1.早期的親子互動經驗是個人的自我概 念、對他人的心理意象、情緒發展與 人際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發展的 基礎。 2.個體在生命早期(大約三歲以前)與 主要照顧者的互動關係經驗會被個體 內化,成為個人內在的人我關係型態 (生命腳本的初稿)(p.5-6),而這樣的 關係型態常會在日後的人際關係中重 現 --- 代間傳遞與生命複製現象 (p.6-7)

統整的客體表徵 照顧者適當回應兒童的需求 分裂 內化 統整的自體表徵 客體表徵 內化 照顧者無法回應兒童的需求 內化 自體-客體 分裂 生之本能優勢 統整的客體表徵 好 照顧者適當回應兒童的需求 分裂 照顧者 壞 內化 統整的自體表徵 客體表徵 客體 情感經驗 內化 自體 攻擊本能優勢 照顧者無法回應兒童的需求 內化 好 壞 好 自體-客體 分裂 兒童 客體表徵 壞 好 壞 自體表徵 自體表徵 (照顧者的回應) 未分化/共生 自體-客體的分化與原始分裂 分化統整或次級分裂

客體表徵 他人形象知覺 投射認同 外在世界的重要他人(同儕 師長…) 投射 內攝 投射 內攝 兒童 早期的照顧者 個人的內在心理結構 內化 兒童 早期的照顧者 個人的內在心理結構 :生命腳本 內化 內化 自體表徵 客體表徵 投射 他人形象知覺 內攝 投射 生命腳本的驗證 投射認同 內攝 外在世界的重要他人(同儕 師長…)

代間傳遞與生命複製 子女 手足 同儕 師生 親密朋友 配偶 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 內化 內化 投射認同 投射認同 父 母 父 母 父 投射認同

3.內在客體關係/個人生命腳本型態(p.10) 引用Bowlby 的內在心理運作模式概念(internal working model) ,參考 Bartholomew & Horowitz (1991)的「兩向度四類型模式 」(p.9) Brennan, Clark, & Shaver(1998)的兩種依附取向 (anxiety vs. avoidance)

正向他人知覺 Preoccupied Secure 對於關係有預設的成見 自在的親密關係和自主 正向自我知覺 Dismissing 負向自我知覺 對於關係有預設的成見 自在的親密關係和自主 正向自我知覺 Dismissing Fearful 對於親密的恐懼與社會性逃避 對於親密的排斥與反依賴 負向他人知覺 圖2:Bartholomew(1990)的兩向度四類型模式

個人的生命腳本型態 有關自我的形象知覺 焦慮傾向 正向,低焦慮 負向,高焦慮 正向,低逃避 有關他人的形象知覺 我不好,你好 我好,妳好 偏執型 安全型 逃避傾向 負向,高逃避 我好,你不好 我不好,你不好 拒斥型 懼怕型

生命腳本與人際問題類型 「我不好–你好」 人際與情緒問題:焦慮、自卑、依賴、從眾、 「我好–你不好」 人際與情緒問題:理想化的自我形象、人際 缺乏主見 「我好–你不好」 人際與情緒問題:理想化的自我形象、人際 疏離、缺乏同理心 「我不好–你不好」 人際與情緒問題:退縮、恐懼、自暴自棄、 敵意、反社會

4.需求的滿足是行為發展的原動力 生之本能 攻擊本能 需求 不滿足 痛苦 Bad 需求 滿足 愉快 Good 概念化通則:匱乏 需要 驅力 行動 需求 滿足 愉快 Good 生之本能 攻擊本能 需求 不滿足 痛苦 Bad

好的、建設性傾向的生命腳本 ﹥ 生之本能 攻擊本能 < 扭曲的、毀滅傾向的生命腳本

換言之,客體關係理論所闡述的要義可以用以下的後設認知加以理解: 個體今日的關係型態展現與個人早期親子關係型態的驗證結果有關 個體今日的人際互動(尤其是成人的親密關係)更是「個人早期生命腳本內涵的印證與改寫的」歷程

客體關係理論重要建構與應用

1.客體 (Object):可做為個體欲力(libidinal drive)灌注(cathexis)的任何人事物(animate/inanimate) 等對象(諸如:重要他人 關係 工作 錢財 名譽 健康 寵物 …等) (Freud)。 2.客體失落(object loss):能滿足個體欲力/需求(亦即:能降低個體的驅力強度或緊張並得到快樂)的客體的匱乏或被剝奪。

3.客體關係單元:個人生命腳本的內容 與自體和客體互動有關的經驗的組合 它是認知的-情感的-行為的 客體表徵 自體表徵 情感經驗 正/負向 Good object/ Bad object Good me/ Bad me 它是認知的-情感的-行為的

梅蘭妮‧克萊恩 Mlanie Klein (1882-1960) 客體關係理論之母 嬰兒的內在心理結構:充滿本能驅力色彩的幻想(phantasy)

(混雜個體的本能性需求以及與外在客體實際接觸後的經驗所形成的主觀知覺感受,它是主觀的,想像的) Phantasy:嬰兒/案主的幻想(思) (混雜個體的本能性需求以及與外在客體實際接觸後的經驗所形成的主觀知覺感受,它是主觀的,想像的) Positions(心理位置/狀態):描述嬰兒 在不同發展時期的 phantasy a.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 b.depressive positions對於親密關係問題解析的啟示:

二分的認知-情感-行動問題的概念化 Splitting(分裂):認知-情感-行動方 面的全好 vs.全壞的分裂(也是一種防 衛形式)(當bad經驗 > Good經驗時啟動) splitting在親密關係問題上的應用: 二分的認知-情感-行動問題的概念化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個體在人際間的心理運作機轉(預測 誘導 驗證早期的自體和客體關係型態),包括正向和負向兩種方式。 (p.21)

內攝 人際互動中的投射性認同歷程 內在的自體/客體表徵 (印證或修正) 認知-情意-行為反應 (反移情) (主觀 vs.客觀) 投射(移情) (一致性 vs.互補性) 認同 內在的自體/客體表徵 (印證或修正) 認知-情意-行為反應 (反移情) (主觀 vs.客觀) 內攝 自體 客體 人際互動中的投射性認同歷程 (Back to p.11)

純關係取向的觀點 W.R.D. Fairbairn 深受Klein的影響,但論述焦點由本能衝動轉向關係取向 外在客體的互動經驗對於兒童內在自我結構發展的影響( Intrapsychic Structure) Bad Object 的內化與分裂: a. Rejecting Object b. Exciting Object

Fairbairn的早期客體經驗與內在自我結構的發展與影響 意識層面 投射 直接滋養 好客體 核心自我 repression 投 射 性 認 同 歷 程 潛意識層面 外在客體 Anti-libidinal ego Rejecting obj. 內在壞客體 分裂 內化 壞客體 Exciting obj. Libidinal ego 內攝 (內在客體意象) (自我的結構) (早期客體經驗) (外在的客體關係) 個 體 的 內 在 心 理 結 構 (引自:蔡順良老師整理101.04.16)

學者的重要建構介紹 D.W.Winnicott 受達爾文理論影響:強調環境及適應環境的重要性;認為在特定環境條件下,會有一種朝向正向發展的健康趨勢,只要有正確的供給,自然的成熟過程即可運作。

抱持環境(Holding Enviroment)和夠好的母親 (Good Enough Mother) 強調親職環境對自我形成的重要性,認為夠好的照顧環境,將有助於嬰兒的成長與成熟。 環境中的決定性影響因素即為母親的照顧。Winnicott 用夠好的母親(good enough mother)來描述供給嬰兒在生命早期有充分照顧親職功能的勝任照顧者。

【夠好的母親】呈現的三部曲 Holding:照顧者對於嬰幼兒所表現的good 和bad的涵容 (≒ unconditional) Handling: 照顧者對於嬰幼兒需求的適時適度的回應處理 Object Presenting:照顧者藉由對於嬰幼兒種種表現的涵容與需求的回應處理,嬰幼兒由於需求的滿足而感受到愉快的經驗,此時的照顧者就會被知覺為「好客體」(好媽媽)

反思: 1.什麼是【Good enough mothering environment】?【Not good enough mothering environment】(缺陷的環境)所指又為何? 2.為什麼【夠好的親職照顧環境】才是健康的成長環境?

「夠好的母親」在親密關係問題上的啟示 成為孩子/另一半夠好的父母/親密伴侶 對於重要需求的同理與回應 好客體經驗/矯正性經驗/貴人經驗)

真我(True Self ) vs.假我(False Self) 真我(自發性的存在) 沒有壓抑的,可以表達真正需求的,從外在環境可以得到回應的。 對現實環境認知較佳、思想行為自然率真、獨立自主、不介意表現內心兒童的一面。 假我 壓抑的,表達需求時不能得到大人的回應,轉而順從大人的需求。 不真實、疏離感、有條件的愛人、總是想做正確或操控的事。

換言之,假我即是在個體早期的發展階段中,母嬰的照顧關係無法適配嬰兒所需的幻想需求,當嬰兒表達意志被重複地誤解,母親的意志便替代他本身的意志。 假我會持續回應環境的要求,也建立一個虛假的關係,假我在關係中呈現的是一種不真實、無用、無能的感覺。(內心小小孩) 臨床意義與運用:親子關係或夫妻關係衝突的可能病理之一

Margaret S. Mahler 觀察正常的母親與嬰孩的互動。 對前語言期心理過程的論述。 「心理的誕生」與分離-個體化 99-1輔導增能—兼任諮輔老師督導工作坊 2011/1/14 Margaret S. Mahler 觀察正常的母親與嬰孩的互動。 對前語言期心理過程的論述。 「心理的誕生」與分離-個體化 個體化及認同形成→自我結構化。 結構化透過滿足與挫敗來完成。 拍攝於1970-1980之間 母親扮演輔助性自我的角色,可以處理的挫敗有 助於發展。 學務處諮商輔導組

心理誕生發展觀在臨床的意義與運用 從個案的問題特徵對照發展時期的特 性,覺察個案可能發生發展障礙與需 受到挫折的需求類型,以增進對於個 案的同理與回應方向。

心理誕生的四個階段 正常自閉期 正常共生期 (特殊需求:勝任的照顧 者以滿足全能感的幻想) 分離-個體化 (特殊需求:依賴 vs. 99-1輔導增能—兼任諮輔老師督導工作坊 2011/1/14 心理誕生的四個階段 正常自閉期 正常共生期 (特殊需求:勝任的照顧 者以滿足全能感的幻想) 分離-個體化 (特殊需求:依賴 vs. 獨立自主) 情緒上的客體恆常與個體性 生命第三年開始,沒有清楚終點。 客體恆常性(有生命的客體)(與 皮亞傑的客體恆存性(18-20 mons. 無生命客體)不同。 學務處諮商輔導組

反思: 1.病態的共生形成的原因為何? 2.病態的共生在親密關係問題上 的顯現有哪些? 3.分離-個體化發展缺陷在親密 關係問題上的顯現有哪些?

Heinz Kohut: (蛻變內化,心靈淨化) 健康的自體 Selfobject (貴人) 鏡映(mirroring) Transmuting Internalization (蛻變內化,心靈淨化)

基本的自戀需求:希望透過早期與自體客體的關係來滿足。 三極自體 tripolar self 自體成長是順著這三類的路徑去發展的: 想要 融合、接近 希望被讚美 grandiose Self 誇大的自體 Idealized Parent image 理想化的雙親影像 健康: 三極自體的平衡 另我的 (Alter-ego) Selfobject 被某個像自己一樣的人所了解 基本的自戀需求:希望透過早期與自體客體的關係來滿足。

統合的自體 由原始自我逐漸邁向統整自我必須具以下的條件: 1.有穩定健康的selfobject關係: 99-1輔導增能—兼任諮輔老師督導工作坊 2011/1/14 統合的自體 由原始自我逐漸邁向統整自我必須具以下的條件: 1.有穩定健康的selfobject關係: 把selfobject的功能內化為自己的心理功能,並取代外在selfobject的功能。 2.遭遇到適當的挫折: 在成長過程中遭遇到適當的挫折而非創傷性的經驗。 3.transmuting internalization(蛻變的內化 作用) :將客體所提供的selfobject function轉 化為自己內在心理結構的功能。 學務處諮商輔導組

將投射的壞客體經驗加以淨化後回應給對方 Transmuting Internalization

反思: 1.從Kohut的觀點,一個勝任的/有功能的父母或照顧者在親職照顧上的表現為何? 2.如何區分健康的自戀與病態的自 戀? 3.試想一個具有自戀人格傾向的人在親密關係上會有怎樣的表現?

問題與綜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