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產經濟學 單元三 不動產市場的供需與均衡分析
經濟體系的內涵與運作 $ 商品市場 物 家庭? 廠商? 政府? 要素市場 1.家庭—消費財貨與勞務、供給要素與儲蓄 不動產市場的供需與均衡分析 經濟體系的內涵與運作 ■經濟社會中三種行為主體(決策者) 1.家庭—消費財貨與勞務、供給要素與儲蓄 2.廠商—生產財貨與勞務、使用要素與投資 3.政府—使用財貨與要素、供給公共服務 $ 家庭? 廠商? 商品市場 要素市場 物 政府? 服務 稅
不動產市場體系的內涵與運作 不動產供給廠商,從要素市場購入生產投入(勞動力、土地、資本)所得($)流入家計單位,生產不動產商品流入不動產市場 家計單位,從不動產市場購入(承租)不動產商品,支出($)流入不動產供給廠商 家計單位、建商繳納相關稅賦,成為政府收入,來推動相關建設與政務(政府支出)
不動產需求分析 -家計單位的住宅需求分析 不動產市場的供需與均衡分析 ■消費者選擇行為-「在預算限制下追求效用最大 」 ●消費目的是為了滿足慾望 ,支出為消費代價 1.偏好(preference),消費者自己選擇消費的取捨基準 2.消費所獲得的滿足程度係以效用函數來衡量 3.預算限制,可用以支付消費組合的所得 4.無異曲線(indifference curve)(面),所有能達到某一效用水準的消費組合,畫在平面(二維)(或多維),即為一無異曲線(面),又可稱為等效用曲線
家計單位的住宅需求分析 ※前提已知:1.消費二商品(X , Y);PX、PY表價格 不動產市場的供需與均衡分析 ■最適消費選擇的決定 2.可用以支付消費組合的所得為 I 3.U(X,Y):效用函數 U3 X商品量 Y商品量 U1 U2 B C A O X* Y* 1.BC線:預算限制線(I = PX*X+PY*Y) 2.U1、U2、U3…. :等效用線 3.OB= I / PY;OC= I / PX 4.A點:U2與BC線之切點,最適點 ※條件: 5. (X*、Y*):兩財貨的需求量
家計單位的住宅需求分析 -住宅消費選擇模型 不動產市場的供需與均衡分析 家計單位的住宅需求分析 -住宅消費選擇模型 ●家庭消費劃分為 1.住宅消費(H),價格PH; 2.非住宅之一般商品消費(C),價格PC; 3.休閒娛樂消費(L),價格PL ●U=U(H,C,L);設Y可支配所得,Y=PH*H+PC*C+PL*L ●消費決策 最適消費組合 (H*,C*,L*)
家計單位的住宅需求分析 -住宅消費區位選擇模型 不動產市場的供需與均衡分析 家計單位的住宅需求分析 -住宅消費區位選擇模型 ●引入區位變數(R:距離市中心的距離) 1.不同區位住宅的價格不同 PH是區位的函數 2.通勤成本(TC)隨住宅區位而不同,是區位的函數 ●決策模型 ?通勤成本與住宅價格間有替代關係嗎?
不動產需求分析 不動產市場的供需與均衡分析 ■需求量的定義 ■需求函數 ●需求量(quantity demanded),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其他條件未變,給定某一商品價格,潛在購買者,對該商品願意且能夠購買的數量 ■需求函數 ●描述「需求量」與「影響需求因素」之間關係的函數 ●需求量 = F ( 本身商品價格;其他影響條件) ●價格改變,需求量改變;其他條件改變,需求改變
不動產市場的供需與均衡分析 不動產需求分析 ●需求量改變VS.需求改變 P P A A’ D’ D D Q Q
不動產需求分析—影響因素 不動產市場的供需與均衡分析 ■影響不動產需求的其他條件(非本身價格) 1.其他型式(或區位)的不動產價格 ●其他商品或勞務的價格 1.其他型式(或區位)的不動產價格 2.家計單位其他消費的價格 ●所得水準 ●偏好 ●預期-消費的跨期替代 1.當期太貴,預期未來會降價而減少當期量或延後購買 2.預期利率會降而延期購買
不動產需求分析—影響因素 2.金融與財經政策與措施 1.景氣循環 3.貨幣政策 -利率水準、金融業務規定 -擴大公共投資、減稅、增值稅減半 不動產市場的供需與均衡分析 ●計畫與管制體系及公共投資建設 1.農地釋出政策 2.全面實施容積率管制 3.非都市土地開發審議規範 ●總體經濟因素 4.其他資產市場的發展狀況 2.金融與財經政策與措施 -利率水準、金融業務規定 -擴大公共投資、減稅、增值稅減半 1.景氣循環 3.貨幣政策 -調整準備率、重貼現率、公開買賣債劵來控制貨幣供給 -賣出債券 貨幣供給減少、物價水準降;反之 -影響經濟(長期,費雪效果:名目利率與物價水準連動)
不動產需求分析—影響因素 ※價格、供給、需求、及其他影響因素彼此常是相互關聯, 互為因果的。 不動產市場的供需與均衡分析 ●總體社會因素 1.人口數(結構)、家庭數(結構) 2.資訊傳遞技術與機制 3.交通運輸條件 4.政府的住宅政策 5.治安狀況 6.兩岸的穩定性 ※價格、供給、需求、及其他影響因素彼此常是相互關聯, 互為因果的。
不動產需求分析—需求類型 -動機在追求長期且穩定的增值;第二住宅、店面,短期獲取租金收入,長期保值或增值 不動產市場的供需與均衡分析 不動產需求分析—需求類型 ■依動機,不動產需求之內涵可概略分為: ●不動產的「使用(use)」需求,表為Du -家計單位居住、或兼營事業使用;消費財與資本財 ●不動產的「投資(investment)」需求,表為Di -動機在追求長期且穩定的增值;第二住宅、店面,短期獲取租金收入,長期保值或增值 ●不動產的「投機(speculation)」需求,表為Dsp -動機在謀求短期的資本利得,賺取差價
不動產需求分析—需求類型 不動產市場的供需與均衡分析 ■長、短期需求 P DU P DS DSP 1.短期需求線較陡直 2.價格需求彈性小 Q Q P DSP P DI DU DL 1.長期需求線較平緩 2.價格需求彈性大 Q Q
不動產供給分析 —廠商理論 2.興建一樓層的造價(PF)已知,且不同層造價相同 3.土地價格已知(PL) 不動產市場的供需與均衡分析 不動產供給分析 —廠商理論 ■建商的不動產興建決策 ●最適開發決定的假設: 1.產品已決定、價格已知(每坪樓地板售價已知且固定) 2.興建一樓層的造價(PF)已知,且不同層造價相同 3.土地價格已知(PL) 4.興建技術F(.)已定(建築興建的生產函數確定) 5.設建築開發只使用二類要素:土地(L)、資本(K) 6.總開發成本已知(=C)且固定;不考慮法令限制 ●最適興建決策的問題 既定售價、興建成本下,追求樓地板面積(Q)最大
尋找某一投入組合,使得在此組合下產生最大的Q 不動產市場的供需與均衡分析 不動產供給分析 —廠商理論 追求利潤最大 ■最適興建決策的問題 既定售價、興建成本下,追求樓地板面積(Q)最大 MAX Q = F(L,K) Subject to C = PL×L + PF×K 其中,Q:樓地板面積;F(L,K):生產函數 L、K:分別表為土地、資本(樓層)數量 C:總興建成本 PL、PF :分別表為土地、資本(樓層)的價格 尋找某一投入組合,使得在此組合下產生最大的Q
不動產供給分析 —廠商理論 1.AB線表等成本線;由不同要素(L,K)組合點所組成,各點具有相同的興建成本C 不動產市場的供需與均衡分析 不動產供給分析 —廠商理論 1.AB線表等成本線;由不同要素(L,K)組合點所組成,各點具有相同的興建成本C 2.Ι1、Ι2、Ι3表樓地板面積分別為Ι1、Ι2、Ι3的等產量線;由不同(L,K)組合點所組成,同一線上點所興建出的樓地板面積相同 3.在固定興建成本下,建商追求興建最大的樓地板面積;最大的樓地板面積會發生在等產量線與等成本線相切時,即點E 4.在點E,建商興建H*樓,使用L*土地 5.最適開發樓地板面積 Q*=F(H*、L*)= I2 ■等產量-等成本分析
不動產供給分析 不動產市場的供需與均衡分析 ■供給量的定義 ■供給函數 ●供給量(quantity supplied),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其他條件未變,給定某一商品價格,潛在銷售者,對該商品願意且能夠提供銷售的數量 ■供給函數 ●描述「供給量」與「影響供給因素」之間關係的函數 ●供給量 = F (本身商品價格;其他影響條件) ●價格改變,供給量改變;其他條件改變,供給改變
不動產供給分析—影響因素 不動產市場的供需與均衡分析 ■影響不動產供給的其他條件(非本身價格) ●其他商品的價格 ●預期-供給的跨期替代 ●生產投入(要素)的價格、生產技術 ●計畫與管制體系 ●總體經濟因素 ●總體社會因素 ●(外部性)地區發展的環境條件
土地經濟供給的影響因素 —利用土地的知識與科學技術 這些知識與技術,可降低土地開發與利用的成本,增加經濟供給 沙漠土地原無法做為農業、住宅、商業,但經知識與技術的進步,克服了使用的限制後成為經濟供給。例如:拉斯維加斯(賭城) 各種土地利用的限制不同、而知識與技術進歨的程度也不同,故此因素的影響隨用途有差別 各產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可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獲利,此會促進土地的經濟供給
土地經濟供給的影響因素 —交通運輸技術的進步 交通運輸技術進度,降低空間阻隔、改善地區的可及性(地區到達難易程度的衡量),節省了交通成本,擴大土地利用空間範圍,增加經濟供給 距離 $ O A B D E F C G H I S 1.O點表市中心,設為所有收益的發生地,因無交通成本,故OA表市中心處的淨收益 2.各地點活動者可產生的收益=OA,但淨收益隨地點距離需支付的交通成本而不同 3.E點交通費FG,淨收益EF;B點交通費BD=OA,故淨收益=0;AFB為淨收益線;B點以外地點的淨收益<0,故不於此居住 4.當交通技術進步,交通費節省。如B點交通費減至DI,其外地點淨收益>0直到C點,淨收益線變為AIC,居地範圍擴大… 土地
不動產供給分析—影響因素 1.基盤設施(infrastructure) 2.交通路網-道路系統型式不同,會有不同交通時間 不動產市場的供需與均衡分析 不動產供給分析—影響因素 ■(外部性)地區發展的環境條件 1.基盤設施(infrastructure) -基礎性公共建設;供水、電力、電信、交通系統等 -公共(資本)服務與私人(資本)服務的替代或互補 2.交通路網-道路系統型式不同,會有不同交通時間 -交通量=f(土地使用);土地使用=f(交通量) 3.聚集經濟(聚集 經濟) -聚集增、成本降、報酬增、聚集再增;聚集不經濟 -廠商聚集、成本降、地租與地價增、廠商與人潮、商圈
土地經濟供給的長期供給線 長期(廣域)的土地經濟供給線應為向右上方延伸的曲線,why? 供給線的高度反映該邊際供給量的成本。長期(或廣域)而言,地區內某種用途土地供給量是可變動的(經由潛在其他用途土地的變更與開發)。當地價格較低時,由開發成本低的區位土地先供給出來,隨地價上漲,開發成本高的土地也陸續供給出來,故其滿足供給法則 長期供給線的供給彈性較短期的大
土地經濟供給的短期供給線 短期(小範圍)的土地經濟供給線為向右上方延伸的曲線,但可能會有後彎部分,why? 隨地價上漲,由低開發成本向高開發成本的土地陸續供給出來,故供給線仍為向右上延伸的曲線 當土地價格上漲至某水準後,土地的供給量可能不增反減,形成供給線後彎現象 土地 $
土地經濟供給的短期供給線 短期(小範圍)供給線後彎現象的解析 短期(小範圍)內某種土地的存量不變,即指無法經由變更與開發來增加其存量。故當土地使用需求增加時,此種土地價格會持續上漲 當土地價格上漲(價格效果),所有權人的二方面行為(出售、閒置)的代價會改變: 出售的(機會)成本:閒置土地的增值效益 閒置的(機會)成本:開發或出售土地的效益 此二方面行為代價的改變,使供給決策也改變
土地經濟供給的短期供給線 價格效果=所得效果+替代效果 所得效果:資源使用價格不變,純因所得增加所導致資源使用決策的改變 地價上漲,資產價值增加,所有權人可能會增加出售土地、也可能會增加閒置土地(同增) 替代效果:效用不變下,純因資源的相對價格改變,而引發增加相對低價、減少相對高價的使用 地價持續上漲,增值潛力大,出售的代價明顯增加,使所有權人可能會增加閒置,而減少出售 由淨效果決定出是增加閒置土地(惜售)
市場均衡與調整 1.均衡:Qs=Qd;穩定狀態(Qe,Pe) 2.當P>Pe,超供;當P<Pe,超需 不動產市場的供需與均衡分析 市場均衡與調整 ■供需均衡與調整 1.均衡:Qs=Qd;穩定狀態(Qe,Pe) 2.當P>Pe,超供;當P<Pe,超需 3.無論是超供或超需,市場狀態均不穩定,價格調整至均衡 4.價格影響供需量;價格以外的其他條件改變,供給或需求變動,均衡改變 超額供給 D S E P 超需 Pe Qe Q
市場均衡與調整—比較靜態分析 2.判斷(1)影響的方向(增或減)? 3.比較原均衡與新均衡之差異 開發成本增加,供給減少 不動產市場的供需與均衡分析 市場均衡與調整—比較靜態分析 ■比較靜態分析,是評估市場因素變動或政府政策措施效果的有效工具 ●三步驟 1.判斷變因影響在D或S或二者? 2.判斷(1)影響的方向(增或減)? 3.比較原均衡與新均衡之差異 ●例如:山坡地開發管制更嚴格 開發成本增加,供給減少 E E’ D S S’
市場均衡與調整—租金管制政策分析 1.當設定租金R1<Re時,有超需須分配 2.房東以收取「非貨幣租金」篩選分配 不動產市場的供需與均衡分析 市場均衡與調整—租金管制政策分析 ■房租租金管制—限定市場租金不得超過某一水準 D D’ S Re R2 R1 Q1 E E’ 租屋量 $ 1.當設定租金R1<Re時,有超需須分配 2.房東以收取「非貨幣租金」篩選分配 3.租屋者負擔R2=R1+非貨幣租金 4.未取得租屋者離開市場,D D’ S’ D D’ S Re R2 R1 Q1 E E’ 租屋量 D” Q2 $ 5.長期下,收入降,S S” 6.供給減少又引起D’ D” 7.連串變動後,均衡(Q2,R1) 8.屋舊、無長期投資、環境惡化
地價上漲的原因與影響及抑制方法 地價上漲的原因 需求拉動的地價上漲 人口增加、所得增加、經濟成長、產業投資需求增加等因素,使得土地需求增加而拉動地價上漲 供給減少帶動的地價上漲 預期(惜售)、相關管制法令的更加嚴格、土地改良投入要素的價格上漲等因素,使土地供給減少而帶動地價上漲
地價上漲的原因 需求或供給拉動的地價上漲 S2 $ S1 E2 E3 E1 D2 D1 土地
地價上漲的原因—物價上漲? 物價上漲是否會帶動地價上漲? 物價漲 工資可能漲 實質所得改變 住宅需求改變 地價改變 物價漲 工資可能漲 實質所得改變 住宅需求改變 地價改變 物價漲 通貨膨脹疑慮 追求財富保值 購地需求增加 地價漲 短期內:物價漲 要素生產力增加,在生產投入未明顯上漲時,廠商投資需求增加土地需求增加 地價漲 長期下:物價漲,各種財貨與生產要素漲,廠商投資需求不增反減,地價降 物價溫和上漲很可能帶動地價上漲;各種物價上漲的速度、程度不盡相同,所以各土地上漲的情況也不同
地價上漲導致物價上漲? 贊成者觀點 蕭錚:高額地租轉嫁,故地價漲會導致物價漲 殷章甫:地價漲、薪資漲、生產成本增、物價漲;成本拉動的通貨膨脹 殷章甫:商品生產成本雖增加,但各種商品上漲程度不一、價格需求彈性也不同、轉嫁能力不同 價格需求彈性大的商品,生產者的漲價能力? 價格需求彈性小的商品,生產者的漲價能力?
地價上漲導致物價上漲? 反對者觀點:林英彥 地價對生產者的影響:廠商不一定轉嫁成本;區位佳土地因商績(業績)佳,商品需求大而物價漲,進而導致地租漲 地價對消費者的影響:地價漲,消費者所得不變下,壓縮商品的消費支出,物價可能降 地價對信用膨脹的影響:有主張者認為,地價漲、擔保能力增、貸款額度增信用膨脹、物價漲 其主張:貸款用於投資非消費,故物價不變
地價上漲導致物價上漲? 信用增加用於投資有兩種相互抵銷的效果: 貨幣供給增加,產生通貨膨脹 投資使生產力提升,平均生產成本降,物價降 兩種效果孰大,視貨幣政策、價格彈性、及生產力提升效果、市場結構而定 貨幣政策:中央銀行藉由貨幣供給量的控制來影響經濟活動的措施 操作三大法寶:法定準備率、重貼現率、公開市場操作債券買賣,控制貨幣供給,控制通膨
物價與地價關係—總結 地價屬物價的一環,物價變動對地價變動的影響程度較明顯 地價為生產成本一部分,地價變動影響生產成本,但增加程度可經由生產與管技術提升而化解、同時成本增加轉嫁至物價上,也隨產品特性而異,故地價變動影響物價較不明顯 物價可靠生產技術、生產規模、進口來調整,故其價格變動幅度較小 地價因土地不可生、不可移動、數量有限,故其市場價格調整能力小、變動幅度較大
地價上漲的影響 地價上漲的正面影響 所有權人的資產增加 房地產交易活絡(景氣),業者收益增加 土地稅收增加 促進土地利用、加速更新 抵押品價增,銀行風險降? 地價下跌衝擊金融體系 地價 造價 造價線 地價分擔線 樓層數
地價上漲的影響 地價上漲的負面影響 地價漲,加深住宅問題的嚴重性? 在更新速度慢、分區管制約制的限制下 誘發土地投機風氣、扭曲資金市場、影響經濟 資金需求增,引發利率上漲,影響投資 地價漲,資產膨脹但生產力未増,泡沫經濟泡沫化,影響金融體系,影響經濟 擴大所得分配的不均,影響社會的穩定性 延緩公共建設速度,影響生活環境品質 投資成本增抑制部分產業的投資;生產成本增、競爭力降 地價、房價的因果關係
地價上漲對土地利用的影響 正面影響 增加土地開發,邊際土地向外擴張 加強土地的集約利用 加速更新改建、增加住宅的供給 負面影響 延緩土地開發、易生投機預期 公共建設用地取得困難 造成土地利用不當(例:侵蝕農地、環境敏感地)
抑制地價過度上漲的措施 地價隨人們生活需求的成長而有自然成長趨勢,地價自然成長反映效用或利潤的增加,無須干涉 當地價因人為炒作、或供需失衡而上漲時,政府才須干預 抑制措施可分為二方面: 增加土地供給 降低土地需求
抑制地價上漲—供給面措施 開發新市鎮或新社區,增加土地的供給 林口新鎮,紓解台北市過度集中發展的壓力 大坪頂新鎮,作為臨海工業區勞動力居地 空地限期使用,增加土地的供給 土地變更限期開發,預期恢復原使用編定 課征空地稅增加持有成本,未實施;照價收買,無財力 辦理市地重劃 視政府人力、財力、景氣,而有不同辦理意願
抑制地價上漲—供給面措施 獎勵都市老舊地區辦理更新 容積率獎勵;近期有加碼,效應? 獎勵都市地區零星工業區廠商遷廠 彈性放寬工業區土地變更的相關規定 經濟部編工業區解編辦法、都市計畫工業區檢討變更審議規範
抑制地價上漲—需求面措施 減少土地的金融放款、或增加放款的限制、或提高放款利率 健全不動產金融制度,減少土地貸款浮濫 按實際交易價格課征土地增值稅 課征空地稅 此等措施均在抑制不當需求,或增加有效需求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