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7 孔口流动 小孔在液压与气压传动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本节将分析流体经过薄壁小孔、短孔和细长孔等小孔的流动情况,并推导出相应的流量公式,这些是以后学习节流调速和伺服系统工作原理的理论基础。
Part 1.7.1 薄壁小孔 薄壁小孔是指小孔的长度和直径之比l/d<0.5的孔,一般孔口边缘做成刃口形式如图1-26所示。各种结构形式的阀口就是薄壁小孔的实际例子。 当流体流经薄壁小孔时,由于流体的惯性作用,使通过小孔后的流体形成一个收缩截面Ac(见图1-26),然后再扩大,这一收缩和扩大过程便产生了局部能量损失。当管道直径与小孔直径之比d/d0≥7时,流体的收缩作用不受孔前管道内壁的影响,这时称流体完全收缩;当d/d0<7时,孔前管道内壁对流体进入小孔有导向作用,这时称流体不完全收缩。 图1-26 通过薄壁小孔的流体
列出图1-26中截面1-1和2-2的能量方程,并设动能修正系数α=1,有 式中,∑hζ为流体流经小孔的局部能量损失,它包括两部分:流体流经截面突然缩小时的hζ1和突然扩大时的hζ2。 由前知 经查手册得
由于Ac<<A2,所以 将上式代入能量方程,并注意到A1=A2时,v1=v2,则得 (1-91) 式中 Cv——小孔速度系数, ; Δp——小孔前后的压差, 。
液体流经薄壁小孔的收缩系数Cc可从图1-27中查得。 由此得流经小孔的流量为 (1-92) 式中 A0——小孔的截面积; Cc——截面收缩系数,Cc=Ac/A0; Cd——流量系数,Cd=CcCv。 液体流经薄壁小孔的收缩系数Cc可从图1-27中查得。 图1-27 液体的收缩系数
气体流经节流孔的收缩系数Cc’由图1-28查出。 液体的流量系数Cd的值由实验确定。在液流完全收缩的情况下,当Re=800~5000时,Cd可按下式计算 (1-93) 当Re>105时,Cd可以认为是不变的常数,计算时取平均值Cd=0.60~0.61。 图1-28 气体流经节流孔的收缩系数
在液流不完全收缩时,流量系数Cd可增大至0.7~0.8,具体数值见表1-19。当小孔不是刃口形式而是带棱边或小倒角的孔时,Cd值将更大。 0.1 0.2 0.3 0.4 0.5 0.6 0.7 Cd 0.602 0.615 0.634 0.661 0.696 0.742 0.804 气体的流量系数一般取Cd=0.62~0.64。 由式(1-92)可知,流经薄壁小孔的流量q与小孔前后的压差Δp的平方根以及小孔面积A0成正比,而与粘度无关。由于薄壁小孔具有沿程压力损失小、通过小孔的流量对工作介质温度的变化不敏感等特性,所以常被用作调节流量的器件。正因为如此,在液压与气压传动中,常采用一些与薄壁小孔流动特性相近的阀口作为可调节孔口,如锥阀、滑阀、喷嘴挡板阀等。流体流过这些阀口的流量公式仍满足式(1-92),但其流量系数Cd则随着孔口形式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区别,在精确控制中尤其要进行认真的分析。详细内容可参考附录A。
Part 1.7.2 短孔和细长孔 当孔的长度和直径之比0.5<l/d≤4时,称为短孔,短孔加工比薄壁小孔容易,因此特别适合于作固定节流器使用。 短孔的流量公式依然是式(1-92),但其流量系数Cd应由图1-29查出。由图中可知,当Re>2000时,Cd基本保持在0.8左右。 式中,液体流经细长孔的流量和孔前后压差Δp成正比,而和液体粘度μ成反比。因此流量受液体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这一点和薄壁小孔的特性明显不同。 当孔的长度和直径之比l/d>4时,称为细长孔。流经细长孔的液流一般都是层流,所以细长孔的流量公式可以应用前面推导的圆管层流流量公式(1-82),即 5 8 1 . ) ( l dRe 图1-29 液体流经短孔的流量系数
Part 1.7.3 气动元件的通流能力 1. 流量特性 有效截面积S值 单位时间内通过阀、管路等气动元件的气体体积或质量的能力,称为该元件的通流能力。目前通流能力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示方法,即有效截面积S值、流通能力C值、国际标准ISO/6358流量特性参数等。 1. 流量特性 有效截面积S值 流体流过节流孔时,由于流体粘性和流动惯性的作用,会产生收缩。流体收缩后的最小截面积称为有效截面积,常用S表示,它反映了节流孔的实际通流能力。
(1-97) 气动元件内部可能有几个节流孔及通道,它的有效截面积是指在通流能力上与其等效的节流孔的截面积。 气动元件有效截面积S的值可通过测试确定。图1-32所示为电磁阀S值的测试装置,它由容器和被测气动元件(图中为电磁阀)连接而成。若容器内的初始压力为p1,放气后容器内的剩余压力为p2和温度为室温T,则由容器的放气特性测得放气时间t,便可通过下式计算出气动元件的有效截面积S值 图1-32 电磁阀S值的测试装置 (1-97)
(1-98) (1-99) 气动元件串联或并联组合后的有效截面积分别按式(1-98)和式(1-99)计算。 串联时 并联时 式中 S——气动元件的有效截面积,单位为mm2; V——容器的体积,单位为m3; t——放气时间,单位为s; p1——容器内的初始相对压力,单位为MPa; p2——容器放气后的剩余相对压力,单位为MPa; T——室内的热力学温度,单位为K。 气动元件串联或并联组合后的有效截面积分别按式(1-98)和式(1-99)计算。 串联时 (1-98) 并联时 (1-99) 式中 S——气动元件组合后的等效有效截面积,单位为mm2; Si——各气动元件相应的有效截面积,单位为mm2。
流通能力C值 当阀全开,阀两端压差Δp =0.1MPa,液体密度ρ0=1000kg/m3时,通过阀的流量为qv,则定义该阀的流通能力C值为 式中 C——阀的流通能力,单位为m3/h; qv——实测液体的体积流量,单位为m3/h; ρ——实测液体的密度,单位为kg/m3; Δp——被测阀前后的压差,单位为MPa。 (1-100) 用C值表示气动元件流量特性,只在元件上的压降较小时较合理,否则误差较大。 有效截面积S 值与C值的换算关系为 (1-101)
国际标准ISO/6358流量特性参数 (1-102) (1-103) 第Ⅰ组用声速流导c(单位为m3/(s·Pa))和临界压力比b表示 (1-102) (1-103)
(1-104) (1-105) 第Ⅱ组用压缩效应系数s和有效面积A(单位为m2)表示 式中 p1*——处于临界状态下气动元件上游绝对压力,单位为Pa; T1*——处于临界状态下气动元件上游温度,单位为K; qm*——处于临界状态下气动元件的质量流量,单位为kg/s; Δp——被测气动元件前后两端压降,单位为Pa p1——被测气动元件上游绝对压力,单位为Pa; qm——被测气动元件的质量流量,单位为kg/s; R——气体常数,单位为J/(kg·K); T0——标准状态下空气的温度,单位为K; ρ0——标准状态下空气的密度,单位为kg/m3。
图1-33所示为国际标准ISO/6358根据气功元件的类型而提出的测试声速流导c和临界压力比b的两种试验装置回路。试验时,只要测定临界状态下气流达到的p1*、T1*和qm*以及任一状态下气动元件上游压力p1及通过元件的压力降Δp和流量qm,分别代入式(1-102)~式(1-105),即可算出c、b或s、A。 采用ISO/6358标准的流量特性参数,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气动元件的性能,而且实际使用时较方便。这两组参数的含义也很明确:c 值是指气动元件内气流速度为声速时的通流能力,它反映了处于临界状态的气动元件,上游单位压力可允许通过的最大流量,c 值越大说明气动元件的性能越好;b 值反映了气动元件达到临界状态所必需的条件,在相同的流量条件下,b 值越大,说明在气动元件上产生的压降越小;同样,s 值反映了气动元件达到临界状态所需要的最低压缩程度,在相同条件下,s 值越大,说明气动元件中气体介质消耗的能量越小;A值反映了被测元件处于不可压缩流体流动状态,在相同压差下,流过相同流量的理想节流孔口的有效面积,A值越大,说明气动元件在低速流动时的流量特性越好。
a)适用于元件具有出入接口的试验回路 b)适用于元件出口直通大气的试验回路 Фd2 图1-33 ISO/6358标准的试验装置回路 a)适用于元件具有出入接口的试验回路 b)适用于元件出口直通大气的试验回路 1—气源 2—减压阀 3—截止阀 4、7—流量计 5—被测元件 6—节流阀 8—压差计 9—压力表 10—温度计
2. 流量计算 在气压传动中,空气的流量有体积流量和质量流量之分。 体积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某通流截面的空气体积,单位为m3/s; 质量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某通流截面的空气质量,单位为kg/s。 由于空气的压缩性和膨胀性,体积流量又可分为自由空气流量和有压空气流量。 自由空气流量:在绝对压力为0.1013MPa和温度为20℃条件下的体积流量; 有压空气流量:在某一压力和温度下的体积流量值。
不可压缩气体通过节流孔的流量 (1-106) 在温度相同条件下,自由空气流量qz与有压空气流量q之间的关系为 式中 p——有压空气的相对压力,单位为MPa。 不可压缩气体通过节流孔的流量 当气体流速较低(v<5m/s)时,可不计压缩性的影响,通过节流孔的流量仍可按式(1-92)计算,即 式中符号意义同式(1-92)。
液压与气压传动 可压缩气体通过节流孔的流量 当气流以较快的速度通过节流孔时,需计及压缩性的影响,则采用有效截面积S计算的流量公式为: 亚声速 时 (1-107) 超声速 时 (1-108) 式中 qz——自由空气流量,单位为m3/s; S——有效截面积,单位为mm2; p1——节流孔口上游绝对压力,单位为MPa; p2——节流孔口下游绝对压力,单位为MPa; Δp——压差(Δp=p1-p2),单位为MPa; T1——节流孔口上游的热力学温度,单位为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