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動曼谷的風.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周刊 总第 40 期 2013 年 9 月 22 日 本期编辑:叶放放 温州滨海学校教科室主办. 心 理 画 外 音 —— 绘画心理分析技术.
Advertisements

安徽省立医院 普外科 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 仁慈 诚信 求实 创新 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 热烈欢迎 — 市卫生局领导及评审专家 莅临我院指导工作!
如何培養美感  本書綱要及作者  蔣 勳教授談美感  美感內容與實際案例  中國繪畫與書法之美  中國蘇州庭院的建築之美  西洋  法國羅丹愛的作品  法國蒙馬特母親的形象  英國泰納的暴風雨場景  法國摩絡的心中有愛  讀書會與郵政經營 1 郵政人事人員訓練演講
如何提升子女的語言思維能力. 思考 是一項「目標導向」的活動 例:解決問題、探究新知 接收 信息 帶出信息 的意義 [ 了解、構思、推理、 判斷、採取行動 ] 思考 處理過程 過程中需處理當下接收的資訊,以及已有的知 識經驗.
指導教師:柯伶玫 老師 組 員:M98B0101 陳寶雲 M98B0103 成威廷 M98B0206 楊雨瑄
G-DRAGON One of a kind.
餐旅會計學 Ch2 借貸法則.
高大山老师 追思会.
国内社会热点问题 (上) 文法学院 汤晓颖.
霍乱知识讲座 (Cholera) 中国援加纳医疗队.
课题:  人类活动与气候 ——探讨“全球变暖”.
中華技術學院通識中心 助理教授 羅中展 通識專題巡迴講座 旅行與旅行文學 中華技術學院通識中心 助理教授 羅中展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理念、经验与思考 —以《金融投资学》国家精品课程为例 山东大学 胡金焱 广州
欢迎各位专家莅临指导 常熟市梅李中学 张钰鸿
舊約目錄 及以賽亞書 簡 介 Builder Hsu 製作.
梅州市梅江区学校肺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处理流程
第十一周 (課本第3章第3、4節) 組織體系與組織病象.
宝石中的内含物.
AMI迷你体温计-安全、精确的 液晶体温计
台灣狗醫生介紹 社團法人台灣動物輔助活動及治療協會.
温馨提示 以下交流内容属于原创,未经打磨,如有不妥, 敬请谅解 如果您在活动中很动情、请给予热烈掌声鼓励
全国股转系统做市业务介绍.
特殊兒童 特殊兒童 班級經營 科目名稱:班級經營 授課教師:蘇國榮 老師
俄羅斯風潮.
菲律賓.
第八章 医院管理沟通 良好的沟通对于组织的绩效有着重要影响。沟通不良可能是人际冲突的最主要原因。.
研究方法概論 授課教師 黃孟立 part1.
生物體的構造 細胞的構造 物質進出細胞的 方式 從細胞到個體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國中1上
出品时间 2011年9月17日 导演 大森贵弘 原作者 绿川幸 主要配音 内山昂辉,佐仓绫音等 蛍火の杜へ.
效率與交換.
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校長 徐榮耀博士 簡介 1.
大家好! 2006华人药师临床药学专题研讨会 ——抗糖尿病药物临床药学监护计划
春 天 賞 花 去!.
继往开来,规范、高效 开创海珠教育科研新局面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湖 北 省 教 研 室 刘 莉
Movement is the door to learning (Dr. Paul Dennison)
食品微生物学 (第2版) 主编 杨玉红 陈淑范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年4月.
第六课 启蒙运动 “启蒙”含义:用理性的光芒战胜愚昧,战胜传统偏见,战胜虚妄。 Movement of Enlightment
社會工作 世界展望會<台南> 夜四技幼保二甲 組員:張嘉伶997I0009 楊怡君997I0012 陳宜琳997I0015
篮球的艺术.
運動與偏差行為
老虎 老虎(學名:Panthera tigris),書面語虎,係體形最大嘅貓科動物,亦係亞洲最具代表性嘅猛獸.
第十一章 選舉、罷免 創制、複決 第一節 選舉 第二節 罷免 第三節 創制、複決與全民公投.
世界现代史(1917年——) 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世界现代史(1917年——) 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企業倫理個案 可口可樂的企業會責任 組 別:小野貓 組 員:劉品涵 4960L026 許佩珊 4960L063
Ch1 管理是什麼 劉文雄 管理學:整合觀點與創新思維3/e.中山大學企管系 著.前程文化 出版.
主日信息:『教會一家』 薛忠勇 弟兄 4  21  2013.
永續發展 永續發展的意義.
指導老師:劉海清 組長:施昱彰 組員:歐冠廷、黃俊諺、鄭崇斌
以斯拉記3至6章.
中 级 财 务 会 计 李颖琦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第 1部分 软件测试概述.
CATS.
細胞學說.
电 场 力 的 功.
信息技术环境中基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数学教学模式研究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教育有愛---從學生權利到特教輔導 主講人:吳清基 局長.
错过是如此容易.
苗栗雙慢城 南庄鄉、三義鄉國際慢城簡介 簡報製作: 苗栗縣政府 計畫處.
商業概論 第六章 行銷管理 第一節 行銷管理的基本概念.
作者:罗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1856),19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又进修钢琴,当听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放弃了法律的学习,专攻音乐。后因手指受伤,遂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 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投河被救,两年后
历史回眸: (1)第一次世界大战什么时间结束的? (2)一战后期发生了哪些大事促使一战迅速走向结束?
饭店财务会计 Financial Accounting
特殊幼兒保育 第6章聽覺障礙幼兒.
3檔高股息 養我一輩子 研究機構職員蔡海茲從2003年開始,每年拿出30萬元存款,固定投資3檔高配息股,無論台股看漲、或看跌,一定買進,6年下來,3檔股票含配息、配股、再加股價增值,合計市值已達303萬6,000元,平均年報酬率達16%。 好的股票,可以養你一輩子,你相信嗎? 今年39歲的研究機構職員蔡海茲就辦到了!從2003年開始,他每年拿出30萬元存款,固定投資3檔高配息股,無論台股看漲、或看跌,一定買進,而且3檔股票每年配發的現金股利,也在下一年度和自己的存款一起滾入,投資相同的股票。
本地進步 社會工作的展望 黃 洪
第二章生物體的組成 南一版.
CH12 土地資源財產權.
我們錯過 的美好的事物 音樂: 舒伯特<聖母頌>.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吹動曼谷的風

Dr. iWord的話 9月19日,泰國總理戴克辛於紐約參與聯合國大會之際,軍方卻在曼谷,發動了一場未發一顆子彈的政變。這是該國十五年來,首次的軍事政變。 儘管坦克車進駐在街道上,民眾的驚慌卻很快地平息,甚至笑容滿面地與士兵及坦克合影。備受崇敬的泰皇,也普遍被認為默許了這場看似和平的政變。 對於行君主立憲、擁有多政黨的泰國而言,等於大開民主倒車。泰國政變不僅引起國際廣泛的關注,呼籲其儘快恢復民主秩序。對泰國國內而言,毀壞之後的重建,泰愛泰黨的審判、新憲法的擬定、國會大選的時程,都是接下來泰國民主最大的考驗。

中國觀點 【中文詞條】政變 【外文詞條】coup d'etat 通常指統治集團少數人通過密謀,用政治手段或暴力手段等非正常途徑實現權力轉移的行為。與政治革命不同,政變並不改變原有制度或根本政策,一般國民也不參與。常見的類型有軍事政變和非軍事政變﹔流血政變和不流血政變。政變的原因是錯綜複雜的,有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有的純粹是統治集團內的爭權奪利,有的是革新派與保守派的鬥爭,有的是反動勢力的復辟或復舊,有的是國際強權勢力通過代理人干涉別國內政、顛覆別國政府。政變的性質不同,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亦不同。

政變一般發生在尚未建立民主政體,或民主政體不夠完備,缺乏正常的政府更替機制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變現象頻繁發生,大多發生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區,軍事政變是某些發展中國家政局不穩的特徵之一。據統計,1962~1975年,世界上發生的政變共有104起,幾乎全在發展中國家。1975年,參加聯合國的所有主權國家中,有1/4是由政變上台的政府統治的。 ※摘自【中國大百科全書】

西方觀點 【中文詞條】政變 【外文詞條】coup d'etat 一小群人突然用暴力推翻一個現政府。政變的主要條件是控制全部或部分的武裝部隊、警察和其他軍事力量。政變不同於革命,革命通常是由眾多的人進行的根本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變革,政變是從最上層發生的權力變化,它僅僅造成政府領導人的突然變換。政變很少改變一個國家的基本的社會和經濟政策,也沒有在相互對立的各政治團體之間進行重大的權力再分配。在那些最早的近代的政變中有: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推翻督政府;1851年路易•拿破崙解散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的國民會議。

在19世紀和20世紀期間,一些拉丁美洲國家經常發生政變,1960年代獲得獨立的一些非洲國家裡也常常發生政變。 ※摘自【大英百科全書】

由少數人統治的政治形態,尤指由一特權小集團為貪污和自私的目的而行使的專制權力。 寡頭政治 oligarchy 由少數人統治的政治形態,尤指由一特權小集團為貪污和自私的目的而行使的專制權力。 摘自【大英百科全書】

亞里斯多德用oligarchia這個詞來指少數人統治,這種統治的統治權不是由最優秀的人而是由壞分子不正當地行使。就這一意義而言,寡頭政治是貴族政治的一種貶低的形式,而這種貴族政治是指少數人統治,這種統治的統治權授予最優秀的分子。當統治精英全部來自居統治地位的特權階級——世襲的社會集團,以宗教、血統、經濟狀況、威望和甚至語言區別於社會的其他階級——,最典型的少數人統治就形成了。這些精英趨向於為他們本階段的利益而行使權力。 一種一再出現的概念是,所有的政治形態最後分析起來都可縮減至少數人統治。無論形式上的權力歸屬於人民、君主、無產階級或獨裁者,這種少數人統治都想得到有效的控制權,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強調,在整個資本主義制度下,大資本家控制了政府;為此他們提出了「國家是剝削階級的管理委員會」的名言。義大利政治學家莫斯卡(Gaetano Mosea)同樣強調「統治階級」總要建立有效的寡頭控制。

帕累扥(Vifredo Pareto)也在其「精英」論中詳細闡述了這一概念。現代從「精英」的角度分析社會模式的傾向,雖然由於帕累托的理論而大大加強,但可回溯到馬克思和恩格斯之前,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精英」這個詞來描述具有階級意識的共產主義者,即無產階級中的領導集團。   「寡頭政治」這個詞的最著名的現代用法之一,見諸於德國社會學家米歇爾斯(Robert Michels)所創立的「寡頭統治鐵律」的概念,米歇爾斯用這一概念來指他所謂的政黨和工會的官僚化、中央集權化和保守化,是一種不可避免的傾向。他的理由是,即使政黨或工會原本的思想意識和目標強調平等主義甚至急進,它們仍然必須有一個位居中央的人數有限的領導集體,這個集體能有效地揮動權力。把要辦的事情通過一個行政管理班底來完成,並形成一種嚴密的秩序和意識形態,當面臨內部分裂和外部反對時,能確保其組織的生存。以後持各種不同見解的作家們,或是企圖擴大米歇爾斯的論點,將它延伸至立法機構、宗教團體和其他組織;或限制和批判這一論點,指責說,「寡頭政治的鐵的定律」並非一概如此,有些工會和政黨的確保持著一種行之有效的民主表達和管理的制度。

政治學與社會學開始愈來愈謹慎地區分各種不同的統治與權力型態。在與政黨任何單一成員的壓倒性關係上,民主政黨領袖所持有的權力型態,與集權主義和獨裁主義模式中的單一政黨領袖所行使的權力型態極為不同。同樣地,在民主的情況下(為外部的人在任何時候有效地向統治集團提出挑戰提供條件),統治集團在組織內部所占的地位,也不能同獨裁主義相比擬。假若有效的統治能像美國城市或英國工會一樣迅速地更易領導人,那麼把行使權力者稱作「階級」或「精英」就有問題了。「少數人」的概念太抽象,無法傳達太多的信息。由於無法強調出一個政府在本質上的特徵,寡頭政治一詞如同希臘哲學中其他純粹以數字來表達政府的概念一樣,已成為過時的術語。

馬可仕 Marcos, Ferdinand E(dralin) 菲律賓律師、政治人物,1966∼1986年任國家元首,在菲律賓建立了獨裁政權,因腐敗、壓制民主進程而受到批評。 摘自【大英百科全書】

馬可仕在馬尼拉就讀,30年代末在馬尼拉附近的菲律賓大學攻讀法律。父親是政治人物。馬可仕曾因父親的政敵在1933年被暗殺而受審,1939年11月被判決有罪。但他上訴菲律賓最高法院,為自己的案子辯護,一年後獲判無罪。後在馬尼拉當出庭辯護律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菲律賓武裝部隊任軍官,為日軍俘擄,在從巴丹到呂宋島中部的「死亡行軍」中倖免一死,後又脫逃。馬可仕後來自稱曾為菲律賓游擊隊抵抗運動重要的領袖,這是他以後在政治上獲得成功的一個主要因素,但由美國政府檔案中可見,1942∼1945年抗日活動中,他扮演的角色實際上無足輕重。 1946∼1947年,馬可仕任獨立的菲律賓共和國首任總統羅哈斯(Manuel Roxas)的技術助理。他曾任眾議員(1949∼1959)、參議員(1959∼1965)及參議院議長(1963∼1965)。 馬可仕原為羅哈斯所創自由黨的重要黨員,1965年未能得到黨的提名競選總統,乃脫離該黨。後以國民黨候選人的身分與自由黨總統馬卡帕加爾(Diosdado Macapagal)競選總統。這次競選激烈,耗資龐大。馬可仕當選,1965年12月30日就任總統。1969年再度當選,為菲律賓第一位連任的總統。在首屆任期內,他使農業、工業和教育都獲得進展。然而,學生示威遊行和城市游擊隊的暴力活動日益增多,使他的政府備受困擾。

   1972年9月21日,馬可仕頒布戒嚴法。他認為共產黨和顛覆勢力突然引起危機,於是迅速採取行動。反對派政治人物被囚禁,武裝部隊成為政權依靠的力量。除了政界領袖的反對外(特別是艾奎諾〔Benigno Aquino,Jr.〕被下獄監禁近8年),馬可仕還受到教會領袖及其他人士的抨擊。各省毛(澤東)主義共產黨(即新人民軍)和穆斯林分離派從事游擊活動,意圖推翻中央政府。    依據戒嚴法,總統擁有極大的權力,包括中止人身保護令。馬可仕在1981年1月宣布結束戒嚴,但此後仍在各種符合憲法的形式下實施獨裁統治。1981年6月,他擊敗象徵性的競選對手,當選新任總統。 1954年以後馬可仕的妻子是伊美黛(Imelda Romualdez Marcos),曾為選美皇后。伊美黛在其丈夫於1972年頒布戒嚴法後,成為權勢強大的人物。她任大馬尼拉市市長(1975∼1986)及人民安置與生態部長(1979∼1986)時,把親戚安插在政府和企業界有利可圖的職位上,因而常常受到批評。

  政府腐敗成風,經濟發展停滯,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以及活躍在菲律賓無數島嶼上鄉村地區的共產黨游擊隊暴動頻仍,使馬可仕晚期的政權大受損傷。    到1983年,馬可仕的健康開始衰退,而反對其統治的力量逐漸擴大。艾奎諾希望在馬可仕和勢力日益強大的新人民軍之外另樹一幟,1983年8月21日返回馬尼拉,卻在步下飛機時被槍擊身亡。暗殺行動被看作政府所為,因此觸發了大規模的反政府抗議。1984年,馬可仕任命的一個獨立的委員會斷定,有高級軍官應為暗殺艾奎諾負責。為繼續掌權,馬可仕宣布在1986年舉行總統選舉。但艾奎諾遺孀 柯拉蓉‧艾奎諾(Corazon Aquino)立即崛起,成為他強大的政敵,被推舉為反對派的總統候選人。很多人認為,1986年2月7日選舉中馬可仕所以能擊敗艾奎諾夫人而保有總統職位,完全靠其支持者投票時大規模舞弊。他選舉獲勝令人懷疑,使他在國內外的聲譽大跌。菲律賓軍方分裂為兩派,分別支持馬可仕或艾奎諾夫人任總統的合法權利。馬可仕仍固守總統職位。1986年2月25日,在美國催促下,馬可仕逃離本國,流亡夏威夷。雙方僵持的緊張情勢終告結束。

後來出現的證據表明,在馬可仕執政的年代,他本人、家屬和親信貪污腐敗,掠奪菲律賓經濟達數十億美元。馬可仕及其妻子後來被美國政府控告犯有詐騙罪,但1990年(馬可仕死後)聯邦法院宣布伊美黛不曾犯一切所控罪行。1991年,她被准許返回菲律賓。1993年菲律賓法院判她犯了貪污罪。

葉爾欽 Yeltsin, Boris 俄羅斯政治人物,1990年擔任俄羅斯 總統。1991年成為該國歷史上第一位 由普選產生的領袖,領導俄羅斯走過政 治上和經濟上緊縮的多風暴年代,直到 2000年除夕才辭去總統之職。 摘自【大英百科全書】

  曾就讀於烏拉工業學院,1955∼1968年參與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的各種建設計畫,1961年加入共產黨。1968年開始在黨內全時工作,1976年成為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黨委第一書記。在此結識了戈巴契夫,當時戈巴契夫是斯塔夫羅波爾市的黨委書記。戈巴契夫執政後,1985年他選擇葉爾欽去清除莫斯科黨組織中的腐敗現象,1986年讓他進了政治局(作為非選舉成員)。在擔任莫斯科市長(也就是莫斯科共產黨委員會第一書記)期間,葉爾欽證明了他是個有能力和決心的改革者,但他在黨會議上開始批評改革的步伐太慢,向黨內保守派提出挑戰,甚至批評戈巴契夫本人,這使他疏離了戈巴契夫。1987年被迫從莫斯科黨的領導位置上辭職,1988年被迫離開政治局。   葉爾欽被降級為建設部副部長,但接著上演了蘇維埃歷史上最著名的復出。他倡導民主和經濟改革,在蘇聯選民中廣受歡迎,這使他的聲望免於下跌,他利用戈巴契夫在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即新的蘇聯議會)中引入競爭選舉的機會,1989年3月以莫斯科選區壓倒的選票優勢在代表大會中贏得一席。

1年後,1990年5月29日俄羅斯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違反戈巴契夫的意願選舉葉爾欽為共和國總統。在他的新位置上,葉爾欽公開支持蘇聯內部各蘇維埃共和國有更大的自治權,採取步驟使俄羅斯共和國更加自治,並宣稱他本人贊同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以及多黨政治體制。    1990年7月葉爾欽退出共產黨。在俄羅斯共和國第一次直接、普遍的總統選舉(1991年6月)中,葉爾欽的勝利可以看作是對經濟改革的一種授權。1991年8月持強硬路線的共產黨人發動反對戈巴契夫的短暫政變,葉爾欽力抗政變領袖,團結起莫斯科的抵抗力量,同時要求戈巴契夫回來。政變開始幾天後就被粉碎,葉爾欽一躍而為這個國家最強大的政治人物。1991年12月他與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總統建立起一個新的獨立國協來取代原先的蘇聯。12月25日,戈巴契夫辭去蘇維埃主席之職,蘇聯隨即解體,於是葉爾欽領導下的俄羅斯政府承擔起這個前超級大國的國防、外交和財政等許多責任。

 身為獨立俄羅斯的總統,葉爾欽開始著手難以對付的任務,即將他國家正在衰退中的指令型經濟改造為在自由市場和私有企業基礎上的經濟。1992年初,他結束了政府對食品和其他消費品的價格補貼和控制,同時允許城市中自由市場的無阻礙成長。 與此同時,俄羅斯的人民代表大會對他的自由市場改革逐漸產生敵意。在俄羅斯提出的新憲法中的均勢問題上,葉爾欽與大會之間也發生了很嚴重的分歧,而這個新憲法是要取代已經過時的1978年的蘇維埃時代的俄羅斯憲法。1993年9月21日,葉爾欽不合憲法地解散了代表大會,要求舉行新的議會選舉。結果造成強硬派立法者們於10月初企圖政變,但被忠於葉爾欽的軍隊鎮壓了下去。12月舉行議會選舉以及對憲法草案的全民公決。葉爾欽的憲法草案增加了總統的權力,該草案被些微之差通過,但是在接下來的幾年中,俄羅斯選舉產生的新議會聯邦議會的反對改革的特性迫使葉爾欽只能主要透過執行政令來管理國家。

 1994年12月,葉爾欽派俄羅斯軍隊進入車臣,該共和國於1991年單方面脫離俄羅斯。然而,軍隊證明不能完全制服反叛,而戰爭卻進一步消蝕了葉爾欽正在下降的人氣。車臣的戰爭以及他刺激經濟成長的自由市場改革的失敗使得葉爾欽再次當選俄羅斯總統的前景變得黯淡。然而,在另一次令人矚目的回擊當中,葉爾欽在1996年7月舉行的第二輪選舉中擊敗了共產黨的挑戰而再次當選。取得選舉勝利後,他花了幾個月的時間來恢復健康,在形勢嚴峻的6月他經歷了一次心臟病發作。他的健康狀況一直反覆發生了問題。   在他第二屆任期之初,葉爾欽簽署了與車臣的停戰協定,1997年又談判達成了和平條約;然而,緊張關係繼續存在著。1999年8月車臣的伊斯蘭教反叛分子侵入達吉斯坦(Dagestan),在接下來的1個月裡,發生在俄羅斯的一系列爆炸事件也被指責為車臣人所為。不久,葉爾欽下令軍隊回到該共和國。

90年代晚期,俄羅斯政府發生了許多政治上的調動,葉爾欽撤了4位總理的職,1998年解散了他的整個內閣,雖然其中許多人後來又被重新任命。第二年,國家杜馬發起對葉爾欽的彈劾案,除了其他的斷言外,還譴責他鼓動1991年蘇聯的解體。然而,杜馬無法得到必要的贊成票來將彈劾案進行下去。出乎意料的是,1999年12月31日葉爾欽宣布辭職,將權力移交給他稱之為一個新的、精力旺盛的領導班子。他任命總理普丁(Vladimir Vladimirovich Putin)為總統,反過來普丁則保證他將來免受起訴。

黨外運動是民主進步黨成立之前的臺灣民主運動之通稱。 Tangwai movement 黨外運動是民主進步黨成立之前的臺灣民主運動之通稱。 摘自【大英百科全書】

在中國大陸上因國共兩黨內戰而於1949年底退入臺灣的國民黨,曾在臺灣實行長達38年的戒嚴統治(1948年5月20日∼1987年7月14日)。在戒嚴體制下,一切集會結社、出版言論等各項自由人權皆受到限制。因此,人民不能自由組織新的反對黨。    受制於戒嚴體制,民主運動找不到可供活動的「運動場」,因此,體制內的選舉活動成為民主運動的方便舞台。臺灣的選舉,在蔣經國主政(70年代起)之前,因《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凍結了中央民意代表的選舉,故僅有地方選舉(最高層次僅達省議員)。蔣經國主政前後,修改臨時條款,始有「增額」中央民意代表的選舉(僅改選小部分國會議員)。因此,此一時期的臺灣的選舉,並不能發揮政策凝聚的功能,議會政治的意義並不彰顯。不過,選舉活動則提供此一時期在野反對人物一個民主運動的活動場。「黨外」一詞也應運而生。

「黨外」一詞,原本只是對非國民黨籍的一個泛稱。但自從在野人物黃信介、康寧祥於60年代末期透過選舉崛起後,「黨外」一詞大量使用,久而久之,「黨外」一詞便成為無黨籍政治異議人士所共同使用的符號。在此符號下,一些政治異議人士經由數次選舉活動而逐漸結成一股在野的政治團體,最後演變成「民主進步黨」。    這個政團以「黨外」之名透過選舉推動民主運動,其發展演變概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69∼1977年之間的黨外胚胎期。1969年11月康寧祥參選北市議員脫穎而出,同年12月黃信介當選補選立委,此後,1971年的中央民代選舉、1973年的地方選舉,以及1975年的中央民代選舉,全島多處皆有「黨外」人士參選,民眾聆聽政見極為熱烈。此一時期雖有局部性聯手競選,但尚未形成全島性政團;第二階段自1977年地方5項公職選舉起,康、黃兩人全島奔波為「黨外」候選人助選,形成全島性串聯。

此次選舉發生中壢事件,而「黨外」選舉結果大有收穫,使得翌年中央民代的選舉,吸引更多高學歷的黨外人士(如呂秀蓮、姚嘉文)參選,且有「黨外人士助選團」巡迴全島助選,並提出十二大共同政見。然因選戰進行途中,恰逢中、美建交(臺、美斷交),選舉因此中斷。選戰中止,致使黨外運動走出選舉體制之外,1979年底,黨外人士藉由《美麗島》雜誌社舉辦一連串街頭演講活動,不意發生警民衝突的「高雄事件」(美麗島事件)。黨外人士多人被捕判刑,黨外運動至此跌入谷底;第三階段是在「高雄事件」後,因事件的軍法大審與司法大審,引出眾多辯護律師如尤清、江鵬堅、謝長廷、陳水扁、蘇貞昌……等人加入黨外運動。1980年選舉恢復,黨外重獲肯定,受難者家屬及辯護律師多人當選,使得黨外運動的發展重獲生機。再經1983年的選舉,「黨外中央後援會」進行提名作業,一個沒有黨名的黨,逐漸醞釀成形,終於在1986年的選舉之前,突破戒嚴體制成立民主進步黨(9月28日),結束「黨外」的時代。臺灣的戒嚴,也在翌年終止。

資料來源 中國大百科全書 大英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