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經貿發展 前言 1950年,因韓戰爆發,令韓國變成廢墟。所有人都認為,韓國不可能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過來,也不會再有未來。 但,韓國經濟從1960年開始高速增長,到2010年,韓國在世界經濟大國中已位列前十名。 韓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被譽為“漢江奇蹟”,成為發展中國家羨慕的對像。 漢江奇蹟雖然成就了韓國人最驕傲的經濟發展。但不可避免的產生許多負面效果。其中最主要的還是韓國大財閥經營理念。
南韓經貿發展 1960年代 南韓政府於1962年制定一個五年經濟發展計畫 (Five-Year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 ) 第一步,先以促進進口替代產業的發展。第二步,再以勞力密集出口為導向,在政府的政策指導下南韓的工業化,在此時期快速的發展, 出口成長每年幾乎都達到40%以上,其GNP的成長由1962年的87美元提高至1969年的210美元。
南韓經貿發展 1970年代 在越南戰爭中,因南韓曾派五萬名士兵全面支援美國,故美國政府向韓國士兵支付達10億22萬美元的傭金和戰爭採購。 因當時正面臨石油危機,韓國政府利用這筆資金將輕工業成功轉型向重工業及化學工業。 成功的轉型下,出口量由1970年的1億美元增加至1979年的15億美元;而GNP也由1970年的253美元增加至1979年的1,647美元。
南韓經貿發展 1980年代 1980年,南韓經濟計畫發展以來首次出現了負成長和巨額的經常帳赤字。南韓政府採取一系列結構式的調整以促使經濟效益的達成。 (1)經濟政策由成長轉向穩定導向,(2)積極鼓勵調整重複投資的情形和收掉經營不善的企業。 在此新經濟政策下促使經濟開放與鬆綁,但因當時政經環境,並未有顯著影響。
南韓經貿發展 反倒是緊縮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及國際石油價值趨於穩定對南韓經濟的穩定貢獻頗多。 消費者物價膨脹在1980年上升至29%,自1982年開始則下降至個位數字,且縮小了經常帳的赤字缺口, 同時,GDP的成長又回復至正成長。尤其是1986年以來,GDP快速增加且經常帳已達平衡,這要歸功於所謂的「三低(three lows)」,亦即低石油價格、低國際利率、以及低美金價值。
南韓經貿發展 1990年代 南韓經濟到了1990年代,出現了一種結構性的問題,即是「高成本,低效率」的工業結構。 (高成本:工資高、地價高、利率高) 再加上WTO的推動及OECD市場開放,都對國內其高成本的產業造成衝擊 。
南韓經貿發展 1997亞洲金融風暴 在1995、96年起,韓國就因經常帳赤字需償還短期債務而發生資金緊縮情形,外匯存底急速減少。加上亞洲金融風暴拖累,使韓國發生外債危機,導致韓幣急速貶值,股價暴跌,因而引發債務無法履行之危機。 其二,大財團積極投資半導體、汽車、石化產品等重化工業等,造成製造業負債比率高達317%,但南韓政府卻沒採取任何政策,使大財團潛在性呆帳增加。而後又因半導體國際價格急速下降,造成出口惡化、庫存大增導致企業還款困難,使呆帳由企業擴大至金融、證券機構。
南韓經貿發展 當時IMF給予南韓570億美元進行紓困。同時,也要求各國採行經濟改革措施包含: 提高利率、降低政府支出並增稅、調降經濟成長率、取消貿易補貼及限制進口措施、取消利益團體壟斷市場之特權、開放金融市場、成立獨立金融監督機構、減少政府對企業的補助及貸款等。 APEC其他國家亦給予適當的扶持與協助。
南韓經貿發展 2000年至今 南韓政府自1998所推動的經濟改革,包括金融改革、企業重整、勞動部門結構重整及公共部門改革等。經三年來的經濟改革,經濟體質已獲改善,金融市場恢復穩定,並創「高成長、低通膨」的佳績。 韓國經濟從1960年開始高速增長,到1977年出口達到100億美元。至1990年時,在發展中國家發展最快。2010年,韓國在世界經濟大國中已位列前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