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 出凝血检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余文红.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血栓与止血检测 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学教研室. 一、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  (一)血管壁的作用 (二)血小板的作用  (三)凝血因子的作用 (四)抗凝血系统的作用 (五)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的作用  (六)血液流变学改变.
Advertisements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北京协和医院普通内科 黄晓明 陈嘉林. 人的止血机制 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 Blood_clot.swf.
1 出血性疾病 Disorders of Hemostasis 2 3 第一节 概述 l 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人体的止血、 凝血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临床上 皮肤、粘膜、内脏的自发性出血 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组疾 病。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病因 上胃肠道疾病 门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全身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 浙二医院血液内科. 概 述 定义: 由于止血机制 ( 包括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 纤溶功能和抗凝等 ) 异常引起的自发性出血或创伤后 出血不止,称为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可分为: 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出血性疾病概论. 目 录 定义 正常止血、凝血机制 分类 诊断 治疗 定 义 由于止血机制(包括血 管、血小板、凝血因子 ) 异常引起的自发性出血 或创伤后出血不止,称 为出血性疾病。
畜禽繁殖技术 精液的品质检查. 学习目标 1. 了解家禽精液的组成。 2. 掌握精液品质鉴定的方法。
凝血因子制品的临床应用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输血科 李碧娟. 概 述 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 的物质  凝血三要素: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  酸中毒时凝血因子不工作  低体温时血小板不工作.
第六章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血液系统疾病 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 一、贫血 贫血是血液系统最常见的症状 【护理评估】 (一)病史 贫血发生的速度、贫血的程度 (二)身体评估 评估主要体征,包括皮肤 甲床、粘膜是否苍白、血压的改变、肝 脾淋巴结是否肿大等。 (三)心理 - 社会资料 (四)辅助检查.
客家娘酒 生命科学院 062 第二组 组长:李宗权 组员:林立强 李嘉豪 郑灿明 李耀斌 程惠源.
肝脏谷丙转氨酶活力测定. 一、实验目的 掌握谷丙转氨酶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谷丙转氨酶作用于丙氨酸及 α- 酮戊二酸,生成谷氨酸与丙 酮酸。丙酮酸与 2.4- 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二硝基苯腙,此 物在碱性溶液呈红棕色,与经同样处理的标准丙酮酸比色, 求得丙酮酸的生成量以表示酶的活性。
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 第三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 泰山医学院临床学院 诊断学教研室 周丽.
出凝血筛选试验及其临床应用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 苏薇.
分子生物学部分开发实验 植物遗传亲缘关系研究.
生活护理技术 项目一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项目二 排泄护理技术 项目三 促进呼吸功能护理 项目四 冷热疗法 项目五 标本采集 项目六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围术期输血指南(2014) 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
第九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s) 内容纲要: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 苏薇 出凝血试验病例分析.
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的测定 董雷鸣.
实验二十七 磷、胆红素测定.
全国学生体质调研体检和健康检查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 2010年6月9日 北京.
第十一章:血液 (blood-system).
血栓与止血检查.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的检测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
血栓止血实验 与抗凝治疗.
第二章 血栓与止血的一般检查 第一节 概述 出血(bleeding) 止血(hemostasis)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血液科 徐建民.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s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临床医学五年制 实验诊断学 艾 清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
实验诊断 血栓与止血检验.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出血性疾病.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imbalance
血栓与止血检测 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学教研室.
凝血与凝血异常疾病.
碘量法应用与实例:维生素C含量测定.
重金属通过食物富集到动物体内的研究 殷瀚之 刘邦媛 李琳慧 陈可歆 结题报告.
凝血機轉 a指的是酵素的active type(活化態) 12 (表面因子) 7 (促凝血酶原激酶原) (3,因子 III) 11
第三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查.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生理学教研室 徐 杰.
形态与功能 中国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 白 霞.
检 验 报 告 PC 15×109/L 一天前, PC 130×109/L CT 20min APTT 95s 正常对照:35s
PCR检测HBV DNA 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谢瑞玉.
血栓形成及其治疗 进展 周浦医院心内科 张湘.
围术期血液保护与输血安全 郑 宏.
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治疗概述 组员:成璐 王薇茜 钟思思 许恒 吴依兰 谢元鸿.
洗手消毒液(优威) 1.杀菌力卓越,第一个获得中国卫生部“卫消字”批准文号的洗手液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
出 血 性 疾 病 概 述 中山二院血液内科 李益清.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实验3 邻甲苯胺法测定血糖.
内科护理学实验 1 血糖的监测与护理 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类型:综合性.
模块六 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模块六 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模块六 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专题一 固体分技术 专题二 药物包合技术 专题三 微囊技术 专题四 新剂型简介.
龙湾中学 李晓勇 学习目标: 能根据所给溶液写出单一溶液、混合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关系式。
培养基、试剂的配制及 细菌纯化培养.
胚胎原位杂交检测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
基准物质(p382,表1) 1. 组成与化学式相符(H2C2O4·2H2O、NaCl ); 2. 纯度>99.9%; 3. 稳定(Na2CO3、CaCO3、Na2C2O4等) 4. 参与反应时没有副反应.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四、标准加入法 (Q=0) 序 号 测定液浓度 c c c 测定液体积 V V V 标液浓度 cS cS cS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遗传病的分析3 培养细胞的染色体制备.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 红磷(P)测试评估报告 市场需求:测试套管中的红磷 推荐机型:Ux-220 高配机型
柑橘皮中黄酮两种提取方法的探索 及含黄酮类饮料生产工艺改进
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细胞信号通路检测(一) 总蛋白提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实验 出凝血检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余文红

(一)血标本的采取应注意的问题

1. PT、APTT凝血实验检查均使用静脉血。采血人员应技术熟练,以防止组织损伤,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针管。

2.一般血液采集,进入容器至进行实验所用的时间越短,所分析的凝血因子被保护得越好。从输液三通管取出血的做法不可取。

3.取血时病人应松驰,环境温暖,防止静脉挛缩,止血带的压力要尽可能小,取血时,拉针栓的速度要慢而均匀,使血液平稳地进入注射器,防止气泡的产生。

4.一旦取样完毕,立即与抗凝剂充分混合,一般提倡使用真空采血管。

5.用硅化玻璃或塑料注射器采血。考虑结果的精确性,应将试管刻度的可能误差控制在既定体积的10%以内。

6.采血后标本在低温保存且在一定时间范围内。

7. 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CTH)推荐使用3. 2g/dl(含2H2O)或0 7. 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CTH)推荐使用3.2g/dl(含2H2O)或0.109mol/L的枸橼酸钠作为凝血因子检查的抗凝剂。

8.抗凝剂在血标本的绝对含量可改变血浆中钙离子浓度,进而影响试验结果,因此应根据患者红细胞比例(Hct)状况随时调整抗凝剂用量。

(二)应用试剂应注意 的问题

1.组织凝血活酶工作制剂的国际敏感指数(ISI),为了使不同敏感性的组织凝血活酶在检测PT中能得到同样的结果,必须要制定一个共同的敏感性指标。

2.凝血活酶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的使用步骤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通常在使用前必须充分混匀试剂,以使微粒重新均匀悬浮于液体中。

3.试剂准备过程中应该使用去离子水。

4.正常对照血浆通常将多份健康人血标本混在一起,以弥补个体误差。

(三)使用实验器材应注意的问题

1. 玻璃器皿的要求:贮存和测试时应选用干净、没有划痕的试管。

2. 温度的要求:人工测定终点法要求水浴箱的温度必须保持在(37±1)℃,并且周围照明设备要好,便于读取终点。

(四)实验操作应注意的问题

1. 许多试验误差都来源于技术的错误。在实验技术、试剂、温度及pH值上很微小的变化都会导致试验结果明显的变化。

2. 手工法PT或试管法CT检查时,倾斜试管动作一定要轻,角度要小,以减少血液与管壁的接触面积。

3. 血液凝固主要是酶催化的反应,所以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理想的pH环境和溶液的离子强度。

4. 试验结果准确还取决于所用的反应物的量、加入顺序和不同反应物的孵育时间。

5. APTT、PT需乏血小板血浆。

6. 试验前检查血浆是否有溶血、黄疸、脂血和出现凝块。

以患者PT(s)/正常对照(s)的比(PTR)报告。 在口服药物治疗监控时以INR报告。 ICSH规定,不再用百分比(活动度)报告。 7. 报告方式: 以PT的秒(s)数报告。 以患者PT(s)/正常对照(s)的比(PTR)报告。 在口服药物治疗监控时以INR报告。 ICSH规定,不再用百分比(活动度)报告。 APTT以秒报告。

1987年WHO提出PT值用INR(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国际标准化比值)作为PT结果报告形式,并用以作为抗凝治疗监护的指标。

INR=[病人PT(s)/正常人平均PT(s)]ISI PTR=受检者PT(s)/正常对照PT(s) INR=PTRISI ISI:国际敏感指数(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1~1.9

CT、PT、APTT、 RT、Fg、TT

凝 血 时 间 测 定 C T

目的:掌握玻璃试管法凝血时间测定的方法

原理: 离体静脉血与玻璃表面接触后,血中XII因子活化并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最终生成纤维蛋白而使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

器材: 6mm直径玻璃试管3支 静脉采血器材 37℃恒温浴箱 秒表

步骤:3支试管各1ml血,每隔0.5min倾斜,第一管计时后,立即观察第二、三管并计时,直至血液凝固。 结果判断:从血液刚进入注射器至第3管凝固所需时间即为凝血时间。

正常参考值:4~12分钟 报告方式:CT X.Xmin(玻璃试管法)

注意事项: 试管应洁净干燥,抽血应“一针见血”且血液中不含泡沫。 温度恒定为37℃,倾斜试管角度应在30°左右。

评价: 凝血时间曾用玻片法测定,但由于毛细血管采血,易混入组织液而使凝血时间正常,属于淘汰方法。 延长:严重内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因子有缺陷;血中抗凝物质增多;肝素治疗 缩短:高凝状态(DIC早期)

凝 血 酶 原 时 间 P T

原理: 在乏血小板血浆中加入组织因子和钙离子(钙凝血活酶)后,血浆发生凝固的时间即为凝血酶原时间(PT)。

步骤: 取空腹静脉血1.8ml加入含有0.2ml109mmol/L枸橼酸钠的试管中混匀备用。 抗凝血以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 将试剂、正常人混合血浆、待测血浆与37℃预热5min。 血浆0.1ml加入混匀的试剂0.2ml,开动秒表计时。

正常参考值: PT:11~13秒 PTR:1±0.15 INR:0.8~1.5

报告方式: PT:X.Xs,正常人血浆X.Xs PTR:X.X INR:X.X

注意事项: 试管应洁净干燥,抽血应“一针见血”,抗凝剂与血液比例(1:9)应准确。取血后4h内完成测定。 钙凝血活酶必须标有国际敏感指数(ISI),ISI越接近于1.0越敏感。 标本测定前应先测定正常人混合血浆,其PT值在允许范围内才能测定样本。

评价: 血浆凝血酶原是一种筛选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V、VII、X的缺陷或相应抑制物的存在,也用于监测口服抗凝治疗时引起的凝血酶原和因子VII、X水平的下降。

实质: 对检测样本(血浆)中存在凝血激酶时的再钙化反应,这种过程包括了因子VIIa、组织因子、磷脂、钙离子对凝血酶原的活化,凝血酶裂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单体的聚集交联。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APTT

原理: 用白陶土激活XII因子、脑磷脂代替血小板磷脂,测定乏血小板血浆加入Ca2++后凝固所需时间。

步骤: 采血 空腹静脉血1.8ml+0.2ml 109mmol/L枸橼酸钠混匀。 分离血浆 3000r/min离心10分钟分离血浆。 溶解试剂 临用时加1ml蒸馏水,室温静置15min以上,混匀后使用。 预温活化 0.1ml血浆+APTT试剂0.1ml混匀,37℃准确孵育3min(其间轻轻摇动数次) 加钙计时 加入0.1ml 25mmol/L CaCl2混匀并立即开动秒表计时,20s后,观察混合液流动状态。

正常参考值:一般在33.68~40.32s(不同仪器和试剂所测之参考值有差别) 报告方式: APTT:XX.Xs,正常人血浆:XX.Xs

注意事项: 采血时穿刺尽量一针见血,不要淤血和气泡,采血后立即与抗凝剂混合,尽快送往实验室。使用枸橼酸盐(抗凝)血浆 如果不能立即测试,应尽快分离血浆,盛血浆的容器加塞,防止PH值改变 血浆在2~8℃下保留7天 钙凝血活酶必须标有国际敏感指数(ISI),ISI越接近于1.0越敏感。

临床意义: APTT延长: 表明有内源性凝血途径有关因子的缺陷(血友病)和纤维蛋白原缺乏。 纤维活力增加,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

APTT缩短:    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液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

评价: APTT和PT同时检测是目前二期止血缺陷的主要筛选试验组合。

在有临床出血症状的前提下: APTT PT 提示 正常 延长 因子VII的缺陷 延长 正常 因子VIII、IX、XI缺陷 正常 正常 怀疑因子XIII缺陷可能 延长 延长 除因子II、V、I、X缺陷 外,主要是异常抗凝物质 的增多

血浆复钙时间 RT

原理: 在去钙离子的抗凝血浆中,重新加入适量的钙后,血浆发生凝固。

步骤: 0.2ml 0.1mol/L草酸钠+静脉血1.8ml混匀,离心分离血浆。 0.1ml血浆置37℃水浴中,+0.025mol/L CaCl2 0.1ml,立即开动秒表记录时间。

正常参考值: 2.08±0.49分(2.18~3.77分钟)

注意事项: 不要溶血,否则时间缩短 CaCl2新鲜配制 分离血浆以1000转/分为宜,高速离心可使大量血小板下沉而导致复钙时间延长。

复钙交叉时间 RT

步骤: 按下列比例准备5份待测血浆: 加样量 1 2 3 4 5 受检血浆(ml)- 0.01 0.05 0.09 0.10 加样量 1 2 3 4 5 受检血浆(ml)- 0.01 0.05 0.09 0.10 正常血浆(ml)0.10 0.09 0.05 0.01 - 上述试管,置37℃ 1min,加0.025mol/LCaCl2 0.1ml,混匀后,记录血浆凝固时间。

注意事项: 所用血浆均为富含血小板血浆,分离出血浆后需在2h内检测完毕。

临床意义: RT最早作为内源性凝血系统相关凝血因子缺陷的筛选检查,但由于这个试验不如APTT,又容易受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影响,目前只用来筛选是否存在病理性抗凝物质增多。

延长的复钙时间如被1/10量的正常血浆所纠正,则表示受检血浆中缺乏内源凝血因子;如不被少量正常血浆纠正,提示存在异常抗凝物质。

血浆纤维蛋白原 Fg

基于经加凝血酶后,形成纤维蛋白的方法,即可凝固蛋白法。 纤维蛋白原的测定方法众多,大体上分三大类: 基于经加凝血酶后,形成纤维蛋白的方法,即可凝固蛋白法。 物理、化学测定法。 免疫学测定法。

目的和原理

为了解凝血途径最后环节的状况,排除纤维蛋白原减少、异常对凝血筛选试验的影响,了解纤溶活动度等可选择本试验。

Clauss法以凝血酶作用于受检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使其形成纤维蛋白,血液凝固。

纤维蛋白原的量与凝固时间成负相关,检测结果与参比血浆制成的标准曲线对比可得出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步骤: 将参比血浆用血浆稀释液作原倍、1:2、1:4、1:8、1:16稀释5管。 取稀释血浆0.2ml于小试管中,置37℃水浴预热2分钟,再加凝血酶溶液0.1ml,记录时间。

相关分析: 首先先清除内存。INV+AC,浓度(log或In)XD,YD输入(如不取对数,浓度直接输入XD,YD 读取值DATA输入;全部数据输入完毕,按INV+9读出相关系数r。 待测读数INV+log或In→读出相关浓度。 如不取对数,待测读数直接INV+ŷx→读出相关浓度。 最终浓度需根据样品稀释倍数乘积。 ^

标准曲线: t(s) 25 20 15 10 5 0.5 1 1.5 2 2.5C(g/L)

如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大于4 g/L时,应稀释血浆后重测,结果乘以稀释倍数。低于0 如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大于4 g/L时,应稀释血浆后重测,结果乘以稀释倍数。低于0.8 g/L时,需将原血浆改为1∶2或1∶5稀释,在标准曲线上查得结果后,除以5或除以2。

正常参考值: 2~4mg/ml

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增高除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妊娠后期外,主要出现感染、灼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败血症等。 纤维蛋白原减少见于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和溶栓治疗时。

评价: Clauss方法测定的是纤维蛋白原功能,因此需纤维蛋白原结构正常,且有一定的含量,对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因此后纤维蛋白原血症应改用ELISA和RIA等免疫检测手段。

主要误差来源: 血浆稀释不准。 凝血酶活性不足或失效。凝血酶一般应在低温保存,稀释后在塑料(聚乙烯)试管中,置4℃可保存活性24小时。 测定终点观察不准确,尤其是纤维蛋白原含量高时,往往很快即凝固,手工法重复性较差,不易做准。

血浆凝血酶时间TT

原理 以标准凝血酶溶液加入受检血浆,使凝血酶裂解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造成血浆凝固,此时所需时间为凝血酶时间。

方法: 0.1ml血浆+0.1mlTT试剂,37℃水浴中观察凝固时间。

正常参考值: 16~18S

评价: 时间大于正常参考值3秒:DIC、肝脏病变。

TT时间缩短,并不代表高凝状态或DIC前期,是技术原因。如操作失误,组织液混入血标本,标本在4℃环境中放置过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