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 (respiration):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第五章 呼吸 呼吸 (respiration):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环节: 1.外呼吸 肺通气+肺换气 2.气体在血中的运输 3.内呼吸 组织换气+细胞内氧化
第一节 肺通气 (pulmonary ventilation) 肺与外界环境 之间的气体交 换过程。
一、肺通气原理 (一)肺通气的动力 吸气肌收缩 胸廓扩大 肺扩大 吸气肌舒张 吸气 肺内压<大气压 吸气肌收缩 胸廓扩大 肺扩大 吸气肌舒张 吸气 肺内压<大气压 胸廓缩小 肺缩小 肺内压>大气压 呼气
平静呼吸
1. 呼吸运动 呼吸肌收缩、舒张所造成的胸廓扩大 和缩小。
(1)呼吸肌 1) 吸气肌 膈肌 肋间外肌
2) 呼气肌 肋间内肌 腹壁肌
3) 辅助呼吸肌 斜角肌 胸锁乳突肌 胸肌 背肌
(2)呼吸过程 平静吸气:主动过程 用力吸气:主动过程 平静呼气:被动过程 用力呼气:主动过程
(3)呼吸的表现形式 用力程度 平静呼吸: 安静时的呼吸 用力呼吸: 加深加快的呼吸 呼吸困难 2) 呼吸肌参与 腹式呼吸: 膈肌活动为主 平静呼吸: 安静时的呼吸 用力呼吸: 加深加快的呼吸 呼吸困难 2) 呼吸肌参与 腹式呼吸: 膈肌活动为主 胸式呼吸: 肋间外肌活动为主 混合式呼吸
2、 肺内压 (肺泡内的压力) 吸气初:肺内压 < 大气压 吸气开始 吸气末:肺内压 = 大气压 吸气停止 2、 肺内压 (肺泡内的压力) 吸气初:肺内压 < 大气压 吸气开始 吸气末:肺内压 = 大气压 吸气停止 呼气初:肺内压 > 大气压 呼气开始 呼气末:肺内压 = 大气压 呼气停止
负压人工呼吸 正压人工呼吸
肺内压 胸内压 呼吸气量
、胸膜腔内压 (intrapleural pressure):胸膜腔内的压力 测量:直接法 间接法
胸内压形成 以胸膜腔密闭且含浆液为条件 胸廓生长>肺生长 胸廓容积>肺容积 胸廓将肺拉大 肺回缩 胸内负压
胸内压=肺内压 - 肺回缩力 =大气压 - 肺回缩力 = - 肺回缩力 呼气末:-3— -5 mmHg 吸气末:-5— -10
胸内压作用: ①实现肺通气 ②利于肺换气 ③利于V血、 组织液回流
呼吸运动(原动力) 胸内压变化(间接动力) 肺内压与大气压差变化(直接动力) 肺通气
(二)肺通气的阻力
1 弹性阻力 弹性阻力:弹性组织对抗外力引起的变 形而产生的回位力。 顺 应 性: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的可 扩展性。 1 弹性阻力 弹性阻力:弹性组织对抗外力引起的变 形而产生的回位力。 顺 应 性: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的可 扩展性。 弹性阻力小,容易扩展,顺应性大。
1)肺顺应性曲线
肺充血、肺不张、肺纤维化 肺顺应性↓ 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肺顺性↓ 肺气肿 肺顺性↑
2)比顺应性 =实测肺顺应性/肺总量
3)肺弹性阻力 产生: ①弹性纤维及胶原纤维 (约占1/3) ②表面张力(约占2/3) (液—气界面)
表面张力的作用: 使液体表面积缩小。 (肺塌陷)
表面活性物质 (surfactant) 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
表面活性物质作用: 降低表面张力 ① 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稳定 P = 2T/r 小肺泡 DPPC密度大,T较小(r=1, T=25,P=50)
②防止肺水肿, 防止肺不张 ③降低吸气阻力
4)胸廓弹性阻力 作用:肺容量 = 67%肺总量时 无回缩力 肺容量 < 67%肺总量时 吸气动力 呼气阻力 作用:肺容量 = 67%肺总量时 无回缩力 肺容量 < 67%肺总量时 吸气动力 呼气阻力 肺容量 > 67%肺总量时 呼气动力 吸气阻力
5)胸廓顺应性
肥胖、胸廓畸形 胸膜增厚 胸廓顺应性 腹内占位病变
2 非弹性阻力 ①惯性阻力 ②粘滞阻力 ③气道阻力
气道阻力 流速快、湍流、管径小 气道阻力大 流速慢、层流、管径大 气道阻力小
二、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一) 基本肺容积、肺容量
肺容积 (pulmonary volume) 肺容量 (pulmonary capacity) 1 潮气量 (TV) 1 深吸气量 (IC) 2 补吸气量 (IRV) 2 肺活量 (VC), 用力肺活量(FVC) 3 补呼气量 (ERV) 3 用力呼气量 (FEV, 时间肺活量) 4 余气量 (RV) 4 功能余气量 (FRC) 5 肺总量 (TLC)
Pulmonary Volumes and Capacities
肺活量 (vital capacity, VC) 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意义:反映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
时间肺活量 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呼气,第1、2、3秒 末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
时间肺活量的意义: 反映肺活量及呼吸阻力。
(二) 肺通气量 (pulmonary ventilation) 肺泡通气量 (alveolar ventilation) 1. 每分通气量 每分通气量 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最大随意通气量 尽力作深快呼吸时,每分钟 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通气贮量百分比=(最大通气量-每分平静通气量)/最大通气量×l00%
2. 无效腔 肺泡通气量 500 解剖无效腔
解剖无效腔: 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道的容积。 肺泡无效腔: 未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肺泡容量。 生理无效腔 = 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肺泡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量, =(潮气量 - 无效腔气量)× 呼吸频率
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呼吸频率 潮气量 肺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 (次/min) (ml) (ml/min) (ml/min) 呼吸频率 潮气量 肺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 (次/min) (ml) (ml/min) (ml/min) 16 500 8000 5600 8 1000 8000 6800 32 250 8000 3200
无效腔与肺泡通气量 每次呼吸使肺泡内气体更新换气1/7 深慢呼吸利于气体交换
第二节 气体交换 一、原理 形式:气体单纯扩散 动力:气体分压(张力)差 分压差*扩散面积*溶解度*温度 D = 扩散距离*分子量平方根
肺泡
肺泡与肺血
二、肺换气 (一) 过 程 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影响因素 1. 呼吸膜厚度: 反变 肺纤维化、 肺水肿时增厚
2. 呼吸膜面积: 正变 运动时面积增大 肺不张、肺实变、肺Cap 闭塞时面积减小
3 通气/血流比值 0.84 每分肺泡通气量和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 气多或血少 气少或血多 比值升高 比值降低 肺泡无效腔 A-V短路 换气效率低
气/血比值
三、组织换气 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O2、CO2在血中存在的形式 形式:物理溶解、化学结合 气体分压*溶解度 溶解量= 温度
二、O2的运输 形式:物理溶解(1.5%) 化学结合(98.5%)
Hb与O2结合的特征: ①反应快、可逆、不需酶催化,主要受 PO2影响 ②属氧合反应 ③血红素Fe 2+与珠蛋白组氨酸 结合后,作用点才起作用 ④1分子Hb可结合4分子O2 ⑤氧离曲线呈S形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1、pH 和pCO2的影响:波尔效应 2、温度 3、2,3-二磷酸甘油酸 (2,3-DPG) 4、其它因素 pH 、 pCO2 或2,3-DPG : HB 对O2的亲和力 ,氧解离曲线右移。
Hb氧容量 100ml血的Hb所能结合的最 大氧量。 Hb氧含量 100血的Hb实际结合的氧量。 Hb氧饱和度 Hb氧含量和Hb氧容量的 百分比。
二、CO2的运输 运输形式:物理溶解(5%) 化学结合 ①碳酸氢盐 (88%) ②氨基甲酸Hb( 7% )
CO2化学结合 碳酸氢盐(88%) 氨基甲酸Hb( 7% )
第四节 呼吸运动调节 一. 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第四节 呼吸运动调节 一. 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一) 呼吸中枢 (respiratory centre) 中枢神经系统内与呼吸运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
PC: 呼吸调整中枢; PBKF: 臂旁内侧核和kölliker-Fuse 核;DRG:背侧呼吸组;VRG:腹侧呼吸组;NTS:孤束核;NRA:后疑核
1. 脊髓 中继站 某些呼吸反射的初级中枢
2. 低位脑干 (1 ) 延髓 呼吸节律基本中枢 作用:产生呼吸节律 (2) 脑桥 呼吸调整中枢 作用:限制吸气,促吸气向呼气转化
3. 高位脑 大脑皮层(随意控制) 边缘系统 下丘脑
(二) 呼吸节律形成 起步细胞学说:延髓内起步细胞 神经元网络学说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一) 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1. 化学感受器 包括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外周化学感受器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一) 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1. 化学感受器 包括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外周化学感受器
(1) 外周化学感受器 颈A体(主要调节呼吸) 主A体(主要调节循环) 适宜刺激: 血 PO2 PCO2 H+ 作用:使呼吸加深加快。
(2)中枢化学感受器 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 适宜刺激: 脑脊液及 局部细胞 外液[H+]
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特点、作用 特点:① 不感受缺氧的刺激 ② 对CO2的敏感性比外周化学感受器 的高,反应潜伏期较长 作用:主要调节脑脊液的[H+] (pH稳态)
2. CO2 、H+和O2对呼吸的调节 (1) CO2 效应: 一定范围内动脉血的PCO2 升高可使呼吸加 深加快 ,肺(泡)通气量增加; 超过限度,则抑制呼吸。 机制:
Peripheral Chemoreceptor Arterial PCO2 Respiratory Centre Central Chemoreceptor Peripheral Chemoreceptor Pulmonary Ventilation Main
(2) H+ 效应:[H+] 引起呼吸深快 肺(泡)通气量 机制:
Peripheral Chemoreceptor Arterial H+ Respiratory Centre Central Chemoreceptor Peripheral Chemoreceptor Pulmonary Ventilation Main Difficult to pass through the BBB
(3) O2 效应: 机制: 一定范围内A血的PO2 升高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肺(泡)通气量增加。
Peripheral Chemoreceptor Arterial PO2 Respiratory Centre Peripheral Chemoreceptor Pulmonary Ventilation
(二)肺牵张反射 Pulmonary stretch reflex 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 的反射。
1. 肺扩张反射 扩张 牵张感受器 呼吸中枢 限制吸气,使吸气转向呼气
2 肺萎陷反射 作用:阻止呼气过深和肺不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