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关系 Relation
关系是在集合的基础上定义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与集合的概念一样,关系的概念在计算机科学中也是最基本的。它主要反映元素之间的联系和性质,在计算机科学中有重要的意义,如有限自动机和形式语言,编译程序设计,信息检索,数据结构以及算法分析和程序设计的描述中经常出现。 第 5 章 关系
第 5 章 关系 内容提要: 1.笛卡尔积及关系的概念 2.关系的性质 3.关系矩阵和关系图 4.复合关系与逆关系 5.关系的闭包 6.等价关系及证明 7.分划、覆盖、等价类、商集的概念 8.偏序与哈斯图 9.关系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 第 5 章 关系
5.1.1 笛卡尔积 定义5.1 由n个具有给定次序的个体a1,a2,…,an组成的序列,叫做有序n元组,记作(a1,a2,…,an)。其中ai(i=1,2,…,n)叫做该有序n元组的第i个坐标。 有序n元组与前面所讲的n个元素的集合这两个概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同在于集合中这n个元素是无序的,而在有序n元组中,必须对这n个元素指定一个次序。因此对任意给定的n个个体,他们只能组成一个n元素的集合,但却可以组成n!个不同的有序n元组。 5.1 关系及其表示
5.1.1 笛卡尔积 另外,有序n元组的一种常见的特殊情形是n=2。有序n元组(a,b)又被称为序偶。序偶的一个熟悉的例子是平面上点的笛卡尔坐标表示。例如,序偶(1,3),(2,4),(5,3)等均表示平面上不同的点。 定义5.2 设(a1,a2,…,an)和(b1,b2,…,bn)两个有序n元组,如果ai=bi(i=1,2,…,n),则称这两个有序n元组相等,记为(a1,a2,…,an)=(b1,b2,…,bn)。 5.1 关系及其表示
5.1.1 笛卡尔积 定义5.3 设A1,A2,…,An是任意集合,则称集合 {(a1,a2,…,an)|aiAi,i=1,2,…,n} 为集合A1,A2,…,An的笛卡尔积,记为A1A2…An。 5.1 关系及其表示
5.1.1 笛卡尔积 5.1 关系及其表示 例5.1 设A={a,b},B={1,2,3},求AB,BA,AA,BB。 解AB={(a,1),(a,2),(a,3),(b,1),(b,2),(b,3)} BA={(1,a),(1,b),(2,a),(2,b),(3,a),(3,b)} AA={(a,a),(a,b),(b,a),(b,b)} BB={(1,1),(1,2),(1,3),(2,1),(2,2),(2,3),(3,1),(3,2),(3,3)} 5.1 关系及其表示
5.1.1 笛卡尔积 5.1 关系及其表示 例5.2 设A=,B={1,2,3},求AB,BA。 解 AB=B=, BA=B= 5.1 关系及其表示
5.1.1 笛卡尔积 5.1 关系及其表示 定理5.1 设A,B为任意两个有限集,则 |AB|=|A|•|B| 推论5.1 设A1,A2,…,An为任意n个有限集,则 |A1A2…An|=|A1|•|A2|• … •|An| 5.1 关系及其表示
5.1.1 笛卡尔积 5.1 关系及其表示 定理5.2 设A,B,C,D为任意四个非空集合,则 (1)ABCD当且仅当AC,BD; (1)A(B∪C)=(AB)∪(AC) (2)(A∪B)C=(AC)∪(BC) (3)A(B∩C)=(AB)∩(AC) (4)(A∩B)C=(AC)∩(BC) (5)A(B-C)=(AB)-(AC) (6)(A-B)C=(AC)-(BC) 5.1 关系及其表示
5.1.1 笛卡尔积 5.1 关系及其表示 例5.3 设A,B,C和D是任意的集合,试问下列等式是否成立?为什么? (1)(A∩B)(C∩D)=(AC)∩(BD) 解 成立。因为对于任意的(x,y),设 (x,y)(A∩B)(C∩D) xA∩ByC∩D xAxByCyD (x,y)A×C(x,y)B×D (x,y)(AC)∩(BD) 5.1 关系及其表示
5.1.1 笛卡尔积 5.1 关系及其表示 (2)(A∪B)(C∪D)=(AC)∪(BD) 解 不成立。举一反例如下:设A=D=,B=C={1},则(A∪B)(C∪D)=BC={(1,1)},(AC)∪(BD)=∪=,显然等式不成立。 5.1 关系及其表示
5.1.2 关系的基本概念 5.1 关系及其表示 定义5.4 设nI+,A1,A2,…,An为任意n个集合,A1A2…An,则 (3)若=,则称为空关系; (4)若=A1A2…An,则称为普遍关系; (5)若A1=A2=…=An=A,则称为A上的n元关系; (6)若={(x,x)|xA},则称为A上的恒等关系。 若是由A到B的一个关系,且(a,b),则a对b有关系,记作ab。 5.1 关系及其表示
5.1.2 关系的基本概念 例5.4 设A={1,2,4,7,8},B={2,3,5,7},定义由A到B的关系={(a,b)|(a+b)/5是整数},求关系。 解 根据的定义,中的序偶(a,b)应满足如下三个条件:(1)aA;(2)bB;(3)a+b能被5整除,于是={(2,3),(7,3),(8,2),(8,7)}。 5.1 关系及其表示
5.1.2 关系的基本概念 例5.5 设A={2,3,4,5,9,25},定义A上的关系,对于任意的a,bA,当且仅当(a-b)² A时,有ab,试问由哪些序偶组成? 解 根据的定义,中的序偶(a,b)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aA;(2)bB;(3)(a-b)² A。因此 ={(2,4),(4,2),(2,5),(5,2),(3,5),(5,3),(4,9),(9,4)}。 5.1 关系及其表示
5.1.2 关系的基本概念 5.1 关系及其表示 例5.6 设A={0,1,2},求A上的普遍关系UA和A上的恒等关系IA。 解 由普遍关系和恒等关系的定义知 UA=AA={(0,0),(0,1),(0,2),(1,0),(1,1),(1,2),(2,0),(2,1),(2,2)}, IA={(0,0),(1,1),(2,2)}。 5.1 关系及其表示
5.1.2 关系的基本概念 5.1 关系及其表示 定义5.5 设是从集合A到B的关系,令 dom={x|xA且有yB使(x,y)} ran={y|yB且有xA使(x,y)} 则称dom为的定义域;ran为的值域。 从定义5.5可以看出,的定义域实际上是由中所有序偶的第一坐标构成的集合,的值域是由中所有序偶的第二坐标构成的集合。 5.1 关系及其表示
5.1.2 关系的基本概念 例5.7 设1={(1,2),(2,4),(3,3)},2={(1,3),(2,4),(4,2)},试求出dom1,dom2,dom(1∪2),ran1,ran2和ran(1∩2)。 解 根据的定义域和值域的定义有 dom1={1,2,3}, ran1={2,3,4} dom2={1,2,4}, ran2={2,3,4} 又因为 1∪2={(1,2),(2,4),(3,3),(1,3),(4,2)}, 1∩2={(2,4)} 所以 dom(1∪2)={1,2,3,4}, ran(1∩2)={4}。 5.1 关系及其表示
5.1.3 关系的表示方法 1. 集合表示法 因为关系是一个集合,因此可以用集合的列举法或描述法来表示它。在前面的叙述中,已经多次采用了这两种方法。 例如,例4.4中定义的由A到B的关系={(a,b)|(a+b)/5是整数},用的就是描述法,而例4.7中定义的关系1={(1,2),(2,4),(3,3)}和2={(1,3),(2,4),(4,2)},用的是列举法。 5.1 关系及其表示
5.1.3 关系的表示方法 2. 关系矩阵 定义5.6 设m,nI+,A={x1,x2,…,xm},B={y1,y2,…,yn},是从A到B的关系,令 1 若(xi,yi) 其中aij= (1≤i≤m,1≤j≤n) 0 否则 称M为的关系矩阵。 5.1 关系及其表示
5.1.3 关系的表示方法 例5.8 设A={2,3,4,5},B={6,7,8,9},由A到B的关系定义为={(a,b)|a与b互素}。试写出的关系矩阵M。 解 由定义={(2,7),(2,9),(3,7),(3,8),(4,7),(4,9),(5,6),(5,7),(5,8),(5,9)},所以关系矩阵 5.1 关系及其表示
5.1.3 关系的表示方法 3. 关系图 定义4.7 设A和B是任意的非空有限集,是一个从A到B的关系,以A∪B中的每个元素为一个结点,对每个(x,y),画一条从x到y的有向边,得到一个有向图G,称其为的关系图。 5.1 关系及其表示
5.1.3 关系的表示方法 例5.9 设A={1,2,3,4},={(1,1),(1,2),(2,3),(2,4),(4,2)},画出的关系图。 5.1 关系及其表示 ① ② ④ ③
5.2 关系 的性质 定义5.8 设为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则 (1)若对所有的aA,有(a,a),则称为自反关系; (3)对任意a,bA,若有(a,b),就必有(b,a),则称为对称关系; (4)对任意a,bA,若有(a,b),(b,a),就必有a=b,则称为反对称关系; (5)对任意a,b,c A,若有(a,b),(b,c),就必有(a,c),则称为传递关系。 5.2 关系 的性质
5.2 关系 的性质 注意区别自反关系和恒等关系,一个集合A上的恒等关系是自反关系,但自反关系不一定是恒等关系。 另外,反对称关系的定义也可等价地叙述为,对任意a,bA,若有a≠b且(a,b),就必有(b,a),则称为反对称关系。 5.2 关系 的性质
5.2 关系 的性质 例5.10 设A={a,b,c,d} (1)判断下列关系是否为自反关系或反自反关系; 1={(a,b),(b,c)} 2={(a,a),(b,b),(c,c),(d,a)} 3={(a,a),(a,b),(d,d),(c,c),(b,b)} 4={(a,a),(b,b),(c,c),(d,d)} 解 1不是自反关系,因为对于所有的xA,(x,x)均不在1中;上述原因正好说明1是反自反关系。 2不是自反关系,因为(d,d)2;2也不是反自反关系,因为(a,a),(b,b),(c,c) 2。 3是自反关系,不是反自反关系。 4是自反关系,不是反自反关系。 5.2 关系 的性质
5.2 关系 的性质 (2)判断下列关系是否为对称关系或反对称关系; 5={(a,a),(a,b),(b,a),(b,c),(c,b)} 6={(a,a),(a,b),(b,c),(d,c)} 7={(a,a),(c,b),(c,d),(d,c)} 8={(b,b),(d,d)} 解 5是对称关系,但不是反对称关系,因为a≠b,但(a,b)和(b,a)均出现在5中,同样b≠c,但(b,c)和(c,b)均出现在5中。 6不是对称关系,因为(a,b)6,但(b,a)6,同样(b,c)6,但(c,b)6,(d,c)6但(c,d)6;而上述原因正好说明6是反对称关系。 7不是对称关系,因为(c,b)7但(b,c)7;7也不是反对称关系,因为c≠d,但(c,d)和(d,c)均在7中。 8既是对称关系,也是反对称关系。 5.2 关系 的性质
5.2 关系 的性质 (3)判断下列关系是否为传递关系。 9={(b,c),(c,c),(c,d),(b,d)} 10={(b,c),(c,b),(b,b),(a,d)} 11={(b,c),(d,a),(d,c)} 解 9是传递关系。 10不是传递关系,因为(c,b)10,(b,c)10,但(c,c)10。 11是传递关系,在11中没有出现(x,y)11同时(y,z)11的情形,因此也就无所谓(x,z)11的要求。 5.2 关系 的性质
5.2 关系 的性质 关系的这些性质,在关系矩阵和关系图上大多可以得到明确的反映: 若关系是自反的,则关系矩阵的主对角线上的元素全为1;若是对称的,则关系矩阵关于主对角线对称;若是反对称的,则对ij,若aij =1,则aji =0。 5.2 关系 的性质
若关系是自反的,则的关系图中的每一个结点引出一个单边环;若是对称的,则在其关系图中,对每一由结点ai指向结点aj的边,必有一相反方向的边;若是反对称的,则在其图中,任何两个不同的节点间最多只有一条边,而不会同时有两条相反方向的边;若是传递的,则若有由结点ai指向ak的边,且又有由结点ak指向aj的边,就必有一条由结点ai指向aj的边。 5.2 关系 的性质
5.3.1 复合关系 定义5.9 设1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关系,2为从集合B到集合C的关系,则称A到C的关系 {(x,z)|xA, zC,有yB使(x,y)1且(y,z)2} 为1与2的复合关系,记为1 2。这种从1和2得到1 2的运算,叫做关系的复合运算。 复合关系1 2与关系1和2之间的联系,我们可用下图表示。 B A C 5.3 关系的运算 2 x y z 1
5.3.1 复合关系 例5.11 设集合A={1,2,3,4},B={2,3,4,5},C={0,1,2},1是从A到B的关系,2是从B到C的关系,分别定义为: 1={(a,b)|a+b=6},2={(b,c)|b-c=2}, 试求复合关系1 2和2 1。 解 由题意知 1={(1,5),(2,4),(3,3),(4,2)} 2={(2,0),(3,1),(4,2)} 根据复合关系的定义 1 2={(2,2),(3,1),(4,0)} 2 1={(3,5),(4,4)} 5.3 关系的运算
5.3.1 复合关系 定理5.4 设A,B,C,D为任意四个集合,1是从A到B的关系,2 和3是从B到C的关系,4是从C到D的关系,于是有: (1)若2 3 ,则1 2 1 3 ,2 4 3 4; (2) 1 (2∪3) = (1 2)∪(1 3) (3) (2∪3) 4 = (2 4)∪(3 4) (4) 1 (2∩3) (1 2)∩(1 3) (5) (2∩3) 4 (2 4)∩(3 4) (6) (1 2) 4 = 1 (2 4) 5.3 关系的运算
5.3.1 复合关系 定义5.10 设1,2,…,n分别是A1到A2,A2到 A3,…,An到An+1的关系,则称关系 {(x1,xn+1)|x1A,xn+1An+1,存在x2A2,…,xnAn,使(x1,x2)1,…,(xn,xn+1)n} 为1,2,…,n的复合,记为1 2 …n 。 当A1=A2=…=An+1=A,1=2=…=n=时,则复合关系12 …n= …称为的n次幂,记为ⁿ。 5.3 关系的运算
5.3.1 复合关系 5.3 关系的运算 例5.12 设A={1,2,3,4},A上的关系={(2,1),(3,2),(4,3)},则有 2={(3,1),(4,2)} 3={(4,1)} 4= 5.3 关系的运算
5.3.1 复合关系 5.3 关系的运算 练习 设1和2是集合A上的两个关系,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若1和2是自反的,则1 2也是自反的; (2)若1和2是对称的,则1 2也是对称的; (3)若1和2是反对称的,则1 2也是反对称的; (4)若1和2是传递的,则1 2也是传递的。 5.3 关系的运算
5.3.1 复合关系 5.3 关系的运算 定义5.11 设A为任意集合,为A上的任意二元关系,则有: (1)0是A上的恒等关系,即0 = IA; (2)n+1 = n,nN。 定理5.5 设m,nN,为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则 (1)m n = m+n (2)(n)m = m·n 5.3 关系的运算
5.3.1 复合关系 为了研究复合关系的关系矩阵,我们首先介绍布尔运算,布尔运算只涉及数字0和1,有两个运算符“”和“”,运算规则如下: 00=0, 01=1, 10=0, 11=1; 00=0, 01=0, 10=0, 11=1。 然后用布尔运算来定义两个关系矩阵的乘积运算“*”如下: 其中 1≤i≤m,1≤j≤p 5.3 关系的运算 * =
5.3.1 复合关系 5.3 关系的运算 定理5.6 设A,B,C是非空有限集,1是从A到B的关系,2是从B到C的关系,则 M1 2 = M1 * M2 推论5.2 设A1,A2,…,An+1是有限集合,1,2,…,n分别是A1到A2,A2到A3,…,An到An+1的关系,它们的关系矩阵分别为M1,M2,…,Mn ,则有: M1 2 … n = M1 * M2 * … * Mn 推论5.3 是集合A上的关系,M为其关系矩阵,则有 Mn = (M)n 5.3 关系的运算
5.3.1 复合关系 对于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其复合关系n,仍是A上的二元关系。我们可以用如下的方法由的关系图作出n的关系图。 由的关系图构成n的关系图的步骤如下: (1)对的关系图(假设有m个结点)中每个结点ai(i=1,2,…,m),找出从ai经由长为n的路能够到达的结点aj; (2)连接aiaj得n的一条边; (3)前两步得到的所有边组成n的关系图。 5.3 关系的运算
5.3.1 复合关系 练习 设A={a,b,c,d},A上的关系={(a,a),(a,b),(b,d),(c,a),(d,c)},试求复合关系² 。 5.3 关系的运算
5.3.2 逆关系 5.3 关系的运算 定义5.12 设是从集合A到B的关系,则如下从B到A的关系: {(y,x)|yB,xA且(x,y)} 称为关系的逆关系,记为-1,这种从得到-1的运算,叫做关系的逆运算。 显然,从集合A到B的关系的逆关系是将中每一个序偶的坐标顺序互换所得到的集合。 5.3 关系的运算
5.3.2 逆关系 5.3 关系的运算 定理5.7 设A,B为非空有限集,是从A到B的关系,则有: (1)M-1 = MT(MT为M的转置矩阵,即将M中的行和列互换) (2)把G的每条有向边反向,就得到-1的关系图G-1。 5.3 关系的运算
5.3.2 逆关系 例5.13 设A={a,b,c},A上的关系={(a,a),(a,c),(b,a),(b,b),(c,a),(c,b)},试求逆关系-1及其关系矩阵、关系图。 解 由逆关系的定义知 -1={(a,a),(c,a),(a,b),(b,b), (a,c),(b,c)} 5.3 关系的运算
5.3.2 逆关系 5.3 关系的运算 定理5.8 设和i(i=1,2,…)都是从集合A到集合B的二元关系,则有: (1)(-1)-1=; (2)若12,则1-12-1; (3)若1=2,则1-1=2-1 定理5.9 设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则有: (1)是自反的,当且仅当-1是自反的; (2)是反自反的,当且仅当-1是反自反的; (3)是对称的,当且仅当-1是对称的; (4)是反对称的,当且仅当-1是反对称的; (5)是传递的,当且仅当-1是传递的。 5.3 关系的运算
5.3.2 逆关系 5.3 关系的运算 定理5.10 设A,B,C是三个集合,1是从A到B的关系,2是从B到C的关系,则有: (1 2)-1 = 2-1 1-1 推论5.4 设nN,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则(n)-1 =(-1)n 。 5.3 关系的运算
5.3.2 逆关系 5.3 关系的运算 例5.14 设是A上的二元关系,则是对称的当且仅当=-1 。 证明 任取(x,y),则(y,x),从而(x,y)-1,所以-1。反之,任取(x,y)-1,则(y,x),从而(x,y),所以-1。因此=-1。 若设=-1,任取(x,y),则(y,x)-1,但=-1,所以(y,x),因此对称。 由以上两方面知该命题成立。 5.3 关系的运算
5.3.3 关系的闭包 5.3 关系的运算 定义5.13 设为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A上的二元关系满足: (1)是自反(对称,传递)的; (2); (3)若A上的二元关系也满足(1)(2),则; 则称为的自反(对称,传递)闭包,记为r()(s(),t())。 从定义可以看出,的自反(对称,传递)闭包就是包含并且具有自反(对称,传递)性质的最小关系。显然,若已经是自反(对称,传递)的,那么的自反(对称,传递)闭包就是它自身。 5.3 关系的运算
5.3.3 关系的闭包 5.3 关系的运算 定理5.11 设是A上的二元关系,则: (1) 是自反的,当且仅当r()=; (2) 是对称的,当且仅当s()=; (3) 是传递的,当且仅当t()=。 5.3 关系的运算
5.3.3 关系的闭包 5.3 关系的运算 定理5.12 设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则: (1) r()=∪IA; (2) s()=∪-1; (3) 定理5.13 设A为n个元素的有限集,为A上的二元关系,则 5.3 关系的运算
5.3.3 关系的闭包 例5.15 设A={a,b,c},A上的二元关系={(a,b),(b,c),(c,a)},求r(),s(),t()。 解 r()=∪IA={(a,b),(b,c),(c,a)}∪{(a,a),(b,b),(c,c)} ={(a,a),(a,b),(b,b),(b,c),(c,a),(c,c)} s()=∪-1={(a,b),(b,c),(c,a)}∪{(b,a),(c,b),(a,c)} ={(a,b),(a,c),(b,a),(b,c),(c,a),(c,b)} t()=∪2∪3 ={(a,b),(b,c),(c,a)}∪{(a,c),(b,a),(c,b)}∪{(a,a), (b,b),(c,c)} ={(a,a),(a,b),(a,c),(b,a),(b,b),(b,c),(c,a),(c,b),(c,c)} 5.3 关系的运算
5.3.3 关系的闭包 练习 设1和2是集合A上的两个关系, (1)试证明 (2) 成立吗?为什么? 5.3 关系的运算
5.4.1 等价关系及判定 5.4 等价 关系 定义4.14 设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若是自反,对称和传递的,则称为等价关系。 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就有一些等价关系的例子,如: (1)在一群人的集合上年龄相等的关系是等价关系,而朋友关系不一定是等价关系,因为它可能不是传递的。 (2)命题公式间的逻辑等值关系是等价关系。 (3)集合上的恒等关系和普遍关系都是等价关系。 (4)在同一平面上直线之间的平行关系,三角形之间的相似关系都是等价关系。 5.4 等价 关系
5.4.1 等价关系及判定 5.4 等价 关系 例5.16 设A={a,b,c,d,e},A上的关系 1={(a,a),(a,b),(b,a),(b,b),(c,c),(d,d),(d,e),(e,d),(e,e)}, 2={(a,b),(b,a),(b,b),(c,c),(d,d),(d,e)}, 试判断1和2是否为等价关系。 解 1是等价关系,因为它满足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 2不是等价关系,因为:①(a,a),(e,e)2,即2不满足自反性;②(d,e)2,但(e,d)2,即2不满足对称性;③(a,b)2,(b,a)2,但(a,a)2,即2不满足传递性。 当然,以上三条原因中只要具备任何一条就可判断2不是等价关系。 5.4 等价 关系
5.4.1 等价关系及判定 例5.17 设1是集合A上的一个二元关系,2={(a,b)∣存在c,使(a,c)∈1且(c,b)∈1},证明若1是一个等价关系,则2也是一个等价关系。 证明 设1是A上的等价关系, (1)对任意一个xA,因为1在A上自反,所以(x,x)1。由2的定义,(x,x)2,所以2是自反的。 5.4 等价 关系
5.4.1 等价关系及判定 (2)对任意x,yA,若(x,y)2,则存在某个cA,使得(x,c)1且(c,y)1,因为1是对称,故有(y,c)1且(c,x)1,由2的定义,可知(y,x)2,所以2是对称的。 (3)对任意x,y,zA,若(x,y)2,(y,z)2,则必存在某个c1A,使(x,c1)1,(c1,y)1。由1的传递性,可知(x,y)1,同理存在c2A,使(y,c2)1且(c2,z)1,由1传递,可知(y,z)1。再由2的定义,得(x,z)2。所以2是传递的。 由以上(1)(2)(3)可知2是一个等价关系。 5.4 等价 关系
5.4.1 等价关系及判定 5.4 等价 关系 例5.18 设1和2都是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 证明 由交集的定义1∩2={(a,b)|(a,b)1且(a,b)2}。 对任意一个aA,因为1和2都是自反的,所以有(a,a)1且(a,a)2,因而有(a,a)1∩2,故1∩2是自反的。 5.4 等价 关系
5.4.1 等价关系及判定 对任意a,bA,若(a,b)1∩2,则有(a,b)1且(a,b)2,由1和2的对称性有(b,a)1且(b,a)2,因而有(b,a)1∩2,故1∩2是对称的。 对任意a,b,cA,若(a,b)1∩2,(b,c)1∩2,则有(a,b)1,(b,c)1;(a,b)2,(b,c)2。由1和2的传递性有(a,c)1,(a,c)2,因而有(a,c)1∩2,故1∩2是传递的。 由以上三方面知1∩2是A上的等价关系。 5.4 等价 关系
5.4.1 等价关系及判定 5.4 等价 关系 (2)1∪2是A上的等价关系吗?为什么? 解 为了判断1∪2是否为A上的等价关系,我们试图来证明它的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由并集的定义1∪2={(a,b)|(a,b)1或(a,b)2} 对任意一个aA,因为1是自反的,所以有(a,a)1,因而有(a,a)1∪2,故1∪2是自反的。 对任意a,bA,若(a,b)1∪2,则有(a,b)1或(a,b)2,由1和2的对称性有(b,a)1或(b,a)2,因而有(b,a)1∪2,故1∪2是对称的。 5.4 等价 关系
5.4.1 等价关系及判定 5.4 等价 关系 对任意a,b,cA,若(a,b)1∪2,(b,c)1∪2,则有 (a,b)1 或 (a,b)2; (b,c)1 或 (b,c)2。 因为(a,b)和(b,c)不一定同时属于1,也不一定同时属于2,所以我们无法推出(a,c)1或(a,c)2,因而也就无法推出(a,c)1∪2,这说明1∪2的传递性不一定成立,因此推不出1∪2是A上的等价关系。 5.4 等价 关系
5.4.1 等价关系及判定 5.4 等价 关系 举反例如下:设A={1,2,3},A上的关系 1={(1,1),(2,2),(3,3),(1,3),(3,1)}; 2={(1,1),(2,2),(3,3),(2,3),(3,2)}。 显然1和2均是等价关系。 1∪2={(1,1),(2,2),(3,3),(1,3),(3,1),(2,3),(3,2)}。 这里1∪2是自反,对称的,但因为(2,3)1∪2且(3,1)1∪2,而(2,1)1∪2,所以1∪2不是传递的。 5.4 等价 关系
5.4.2 覆盖与分划 5.4 等价 关系 定义5.15 设A是一个非空集合,是满足下列条件的集合: (1)中元素是A的非空子集; (3)中元素互不相交。 则称为A的一个分划,中每个元素叫做A的一个分划块。 5.4 等价 关系
5.4.2 覆盖与分划 例5.19 设A={0,1,2,3,4},1={{0,1},{1,2},{2,3,4}},2={{0,1},{2,3},{4}},则1是A的一个覆盖但不是分划,2既是A的一个覆盖,也是A的一个分划。 5.4 等价 关系
5.4.2 覆盖与分划 定义5.16 设1={A1,A2,…,An},2={B1,B2,…,Bn}都是集合A的分划,如果对每个Ai均有一个Bj使AiBj,则称分划1是分划2的细分或加细。 例5.20 设A={a,b,c},1={{1},{2},{3}},2={{1},{2,3}},3={{1,2,3}},则1,2和3都是集合A的分划,且1是2和3的细分,2是3的细分。 5.4 等价 关系
5.4.3 等价类与商集 定义5.17 设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任取aA,集合[a]={x|xA,(a,x)}称为a形成的的等价类,有时也简记为[a]。 由定义知,[a]是非空的,因为至少有a[a]。 5.4 等价 关系
5.4.3 等价类与商集 例5.21 设A={a,b,c,d,e},A上的关系={(a,a),(a,b),(b,a),(b,b),(c,c),(d,d),(d,e),(e,d),(e,e)}, 确定由集合A中的元素产生的等价类。 解 对于元素a,因为(a,a),(b,a),所以a产生的等价类[a] ={a,b}。 对于元素b,因为(b,b),(a,b),所以b产生的等价类[b] ={a,b}。 类似地,[c] ={c},[d] ={e,d},[e] ={e,d}。 5.4 等价 关系
5.4.3 等价类与商集 定理5.14 设是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对于a,bA,有(a,b)当且仅当[a] =[b]。 定义5.18 设是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则称集合{[a]|aA}为A关于的商集,记为A/,商集的基数称为等价关系的秩。 如例5.21中的商集为A/={[a],[b],[c],[d],[e]} ={{a,b},{c},{d,e}}。 5.4 等价 关系
5.4.3 等价类与商集 定理5.15 设是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则A关于的商集A/是A的一个分划,称为A关于的等价分划。 定理5.16 集合A的一个分划确定A上的一个等价关系。 5.4 等价 关系
5.4.3 等价类与商集 例5.22 设A={a,b,c,d,e}有一个分划={{a,b},{c},{d,e}},求所确定的等价关系。 解 设 1={a,b}{a,b}={(a,a),(a,b),(b,a),(b,b)}, 2={c}{c}={(c,c)}, 3={d,e}{d,e}={(d,d),(d,e),(e,d),(e,e)}。 所以=1∪2∪3={(a,a),(a,b),(b,a),(b,b),(c,c), (d,d),(d,e),(e,d),(e,e)}。 5.4 等价 关系
5.4.3 等价类与商集 5.4 等价 关系 例5.23 设A是由4个元素组成的集合,试问在A上可以定义多少个不同的等价关系? 解 如果直接考虑A上可以定义多少个等价关系,则计算过程比较繁琐,也容易出错。根据定理5.16可知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与分划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此题可转化为考虑A上有多少个不同的分划。 5.4 等价 关系
5.4.3 等价类与商集 5.4 等价 关系 将集合A分划为一块:有1种分法; 将集合A分划为两块:有C(4,2)/2+C(4,1)种分法; 1+C(4,2)/2+C(4,1)+C(4,2)+1=15。 5.4 等价 关系
定义5.19 设是非空集合A上的关系,若是自反的,反对称和传递的,则称为A上的偏序关系。A与合在一起称为偏序集,记作<A,>。 若是偏序关系,<A,>常记为<A,≤>,读作“小于或等于”,因为“小于或等于”也是一种偏序,故不会产生混乱。所以,是偏序关系,ab就表示成a≤b,如果ab,则可以表示成a<b。 5.5 偏序 关系
5.5 偏序 关系 例5.24 偏序的一些例子。 (1)实数集R上的“≤关系”是偏序关系,<R,≤>表示一个偏序集。 例5.24 偏序的一些例子。 (1)实数集R上的“≤关系”是偏序关系,<R,≤>表示一个偏序集。 (2)集合A的幂集P(A)上的“关系”是偏序关系,<P(A),>表示一个偏序集。 (3)正整数集合上的整除关系是偏序关系,<I+,|>表示一个偏序集。 5.5 偏序 关系
练习 设是集合A上的偏序关系,BA,试证明∩(BB)是B上的偏序关系。 5.5 偏序 关系
5.5 偏序 关系 定义5.20 设<A,≤>为偏序集,对于任意的x,yA,如果x≤y或者y≤x成立,则称x与y是可比的。 定义5.21 设<A,≤>为偏序集。对于任意的x,yA,若x<y且不存在zA,使得x<z<y,则称y为x的覆盖。 例5.25 在偏序集<R,≤>中任何实数均无覆盖,因为任意两个实数之间均有另外的实数。偏序集<N,≤>中每个自然数均有惟一的覆盖。 5.5 偏序 关系
5.5 偏序 关系 设≤是集合A上的偏序关系,则≤的哈斯图作图规则如下: (1)图中每个顶点代表A的一个元素; (2)若x<y,则顶点y在顶点x的上方; (3)若x<y,且y是x的覆盖,则x与y间连一条无向边。 5.5 偏序 关系
5.5 偏序 关系 例5.26 设A={2,3,6,12,24,36},A上的整除关系“|”是如下的一个偏序关系: {(2,2),(2,6),(2,12),(2,24),(2,36),(3,3),(3,6),(3,12),(3,24),(3,36),(6,6),(6,12),(6,24),(6,36),(12,12),(12,24),(12,36),(24,24),(36,36)} 作上述偏序关系的哈斯图时,首先求出各元素的覆盖,然后再作图。 2的覆盖是6;3的覆盖是6;6的覆盖是12;12的覆盖是24,36;24和36没有覆盖。 5.5 偏序 关系
例5.27 设A={a,b,c},集合A的幂集P(A)上的“关系”是偏序关系,画出其哈斯图。 5.5 偏序 关系
5.5 偏序 关系 定义5.22 设<A,≤>为偏序集,BA,bB, (1)若x(xB→b≤x)为真,则称b为B的最小元。 (2)若x(xB→x≤b)为真,则称b为B的最大元。 (3)若x(xB bx x≤b)为真,则称b为B的极小元。 (4)若x(xB bx b≤x)为真,则称b为B的极大元。 5.5 偏序 关系
5.5 偏序 关系 例5.28 偏序集<{a,b,c,d,e,f,g,h},≤>,由下图的哈斯图给出。 (1)B1={b,d,e,g} (2)B2={b,c,d,e,f,g} (3)B3={a,c,d} (4)B4={d,e} 解 (1)B1的最大元为g; B1的极大元为g; B1的最小元为b; B1的极小元也为b。 5.5 偏序 关系 h f g d e b c a
5.5 偏序 关系 (2)B2无最大元和最小元; B2的极大元是f,g;极小元是b,c。 (3)B3无最大元,其最小元为a; B3的极大元为c,d;极小元为a。 (4)B4无最大元,也无最小元; B4的极大元是d,e;极小元也是d,e。 5.5 偏序 关系
5.5 偏序 关系 定理5.17 设<A,≤>为偏序集,BA。 (1)若b为B的最大(最小)元,则b为B的极大(极小)元。
5.5 偏序 关系 定义5.23 设<A, ≤>为偏序集,BA,bA, (1)若x(xB→b≤x)为真,则称b为B的下界。 (2)若x(xB→x≤b)为真,则称b为B的上界。 (3)若b是一下界且对每一个B的下界b有b≤b,则称b为B的最大下界或下确界,记为glb。 (4)若b是一上界且对每一个B的上界b有b≤b,则称b为B的最小上界或上确界,记为lub。 5.5 偏序 关系
5.5 偏序 关系 例5.29 同例5.28 (1)当B1={b,c,d,e,g}时,B1有上界g,h,下界a;最小上界g,最大下界a 。 例5.29 同例5.28 (1)当B1={b,c,d,e,g}时,B1有上界g,h,下界a;最小上界g,最大下界a 。 (2)当B2={b,e,d,f}时,B2有上界h,下界b,a;最小上界h,最大下界b。 5.5 偏序 关系
例5.30 右图中的哈斯图表示一偏序集。考虑集合B1={h, i},它有上界j,k,但无最小上界;它有下界f,g, b, c, d, e, a,但没有最大下界。当B2={b,c,d,e}时,它有上界h,i, j, k,无最小上界;它没有下界和最大下界。 5.5 偏序 关系 j k h i f g b c d e a
5.5 偏序 关系 定理5.18 设<A, ≤>为偏序集,BA。 (1)若b为B之最大元(最小元),则b必为B最小上界(最大下界)。 (2)若b为B之上(下)界,且bB,则b必为B的最大(最小)元。 (3)如果B有最大下界(最小上界),则最大下界(最小上界)惟一。 5.5 偏序 关系
5.5 偏序 关系 定义5.24 设<A, ≤>为偏序集,BA。 (1)若B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可比的,即 xy(x,yB→x≤y y≤x) 则称B为A上的链,|B|称为链的长度。 (2)若B中任何两个不同元素都是不可比的,即 xy(x,yBxy→(x≤y)(y≤x)) 则称B为A上的反链,|B|称为反链的长度。 5.5 偏序 关系
例5.31 例5.30的哈斯图中有链{a, c, f, h, j},{a, d, g, h, j},{e, g, h, k}等,长度分别为5,5,4。有反链{b, c, d, e},{f, g}等,长度分别为4,2。 5.5 偏序 关系
关系在关系数据库中的应用 关系代数与数据子语言 等价关系在计算机中的应用 序关系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见教材,自学) 5.6 关系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
知识回顾 小结 1. 基本概念 有序n元组、笛卡尔积、关系的定义、空关系、普遍关系、恒等关系、集合A上的关系、逆关系、复合关系、关系的闭包 2. 关系的表示方法 (1)集合的表示法 (2)关系矩阵 (3)关系图 小结
知识回顾 3. 集合A上关系的性质 自反、反自反、对称、反对称、传递 4. 集合A上特殊关系 等价关系、偏序关系 小结
课外作业 教材P101-103 1,5,8(1)(3)(5),12,19,25,27,33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