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刻板印象與歧視 社會心理學(11) 陳舜文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三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扬子中学 宋咏春 王国维 “ 二重证据法 ” 传世文献与地下考古相互印证。
Advertisements

> 之 第七、八章内容简介 乐颖. 第七章 儿童智力的发展 第一节 智力的一般理论 第二节 智力的测验 第三节 智力的发展变化.
心理课堂欢迎您 江苏省淮阴中学 赵霞 大风吹 活动规则: 我说: “ 大风吹。 ” 大家回应: “ 吹什么? ” 我将说出一个特征,请具有该特征的同学立刻 站起来,比如:我说 “ 吹所有女生。 ” 那么就请 女生站起来。活动继续。
報告者:曹仁傑 2016/8/291.  簡介  研究方法  遊戲設計  實驗結果與分析  結論 2016/8/292.
学习情境(三): 个股走势分析单元 学习单元6:BIAS指标及操盘训练.
社会政策概论笔记 2013年11月2日.
指導單位:台中市北區區公所 報告日期:103年8月 報告人: 吳婷婷
月子保姆理论知识试卷.
第四章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南山中學 102學年度 性別平等教育週性別教育 性騷擾防治.
公害污染事件-鉛中毒 認識鉛中毒 鉛中毒的事件 如何解決鉛中毒? A 鄭豪仁 資環二甲 指導老師:胡子陵.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香港扶貧計劃 關愛基金 Group 5 組員 馬曉真 余葆 董賽騫 蕭雪兒.
我们身边的行为金融学.
壹、家人與同儕的關係 貳、性別關係與平等尊重 參、情愛關係與自主
養生與保健 郭點傳師慈悲.
如何写论文.
一百零一年溪口國小 學校日 班級: 三年三班 教師: 張慈麟.
生涯規劃 第七組 鄭惇伊 汪靜姿 莊雅婷 黃馨玫.
规划职业生涯 把握精彩人生.
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设计.
藥物濫用之精神醫學議題 102/05/06 陳俊升精神科診所 陳俊升醫師.
穿越迷雾,读懂全球化经济本质 谈美国次贷危机与人民币升值问题.
多樣化管理(Diversity Management)
关注热点 2014年天猫双十一成交总额 571亿 点亮217个国家地区
第三章 大学生学习与创造心理教育.
思想道德 修养与 法律基础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德育法律教研室.
第七章 認知一致性與大眾傳播 指導老師:王曉璿教授 學生:林冠伶 學號:
我的职业规划生涯 11日语班 阮真.
家庭危機與因應 國立空中大學 生活科學系 唐先梅.
高等职业学校建筑设计类与艺术设计类专业骨干教师实践能力国家级培训
老年期的心理健康 南京医科大学无锡精神卫生中心 王国强
企業金融的十二堂課 第十二課 公司理財與行為財務學
欢迎各位.
休閒心理學 教學目標: 本課程旨在協助學生明瞭休閒心理學的意義,藉此進入瞭解體驗經濟之內涵,以期衍生創意、規劃、行銷休閒產品之專業能力。
页眉 一张图分出你是用左脑还是右脑! 如果你看见这个舞女是顺时针转,说明你用的是右脑; 如果是逆时针转,说明你用的左脑。
你是用左脑是右脑?.
第5章 知覺.
没有请柬该如何办 记者如何选取有利位置 着装 准备工作 提问时的注意事项
文學與生活-期末報告 赤壁之戰 組員名單 : 4A2L0031 王柔之 4A2L0033 劉兆偉 4A0L0063 謝商裕
接納In 排斥Out ─ 營造同儕接納情障學生之課程設計
做一个智慧快乐的班主任.
3.1能源资源的开发 ——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第三章 社会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大家了解社会的概念、认识社会的基本特征,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待社会的基本观点,了解社会结构、社会运行以及社会形态的内涵,内容或类型,把握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基本视角。
重性精神病 文登市立医院 王辉.
第五讲 建筑结构体系与选型 喻 莹
第三部分 博弈论 §3.1实验二:双方信任博弈 例如:一厂商支付给一名工人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并且期望这名工人能够回报以相应的更多的劳动。主动方厂商出于对被动方的信任,率先背离了标准的不合作博弈论所阐述的最优选择,若工人也提供了回报,则双方得到一个合作的结果。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酒店会给熟客赊账,而客人也不会赖账,我们将这一类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合作波已称为双方信任博弈。
一、瞭解性別平等概念,破除性別刻板的迷思。 二、認識性別與職涯發展。 三、瞭解性騷擾、性侵害、約會強暴概念與因應。
彰化縣西勢國小 學校增能計畫 讀報、剪報與心得寫作教學
賴祥蔚 臺藝大學廣電系教授 中央廣播電臺總臺長
1 西周时期使用_____________作为农业生产工具,采用的耕作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
印象派之父 莫內 製作︰林佩葳 指導老師︰袁淑芬老師.
王慧美,高慈萱 (2014)。 虛擬品牌社群對品牌忠誠度之影響 -品牌關係之中介效果 行銷科學學報,10(2),
Attribution 歸因 授課老師:林東龍 授課日期:2016/4/6 任職單位:高醫醫社系(CS809)
災害性天氣之探究─ 颱風 文賢國小 李同立老師.
Chapter 5 青少年的自我發展.
第4讲 对他人的认知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心灵创造的;即使我们并肩站在同一块草地上,我看到的绝不会和你看到的相同。 ——George Gissing, 1903.
IRB教育訓練.
班級經營 情緒管理 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 陳彥欣 戴伊辰.
信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當你決定下標時,你會留意賣家的哪些訊息呢? 一個好的賣家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呢?
台灣當代社會分析 社會、媒體與行動者的關聯:台灣資訊社會(二)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省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使用说明.
6016A22.
差異化行動學習.
校園霸凌行為定義 與特質.
臺北市古亭國小105學年度 適應欠佳學生提報特教鑑定說明
科學專題研究 日常飲品pH值的探究.
社會學習領域 課綱修正宣導簡報 臺北市社會領域輔導小姐.
跑壘訓練與戰術應用 授課講師:林郁捷.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偏見、刻板印象與歧視 社會心理學(11) 陳舜文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

偏見可能基於什麼差異? 種族、性別、年齡、國籍、居住地、宗教、胖瘦、疾病等差異,都可能成為偏見的基礎。偏見幾乎無所不在。 偏見通常針對少數或弱勢群體,但也可能針對主流或強勢群體。 偏見所造成的問題,小至使得被歧視者自尊低落,大至促使集體屠殺事件。 過去數十年來,許多明顯的偏見與歧視現象已有所減少,但是許多偏見仍以間接的形式隱藏著。許多人可能會在公開場合隱藏偏見,但在私下場合則表露出偏見。

要點 區辨偏見、刻板印象和歧視行為 瞭解形成偏見的各種可能成因 瞭解消弭偏見的方法

針對特定團體內的人所抱持的負面或敵意態度,只因為對方屬於該團體。 什麼是偏見 偏見、刻板印象、歧視都是態度的一部份 偏見(prejudice):情感成分 針對特定團體內的人所抱持的負面或敵意態度,只因為對方屬於該團體。 「他是某(種族、國籍、性別、年齡、黨派....),真令人厭惡」 偏見主要是針對態度中的情感成分,但通常也泛指整體態度。 雖然廣義而言,偏見可能是正面或負面,但一般多定義為負面態度。 偏見是將目標對象所屬的群體視為一體,忽略個別成員之間的差異。

刻板印象(stereotypes):認知成分 什麼是偏見 刻板印象(stereotypes):認知成分 將某群人概化,即將同樣的特徵派分到此一群體所有成員身上,而不管個別成員的實際差異。 「那個國家(種族、性別、年齡....)的人全都是ooxx」 刻板印象最早是用來描述「我們隨時存在腦海中的圖象」,並用來與真實世界作對比(Lippman, 1922)。 請很快地在腦海中想像一名卡車司機.... 廣義而言,刻板印象可說是針對特定群體的基模,不必然帶有情緒,也不必然導致歧視行為。而且可包含正面、負面或中性的印象。 只是這些印象不一定是正確的,並且任何刻板印象都無法一概而論地套用到特定群體的所有成員。

歧視(discrimination):行為成分 什麼是偏見 歧視(discrimination):行為成分 僅因對方是屬於某團體的成員,便對其做出不公正、負面或傷害的行為。 精神療養院觀察(Bond, 1988) 觀察一間以白人專業人員為主的精神療養院,根據醫院記錄顯示,比較嚴厲的生理與化學約束治療法,用在初期黑人患者身上的次數是白人患者的四倍。

什麼是偏見 為什麼偏見難以改變? 情感因素 偏見中的情感成分使人難以論理,不顧反駁偏見的論證或證據,或不斷轉移攻擊焦點。

什麼是偏見 為什麼偏見難以改變? 情感因素 認知因素 對於特定團體帶有特別意見或基模的人,在處理相關資訊時,會較注意且記得與既有觀點一致的資訊,而忽略不一致的資訊。 換言之,我們通常較容易注意且記得符合預期的現象,如果某人的行為恰是我們所預期的,可能使既有刻板印象更加固著。

外在刺激可引發社會中的普遍刻板印象(自動化處理),必須花費心力才能壓抑或駁斥(控制處理)。 什麼是偏見 刻板印象的兩階段認知歷程 外在刺激可引發社會中的普遍刻板印象(自動化處理),必須花費心力才能壓抑或駁斥(控制處理)。

偏見的成因 偏見的成因 生物生理層面的觀點 演化心理學家認為,所有動物都強烈傾向偏好遺傳上和自己類似的動物,並且對於遺傳上不相似的生物感到恐懼、厭惡或排斥。 在分子生物學層次,免疫系統會辨識並攻擊外來細胞,這會造成器官移植時的問題。 偏見是否真有遺傳基礎,目前難以確定。但對人類而言,即使生理上相似,只要信念不同(例如政治傾向),也可能產生強烈偏見。

社會認知因素:我們的思考方式 對偏見起因的解釋之一是,它是我們處理與整合外界資訊時,不可避免的副產品。 偏見的成因:社會認知 社會認知因素:我們的思考方式 對偏見起因的解釋之一是,它是我們處理與整合外界資訊時,不可避免的副產品。 世界實在太複雜,人們傾向將資訊分類與組合,形成基模(schemas)並用來詮釋新的或陌生的資訊,依賴潛藏且不太正確的判斷法則(heuristics),以及依靠往往有誤的記憶。 這些社會認知歷程,雖然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地處理外界複雜資訊,但同時也會產生刻板印象。 把塞車問題歸咎於某種駕駛族群(例如老年人或女性),比實際分析複雜的道路工程效果、車流模式以及各種人士的開車技術還要容易多了。

社會分類(social categorization) 偏見的成因:社會認知 社會分類(social categorization) 形成偏見的第一步是區分團體,也就是根據某些特徵,將各種對象歸類於不同團體。 人類的社會認知歷程,傾向將較相似者歸為一類,忽視同一團體成員之間的差異,並誇大不同團體成員之間的差異。 最常見的分類就是依據自己的認同作區分: 內團體(in-group):個體所認同或歸屬的團體。 外團體(out-group):個體認同或歸屬之外的團體。 這會形成「內團體偏私」、「外團體同質性」與「錯覺相關」現象。

以正面情緒或較好的待遇去對待內團體成員,而以負面情緒或較差的待遇去對待外團體成員。 偏見的成因:社會認知 內團體偏私(in-group bias) 以正面情緒或較好的待遇去對待內團體成員,而以負面情緒或較差的待遇去對待外團體成員。 最小團體(minimal groups)研究法(Tajfel, 1982) 即使用微不足道的方式區分團體(例如對紙上黑點的估計偏向、對虛構藝術家的偏好等),參與者也可能出現內團體偏私的行為,例如:給內團體成員較多酬賞或給外團體成員較少酬賞。 「本校同學拿200元、他校成員拿100元」 「本校同學拿300元、他校成員拿400元」 選哪一個? 許多人寧可選擇前者,而不選擇後者。

內團體偏私(in-group bias) 以色列兒童判斷實驗(Tamarin, 1966) 偏見的成因:社會認知 內團體偏私(in-group bias) 以色列兒童判斷實驗(Tamarin, 1966) 讓8至14歲的以色列兒童閱讀舊約聖經故事〈約書亞記〉。根據此故事記載: 約書亞告訴他的子民,上帝已將耶利哥城交給以色列人。於是以色列人攻進城內。他們「將城中所有人,不拘男女老少,以及牛羊驢,都用刀殺盡」(Josh 6:21)。 「眾人用火將城和其中所有的焚燒了;惟有金子、銀子,和銅鐵的器皿都放在耶和華殿的庫中」(Josh 6:24) 接著詢問所有兒童:你同意約書亞和以色列人的作法嗎? (A)完全同意 (B)部分同意,部分不同意 (C)完全不同意

內團體偏私(in-group bias) 以色列兒童判斷實驗(Tamarin, 1966) 偏見的成因:社會認知 內團體偏私(in-group bias) 以色列兒童判斷實驗(Tamarin, 1966) 結果 66% 選擇完全同意(A),8%選擇(B),26%選擇(C)。 另一組以色列兒童閱讀的故事稍有不同, 「約書亞」改為「林將軍」,「以色列」改為「三千年前中國的某國家」,其餘內容不變。 同樣請兒童判斷是否同意故事中人物的作法。 (A)完全同意 (B)部分同意,部分不同意 (C)完全不同意 結果只有 7% 選擇(A),18%選擇(B),75% 選擇(C)。

外團體同質性(out-group homogeneity) 高估外團體的成員彼此之間的相似性,認為他們之間的相似性比內團體成員之間更高。 偏見的成因:社會認知 外團體同質性(out-group homogeneity) 高估外團體的成員彼此之間的相似性,認為他們之間的相似性比內團體成員之間更高。 內外團體選擇音樂實驗(Quattrone & Jones, 1980) Princeton與Rutgers兩所大學學生一直在學術與體育上相互競爭。 請兩校男性參與者看一段影片,片中有三名學生要選擇聽古典樂或搖滾樂。 一部份參與者被告知,影片中學生是念Princeton大學;另一部份則被告知是念Rutgers大學。因此無論參與者念哪所學校,總有些人認為影片中人是內團體,有些則是外團體。 參與者需判斷「影片中學生所屬學校的全體成員」,有多少比例會做出一樣的決定。(續)

結果,目標人物是外團體成員時,相對於內團體成員(自己學校的同學),參與者認為他們的選擇更可以預測該校同學的選擇(圖右端皆高於圖左端)。 偏見的成因:社會認知 內外團體選擇音樂實驗(續) 結果,目標人物是外團體成員時,相對於內團體成員(自己學校的同學),參與者認為他們的選擇更可以預測該校同學的選擇(圖右端皆高於圖左端)。

錯覺相關(illusion correlation) 對於事實上無關的事情,以為彼此有所關連的信念。 偏見的成因:社會認知 錯覺相關(illusion correlation) 對於事實上無關的事情,以為彼此有所關連的信念。 當某項人、事、物顯得獨特或醒目時(亦即和我們熟悉的人事物不同),我們較容易將個別特徵連結到對方所屬的整個群體,而產生錯覺相關。 在團體或社會中,少數族群(基於人種或性別等特徵)顯得較為獨特。少數族群之特定人物的行為或特徵,容易被認為與其所屬團體有所關連,亦即被關連到其所屬團體所有成員上。 聽說某個外籍勞工犯法外籍勞工品行都不好 大眾媒體的影響:我們不須對獨特團體成員有親身互動經驗,僅透過媒體描述,也可能對特定團體(弱勢或少數族群)形成錯覺相關。研究顯示,透過大眾媒體傳遞的刻板印象比直接透過接觸外團體所得之印象還要極端(Thompson et al., 2000)。

「基本歸因誤差」也會使刻板印象難以改變。 偏見的成因:歸因 歸因偏誤:我們賦予意義的方式 「基本歸因誤差」也會使刻板印象難以改變。 最終歸因誤差(ultimate attribution error) 人們傾向對整個族群(種族、性別、國籍或政治傾向等),做出內在性格或先天特質歸因。 「黑人的平均智商低於白人,這是天生遺傳因素所致」 「女性天生數學就不好」 群體之間的平均表現往往有差異,問題是這些差異可以完全歸因至先天因素或內在特質嗎? 至少有一項情境因素可能造成影響:刻板印象威脅(stereotype threat)

刻板印象威脅(stereotype threat) 偏見的成因:歸因 刻板印象威脅(stereotype threat) 受到偏見或弱勢團體成員,會擔憂自己的行為表現可能強化社會文化中既有的某刻板印象,而這項顧慮造成額外負擔,繼而干擾了他們在特定情境中的表現。 相對地,未受到偏見的團體成員則無此顧慮。 性別刻板印象實驗(Spencer & Steele, 1996) 社會上普遍存有「女性數學較差」的刻板印象。 實驗中,一組女性被告知某數學測驗與性別有關;另一組女性被告知(同樣的)測驗與性別無關。 結果前者的表現不如男性,後者的表現與男性一樣好。 如何逆轉刻板印象威脅? 運用正面的刻板印象。(p.579)

刻板印象還可能形成「自證式預言」: (a)人們對某對象具有特定預期(來自刻板印象); (b)這樣的預期會影響他們對待該對象的方式; 偏見的成因:歸因 刻板印象還可能形成「自證式預言」: (a)人們對某對象具有特定預期(來自刻板印象); (b)這樣的預期會影響他們對待該對象的方式; (c)這種對待方式進而導致對象表現出符合受預期的行為。 小學生IQ分數實驗(p.94) 求職面試實驗(p.582)

當某個外團體成員的行為表現得與我們的刻板印象不一致時,我們會傾向將其表現視為特例,如此即可維持既有刻板印象。 偏見的成因:歸因 消除不一致的歸因 當某個外團體成員的行為表現得與我們的刻板印象不一致時,我們會傾向將其表現視為特例,如此即可維持既有刻板印象。 同理心的影響 未受到歧視的人們很難充分瞭解身為偏見對象的感受。 缺乏同理心時,有時便會陷入「責怪受害者」的陷阱,亦即責怪受歧視所害的人,認為是他們咎由自取,而這種想法常與「公平世界」的信念有關。 「猶太人一定是罪有應得」 「不檢點的女性才會遭到侵害」

現實衝突理論(realistic conflict theory) 資源有限會導致團體之間產生衝突,進而增加偏見與歧視。 偏見的成因:經濟與政治 現實衝突因素:我們分配資源的方式 現實衝突理論(realistic conflict theory) 資源有限會導致團體之間產生衝突,進而增加偏見與歧視。 十九世紀時,許多中國人前往加州淘金,與英國移民直接競爭,當時的美國盛行反中國移民的偏見與暴力事件,中國移民被西方人形容為負面形象,甚至殘忍無人性。

數年後,中國移民擔任美國人不願從事的縱貫鐵路勞工,其形象扭轉,被形容為勤勞、樸實與守法。 偏見的成因:經濟與政治 現實衝突理論(realistic conflict theory) 數年後,中國移民擔任美國人不願從事的縱貫鐵路勞工,其形象扭轉,被形容為勤勞、樸實與守法。 美國內戰結束後,大量退伍軍人湧入已飽和的勞工市場,此時對中國人的負面態度又增加,刻板印象成為狡詐與愚笨。(Jacobs & Landau, 1971)

代罪羔羊論(scapegoat theory) 偏見的成因:經濟與政治 代罪羔羊論(scapegoat theory) 人們在遭受挫折或不滿時,會傾向轉向攻擊他們所厭惡、目標顯著且相對弱勢的團體。當人們不明白造成挫折的實際責任歸屬時,亦可能找代罪者。 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嚴重通貨膨脹。1930年代納粹掌權,試圖將挫折歸咎給猶太人,政府藉著指責代罪者來規避責任。

代罪羔羊論(scapegoat theory) 偏見的成因:經濟與政治 代罪羔羊論(scapegoat theory) 比較1882-1930年間,棉花價格與黑人遭私刑的關連(Hovland & Sears, 1940)

制度化歧視(institutional discrimination) 偏見的成因:從眾與規範 規範壓力:我們順應社會的方式 人們會從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管道,習得社會文化的價值觀與規範,包括帶有刻板印象與偏見的規範。 制度化歧視(institutional discrimination) 制度化種族歧視(racism)與性別歧視(sexism): 我們生活的社會體制已將種族或性別刻板印象與歧視視為規範,使得大部分人都帶有種族或性別歧視態度。 若社會中某弱勢團體成員大多從事較低階的工作,而很少從事較高地位之工作。僅在這樣的社會中生活,便可能對此團體的先天能力抱持負面態度。 因為大多數人寧願順應社會規範,即使沒有明確法令限制此團體成員,他們也很可能受到無形的限制。

現代種族歧視或性別歧視(modern racism or sexism) 偏見的成因:從眾與規範 規範壓力 即使是受到偏見或歧視所害的團體成員,也可能為了想被大多數人接納而從眾。 現代種族歧視或性別歧視(modern racism or sexism) 許多人會以含蓄間接的方式掩飾或表露偏見,這是因為人們已學到要隱藏自己的偏見態度,以免被人知道自己的偏見。 假測謊器實驗(Tourangeau et al., 1997) 請參與者使用紙筆問卷,填答對於女性權利或女性角色的態度,此時男女大學生的反應差不多。 但接上測謊器進行回答時,大多數男同學對於女性議題的同情程度低於女同學。 (其實並未真的測謊,只是參與者以為是真的)

https://implicit.harvard.edu/implicit/ 偏見的成因:從眾與規範 外顯偏見與內隱偏見研究(Pettigrew & Meertens, 1995) 針對法國、荷蘭與英國人對於外國移民者的歧視與偏見,發現可分為三類: 外顯與內隱偏見高的人,希望將移民遣返或限制其權利。 外顯或內隱偏見皆低的人,則希望改善移民者的權利,願意協助其留下,並願主動改善他們與本國人的關係。 外顯偏見低、內隱偏見高的人,雖然不會主動要求將移民遣返,但也不願採取任何行動來改善他們的權利,或助其改進與本國人的關係。 內隱態度與偏見的自我測量: https://implicit.harvard.edu/implicit/

偏見有可能消除嗎? 許多個人偏見可能根深柢固,不易自我察覺。但人仍可能透過學習,增進自我反省的能力,改變偏見。 Langer, Bashner和Chanowitz(1985)給予一群六年級的兒童特別課程,要求他們思考身體障礙者面臨的問題,例如行動不便者如何開車,或盲人如何成為優秀的新聞播報員。 上過此課程的兒童,比未上過的兒童,更願意與身體障礙者一起去野餐。他們也較能理解特定身體障礙的特殊影響,而非將所有身體障礙者一致視為「適應不良」。 換言之,在個人層次上,仍有可能透過學習,瞭解自己的偏見並加以克服。

主題二:電影賞析報告 觀賞下週影片之後,針對影片之劇情、人物或對話等情節,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加以分析,並延伸探討現實事件或經驗。 影片名稱:12 Angry Men《十二怒漢》(1957年版) 影片基本資料:http://www.imdb.com/title/tt005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