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与社会性别精品课程专题演讲 中国大陆主流电影对于 同性恋的再现
问题 你能列举涉及同性恋话题的中国电影么? 香港 台湾 中国大陆
矛盾的现实 中国酷儿电影在国际电影节和艺术电影圈的成功 (Lim 2006) 获得国际承认但在国内遭受禁映的命运 关于一个全新和开放中国的在国际上的形象树立 迎合一个全球性的观影受众 获得国际承认但在国内遭受禁映的命运 媒体审查和关于同性恋的符号性灭绝 (symbolic annihilation of homosexuality) 近年来出现的突破
中国电影中的同性恋 早期:“符号性灭绝”的整体状况下包含有同性恋“亚文本”(Subtext)或者“隐秘文本”(hidden text) 经典革命电影《舞台姐妹》中关于同性情谊的刻画 香港警匪枪战片中对男性情谊浪漫深沉的表现 20世纪90年代以后华语电影在同性恋题材上实现了突破
“这些电影试图表达的只是那些自我认同为gay的人群和其他人想象下的如何才是gay(或者有时是其他任何一种不同的酷儿认同)。换句话说,这些电影未必告诉了我们生活在东亚社会中的同性恋者生活状况的经验现实,但它们却是告诉了我们在东亚文化中作为同性恋者意味着什么。” ——克里斯﹒贝瑞(Chris Berry)
早期的同性恋题材影片 承担了过于沉重的历史和对现实的反思,同性恋大多是作为一种表现途径,其取得的艺术成就恰好就是建立在对于同性恋的超越,反映更为宏大的主题。 作为暧昧背景的同性恋,在映照实现宏大社会和历史叙事的时候,特别强调其具有的为社会不容的悲剧色彩,以增强影片的社会批判性。
“暧昧”是华语同性恋电影最为鲜明而独特的美学特征之一。 “暧昧”在《辞海》中的解释有四种:一是幽暗;二是歧义、含糊、可疑、不明确;三是态度不明;四是模棱两可,有两种或多种解释的分歧,特指男女不正当关系;广义指生活中各种模糊、立场不确定的关系。 《暧昧的历程》 作为再现策略的“暧昧”。
个案讨论之一:《立春》 问题 电影中的胡老师面临怎样的一个问题?请从电影中找寻证据证明你的观点。 对于这一问题,是否可能做出其它的解读? 通过这部电影,说明了在中国身为一个同性恋意味着什么?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语电影中再现的中国当代的同性恋身份认同,体现诸多暧昧的特质。 同性恋关系和异性恋婚姻总是纠结在一起的,绝对的同性恋伴侣关系常常由于巨大的社会和家庭压力下历经坎坷,甚至解体。 中国古代按照性别和社会地位差异组织起来的同性恋关系模式,相比平等的现代同性恋关系模式,在华语电影中更加常见。 除了极少的例外(比如《孽子》),同性恋社区在华语电影中是很难看到的,和其他同性恋者的联系似乎仅仅限于迫不及待需要发泄的欲望。提供情感和精神支持的社区。
个案讨论之二:《非诚勿扰》 冯氏贺岁片 中国电影票房史上最为成功的商业片之一 中国主流电影中第一次对于同性恋的公开再现
在主流商业电影中如何对同性恋进行再现? 首先,为了顺应主流社会文化规范和大众想象,《非诚勿扰》对于同性恋的再现必定是刻板印象化的,并受到严格审查的,以符合异性恋正统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这是影片观众所能感知的最为直观的层面。 其次,作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非诚勿扰》的制作方也对中国社会的最新变化需要具有必要的敏感,这体现在影片对于当代同性恋话语的把握和呈现,从而显示出和以往中国大陆涉及同性恋内容影片不同的一面。这样的讯息,大多数观众未见得能够接收,但却不能否认其具有的积极意义。 最后,前面提到的“与时俱进”并不能够改变影片对于同性恋社群“符号性贬抑”(symbolic degradation)的本质。联系《非诚勿扰》的前后剧情,影片中的现代同性恋话语遭到冯氏幽默的荒谬化,从而消解了影片可能具有的积极意义,进一步强化了异性恋正统性的文化霸权。
同性恋形象:性别“小丑”(Freak) 秦:嗨,行政处的,部队文工团转业过来的。 艾:什么行政处的呀,人家后勤的。 秦:反正是张罗玩的事儿的。那时候是一个小白 脸。我记着你是一单眼皮啊,怎么成双的呢? 艾:韩国做的
对于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的夸大呈现 女性化的举止和样貌 过分注重外在形象 具有艺术天分 将同性恋与“玩”联系在一起
秦:你这不是给我捣乱吗?我登的是征婚广告啊。 艾:人家想见见你啊。再说呢,你广告上也没说男人免谈啊? 秦:那不是废话吗?我还能找一男的?我又不是同性恋! (看见艾茉莉的脸色有些尴尬,秦奋停顿了一会。) 秦:你……是……? 艾:嗯。(微笑点头。) 秦:啊……(秦奋急忙向四周打望,深怕有人听见)可是我不是啊!
缺乏社会可见度 同性恋在日常生活中仍然被认为一个敏感的话题,同性恋者总是作为被讲述的“他者” 日常生活中,同性恋的话题似乎有悖于这个社会的公序良俗 “恐同主义”(homophobia)在时下中国最重要的形式并非是针对同性恋者的言语和暴力伤害,而是“符号性灭绝”下的社会可见度的缺失——既然同性恋都看不到,也听不到,又谈何对于同性恋的歧视呢?
“小丑”有话要说:传达新的同性恋话语 背景 中国大陆同性恋社会可见度的增加 围绕同性恋的新的话语的生产和传播 身份政治:同志 权利意识 在这样一个当代中国“同志”社群和运动初步发展的语境下,《非诚勿扰》对同性恋的再现传递出一些新的讯息。
秦:可是我不是啊! 艾:你怎么知道你不是?以前我认为我也不 是,可后来我明白了,是不敢面对, 没有勇气…… (秦奋稍微松了一口气,沉默了一会。) 秦:你呢?先走了一步;我呢?还没到那种 境界呢
Qing: “Trying to get in my way? My ad is for a marriage partner.” Ai: “I want to see you. Besides, you did not write ‘no man wanted’” (Scene 2, If You Are the One)
一个女性化但是自我肯定的同性恋者的形象 对于当代同性恋运动核心话语的运用 出柜:克服内化的恐同主义和自我憎恨 挑战异性恋正统性 秦奋不得不作出了一番“自反性”(reflexive)回应:“我一直在检讨,为什么那么庸俗?心里那么大地儿,为什么就装不下一男的?腾出一女的去吧,你猜怎么着?填进来又是一女的。”
同性恋的荒谬化:性激进主义的消解 冯小刚对于李安《断背山》获奖接受采访 “接受不了两个男性的爱情,所以对《断背山》里有些男性间亲吻的镜头有点接受不了。” 冯小刚在《非诚勿扰》中安排一段同性恋的剧情,更多的是出于商业的考虑。作为当代最为成功的主流商业电影导演,冯小刚当然了解社会和人性的复杂;如果自己的影片涉及同性恋,除了应对电影审查的考量,从一个异性恋男性的角度出发,还必须选择一个安全的方式化解自身可能性所带来的无意识的恐惧,
影片蕴含的激进的性别政治,就被冯氏喜剧轻而易举地消解了,从而再次捍卫了异性恋主义的霸权地位。 影片对于“异常女性”的再现 以征婚的名义推销墓地的销售代理 急于为肚里的孩子寻找“下家”的未婚先孕富家千金 温柔娴静却是“性冷淡”的二婚少妇 炒股征婚同时运筹帷幄的炒股达人。 保守的性别政治立场 影片蕴含的激进的性别政治,就被冯氏喜剧轻而易举地消解了,从而再次捍卫了异性恋主义的霸权地位。
“我们要看同性恋电影”: 电影再现及其政治意蕴 “我们要看同性恋电影”: 电影再现及其政治意蕴 来自同志社区的批评 阿强在其著名的同志个人博客“夫夫生活”中以《冯小刚,请你对同性恋群体非诚勿扰》为题撰文,抨击艾茉莉这一人物角色是对中国“同志”人群的丑化,强化了男同性恋都是“娘娘腔”的刻板印象。 不少人认为阿强对《非诚勿扰》的抨击本身就是对女性化男同性恋者的歧视,是“同志”社区内部另外一种根深蒂固的群体歧视。
其它反应 李银河 王浩(郭晓飞) 在一部受众如此众多,公开放映的影片中,出现一位同性恋者是一个“突破”, “同性恋朋友们稍安勿躁,我们已经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大家可以期望中国的进步。” 王浩(郭晓飞) “审查机制让我们单一化,平面化,缩减了那参差多态的幸福。所以,我们的努力不在于批评艾茉莉的出现,而应该积极的推进更多元同志形象的出现。”
“我们要看同性恋电影” 文化再现的政治 “文化可见度则为同性恋人群民权的保障奠定了基础。” 全国范围内组织酷儿电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