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社會學 郭冠吟、徐詩琳.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老中醫點評各種水果 整理: Henry 按鍵換頁 音樂: 終身美麗 ( 純音樂 ) 蘋果 一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 脾胃虛寒型的慢性腹瀉需用錫紙包裹、 煨熟吃 1. 含最多果糖、有機酸、果膠、微量元素 果膠:屬於可溶性纖維,促進膽固醇代謝、 降低膽固醇水平、促進脂肪排出; 2. 微量元素:鉀擴張血管、有利高血壓患者;
Advertisements

爱情的缘起与定义 爱情是人类的一种发明 爱情也是人性的一面镜子.
公民不服從與社會運動 (本例:野草莓運動)
第六章 消費者動機.
第四章 近 代 的 衝 擊 第二節 現代化的開端.
各種形式之旅遊 從先進國家醞釀,並風行於開發中國家的生態旅遊,近20年在全球紛紛崛起、茁壯。走向大自然的人越來越多,卻也演變出一些變調的遊憩方式。 民眾從城市走入人跡罕至的原始自然或文化古蹟景點旅遊,有一部分是人對文明發展的反思,更多人則是為了要體驗不同的情境。
图书馆使用导航 —— 读者服务.
肌肉、骨骼、關節 傷害急救 組員: 499i0014 高藝庭 499i0017 徐育敏 499i0022 林佳瑩 499i0048 詹謹禎
四、 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 By: 邢勃.
第十三章 管理創新與變革 13-.
偏差行為-幫派、中輟與自殘 99-01青少年心理學期末報告 第四組
第二章 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 齐 欣 文 法 学 院.
第17章 文化.
精神醫療基本概念 張介信
群體與團隊 14.1 群體的定義及群體發展的階段。 14.2 群體表現和群體滿意度主要的決定因子。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何委娥
台北市立大學 社會暨公共事務系 「社會學」講義 齊力
第一节 越轨行为 第二节 关于越轨行为的理论与视角 第三节 社会控制
台北市立大學 社會暨公共事務系 「社會學」講義 齊力
社會運動與立法 師大附中 魏嘉美老師.
穿越迷雾,读懂全球化经济本质 谈美国次贷危机与人民币升值问题.
清代皇帝 和 他們所做的大事 皇太極 努爾哈赤 清朝高潮的三位皇帝 弘歷(乾隆) 胤禛(雍正) 玄燁(康熙) 王聖友 作者.
最後一片葉子 Q:這一段可以分成幾個部份? 大意: A:1簡介最後一片葉子這篇小說。 2介紹歐‧亨利寫的小說的特點。
乳房的結構 乳腺 血管 肌肉細胞 泌乳細胞 乳腺管 乳頭 乳暈 蒙哥馬利腺體 結締組織及脂肪.
第十一章 收益分配管理.
第四章 公司法.
第七章 認知一致性與大眾傳播 指導老師:王曉璿教授 學生:林冠伶 學號:
新設立營利事業 營利事業所得稅申報實務.
第二十章 少年犯罪.
家庭危機與因應 國立空中大學 生活科學系 唐先梅.
行為學派人格理論.
實踐大學高雄校區 行政工作之策勵與精進 2017年3月19日星期日.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 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
校園偏差與霸凌 的解析與處理 林滄崧 2017/3/22.
第七章动物细胞培养 动物细胞生物学特征和分类
第三章 社会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大家了解社会的概念、认识社会的基本特征,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待社会的基本观点,了解社会结构、社会运行以及社会形态的内涵,内容或类型,把握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基本视角。
第四章 社会 [本章内容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社会运行的条件与机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要素中的人口因素、环境因素。要求对社会发展、社会运行有基本的认识和初步的思考。
第一章 緒論.
皮亞傑認知心理學 數位課程規劃與設計 指導老師:支紹慈 老師 班級:資訊傳播系 三A 學生:4970C001 陳亞琳
第三部分 博弈论 §3.1实验二:双方信任博弈 例如:一厂商支付给一名工人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并且期望这名工人能够回报以相应的更多的劳动。主动方厂商出于对被动方的信任,率先背离了标准的不合作博弈论所阐述的最优选择,若工人也提供了回报,则双方得到一个合作的结果。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酒店会给熟客赊账,而客人也不会赖账,我们将这一类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合作波已称为双方信任博弈。
經典幽默 音樂: 春城花飛 整理:Henry.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第五章 李普曼.
主要内容: 一、理论背景 二、基本概念与假设 三、方法与技巧 四、理论特点
第一章 運籌與供應鏈管理概論.
偏差行為 侯東成.
二、教育社會學的發展與主要理論.
日常活動被害理論 一、係由柯恩(Cohen)及費爾遜 (Felson)於1979年所提出,此項理 論強調犯罪等非法活動之發生在時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TOC小整理. TOC小整理 TOC是什麼? TOC是Theory of Constraints的簡稱,中文 譯為「限制理論」或「制約理論」。 美國生產及庫存管理協會(American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Control Society, APICS)又稱它為限制管理(Constraint.
C11 文化回應教學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8)。多元文化教育。高等教育文化。.
第5章 分析消費者行為 任課教師:曾士祈.
一 、越轨行为(deviance)及其类型
遊戲與文化介入 (PLAY & CULTURE INTERVENTION, PCI)
台北市南港高中(國中部) 97學年度上學期 健康與體育領域 教學研究會
北京.香山紅葉 香山位於北京海澱區西郊,距市區20公里, 全園面積160平方公引。 鬼見愁是香山的主峰,又叫香爐峰,
第陸章 幼兒人際關係發展 陳薏如 老師.
歸因:解釋社會行為 授課老師:林東龍 授課日期:2005/10/7.
不夠注意社會與文化的影響的Piaget 維高夫斯基 兼具內在發展與環境動力 二元發展理論.
當你決定下標時,你會留意賣家的哪些訊息呢? 一個好的賣家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呢?
第八章 認知發展:訊息處理觀點 朝陽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陳薏如.
社會學習論 林靜琦.
角色 侯東成講授.
人際關係溝通的改善 壹、名詞定義 一、人際疏離
侯崇文 國立臺北大學橄欖枝中心 地點:苓雅國中 時間:2018/10/3
諮商理論與技術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of Counseling)
婚姻與其他親密關係 組別:小花鹿.
陳欣蘭* 南開科技大學 陳英琦 大同科技大學 創作性戲劇教學應用於第二外語課程之成效 陳欣蘭* 南開科技大學 陳英琦 大同科技大學
凡是不經由統計程序或其他量化手續而產生研究結果的方法,就範稱為質化研究 2、質化、量化是否可以並用? 當然可以(作為前測、事後深入皆可)
第六章 土地開發特性.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犯罪社會學 郭冠吟、徐詩琳

前言 犯罪社會學主要是討論犯罪行為與社會文化環境間的關係,並可從下述三個觀點來探討、描述與解釋犯罪的原因,以謀求適當的預防及處遇對策: 社會結構(social structure) 社會過程(social process) 理論整合(theoreical integration)

社會結構理論(Social Structure Theories) 是以官方統計資料解釋社會中文化差異的由來,並表述犯罪行為與社會文化環境間的關係。 文化傳遞理論 文化衝突理論 緊張理論 副文化理論 機會理論

文化傳遞理論(Cultural Transmission Theory) 代表人物:蕭(Clifford R. Shaw)、馬凱(Henry D. Mckay)和米勒(Walter Miller)等。 認為不同區域有不同的判斷道德規範及犯罪行為的標準,因此出現文化衝突現象,甚至產生偏差或犯罪行為,而這種犯罪行為會代代相傳形成特定的行為模式。

文化衝突理論(Culture Conflict Theory) 雪林(Sellin)文化衝突理論 認為犯罪是主流文化所認定的,故人只是遵從了與主流文化不同內涵的行為準則。 米勒(Walter Miller)低層階級文化衝突論 主張低階層隱含犯罪要素,而犯罪行為是其價值觀和態度的具體表現,且會代代相傳。

緊張理論(Strain Theory) 涂爾幹的無規範理論(Durkheim’s Anomie Theory) 人類行為受社會道德規範所控制 人性觀是以自我為中心 集體社會意識才是人類行為的支配者 墨頓的無規範理論(Merton’s Anomie Theory) 適應類型 成就目標 合法手段 順從型 + 創新型 - 儀式型 退縮型 叛逆型 ±

副文化理論 柯恩的犯罪副文化理論(Cohen’s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Theory) 認為低階層少年因自身條件限制造成適應困難而漸產生與普世不同的價值體系,故犯罪是為了因應受主流價值觀念挫折的調適。 渥夫岡與費洛庫提的暴力副文化理論(Wolfgang & Ferracuti’s Subculture of Violence ) 對費城少年的長期研究結果發現種族是解釋其犯罪的主因,他們亦認為犯罪是其遵守的規範與主流相衝突的結果。

機會理論(Opportunity Theory) 克拉法德(Cloward R.)與奧林(Ohlin L.) 認為低層少年希冀達到主流的生活水準,因處於不同機會結構,故無法獲得公平的機會,產生挫敗、緊張和疏離狀態,轉而以非法途徑追求地位,且運用集體力量以克服困擾,並逐漸發展其犯罪副文化及犯罪行為。

社會過程理論(social process) 社會過程理論主要在探求影響人類行為的各種社會文化組織、關係過程上。 模仿理論 差別接觸理論 中立化理論 社會控制理論 抑制理論 生活方式暴露理論 日常生活理論 犯罪與被害因素理論 社會反應理論

模仿理論(Theory of Imitation) 塔得的模仿理論係針對龍布羅梭的犯罪生物 學理論而發,認為犯罪跟其他行為一樣都要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徒生涯。 本質上屬於認知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觀念與行為均是學習而來,包含以下三項法則: 距離法則:人們相互模仿的對象,與自己越接近,則行為模仿的強度越大。 上行下效法則:從歷史獲得驗證。多數的犯罪是由大都會開始發生,再被鄉間所模仿 取代法則:模仿有其取代性,新興犯罪型態為逐漸取代舊有的犯罪型態。

差別接觸理論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Theory) 由美國社會學者蘇哲蘭所提出 與孟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筍子勸學篇「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道理相似 認為犯罪主要由於文化衝突、社會解組與接觸頻率、持續時間交互作用而定。亦即,若個體常與犯罪者接觸,則極易發生犯罪行為,與犯罪者接觸越多,也越容易犯罪。

差別理論主要的內容: 犯罪行為是由學習而來,非導因於遺傳 犯罪行為是在與他人互動溝通過程中主動學習而來,包括語言、文字、表情與姿勢等交互作用 犯罪行為的習得主要是與關係密切的個人集團互動過程中習得,而電視、電影、報章雜誌對於犯罪行為的學習並不是很重要。 犯罪行為的學習,包括:(1)犯罪的技巧;(2)動機、趨力、合理化與態度 犯罪行為的學習是由各種有利或不有利的法律定義去詮釋中學習 認為個體之所以成為犯罪者,是因其違反法律的傾向超越了遵守法律的傾向(這樣傾向是長期與犯罪集團接觸的結果),亦會學習到中性的行為 會隨其接觸頻率、時間長短、優先性與強度的不同而有差異 犯罪行為模式的學習與其他行為模式的學習相似 認為個人唯有在接觸到會引起犯罪行為的行為模式時,才是導致犯罪的主因。

中立化理論(Neutralization Theory) 認為人變成犯罪者的過程是一種學習經驗,但他們所學習到的不是一般的公民態度與價值,而是一套使他們暫時中立化這些價值和態度的技術,以及使其能夠在合法與犯罪行為間漂浮(drift)的技術 這些中立化技術(neutralization techniques)包含:對責任的否定、對被害者傷害的否定、對被害者的否定、對譴責者的譴責、標榜高度忠誠

對中立化理論的質疑 赫胥(Travis Hirschi)認為合理化行為是發生在偏差者犯罪之後,若他們在從事非法行為之後才中立化其犯罪行為,這個理論就會失去對犯罪原因的解釋能力。

社會控制理論(Social Control Theory) 赫胥(Travis Hirschi)的社會控制理論假設每個人都是潛在犯罪者,並假設是社會控制而不是道德價值維持了法律和秩序,即從「為什麼有人會循規蹈矩而不犯罪?」探討犯罪的主因。 認為人如果不受外在法律控制和社會環境的陶冶與教養,便會自然而然地傾向於犯罪;若個人與家庭、學校、社會等既存的結構和團體有密切結合與聯繫則社會控制力就較強,犯罪可能性就較低。

個人和社會彼此建立起強度大小不同的社會鍵(Social Bond),以防止個人從事犯罪行為,若社會鍵減弱瓦解時,社會加諸成員的約束力(constraints)便會減弱 社會鍵有以下四個要素: 依附(Attachment) 踐諾(Commitment) 參與(Involvement) 信仰(Belief)

抑制理論(Containment Theory) 雷克利斯(Reckless)根據內在和外在控制系統的交互作用提出抑制理論 以個人人格變數與社會環境變數等交互作用來說明犯罪行為行程的相關因素 認為一個人如果有良好的自我觀念,則生活在一個足以誘導其犯罪的社會環境中,亦能發生阻絕作用,排斥外在不良社會環境的誘導。

雷克利斯認為,社會必然產生一連串驅使人們犯罪的推力(pushes)和拉力(pulls),這些推力與拉力抵銷了有助於阻止個人犯罪的內在及外在的抑制力量(containments): 內在抑制力:人格的內在能量,例如好的自我概念、較強的自我、高度的挫折忍受力、目標取向… 外在抑制力:社會/社會團體用以控制成員的規範性約束力,如歸屬感、道德模式、規範… 內在推力:浮躁不安、不滿、敵意、反抗、焦慮… 外在推力:影響犯罪行為不利的生活條件,包括剝奪、失業、貧窮…

生活方式暴露理論 (A Lifestyle/Exposure Model of Person Victimization) 由亨德廉等人創力,於1978年提出「個人被害-生活方式暴露理論」 說明一個人之所以遭致被害,是因其本身具有某些條件,導致被害危險性增加 生活方式(Lifestyle)與個人被害有極其密切的關係 個人如欲在生活中適應良好,則必須接受角色期望(Role Expectations)和社會結構(Social Structure)的限制與約束,而其約束則是會依個人基本資料而定

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竹見習得所屬團體的規範、態度及適應角色期望與社會結構限制後,自然而然的產生一套適應的行為模式 而這種生活方式則關係著個人是否於特定地點、特定時間與具有特殊人格的人接觸(associations)

日常生活理論(Routine activity Theory) 1979年,由柯恩(Cohen)和費爾遜(Felson)提出,將日常生活定義為不斷出現的普遍性活動,以滿足個人基本、生物和文化等需求,且認為須經由社會結構的改變影響大眾的日常活動型態,來促使犯罪機會的轉變。 犯罪事件的發生,須同時具備以下三個要素: 具有能力及傾向的犯罪者 合適的人、物或欲望的犯罪標的物 足以遏止犯罪發生的抑制者不在場

犯罪與被害因素理論 史帕克斯(Sparks)認為個人或團體之所以會重複遭受到迫害,是因為他們具有許多導致被害的相關因素 重複性被害者的被害因素: 激發或挑惹因素 煽動或惡行因素 促進因素 弱點因素 合作因素 機會因素 吸引因素 免罰因素

卡特賴德(Cartwright)、雷特曼(Reterman)和曼德博(Vandiver)等人認為個人學習犯罪行為的模式及其表現出的犯罪行為,是由許多因素交互作用而成: 煽動因素 促進因素 允許因素 轉向因素 禁止因素

社會反應理論(Social Reaction Theory) 主要論點是犯罪是因政治上有權勢的個人或群體對社會上居劣勢者的反應所產生,他們認為犯罪者不是本身就是天生的惡人,而是被那些具有社經地位與社會權勢者所加諸的一種偏差行為者的身分 此派較不注重犯罪行為的本質,而著重於社會及其附屬機構對偏差行為的反應(react),支持此派的理論包含標籤理論和衝突理論。

標籤理論(Labeling Theory) 基本架構來自於心理學領域的「符號互動學派」(Symbolic Interaction) 研究的重點放在社會互動過程對偏差行為的影響上,此理論觀點常被用來解釋犯罪行為的發生與標籤化過程,以及用來解釋其他社會偏差行為(如:酗酒、藥物濫用等)的形成過程。 主要論點: 犯罪者是被社會控制機構(如:警察、法院)貼上不良標籤後,才會逐漸加深一個人的犯罪行為,而成為常業罪犯 刑事立法及刑事司法機關,有意地苛責處於社會低層階級者。

衝突理論(Conflict Theory) 重點並不是企圖解釋人們為何會違反法律,而是想去尋找政府如何製造和執法道德規範,評估犯罪的法律是如何被當成社會控制的工具。 其所關心的是社會控制的本質與目的,認為法律和規則的目的在於維持統治階級的權力及作為繼續合法執政的藉口,故刑事司法體系則是作為控制低層階級的工具。

整合型理論 犯罪學家在20世紀後半期將不同學科、理論及觀點加以整合: Jeffery C.R. 的生物社會學習理論 Theonberry T.P. 互動理論 Braithwaite J. 明恥整合理論

明恥整合理論(Reintegrate Shaming Theory) 布烈懷德(Braithwaite J.)認為明恥整合理論是個能解釋巨視和微視觀點因素如何去影響個人選擇參與各種有目的的社會活動,及這些人是如何影響個人做其他微觀選擇的理論 借用犯罪學之標籤、副文化、社會控制、機會及社會學習等相關理論

自我創發的概念: 互賴-指在個人所處的生存網絡中,其依賴別人以達成有價值目標,及他人因相同目的而依賴一個體的程度 共信-是指一種社會狀態,在共信的社會裡因有著極高度互助與互信的特色,個人因此十分互賴,而愈高的個人互賴程度就會有越高共信程度的社會 羞恥-處罰可以從說教到明正典刑的嚴厲懲罰,使犯罪者感到羞恥

謝謝聆聽  敬請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