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遗传性肿瘤 少数来源于神经或胚胎组织的肿瘤常为遗传性肿瘤。 这些肿瘤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遗传,常为双侧性或多发性,发病早于散发型病例。 遗传性肿瘤虽然少见,但在肿瘤病因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
一.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儿童中一种眼内的恶性肿瘤,发生率约1/21000~1/10000,多在4岁以前发病。其临床表现在早期为眼底灰白色肿块,多无自觉症状,所以很难发现。以后肿瘤长入玻璃体,使瞳孔呈黄色光反射时,才容易被发现,称为“猫眼”。
视网膜母细胞瘤 (RB) 遗传性 非遗传性(散发型) 家族史 无 双侧 单侧(约90%) 早发 晚发 20~25% 75~80% 遗传性 非遗传性(散发型) AD遗传 散发 家族史 无 双侧 单侧(约90%) 早发 晚发 20~25% 75~80%
二.肾母细胞瘤( Wilms瘤,WT) 遗传性 非遗传性(散发型) AD遗传 散发 双侧 单侧 早发 晚发 38% 62% 遗传性 非遗传性(散发型) AD遗传 散发 双侧 单侧 早发 晚发 38% 62%
Wilms瘤如伴有无虹膜,泌尿生殖道畸形,智力低下,则称为WAGR综合征。该综合征患者有11号染色体短臂的中间缺失,del(11)(p13),因此认为11p13位点载有肿瘤抑制基因。 近来研究表明,Wilms瘤基因(WT)是一种抑癌基因,其基因产物为一种有锌指结构的蛋白质,可与早期生长反应基因(EGR-1)的DNA相结合而抑制其转录激活作用。患者的肿瘤组织中有WT的纯和缺失,其正常组织中则为杂合子。 Wilms瘤发生机理可能与视网膜母细胞瘤相同。
三.神经母细胞瘤( Neuroblatoma,NB) 遗传性 非遗传性(散发型) AD遗传 散发 早发 晚发 多发 单发 20% 80% 致病基因定位于1p36。该基因的第一次突变可能只干扰神经嵴的正常发育,第二次突变才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
同是一种肿瘤,为什么既有遗传型又有散发型?发病年龄又不同呢? 1971年Knudson提出二次突变学说,解释这种现象。 恶性肿瘤的发生需经两次以上的突变。遗传性病例中,第一次突变发生于生殖细胞,结果个体每一个细胞均带有一个突变,成为突变的杂合子。在此基础上发生的第二次突变是体细胞突变(somatic mutation)。两次突变相加,即可完成始动(imitation),而从良性细胞变成恶性细胞。
恶性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增殖优势,即可完成促进,形成恶性细胞克隆,构成恶性肿瘤。因此,遗传型病例常为双侧或多发且发病较早。 在非遗传性病例中,两次突变都是体细胞突变,而且必须在同一细胞中先后两次发生才能完成始动的过程。这种机会比较少,需要经过漫长过程的积累。因此非遗传性肿瘤多为单发,且发病较晚。 Alfred Knudson 两次打击(two hit)学说: 连续两次基因突变使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 生殖细胞突变+体细胞突变 遗传性肿瘤 正常体细胞两次突变 散发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