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一、系统固有部分的简化处理 二、系统预期频率特性的确定 三、校正装置的设计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一、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及其解法 二、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三、 小结及作业 §6.2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Advertisements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第八章 第四节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一个方程所确定的隐函数 及其导数 隐函数的微分法.
2.3 函数的微分.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课前复习 高阶导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作业解析:
人的性别遗传 合肥市第四十九中学 丁 艳. 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 1 、男性和女性各 23 对染色体有何异同 ? 哪 一对被称为性染色体 ? 2 、这两幅图中,哪幅 图显示的是男性的染色 体?哪幅图显示的是女 性染色体? 3 、图中哪条染色体是 Y 染色体?它与 X 染色体 在形态上的主要区别是.
回归教材、梳理知识、突出能力 ——2015年历史二轮复习思考 李树全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任免遷調案例分析 屏東縣政府人事處 任免科 科長王怡雯.
医疗服务监督 问题理解与法律适用 石滨 全国省级卫生监督员执法能力培训班 卫生部全国医疗服务标准委员会 委员
1、一般地说,在生物的体细胞中, 和 都是成对存在的。
辨性别 A B. 辨性别 A B 第三节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昌邑市龙池初中 杨伟红 学习目标 1.理解人的染色体组成和传递规律。 2.解释人类性别决定的原理。 3.通过探究活动,解读数据了解生男生女的比例。
桃園市都市設計審議(暨建照預審)報告書 案 名:申請單位 / 行政區 / 地段號 / 工程類型/變更設計次數 送審依據:
一、能线性化的多元非线性回归 二、多元多项式回归(线性化)
一、二阶行列式的引入 用消元法解二元线性方程组. 一、二阶行列式的引入 用消元法解二元线性方程组.
机电控制工程基础 北京交通大学 吴斌.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政治第二次月考 试题讲评 试题讲评.
第五章 频域分析.
色 弱 與 色 盲.
通 知.
遺傳 龍生龍,鳳生鳳 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宠物之家 我的宠物性别? 雌(♀) or 雄(♂) 第一阶段:我的宠物我做主 第二阶段:宠物“相亲记” 第三阶段:家族诞生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Examples for transfer function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5章 频率法 5-1 频率特性的概念 5-2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5-3 开环系统频率特性图的绘制
XX信托 ·天鑫 9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扬州广陵
95年度... 油品行銷事業部五股供油中心桃園煉油廠~汐止市內溝溪管線詳細路徑示意圖 紅藍綠三色線條為管線路徑 TS 2017/9/13
第2章 Z变换 Z变换的定义与收敛域 Z反变换 系统的稳定性和H(z) 系统函数.
In-depth frequency-response analysis
现代电子技术实验 4.11 RC带通滤波器的设计与测试.
自动控制原理 黄山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自动化专业.
例5 构造下列线性系统的S-函数 csfunc.m S-函数代码 switch flag, case 0 [sys,x0,str,ts]=…
第七章 系统校正与PID控制 7.1 问题的提出 7.2 系统校正的几种常见古典方法 7.3 PID模型及其控制规律分析
自动控制理论 黄山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自动化专业.
自动控制原理 黄山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自动化专业.
§2 求导法则 2.1 求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下面分三部分加以证明, 并同时给出相应的推论和例题 .
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 第一节 线性系统校正的概念 第二节 线性系统基本控制规律 第三节 常用校正装置及特点
第五章 频率特性法 第四节 用频率特性法分析 系统稳定性
第五章 频率特性法 在工程实际中,人们常运用频率特性法来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性能。
运动控制系统 第4章 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
第五章 频率特性法 第五节 频率特性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一、开环频率特性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二、闭环频率特性与时域指标的关系.
第二章 双极型晶体三极管(BJT).
第4章 非线性规划 4.5 约束最优化方法 2019/4/6 山东大学 软件学院.
第五节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一、系统稳定的充分与必要条件 二、劳斯稳定判据 三、结构不稳定系统的改进措施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3-1 系统时间响应的性能指标 3-2 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3-3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10.2 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 稳压电源质量指标 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工作原理 三端集成稳压器
Module_4_Unit_11_ppt Unit11:系统动态特性和闭环频率特性的关系 东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第三节 控制系统设计举例 校正:
晶体管及其小信号放大 -单管共射电路的频率特性.
概 率 统 计 主讲教师 叶宏 山东大学数学院.
Three stability circuits analysis with TINA-TI
晶体管及其小信号放大 -单管共射电路的频率特性.
第三节 二阶系统性能分析 一、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二、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三、二阶系统的性能指标 四、带零点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第三章 时域分析法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一、给定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二、扰动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三、改善系统稳态精度的方法.
RFB:外部积分反馈 (external reset feedback)
第五章 频率响应法 5.1 频 率 特 性 5.2 典型环节和开环频率特性 5.3 奈奎斯特判据 5.4 稳 定 裕 度
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主讲教师:朱高伟.
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第一节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第二节 自动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第三节 稳态性能分析.
第三章 函数的微分学 第二节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一、导数的四则运算 二、偏导数的求法.
第六节 用频率特性法分析系统性能举例 一、单闭环有静差调速系统的性能分析 二、单闭环无静差调速系统的性能分析
第三节 控制系统的设计举例 一、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二、电流环简化及调节器参数的设计 三、速度环简化及调节器参数的设计
魏新宇 MATLAB/Simulink 与控制系统仿真 魏新宇
第二节 典型环节与系统频率特性 一、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二、控制系统开环频率特性
自动控制原理 教学课件 2009年淮南师范学院 校级精品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2 Automatic Control Principles 2
第七节 用时域法分析系统性能举例 一、单闭环有静差调速系统 二、单闭环无静差调速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五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 主讲教师:朱高伟.
第七章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工程设计方法 §7-1 典型系统 §7-2 系统结构的近似处理和非典型系统的典型化
6.1.1 控制系统校正的概念 控制系统是由为完成给定任务而设置的一系列元件组成,其中可分成被控对象与控制器两大部分。
第 3 章 体的投影  3.1 体的三面投影—三视图  3.2 基本体的三视图  3.3 简单叠加体的三视图  本章小结 结束放映.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 核定改名後第一次訪視 重點概況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一、系统固有部分的简化处理 二、系统预期频率特性的确定 三、校正装置的设计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设计实际系统时,可先对系统固有部分作必要的简化,再将其校正成典型系统的形式。这样可以使设计过程大大简化。 一、系统固有部分的简化处理 二、系统预期频率特性的确定 三、校正装置的设计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一、系统固有部分的简化处理 在分析和设计系统之前,首先必需建立固有系统的数学模型,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但实际系统的数学模型往往比较复杂,给分析和设计带来不便。因此需要对固有部分的数学模型进行适当的简化处理。常用的近似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1.线性化处理 略去高阶项得: y 实际上,所有的元件和系统都不同程度存在非线性性质。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常将非线性元件或系统近似看作线性元件或系统。 非线性特性曲线 A Δy y0 Δy = KΔx 当工作在给定工作点(x0,y0)附近时 df dx x=x0 K = Δx 其中 可近似成: Δy = y – f (x0) x0 x df dx x=x0 Δx y = f (x) = f (x0)+ 设一非线性元件的非线性方程为 晶闸管整流装置、含有死区的二极管、具有饱和特性的放大器等,都可以近似处理成线性环节。 x — 输入 (Δx)2 + ··· d2f dx2 x=x0 + y = f ( x ) y — 输出

2.大惯性环节的近似处理 设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2.大惯性环节的近似处理 设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从稳态性能看,这样的处理相当于人为地把系统的型别提高了一级,不能真实反应系统的稳态精度。故这样的近似只适合于动态性能的分析与设计,考虑稳态精度时,仍应采用原来的传递函数。 G(s)= (T1S+1)(T2S+1)(T3S + 1) K 其中 T1>>T2 T1>>T3 可将大惯性环节近似处理成积分环节: G(s) T1S(T2S+1)(T3S+1) K ~

3.小惯性环节的近似处理 当小惯性环节比大惯性环节的时间常数小很多时,在一定条件下,可将小惯性环节忽略不计: K G(s)=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3.小惯性环节的近似处理 当小惯性环节比大惯性环节的时间常数小很多时,在一定条件下,可将小惯性环节忽略不计: G(s)= (T1S+1)(T2S+1) K (T1<<T2) T2S+1 K ~

4.小惯性群的近似处理 自动控制系统中有多个小时间常数的惯性环节相串联的情况,在一定条件下可将这些小惯性环节合并为一个惯性环节: 1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4.小惯性群的近似处理 自动控制系统中有多个小时间常数的惯性环节相串联的情况,在一定条件下可将这些小惯性环节合并为一个惯性环节: G(s)= (T1S+1)(T2S+1)···(TnS+1) 1 ~ (T1+T2+···+Tn)S+1 1 T1`T2`…Tn —小时间常数

5.高阶系统的降阶处理 在高阶系统中,若S高次项的系数比其它项的系数小得多,则可略去高次项: K G(s)=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5.高阶系统的降阶处理 在高阶系统中,若S高次项的系数比其它项的系数小得多,则可略去高次项: G(s)= a1 S3+a2 S2+a3 S+a4 K ~ a2 S2+a3 S +a4 K 式中: a1<<a2 a1<<a3 a1<<a4

二、系统预期频率特性的确定 1.建立预期特性的一般原则 (2) 中频段 预期频率特性可分为低、中、高三个频段 (3) 高频段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二、系统预期频率特性的确定 1.建立预期特性的一般原则 L(ω)/dB (2) 中频段 (3) 高频段 预期频率特性可分为低、中、高三个频段 -40dB/dec 穿越频率附近的区域 -20dB/dec 高频段的斜率一般取 ωc ω2 穿越频率ωc对应系统的响应速度。 ω1 ω K -60dB/dec 或-40dB/dec 低频段 -40dB/dec 由系统的型别和开环增益所确定,表明了系统的稳态性能。一般取斜率20dB/dec或-40dB/dec。 高频干扰信号受到有效的抑制,提高系统抗高频干扰的能力。 中频段斜率以-20dB/dec为宜,并有一定的宽度以保证足够的相位稳定裕度。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2.工程中确定预期频率特性的方法 通过前面时域法的分析可知: 0型系统的稳态精度较差,而Ⅲ型以上的系统又很难稳定,为了兼顾系统的稳定性和稳态精度的要求,一般,可根据对系统性能的要求, 将系统设计成典型Ⅰ型或典型Ⅱ型系统。

为了保证穿越频率附近为-20dB/dec,必须: 开环传递 函数: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1)预期特性为典型Ⅰ型系统 G(s)= S(TS+1) K ωn2 S(S+2ζωn) = 为了保证穿越频率附近为-20dB/dec,必须: 开环传递 函数: ωc< 1/T 1 2 ζ= KT ωn= K T L(ω)/dB 取“二阶最佳”值: -20dB/dec T 1 ω1= ωc 1 2T ζωn= ω K=1/2T ζ=0.707 -40dB/dec φ(ω) 系统的伯德图 -180 -90 ω ωc =K= ωn 2ζ σ%=4.3% γ

表6-1 典型Ⅰ型系统的跟随性能指标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参数关系KT 0.25 0.39 0.5 0.69 1.0 阻尼比ζ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表6-1 典型Ⅰ型系统的跟随性能指标 参数关系KT 0.25 0.39 0.5 0.69 1.0 阻尼比ζ 0.8 0.707 0.6 超调量σ% 1.5% 4.3% 9.5% 16.3% 上升时间tr ∞ 6.67T 4.42T 3.34T 2.41T 相位裕量γ 76.30 69.90 65.50 59.20 51.80 穿越频率ωc 0.243/T 0.367/T 0.455/T 0.596/T 0.786/T

τ (2)预期特性为典型II型系统 工程中设计系统参数 的准则有: G(s)= K(τS+1) S2(TS+1) 由此得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2)预期特性为典型II型系统 工程中设计系统参数 的准则有: G(s)= K(τS+1) S2(TS+1) 由此得 以γ=γmax准则为例说明选取参数的方法 开环传递函数: 即有 τT ωc= 1 ω1ω2 = K=ω1ωc =ω1 ω1ω2 系统的伯德图 L(ω)/dB 1) Mr =Mmax准则: 定义中频宽 系统相角裕量为 = 1 h h T2 h 要使中频段斜率为-20dB/dec,则 ω1 h= ω2 系统闭环幅频特性谐振峰值Mr为最小 ωc T 1 ω2= τ T = γ=180o– 180o ω 由γ=γmax准则出发,可将K和τ参数的确定转化成h的选择。 1 ω1= τ -20dB/dec +tg-1ωcτ – tg-1ωcT 1 τ <ωc< T 由图可得: -40dB/dec 2) γ=γmax准则: φ(ω) γ=γmax 要使 T为固有参数;K和τ为要确定的参数。 20lgK–20lgω12 -180 ω 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相位裕量为最大 dγ dωc = 0 γ 令 =20lgωc-20lgω1

表6-2 典型Ⅱ型系统的跟随性能指标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55° 50° 42° 37° 30° 25° 相位裕量γ 26T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表6-2 典型Ⅱ型系统的跟随性能指标 55° 50° 42° 37° 30° 25° 相位裕量γ 26T 19T 17.5T 16.6t 21T 调整时间表ts 5.2T 4.4T 3.5T 3.1T 2.7T 2.5T 上升时间tr 23% 28% 37% 43% 53% 58% 最大超调量σ% 10 7.5 5 4 3 2.5 中频宽h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典型Ⅰ型系统和典型II型系统分别适合于不同的稳态精度要求.典型Ⅰ型系统的超调量较小,但抗扰性能较差;典型II型系统的超调量相对大一些,而抗扰性能较好。可根据对性能的不同要求来选择典型系统。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三、 校正装置的设计 根据系统性能指标的要求,选择预期数学模型,并将系统固有部分的数学模型与预期典型数学模型进行对照,选择校正装置的结构和部分参数,使系统校正成典型系统的结构形式;然后再选择和计算校正装置的参数,以满足动态性能指标要求。

1.校正成典型Ⅰ型系统的设计 例 已知系统的固有传递函数,试将系统 校正成典型I型系统。 35 G0(s)=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1.校正成典型Ⅰ型系统的设计 例 已知系统的固有传递函数,试将系统 校正成典型I型系统。 – R(s) Gc(s) G0(s) C(s) G0(s)= S(0.2S+1)(0.01S+1) 35

解 : 系统的伯德图 ωc= 13.5 由图可见: γ= 12.6o 选择 ωc' =35 Gc (s)=τ S+1 γ’= 70.7o 取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解 : 系统的伯德图 L(ω)/dB 40 20 -20dB/dec +20dB/dec ωc= 13.5 由图可见: γ= 12.6o Lc(ω) L0(ω) ω’c 100 选择 ωc ω ωc' =35 5 Gc (s)=τ S+1 Φ(ω) -40dB/dec γ’= 70.7o -60dB/dec L (ω) -180 90 -90 φc(ω) 取 τ= 0.2 ω φ0(ω) γ' 校正后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φ (ω) γ G(s)= S(0.2S+1)(0.01S+1) 35(τS+1) S(0.01S+1) 35 =

2.校正成典型Ⅱ型系统的设计 例 已知系统的结构,要求系统在斜坡 信号输入之下无静差,并使相位裕 量γ’ ≥ 500。试设计校正装置的结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2.校正成典型Ⅱ型系统的设计 例 已知系统的结构,要求系统在斜坡 信号输入之下无静差,并使相位裕 量γ’ ≥ 500。试设计校正装置的结 构和参数。 – R(s) G c(s) C(s) 35 S(0.2S+1)(0.01S+1)

G (s) = 35(τ1S+1) (τ2S+1) τS2(0.2S+1) (0.01S+1) S2(TS+1) K(τ2S+1) =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G (s) = 35(τ1S+1) (τ2S+1) τS2(0.2S+1) (0.01S+1) S2(TS+1) K(τ2S+1) = 校正后系统的 传递函数: G0(s)= S(0.01S+1)(0.2S+1) 35 G(s)= S2(0.01S+1) 316.5(0.1S+1) 解: 取 τ1= 0.2 G0(s)伯德图 L(ω)/dB 由图可知: ωc' =31.5 Lc(ω) 式中:T=0.01 K=35/τ -20 20 40 L (ω) 由图可知: ωc =13.5 ωc γ'=180o–180o+tg–10.1ωc' ω’c 100 根据 γ’ ≥500 ω 5 10 –tg-10.01ωc' γ=180o-90o-tg–10.2ωc 选择h=10 ,则有: Φ(ω) L0(ω) -90 90 -180 φc(ω) =80.43o–19.43o=61o K=1/ h h T2 = 316.5 -tg-10.01ωc ω γ'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φ (ω) τ2 =hT=10×0.01=0.1 γ =90o-69.7o-7.7o=12.6o 已满足设计要求。 φ0(ω) τ=35/316.5=0.11 Gc(s)= τ S (τ1S+1)(τ2S+1) Gc(s)= 0.11S (0.2S+1)(0.1S+1) 采用PID控制器: 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