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讲 平面图的有关内容, 二部图及其匹配 主要内容: 1.平面图. 2.平面图的面着色. 3.二部图及其匹配.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因数与倍数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扶余市蔡家沟镇中心小学 雷可心.
Advertisements

第八章 第四节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一个方程所确定的隐函数 及其导数 隐函数的微分法.
全微分 教学目的:全微分的有关概念和意义 教学重点:全微分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全微分应用于近似计算.
《解析几何》 -Chapter 3 §7 空间两直线的相关位置.
丰富的图形世界(2).
第三章 函数逼近 — 最佳平方逼近.
《高等数学》(理学) 常数项级数的概念 袁安锋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课 李娟.
一、原函数与不定积分 二、不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积分公式及积分法则 四、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五、小结
第5章 定积分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 5.1 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5.2 微积分基本公式 5.3 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定积分习题课.
第三节 格林公式及其应用(2) 一、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定义 二、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三、二元函数的全微分的求积 四、小结.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初中数学 七年级(上册) 6.3 余角、补角、对顶角(1).
七 年 级 数 学 第二学期 (苏 科 版) 复习 三角形.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八年级下数学课题学习 格点多边形的面积计算 数格点 算面积.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苏科版) 10.4 探索三角形 相似的条件(2).
7-6 对偶图与着色 掌握对偶图的定义,会画图G的对偶图 G* 掌握自对偶图的定义及必要条件。.
第17讲 Euler图与Hamilton图 主要内容: 1. Euler图. 2. Hamilton图.
同学们好! 肖溪镇竹山小学校 张齐敏.
第三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 边缘分布 边缘分布函数 边缘分布律 边缘概率密度.
强连通分量 无向图 1、任意两顶点连通称该图为连通图 2、否则将其中的极大连通子图称为连通分量 A D C B E 有向图
计算机数学基础 主讲老师: 邓辉文.
§2 求导法则 2.1 求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下面分三部分加以证明, 并同时给出相应的推论和例题 .
本节内容 平行线的性质 4.3.
使用矩阵表示 最小生成树算法.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 之间的位置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灵寿县第二初级中学 栗 彦.
无向树和根树.
第 五 章 图 论 (第二部分) 1. 通路 2. 图的连通性.
实数与向量的积.
线段的有关计算.
正方形 ——计成保.
2.6 直角三角形(二).
线 性 代 数 厦门大学线性代数教学组 2019年4月24日6时8分 / 45.
5.2 常用统计分布 一、常见分布 二、概率分布的分位数 三、小结.
第15讲 路与回路, 图的连通性 主要内容: 1.路与回路. 2.图的连通性..
第14讲 图的有关概念, 节点的度数 主要内容: 1.图的有关概念. 2.节点的度数. 3.子图与图的同构.
复习.
第十章 双线性型 Bilinear Form 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网址: gdjpkc.xmu.edu.cn
复习: 若A(x1,y1,z1) , B(x2,y2,z2), 则 AB = OB - OA=(x2-x1 , y2-y1 , z2-z1)
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周期函数定义: 一般地,对于函数 (x),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使得当x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
定理21.9(可满足性定理)设A是P(Y)的协调子集,则存在P(Y)的解释域U和项解释,使得赋值函数v(A){1}。
第16讲 相似矩阵与方阵的对角化 主要内容: 1.相似矩阵 2. 方阵的对角化.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13.3 等腰三角形 (第3课时).
1.设A和B是集合,证明:A=B当且仅当A∩B=A∪B
树和图 tree and graph 蔡亚星.
学习任务三 偏导数 结合一元函数的导数学习二元函数的偏导数是非常有用的. 要求了解二元函数的偏导数的定义, 掌握二元函数偏导数的计算.
空间平面与平面的 位置关系.
第15讲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主要内容: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鄢陵县彭店一中 赵二歌.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3.1.2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
高中数学必修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2 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第四节 向量的乘积 一、两向量的数量积 二、两向量的向量积.
Konig 定理及其证明 杨欣然
第四章 函数的 积分学 第七节 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     与分部积分法 一、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 二、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
第三节 数量积 向量积 混合积 一、向量的数量积 二、向量的向量积 三、向量的混合积 四、小结 思考题.
位似.
二分图匹配.
生活中的几何体.
第三章 线性方程组 §4 n维向量及其线性相关性(续7)
最小生成树 最优二叉树.
§2 自由代数 定义19.7:设X是集合,G是一个T-代数,为X到G的函数,若对每个T-代数A和X到A的函数,都存在唯一的G到A的同态映射,使得=,则称G(更严格的说是(G,))是生成集X上的自由T-代数。X中的元素称为生成元。 A变, 变 变, 也变 对给定的 和A,是唯一的.
正方形的性质.
圖 論 簡 介.
二、平面图的特征 找出一个图是平面图的充分必要条件的研究曾经持续了几十年, 直到 1930 年库拉托斯基 (Kuratowski) 给出了平面图的一个非常简洁的特征。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19讲 平面图的有关内容, 二部图及其匹配 主要内容: 1.平面图. 2.平面图的面着色. 3.二部图及其匹配.

8.5 平面图 本节仅讨论无向图. 对于一个无向图来说,怎样将其图形画出来本身是无关紧要的,只要与原来的图同构皆可. 但有些实际问题要求把图画在一个平面上,同时使得图的边仅仅在节点处才相交. 例如单层印刷电路版、集成电路的布线等问题就需要满足上面的要求.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交通立交桥、多层电路版,但平面图问题仍然是一个基本问题. 例如在上章7.1节提到的“3户3井问题”就是判定一个图是否是平面的问题. 平面图与地图着色问题密切相关.

1.平面图的有关概念 Def 设G是无向图,若可将G画在一个平面上,同时使得任意两条边仅仅在节点处才相交,则称G是可平面图(planar graph)或简称G为平面图(plane graph). 设G是平面图,则可在一个平面上将图G画出来且使得其任意两条边仅仅在节点处才相交,这样画出的图称为平面图G的平面嵌入(embedding)或平面表示. 由于一个平面图与其平面表示是同构的, 因此平面图通常是指其平面表示.

两个重要的非平面图的例子: (1)K5. (2) K3,3.

极大平面图? K5-{e}(True); K3, 3-{e}(False). 极小非平面图? K5; K3, 3.

Def 8-19 设G是平面图,由G的若干条边所围成的连通区域称为图G的面(face),围成面的(回路所在的)边称为面的边界(boundary). 一个区域是连通的,是指其内部不包含该图的任何边. Figure 8-38(b)?

特别注意,任何平面图都有一个由若干条边往外围成的一个面,它是唯一的一个无限面. 求一个平面图的面可以这样做,在一张较大的纸上将平面图画上,然后用剪刀将图的所有边剪破,这张纸被分成的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面. 平面图的两个面相邻是指这两个面有公共的边界.

2.Euler公式 Euler在1750年研究多面体时发现,多面体的面数等于多面体的棱数减去顶点数加2,后来发现连通平面图的面数与其节点数、边数之间也有同样的关系. Theorem (Euler公式)任意(n, m)连通平面图的面数r = m – n +2. Proof 对面数r归纳. r = 1. r  2  回路C. 去掉C上的一条边e. G – {e}.

Remark 在Euler公式中, “连通”的条件是必不可少的. Corollary 1 任意(n, m)简单平面图, 若n  3, 则m  3n - 6. n  3(?): 例8-16 证明: K5不是平面图. Hint 反证.

Corollary 2 任意(n, m)简单平面图, 若G不含K3子图且n  3, 则m  2n - 4. Hint 反证. 下面的定理是证明“五色定理”的关键. Theorem 8-11(P244) 任何简单平面图必存在一个度数 5 的节点. Proof 不妨设n  3. 假设vV, deg(v)  6.

3.Kuratowski定理 先介绍同胚的定义. Def 若两个图是同构的, 或者通过反复进行以下操作(见图8-42)使得它们同构, 则称这两个图同胚(homeomorphism):

Theorem (Kuratowski, 1930) 无向图G是平面图的充要条件是G无同胚于K5和K3,3的子图. 例8-18 证明: Petersen图不是平面图.

4.平面图的对偶图 对平面图G的面的研究可以转换为对其对偶图G*的节点的研究.

根据定义知, 任意平面图的对偶图是平面图且是连通的. 设G是(n, m)平面图,有r个面,则G*是(r, m)平面图,有n个面. 对于连通平面图G, 其对偶图为G*, 这时G*的对偶图G**为本身. 对于非连通平面图G, 可能G与G*不同构.

8.6 平面图的面着色 “四色猜想”(4CC, Four Color Conjecture). 8.6 平面图的面着色 “四色猜想”(4CC, Four Color Conjecture). 1879年伦敦数学会会员A. B. Kemple给出了四色猜想的第一个证明,10年后P. J. Heawood指出了Kemple证明过程中存在一个不可克服的漏洞,并沿用Kemple的方法证明了五色定理,即五种颜色足够.

4CC成了会下金蛋的鹅. 在1976年,美国的Kenneth Appel和Wolfgang Haken与John Koch合作, 用了1260个小时证明了“四色猜想”,它开启了定理机器证明的新篇章,四色猜想变成四色定理了. 1999年又给出了一些改进,缩短了计算机的运行时间. 至今为止还没有发现4CC的纯数学证明. 本节主要内容是平面图的面着色问题,顺便介绍任意无向图的节点着色以及边着色等有关内容.

1.平面图的面着色 Def 设G是平面图, 若对G的每个面涂上一种颜色且相邻的面出现不同的颜色, 则称对该平面图的面着色(face coloring), 所需颜色的最少种数称为面着色数(region chromatic number). 例子? Figure 8-47(see below)

2.图的节点着色 (1)任意图的节点着色 Def 设G是任意无向图,若对G的每个节点涂上一种颜色且相邻的节点出现不同的颜色,则称对该图的节点着色(vertex coloring), 简称着色(coloring),所需颜色的最少种数称为节点着色数, 简称着色数(chromatic number),记为

Theorem 8-13 G无loop, 则 可以利用韦尔奇鲍威尔(Welch Powell)算法对图的节点着色,进而求出的上界. Step 1 将节点按度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Step 2 用第一种颜色对第一个节点着色,并且按照其余未着色节点顺序,对不邻接的每一个节点着上同样的颜色. Step 3 用第二种颜色对尚未着色的节点重复Step 2, 继续下去, 直到所有的点都着色为之. 例子?

(2)平面图的节点着色 平面图的节点着色与一般无向图的节点着色是相同的. 值得注意的是,平面图的面着色,可以转换为其对偶图(也是平面图)的节点着色. 于是,五色定理为 Theorem 8-14 设G是简单平面图,则 Hint 对G的节点个数n归纳.

3.任意图的边着色 Def 设G是任意无向图, 若对G的每条边涂上一种颜色且相邻的边出现不同的颜色, 则称对该图的边着色(edge coloring), 所需颜色的最少种数称为边着色数(edge-chromatic number). 图中的两条边相邻是指它们有公共的节点.

对图的边着色问题不做更深入讨论,最后对与Ramsey理论密切相关的图的边“涂色”的问题进行简单说明. Ramsey问题(Ramsey problem) 任给一群人,其中有p个人彼此认识或有q个人彼此不认识,这种人群至少多少人? Ramsey问题中的答案记为R(p, q). 例8-20(P250) 证明: 任意6个人中,有3个人彼此认识或有3个人彼此不认识.

R(3, 3) = 6(1930), 其他Ramsey数?

8.7 二部图及其匹配 在诸如人员分配、资源分配等问题的讨论中,经常涉及到二部图及其匹配. 本节仅对简单无向图进行讨论. 1. 二部图 8.7 二部图及其匹配 在诸如人员分配、资源分配等问题的讨论中,经常涉及到二部图及其匹配. 本节仅对简单无向图进行讨论. 1. 二部图 Definition V划分为V1和V2, 任意边关联的两个节点中一个在V1中, 一个在V2中.

Remark 互补节点集合不是唯一的.

下面的定理给出了简单无向图是二部图的充要条件. Theorem 8-15 设G为阶数 2的简单无向图,则G是二部图的充要条件是G中任意圈的长度为偶数. Proof () ()取v  V, 令V1 = {u|u  V, d(u, v)是偶数}, V2 = V - V1. 显然, 任意无向树是二部图.

2.匹配 Def 设G = (V, E)是任意简单无向图. 若  M  E且中任何两条边都不相邻,则称M为G的一个匹配(matching)或边独立集(independent set of edges). (a)边数最多的匹配称为最大匹配(maximum matching),其中的边数称为匹配数. (b)所有节点都与中的某边关联的匹配称为完美匹配(perfect matching).

(c)在二部图G = (V, E)中, V1和V2为互补节点集 (c)在二部图G = (V, E)中, V1和V2为互补节点集. 若M为G的一个最大匹配且 |M| = min{| V1 |, | V2|}, 则称M为G的一个完备匹配(complete matching). 当| V1 |  | V2|}, M也称为G的一个从V1到V2的完备匹配. 1935年Hall给出了判定二部图是否存在完备匹配的充要条件—“相异性条件”.

Theorem (Hall, 1935) 设G = (V, E)是二部图, V1和V2为互补节点集, 则G中存在从V1到V2的完备匹配的充要条件是V1中的任意k(k = 1, 2, …,| V1 |)个节点至少与V2中的k个节点邻接. 利用匈牙利(Hungarian)算法(J. Edmonds, 1965)可用于求从到的完备匹配.

根据Hall定理可得 Theorem 8-17(P252) 设G = (V, E)是二部图, V1和V2为互补节点集,若存在t使得如下“t条件”成立: (1) V1中的每个节点至少关联t条边; (2) V2中的每个节点至多关联t条边, 则G中存在从V1到V2的完备匹配.

下述定理给出了任意简单无向图存在完美匹配的充要条件. Theorem 8-18(Tutte) 图G = (V, E)有完美匹配的充要条件是对于任意W  V均有O(G - W)  |W|, 其中O(G - W)表示含奇数个节点的连通分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