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成長 ˙景氣循環 ˙通貨膨脹 ˙經濟理論和經濟事實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一節 國民所得的概念 第二節 國民所得會計 第三節 名目國民所得與實質國民所得 第四節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第五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第五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第十三章 國 民 所 得.
Advertisements

經濟學 .方文碩、楊永列、葉志權 合著.前程文化 出版 第 12 章 國民所得的衡量 本章學習目的 瞭解國內生產毛額 瞭解國內生產毛額之衡量 瞭解各種國民所得之間的關係 瞭解物價水準與物價指數 瞭解實質國民生產毛額 瞭解國民所得會計之限制 瞭解家計單位所得分配衡量 瞭解新經濟福利指標 瞭解綠色國民所得帳.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第 五 章 《金融学导论》 第五章 中央银行 主讲教师:唐琳.
13.1 國內生產毛額 國內生產毛額的定義 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國內利率之變動 3.25% % 2.036% 年利率(%)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第十三章 總供給和通貨膨脹與失業的短期抵換
應用歐肯法則和菲利普曲線 檢視台灣之失業率
經濟成長與創新 演示者:陳怡如、林佩儀.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解读 一、国民经济核算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两大体系 三、主要经济指标.
第九章 總體經濟的衡量-物價膨脹與失業.
「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反映生活成本。當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時,一般家庭需要花費更多的金錢才能維持相同的生活水準。 經濟學家用物價膨脹(inflation)來描述一般物價持續上升的現象,而物價膨脹率(inflation rate)為物價水準的變動百分比。
以無異曲線分析物價指數作為COL指標, 有高估或低估的現象。
物價膨脹與通貨緊縮 物價膨脹.
第3章 總體經濟學的一些現象 移除趨勢線—將成長從循環中分離出來 典型化的景氣循環 景氣循環數量化 持續性一致性和相關係數 衡量失業
第十七章 經濟波動.
第 11 章 失業與物價指數 經濟學 精簡本 作者 謝振環.
人民痛苦指數 第七組 吳政穎 陳顯榮 許家嘉 張巧吟
Chapter 8 經濟成長與經濟發展.
第四章 數列與級數 4-1 等差數列與級數 4-2 等比數列與級數 4-3 無窮等比級數 下一頁 總目錄.
第三章 古典學派.
國際金融專題 亞太國家的股價和匯率之間的共整合關係 林秉毅 授課教師 :楊奕農老師.
實驗計畫資料分析作業解答 何正斌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
第四章 資金成本.
第1章 緒論.
第十七章 通貨膨脹與菲力普曲線 授課老師:_____.
第14章 IS-LM模型 授課老師:黃志典教授 黃志典:貨幣銀行學概論.
失業的定義 按照我國的規定,全國年滿 15 足歲的人口,去除現役軍人與監 管人口後,依其在勞動市場的狀況,可歸屬於「勞動力」或 「非勞動力」。 凡年滿 15 足歲,有能力參與工作,目前已有工作,或無工作但 正在積極尋找工作者,皆屬於勞動力。而年滿 15 足歲但在勞動 力以外的人口,則屬非勞動力。
第三章:利率與利率的決定 授課老師:_____.
譯著:王銘正 製作:王銘正 馬惠茹 © 2012 Cengage Learning. All Rights Reserved. May not be copied, scanned, or duplicated, in whole or in part, except for use as permitted.
第4章 即期匯率的決定(I).
Chapter 17 投資決策經濟分析.
電子商務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的定義 1-1 電子商務的特性 1-2 電子商務的演進 1-3.
4B冊 認識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關係.
2013年全球股價、原油、黃金及波動率指數(VIX)
第七章 總供給與總需求.
第18章 預期與總體經濟學 美國戰後經濟史 新凱恩斯模型 聯邦準備制度和貨幣政策
Chap3 Linked List 鏈結串列.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學習目標 OBJECTIVES 瞭解國內生產毛額與國民生產毛額之定義 瞭解國內生產毛額的計算方式 解構國內生產毛額的組成
第8章 新凱恩斯總供給理論 名目僵固性理論 從短期到長期 新凱恩斯理論與貨幣政策
第3章 古典學派.
第一章 直角坐標系 1-3 函數圖形.
貨幣需求理論- 凱因斯的流動性偏好說 財金二丙 4A 林昕宜 指導老師 陳曉蓉 老師.
第10章 失業、通貨膨脹與菲力蒲曲線.
第6章 凱因斯學派:貨幣政策.
第十七章 通貨膨脹與菲力普曲線.
總體經濟學(Macroeconomics)
網頁資料知多少? 事 實 ? 謠言?.
Chapter 21 通貨膨脹.
第17章 失業、通貨膨脹與成長 通貨膨脹和成長的古典分析法 通貨膨脹和成長:凱恩斯分析法 動態新凱恩斯模型
小學四年級數學科 8.最大公因數.
個體經濟學 張清溪 / 國立台灣大學
經濟學 學經濟.
需要量變動與需要變動 影響需要變動之因素-其他因素 1.
總體經濟指標與利率趨勢研判 主講人 財務部 林震慶副理.
Notes appear on slides 3 and 58.
數字獨樂樂 --數獨原來這麼簡單.
失業的定義 按照我國的規定,全國年滿 15 足歲的人口,去除現役軍人與監管人口後,依其在勞動市場的狀況,可歸屬於「勞動力」或「非勞動力」。
第5章 總需求與古典學派的 物價理論 貨幣需求理論 總需求與貨幣供需 古典物價理論 完整的古典總供需理論 利用古典理論分析資料
學習目標 OBJECTIVES 知道失業的定義與類型 區別自然失業與充分就業 瞭解政府對失業所採取的措施 瞭解通貨膨脹的內涵及其成本
產品設計與流程選擇-服務業 等候線補充資料 20 Oct 2005 作業管理 第六章(等候線補充資料)
失業與物價膨脹.
第一章 貨幣的時間價值.
第11章 景氣循環:實質景氣循環理論與新興凱因斯學派模型
17 國民所得與經濟福利 本章將首先介紹物價指數的衡量方法,並用以計算平均每人實質國民所得; 再說明國民所得作為福利指標的失。
第三單元 評價模式(4) CAPM及其延伸.
富爸爸著作 富爸爸實踐家 現金流101活動.
Application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第三章 比與比例式 3-1 比例式 3-2 連比例 3-3 正比與反比.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經濟成長 ˙景氣循環 ˙通貨膨脹 ˙經濟理論和經濟事實 第1章 本書在談些什麼 ˙經濟成長 ˙景氣循環 ˙通貨膨脹 ˙經濟理論和經濟事實 1930年代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出版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之前,總體經濟學和個體經濟學尚未有明顯的區隔。凱恩斯嘗試說明整體經濟社會的運作,他所思索的問題包括就業和物價有何關係、政府政策如何影響就業和物價,尤其重要的是政府如何維持充分就業。凱恩斯所用的方法與當時的經濟學家大不相同,造成總體經濟學與個體經濟學分開來發展,爾後30年間這兩門科目沒有任何連繫。近年來,經濟學家發現用來研究市場中個別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個體經濟學也可用來研究總體經濟學──整體經濟社會的運行。現代研究法係將總體經濟學和個體經濟學視為同一科目的兩個部門,並用相同方法進行分析。總體經濟學研究的三個主要問題是經濟成長、景氣循環和通貨膨脹。

經濟成長 ˙持續經濟成長是最近的現象 ˙衡量經濟成長 ˙實質和名目國內生產毛額 ˙比較不同國家和不同時間的經濟成長和生活水準 持續經濟成長是最近的現象,羅馬帝國在第3世紀崩潰,緊接而來的是西方世界歷經長期的經濟停滯與生活水準的下降,直到18世紀現代資本主義出現之前都未見顯著的改善。現代資本主義開始之後,多數資本主義國家人均實質GDP以1到2%的速率在成長。 經濟成長是人均實質GDP增加的現象,經濟成長率是人均實質GDP逐年的增加率。人均實質GDP用來衡量一社會的生活水準(standard of living) ,因為它與許多衡量經濟福利的指標(能源、食物和醫師服務)具密切關係(表1-1) 。雖然大家普遍地接受以人均GDP作為經濟福利的衡量,但是它並非完善的指標,因為污染和犯罪常常伴隨產出的增加而來,像瑞典和丹麥的人均實質GDP低於美國,但是它們的犯罪率也較低,這些國家因高稅率而有較平均的所得分配。用兩國產出差異的簡單數據來比較生活水準之差異顯然忽略了無法以市場活動衡量的生活品質之差異,有些人寧願賺較少的錢,選擇居住在犯罪率較低或所得分配較平均的地區或國家。 名目GDP(nominal GDP)衡量一年所生產的財貨與勞務之貨幣價值,造成名目GDP上升的原因有二:一是財貨和勞務產量的增加,我們稱這一種現象為成長;另一是財貨和勞務價格的上漲,我們稱這一種現象為通貨膨脹。使用當年價格計算的GDP稱為名目GDP,使用基期價格計算的GDP稱為實質GDP,人均實質GDP是實質GDP除以人口數。 人均實質GDP每一年是以複利模式在增加。七十法則(rule of seventy)將一變數的成長率視為複利成長,再以70除以成長率,其結果大約等於該變數加倍所需要的年數,例如我們將$100存進年利率為5%的銀行帳戶,14(=70/5)年後該帳戶將有$200。1960年以來美國、英國和印度三國的人均GDP每年大約以2%的速率在成長,使用七十法則,我們知道這些國家生活水準上升一倍所需要的時間是35(=70/2)年。

景氣循環 ˙衡量景氣循環 ˙趨勢線和循環 ˙衰退、 擴張和NBER ˙一致性和景氣循環 ˙持續性和景氣循環 ˙景氣循環的社會面 景氣循環是經濟活動的波動,衡量經濟活動最重要的變數是實質GDP,因為GDP的移動及GDP與其他變數的關係構成所謂的景氣循環。 當GDP連續幾期低於趨勢線,我們稱經濟社會位於景氣循環的緊縮(contraction)或衰退(recession)階段,當GDP連續幾期高於趨勢線,我們稱經濟社會位於景氣循環的繁榮(boom)或擴張(expansion)階段。 將一時間序列的觀察值分成長期趨勢(經濟成長)和循環兩個因素的方法稱為移除趨勢線(detrending),即將一時間序列的長期趨勢分離出來。圖1.5說明在時間序列的圖形上配一條最佳直線後可將人均GDP的長期趨勢從景氣循環中分離出來,這時候人均GDP的波動代表景氣循環,如同圖中的藍線所示,一種方法稱為線性移除趨勢線法。圖1.5的藍線表分離後人均GDP的時間序列,而水平黑線表人均GDP偏離趨勢線的情形,我們看到當人均GDP高於趨勢線,藍線的位置高於0,當人均GDP掉到趨勢線之下,藍線的位置低於0。 經濟變數這種共同移動(co-movement)的現象稱為一致性(coherence),許多經濟變數和GDP呈現一致性的關係。在循環週期中,像消費與GDP呈同向移動的經濟變數稱為同向循環(procyclical),因為它們與景氣循環做相同方向的移動;像失業與GDP呈反向移動的經濟變數稱為反向循環(countercyclical),因為它們與景氣循環做相反方向的移動(圖1-7)。 經濟變數呈現惰性的現象稱為持續性(persistence),持續性讓我們對經濟變數能夠做某種程度的預測。持續性和一致性構成景氣循環的經濟波動中兩個顯著的特徵。 景氣循環有許多社會面指標,圖1.8說明景氣循環對暴力犯罪,貧窮,失業率和失業期間的影響。

通貨膨脹 ˙衡量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和中央銀行 ˙低度通貨膨脹的效益 通貨膨脹是平均物價水準持續地上漲,平均物價水準常用以下幾個物價指數來衡量,彼此間的差異在於它們包含不同的財貨與勞務的組合。 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CPI)在衡量某一年一標準籃消費財的平均 成本,標準籃中每一種財貨的價格乘上一個權數後加總起來產生一個數字,稱為消費 者物價指數,計算CPI的權數是標準籃中每一種財貨占平均消費者總預算的百分比。 生產者物價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PPI)也是一項加權平均值,但是被選在這一 標準籃中的財貨都屬於製造過程較早階段的中間產品,例如生產者物價指數包含小麥 和豬肉價格,而消費者物價指數則包含麵包和培根價格。 GDP平減指數(GDP deflator)是包含財貨種類最多的物價指數,它包含美國當年度所 生產的財貨與勞務,並以它們的價值占GDP的百分比作為權數。 GDP物價指數(GDP price index)與GDP平減指數相同的是它包含美國當年度所生產 的財貨與勞務,不同的是在權數方面的處理。 PCE物價指數(PCE price index)類似GDP物價指數,但它只包含消費財,不含資本財, PCE是「個人消費支出」的簡寫。 本書提到通貨膨脹指的是GDP物價指數的變動率。圖1.9以黑線繪出從1890到2000 年每一年的GDP物價指數,用右邊尺度衡量之,另以藍線繪出該段期間每一年的通貨 膨脹,用左邊尺度衡量之。通貨膨脹和GDP物價指數的關係如下:當某一年GDP物價 指數高於前一年,該年的通貨膨脹為正;當某一年GDP物價指數低於前一年,該年的 通貨膨脹為負。負通貨膨脹率稱為通貨緊縮(deflation)。 通貨膨脹發生的原因是一國貨幣供給增加率超過貨幣需求增加率,既然一國的貨幣數量為中央銀行所控制,對抗通貨膨脹的責任自然就落到中央銀行的身上。美國的中央銀行是聯邦準備制度(Federal Reserve system),歐盟各國則為歐洲中央銀行(European Central Bank)。為降低通貨膨脹率,中央銀行必須提高利率,這種降低通貨膨脹的政策稱為反通貨膨脹(disinflationary)。 在自由市場經濟社會裡,來自價格明確且可依賴的訊息幫助人們做最佳決策。要讓價格訊息明確化的最佳方法是維持一低度通貨膨脹的社會。當通貨膨脹上升,價格開始做更大的波動,價格體系的功能也逐漸失去其準確性;換言之,價格傳遞的資訊愈來愈少,當通貨膨脹很高的時候,問題惡劣到有些市場完全解體了。若演變到惡性通貨膨脹,失業率很高而產出很少,因為大家都以物物交換的方式來買賣財貨與勞務。

經濟理論和經濟事實 ˙古典經濟學和貨幣數量學說 ˙非自願失業和大蕭條 ˙戰後總體經濟學和菲力普曲線 ˙理性預期和現代動態理論 ˙成長理論的再興 古典經濟學利用供需理論來瞭解 GDP 的決定並以貨幣數量學說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的型態出現的貨幣理論來解釋通貨膨脹和一般物價水準。 因為古典理論對1930年代的大蕭條無法提供合理的解釋,凱恩斯理論乃應運而生,凱恩斯提出非自願失業的概念,並出版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一書,這本書也是總體經濟學成為一門分離科目的開始。因為凱恩斯主要關心失業問題,他所提出的方法並不適用於解釋成長和通貨膨脹。1960年代經濟學家開始建構同時解釋失業和通貨膨脹的單一理論,他們知道凱恩斯模型不完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符里曼(Milton Friedman)指出凱恩斯模型的問題是只能在一既定產出下決定物價水準或在一既定物價下決定產出水準,但是無法同時決定物價水準和產出水準,符里曼稱這一個問題為「失落的方程式」(missing equation),為尋找失落的方程式,經濟學家綜合古典理論和凱恩斯理論。 現代總體經濟學家將菲力普曲線當做失落的方程式,以完成凱恩斯體系並用來解釋就業、產出和通貨膨脹。米爾頓符里曼和艾德蒙霍普斯(Edmond Phelps)指出,儘管我們用過去的資料觀察到高通貨膨脹和低失業同時存在,我們不預期這一種關係會存在於長期中。霍普斯符里曼理論稱為自然率假說(natural rate hypothesis),因為他們認為失業率取決於勞動供給與需要的決定因素,他們稱這樣的失業率為自然失業,因為他們不相信貨幣政策能夠影響自然失業,中央銀行無法像從前某些經濟學家所主張的一樣,藉由提高通貨膨脹來降低失業率。霍普斯和符里曼理論認為唯有預料不到的通貨膨脹才會造成高通貨膨脹和低失業的同時出現,他們的論據將預期概念推到現代景氣循環理論的最重要位置。 羅伯盧卡斯(Robert E. Lucas, Jr.)的理性預期理論假設家庭和廠商使用所有可能的資訊來形成未來物價的最佳可能預測,1995年盧卡斯因對理性預期的卓越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理性預期理論構成現代通貨膨脹與失業理論的最重要部分。 在經濟學家開始專注於研究失業與通貨膨脹的關係的同時,他們也開始想要瞭解經濟成長,既然戰後期間早一代經濟學家所關心的高失業問題已經走進歷史,所以經濟研究的重點也從景氣循環轉移到經濟成長的問題──為什麼像日本、新加坡、台灣及最近的中國經濟成長遠較其他國家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