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2 Automatic Control Principles 2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1 第五章 频率响应分析法 经典控制理论最重要、最主要的分析方法; 根据开环系统的稳态频率特性图,分析闭环系统 的稳定性、稳定裕度及动态性能; Nyquist 1932 年提出频域稳定判据, Bode 1940 年 提出简化作图的对数坐标系; 系统的频率特性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既可实验 获取,也可由传递函数得到。
Advertisements

一、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及其解法 二、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三、 小结及作业 §6.2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6-3 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 控制系统中常用的校正装置可以分成两大类:有源网络及无源网络 无源串联校正装置通常由 RC 网络构成,但它使信号在变换过程中产生幅值 衰减,且其输入阻抗较低,输出阻抗又较高,因此常常需要附加放大器,以补偿 其幅值衰减,并进行阻抗匹配。为了避免功率损耗,无源串联校正装置通常安置.
PowerPoint 电子科技大学 无源RC滤波器的频率响应特性的研究.
机电控制工程基础 北京交通大学 吴斌.
第二章 二次函数 第二节 结识抛物线
第五章 频域分析.
例题 教学目的: 微积分基本公式 教学重点: 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教学难点: 变上限积分的性质与应用.
定积分的换元法 和分部积分法 换元公式 分部积分公式 小结 1/24.
§5.3 定积分的换元法 和分部积分法 一、 定积分的换元法 二、 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 三、 小结、作业.
第5章 定积分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 5.1 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5.2 微积分基本公式 5.3 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Examples for transfer function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5章 频域分析法 5.1 频率特性及其表示法 5.2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5.3 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绘制
第5章 频率法 5-1 频率特性的概念 5-2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5-3 开环系统频率特性图的绘制
第2章 Z变换 Z变换的定义与收敛域 Z反变换 系统的稳定性和H(z) 系统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 第六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 2018/11/9 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自动化系.
第七章 信号的运算与处理电路 7.1 比例电路 7.2 基本运算电路 7.3 对数和反对数电路 7.4 集成模拟乘法器 7.5 有源滤波器.
In-depth frequency-response analysis
现代电子技术实验 4.11 RC带通滤波器的设计与测试.
自动控制原理 黄山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自动化专业.
例5 构造下列线性系统的S-函数 csfunc.m S-函数代码 switch flag, case 0 [sys,x0,str,ts]=…
第七章 系统校正与PID控制 7.1 问题的提出 7.2 系统校正的几种常见古典方法 7.3 PID模型及其控制规律分析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 当由系统不可变部分如传感器、放大器、执行机构等组成的控制系统不能全面满足设计需求的性能指标时,在已选定的系统不可变部分基础上,还需要增加必要的元件,使重新组合起来的控制系统能全面满足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这就是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问题。
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MATLAB语言与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 黄山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自动化专业.
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 第一节 线性系统校正的概念 第二节 线性系统基本控制规律 第三节 常用校正装置及特点
实验六 积分器、微分器.
第五章 频率特性法 在工程实际中,人们常运用频率特性法来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性能。
作者:郭阳宽 王正林 《过程控制系统仿真》 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 作者:郭阳宽 王正林
第五章 频率特性法 第五节 频率特性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一、开环频率特性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二、闭环频率特性与时域指标的关系.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运动分析.
第4章 非线性规划 4.5 约束最优化方法 2019/4/6 山东大学 软件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及综合 主讲教师:朱高伟.
10.2 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 稳压电源质量指标 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工作原理 三端集成稳压器
Module_4_Unit_11_ppt Unit11:系统动态特性和闭环频率特性的关系 东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第一节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第三节 控制系统设计举例 校正:
晶体管及其小信号放大 -单管共射电路的频率特性.
第四章 根 轨 迹 法 经典控制理论的两大代表性方法之一 W. R. Evans 1948年提出
Three stability circuits analysis with TINA-TI
晶体管及其小信号放大 -单管共射电路的频率特性.
第三节 二阶系统性能分析 一、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二、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三、二阶系统的性能指标 四、带零点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第三章 时域分析法 第六节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一、给定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二、扰动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三、改善系统稳态精度的方法.
RFB:外部积分反馈 (external reset feedback)
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 倪东 浙江大学控制学院 2017/05/11.
第三章 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3.1 频率响应的一般概念 3.2 三极管的频率参数 3.3 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第五章 频率响应法 5.1 频 率 特 性 5.2 典型环节和开环频率特性 5.3 奈奎斯特判据 5.4 稳 定 裕 度
张建明 浙江大学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 2016年05月19日
第7讲 有源滤波器 基本概念与定义 一阶有源滤波器 二阶有源滤波器.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一、系统固有部分的简化处理 二、系统预期频率特性的确定 三、校正装置的设计
第六节 用频率特性法分析系统性能举例 一、单闭环有静差调速系统的性能分析 二、单闭环无静差调速系统的性能分析
第三节 控制系统的设计举例 一、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二、电流环简化及调节器参数的设计 三、速度环简化及调节器参数的设计
魏新宇 MATLAB/Simulink 与控制系统仿真 魏新宇
电路原理教程 (远程教学课件)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路原理教程 (远程教学课件)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第七章 频率响应 频率失真 (a)信号 (b)振幅频率失真 (c)相位频率失真
自动控制原理 教学课件 2009年淮南师范学院 校级精品课程
实际中串联校正的方法用的更多。 一旦控制任务给定;对象一定、选择了测量元件和放大、执行元件以后,整个系统的基本组成就一定了。除了放大倍数可作部分调整外,其余都不可以变动。称系统的不变部分。 (2)、PID控制器 应用注意事项; 问题简单的调整放大倍数不可能满足所有系统的性能指标,需要添加其它元件来改善系统的性能,称为系统的校正元件.
第七节 用时域法分析系统性能举例 一、单闭环有静差调速系统 二、单闭环无静差调速系统
第四节 控制系统性能的频域分析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 第一节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典型环节的Bode图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五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 主讲教师:朱高伟.
信号发生电路 -非正弦波发生电路.
第七章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工程设计方法 §7-1 典型系统 §7-2 系统结构的近似处理和非典型系统的典型化
6.1.1 控制系统校正的概念 控制系统是由为完成给定任务而设置的一系列元件组成,其中可分成被控对象与控制器两大部分。
三角 三角 三角 函数 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4-3 集成运放的线形应用 学习要点: 低、高通滤波器电路结构及伏-频曲线 低、高、带通滤波器参数计算.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自动控制原理2 Automatic Control Principles 2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自动化系 赵 曜

课程内容 频率响应综合法(第6章) 状态空间方法 基础部分(涉及第2、3、7章) 综合与设计(第8章) 离散控制系统(第9章) 状态空间方法 基础部分(涉及第2、3、7章) 综合与设计(第8章) 离散控制系统(第9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第10章) 学时安排:总64,讲授58,实验6 实验:系统校正,4学时;非线性系统,2学时

第六章 频率响应综合法

什么是“系统综合”? 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确定性能指标选择控制方案原理性设计工程实现 系统综合: 对象 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确定性能指标选择控制方案原理性设计工程实现 系统综合: 主要指“原理性设计”,根据系统已知部分的特性,确定控制方式、控制装置的结构及参数,使系统的整体特性符合要求。

线性定常系统综合的基本方法 1. 基于传递函数的复、频域法 根轨迹法、频域响应法 2.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时域法 状态空间综合法

频域综合的基本思路 引入校正装置来调整开环频率特性转折频率的分布和幅值的大小, 从而 改变开环频率特性曲线的形状,使校正后的系统具有满意的性能。 综合的核心:设计校正装置

本章主要内容 系统的希望开环频率特性与回路整形 串联校正的综合 1. 根据希望开环频率特性的校正 2. 超前校正,迟后校正,迟后-超前校正 串联校正的综合 1. 根据希望开环频率特性的校正 2. 超前校正,迟后校正,迟后-超前校正 工程设计法与PID控制器参数的工程整定方法(自学) 反馈校正的综合(自学) 复合校正的综合(自学)

6.1 校正的方式 串联校正、反馈校正 N R E Y 串联校正 系统已确定部分 - - 反馈校正

复合校正 前馈校正、复合校正 前馈校正 控制对象 控制器 - Y R E 前馈校正 控制对象 控制器 - N Y R E

6.2 系统的希望开环对数幅频特性 1. 由稳态指标确定幅频曲线低频段 h 低频段决定稳态性能 6.2 系统的希望开环对数幅频特性 1. 由稳态指标确定幅频曲线低频段 L(ω) -40dB/dec -20dB/dec ω2 ω3 ωc h 低频段决定稳态性能 低频段斜率决定积分环节数,幅值决定开环放大系数K(ω=1处的幅值为20lgK), 从而确定Kp、Kv、Ka

2. 由暂态指标确定幅频曲线中频段(保证稳定裕量和恰当的截止频率) L(ω) -40dB/dec -20dB/dec ω2 ω3 ωc h 中频宽 中频段 针对最小相位系统

高频段衰减越快,抑噪能力越强;但会影响暂态性能,平稳性会下降。 3. 由抑制高频噪声的要求确定幅频曲线高频段 L(ω) -40dB/dec -20dB/dec ω2 ω3 ωc h 高频段 高频段衰减越快,抑噪能力越强;但会影响暂态性能,平稳性会下降。 例

例:高频段不同幅频特性抑制高频噪声的效果

Gk幅频特性的近似曲线 L(ω) 10 -20dB/dec 50 ω -40dB/dec -60dB/dec

Gk的Bode图

仿真结果 程序:ac6no1

回路整形(loopshaping): 通过调整控制结构和参数来改变开环幅频特性的形状,使其低频段幅值大且斜率恰当、中频段有合适的幅穿频率并保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裕量、高频段幅值小且衰减快。 注:“回路整形”的概念出自现代频域控制理论,还包含了鲁棒控制的内容,即如何保证鲁棒稳定性和鲁棒性能。

6.3 串联校正的综合 2种常用方式: - 不限制校正装置Gc(s)的结构,按希望开环频率特性进行综合。 6.3 串联校正的综合 - R(s) Y(s) 2种常用方式: 不限制校正装置Gc(s)的结构,按希望开环频率特性进行综合。 先限定Gc(s)的结构(通常很简单),通过调整其参数来获得尽可能好的开环频率特性。

一、按希望开环频率特性进行综合 综合步骤: - 要求的性能指标  希望的开环频率特性  希望的开环传递函数  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R(s) Y(s) 综合步骤: 要求的性能指标  希望的开环频率特性  希望的开环传递函数  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例:已知系统结构图如下,R(s)为阶跃信号,试应用 希望开环频率特性法对该系统进行综合,使其满 足下列指标: R(s) Y(s) -

校正前系统阶跃响应性能的仿真 可调参数: K0 程序:ac6no2

K0≥500时已发散 即使减小K0 也无法满足暂态指标

校正前系统的开环幅频特性 K0↓ 平稳性↑,快速性↓,稳态性能↓ 80 -20dB/dec 60 40 -40 20 -20 -60 142.86 1.11 K0↓ 平稳性↑,快速性↓,稳态性能↓ -60

1. 根据给定的指标确定希望的开环频率特性 低频段 图 中频段 根据时域指标与频域指标的近似关系,有 闭环幅频特性谐振峰值

原系统小时间常数环节(T4=0.007,ω4=142.9)对ωc 和相角裕量有影响,为了补偿,将ω3适当增大 思考:按几何中心点如何设计? 原系统小时间常数环节(T4=0.007,ω4=142.9)对ωc 和相角裕量有影响,为了补偿,将ω3适当增大 近似补偿 图

低中频段的衔接 衔接段斜率取-40dB/dec 图

图 高频段 因没有指标要求,维持原系统高频段形状。

希望开环频率特性的确定 20 40 60 80 -20 -20dB/dec -40dB/dec -40 -60 -20dB/dec h 142.9 -20dB/dec 7.5 30 h 83.3 0.45 1

2. 由开环频率特性确定开环传函及校正装置 希望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80 -20dB/dec 60 -40dB/dec -60 0.45 7.5 30 -40dB/dec h 142.9 83.3 希望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G、Gc、Gd 的幅频特性 原系统G 80 -20dB/dec 60 40 -40 -40 20 20 -40 -20 -20 -20 1.11 -40 -40 7.5 20 0.45 -40 -20 -20 -60 -60

3. 通过仿真验证校正后系统的响应性能 程序:ac6no3

思考:若要将超调量减少到10%,应如何修改设计? 1.05 思考:若要将超调量减少到10%,应如何修改设计? ts

希望开环频率 特性法小结 根据给定的指标确定希望开环频率特性; 由开环频率特性确定开环传递函数,进而确定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校验校正后的系统的特性是否满足性能指标要求。 优点:能实现希望的响应性能,适用范围较广。 缺点:求出的校正装置可能较复杂,实现困难 或无法实现。

习题 B6.2, B6.4

二、串联校正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特点:以简单结构获取相对满意的性能 事先限定校正装置的结构(通常很简单),通过改变其参数来获得尽可能好的开环频率特性。 - R(s) Y(s) 特点:以简单结构获取相对满意的性能

6.3.1 串联超前校正的综合 1. 超前校正装置 jω σ 零极点分布 相当于附加低通滤波的PD控制器 α越大,校正(微分)作用越强

超前校正装置的实现 无源校正装置(RC电路) 有源校正装置(运放+RC) 计算机程序 无源超前校正装置例:

有源超前校正装置例: 有源RC超前网络

作用:利用相角超前特性增大相角裕量,利用正斜率幅频特性提高截止频率,从而全面改善暂态性能。 Gc 的Bode图 0° 作用:利用相角超前特性增大相角裕量,利用正斜率幅频特性提高截止频率,从而全面改善暂态性能。

2. 超前校正装置的综合 R(s) Y(s) -

解:

G0(s)的Bode图

近似绘图及计算: ω 40 1 -20 -40 L(ω) 20 10 100 -20dB/dec -60 均不满足要求

校正思路1(相角裕量优先): 0°

校正思路2 (优先保证ωc) : 0°

按校正思路1的设计过程(CAD) 设计余量

超前校正后的Bode图

按校正思路1的设计过程(近似计算) -60 -40 10 100 -20

按校正思路2的设计过程(CAD) 如何进行 近似计算?

原系统在ωc =50 rad/sec 处的幅值和相位

按思路2校正前后的幅频特性近似曲线 能否使中频段上限>100? L(ω) 40 校正装置 校正装置 20 ω -20 -40 校正后 -20dB/dec -40dB/dec 校正装置 校正装置 20 100 142.9 1 10 ω -40dB/dec 17.5 -20 -60dB/dec -60dB/dec -40 校正后 校正前

仿真结构图 G0(s) 校正装置按校正思路2 程序:ac6no4

仿真结果 思考:如何减小超调?

比较:校正前的仿真结构图 K0 G0(s) 程序:ac6no5

比较:校正前的仿真结果1 K0=100

比较:校正前的仿真结果2 K0=50 K0=5 都比校正后差

超前校正小结 超前校正是利用超前相角增大相角裕量,以改善响应的平稳性;利用幅值提升作用提高截止频率,以改善快速性;所以超前校正可以同时改善响应的平稳性和快速性。 设计思路有两种:一种是先保证相角裕量,然后校验截止频率和相角裕量;另一种是先保证截止频率,然后校验相角裕量。

6.3.2 串联迟后校正的综合 j 零极点分布 1.迟后校正装置 无源RC网络实现例:

作用:利用幅值衰减特性,使截止频率下降,从而增大稳定裕量,改善响应的平稳性,但快速性降低。 Gc的Bode图 0° -90° 作用:利用幅值衰减特性,使截止频率下降,从而增大稳定裕量,改善响应的平稳性,但快速性降低。 图

迟后校正与PI 调节器 PI 调节器的传递函数为 当 Kp<1( ),且 Ki 较小时,其作用类似于迟后校正(指动态)。 0° -90° -45° GPI 在 Kp<1 时的Bode图 PI 调节器的传递函数为 当 Kp<1( ),且 Ki 较小时,其作用类似于迟后校正(指动态)。

R(s) C(s) -

解:

Go的Bode图 5 10 迟后校正?

分析采用迟后校正是否可行?

说明:迟后校正装置在ωc 处产生的迟后相角 0° -90°

3. 计算迟后校正装置 如何手算?

Go、Gc、Gk 的Bode图

4. 校验实际的截止频率和稳定裕量 符合设计要求

仿真结构图 程序:ac6no6

仿真结果 为何收敛缓慢? 思考:如何改进? 如何进一步减小超调?

迟后校正小结

6.3.3 串联迟后超前校正的综合 设计思路: 零极点分布 超前校正环节的转折频率配置在中频段,并主要利用其最大超前角来增大相角裕量; j 零极点分布 设计思路: 超前校正环节的转折频率配置在中频段,并主要利用其最大超前角来增大相角裕量; 迟后环节的转折频率配置在低频段,并利用其幅值衰减特性使ωc 位于期望位置。

设计时应使超前环节产生最大超前角的频率=新的ωc ,而迟后环节转折频率的确定则同前。 Gc(s)的Bode图 0° -90° 90° -20dB/dec 20dB/dec 设计时应使超前环节产生最大超前角的频率=新的ωc ,而迟后环节转折频率的确定则同前。

迟后超前校正的设计思路 b a L(ω) 超前校正后 超前校正 迟后校正 5 7 10 ω 校正前 -20dB/dec -20 -40 -60 超前校正 20 -40 b a 迟后校正 5 7 10 ω -60 校正前

仅提高该项指标 其余同迟后校正例 R(s) C(s) -

解:前面已分析,仅用迟后或超前校正都无法满足 要求,尝试迟后超前校正。 解:前面已分析,仅用迟后或超前校正都无法满足 要求,尝试迟后超前校正。 注:应按校正思路1进行计算

计算迟后校正装置:

Go、Gc、Gk 的Bode图

4. 校验实际的截止频率和稳定裕量 符合设计要求

仿真结构图 程序:ac6no7

仿真结果 效果:快速性提高,超调减小 思考:能否进一步减小超调? 迟后校正(ωc=2.31,γ=47°)

修改设计以减小超调:增大相角裕量 (取γ= 60°) 计算超前校正装置:

计算迟后校正装置:

效果:超调明显减小,收敛较原来稍慢是因为Ti↑ 迟后超前校正的仿真结果 γ=50° γ=60° 效果:超调明显减小,收敛较原来稍慢是因为Ti↑ ( Ti :9.2 →14.76)

迟后超前校正小结 先恰当地选取ωc ,利用超前校正提升ωc处的相角,并使校正后的幅值> 0 dB;再利用迟后校正的幅值衰减作用使校正后的ωc处的幅值= 0 dB 。 超前校正的作用主要是增大相角裕量,并保证较大的截止频率;迟后校正的作用则是使超前校正后ωc处的幅值衰减到 0 dB 。 所以迟后超前校正一般可以在保证快速性的同时改善平稳性。

实验1:系统校正(4学时) 联系:李亚力老师 电气信息学院专业实验楼403 85466288→8216, 13330961802

习题 B6.5, B6.7

第六章习题汇总 B6.2, B6.4, B6.5, B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