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2 Automatic Control Principles 2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自动化系 赵 曜
课程内容 频率响应综合法(第6章) 状态空间方法 基础部分(涉及第2、3、7章) 综合与设计(第8章) 离散控制系统(第9章) 状态空间方法 基础部分(涉及第2、3、7章) 综合与设计(第8章) 离散控制系统(第9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第10章) 学时安排:总64,讲授58,实验6 实验:系统校正,4学时;非线性系统,2学时
第六章 频率响应综合法
什么是“系统综合”? 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确定性能指标选择控制方案原理性设计工程实现 系统综合: 对象 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确定性能指标选择控制方案原理性设计工程实现 系统综合: 主要指“原理性设计”,根据系统已知部分的特性,确定控制方式、控制装置的结构及参数,使系统的整体特性符合要求。
线性定常系统综合的基本方法 1. 基于传递函数的复、频域法 根轨迹法、频域响应法 2.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时域法 状态空间综合法
频域综合的基本思路 引入校正装置来调整开环频率特性转折频率的分布和幅值的大小, 从而 改变开环频率特性曲线的形状,使校正后的系统具有满意的性能。 综合的核心:设计校正装置
本章主要内容 系统的希望开环频率特性与回路整形 串联校正的综合 1. 根据希望开环频率特性的校正 2. 超前校正,迟后校正,迟后-超前校正 串联校正的综合 1. 根据希望开环频率特性的校正 2. 超前校正,迟后校正,迟后-超前校正 工程设计法与PID控制器参数的工程整定方法(自学) 反馈校正的综合(自学) 复合校正的综合(自学)
6.1 校正的方式 串联校正、反馈校正 N R E Y 串联校正 系统已确定部分 - - 反馈校正
复合校正 前馈校正、复合校正 前馈校正 控制对象 控制器 - Y R E 前馈校正 控制对象 控制器 - N Y R E
6.2 系统的希望开环对数幅频特性 1. 由稳态指标确定幅频曲线低频段 h 低频段决定稳态性能 6.2 系统的希望开环对数幅频特性 1. 由稳态指标确定幅频曲线低频段 L(ω) -40dB/dec -20dB/dec ω2 ω3 ωc h 低频段决定稳态性能 低频段斜率决定积分环节数,幅值决定开环放大系数K(ω=1处的幅值为20lgK), 从而确定Kp、Kv、Ka
2. 由暂态指标确定幅频曲线中频段(保证稳定裕量和恰当的截止频率) L(ω) -40dB/dec -20dB/dec ω2 ω3 ωc h 中频宽 中频段 针对最小相位系统
高频段衰减越快,抑噪能力越强;但会影响暂态性能,平稳性会下降。 3. 由抑制高频噪声的要求确定幅频曲线高频段 L(ω) -40dB/dec -20dB/dec ω2 ω3 ωc h 高频段 高频段衰减越快,抑噪能力越强;但会影响暂态性能,平稳性会下降。 例
例:高频段不同幅频特性抑制高频噪声的效果
Gk幅频特性的近似曲线 L(ω) 10 -20dB/dec 50 ω -40dB/dec -60dB/dec
Gk的Bode图
仿真结果 程序:ac6no1
回路整形(loopshaping): 通过调整控制结构和参数来改变开环幅频特性的形状,使其低频段幅值大且斜率恰当、中频段有合适的幅穿频率并保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裕量、高频段幅值小且衰减快。 注:“回路整形”的概念出自现代频域控制理论,还包含了鲁棒控制的内容,即如何保证鲁棒稳定性和鲁棒性能。
6.3 串联校正的综合 2种常用方式: - 不限制校正装置Gc(s)的结构,按希望开环频率特性进行综合。 6.3 串联校正的综合 - R(s) Y(s) 2种常用方式: 不限制校正装置Gc(s)的结构,按希望开环频率特性进行综合。 先限定Gc(s)的结构(通常很简单),通过调整其参数来获得尽可能好的开环频率特性。
一、按希望开环频率特性进行综合 综合步骤: - 要求的性能指标 希望的开环频率特性 希望的开环传递函数 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R(s) Y(s) 综合步骤: 要求的性能指标 希望的开环频率特性 希望的开环传递函数 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例:已知系统结构图如下,R(s)为阶跃信号,试应用 希望开环频率特性法对该系统进行综合,使其满 足下列指标: R(s) Y(s) -
校正前系统阶跃响应性能的仿真 可调参数: K0 程序:ac6no2
K0≥500时已发散 即使减小K0 也无法满足暂态指标
校正前系统的开环幅频特性 K0↓ 平稳性↑,快速性↓,稳态性能↓ 80 -20dB/dec 60 40 -40 20 -20 -60 142.86 1.11 K0↓ 平稳性↑,快速性↓,稳态性能↓ -60
1. 根据给定的指标确定希望的开环频率特性 低频段 图 中频段 根据时域指标与频域指标的近似关系,有 闭环幅频特性谐振峰值
原系统小时间常数环节(T4=0.007,ω4=142.9)对ωc 和相角裕量有影响,为了补偿,将ω3适当增大 思考:按几何中心点如何设计? 原系统小时间常数环节(T4=0.007,ω4=142.9)对ωc 和相角裕量有影响,为了补偿,将ω3适当增大 近似补偿 图
低中频段的衔接 衔接段斜率取-40dB/dec 图
图 高频段 因没有指标要求,维持原系统高频段形状。
希望开环频率特性的确定 20 40 60 80 -20 -20dB/dec -40dB/dec -40 -60 -20dB/dec h 142.9 -20dB/dec 7.5 30 h 83.3 0.45 1
2. 由开环频率特性确定开环传函及校正装置 希望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80 -20dB/dec 60 -40dB/dec -60 0.45 7.5 30 -40dB/dec h 142.9 83.3 希望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G、Gc、Gd 的幅频特性 原系统G 80 -20dB/dec 60 40 -40 -40 20 20 -40 -20 -20 -20 1.11 -40 -40 7.5 20 0.45 -40 -20 -20 -60 -60
3. 通过仿真验证校正后系统的响应性能 程序:ac6no3
思考:若要将超调量减少到10%,应如何修改设计? 1.05 思考:若要将超调量减少到10%,应如何修改设计? ts
希望开环频率 特性法小结 根据给定的指标确定希望开环频率特性; 由开环频率特性确定开环传递函数,进而确定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校验校正后的系统的特性是否满足性能指标要求。 优点:能实现希望的响应性能,适用范围较广。 缺点:求出的校正装置可能较复杂,实现困难 或无法实现。
习题 B6.2, B6.4
二、串联校正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特点:以简单结构获取相对满意的性能 事先限定校正装置的结构(通常很简单),通过改变其参数来获得尽可能好的开环频率特性。 - R(s) Y(s) 特点:以简单结构获取相对满意的性能
6.3.1 串联超前校正的综合 1. 超前校正装置 jω σ 零极点分布 相当于附加低通滤波的PD控制器 α越大,校正(微分)作用越强
超前校正装置的实现 无源校正装置(RC电路) 有源校正装置(运放+RC) 计算机程序 无源超前校正装置例:
有源超前校正装置例: 有源RC超前网络
作用:利用相角超前特性增大相角裕量,利用正斜率幅频特性提高截止频率,从而全面改善暂态性能。 Gc 的Bode图 0° 作用:利用相角超前特性增大相角裕量,利用正斜率幅频特性提高截止频率,从而全面改善暂态性能。
2. 超前校正装置的综合 R(s) Y(s) -
解:
G0(s)的Bode图
近似绘图及计算: ω 40 1 -20 -40 L(ω) 20 10 100 -20dB/dec -60 均不满足要求
校正思路1(相角裕量优先): 0°
校正思路2 (优先保证ωc) : 0°
按校正思路1的设计过程(CAD) 设计余量
超前校正后的Bode图
按校正思路1的设计过程(近似计算) -60 -40 10 100 -20
按校正思路2的设计过程(CAD) 如何进行 近似计算?
原系统在ωc =50 rad/sec 处的幅值和相位
按思路2校正前后的幅频特性近似曲线 能否使中频段上限>100? L(ω) 40 校正装置 校正装置 20 ω -20 -40 校正后 -20dB/dec -40dB/dec 校正装置 校正装置 20 100 142.9 1 10 ω -40dB/dec 17.5 -20 -60dB/dec -60dB/dec -40 校正后 校正前
仿真结构图 G0(s) 校正装置按校正思路2 程序:ac6no4
仿真结果 思考:如何减小超调?
比较:校正前的仿真结构图 K0 G0(s) 程序:ac6no5
比较:校正前的仿真结果1 K0=100
比较:校正前的仿真结果2 K0=50 K0=5 都比校正后差
超前校正小结 超前校正是利用超前相角增大相角裕量,以改善响应的平稳性;利用幅值提升作用提高截止频率,以改善快速性;所以超前校正可以同时改善响应的平稳性和快速性。 设计思路有两种:一种是先保证相角裕量,然后校验截止频率和相角裕量;另一种是先保证截止频率,然后校验相角裕量。
6.3.2 串联迟后校正的综合 j 零极点分布 1.迟后校正装置 无源RC网络实现例:
作用:利用幅值衰减特性,使截止频率下降,从而增大稳定裕量,改善响应的平稳性,但快速性降低。 Gc的Bode图 0° -90° 作用:利用幅值衰减特性,使截止频率下降,从而增大稳定裕量,改善响应的平稳性,但快速性降低。 图
迟后校正与PI 调节器 PI 调节器的传递函数为 当 Kp<1( ),且 Ki 较小时,其作用类似于迟后校正(指动态)。 0° -90° -45° GPI 在 Kp<1 时的Bode图 PI 调节器的传递函数为 当 Kp<1( ),且 Ki 较小时,其作用类似于迟后校正(指动态)。
R(s) C(s) -
解:
Go的Bode图 5 10 迟后校正?
分析采用迟后校正是否可行?
说明:迟后校正装置在ωc 处产生的迟后相角 0° -90°
3. 计算迟后校正装置 如何手算?
Go、Gc、Gk 的Bode图
4. 校验实际的截止频率和稳定裕量 符合设计要求
仿真结构图 程序:ac6no6
仿真结果 为何收敛缓慢? 思考:如何改进? 如何进一步减小超调?
迟后校正小结
6.3.3 串联迟后超前校正的综合 设计思路: 零极点分布 超前校正环节的转折频率配置在中频段,并主要利用其最大超前角来增大相角裕量; j 零极点分布 设计思路: 超前校正环节的转折频率配置在中频段,并主要利用其最大超前角来增大相角裕量; 迟后环节的转折频率配置在低频段,并利用其幅值衰减特性使ωc 位于期望位置。
设计时应使超前环节产生最大超前角的频率=新的ωc ,而迟后环节转折频率的确定则同前。 Gc(s)的Bode图 0° -90° 90° -20dB/dec 20dB/dec 设计时应使超前环节产生最大超前角的频率=新的ωc ,而迟后环节转折频率的确定则同前。
迟后超前校正的设计思路 b a L(ω) 超前校正后 超前校正 迟后校正 5 7 10 ω 校正前 -20dB/dec -20 -40 -60 超前校正 20 -40 b a 迟后校正 5 7 10 ω -60 校正前
仅提高该项指标 其余同迟后校正例 R(s) C(s) -
解:前面已分析,仅用迟后或超前校正都无法满足 要求,尝试迟后超前校正。 解:前面已分析,仅用迟后或超前校正都无法满足 要求,尝试迟后超前校正。 注:应按校正思路1进行计算
计算迟后校正装置:
Go、Gc、Gk 的Bode图
4. 校验实际的截止频率和稳定裕量 符合设计要求
仿真结构图 程序:ac6no7
仿真结果 效果:快速性提高,超调减小 思考:能否进一步减小超调? 迟后校正(ωc=2.31,γ=47°)
修改设计以减小超调:增大相角裕量 (取γ= 60°) 计算超前校正装置:
计算迟后校正装置:
效果:超调明显减小,收敛较原来稍慢是因为Ti↑ 迟后超前校正的仿真结果 γ=50° γ=60° 效果:超调明显减小,收敛较原来稍慢是因为Ti↑ ( Ti :9.2 →14.76)
迟后超前校正小结 先恰当地选取ωc ,利用超前校正提升ωc处的相角,并使校正后的幅值> 0 dB;再利用迟后校正的幅值衰减作用使校正后的ωc处的幅值= 0 dB 。 超前校正的作用主要是增大相角裕量,并保证较大的截止频率;迟后校正的作用则是使超前校正后ωc处的幅值衰减到 0 dB 。 所以迟后超前校正一般可以在保证快速性的同时改善平稳性。
实验1:系统校正(4学时) 联系:李亚力老师 电气信息学院专业实验楼403 85466288→8216, 13330961802
习题 B6.5, B6.7
第六章习题汇总 B6.2, B6.4, B6.5, B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