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历史和发展 二、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与内容结构解读 三、关于《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10个核心概念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质数和合数 中心小学 顾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 一、激趣导入 提示:密码是一个三位 数,它既是一个偶数, 又是 5 的倍数;最高位是 9 的最大因数;中间一位 是最小的质数。你能打 开密码锁吗?
Advertisements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练一练: 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并指出这些点相互间的关系: -6 , 6 , -3 , 3 , -1.5, 1.5.
2 、 5 的倍数特征 集合 2 的倍数(要求) 在百数表上依次将 2 的倍数找出 并用红色的彩笔涂上颜色。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天平游戏(二).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教程 任课教师:孙颖楷.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以“职业人格”为核心, 全面构建“双四维”德育体系
山东英才学院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网页设计师的职业成长规律 主讲:刘万辉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10.2 立方根.
人教新课标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笔算除法.
区级课题汇报 (初期) 汇报人:建平中学周宁医 2008年9月27日.
活动课 有趣的组合.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课 李娟.
后期讲座预告 !课程咨询加群 ! 吉林教师考试微信:jljsksw.
《小学教育学》 模块二 小学教育源流 第五单元 小学教育走向的探究成果分享 自主学习指南.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专题五 标准中的核心概念(二).
专题三 标准的目标解析(二).
例题 教学目的: 微积分基本公式 教学重点: 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教学难点: 变上限积分的性质与应用.
第五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置函数与速度 函数的联系 二、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三、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第二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1、问题的提出 2、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3、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4、小结.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儿童乐园 王秀梅.
教学资源系统简介 主讲人:张耀炎.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余角、补角.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数 学 课 程 标 准 解 读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十大核心词”的实践研究 曹培英.
安徽师大附中 吴中才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安徽师大附中 吴中才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介绍 信息工程学院 孙俊国
Computer Graphics 计算机图形学基础 张 赐 Mail: CSDN博客地址:
1085至1125年间的官员地域分布与社会关系 1.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比例 比例的意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 与 进行交互 Linux 系统管理.
第4章 非线性规划 4.5 约束最优化方法 2019/4/6 山东大学 软件学院.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解方程(一) 马郎小学 陈伟.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3.8.1 代数法计算终点误差 终点误差公式和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 3.8 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第六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
网页设计与制作 —— 学习情境二:网页模板设计
用计算器开方.
八年级 下册 16.1 二次根式(2) 湖北省通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袁观六.
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 16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成绩 班级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总分 1 张三1 115
在行动 中学习 在研究 中成长 凌 蕙.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分数乘法(一).
小学新课程标准数学第一册(人教课标版) 加减混合运算 授课人: 孙东霞
第4课时 绝对值.
海报题目 简介: 介绍此项仿真工作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添加合适的图片。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0×5=?.
2.2直接证明(一) 分析法 综合法.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鄢陵县彭店一中 赵二歌.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我们能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刘晓玲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高中数学 选修2-2  2. 2.1 直接证明.
第八讲 评价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讲座1:教学评价的含义 陶保平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 上册 轴对称 高效课堂编写组 高向玲.
高中物理“平抛运动的应用” 点评专家:谭一宁.
Sssss.
海报题目 简介: 介绍此项仿真工作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添加合适的图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历史和发展 二、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与内容结构解读 三、关于《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10个核心概念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历史和发展 二、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与内容结构解读 三、关于《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10个核心概念

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历史和发展 (一)三个历史时期 (二)四个特点 (三)关于修订工作的几点说明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历史和发展 (一)三个历史时期 1、清末到民初:。 1904年,大清学部颁布了一个名为奏定学堂章程的文件,拉 开了中国新式教育的序幕。这是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编拟的一套文件, 其中有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等章程。小学堂章程中有关于算术 教学的规定和要求,这部分内容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数学教学文件的 开山之作。 2、民初到解放前:把学堂改为“学校”,“算学”改为“算 术”,初小四年、高小三年。 1922年,民国大总统令实施新学制。 1923年,据此出台了小学算术课程纲要

3、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 1952年:《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 1956年:《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修订草案)》 1963年:《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1986年:《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1992年:人教社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 上海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试行)》,浙江的《九 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指导纲要(试行)》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二)四个特点 1、从不成熟到成熟,处于不断改革与发展之中。 2、从不断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力求形成自己特色。 3、从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形成国家、 地方、学校三级课程 体系。 4、从算术到数学,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活动范围都有较大的 拓展。 大纲的演变无非是课程目标的演变;教学内容的演变,教学方 法的演变,在这些的背后,是教学思想的演变。

(三)关于修订工作的几点说明 2001年,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教育部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 布了义务教育20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 按照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2003年开始组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2011年3 月,基本完成了修订任务。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 稿)》。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 内容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二、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与内容结构解读 (一)《数学课程标准》与《数学教学大纲》的不同点 差异点之一:一般地,《教学大纲》只关心“教什么”(告知教学的内容)、“教 到什么程度”。与此相对应,《课程标准》的考核关注“是否教了”、“教得是否 到位、是否达到了所期望的程度”。 差异点之二:《教学大纲》:教育是传授知识;《课程标准》:教育是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从《教学大纲》发展为《课程标准》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要求我们必 须准确地掌握《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及内容领域的特点与规律。 差异点之三:《教学大纲》:双基、两种能力、个性品质;《课程标准》:四基、 四能、两种思维、多个核心词。

(二)新课程标准基本内容图解 第一部分 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1.总目标 2.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三)课程性质及基本理念 1、关于数学的概念 (1)新旧课标对数学概念的不同界定 原课标(实验稿):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 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 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 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 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 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 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数学概念(课标修改稿(2011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第一层含义:数学是一门“科学”,这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数 学的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法则等都是源于客观世界,正确反映了 宏观世界在数与形方面的规律性。其次,数学已建立了严密的科学体系, 现代数学大致包括纯粹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统计学及运筹学等 几大分支。数学理论体系在逻辑上具有严密性,数学结论具有确定性。 最后,数学理论在实践活动中广泛应用,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关于数学概念 第二层含义: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可从两 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数学尽管经确定的完全现实的材料作为自己的 研究对象,但它考察对象时完全舍弃其具体内容和质的特点,只取 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二是研究在数学内部,以已形成的数学的 概念和理论为基础定义出来的更为抽象的关系和形式,即“抽象基 础上的再抽象”。(高中以上的数学)

18世纪著名古典数学问题之一。在哥尼斯堡的一个公园里,有七 座桥将普雷格尔河中两个岛及岛与河岸连接起来(如图)。问是否 可能从这四块陆地中任一块出发,恰好通过每座桥一次,再回到 起点?欧拉于1736年研究并解决了此问题,他把问题归结为如右 图的"一笔画"问题,证明上述走法是不可能的。

2、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性质 “课标”2011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 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①基础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 一方面表明数学课程对培养公民素质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表明数 学课程对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性质:普及性、发展性 《义务教育法》第4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 龄学生、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 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 的义务。” 义务教育具有普及性,数学课程当然具有普及性。数学课程的普 及性在于,“数学课程的对象要面向所有适龄学生、少年,使得 人人都能接受良好的数学教育。” 发展性是指数学课程本身的发展。数学课程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 在一起,这必将间接或直接带来数学课程的变化和发展。

何谓“良好的数学教育”? 良好的数学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适宜的、满足发展需求的教育 良好的数学教育是全面实现育人目标的教育 良好的数学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适宜的、满足发展需求的教育 良好的数学教育是全面实现育人目标的教育 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促进公平、注重质量的教育 良好的数学教 育是使学生能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4、关于教学观与学生观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最需要做的是什么? 一是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是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四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 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计算、推理、验证 等活动过程。

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课程基本理念第三条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 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发 挥主导作用。 处理好教师主导与教师角色之间的关系: 组织者:营造氛围 创设情境 教师角色定位 引导者:引发学生数学思考 合作者:建立数学学习共同体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 发式和因材施教。 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3.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基本理念有5条,其中核心的表述由三句变两句: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 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 展。 与过去的提法相比:出发点不变(人人、不同的人);有更深的 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体现了 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 育)。

(三)《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与内容结构 主要包含二个问题: (1)如何理解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总目标? (2)如何理解三维目标?

如何理解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总目标? 总目标的表述: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 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如何理解总目标? 获得“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 验) ——知识水平 增强能力(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水平 培养科学态度(价值、兴趣、信心、习惯、创新意识和科学态 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就是三维目标的具体表述。

如何理解课标规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 ②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 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③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 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④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 的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与态度目标主要包含几个方面的含义 ①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②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 志,建立的自信心。 ③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④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⑤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关于课标中的10个核心概念 (一)“核心概念”与“核心理念” 1、核心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 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 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数感 (1)课标对数感的表述: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 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 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标准》在关于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包括“理 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 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 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些对数感的具体描述, 构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数感的主要内容。

数感 1.对数感的认识。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 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 建立起联系,如走进一个会场,在我们面前的是两个集合,一个是会场 的座位,一个是出席的人。有人会自然地将这两个集合做一下比较,不 用计数就可以知道这两个集合是否相等,哪个集合大一些,大到什么程 度,这就是数感在起作用。“当我们到朋友家做客时,可能会估计客厅 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理解数的意义是数学课程的重要任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学习 整数、小数、分数、有理数、实数等数概念。这些概念本身是抽 象的,只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可感知的现实背景,才能使学生真 正理解。而能将这些数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建立起联系 则是理解数的标志,也是建立数感的表现。如,估计1200张纸大 约有多厚,1200步大约有多长,1把黄豆大约有多少粒,1万粒大 米大约有多重;说出班级人数的四分之一是多少,从一张存折中 可以看到哪些数、它们都表示什么含义等。

符号意识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 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 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 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 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 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 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 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 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 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 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 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运算能力 推理能力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 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 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 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 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 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 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 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 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 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 趣和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 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 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在整个 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 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 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 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 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 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