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有效教学”的校本教研 刘良华 博士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广州市 510631 刘良华 博士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广州市 510631 Email:lianghualiu@21cn.com Tel:34202534;13660450085
来自教师的发问 1.我为什么要做校本教研? 2.除了“制度”,是否有“非制度化”的(非正式的、随意的)校本教研? 3.校本教学研究针对什么提出来?以往的教学研究出了什么问题?校本教学研究还要不要“专家指导”,比如“教研员”或大学研究人员? 4.校本教学研究为什么要求“教师读书”?
校本教研即“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问题(不只是为了理论)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由教师本人设计(不只是由专家规定;设计需要“理论眼光”即教师读书) 行动:解决问题的方案由教师自己实施 反思:问题解决之后教师需要“系统而公开地反思”(而不只是一次性解决;“系统”即有理论眼光,比如“教师读书”;“公开”即“公开发表”;“反思”即讲述教师自己的故事)
基本过程 1.问题 2.设计 3.行动 4.反思
反思的“螺旋效应” 问题—设计—行动—反思
在日常问题中提升“课题”: “问题”如何转化为“课题”? “课题”产生的途径往往是“自下而上”的而不只是“自上而下”的 问题一旦被追踪和设计,问题就转化为课题:韶关建国小学:《什么是一堂好课》
设计:选择何种“有效教学”的理念? 设计1: “教学设计”(即备课)——上课——反思;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案的改造 设计2:与他人合作;他人经验 他人的经验之一: “集体备课”、“集体听课” 他人的经验之二:文章;书;录像; 他人的经验之三专家(骨干教师)报告;
设计:选择何种“有效教学”的理念? 自我反思:反思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同伴互助:合作的文化;非正式的、非制度化的校本教研 专业引领:教师读书(“有效教学”的眼光) 文本阅读:读一本书,就是与作者展开一场谈话
变化的生活与萎缩的生活
有效教学意味着什么? 假设1:让学生成为建构主义者——体验学习:主动探究;情感意志;生活实践 假设2: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让每一个学生过得有尊严;有成就感
假设1.1:传统“教学论三角形” 教师 学生 教材
假设1.2:现代“教学论三角形” 教师 学生 教材
假设2:情感态度 知识学习 情感意志:精神状态;求知热情;生活态度
假设3:生活实践:“一切是鱼”(Fish Is Fish) 有一条鱼,他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却因为只能在水中呼吸而无法实现。它与一个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在小蝌蚪长成青蛙之后,便跳上陆地。几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做了汇报。青蛙描述了陆地上的各种东西:鸟、牛和人。故事书呈现了鱼根据青蛙的描述所做的理解图: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只是根据青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为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
三、行动:为了行动与在行动中 校本教学研究与其它所有介入性研究一样,它不仅“设计”方案,而且力图引起“改变”。 它不仅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而且希望通过“行动”来引起教学实践的“改进”,并在“改进”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观察原先所“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和“问题”在多大程度已经被解决或没有被解决。
三、“行动”意味着什么 教学:“上课”; 生活:谈话或活动 合作者: “集体听课”( “公开课”或称之为“研讨课”)或“集体会谈”
四、反思: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教学事件 “集体评课” 与 “集体备课”、“集体听课”的呼应关系。 已经存在的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讨论等教学研究制度。 与其说是对传统的教学研究方式的改变,不如说是一种落实和恢复。
反思的“过程”:我的故事 问题—设计—行动—反思
在“叙事” 中反思:案例是理论的故乡 一节课的“教学反思”:教案在下课之后完成的故事;真理还是方法 一段时间的教学反思:中学语文教学手记;自由发言的尴尬 “教学生活”或者“教育自传”:反思“扣分教育”;“仑头小学教师自传”
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校本教学研究 刘良华 博士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专业组核心成员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广州市 510631 刘良华 博士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专业组核心成员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广州市 510631 Email:lianghualiu@21cn.com Tel:34202534;1366045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