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滙率的理論模型
絕對購買力平價 Absolut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ENTD/USD:一單位美元換多少台幣 PTaiwan:台灣的物價水準 PUS:美國的物價水準 透過貨物套利,均衡條件為:
相對購買力平價 Relativ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以物價的變動率平價滙率的變動 (注意:以「毛」通膨計算)
PPP的缺點 運輸成本及貿易限制 「non-trade」投入的成本 充份訊息 其他市場(如資本市場)的參與者 進出口貿易的規模太小
利率平價的條件 利率為不可套利的工具: 1.用第一種貨幣定存或購買公債 2.用第一種貨幣轉為第二種貨幣,同時 a)定存或購買公債; b)購買轉回第一種貨幣的遠期外滙 (1)及(2)的報酬必需相同,否則有套利空間,導致其中一種貨幣立刻貶值,回到均衡
Covered(覆蓋)利率平價 相同風險資產的回報率,在不同地區之間會相同 以利率套利平價遠期及即期滙率 St: t期的即期滙率 Ft: t期的遠期滙率
套利行為 A) ( 1 + rh ) > ( 1 + rf ) F / S 資金流入 Capital Inflow: 借外幣( rf 升 ), 轉本幣( S 跌 ), 投資本地( rh 跌 ), 買遠期合約( F 升 )。
B) ( 1 + rh ) < ( 1 + rf ) F / S 資金流出 Capital Outflow: 借本幣( rh 升 ), 轉外幣( S 升 ), 投資外地( rf 跌 ), 賣遠期合約( F 跌 )。
所謂covered(覆蓋):沒有滙率風險 假定條件:各國的利率、即期滙率及遠期滙率皆由市場自由決定,且反應迅速 (即資本可以自由移動)
Uncovered 利率平價
簡單說:利率較高的國家,將預期貶值 所謂uncovered(未覆蓋):有滙率風險
Covered 利率平價與Uncovered 利率平價的關係 假定預期成真,且風險貼水=0
持有成本模型 r:收益 s:儲存成本 c: 方便收益
在外滙市場,沒有儲存成本(s)而方便收益c指外國利率,故 r: 本國利率 r*:外國利率
Fisher effect (費雪效果) 貨幣中立(monetary neutrality):貨幣不影響經濟體系中任何「實質」變數 實質利率為經濟體系中的生產力所決定,與貨幣數量的多寡無關 若貨幣數量增加,導致通脹預期,則名目利率必需充份反映
rn: 名目利率;rr:實質利率 : 通脹預期 因為實質利率通常難以衡量,故移項: 即實質利率等於名目利率減通脹預期
要按連續複利計算,但為簡單: 費雪效果: 在長期間,貨幣數量無關經濟體系中的相對價格
國際費雪效果 (International Fisher effect ) 浮動的即期匯率會隨著兩國的名義利率差別而改變,改變的幅度和利率差別一樣,但方向相反 例: ENTD/USD=32.45,台灣年利率2%,美國年利率6%,則一年後匯率應為
名名匯率 vs. 實質匯率 名名匯率: 指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被直接公佈、使用的表示兩國貨幣之間比價關係的匯率 實質匯率: 根据購買力平價,實質匯率是用兩國價格水準對名義匯率進行調整後的匯率,即
其中,E 為間接報價的名義匯率,即用本幣表示的外幣價格,P 其中,E 為間接報價的名義匯率,即用本幣表示的外幣價格,P*為以外幣表示的外國商品價格水準,P為以本幣表示的本國商品價格水準。實際匯率反映了以同種貨幣表示的兩國商品的相對價格水準,從而反映了本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 (故從實際匯率,台幣有對美元升值的壓力)
双邊(Bilateral) vs. 有效(effective)匯率 雙邊匯率:即一對國家(如美國與台湾)間的匯率 名目有效匯率(nomin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NEER) :即一國对一籃子貨幣的匯率,並以不對稱的貿易量為權數 實質有效匯率(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REER) :即對名目有效匯率以各國的物價變動再調整
資產市場模型 (Asset market model ) 把滙率作為金融資產的價格,由供需決定(即同學所學CAPM模型) 令滙率與一般的經濟變數(如生產力、物價等)脱鈎 導致滙率與其他金融市場的資產價格(特別是股價)有高度相關 缺點:一如CAPM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