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K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趋势 王 飞
PCK提出的背景 1、19世纪中叶美国公立学校运动:贺拉斯·曼 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 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PCK提出的背景 1、19世纪中叶美国公立学校运动:贺拉斯·曼 2、1823年霍尔(Samuel Read Hall)在佛蒙特州开办全国第一所教师学校。整个19世纪教师教育中强调的重心是对学科内容的掌握。1900-1980s教师教育强调重心是教学方法和技能。
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 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贺拉斯·曼(1796-1859)美国教育之父。1837年放弃律师职业和议长职务,投入公立教育运动。“如果没有普及教育,虽然也可以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但是他们仍然是半开化的,这种无知的人食欲像猪一样,而犯罪的能力却胜于猪。所以在共和国中无知本身就是一种犯罪”
舒尔曼将这种忽视学科内容的教师教育范式称为“缺失的范式”。 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 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PCK概念的提出 舒尔曼将这种忽视学科内容的教师教育范式称为“缺失的范式”。 1986年提出了PCK概念。
1、从知识转化角度。代表人物舒尔曼、鲍尔、布洛夫等。强调把学科内容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知识的过程。 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 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目前概念的界定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1、从知识转化角度。代表人物舒尔曼、鲍尔、布洛夫等。强调把学科内容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知识的过程。 2、构成角度。代表格罗斯曼、玛格努逊 。 ①教师关于一门学科的统领性观念,包括学科 性质,学科主要内容。 ②学生对某一课题的理解与误解。 ③课程与教材的知识。 ④教学策略知识。
1、PCK是教师与学科专家和一般教育研究者的最大区别 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 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PCK的特征: 1、PCK是教师与学科专家和一般教育研究者的最大区别 教师与学科专家知识最大区别不在于他们掌握专业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上,而在于他们组织和使用知识上。教师知识是从教学角度组织的,学科专家和教育研究者是从研究角度组织知识的。
库尼(Cooney)所说“可以说教师获取学科教学知识的途径是教师教育的支撑点之一,相应地,它应当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焦点”。 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 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PCK的特征: 2、PCK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问题 库尼(Cooney)所说“可以说教师获取学科教学知识的途径是教师教育的支撑点之一,相应地,它应当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焦点”。
PCK的特征: 3、PCK与教学实践和教学情境密切相关 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 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PCK的特征: 3、PCK与教学实践和教学情境密切相关 PCK核心任务之一是把学科知识转化为适合学生发展的知识。教师需要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采取灵活策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PCK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
PCK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受到学生特征、教学过程、外界环境、教师个人特征等多种因素影响。所以不同教师具有不同的PCK。 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 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PCK的特征: 4、PCK是高度个人化的 PCK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受到学生特征、教学过程、外界环境、教师个人特征等多种因素影响。所以不同教师具有不同的PCK。
不是教师具有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就可以自然获取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在特定情境中不断将各个构成方面进行整合、创新形成的。 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 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PCK的特征: 5、PCK是多种知识的有效整合 不是教师具有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就可以自然获取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在特定情境中不断将各个构成方面进行整合、创新形成的。
PCK的特征: 6、PCK的难以表述性和模糊性 PCK是一种默会知识; PCK高度个人化和情境性知识; PCK是动态的; 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 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PCK的特征: 6、PCK的难以表述性和模糊性 PCK是一种默会知识; PCK高度个人化和情境性知识; PCK是动态的; PCK与其他知识之间并非界限分明。
PCK的特征: 7、PCK最核心特征是其转化性 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 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PCK的特征: 7、PCK最核心特征是其转化性 科学知识经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转化为教科书知识;教科书知识需要由教师进行转化。第二次转化过程既是发挥教师PCK作用过程,也是PCK逐渐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PCK内涵的扩展 1、科克伦(Cochran)提出了学科教学认知(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简称PCKg)。提出PCKg最主要是要突显其动态性。 2、TP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称之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
PCK 与PK 1、实践性知识最早由艾尔贝兹于1980S初提出的。在对一位有丰富经验中学教师沙拉的研究中,发现教师拥有一种特别的知识。这种知识是与教学情境相关的,与教师具体实践紧密相联系。 2、康纳利和克兰迪宁发展。贝加德、威鲁普、梅叶,陈向明等。
PCK与PK相似性 1、都源于教师作用关注 2、都源于对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整合的呼吁 3、二者有许多相似特征:与教学实践和教学情境密切相关;高度个人化;动态性等
PCK与PK的差异性 1、PCK更关注教师是如何理解课程内容,并将其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PK更加关注面对具体教学情境时,教师是如何发现问题、形成假设,并采取对策的。
2、二者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力度不同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问题并非都是独特的,若如此则解决之道就是偶然之作了,所以问题具有相当的一致性,解决方法也有一致性。因此有某种较普适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这种普适性方法的存在,使掌握这种方法的人成为专业人员。越抽象的方法掌握人越少,其学术地位越高。
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 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