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累積次數分配與累積相對 次數分配 2 算術平均數 3 中位數 4 眾數 5 1.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工職數學 第四冊 第一章 導 數 1 - 1 函數的極限與連續 1 - 2 導數及其基本性質 1 - 3 微分公式 1 - 4 高階導函數.
Advertisements

林惠玲 陳正倉著 雙葉書廊發行 2009 第 4 章 分析資料 - 以統計測量數呈現 1 統計學 方法與應用 四版上冊 第 4 章 分析資料 - 以統計測量數呈現.
年份 ( 民國 ) ( 萬元 ) 答案是:折線圖 動動腦 ?????? 年份 ( 民國 ) ( 萬元 ) 問題二:哪種統計圖更能顯示資料的長期變動趨勢問題一:某公司.
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 南一版 第十二冊 設計者: 嘉義縣義竹國小 李嘉明 陳怡如 羅淑慧. 認識平均及平均數 當我們要表示一樣多時,會利用什麼數來表示呢 ? 在超商中,小明花了15元、姐姐花了18元、弟弟 花了9元,三人平均花了多少元? 解答: ( ) ÷ 3=14 所以三人平均花了.
變數與函數 大綱 : 對應關係 函數 函數值 顧震宇 台灣數位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對應關係 蛋餅飯糰土司漢堡咖啡奶茶 25 元 30 元 25 元 35 元 25 元 20 元 顧震宇 老師 台灣數位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變數與函數 下表是早餐店價格表的一部分: 蛋餅 飯糰 土司 漢堡 咖啡 奶茶.
單元九: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資料整理與圖表編製 內容說明: 教師與學生互動練習,熟習資料整理 與圖表編製。.
資料整理與圖表編製 內容說明: 教師與學生互動練習,熟習資料整理與圖表編製。.
第二章 統計圖表 陳順宇 教授 成功大學統計系.
樞紐分析與資料庫 蕭世斌 Nov 20, 2010.
行銷研究 單元三 次級資料的蒐集.
第三章 統 計.
圓的一般式 內容說明: 由圓的標準式展出圓的一般式.
中二數學 第五章 : 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的圖像.
圓的一般式 內容說明: 由圓的標準式展出圓的一般式.
單元四:資料的描述(二) ㄧ、集中趨勢統計量數 二、分散程度統計量數.
二、以圖表描述資料 2. Charts & Graphs.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參考書籍:林惠玲與陳正倉(2002),應用統計學(第二版)。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石牌金頭腦 概數篇(可複選)加油哦!.
1.認識統計表和長條圖 2.製作長條圖 3.認識橫式長條圖 4.認識圓形圖 5.認識折線圖
算 術 平 均 數 中 位 數 眾 數 與 全 距 自我評量.
17 類別資料的分析  學習目的.
第四章 數列與級數 4-1 等差數列與級數 4-2 等比數列與級數 4-3 無窮等比級數 下一頁 總目錄.
統計量 (一) 大綱:算術平均數 中位數 眾數 顧震宇 台灣數位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迴圈.
二元一次不等式 課堂練習一:圖解 x
5.1 自然對數函數:微分 5.2 自然對數函數:積分 5.3 反函數 5.4 指數函數:微分與積分 5.5 一般底數的指數函數和應用 5.6 反三角函數:微分 5.7 反三角函數:積分 5.8 雙曲函數.
第五章 標準分數與常態分配 第一節 相對地位量數 第二節 常態分配 第三節 偏態與峰度 第四節 常態化標準分數 第五節 電腦習作.
第3章 資料的整理與表現- 統計表與統計圖.
順德聯誼總會梁潔華小學 六年級 數學科 下學期 數形.
第2章 資料的整理和表現.
國中統計課程 Excel 函數應用 臺中市立后里國民中學 賴勝豐.
Review 統 計 方 法 的 順 序 確定目的 蒐集資料 整理資料 分析資料 推論資料 (變量,對象) (方法:普查,抽樣)
第一章 直角坐標系 1-1 數系的發展.
第一章 敘述統計學 1.1 原始資料 1.2 統計表 1.3 統計圖 1.4 統計量值 一些經驗法則 44 ©2009 陳欣得
第二次電腦實習課 說明者:吳東陽 2003/10/07.
搭配頁數 P.35 比例式 1.比的前項、後項與比值:    .
四年級 數學科.
小學數學科 二年級課程 — 統計圖 製作 — 麥頌儀老師 (青山天主教小學上午校).
學習單元:N6 數的性質 學習單位:N6-3 用短除法求H.C.F. 和 L.C.M. 學習重點 : 1. 複習因數分解法求
本章學習目標 學習極座標繪圖與對數繪圖 學習雙y軸繪圖 學習向量場繪圖 學習統計繪圖 在Matlab的環境裡製作動畫
國三統計單元教材分享 台北市立中崙高中:呂虹毅.
3-2 資料的分析 主題1 算術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 主題2 百分位數與四分位數 主題3 盒狀圖、全距與四分位距 重點整理 自我評量.
小學四年級數學科 8.最大公因數.
數學科 六年級下學期.
~~統計學應用~~ 學生心目中的老師.
實用數學 長度單位的認識與換算.
Ogive plot example 說明者:吳東陽 2003/10/10.
順德聯誼總會梁潔華小學 六年級 數學科 下學期 數形.
第三章 統計資料的呈現: 統計圖表.
電子期刊使用統計 CONCERT 2002 meeting November 13-14, 2002 羅宙康 Springer-Verlag
小學數學科 方塊圖 製作 — 麥頌儀老師 (青山天主教小學上午校).
象形圖 製作者:周子傑老師.
周界的認識 四年級上學期.
※歡迎挑戰,兩人(隊)中先完成連線即算過關!
5. 令圖畫動起來 Tween 功能介紹 移動效果 顏色漸變效果 形狀漸變效果 離開.
坐標 →配合課本 P49~56 重點 在坐標平面上,以 ( m , n ) 表示 P 點的坐標,記為 P ( m , n ),m 為 P 點的 x 坐標,n 為 P 點的 y 坐標。 16.
1-1 二元一次式運算.
以社區議題為導向的教學--以邏輯數學智能為例
第一章 直角坐標系 1-3 函數及其圖形.
在直角坐標平面上兩點之間 的距離及平面圖形的面積
1-3 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
單元三:敘述統計 內容: * 統計量的計算 * 直方圖的繪製.
10303: How Many Trees? ★★☆☆☆ 題組:Contest Archive with Online Judge
前言: 某些事物若有許多相關數據 要如何 表達、統計 才能讓別人清晰易懂
活動二 繪圖高手.
17.1 相關係數 判定係數:迴歸平方和除以總平方和 相關係數 判定係數:迴歸平方和除以總平方和.
以下是一元一次方程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 比與比例式 3-1 比例式 3-2 連比例 3-3 正比與反比.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累積次數分配與累積相對 次數分配 2 算術平均數 3 中位數 4 眾數 5 1

12 14 16 100 跳繩:( 7÷50 )×100%=14% 畫圖:( 8÷50 )×100%=16% 游泳:50×24%=12 ( 人 ) 合計:( 30+14+16+24+16 )%=100% 84 2

身高由高到矮為172、170、162、158、158, 故最中間的是小安。 164 小安 162 ( 158+172+158+162+170 )÷5=164。 身高由高到矮為172、170、162、158、158, 故最中間的是小安。 84 3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生活中的統計表圖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為了某些目的而收集資料,為了方便解讀這些資訊,我們可以先將收集的資料作適當的整理,再製作成統計表圖。    例如:下頁表3-1是蘭平國中籃球社全體 40 位同學,每人投籃 5 次的投進球數狀況 。 84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表 3-1 籃球社同學投進球數統計表 根據表3-1,也可繪製如圖3-1的長條圖。 表 3-1 籃球社同學投進球數統計表 根據表3-1,也可繪製如圖3-1的長條圖。 投進球數 (球) 次 數 人 ( 14 12 10 8 6 4 2 1 3 5 7 圖3-1 籃球社同學投進球數長條圖 85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4+8+12=24 ( 人 )。 85 投進球數 (球) 次 數 人 ( 14 12 10 8 6 4 2 1 1 3 5 7 4+8+12=24 ( 人 )。 85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5+4=9 ( 人 )。 85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投進 4 球以上 ( 含 4 球 ) 的人數有 9 人, 投進 2 球的人數有12人, 投進球數 (球) 次 數 人 ( 14 12 10 8 6 4 2 1 3 5 7 投進 4 球以上 ( 含 4 球 ) 的人數有 9 人, 投進 2 球的人數有12人, 12-9=3,故少 3 人。 85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次數分配表圖 教練想進一步知道學生對籃球常識及規則的 了解狀況,於是針對這 40 位同學做了籃球常識,   教練想進一步知道學生對籃球常識及規則的 了解狀況,於是針對這 40 位同學做了籃球常識, 成績紀錄如下表3-2。 表 3-2 籃球社學生的籃球常識成績紀錄表 ( 單位:分) 86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表 3-2 籃球社學生的籃球常識成績紀錄表 ( 單位:分 )   從表3-2可以得知每位同學的成績,但是不容 易從表中知道全體同學成績的分布情形,例如:70 分以上 ( 含 70 分 ),且未滿 80 分的人數。    因此我 們可根據表3-2的資料進行整理: 86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表 3-2 籃球社學生的籃球常識成績紀錄表 ( 單位:分 ) 86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86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2. 由表3-2依序觀察每位學生的籃球常識成績歸於 哪一組,並在該組的計數符號欄內畫一記號。 2. 由表3-2依序觀察每位學生的籃球常識成績歸於  哪一組,並在該組的計數符號欄內畫一記號。 3. 統計每組的次數,填入該組的次數欄內,如表3-3,  我們稱為次數分配表。 表 3-3 籃球社學生的籃球常識成績次數分配表 86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9 人。 60~70分的人數最多, 30~40分與90~100分的人數最少。 87

圖3-2 籃球社學生的籃球常識成績次數分配直方圖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根據表3-3的資料,可以製成圖3-2, 圖3-2 籃球社學生的籃球常識成績次數分配直方圖 87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步驟如下: 1. 畫出互相垂直的縱軸及橫軸。 2. 在橫軸上標示成績及其單位 ( 分 ),自適當的位  置開始,由左而右依次增大,將各組標出來。 成績 (分)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87

圖3-2 籃球社學生的籃球常識成績次數分配直方圖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3. 在縱軸上標示次數 ( 人 ),由下而上依次增大。 4. 以各組組距為底,其對應的次數為高,分別畫出  對應的矩形。 我們把這樣的圖形稱為次數分配直方圖 ( 簡稱直方 圖 )。 14 次 2 3 7 12 9 5 數 12 ( 10 人 8 6 4 2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成績 (分) 圖3-2 籃球社學生的籃球常識成績次數分配直方圖 87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2+3+7=12 ( 人 )。 87 成績 (分) 次 數 人 ( 14 12 10 8 6 4 2 30 3 30 3 7 9 5 40 50 60 70 80 90 100 2+3+7=12 ( 人 )。 87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12+9=21 ( 人 )。 87 成績 (分) 次 數 人 ( 14 12 10 8 6 4 2 30 3 7 30 3 7 9 5 40 50 60 70 80 90 100 12+9=21 ( 人 )。 87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80分以上 ( 含80分 ) 的人數有5+2=7 ( 人 ), 不及格的人數有12人, 成績 (分) 次 數 人 ( 14 12 10 8 6 4 2 30 3 7 9 5 40 50 60 70 80 90 100 80分以上 ( 含80分 ) 的人數有5+2=7 ( 人 ), 不及格的人數有12人, 12-7=5,故少 5 人。 87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除了長條圖、直方圖之外,我們也常用折線圖 來顯示資料的分布情形及其變化的趨勢。如何製作 折線圖呢?   除了長條圖、直方圖之外,我們也常用折線圖 來顯示資料的分布情形及其變化的趨勢。如何製作 折線圖呢? 我們可利用製作直方圖的前三個步驟, 先完成橫軸及縱軸,再依下列步驟: 30 14 12 10 8 6 4 2 40 50 60 70 80 90 100 成績(分) 次 數 ( 人 ) 88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1. 找出各組的組中點,即各組上限與下限的平均數。 2. 在坐標平面上,以各組的組中點為橫坐標,各組  的次數為縱坐標,標示出點 ( 35 , 2 )、( 45 , 3 )、  ( 55 , 7 )、( 65 , 12 )、( 75 , 9 )、( 85 , 5 )、( 95 , 2 )。 30 14 12 10 8 6 4 2 40 50 60 70 80 90 100 成績(分) 次 數 ( 人 ) 2 3 7 12 9 5 88

圖3-3籃球社學生的籃球常識成績次數分配折線圖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3. 將所標示的各點依次用線段連接起來,如圖3-3。 我們把這樣的圖形稱為次數分配折線圖 ( 簡稱折線 圖 )。 30 14 12 10 8 6 4 2 3 7 9 5 40 50 60 70 80 90 100 成績(分) 次 數 ( 人 ) 圖3-3籃球社學生的籃球常識成績次數分配折線圖 88

圖3-3籃球社學生的籃球常識成績次數分配折線圖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從圖3-3中,我們也很容易觀察出成績的分布情形,在60~70分這一組的人數最多,其餘各組的人數往兩旁逐漸減少。 圖3-3籃球社學生的籃球常識成績次數分配折線圖 88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40~50公斤,10 人。 6+10=16 ( 人 )。 88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1 折線圖的判讀與比較 從圖形可以看出: A 廠牌的手機在市場的占有率有逐年下降的 趨勢,可見其占有率是逐年下降。 89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1 折線圖的判讀與比較 從圖形可以看出: B 廠牌的手機在市場的占有率有逐年上升的 趨勢,可見其占有率是逐年上升。 89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由圖可以看出體脂肪百分比 是逐年減少。 89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相對次數分配表與統計圖 為了更容易掌握各組次數占總次數的比例,製 作次數分配表時,經常會進一步求出各組次數占總   為了更容易掌握各組次數占總次數的比例,製 作次數分配表時,經常會進一步求出各組次數占總 次數的百分比, 這種百分比稱為各組的相對次數。 90

表 3-4 籃球社學生的籃球常識成績相對次數分配表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例如:蘭平國中籃球社學生的籃球 常識成績30~40分的同學有2人,占全 體人數的百分比是5%。 因此,當我們 將各組「次數 ( 人 )」換算為「相對次 數 ( % )」,即得表3-4, 這種表稱為相對次數分配表。 表 3-4 籃球社學生的籃球常識成績相對次數分配表 90

圖3-4 籃球社學生的籃球常識成績相對次數分配直方圖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將圖3-2縱軸上的「次數 ( 人 )」換為「相對次數 ( % )」,再根據表3-4,各組的次數改為相對次數,即得圖3-4。 我們把這樣的圖形稱為相對次數 分配直方圖。 圖3-4 籃球社學生的籃球常識成績相對次數分配直方圖          90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30%。 90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5%+7.5%+17.5%=30%。 90

圖3-5 籃球社學生的籃球常識成績相對次數分配 折線圖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我們也可將圖3-3縱軸上的「次數 ( 人 )」換為 「相對次數 ( % )」,各組的次數改為相對次數, 即得圖3-5,    稱為相對次數分配折線圖。     成績 (分) 相 對 次 數 % ( 30 35 25 20 15 10 5 40 50 60 70 80 90 100 7.5 17.5 22.5 12.5 圖3-5 籃球社學生的籃球常識成績相對次數分配 折線圖              91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91 時間 (時) 相 對 次 數 % ( 30 1 2 3 4 5 6 7 35 40 25 20 15 10 4 5 26 35 19 11 91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26%。 200×( 19%-4% )=200×15%=30 ( 人 )。 91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除了長條圖、直方圖與折線圖之外,我們也常 用小學學過的圓形百分圖呈現資料中各組所占的百 分比。 請看下面的例子。   除了長條圖、直方圖與折線圖之外,我們也常 用小學學過的圓形百分圖呈現資料中各組所占的百 分比。 請看下面的例子。 92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2 圓形百分圖的判讀 2012年涵郁家的總支出金額為35萬元, 即350000元。 92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2 圓形百分圖的判讀 2013年涵郁家的總支出金額為36萬元,即360000元, 又娛樂費用占8%, 故娛樂費用為360000×8%=28800 ( 元 )。 92

次數分配與相對次數分配 1 2010年的娛樂費用為 300000×9%=27000 ( 元 ), 2013年的娛樂費用為28800元, 故2013年的支出金額較多。 92

表 3-5 籃球社學生的籃球常識成績累積次數分配表 累積次數分配與 累積相對次數分配 2 累積次數分配表與折線圖   從前面所討論的籃球社學生的籃球常識成績次數分 配表,可以了解資料的分布概況,假如還想知道籃球常 識成績未滿60分的人數,就要將30~40分、40~50分和 50~60分這三組的人數相加。 將各組資料的次數依次一 組一組累加後,得出的表3-5稱為累積次數分配表。 表 3-5 籃球社學生的籃球常識成績累積次數分配表 93

累積次數分配與 累積相對次數分配 2 上表中,在 40~50 分這一組的累積次數是 5,表示未滿 50 分的有 5 人;   上表中,在 40~50 分這一組的累積次數是 5,表示未滿 50 分的有 5 人;    在70~80分這一組 的累積次數是 33,表示未滿 80 分的有 33 人。 93

累積次數分配與 累積相對次數分配 2 我們也可以根據表3-5來繪製累積次數分配折線圖,其步驟如下:   我們也可以根據表3-5來繪製累積次數分配折線圖,其步驟如下: 1. 畫出橫軸表示成績 ( 分 ),縱軸表示累積次數   ( 人 )。 40 50 60 70 80 90 100 35 30 25 20 15 10 5 成績 (分) 累 積 次 數 人 ( 93

累積次數分配與 累積相對次數分配 2 2. 以表3-5各組成績的上限為橫坐標,累積次數為   縱坐標,描出點 ( 40 , 2 )、( 50 , 5 )、( 60 , 12 )、   ( 70 , 24 )、( 80 , 33 )、( 90 , 38 )、( 100 , 40 )。 40 50 60 70 80 90 100 35 30 25 20 15 10 5 成績 (分) 累 積 次 數 人 ( 93

累積次數分配與 累積相對次數分配 2 3. 未滿30分的學生有0人,故從 ( 30 , 0 ) 開始,依   次將各點用線段連接至 ( 100 , 40 ) 這一點, 即得   到下面的累積次數分配折線圖。 93

累積次數分配與 累積相對次數分配 2 3 12 18 23 30 34 38 40 94

累積次數分配與 累積相對次數分配 2 3 12 18 23 30 34 38 40 4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35 30 100 25 20 15 10 5 距離 (公分) 累 積 次 數 人 ( 3 12 18 23 30 34 38 40 94

累積次數分配與 累積相對次數分配 2 從圖中可看出立定跳遠成績未滿160公分的有18人。 94 4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35 30 100 25 20 15 10 5 3 12 18 23 34 38 距離 (公分) 累 積 次 數 人 ( 從圖中可看出立定跳遠成績未滿160公分的有18人。 94

累積次數分配與 累積相對次數分配 2 4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35 30 100 25 20 15 10 5 3 12 18 23 34 38 距離 (公分) 累 積 次 數 人 ( 94

累積次數分配與 累積相對次數分配 2 4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35 30 100 25 20 15 10 5 3 12 18 23 34 38 距離 (公分) 累 積 次 數 人 ( 94

累積次數分配與 累積相對次數分配 2 3 累積次數分配折線圖的判讀 45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40 35 30 150 100 50 25 20 15 10 5 8 22 31 38 14 9 4 零用錢 (元) 甲班 乙班 累 積 次 數 人 ( 甲班400元以上 ( 含400元 ) 的學生有40-35=5 ( 人 ), 乙班400元以上 ( 含400元 ) 的學生有40-25=15 ( 人 ), 故乙班400元以上 ( 含400元 ) 的人數較多。 95

累積次數分配與 累積相對次數分配 2 3 累積次數分配折線圖的判讀 乙班沒有人在450元以上 ( 含450元 ),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40 35 30 150 100 50 25 20 15 10 5 8 22 31 38 14 9 4 零用錢 (元) 甲班 乙班 累 積 次 數 人 ( 乙班沒有人在450元以上 ( 含450元 ), 甲班有 40-38=2 ( 人 ) 在450元以上 ( 含450元 ), 故零用錢最多的學生在甲班。 95

累積次數分配與 累積相對次數分配 2 甲班每個月零用錢 未滿 250 元的有 25 人,乙班有 14 人。 25-14=11, 45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40 35 30 150 100 50 25 20 15 10 5 8 22 31 38 14 9 4 零用錢 (元) 甲班 乙班 累 積 次 數 人 ( 甲班每個月零用錢 未滿 250 元的有 25 人,乙班有 14 人。 25-14=11, 故甲、乙兩班每個月零用錢未滿 250 元的人數 相差 11 人。 95

表 3-6 籃球社學生的籃球常識成績累積相對次數分配表 累積次數分配與 累積相對次數分配 2 累積相對次數分配表與折線圖   假如我們希望能立即看出不及格(未滿60分)人數占全班人數的百分比,或者 80 分以上 ( 含 80 分 ) 人數占全班人數的百分比,我們只要將相對次數累加,就可以得累積相對次數分配表, 如表3-6。 表 3-6 籃球社學生的籃球常識成績累積相對次數分配表 96

累積次數分配與 累積相對次數分配 2 另外,也可以根據表3-6來繪製累積相對次數分配折線圖,其步驟如下:   另外,也可以根據表3-6來繪製累積相對次數分配折線圖,其步驟如下: 1. 畫出橫軸表示成績 ( 分 ),縱軸表示累積相對次   數 ( % )。 100 40 50 60 70 80 90 30 20 10 成績 (分) 累 積 相 對 次 數 % ( 96

累積次數分配與 累積相對次數分配 2 2. 以表3-6各組成績的上限為橫坐標,累積相對次  數為縱坐標,描出點 ( 40 , 5 )、( 50 , 12.5 )、  ( 60 , 30 )、( 70 , 60 )、( 80 , 82.5 )、( 90 , 95 )、  ( 100 , 100 )。 100 40 50 60 70 80 90 30 20 10 成績 (分) 累 積 相 對 次 數 % ( 96

累積次數分配與 累積相對次數分配 2 3. 從 ( 30 , 0 ) 開始,依次將各點用線段連接至 ( 100 , 100 ) 這一點, 3. 從 ( 30 , 0 ) 開始,依次將各點用線段連接至  ( 100 , 100 ) 這一點, 即得到下面的累積相對 次數分配折線圖。 96

累積次數分配與 累積相對次數分配 2 30%。 96

累積次數分配與 累積相對次數分配 2 100%-82.5%=17.5%。 96

累積次數分配與 累積相對次數分配 2 4 製作累積相對次數分配折線圖 97

累積次數分配與 累積相對次數分配 2 4 製作累積相對次數分配折線圖 97

累積次數分配與 累積相對次數分配 2 40~45公斤這一組的人數最多, 占30%。 60%。 97

累積次數分配與 累積相對次數分配 2 5 累積相對次數分配折線圖的判讀 溫習功課時數未滿6小時的學生人數中, 甲班占全班人數的15%,乙班占全班人數的20%, 故乙班比較多。 98

累積次數分配與 累積相對次數分配 2 5 累積相對次數分配折線圖的判讀 甲班溫習功課時數未滿12小時的學生人數占75%,故12小時以上 ( 含12小時 ) 的學生人數占全班人數的100%-75%=25%。 乙班溫習功課時數未滿12小時的學生人數占80%,故12小時以上 ( 含12小時 ) 的學生人數占全班人數的100%-80%=20%。 因此甲班比乙班多40×( 25%-20% )=2 ( 人 )。 98

累積次數分配與 累積相對次數分配 2 甲班有40×( 75%-15% ) =24 ( 人 ), 甲班有40×( 75%-15% ) =24 ( 人 ), 乙班有40×( 80%-20% ) =24 ( 人 )。 24-24=0,故相差 0 人。 98

  我們曾經透過次數分配表圖,解讀整體資料的分布情形與變化趨勢;接下來,我們會分析一群資料,得到像算術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等這些統計量,且藉由這些統計量來描述這群資料,並與其他資料比較。 99

3 算術平均數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應用平均數來描述一 群資料。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應用平均數來描述一 群資料。 例如:小雅五科段考的成績分別為國文 86分、英文94分、數學92分、自然88分、社會96 分,我們會說她五科段考的平均成績為 ( 86+94 +92+88+96 )÷5=91.2 ( 分 ); 99

3 算術平均數    又如第32屆瓊斯盃籃球邀請賽,中華男籃代表隊平均身高約190.2公分,澳洲男籃代表隊平均身高約194.6公分,這可能顯示澳洲隊在身高上比中華隊具優勢。 以上所談的平均數都是指算術平均數。 99

3 算術平均數 99

3 算術平均數 6 由未分組資料求算術平均數 100

3 算術平均數 100

3 算術平均數 算術平均數的求法 100

3 算術平均數 7 由兩組資料的平均數求整體資料的平均數 101

3 算術平均數 101

3 算術平均數 有時因為資料已經分組,而使我們無法得知每一 筆原始資料,像這種已分組的資料該如何求出其算術 平均數呢?   有時因為資料已經分組,而使我們無法得知每一 筆原始資料,像這種已分組的資料該如何求出其算術 平均數呢?   如右表,三年丁班理化 成績 50~60 分有 4 人, 60~70 分有 10 人,70~80 分有 6 人。 由於不知道各組 的原始成績,一般我們會將 各組資料視為均勻分布於該 組上,而以組中點表示該組 的平均數, 例如:50~60 分這組的平均數為 55 分,而 55×4=220 ( 分 ) 則表示該組的總分。 102

3 算術平均數 1. 將各組的組中點乘以該組的次數,作為各組資料的總和。   我們以三年丁班的理化成績為例,依下列步驟求出其 算術平均數: 1. 將各組的組中點乘以該組的次數,作為各組資料的總和。 2. 將各組資料的總和加起來,就可得出整體資料的總和。   220+650+450=1320 ( 分 ) 3. 把總和除以總次數,所得的結果就是已分組資料的算術   平均數。   1320÷20=66 ( 分 ) 102

3 算術平均數 8 由已分組資料求算術平均數 103

3 算術平均數 45 225 55 275 65 650 1920 平均體重=1920÷30=64 ( 公斤 )。 103

3 算術平均數 9 由統計圖求算術平均數 平均體重 ( 35×2+45×8+55×12+65×8+75×6+85×4 )÷40 全班共 2+8+12+8+6+4=40 ( 人 )。 平均體重 ( 35×2+45×8+55×12+65×8+75×6+85×4 )÷40 =( 70+360+660+520+450+340 )÷40 =2400÷40=60 ( 公斤 ) 104

3 算術平均數 ( 15×2+25×6+35×12+ 45×7+55×3 )÷30 =1080÷30 =36 ( 分 ) 104

3 算術平均數 算術平均數與原始資料的比較 例如:班上考 100 分的有 18 人, 考 0 分的有 12 人, 平均成績也為 60 分。 不同意。 例如:班上考 100 分的有 18 人, 考 0 分的有 12 人,    平均成績也為 60 分。 104

4 中位數 在前面的例題中,我們以算術平均數來表示一 群資料的集中趨勢,但是並非任何資料都適合以算 術平均數來解釋其集中趨勢。   在前面的例題中,我們以算術平均數來表示一 群資料的集中趨勢,但是並非任何資料都適合以算 術平均數來解釋其集中趨勢。    例如:有五位遊客一 起參觀花卉博覽會,他們的年齡 (單位:歲) 分別為      10、11、12、12、65 我們可算出其平均年齡是     ( 10+11+12+12+65 )÷5=22 ( 歲 )   若只看平均年齡,我們會以為這五位遊客的年 齡分布在22歲左右,但這與實際情況並不符;會造 成這樣的結果,主要是受資料中有一個數值特別大 ( 65歲 ) 的影響。 105

4 中位數 105

4 中位數 105

4 中位數 10 未分組資料求中位數 將 15 位隊員的體重由低而高排列: 62、63、64、67、70、72、74、74、 74、75、80、81、82、83、84 最中間的是第 8 位,而第 8 位的資料值是 74, 故這 15 位隊員體重的中位數是 74 公斤。 106

4 中位數 10 未分組資料求中位數 106

4 中位數 將數學平時考成績由低而高排列: 35、77、78、82、88、90 故中位數為 ( 78+82 )÷2=80 ( 分 )。 106

4 中位數 106

4 中位數 107

4 中位數 11 已分組資料求中位數 107

4 中位數 107

4 中位數 12 由統計圖求中位數 108

4 中位數 108

5 眾 數   新田電器公司調查電視的銷售情形,發現 42 吋電視賣出的數量最多,比其他尺寸的電視銷售量 都高,此時我們稱 42 吋是電視銷售尺寸的眾數。 在這種情形下,眾數可以讓我們了解哪一種型式或 尺寸的產品銷售量最高。   一群資料中,出現次數最多的資料 (或其類別),稱為這群資料的眾數。 108

5 眾 數 13 求眾數 109

5 眾 數 109

5 眾 數 算術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的應用 由於每筆資料都各加 3, 故算術平均數、中位數及眾數皆加 3, 眾 數 算術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的應用 由於每筆資料都各加 3, 故算術平均數、中位數及眾數皆加 3, 即算術平均數為 73 分,中位數為 78 分, 眾數為 76 分。 109

1. 次數分配表圖 (1) 次數分配表:將收集來的資料分類或歸納整理, 以看出資料的分布狀況。 (1) 次數分配表:將收集來的資料分類或歸納整理, 以看出資料的分布狀況。 (2) 次數分配圖:利用次數分配表的資料,繪製成   長條圖、直方圖或折線圖等來顯 示資料的分布情形與變動趨勢。 數學成績次數分配直方圖 數學成績次數分配折線圖 110

2. 相對次數分配表圖 110

數學成績相對次數 分配直方圖 數學成績相對次數 分配折線圖 110

3.累積相對次數分配表圖 111

111

4. 算術平均數 一群數值資料的總和除以資料個數所得的數值,稱為這群資料的算術平均數。 111

5. 中位數 111

111

6. 眾數 一群資料中,出現次數最多的資料值 ( 或其類別 ),稱為這群資料的眾數。 111

7 組。 48+120+72+60+36+108+36=480 ( 人 )。 112

40~50分這一組人數最多, 70~80分與90~100分這兩組人數最少。 48+120+72=240 ( 人 )。 112

心跳次數在70~80次這一組的人數最多, 占全體人數的40%。 12.5%+7.5%=20%。 480×12.5%=60 ( 人 )。 113

15 37.5 67.5 87.5 100 90 10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成績 (分) 累 積 相 對 次 數 % ( 5 15 37.5 67.5 87.5 100 113

114

本節已結束。 請點選數學小博士→ 離開投影片。

解 ▼

配合第二個隨堂練習 10 5 次 數 ( 人 英文成績(分) ( 解 ▼ 解 ▼ 解 ▼ 解 ▼

配合隨堂練習 解 ▼ 解 ▼ 解 ▼

配合例題 1 解 ▼

配合隨堂練習 10 20 30 相 對 次 數 12 28 4 ( % 體重(公斤) 解 ▼ 解 ▼

配合隨堂練習 解 ▼ 解 ▼

配合例題 2 解 ▼

配合課文 解 ▼ 65 60 55 50 45 40 70 35 30 25 20 15 5 10 體重(公斤) 累 積 次 數 ( ) 人

配合隨堂練習 7 6 5 4 3 2 8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100 薪資(萬元) 累 積 次 數 ( ) 人 16 41 72 87 解 ▼ 解 ▼ 解 ▼

配合例題 3 解 ▼ 解 ▼

配合隨堂練習 解 ▼ 解 ▼ 解 ▼

解 ▼

配合例題 5 解 ▼ 解 ▼

配合例題 6 解 ▼

解 ▼

配合課文 解 ▼ 解 ▼

配合例題 8 解 ▼

解 ▼

配合例題 10 解 ▼

解 ▼

配合例題 11 解 ▼

1 2 5 4 7 8 6 3 9 10 ( 人 次 數 投進球數(球) 解 ▼

解 ▼ 解 ▼ 解 ▼

配合第 3 題 解 ▼ 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