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八課 馮諼客孟嘗君 謀職達人 來也.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八課 馮諼客孟嘗君 謀職達人 來也."—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課 馮諼客孟嘗君 謀職達人 來也

2 老闆 孟嘗君 田嬰有子四十餘人,田文為賤妾於五月五日生(相傳五月五日生之子不吉)。嬰告訴田文母:「勿長養。」其母不忍如此,私下撫育。
老闆 孟嘗君 孟嘗君,姓田,名文,其父田嬰。田嬰相齊,宣王卒,湣王即位,封田嬰於薛。 田嬰有子四十餘人,田文為賤妾於五月五日生(相傳五月五日生之子不吉)。嬰告訴田文母:「勿長養。」其母不忍如此,私下撫育。

3 及長,田嬰發現後盛怒並質問田文,文反詰其父:「君所以不舉五月子者何故?」嬰曰:「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於天乎?將受命於戶邪?必受命於天,君何憂焉?必受命於戶,則可高其戶耳,誰能至者?」於是嬰乃禮文。嬰卒,諡為靖郭君。而文代立於薛是為孟嘗君。

4 為求出人頭地,孟嘗君廣泛招攬「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捨業厚遇之」而得客數千人。
齊湣王二十五年,派孟嘗君入秦,昭王任以為相,後被扣押,幸賴雞鳴狗盜食客之助得脫。歸齊後任齊相,後因湣王猜忌出奔,任魏相,聯合秦、趙等國破齊。此後,據薛中立於諸侯國之間。 孟嘗君去世後,諸子互相爭位,結果齊、魏聯合滅薛,因此孟嘗君沒有子嗣,其門下客多歸附呂不韋。

5 孟嘗君善於養士嗎? 孟嘗君是戰國四公子之一,身為庶子,卻能在田嬰四十幾個兒子當中脫穎而出,當然具備了相當程度的才幹與高度的人
望。一般總以為孟嘗君善於養士,《史記》便採此說。關於此,《戰國策》亦有兩則記載: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6 食客夏侯章,有四馬車駕,獨享百人俸祿,卻不停詆毀孟嘗君,有人質問夏侯章,答以:「我身無寸功,卻受享高祿;詆毀主君,主君卻不以為意,我正是用這種方法來立功呀!世人從我身上就可以知道孟嘗君是怎樣
的賢能長者了。」(〈齊策〉)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7 再有一名食客,竟敢與君之夫人相愛,孟嘗君知道後卻說:「睹貌而相悅者,人之情也。」並擱下此事。一年後,找來這位食客,對他說:「子與文遊久矣,大官未可得,小官公又弗欲。衛君與文布衣交,請具車馬皮幣,願君以此從衛君等遊。」於是在衛國他獲致了高位。後來齊衛交惡,衛君欲約天下之兵攻齊,便是靠了這位食客向衛君力爭,才免去一場禍患。因此齊國人高度評價孟嘗 君:「善為事矣,轉禍為功」。(〈齊策〉)

8 孟嘗君的善於養士,還表現在對賓客的從善如流上。如「孟嘗君有舍人而弗悅」一則,孟嘗君欲逐舍人。魯連謂孟嘗君曰:「猿獮猴錯木據水,則不若魚鱉;歷險乘危,則騏驥不如狐狸。曹沫之奮三尺之劍,一軍不能當;使曹沫釋其三尺之劍,而操銚鎒與農夫居壟畝之中,則不若農夫。故物舍其所長,之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則謂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則謂之拙。拙則罷之,不肖則棄之,使人有棄逐,不相與處,而來害相報者,豈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嘗君便放下了逐士的念頭。(〈齊策〉)

9 又如「孟嘗君逐於齊而復反」一則:「譚拾子(即馮諼)迎之於境,謂孟嘗君曰:『君得無有所怨齊士大夫?』孟嘗君曰『有。』「君滿意(一心想 )殺之乎?」孟嘗君曰『然。』譚拾子曰:『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嘗君曰:『不 知。』譚拾子曰:『 事之必至者,死也;理之固然者,富貴則就之,貧賤則去之。此事之必至,理之固然者。請以市諭。市,朝則滿,夕則虛,非朝愛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願君勿怨。』 」孟嘗君就取出了黑名單,削去他們的名字,不再毀謗他們。(〈齊策〉)

10 但王安石卻不以為然,〈讀孟嘗君傳〉只用了八十八個字便斷言孟嘗君只是「雞鳴狗盜之雄」,算不上真能養士,否則何以擅齊之強,不能「南面而制秦」?而「士之所以不至」正是因為「雞鳴狗盜之出其門」。
〈讀孟嘗君傳〉 王安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11 孟嘗君是否善於養士 ?或者見仁見智,但賓客眾多的影響力卻是必然的,即使到了漢代,司馬遷走訪孟嘗君終老的薛邑,仍然可以感受異樣民風:「其俗閭里率多暴桀子弟,與鄒、魯殊。」探詢當地人所得知的原因正是「孟嘗君招致天下任俠、姦人入薛中蓋六萬餘家」。於是,司馬遷為孟嘗君列傳下了個簡潔的結論- 「世之傳孟嘗君好客自喜,名不虛矣!」

12 題 解(p.84) 本文選自《戰國策.齊策四》。標題為後人所訂。全文順敘戰國策士馮諼為孟嘗君門客,以彈鋏三歌自嘆不受重視,而孟嘗君逐一滿足了他的願望。其後馮諼焚券市義、遊梁求售、立廟於薛(今山東省滕縣東南),為孟嘗君鞏固了權位。全文語言流暢,情節曲折,既凸顯孟嘗君的大度、馮諼的遠見,也展現戰國養士爭鋒的風氣與政治內鬥的險惡,內涵十分豐富。 馮諼(ㄒㄩㄢ):《史記.孟嘗君列傳》作「馮驩(ㄏㄨㄢ)」。

13 戰國齊地 圖片來源:國立編譯館《本國歷史地圖集》

14 題解補充 《戰國策》記載當時策士如何遊走各國,憑其論辯、說服的技巧,實現個人主張,進一步取得富貴權柄。中間涉及列國之間的利害折衝(交涉;談判)、權變機巧之事,保存了相當豐富的戰國史料,是上接《左傳》,下接陸賈《楚漢春秋》的戰國雜史,司馬遷撰寫《史記》,即多採其說。 至於文章,則譬喻生動,善於刻劃人物,論事精準犀利,語言鋪張雄辯,深具文學價值,對後代敘事、說理的散文,可謂影響深遠。

15 《戰國策》(p.85) 「策」有二義:(1)借指簡「冊」(2)指計謀。
《戰國策》並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各篇作者在漢代已不可考。其書名紛歧不一,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而篇章也脫誤錯亂。後經劉向整理,方定名為《戰國策》。 《戰國策》屬於以記言為主的國別史。所記從春秋以後,到楚、漢興起之前,共二百四十五年。有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傳至北宋,僅存十一篇,經曾鞏訪求校訂,成為流行至今的本子。 西元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內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書,正可以訂正《戰國策》及《史記》的錯誤。

16 《戰國策》別稱 1.《國事》: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 國家大事。 2.《事語》:猶言故事及語錄。
3.《長書》: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4.《修書》:指其為經過整理,以求其盡善之書。 5.《短長》:以書寫之札一長一短,故謂之短長。

17 劉向校書(參見p.85) 劉向廣羅異本,擇善以從。讎校時兩人一讀一校,若 仇人相對;命定書名,則選擇適切於書籍內容的書名,如《戰國策》得名於:「戰國時游士輔所用之國,為之策謀」。 一書校完,劉向便將書名、篇數、校理過程、著者生平、書籍主旨、思想與價值,撰成「敘錄」,隨同本書上奏。後來各書「敘錄」單獨抄出,輯為《別錄》,其子劉歆在此基礎上著成《七略》,是我國第一部正式的國家圖書目錄,雖然《別錄》、《七略》今已亡佚,但現存最古的書目《漢書.藝文志》本於《七略》,仍可見出劉向/歆父子將圖書分為六類的目錄學貢獻。 劉向另編有關於為政修身、世道人心的名言彙編《說苑》、導正后妃之德的《列女傳》以及《新序》等書。

18 東周、西周 東周、西周是戰國時代的兩個小國家,因為周考王弒兄自立,怕舊事重演在兒子身上,於是封其弟王子揭於成周,是為周桓公,周王室因此形成「國中有國」的局面。後來桓公子孫又再分裂為東周(都於鞏)與西周(都於河南)。此即賈誼〈過秦論〉:「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二周」。 劉向整理《戰國策》是從「尊王」的思想出發,仿照《國語》將〈周語〉放在首篇的體例,也將〈東周策〉、〈西周策〉放在前面,可是又不得不承認東、西周已經淪落為「諸侯國」的事實。

19 2.司馬遷史記中人物刻劃、史事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之例。 3.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影響 1.西漢初年賈誼、晁錯的文章,議論風發,說理透徹,得力於戰國策。 2.司馬遷史記中人物刻劃、史事描述,不乏取法戰國策之例。 3.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與戰國策辯麗恣肆的語言特點有所關聯。 4.唐宋八大家中關於策論、史論、寓言、人物傳記等作品,其筆法亦受到戰國策的影響。

20 5.劉向:少承家學,精通儒道二家思想,長於經學,善治春秋、穀梁傳。曾自創「圖書七分法」,奉詔領校中祕圖書,每校完一書,即「條其篇目,撮其旨意」,成《別錄》一書,為中國目錄學之祖,後代史書藝文志多採用其分類。

21 東漢高誘注 三國(吳)韋昭注 戰 國 策 國 語(舟p.62) 國策、國事、 事語、長書、 修書、短長 春秋外傳
書名 戰 國 策 國 語(舟p.62) 別稱 國策、國事、 事語、長書、 修書、短長 春秋外傳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集體創作) 相傳為(左丘明)所作 體例 國別史、以記事為主 1. 依年代先後編纂的國別史之祖。 2. 記言多於記事。 注疏 東漢高誘注 三國(吳)韋昭注

22 記錄了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的史事。其時代上接春秋,下至秦併六國,約二百四十年。
戰國策 國語 範圍 記錄了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的史事。其時代上接春秋,下至秦併六國,約二百四十年。 周穆王前一○○○年至魯悼公前四四○。分別記載周王朝和諸侯各國之事。

23 1. 本書以「戰國時游士輔所用之國之策謀」,是中國最早以記敘「謀略故事」方面史籍。
評價 1. 本書以「戰國時游士輔所用之國之策謀」,是中國最早以記敘「謀略故事」方面史籍。 2. 長於說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極為生動。 1. 與孔子 春秋經所記時代相當,可互為參考,故名(春秋外傳)。 2. 首創國別史體例,語言幽默,對人物性格有細緻的刻劃。 注家 東漢高誘 三國韋昭

24 方舟戰國策提問單(舟p.58) 1. 在四庫十五類史書中,戰國策隸屬於哪一類? 答:別史。 2. 全書共記戰國時代幾個國家的史事?
1. 在四庫十五類史書中,戰國策隸屬於哪一類? 答:別史。 2. 全書共記戰國時代幾個國家的史事? 答:十二國。 3. 戰國策的別名有哪些? 答: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

25 4. 正確的說,作者是誰?注家有哪些? 答:它的作者不可考,大概是秦 漢間人雜采各國史料編纂而成。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東漢 高誘注。 5. 曾下過功夫整理戰國策的二人是誰?今日所見戰國策共幾篇,是依哪一人的版本? 答:劉向、曾鞏。依曾鞏版本。 6. 其後,有哪本史書凡涉及戰國史事都取材於戰國策? 答:史記。

26 7. 戰國時代縱橫家崛起的原因有哪些? 答:請參考上述第二段說法。 8. 「朝秦暮楚」是戰國策裡的什麼典故,其義為何? 答:秦和楚為戰國時代的兩大國,夾處其間的韓、趙、魏等國,時而事秦,時而事楚,反覆變化。後因以朝秦暮楚比喻人心反覆無常。

27 9. 請勾勒幾點戰國人物的精神風貌。 答:請參考上述第五、六、七段說法。 (舟p.58:寫 蘇秦、魯仲連、荊軻…) (舟p.63~66 成語故事) 10. 「魯仲連」一詞在今日為什麼的代稱詞? 答:替人解紛排難的人。

28 11.請找出戰國策幾點行文的特色。 答:1.戰國策的文章特點是最長於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誇張渲染,充分發揮,暢所欲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2.其次是描寫人物的形象極為生動。   3.常常運用巧妙生動的譬喻,通過許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增強論者的說服力,甚至有時還可以節省文辭。

29 齊人有馮諼者(助詞,表示停頓),貧乏不能自存(生活)(點出窘境,引出下文),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依靠別人吃飯)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嗜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擅長)?」曰:「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答允之詞,淡漠不熱忱)!」左右以(以為)君賤之也,食(ㄙˋ轉品,名詞作動詞用,給……吃)以(拿)草具(借代)。 第一段

30 當孟嘗君遇到馮諼…… ◎第一部曲──看他簡直就是無能(寄食求俸) 第一段~1──他何德何能可以成為我的食客?

31 左右:借代 2. 草具:借代 馮諼的替身(關說人) 孟嘗君 的反應 左右的 反應 重要字詞辨認 重要修辭 1. 緣起──(
1. 緣起──(    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 1. 屬:音ㄓㄨˇ,通「囑」。 2.諾:音ㄋㄨㄛˋ,答允之詞。 3.食:音ㄙˋ,給他吃。 4.草具:粗惡的食物。 左右:借代 2. 草具:借代

32 2.德──(無好) 3.能──(無能) 笑而受之 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33 居有頃(ㄑㄧㄥˇ短時間,時間副詞),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ㄐㄧㄚˊ,借代,以劍柄代借劍)歸來乎!食無魚!」左右(借代侍臣)以(省略「之」)告。孟嘗君曰:「食之(使之食),比門下之客。」居有頃,復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 第 二段

34

35

36

37

38 長鋏

39 於是(在這個時候),乘其車,揭其劍,過(拜訪)其友(排比) ,曰:「孟嘗君客(轉品,名詞作動詞,以…為客,主動)我!」後有頃,復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省略,即「無以為家之資」沒有用來養家的東西)!」左右皆惡(ㄨˋ)之,以為(以之為,以馮諼為)貪而不知足。

40 …………………………………………. 由左右的好奇、輕視、厭惡,反襯馮諼的奇異不凡,而孟嘗君處處容忍,一再禮遇,烘托出孟嘗君恢宏能容的氣度。 錯綜(抽換詞面) 「彈其劍」、「復彈其鋏」、「復彈其劍鋏」 所求層層遞進,層遞 食無魚(求食)出無車(求車)無以為家(安家) 孟嘗君問:「馮公(尊稱)有親乎?」對曰:「有老母!」孟嘗君使人給(ㄐㄧˇ,供應)其食用,無使乏(使不匱乏)。於是馮諼不復歌。

41 以馮諼無能、無好,卻「彈鋏三歎」的「貪不知足」,及左右「笑之」而後「惡之」的態度轉變,凸顯孟嘗君的雅量及好客。
第一、二段

42 寄食求俸 馮諼的要求 孟嘗君的回應 第一次 願寄食門下 笑而受之 第二次 食無魚 食之 第三次 出無車 為之駕 第四次 無以為家
 願寄食門下 笑而受之 第二次  食無魚 食之 第三次  出無車 為之駕 第四次  無以為家 給其食用,無使乏

43 形似字 形 音 義 例 諼 忘記 永矢弗「諼」 人名 馮「諼」 鍰 贖罪金 罰「鍰」 湲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援 救助
「援」助、救「援」 拿、引據 「援」古證今 形貌姣好 嬋「媛」 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ㄒㄩㄢ ㄏㄨㄢˊ ㄩㄢˊ ㄩㄢˊ ㄩㄢˊ ㄩㄢˋ

44 字義比較:食 ㄕˊ 吃的東西 豐衣足食、 飢不擇食 動詞,「吃」 食不知味 ㄙˋ 拿東西給別人吃 「食以草具」(本課)

45 字義比較:比 ㄅㄧˇ 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本課) 比較 比之諸嶺,尚為竦桀 (酈道元〈水經江水注〉)

46 結黨營私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為政》 依從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論語‧里仁》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 近來 比得軟腳病 ㄅㄧˋ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論語‧里仁》 代替 願比死者一洒之 《孟子‧梁惠王》 近來 比得軟腳病 韓愈〈祭十二郎文〉

47 馮諼的要求層級 孟嘗君的反應 左右的反應 重要字詞辨認 重要修辭 1. 食無魚 食之,比門下之客。 以告。 居有頃(過不久)。 鋏:音ㄐ一ㄚˊ,(劍柄)。 3. 歸來乎:語助詞,無義 以告(省略)。 「客」我:(轉品)。 3. 長「鋏」歸來乎:(借代)。

48 2.出無車 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 皆笑之 1.「比」門下之客(比照。) 2.揭:(高舉)。 3.「過」其友:(拜訪)。 1. 整段對話採用(層遞法)。 3.無以為家 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 皆惡之。 1.客我:(待我為客)。 2.給其食用:供應老母的生活

49 後孟嘗君出記,問門下諸客:「誰習(熟)計會(ㄎㄨㄞˋ),能為文收責(ㄓㄞˋ,通「債」)於薛者乎?」馮諼署(ㄕㄨˋ)曰:「能!」孟嘗君怪(形容詞作動詞)之曰:「此誰也(表示馮諼在這段時間未受到重視)?」左右曰:「乃(就是)歌夫(那個)『長鋏歸來』者也。」孟嘗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負(辜負)之,未嘗見也。」 第 三段

50 請而見之,謝(謝罪)曰:「文倦於(因)事,憒於憂,而性懧愚(為國事勞碌疲累,因憂慮以致心中昏亂,生性懦弱愚昧) ,沈於(在)國家之事,開罪於(對,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先生。先生不羞(轉品,形容詞作動詞用,以…為羞),乃有意欲為(省略「文」)收責於薛乎?」馮諼曰:「願之!」

51 於是,約車(本意套車,把馬繫在車轅上,此指整治車馬)治裝(當句對),載券(ㄑㄩㄢˋ)契而行。辭曰:「責畢(完全)收,以(省略「之」)何市( 「市何」,市為轉品,名詞作動詞 )而反(馮諼的問題乃精心安排之伏筆)?」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形容詞作副詞)有者!」(一來考驗馮諼才能,並為「市義」伏筆)

52 ◎第二部曲──咦?他行嗎?…似能(矯命焚券) 第二段──毛遂自薦…… 沒有三兩三,不敢上梁山
◎第二部曲──咦?他行嗎?…似能(矯命焚券) 第二段──毛遂自薦…… 沒有三兩三,不敢上梁山

53 事由(機會來了) 孟嘗君的反應(各以文中一個字表達) 第一窟伏筆(原文句) 重要字詞辨認 重要修辭 孟嘗君出記,問門下諸客:「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於薛者乎?」 1. 乍聽之下─(怪) 怎麼會這樣? 你說說看: 視吾家所寡有者 1.計:音ㄎㄨㄞˋ,即會計。 2.收責:音ㄓㄞˋ,通(債)。 3.謝曰:謝罪。 4.憒於憂:音ㄎㄨㄟˋ,(昏亂)。 當句對。轉品、倒裝。

54 2.原來是他!─(笑) 怎麼會這樣? 你說說看: 3. 禮賢下士去囉──  (謝)怎麼開口好呢? 你說說看: 5.懧:音ㄋㄨㄛˋ,(懦弱)。 6.乃有意(竟)。 7.券契:(契約合同)。 8.何市而反:(買、返)。 9.署曰(簽名)。 10.不羞:(不介意)。

55 第三段:馮諼自薦收債於薛,「責畢收,以何市而反?」是下文張本。

56 驅(鞭馬前進)而之(到)薛。使吏召諸民當償(應當還債的人)者,悉來合券。券徧(ㄅㄧㄢˋ)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於是)燒其券,民稱萬歲。
……………………………….. 史記所載收債過程較為合理: 1先收能償者之息。 2釀酒、買牛再合券。 3日日殺牛、置酒、酒酣,能償者與之約定日期,仍不能償者,焚其券。 第 四段

57 券契 古代訂立契約,刻圖案或文字符號於竹、木版上,剖分為兩半,債權人與債務人各持一半。收債時,將兩半相和對照以作徵信。
出處:古器物圖解,萬卷樓

58 長驅到齊,晨而求見。孟嘗君怪其疾也(為其行如此迅速,感到奇怪),衣冠(ㄧˋ ㄍㄨㄢˋ,轉品,名詞當動詞用)而見之,曰:「責畢收乎?來何疾也!」曰:「收畢矣!」「以何市而反?」馮諼曰:「君云『視吾家所寡有者』。臣竊計(考慮)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畜馬之舍),美人充下陳(排比)。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竊(私自,謙詞)以(省略「之」)為君市義。」

59 孟嘗君曰:「市義奈何(怎麼樣。即「如何買義呢」 )?」曰:「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同「撫」)愛子(名詞作動詞用)其民,因而賈利(藏貨待賣。本句指「像商人一般的只知對人民謀取利益」)之(人民)。臣竊矯(假託命令)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用來…的方式)為君市義也。(說得理直氣壯)」孟嘗君不說(同「悅」,顯示孟嘗君之短視近利)曰:「諾!先生休矣!」(算了吧,別說了。#&*?!)

60 債主、債戶的關係建立在現實利害上,君臣必須建立在仁義上。

61 第四段 ──第一窟的營造,苦心孤詣==市(義)於薛
流程(馮諼的作法) 人民的反應 孟嘗君的反應 重要字詞辨認 重要修辭 1.在薛地─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遍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 民稱萬歲 X 之薛:到。 2.矯命:假託命令 3.區區:小小的。 1. 衣冠:轉品。 2. 狗馬實外廄:雙關。

62 4.拊:音ㄈㄨˇ,撫。 5.因而賈利之:趁機、以商人之道求利。 6. 休:算了吧。 3. 美人充下陳:借代。 4. 子其民:轉品。

63 2.回齊面見孟嘗君── a.為君鋪路,所以為你買(義)回來,因為你不需要(狗)、 (馬)、(美人)  …這些你太多了吧! b.為什麼買這樣東西回來給你?你倒想想…… X 這草包,辦事效率忒高? (怪其疾) 2. 出去看個究竟……(衣冠而見之) 3. 你買啥呀?(以何市而反) 4. 買這東西有啥路用?(市義奈何) 5. 老子我不高興!孟嘗君不說,曰:「諾,先生休矣!」

64 後朞(ㄐㄧ)年,齊王(齊湣王)謂孟嘗君曰:「寡人(寡德之人,謙詞)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婉曲)!」孟嘗君就(歸)國於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表現出孟嘗君受百姓歡迎),迎君道中(半路)。孟嘗君顧(回頭)謂馮諼曰:「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才)今日見之。」 (至此已達高潮,但未在此收,反而更添波瀾) 焚券、市義,強調得民心是鞏固政權的首要之務,為孟嘗君預留餘地,謀安身之所,以儲備政治資源。 第 五段

65 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借喻)。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墊高)枕而臥(沒有什麼好憂慮的了)也,請為君復鑿二窟。」孟嘗君予(給)車五十乘(ㄕㄥˋ,四匹馬拉一輛車,謂之一乘),金(戰國時銅質貨幣的通稱)五百斤,西遊於梁。謂惠王曰:「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諸侯(頂真)先迎之者富而兵強!」(齊國把他的大臣孟嘗君放逐了,送給諸候,先請到他的諸候,一定可以富國強兵。 ) 第 六段

66 於是,梁王虛(空出來,形容詞作動詞)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遣使者(省略「齎」)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馮諼先驅,誡(告誡)孟嘗君曰:「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可能)聞之矣!」(「千斤黃金是重禮,百輛車駕是顯貴的使臣。齊國大概聽到這個消息了)。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堅決推辭)不往也。 馮諼藉此營造國際聲勢(利用惠王一心渴求富強的心理)

67 第 七段 齊王聞之,君臣恐懼,遣太傅赍(ㄐㄧ,同「齎」,持物以贈人 )黃金千斤,文(名詞當形容詞用)車二駟(單句對),服(佩帶,名詞作動詞用)劍一,封書(借代,寫信)謝孟嘗君曰:「寡人不祥,被(受)於宗廟之祟,沈(沉溺)於諂諛之臣,開罪於君,寡人不足為(不足以有所作為,一說:不值得幫助)也。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姑且)反國統萬人乎?」

68 (都是我不好,受宗廟鬼神的作祟,朝廷阿諛之臣的迷惑,得罪了您。我實在是不值得幫助的,希望您顧念祖先的宗廟,姑且回來治理萬民吧。)
齊王一方面貶抑自己,一方面激發同宗之情與君臣之義,是以退為進,巧為託辭的講法

69 馮諼誡孟嘗君曰:「願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於薛。」廟成,還報孟嘗君曰:「三窟已就(成),君姑高枕為樂矣!」
……………………………….. 希望能得到先王的祭器,在薛地建立宗廟。 馮諼利用孟嘗君受重用時,請立宗廟於薛,以厚植根基,退有所據。

70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借代,細微)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 以判斷句作結,更顯肯定而強勁有力。最後,對馮諼之才智給予肯定的評論,類似史家論贊筆法。 三窟之計: 1焚券市義,收攬人心。 2謀復相位,援外以自重。 3請立宗廟,穩固地位。

71 第五~七段:馮諼焚券市義、援外自重、請立宗廟,以三窟之就正面直寫馮諼的政治智謀。

72 ◎第三部曲──真人露相了…真能 (巧營三窟) 第五段─第一窟早就打造好了─ (市義於薛)
◎第三部曲──真人露相了…真能 (巧營三窟) 第五段─第一窟早就打造好了─ (市義於薛)

73 背景 孟嘗君的徹悟 馮諼的遠見 重要字詞辨認 重要修辭 孟嘗君的政治危機──齊王辭退孟嘗君 1.中央不要我,只好回老巢──薛地 兔猶如此惜命,人豈可不如兔? 1.期年:一周年。 2.就國:返回封地。 1.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婉曲。

74 2.萬民空巷,夾道歡迎,呼應第(二)段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 3.狡兔三窟:狡猾的兔子有三處藏身的洞穴。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 2.狡兔有三窟:借喻。 3.扶老攜幼:句中對。

75 第六段──第二窟─打造國際巨星姿態──挾(外)自重
先遣部隊 (開路先鋒) 形象包裝成功 馮諼的教導,孟嘗君…… 重要字詞辨認 重要修辭 1.特使──(    車五十乘,金五百斤,西遊於梁   ) 贏得的國際級禮遇── 1.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 1.醉翁之意,不在(梁惠    )王,在乎( 齊湣)王 3.齊其聞之:大概。 5.固辭:堅決推辭。 1.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婉曲。 2.統萬人:借代

76 重要字辭辨認 7. 服劍:佩劍。 8.封書:密封好書信。 9. 謝孟嘗君曰:以言詞致歉。 10. 不祥:不善。
6. 文車二駟:繪有彩飾的馬車兩輛。 7. 服劍:佩劍。 8.封書:密封好書信。 9. 謝孟嘗君曰:以言詞致歉。 10. 不祥:不善。 11. 被於宗廟之祟:遭到祖先神靈所降之災禍。 12. 齎:持物以贈人。 13. 不足為:成不了大事。

77 任務── 對象:( 梁惠王  ) b. 說辭:(    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 。     2. 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3.齊王聞之,君臣恐懼     2.故做姿態──(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   3.被唬壞的齊國君臣,奉上優渥禮遇── a.(黃金千斤)b.(文車二駟)c.(服劍一 )

78 第七段 – 第三窟立(宗廟)於薛,厚植政治根基.
結語以判斷句法總括孟嘗君一生的成就,全得力於馮諼。 思考以下問題 - 重要字詞辨認 重要修辭 第三窟最厲害,為什麼?宗廟為國家重鎮,凡國家大事均需祭告於宗廟,在薛地立宗廟,使薛成為一國中地位最重要的榮寵之地。 全文佈局,採 (先揚後抑/先抑後揚) ? 先抑後揚 祭 器:宗廟祭祀神明祖先的禮器。 已 就:已成。 高 枕 為 樂:非常放心 4. 無 纖 介 之 禍:沒有絲毫的禍害 1. 纖 介 之 禍:誇飾

79 3.孟嘗君在歷史上的評價並不一致,請問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這篇文章所持的見解與眾有何不同?以為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爾。
4.請由本文品評孟嘗君和馮諼的表現. 孟嘗君 – 自由發揮 馮諼 -自由發揮

80 一、簡答(9 分)98指考非選題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 」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 」曰:「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 曰:「諾! 」左右以君賤之也, 食以草具。居有頃, 倚柱彈其劍, 歌曰:「長鋏歸來乎! 食無魚! 」左右以告。孟嘗君曰:「食之, 比門下之客。」居有頃,復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 出無車! 」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 」後有頃, 復彈其劍鋏, 歌曰:「長鋏歸來乎! 無以為家! 」左右皆惡之, 以為貪而不知足。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 」對曰:「有老母。」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 無使乏。於是馮諼不復歌。( 《戰國策. 齊策》)

81 上列引文是大家熟悉的馮諼客孟嘗君的故事,其中三處畫線部分,分別表現了孟嘗君、左右之人、馮諼的心態。請閱讀全文,仔細推敲,分別說明三者的心態。
〔注意: 請標號分項說明。〕

82 深究與鑑賞 戰國時代,養士之風盛行。孟嘗君等戰國四公子皆以養士聞名,馮諼就是在為孟嘗君效力的過程中,展現其識見與才幹。
一、以馮諼言行貫穿全文 依身分地位說,孟嘗君為主,馮諼為客;依內容情節而言,卻是環繞馮諼發展。 馮諼巧營三窟,情節重心依隨馮諼的舉措移易。由此可知,主角為馮諼,而非孟嘗君。

83 二、敘述層次分明 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 是全文的轉折點,也是全篇的高潮所在 奇計迭出,巧營三窟,篇末簡要作結,畫龍點睛 寄食求俸
矯命焚券 是全文的轉折點,也是全篇的高潮所在 巧營三窟 奇計迭出,巧營三窟,篇末簡要作結,畫龍點睛

84 三、以「能」字為眼 描述倚柱彈鋏而歌、矯命焚券以市義、巧營三窟以鞏固孟嘗君地位諸事,透過具體事件的處理,表現馮諼的足智多謀以及對複雜政治關係的洞察力。 因事顯人,事由人發,人物形象刻劃生動,故事情節曲折奇詭,引人入勝。

85 戰國策士的信條為「士為知己者死」,即使孟嘗君對「市義」反應冷淡,馮諼依舊不離不棄。
馮諼V.S孟嘗君 馮諼 檢驗孟嘗君對「士」的態度 戰國策士的信條為「士為知己者死」,即使孟嘗君對「市義」反應冷淡,馮諼依舊不離不棄。 孟嘗君 孟嘗君的才能力遠比不上馮諼,但是「宰相肚裡能撐船」,謙遜而能容人。

86 寫作分析 寫作方法:先抑後揚 先寫馮諼的無好無能→抑筆 再寫馮諼矯命焚券,替孟嘗君市義→揚筆 所設第一窟:「義」抽象難見,故詳細敘述。
所設第二窟:「借外力復相位」,實際感受,敘述不如「市義」詳細 所設第三窟:「立宗廟於薛」以鞏固孟嘗君地位,敘述又比「復相位」更為簡略。

87 文章結構表

88 「客」字在本文的不同用法 1馮諼客孟嘗君:為…之客,是被動用法 2孟嘗君「客」我:以…為客,是主動用法。 以上二者皆動詞。
3比門下之「客」、「客」何能、「客」無好:客人,名詞。

89 牛刀小試 (A)八個 (B)七個 (C)六個 (D)五個。
1、(甲)渴欲得「飲」 (乙)「飲」於河、 渭 (丙)河、渭不足,北「飲」大澤 (丁)不拊愛「子」其民 (戊)因而賈「利」之 (己)衣「冠」而見之 (庚)齊桓公好「服」紫 (辛)溝澮皆「盈」。以上「 」中的字,當動詞用的有幾個?   (A)八個   (B)七個   (C)六個   (D)五個。 回目錄

90 參考答案 答案:(C) 解析:(甲)名詞 (乙)(丙)皆動詞 (丁)動詞,以……為子 (戊)動詞,謀利 (己)動詞,戴帽 (庚)動詞,穿著。
回目錄

91 牛刀小試 2、下列「 」內屬自謙之詞的選項有幾組?(甲)齊王曰:「寡人」不祥(乙)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丙)庶竭「駑鈍」(丁)「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 (戊)若遂不改,方思「僕」言 (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A)三組 (B)四組 (C)五組 (D)六組。 回目錄

92 參考答案 答案:(C) 解析:(己)「布衣」借代百姓。 回目錄

93 牛刀小試 (A) 「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晉代衣冠成古邱」,二句「衣冠」音義皆同
3、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晉代衣冠成古邱」,二句「衣冠」音義皆同 (B) 「風雨名山之業」、「雞鳴不已於風雨」,二句之「風雨」皆喻「亂世」 (C) 「今君有區區之薛」、「余區區處敗屋中」,二句之「區區」即為「小」之意 (D) 「左右以君賤之,食以草具」、「醉醇醴而飫肥鮮」,句中「草具」與「肥鮮」詞義相反 (E)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句中「不羞」與「不齒」同義。 回目錄

94 參考答案 答案: (B) (C) (D) 解析: (A) 「衣冠」而見之:做動詞用,「晉代衣冠」:借代顯貴者,名詞
(E) 「不羞」為不以此為恥,即不見怪之意。「不齒」:不屑。 回目錄

95 你所知道的戰國策故事--猜猜成語 一、我所知道的這個故事的成語是(狐假虎威)   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江一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楚策一)

96 昭奚恤是戰國時楚國的大將,威名遠播。楚宣王問朝中大臣們,說︰「我聽說北方諸侯都很怕昭奚恤,果然真的這樣嗎?」大臣們無人回答。只有江一回答說︰「老虎捕殺各種獸類來吃。有一次它捉到一隻狐狸,狐狸說︰『你不敢吃我。天帝派我來當百獸之王,現在如果你吃掉我,那就違背天帝的命令。假使你不相信,我走前面,你跟在後面,看看其它動物見到我,有哪個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以為是真的,於是跟著狐狸走。所有的動物看到它們,都嚇得紛紛逃走了。老虎並不知道動物們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而以為它們是怕狐狸。」現在大王的領土有五千里,大軍百萬,卻由昭奚恤掌兵權;所以,北方諸侯不是害怕昭奚恤,而是大王的軍隊,這就像動物們害怕老虎一樣啊!

97 二、我所知道的這個故事的成語是(見兔顧犬 )、(亡羊補牢  )、(絕長續短  )
  莊辛謂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輦從鄢陵君與壽陵君,專淫逸侈靡,不顧國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將以為楚國祅祥乎?」莊辛曰:「臣誠見其必然者也,非敢以為國祅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國必亡矣。臣請辟於趙,淹留以觀之。」莊辛去之趙,留五月,秦果舉鄢、郢、巫、上蔡、陳之地,襄王流揜於城陽。於是使人發騶,徵莊辛於趙。莊辛曰:「諾。」莊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於此,為之奈何?」

98 莊辛對楚襄王說:“君王左有州侯右有夏侯,車後又有鄢陵君和壽陵君跟從著,一味過著毫無節制的生活,不理國家政事,如此會使郢都變得很危險。”楚襄王說:“先生老糊塗了嗎?還是認爲楚國將遇到不祥呢?”莊辛說:“臣當然是看到了事情的必然後果,不必認爲國家遇到不祥。假如君王始終寵幸這四個人,而不稍加收斂,那楚國一定會因此而滅亡的。請君王准許臣到趙國避難,在那裏來靜觀楚國的變化。”莊辛離開楚國到了趙國,他只在那裏住了5個月,秦國就發兵攻占了鄢、郢、巫、上蔡、陳這些地方,楚襄王也流亡躲藏在城陽。在這時侯襄王才派人率騎士到趙國召請莊辛。莊辛說:“可以。”莊辛到了城陽以後,楚襄王對他說:“寡人當初不聽先生的話,如今事情發展到這地步,對這事可怎麽辦呢?”

99 莊辛對曰:「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臣聞昔湯、武以百里昌,桀、紂以天下亡。今楚國雖小,絕長續短,猶以數千里,豈特百里哉?
  「王獨不見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飛翔乎天地之間,俛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飲之,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將調鈆膠絲,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為螻蟻食也。蜻蛉其小者也,黃雀因是以。俯噣白粒,仰棲茂樹,鼓翅奮翼,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晝游乎茂樹,夕調乎酸鹹,倏忽之間,墜於公子之手。

100 莊辛回答說:“臣知道一句俗語:‘見到兔子以後再放出獵犬去追並不算晚,羊丟掉以後再去修補也不算遲。’臣聽說過去商湯王和周武王,依靠百里土地,而使天下昌盛,而夏桀王和殷纣王,雖然擁有天下,到頭來終不免身死亡國。現在楚國土地雖然狹小,然而如果截長補短,還能有數千里,豈止一百里而已? 大王難道沒有見過蜻蜓嗎?長著六隻腳和四隻翅膀,在天地之間飛翔,低下頭來啄食蚊蟲,擡頭起來喝甘美的露水,自以爲無憂無患,又和人沒有爭執。豈不知那幾歲的孩子,正在調糖稀塗在絲網上,將要在高空之上粘住它,它的下場將是被螞蟻吃掉。蜻蜓的事可能是小事,其實黃雀也是如此。它俯下身去啄,仰起身來棲息在茂密的樹叢中,鼓動著它的翅膀奮力高翔,自己滿以爲沒有禍患,和人沒有爭執,卻不知那公子王孫左手拿著彈弓,右手按上彈丸,將要向70尺高空以黃雀的脖子爲射擊目標。黃雀白天還在茂密的樹叢中遊玩,晚上就成了桌上的佳肴,轉眼之間落入王孫公子之口。

101 「夫雀其小者也,黃鵠因是以。游於江海,淹乎大沼,府噣(魚卷)鯉,仰嚙衡,奮其六翮,而凌清風,飄搖乎高翔,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不知夫射者,方將脩其碆盧,治其繒繳,將加己乎百仞之上。彼礛磻,引微繳,折清風而抎矣。故晝游乎江河,夕調乎鼎鼐。   「夫黃鵠其小者也,蔡聖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飲茹谿流,食湘波之魚,左抱幼妾,右擁嬖女,與之馳騁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國家為事。不知夫子發方受命乎宣王,繫己以朱絲而見之也。   「蔡聖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輩從鄢陵君與壽陵君,飯封祿之粟,而戴方府之金,與之馳騁乎雲夢之中,而不以天下國家為事。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黽塞之內,而投己乎黽塞之外。」   襄王聞之,顏色變作,身體戰慄。於是乃以執珪而授之為陽陵君,與淮北之地也。(楚策四)

102 黃雀的事情可能是小事情,其實黃鹄也是如此。黃鹄在江海上翺遊,停留在大沼澤旁邊,低下頭吞食黃鳝和鯉魚,擡起頭來吃菱角和水草,振動它的翅膀而淩駕清風,飄飄搖搖在高空飛翔,自認爲不會有禍患,又與人無爭。然而他們卻不知那射箭的人,已准備好箭和弓,將向700尺的高空射擊它。它將帶著箭,拖著細微的箭繩,從清風中墜落下來,掉在地上。黃鹄白天還在湖裏遊泳,晚上就成了鍋中的清炖美味。 那黃鹄的事可能是小事,其實蔡靈侯的事也是如此。他曾南到高陂遊玩,北到巫山之頂,飲茹溪裏的水,吃湘江裏的魚;左手抱著年輕貌美的侍妾,右手摟著如花似玉的寵妃,和這些人同車馳騁在高蔡市上,根本不管國家大事。卻不知道那子發正在接受宣王的進攻命令,他將要成爲階下之囚。 蔡靈侯的事只是當中的小事,其實君王您的事也是如此。君王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鄢陵君和壽陵君始終隨著君王的車輛,馳騁在雲夢地區,根本不把國家的事情放在心上。然而君王卻沒料到,穰侯魏冉已經奉秦王命令,在黾塞之南布滿軍隊,州侯等卻把君王抛棄在黾塞以北。” 楚襄王聽了莊辛這番話之後,大驚失色,全身發抖。在這時才把執珪的爵位送給莊辛,封他爲陽陵君,不久莊辛幫助楚王收複了淮北的土地。

103 【評析】 莊辛的論辯氣勢磅礴、立意高遠,整體上是一種由小到大,由遠及近,循序漸進的論辯方法。他從最普通的現象、最尋常的事物談起,然後一環扣一環地剖析人們都熟知的那些現象或事件,從中挖掘出不同尋常的深刻道理,使那種由于利害沖突引發的生存競爭、相互殘殺的現象,同楚王自身聯系起來,令楚王觸目驚心,再也不敢等閑視之。睛蜓、黃雀與黃鹄雖然與人無爭,卻難逃死亡的厄運。身爲一國之君,要想偏安一隅,苟且偷生,貪圖享樂,最終也會像蔡聖侯一樣難逃被蠶食宰割的命運。事實證明,莊辛遵循著“睛蜓——黃雀——黃鹄——蔡聖侯——楚頃襄王”這樣一條線索,從事物的相關聯系勸谏頃襄王,是很有說服力的。不難發現,上述所枚舉的人或物的相互聯系並不是直接的,但是他們的命運卻具有某種程度的同構性,他們都在承受著一種內在的規律的支配,這正是論辯時循序漸進的內在根據。

104 三、我所知道的這個故事的成語是 (驚弓之鳥  )
  天下合從。趙使魏加見楚 春申君曰:「君有將乎?」曰:「有矣,僕欲將臨武君。」魏加曰:「臣少之時好射,臣願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加曰:「異日者,更羸與魏王處京臺之下,仰見飛鳥。更羸謂魏王曰:『臣為王引弓虛發而下鳥。』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間,雁從東方來,更羸以虛發而下之。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對曰:『其飛徐而鳴悲。飛徐者,故瘡痛也;鳴悲者,久失群也,故瘡未息,而驚心未至也。聞弦音,引而高飛,故瘡隕也。』今臨武君,嘗為秦孽,不可為拒秦之將也。」(楚策四)

105 天下各諸侯聯合起來抗秦。趙國派魏加去見楚相春申君黃歇說:“您已經安排好領兵的大將嗎?”春申君說:“是的,我想派臨武君爲大將。”魏加說:“我年幼時喜歡射箭,因此我就用射箭做個譬喻好不好?”春申君說:“好的。”魏加說:“有一天,魏臣更羸和魏王站在高臺之下,擡頭看見飛鳥。這時更羸對魏王說:‘我只要虛撥一弓弦,就可以把鳥射死在你眼前。’魏王說:‘射技有如此高超嗎?’更羸說:‘可以的。’     過了一會兒,有一隻大雁從東方飛來,更羸虛射一箭就把這大雁射落在地上。魏王說:‘可是虛射怎麽會出現這種結果呢?’更羸說:‘因爲這是一隻病雁。’魏王說:‘你怎麽知道?’更羸說:‘這只雁飛得很緩慢,叫得聲音又悲切;飛得緩慢是因爲它舊傷疼痛;叫的悲切是因它離開了雁群,身負舊傷且心存驚懼,一聽見弓弦的聲音就嚇得拼命高飛,以致使它的舊傷口破裂而掉落下來。’現在的臨武君也曾被秦軍打敗,猶如驚弓之鳥,所以派他去擔任抗秦的將領是不妥當的。” 

106 四、我所知道的這個故事的成語是(驥服鹽車 )
  汗明見春申君,候問三月,而後得見。談卒,春申君大說之。汗明欲復談,春申君曰:「僕已知先生,先生大息矣。」汗明憱焉曰:「明願有問君而恐固。不審君之聖,孰與堯也?」春申君曰:「先生過矣,臣何足以當堯?」汗明曰:「然則君料臣孰與舜?」春申君曰:「先生即舜也。」汗明曰:「不然,臣請為君終言之。君之賢實不如堯,臣之能不及舜。夫以賢舜事聖堯,三年而後乃相知也。今君一時而知臣,是君聖於堯而臣賢於舜也。」春申君曰:「善。」召門吏為汗先生著客籍,五日一見。

107  汗明曰:「君亦聞驥乎?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潰,漉汁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伯樂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紵衣以之。驥於是俛而噴,仰而鳴,聲達於天,若出金石聲者,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今僕之不肖,阨於州部,堀穴窮巷,沉洿鄙俗之日久矣,君獨無意湔拔僕也,使得為君高鳴屈於梁乎?」(楚策四)

108 您也聽說過千里馬的事嗎?千里馬老了,駕著裝鹽的車爬太行山。它的蹄子僵直了,膝蓋折斷了,尾巴被浸濕,皮膚也潰爛了,口水灑到了地上,汗水滿身流淌。被鞭打著爬到山路的中間,再也上不去了。
伯樂遇到了它,從車上跳下來,抱住它痛哭,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給它披上。 千里馬于是低下頭歎了一口氣,又昂起頭高聲嘶叫,那聲音直上雲天,響亮得就好像金石發出來的一樣,這是爲什麽呢?他知道伯樂是自己的知己啊。 這篇文章選自《戰國策·楚策四》,這則千裏馬遇伯樂的故事是汗明見春申君時所引用的,他要用這個故事向君主闡明這樣一個道理:當政者要想得到真正的人才,就不僅要善于發現人才和恰當地使用人才,還要用伯樂愛護千裏馬那種特殊的感情去理解和珍惜人才。

109 五、我所知道的這個故事的成語是(晚食當肉 )、(安步當車 )、(反璞歸真 )
  齊宣王見顏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悅。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對曰:「夫斶前為慕勢,王前為趨士。與使斶為趨勢,不如使王為趨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貴乎?士貴乎?」對曰:「士貴耳,王者不貴。」王曰:「有說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齊,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齊王頭者,封萬戶侯,賜金千鎰。』由是觀之,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壟也。」宣王默然不悅。

110 左右皆曰:「斶來,斶來!大王據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鐘,萬石
。天下之士,仁義皆來役處;辯知並進,莫不來語;東西南北,莫敢不服。求萬物不備具,而百無不親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稱匹夫,徒步而處農畝,下則鄙野、監門、閭里,士之賤也,亦甚矣!」……顏斶辭去曰:「夫玉生於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願得歸,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盡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備矣,願得賜歸,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則再拜而辭去也。   斶知足矣,歸真反撲,則終身不辱也。(齊策四)

111 六、我所知道的這個故事的成語是( 作法自斃 )
  衛鞅亡魏入秦,孝公以為相,封之於商,號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然刻深寡恩,特以強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後,蒞政有頃,商君告歸。人說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讎也,願大王圖之。」商君歸還,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秦策一)

112 衛鞅從魏國逃亡到秦國,秦孝公任用他爲相國,封給他商地,大家叫他“商君”。
商君治理秦國,徹底施行法制。執法公平無私:懲罰不避諱豪門大族,獎賞不偏私親友和身邊的人;執法懲罰到了太子,他的兩個老師因此遭受黥、劓的刑罰。一周年後,道路上沒有人撿遺失的東西,人們不去亂拿別人的財物;軍力大幅度提高,各諸侯國感到畏懼。然而苛刻而少有恩典,只是用強使人們服從而已。 孝公實行商君之法八年,病重不治,想把國家大位傳給商君,商君推辭而不肯接受。孝公死後,惠王取代了他的位置。惠王執政不久,商君辭職還鄉。 有人勸惠王說:“大臣權勢過大的話,國君危險;身邊人太親近的話,性命有危險。現在秦國的婦女兒童都說商君的法,沒有人說大王的法,這表明商君反而成爲國主,大王變成臣子了。再說那商君,本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辦法對付他。” 商君怕被殺害,想逃往魏國。商地的人阻止他說:“商君的法令苛刻。”商君無法出走,只好回家。] 商君還鄉,惠王把他車裂了,但是秦國人並不同情他。

113 七、我所知道的這個故事的成語是 (抵ㄓˇ掌而談  )、(引錐刺股  ) 拍手鼓掌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縢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喟歎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於是乃摩燕烏集闕,見說趙王於華屋之下,抵掌而談。趙王大悅,封為武安君。受相印,革車百乘,綿繡千純,白壁百雙,黃金萬溢,以隨其後,約從散橫,以抑強秦。……將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後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蘇秦曰:「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秦策一)

114 蘇秦起先主張連橫,勸秦惠王….勸說秦王的奏摺多次呈上,而蘇秦的主張仍未實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黃金也用完了,錢財一點不剩,只得離開秦國,返回家鄉。纏著綁腿布,穿著草鞋,背著書箱,挑著行李,臉上又瘦又黑,一臉羞愧之色。回到家裏,妻子不下織機,嫂子不去做飯,父母不與他說話。蘇秦長歎道:“妻子不把我當丈夫,嫂子不把我當小叔,父母不把我當兒子,這都是我的過錯啊!”於是半夜找書,擺開幾十隻書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書,埋頭誦讀,反復選擇、熟習、研究、體會。讀到昏昏欲睡時,就拿針刺自己的大腿,鮮血一直流到腳跟,並自言自語說:“哪有去遊說國君,而不能讓他拿出金玉錦繡,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滿一年,研究成功,說:“這下真的可以去遊說當代國君了!”於是就登上名為燕烏集的宮闕,在宮殿之下謁見並遊說趙王,拍著手掌侃侃而談,趙王大喜,封蘇秦為武安君。

115 拜受相印,以兵車一百輛、錦繡一千匹、白璧一百對、黃金一萬鎰跟在他的後面,用來聯合六國,瓦解連橫,抑制強秦,所以蘇秦在趙國為相而函谷關交通斷絕。在這個時候,那麼大的天下,那麼多的百姓,王侯的威望,謀臣的權力,都要被蘇秦的策略所決定。不花費一斗糧,不煩勞一個兵,一個戰士也不作戰,一根弓弦也不斷絕,一枝箭也不彎折,諸侯相親,勝過兄弟。賢人在位而天下馴服,一人被用而天下順從,所以說:應運用德政,不應憑藉勇力;應用于朝廷之內,不應用於國土之外。在蘇秦顯赫尊榮之時,黃金萬鎰被他花用,隨從車騎絡繹不絕,一路炫耀,華山以東各國隨風折服,從而使趙國的地位大大加重。況且那個蘇秦,只不過是出於窮巷、窯門、桑戶、棬樞之中的貧士罷了,但他伏在車軾之上,牽著馬的勒頭,橫行於天下,在朝廷上勸說諸侯王,杜塞左右大臣的嘴巴,天下沒有人能與他匹敵。

116 蘇秦將去遊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聽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掃街道,設置音樂,準備酒席,到三十裏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側著耳朵聽他說話。嫂子象蛇一樣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謝罪。蘇秦問:“嫂子為什麼過去那麼趾高氣揚,而現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說:“因為你地位尊貴而且很有錢呀。”蘇秦歎道:“唉!貧窮的時候父母不把我當兒子,富貴的時候連親戚也畏懼,人活在世上,權勢地位和榮華富貴,難道是可以忽視的嗎?”

117 八、我所知道的這個故事的成語是 (掩袖工讒  )
  魏王遺楚王美人,楚王說之。夫人鄭袖知王之說新人也,甚愛新人。衣服玩好,擇其所喜而為之;宮室臥具,擇其所善而為之。愛之甚於王。王曰:「婦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鄭袖知寡人之說新人也,其愛之甚於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親,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鄭袖知王以己為不妒也,因謂新人曰:「王愛子美矣。雖然,惡子之鼻。子為見王,則必掩子鼻。」新人見王,因掩其鼻。王謂鄭袖曰:「夫新人見寡人,則掩其鼻,何也?」鄭袖曰:「妾知也。」王曰:「雖惡必言之。」鄭袖曰:「其似惡聞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無使逆命。(楚策一)

118 魏王給楚懷王送來了魏國美人,楚懷王很寵愛她。鄭袖對魏美人特別厚愛,“愛之甚于王”,楚懷王很感動。鄭袖知道楚懷王再不以爲自己會妒忌她,就對魏美人說:君王喜歡你的美麗,但卻討厭你的鼻子。你遇見君王時,可一定要把鼻子捂起來。魏美人果然這樣做了。楚懷王問鄭袖,爲什麽魏美人一見到我就捂鼻子?鄭袖說,她似乎是說君王患有臭疾,臭味難聞吧。楚懷王惱怒,就下令把魏美人的鼻子割掉了。

119 小試身手 (   南轅北轍   ) 1.從太行山去楚國,本應駕車向南,但車夫卻向北行,結果離楚國越來越遠。典出戰國策 魏策四。比喻行動和目的彼此背道而馳。 (   畫蛇添足   ) 2.戰國時有楚人以比賽畫蛇決定誰可以喝酒,有人畫好後又添畫四隻腳,此時第二個人也已畫成,第一個人則因為多畫了根本不存在的蛇足,反而失去本已贏得的酒。典出戰國策 齊策二。後比喻多此一舉而於事無補。 (   鷸蚌相爭   ) 3.以一隻鷸及蚌的故事,比喻雙方爭持不下,而使第三者獲利。典出戰國策 齊策四。

120 (   扁鵲投石   ) 4.扁鵲為秦王治病,左右強加干涉,扁鵲怒而投其針石。典出戰國策 秦策。比喻做事要有行家理手,才能按科學辦事。 (   管莊刺虎   ) 5.兩虎相鬥,管莊欲刺之,管與止之,以為待一虎死、一虎傷,然後刺之, 則一舉而得兼二虎。典出戰國策 秦策。比喻做事要把握時間,才能事半功倍,一舉二得。 (   斷脰決腹   ) 6.脰,脖子。決,破。指砍頭剖腹,慘烈而死。典出戰國策 楚策一。故斷脰決腹,壹瞑而萬世不視,不知所益,以憂社稷者。

121 (   免冠徒跣   ) 7.秦王云: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秦王狀布衣者之怒之醜。典出戰國策 秦策。 (   白虹貫日   ) 8.白虹,日暈。指一種罕見的天象。古人以為在天下有異動時出現,為君王遇害的兆象。典出戰國策 魏策四。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覬鯫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 (   切齒拊心   ) 9.怨恨至牙齒切磨,拍擊胸膛。形容痛恨到了極點。典出戰國策 燕策三。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

122 (   變徵之聲   ) 10.高而悲壯的聲音。典出戰國策 燕策三。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 (   死不旋踵   ) 11.1比喻意志堅定,不畏艱難。典出戰國策 中山策。秦中士卒以軍中為家,將帥為父母,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2比喻極短時間內即死去。典出宋 呂祖謙 管仲言宴安。酖入人之口,裂肝腐腸,死不旋踵。

123 雞鳴狗盜 戰國時秦昭王囚孟嘗君,打算加以殺害。孟嘗君的門客,一個裝狗入秦宮偷狐白裘;另一個學雞叫使函谷關關門早開,孟嘗君因此而脫難。典出史記˙卷七十五˙孟嘗君傳。後以比喻有某種卑下技能的人,或指卑微的技能。

124 呂不韋 戰國時秦人。本為商賈,因有功於秦莊襄王,而為秦相,後封文信侯。曾以有孕之姬獻給莊襄王,生子政,即秦始皇。始皇時尊為仲父,後與太后私通,畏罪自殺。居相位時,曾使門客著呂氏春秋一書。


Download ppt "第八課 馮諼客孟嘗君 謀職達人 來也."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