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 四 章 清 热 剂
2
概 述 一、定义 以清热药为主要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
3
里热证 二、适应证、分类 1.病因: 2.病性:病邪性质:温→热→火→毒 3.病位: 卫
(1) 邪热入里或寒邪入里化热 (2) 阴虚阳亢(热) 2.病性:病邪性质:温→热→火→毒 3.病位: 卫 气 营 血 心(包)、肝肾-----三阴经 肺 太阳 表证 脾胃、肠 阳明 里证
4
4.分类 热入气分------清气分热 病位----卫气营血 热入营血------清营凉血
脏腑 脏腑热盛------清脏腑热 病性 火毒炽盛------清热解毒 阴虚阳亢(热)------清虚热
5
三、立法依据 清法 “热者寒之” “温者清之” “治热从寒”
6
四 、注意事项 1.明辩病位 2.明辩真假 3.明辩虚实 4.病重邪盛 注意反佐
4.病重邪盛 注意反佐 (“甚者从之”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方法:① 寒药热服 ② 加入少量热药(如姜汁) 5.顾护脾胃 (泻火莫伤胃)
7
第 一 节 清气分热
8
白 虎 汤 《伤寒论》
9
主治 阳明气分热盛证 循经上扰:壮热面赤 热迫津泄:大汗出 热灼津伤:口大渴 经脉热盛:脉洪大有力 伤 寒 阳明 气分 (化热) 里热 炽盛
10
配伍 ①益胃生津 ② 防寒伤中 清气分热 石 膏 知 母 粳 米 甘 草 调和 诸药 清热生津 益胃生津 清热生津
11
应用 应用要点 用方指征 本方为治疗阳明气分热盛证的要剂,现代用于: “四大症”,辩证为热盛津伤。 1、感染性疾病:流脑、流感高热、肺炎高热
2、非感染性疾病:甲亢;糖尿病 “四大症”,辩证为热盛津伤。 用方指征
12
随证加减 1 气津两伤: 加人参(白虎加人参汤) 2 卫气同病,经络痹阻: 加桂枝(白虎加桂枝汤) 3 兼有湿邪:加苍术(白虎加苍术汤)
1 气津两伤: 加人参(白虎加人参汤) 2 卫气同病,经络痹阻: 加桂枝(白虎加桂枝汤) 3 兼有湿邪:加苍术(白虎加苍术汤) 4 余热未清,气津两伤,兼胃气失和 白虎汤去知母,加竹叶、半夏、麦门冬、人参(竹叶石膏汤)
13
使用注意 ⑴ 石膏的量宜大 ⑵ 石膏宜捣成散 ⑶ 粳米宜用山药替代 ⑷ 白虎四忌
14
第 二 节 清营凉血
15
清 营 汤 《温病条辨》
16
主治 热入营分证 热扰心营:神烦少寐,时有谵语 热伤营阴:身热夜甚,舌绛而干,脉细 热动营血:斑疹隐隐 热蒸阴液:口不渴 卫 气 营
卫 气 营 初传营分-----卫气分热盛---热灼胃津:身热口渴
17
配伍 活血防:热与血结 凉药留瘀 透热转气 清热解毒 清营热,养营阴 银花 连翘 生地 竹叶 犀 轻清宣透 丹 玄参 角 参 麦冬 养阴清热
清营解毒 黄连 清热凉血 清热解毒 清心除烦
18
配伍特点 1 咸寒为主,佐以甘苦 2 轻清宣透,透热转气 3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19
本方为治疗热入营分的代表方,也是清营透热的常用方。现代用于乙脑、败血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各种皮肤病属热入营分者。
应用 应用要点 本方为治疗热入营分的代表方,也是清营透热的常用方。现代用于乙脑、败血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各种皮肤病属热入营分者。 身热夜甚,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舌绛而苔白滑者,禁用/湿郁之象),脉细数。 用方指征
20
随证加减 ⑴ 气分偏盛(口渴):重用银花、连翘、黄连 或加石膏、知母、大青叶、板蓝根。 ⑵ 营分热盛(口不渴):重用犀角、生地、玄参
⑴ 气分偏盛(口渴):重用银花、连翘、黄连 或加石膏、知母、大青叶、板蓝根。 ⑵ 营分热盛(口不渴):重用犀角、生地、玄参 ⑶ 皮肤病: 去犀角,加桃仁、荆芥、防风、白藓皮、丹皮
21
验案举例 王某,男,12岁。3日前晨起发觉鼻梁部有1粟米样脓头,局部灼热疼痛,掐破后挤压少许酱紫色脓血水。2日后肿势扩散,伴高热头痛。诊见:周围肿势弥漫,身热烦躁,神昏谵语,皮肤上散见出血点。舌绛苔黄,脉数。体温40.5℃,白细胞18.7×109/L,中性0.89。
22
此外感邪热疫毒,发为鼻疔,因挤压而致邪毒扩散,气营两燔,为疔毒走黄之重症。急以清气凉营解毒,参以清心开窍。 用清营汤合白虎汤加减。
此外感邪热疫毒,发为鼻疔,因挤压而致邪毒扩散,气营两燔,为疔毒走黄之重症。急以清气凉营解毒,参以清心开窍。 用清营汤合白虎汤加减。 处方 玄参15g 石膏40g 生地20g 水牛角30g 麦冬10g 竹叶10g 连翘20g 金银花30g 黄连5g 丹皮12g 紫花地丁30g 野菊花20g 生甘草5g。 1剂,水煎服
23
二诊 翌日,热势减,体温39℃,神清。再予 原方加减续服5剂。 三诊 体温降至正常,漫肿显著减退,后以拔毒生肌散疮口换药1周,病告痊愈。
24
犀角地黄汤 《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
25
主治 热入血分证 热入 血分 热扰心营:神昏谵语 热伤血络: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 离经之血 蓄血留瘀:发狂嗽水而不欲咽 热与血结
色紫黒,舌绛起刺 热入 血分 离经之血 蓄血留瘀:发狂嗽水而不欲咽 热与血结
26
配伍 凉血 清热凉血 犀 角 生 地 赤芍 丹皮 养阴凉血 凉血散瘀 清热凉血 阴复火熄
27
配伍特点 体现“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温热经纬》)。 ① 凉血(清热)血自宁 ② 滋阴火自熄 ③ 散血防留瘀
28
本方原书治疗热伤血络证和蓄血留瘀证,后世用于治疗热入血分证的代表方。现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出血症(热性、气虚)。
应用 应用要点 本方原书治疗热伤血络证和蓄血留瘀证,后世用于治疗热入血分证的代表方。现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出血症(热性、气虚)。 出血,斑色紫黑,身热谵语,舌绛起刺, 脉数。 用方指征
29
随证加减 ⑴ 热性:一般加白茅根、侧柏叶 ⑵ 气虚:黄芪、人参(量大) 衄血:牛膝、赭石 发斑:紫草、茜草 吐血:花蕊石 便血:槐花、地榆
发斑:紫草、茜草 吐血:花蕊石 便血:槐花、地榆 尿血:小蓟 ⑵ 气虚:黄芪、人参(量大)
30
第 三 节 清热解毒
31
普济消毒饮 《东垣试效方》
32
主治 大头瘟(大头天行) 上攻头面:头面红肿焮痛 壅于上焦:咽喉不利,舌燥口渴痛 风热表证:恶寒发热,舌红苔黄,脉浮数 外 感 风 热 疫
毒 上攻头面:头面红肿焮痛 壅于上焦:咽喉不利,舌燥口渴痛 风热表证:恶寒发热,舌红苔黄,脉浮数
33
配伍 疏散风热,发越郁火 清散疫毒 陈皮 理气通滞 牛子 连翘 薄荷 僵蚕 黄芩 黄连 升麻 柴胡 引药 上达 马勃 板蓝 玄参 桔/草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解毒利咽 苦降辛散,相反相成
34
吴瑭:“去柴胡、升麻者,以升腾飞越太过之病,不当再用升也。……
35
吴瑭:“……去黄芩、黄连者,芩、连里药也,病初起未至中焦,不得先用里药,故犯中焦也。”
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黄芩黄连方 叶霖:“此方有升、柴之升散,亦有芩、连之苦降,开合得宜,不得讥东垣之误也。去升麻、黄连尚可,去黄芩、柴胡则不可。只知泥执三焦,不知有阴阳十二经脉;只知外感之温邪,不知有伏气之温病温毒,乃内伏疫邪,借少阳为出路,舍柴胡何以驱转伏邪?……温热、瘟疫不分,误人非浅!”(《增补评注温病条辨》)
36
配伍特点 ① 内清外疏,以清为主 ② 苦降辛散,相反相成
37
本方为治疗大头瘟的有效方剂。现代主要用于治疗腮腺炎、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口腔急性感染(冠周炎、牙龈脓肿)等属风热疫毒发病者。
应用 应用要点 本方为治疗大头瘟的有效方剂。现代主要用于治疗腮腺炎、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口腔急性感染(冠周炎、牙龈脓肿)等属风热疫毒发病者。 头面肿盛,恶寒发热,舌红苔黄,脉 浮数有力。 用方指征
38
随证加减 ⑴ 局部肿硬:加赤芍、夏枯草、贝母、丝瓜络 ⑵ 表证明显者:去芩、连,加荆、防、蝉衣 ⑶ 表证已解里热炽盛:去薄荷、柴胡,
加银花、青黛 ⑷ 睾丸肿痛者:川楝子、龙胆草
39
验案举例 颜面丹毒(抱头火丹)案 杨某,女,24岁。农民。主诉上午初感面部绷紧,瘙痒,继之浮肿,面部灼热胀痛,口唇、鼻、眼睑部红肿明显。无汗,微恶风寒,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
40
处方: 二诊:服药后颜面红肿基本消失,仅面部发胀,继用上方加赤芍、丹皮各6g(为什么?),3剂痊愈。
黄连10g 黄芩10g 玄参10g 板蓝根10g 连翘10g 菊花10g 僵蚕10g 薄荷6g 陈皮6g 防风6g 荆芥6g 升麻3g 柴胡3g 甘草3g。(无牛蒡子、马勃,?) 3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药后颜面红肿基本消失,仅面部发胀,继用上方加赤芍、丹皮各6g(为什么?),3剂痊愈。
41
仙方活命饮 《校注妇人良方》
42
主治 疮疡肿毒初起,属阳证者 热 毒 内 壅 炼液成痰 营卫郁遏:身热凛寒 搏结皮肉:红、肿、焮、痛 热灼肉腐:酿化成脓 痰瘀 热毒
气滞血瘀
43
配伍 清热解毒 白芷 防风 当归 赤芍 乳香 没药 橘皮 甘 草 银 花 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调和 诸药 山甲 皂角 清热解毒 清热 贝母
透散热毒 消肿排脓 当归 赤芍 乳香 没药 橘皮 甘 草 银 花 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调和 诸药 山甲 皂角 通行经络 溃坚排脓 清热解毒 清热 贝母 花粉 清热化痰 消肿散结
44
应用 应用要点 本方为治疗阳证疮疡的代表方,古人称“疮疡之 圣药,外科之首方”。现主要用于:
⑴ 外痈(体表疮疡):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各种化脓性感染。 ⑵ 内痈(脏腑疮疡):糜烂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扁桃体炎)。
45
⑶ 肛瘘术后并发疼痛、伤口愈合缓慢(减轻疼痛、促进伤口愈合)
疮疡初起,红肿热痛,脉数有力。 用方指征
46
随证加减 ⑴ 一般加减:加连翘、紫花地丁、野菊花 ⑵ 红肿明显:减防风、白芷、陈皮 ⑶ 根据部位,加引经药: 胸部:瓜蒌皮 胁部:柴胡
颈项:桔梗 头面:川芎 胸部:瓜蒌皮 胁部:柴胡 腰背:秦艽
47
第 四 节 清脏腑热
48
导赤散 《小儿药证直诀》
49
主治 心经热盛证 口舌生疮 上炎 心胸烦热 口渴饮冷 舌红脉数 心火 下移小肠 小便赤涩热痛
50
思考 本方主治既然为“心经热盛”,为何用药不用“苦寒直折”之法
51
龙胆泻肝汤 《医方集解》
52
主治 1 肝胆实火上炎证 2 肝胆湿热下注证 循经发病 肝经所过:前阴、属肝、络胆、胸胁、目、颠顶 胆经所过:目、耳、属胆、络肝、前阴、胸胁
肝经所过:前阴、属肝、络胆、胸胁、目、颠顶 胆经所过:目、耳、属胆、络肝、前阴、胸胁 肝胆实火上炎:颠顶痛头痛目赤,口苦,耳聋,耳肿等 肝胆湿热下注:阴肿,阴痒,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
53
配伍 泻火除湿 车前 木通 泽泻 渗湿泄热 龙 胆 草 黄芩 栀子 清热燥湿 甘 草 清热燥湿 调和 诸药 生地 当归 养阴补血
防肝火、苦燥、淡渗药伤阴血 柴胡 疏肝散热 引药入肝胆
54
配伍特点 1 清泻与渗利并用 2 泻中有补,祛邪不伤正,养阴不敛邪 3 清中有疏,兼顾肝的生理特点
55
本方为治疗肝胆实火上炎及肝胆湿热下注证的代表方。现代用于治疗肝胆经所过上、下部位发病属肝胆实热证的。
应用 应用要点 本方为治疗肝胆实火上炎及肝胆湿热下注证的代表方。现代用于治疗肝胆经所过上、下部位发病属肝胆实热证的。 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用方指征
56
随证加减 上部: 1、头痛、三叉神经痛:去车前、生地,加白芍 2、目赤肿痛(青光眼、角膜炎、结膜炎) 菊花、钩藤、全蝎、蜈蚣
去泽泻、黄芩,加桑叶、菊花、蝉蜕、决明子 3、耳鸣耳聋(实证,肝胆湿热闭阻清窍):菖蒲 耳肿化脓(中耳炎):薏仁、银花、连翘
57
下部: 赤带:赤芍、丹皮 黄带:薏仁、苍术、黄柏 ① 阴痒阴肿(外阴炎):地肤子、白藓皮、紫草、 ② 阴挺(子宫脱垂):升麻、柴胡
赤芍(外洗方:蛇床子15、苦参10、豨草30、白藓皮60) ② 阴挺(子宫脱垂):升麻、柴胡 ③ 带下病(阴道炎,有异味,臭秽难闻) 赤带:赤芍、丹皮 黄带:薏仁、苍术、黄柏
58
清胃散《脾胃论》 玉女煎《景岳全书》
59
主治 胃有积热,循经上攻证 胃火上攻: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 灼伤血络:牙宣出血 热蒸肉腐:牙龈红肿溃烂,口气热臭 火热为病:齿喜冷而恶热
胃有积热,循经上攻证 胃火上攻: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 唇舌颊腮肿痛 灼伤血络:牙宣出血 胃有积热 循经上攻 热蒸肉腐:牙龈红肿溃烂,口气热臭 火热为病:齿喜冷而恶热 热邪伤津:口干舌燥
60
主治 养血防胃热伤阴血 清散胃火 升麻 黄 连 清散胃火 当 归 清泻胃火 养血活血 生地 丹皮 养阴清热凉血止血 气血两清 活血防热与血结
61
配伍特点 1 气血两清 2 升降并用 3 泻中有补
62
清胃散 玉女煎 胃火上攻(实) 胃热阴虚(虚实错杂) 牙痛、头痛、口干舌燥,舌红苔黄 病程较短,龈肿脉实 反复发作,齿松脉虚
63
清胃散 黄连、升麻 生地、丹皮、当归 凉血和血 清疏胃火 胃火上攻(实)
64
玉女煎 石膏、知母 熟地、麦冬 牛膝 导热下行 补肾 胃热 阴虚 (虚实错杂)
65
白头翁汤 《伤寒论》
66
热性痢疾的病因病机 湿热/疫毒 互 相 搏 结 壅滞肠中 气分:白痢(粘液样) 赤白相兼 气血积滞 血分:赤痢(脓血样)
67
主治 热(疫)毒痢疾 病因:热毒 病位:侧重于血分 病势:重、急
68
配伍 清热解毒 白 头 翁 黄连 黄柏 秦 皮 清热解毒厚肠止痢 清热凉血收涩止痢 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凉血止痢
69
配伍特点 1 气血两清(苦寒直折,清热解毒) 2 标本兼顾(清---本;标---止痢)
70
应用 应用要点 用方指征 本方为治疗热(疫)毒痢疾的有效名方。现代用于治疗以下属热(疫)毒的 :
① 痢疾(急性菌痢、中毒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② 各种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伪膜性肠炎) 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多白少,舌 红苔黄,脉弦数。 用方指征
71
随证加减 (3)肠炎:以本方煎汤,加灭滴灵粉,保留灌肠。 (1)急性菌痢:合用芍药汤,或加入马齿苋、地榆
(2)中毒性痢疾:合犀角地黄汤,加钩藤、石决明 (3)肠炎:以本方煎汤,加灭滴灵粉,保留灌肠。
72
芍药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73
主治 湿 热 痢 疾 病因:湿 热 病位:侧重于气分
74
配伍 缓急止痛 除湿热 白芍 养血活血 当归 缓急止痛 黄连 大 黄芩 黄 泻热导滞 清热燥湿 甘 调和 草 木香 诸药 行气导滞 槟榔
除湿热 白芍 当归 养血活血 缓急止痛 黄连 黄芩 大 黄 泻热导滞 甘 草 清热燥湿 调和 诸药 木香 槟榔 行气导滞 防苦寒伤阳,冰伏湿热 肉桂 温阳活血
75
配伍特点 1.清热燥湿为本,兼气血并治 (“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2.通因通用,以通祛邪(湿热积滞)。
3.寒热并用(使寒而不遏,苦寒不伤阳,辛热不 伤阴 )
76
本方为治疗湿热痢疾的代表良方。现代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过敏性肠炎、急性肠炎等属湿热者。
应用 应用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痢疾的代表良方。现代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过敏性肠炎、急性肠炎等属湿热者。 用方指征 腹痛,里急后重,痢下白多赤少,泻下不畅,苔腻微黄
77
随证加减 (1).舌红少津:去肉桂,加乌梅 (2).兼食积:去甘草,加山楂、莱菔子 (3).兼表证(恶寒发热):合荆防败毒散
78
治痢法之沿革? 1 宋以前沿用白头翁汤 2 金·刘河间提出“泻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据此而创芍药汤。
79
第 五 节 清虚热
80
青蒿鳖甲汤 《温病条辨》
81
主治 温病后期,阴虚邪伏证 热伏阴分:夜热早凉 阴伤不能作汗:热退无汗 阴虚有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温病后期 阴虚邪伏
82
配伍 滋阴 鳖甲 滋阴,入络搜邪 生地 知母 丹 皮 滋阴清热 辛寒透热 青蒿 透热,引邪外出 透热
83
本方为治疗阴虚内热的常用方,也是养阴透热的代表方。现代用于治疗原因不明发热、慢性肾盂肾炎及肾结核发热、小儿夏季热等属低热不退者。
应用 应用要点 本方为治疗阴虚内热的常用方,也是养阴透热的代表方。现代用于治疗原因不明发热、慢性肾盂肾炎及肾结核发热、小儿夏季热等属低热不退者。 用方指征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苔红苔少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