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章 记忆实验.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章 记忆实验."—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章 记忆实验

2 本章考点 1. 感觉记忆的实验 2. 短时记忆的实验 3. 长时记忆的实验 4. 工作记忆的实验 5. 内隐记忆的实验

3 目录 一、记忆研究概述 二、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 三、记忆的早期研究 四、信息加工观点的记忆 五、内隐记忆研究

4 一、记忆研究概述 (一)记忆研究的历程 近100多年来,记忆研究一直是心理学 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当代著名的记忆 心理学家E. Tulving(1995)把科学的 记忆研究划分为3个阶段: 1885——1960:开始于艾宾浩斯(H. Ebbinghaus)的研究;词语学习 (verbal learning);用联想解释记忆; 记忆和遗忘特点 1960——1980:认知心理学兴起;记 忆的计算机模拟十分流行;将记忆区分 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种 形式和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1980——至今:记忆研究的认知神经科 学阶段;进一步划分和归类;内隐记忆 凸现并成为热点

5 Independent Variables:
(二)记忆研究中的各种变量 Independent Variables: Many types of variables are manipulated in experiments on human memory.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variables historically has been the nature of the material presented for memory. It can be letters, digits, nonsense syllables, words, phrases, sentences, paragraphs, or long passages of pros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of these types of material can also be varied; The retention interval between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and test; Modality of presentation; Study strategy; The nature of the memory test given to people.

6 Dependent Variables: Remembering may be measured in numerous ways; these often involve recall or recognition. In recall tests, reproduction of material is required. Whereas in recognition tests, material is presented to people and they are required to judge whether or not they have seen it previously. Three popular recall tests are serial recall, free recall, and paired-associate recall. Recognition tests are generally of two types. Yes/No recognition tests; Forced-choice recognition tests Forced-choice tests are preferred to yes/no tests because correcting for guessing is less of a problem.

7 In each case, the dependent measure in tests of recall and recognition is the number or proportion of items correctly recalled or recognized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or the number of errors, which amounts to the same thing. Sometimes a derivative measure is used, such as d' from the theory of signal detection. Recently, investigators concerned with recognition have used reaction time as a dependent measure. Recently, the study of implicit memory tests has intrigued cognitive psychologists. Although these tests do not require people to consciously remember the material they have studied, performance on these tasks is influenced or “primed” by previous exposure to the material.

8 Control Variables: Memory experiments are typically quite well controlled. Important variables that are usually held constant across conditions are the amount of material presented and the rate of presentation, though these can be interesting variables in their own right. The modality of presentation is another factor that must not vary, unless it is a variable of major interest. If some characteristic of the material is being varied, then it is necessary to hold constant other factors.

9 (三)记忆实验中的使用的材料 主要有三类: 无意义言语材料:无意义音节 有意义言语材料: 其他材料:图片 来自于其他感官道的
材料对每个被试者来说,在熟悉程度上应是相等的; 材料在数量上或意义上可以分为相等的单位; 材料应为被试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学会和掌握的。 主要有三类: 无意义言语材料:无意义音节 有意义言语材料: 其他材料:图片 来自于其他感官道的

10 二、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 (一)回忆法(recall method) (二)再认法(recognition method)
系列回忆法(serial recall method):系列位置效应 对偶回忆法(paired recall method) 自由回忆法(free recall method) 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1884) 自由回忆法能体现系列材料效应 自由回忆的顺序表现出一定的结构 自由回忆并没有耗尽全部有关记忆 (二)再认法(recognition method)

11 (三)再学法(relearning method) (四)重建法(reconstruction method)
(五)部分报告法(partial-report procedure) 斯珀灵(Sperling,1960)将研究的触角伸进瞬时记忆领域,开创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局面。 测量出来的感觉记忆的广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 的差别呢?这个差别主要是实验方法造成的。 有实验证明,若把回忆与呈现终止之间的间隔 延长,回忆的成绩就会明显下降。若把声音信 号在刺激终止后延迟0.15 秒出现,回忆成绩就 降为立即回忆的60%,若延迟0.3 秒,则降为55%,延迟1秒,就降到接近传统说法的数量,约为12 个字母中的4 到5 个了。在这1秒钟内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回忆受到如此重大的影响呢?斯珀灵认为,人的记忆系统中有一个视觉记忆系统。感觉信息以映象的形式保存在其中,但消退得很快,在1 秒钟内几乎会完全消退。 呈现的字数 12 10 8 6 4 2 部分报告 全部报告

12 (六)记忆广度法(memory span method)
(七)分散注意法(distractor method)

13 三、记忆的早期研究 艾宾浩斯(1850~1909)与巴特利特(F. C. Bartlett,1886~1979)是记忆研究的两位先驱,虽然他们研究记忆的途径是对立的,但两人都对后来的记忆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85年,Ebbinghaus: On Memory: A Contribution to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32年,Bartlett: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56年,Miller: Magical Number Seven.

14 (一)艾宾浩斯的研究 Ebbinghaus受到Fechner的《心理物理学纲要》的启发,企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英国经验主义者所描述的联想过程。他在人为的实验室条件下产生联想,并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对记忆进行客观的测量。为了使记忆研究数量化,他创制了两个工具:无意义音节,节省法。

15 Ebbinghaus的想法是:组成思想的一系列有联系的观念,可以通过识记一串完全新的联系在实验室中模拟。
他的论据是:如果一个人连续地受到A、B、C、D…等一系列刺激,且每一刺激在头脑中都产生和它相应的a、b、c、d…;根据接近率,连续发生的观念会联系起来。因此,如果按顺序受到A、B、C、D…的刺激,则a、b、c、d…的观念的联系就会形成。这样,任何时候A出现时,在人的头脑中也就会产生从a到d…整个一系列的观念。

16 无意义音节(nonsense syllables)
Ebbinghaus typically used meaningless syllables that contained a vowel sandwiched between two consonants (therefore called CVC syllables), such as ZOK, VAP, and so on. By using these syllables, he hoped to minimize the influence of linguistic associations that would have been present had he used words, sentences, or passages of poetry as materials to be remembered. 无意义音节作为识记的单位大致是相同的,这样便于控制学习材料的数量,并可使学习少受个人有关经验的影响。

17

18 节省法(savings method) Ebbinghaus把原来学习时重复的遍数当作印象深度的指标,把达到原来的熟练程度所需要再学的遍数当作印象消失程度的指标,并通过再学所用的遍数和最初学习所用的遍数的比较,来计算节省遍数的百分数。 例如,初次学会一张音节表(16个或10个音节等等)需要读30遍,一星期以后只学15遍就学会了,那么,你节省了15遍,也就是50%,50%就是你的记忆保持量。 计算公式: 节省法是测量记忆的十分灵敏的方法。

19 1. 遗忘曲线(the forgetting curve)
Ebbinghaus一共制作了2300个无意义音节。他从所有这些无意义音节中随机地选出一定数量的项目并排成固定的顺序来组成实验材料。 在所有的实验中,Ebbinghaus自己做被试。在识记一个无意义字表时,他是按照一个较快的、有规则的节拍器的节律(2/5s)朗读那些音节的。把时间和遍数都当作字表难度的指标。 此外,他还控制了其它实验条件,如环境中的干扰因素,每天做实验的时间等。他还记下自己的健康状况和当时的心理状态以备分析实验结果时用。 根据数学和统计学知识,他知道几次观察的平均数比单独一次的测量更为稳定。因此对每一实验条件,他都是做几次实验然后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20 The forgetting curve. Ebbinghaus measure the savings in relearning a list of nonsense syllables after various periods of time had elapsed since original learning. Notice that forgetting is rapid at first and then levels off.

21 对此项工作的评价 Ebbinghaus的工作也受到一些责难和非议:
一种批评是他制作的无意义音节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且各音节之间的难度也不一定相等。 另一种批评是关于他自己做被试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因为在这种情形下可能产生前摄和倒摄抑制;他自己知道了每一个实验的目的,这对实验结果会产生微妙的影响;以他自己一个人的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其他人身上去,等等。 这些批评并不是全无道理,但Ebbinghaus介绍了测量记忆的方法,较好地控制了实验条件,不仅对记忆过程进行了客观的研究,对印象深度和遗忘量也做到了数量化。 在高级心理过程只能作为思辨哲学研究的课题时,艾宾浩斯能做到这一点确实是难能可贵的。至于他工作中的缺点,如果和他的贡献比较起来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22 2. 关于联想的实验 艾宾浩斯在心理学理论上属于联想学派,他认为记忆就是形成联想。
他对于学习中联想的形成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他用精巧的实验设计研究了直接联想和间接(远隔)联想、顺序联想和反向联想。 艾宾浩斯认为,当学会从头到尾按照正确的次序背诵出一系列无意义音节时,在各项目间存在着多种联系。例如,abcde是紧挨着的向前联系,edcba是紧挨着的向后联系,而ac,ad,ae,bd,be,ce则是一些远隔联系。 按照接近联想的法则,他推断在非相邻的项目之间也会存在联系,不过项目在系列中分开愈远,联系愈弱罢了。他应用了一种巧妙的方式来验证他的推断。

23 艾宾浩斯头一天学习6个音节组(称为原来的音节组),而在第二天学习6个变化的音节组。头一天与第二天学习的无意义音节完全相同,但音节组中音节的次序不同。假设头一天学习的6个音节组中的一个音节组是这样排列的: 原来音节组:1,2,3,4,5,6,7,8,9,10,11,12,13,14,15,16; 那么第二天,这个原来的音节组变化成下列变式之一: 跳过一个:1,3,5,7,9,11,13,15,2,4,6,8,10,12,14,16; 跳过二个:1,4,7,10,13,16,2,5,8,11,14,3,6,9,12,15; 跳过三个:1,5,9,13,2,6,10,14,3,7,11,15,4,8,12,16; 倒转过来:16,15,14,13,12,11,10,9,8,7,6,5,4,3,2,1。

24 结论:在学习音节组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把每个项目和它后面的一个连结起来的直接的顺向联系,并且也形成了把不相邻的项目连结起来的远隔联系,而同时也形成了倒向联系;倒向的联系比顺向联系弱,而远隔的联系也比直接的联系弱。 艾宾浩斯在小结他研究记忆的方法时写道:在研究心理过程时应用所谓自然科学的方法,遇到两种根本性的困难: 心理活动的经常变化和反复无定使之不能布置稳定的实验情境; 心理过程无法测量或计量。

25 (二)巴特利特的研究 Bartlett (1886.10 —1969.9)
1914年起在剑桥实验心理学研究室任教,1922年任主任,1931年正式成为剑桥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1944年创建属于英国医学研究院的应用心理学研究所。1932年被推为皇家学会会员,1948年被授予 “勋爵”,是英国实验心理学家第一人。

26 巴特利特对艾宾浩斯的研究持批评态度。他批评艾宾浩斯为避免过去知识的影响而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和记忆的材料,使记忆陷入一种人为的状态,因而对日常生活的记忆缺乏现实意义。艾宾浩斯过于注意记忆的材料而忽视了被试的态度和他们过去的经验等影响记忆的其他因素。 他认为记忆不仅是形成联想,学习与记忆是一个活跃的过程(active processes),涉及意义的追求(effort after meaning),把识记材料纳入一定的图式(schemas)。 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Bartlett认为图式是指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主动组织过程,它不仅使个别成分一个接一个地作用起来,而且将他们组织成为 一个统一的整体。

27 在Bartlett的记忆过程中,图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记忆过程中,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改变事件的某些细节,使整个事件更符合已有的图式,意义更明确。
记忆的心理重建理论(reconstruction):Bartlett认为记忆是一种心理重建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他认为,对既往事件的记忆不只是简单的保存和再现,而是受文化态度和个人习惯渲染的心理重建。 他通过实验证明了人们对一个事件很少在其发生的当时被如实地知觉到,观察或知觉中的遗漏部分在记忆过程中进行重建时,被以往的经验所填补。

28 1. 关于故事的研究 Bartlett从“北美印第安民间故事”中选了一个叫做“鬼魂的战争”(The War of the Ghosts)的故事。

29 The War of the Ghosts One night two young men from Egulac went down to the river to hunt seals, and while they were there it became foggy and calm. Then they heard war-cries, and they thought:”Maybe this is a war-party”. They escaped to the shore, and hid behind a log. Now canoes came up, and they heard the noise of paddles, and saw one canoe coming up to them. There were five men in the canoe, and they said:”What do you think? We wish to take you along. We are going up the river to make war on the people”. One of the young men said:”I have no arrows”. “Arrows are in the canoe”, they said. “I will not go along. I might be killed. My relatives do not know where I have gone. But you”, he said, turning to the other,”may go with them.” So one of the young men went, but the other returned home. And the warriors went on up the river to a town on the other side of Kalama. The people came down to the water, and they began to fight, and many were killed. But presently the young man heard one of the warriors say:”Quick, let us go home: that Indian has been hit”. Now he thought:”Oh, they are ghosts”. He did not feel sick, but they said he had been shot. So the canoes went back to Egulac, and the young man went ashore to his house, and made a fire. And he told everybody and said:”Behold I killed, and many of those who attacked us were killed. They said I was hit, and I did not feel sick”. He told it all, and then he became quiet. When the sun rose he fell down. Something black came out of his mouth. His face became contorted. The people jumped up and cried. He was dead.

30 Bartlett实验中的被试是英国学生。实验时,首先让第一个被试以正常速度阅读这个故事两遍,15~30min以后,第一个被试回忆并把回忆的内容写下来;然后,第二个被试阅读第一个被试写下来的内容两遍,15~30min以后,第二个被试回忆并把回忆的内容写下来;以此类推。 Bartlett把这种研究方法叫做顺序再产生的方法(the method of serial reproduction)。 Bartlett把被试写下来的内容,与故事原文作精心的比较和分析。他发现写下来的内容与原文有很大差别。写下来的故事比原文更合乎逻辑,更加前后一致,并且总的来说也短得多。

31 2. 关于图画的实验 Bartlett用图画作材料,应用顺序再产生的方法进行的研究,同样证实了他的设想。

32 Bartlett总结了心理重建过程中的三种特点:
记忆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加简略概括,一些不太重要的细节趋于消失,而主要内容及显著特征被保持。 保持的内容变得更鲜明,一些细节被加以强调,更加突出、生动,更具特色。 识记的内容被已有的经验同化,某些细节被改变了,使整个内容更符合被试的知识背景和文化背景。

33 总结: 在Bartlett的实验中,实验材料的意义都不是非常明确,他所使用的图画很模糊,我们甚至不能给它一个确切的命名;而“魔鬼的战争”是一个美国印第安的故事,对它的一些文化背景被试并不熟悉,而且故事情节也比较离奇,所以在识记过程中,被试趋于对识记的内容进行图式基础上的心理重建,使之合理化,更符合被试的文化背景和个人习惯。正是因为这种意义模糊的实验材料的选择,使我们能比较清楚地观察到心理重建的结果。

34 对Bartlett的评价:贡献 Bartlett进行过很多方面的研究,但他是以识记的研究而著名的。
他所建立的图式理论,以及心理重建的理论都是很有影响的。其中的图式理论对今天的认知心理学家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他的心理学方法在英国也是很有影响的。他强调心理作用的社会性和整体性,坚持心理学应从实验室走向社会,这也是他研究工作的一个特点。

35 对Bartlett的评价:批评 其中之一来自Ballard在1913年进行的实验。
发现识记后立即回忆的成绩不如过两三天后回忆的成绩。记忆恢复的内容大部分是处于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识记复杂材料的过程中产生了抑制的积累作用,影响立即回忆的成绩,经充分休息后,抑制得到解除,因此回忆成绩有所回涨。 Ballard的结果反驳了Bartlett的观点,因为他认为再现时内容的缺失或错误是抑制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心理重建的结果。但Bartlett在他的著作中并没有提到Ballard的研究。

36 对Bartlett的评价:批评 由于Bartlett的实验控制非常少,指导语也很模糊,诱使被试进行虚构,而且很少使用数学统计的方法,这不仅限制了他的研究工作的影响力,而且使他的实验很难被成功地重复。 因为后来的研究者发现,当要求被试尽量好地复述他们看到的故事的时候,他们很少出错(除非是疏忽),而且当他们通过一个再认实验进行判断时,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可以说Bartlett选择了一种能够观察到图式效应及心理重建的实验条件进行研究,而忽略了图式及心理重建不会出现的另一些情况,使他的研究失于片面。

37 对Bartlett的评价:批评 Bartlett的图式理论也受到了批评。 进行人工智能研究的心理学家就认识到了它的局限性。
他们认为图式缺乏灵活性和敏锐的联系,不足以支持人的记忆与思维功能。 因此,无论是对人自身的理解还是对人工智能研究方面,图式理论都不是很有用。

38 Ebbinghaus和Bartlett实验的比较
他们都是经验主义的心理学家,都试图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而不是思辨的方法去揭示心理规律; 但是Ebbinghaus是新联想主义的心理学家,而Bartlett是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他们的研究是有很大区别的。

39 (三)教学实践中的识记问题 段慧芬和曹日昌等人从教学实践的问题入手分析出两种类型的识记过程:一类是累积式的(与艾宾浩斯的设想一致);另一类是纲要充实 式的(与巴待利持的设想一致)。 识记方法相识记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识记材料的性质。 识记文言文的被试应用逐句识记、几句合记、定量分段的占多数,他们的识记过程通常主要是累积式的;在识记白话文的被试中大多数采用意义分段和分段分层,在识记过程方面也是纲要充实式占优势。

40 四、信息加工过程的记忆研究 记忆是一个结构化的信息加工过程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编码(encoding)、存储(storage)、提取(retrieval)

41 (一)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 1.感觉记忆 2.短时记忆 (1)短时存储的容量(2)短时存储的声音编码 (3)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4)短时记忆中的遗忘 3.区分短时存储与长时存储的证据 4.对记忆多重存储模型的质疑 (二)记忆的加工层次 1.记忆的多重储存模型的合理性及其弱点 2.加工层次的途径 3.加工层次途径的贡献及问题 (三)记忆的提取过程:记忆的关键是提取 1、编码特异性原则(the encoding specificity principle) 2、编码/提取范式(the encoding/retrieval paradigm) 3、编码/提取范式实验 4、小结

42 (一)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 美国心理学之父W. James(1842~1910)1890年在他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记忆由两大部分组成,即初级记忆(primary memory)与次级记忆(secondary memory)。 虽然James是当时最杰出的心理学家,但他关于记忆的思想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影响实验心理学,因为他那个时代行为主义盛行,而行为主义是否定意识等主观观念的存在的。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的生产与使用已迅速增长,计算机的工作方式逐渐为公众了解。计算机是由存储器和运算器组成的。存储器用来存放信息,包括程序和数据;运算器是计算机的工作空间(workspace),新信息的输入,已存放信息的提取以及信息的各种运算、比较、判别、决定等过程都发生在运算器,因而,它是中枢加工部位。

43 心理学家很快就看到了计算机装置与James记忆构成设想之间的类似性——初级记忆类似于运算器,而次级记忆则可比喻为存储器。这样就导致了著名的记忆的计算机模拟模型: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the multistore model of memory)。 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强调记忆作为不同的结构而存在,所以多重存储模型又叫做形态模型(modal model)。它强调每一结构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如感觉存储、短时存储与长时存储作为3种不同的记忆结构(memory structure),在信息存储的时间长短、容量和遗忘快慢等方面是不同的。

44 1. 感觉记忆 Sperling的部分报告法 美国心理学家Sperling 在1960年关于视觉形象存储的研究是经典性的。
在感觉记忆中,心理学家研究得最多的是视觉形象的存储(iconic memory)与听觉回声的存储(echoic memory)。 Sperling的部分报告法 美国心理学家Sperling 在1960年关于视觉形象存储的研究是经典性的。 Sperling的部分报告法就证实了,视觉形象的存储可以在瞬间保持较多的信息。

45 2. 短时记忆 (1)短时存储的容量 短时记忆的容量可以通过测定记忆广度(memory span)来获得。
以数字材料为例,向被试朗读或视觉呈现一系列数字,呈现速度为每秒一个数字。呈现一次后,让被试立刻按原来呈现的顺序把数字写下来。被试所能正确写下来的最长系列叫做记忆广度。 使用的材料不同记忆广度也就会发生变化。如数字广度为7~10,单词广度是5~7,句子广度包含的单字可达20。那么,记忆广度的测量单位是什么呢? 短时记忆容量通常是以组块(chunk)作为测量单位的,组块是人们熟悉的一个单元。数字、英文字母、汉语单字、汉字词、句子等都可被用来作为组块。

46 (2)短时存储的声音编码 许多研究表明,短时存储使用声音编码(phonological coding)。
Conrad1964年给被试视觉呈现两种不同的字母串:声音上混淆的,如CTVG和另一种不混淆的,如XVSL。他发现回忆声音混淆的字母串时错误更多。如把B写成P,把C写成T,把F写成M,等等。 1966年Baddeley扩展了Conrad的发现,他呈现给被试一连串的5个单词,一类单词又类似的发音(如man, mad, cap,can,map);另一类单词发音差别较大(如pen, rig, day,bar,sup);第三类单词意义相近(如huge,big,broad, long,tall);第四类单词意义不同(如old,late,thin,wet, hot)。结果表明,发音类似的单词正确回忆率最低,而意义相近的单词正确回忆率远远高于发音类似的单词,这说明短时存储是以声音编码的。

47 在短时记忆中的编码是否必须是听觉的呢? 这要看具体情况。上面讨论的都是语文材料,如字母单词之类。这样的信息用听觉编码、用内部语言复习当然是适宜的。 但如果所要识记的是某一动作,或者是一张图画,用听觉编码就不大方便,而用视觉编码则是必须的了。

48 (3)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 关于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何提取的问题,S.Sternberg曾做过一系列的实验。他给被试用视觉或听觉呈现一系列数字或字母,然后被试按一个电钮,就有一个数字或字母出现。这个数字或字母叫做检验的项目。被试的任务就是确认在原来呈现的项目中有无这个检验的项目。被试的反应也是通过按电钮实现的。 在被试面前有两个电钮,一个与“有”相当,一个与“无”相当。要求被试反应得又快又准。因为错误率很低(一般小于5%),所以这个实验主要主义反应得快慢,也就是从检验项目出现到被试反应之间的潜伏期。 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检查信息是如何从短时记忆中提取的。

49

50 (4)短时记忆中的遗忘 造成遗忘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历史上经常争论的一个问题。 有一种假设认为遗忘是信息自然消退的结果。即信息的强度随时间的消逝而减弱,别无其它原因; 另一种假设认为遗忘是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被其它信息干扰造成的。即信息的强度由于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而减弱。

51 N.C.Waugh和D.A.Norman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企图使上述混淆在一起的两个变量分开。他们把这个实验方法叫做探查法。
实验的程序是呈现一系列数字,例如16个,让被试识记。最后一个数字叫做探查数字。这个数字在它前面的数字系列中只出现过一次。当最后一个数字呈现时都伴随一个纯音,表明它是探查数字。被试的任务就是要从前面呈现的一系列数字中找出一个探查数字,并把它后面的一个数字报告出来。 从应报告的数字后面的一个数字数起,直到把最后一个数字数完,这些数字叫做间隔的数字,也就是起干扰作用的数字。呈现这些间隔的数字所需要的时间叫做间隔的时间。 实验中自变量可以是间隔的数字的多少,也可以是间隔时间的长短。 因变量则是正确再现的百分数,这是根据多人多次实验计算出来的平均数。

52 根据自然消退说,正确再现的百分数应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根据干扰说,正确再现的百分数应随间隔数字的增加而降低。
为了把这两个自变量分开,又增加了改变数字呈现速度的措施。快速呈现为每秒4个数字,慢速呈现为每秒1个数字。这样就可以在不改变间隔数字的条件下,改变间隔的时间。

53 短时记忆中的遗忘

54 3.区分短时存储与长时存储的证据 大多数支持短时存储不同与长时存储的证据来自自由回忆任务(free recall task)的实验。
这种记忆测验先是呈现一系列的项目,大约2s一个项目。当最后一个项目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回忆项目,可以不按呈现顺序回忆。当把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正确回忆率为纵坐标做图,我们就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the serial position curve)。 系列位置曲线可以分为3个部分:近因效应(recenty effect,指系列最后几个项目回忆得最好);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指系列中开头几个项目回忆得较好);渐进线(asymptote,指曲线得中间部分回忆最差)。

55 不少研究者都提出,近因效应来自短时存储,而首因效应则来自长时存储。
为证明这个设想,我们需要在系列位置曲线中显示机能得双重分离(functional double dissociation):某些变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因效应与渐进线。

56 单词频率、呈现速度、系列长度以及心理状态都对首因效应与渐进线有显著作用,但不影响近因效应。
系列单词呈现完毕后的干扰活动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因效应和渐进线。

57 负近因效应(negative recency)
Craik(1970)首次发现此现象。Craik以每个单词2秒的速度向被试呈现包括15个双音节词的系列,呈现完毕,立即要求被试对该系列进行自由回忆,时间为1分钟。每个被试完成10个相同的作业。在所有10个系列回忆完成后,在被试事先不知道的情况下,给被试5分钟,要求其仍然以自由回忆的方法,回忆出呈现过的10个系列的所有单词。 10次自由回忆的结果表现出标准的系列位置效应。但是在最后对所以单词的总测验中,仍然保留首因效应,但是没有出现近因效应,实际上,近因部分单词的回忆率低于渐进线的回忆率,所以称为负近因效应。

58 负近因效应的解释: Craik认为,负近因效应的出现,是因为系列位置曲线近因部分的项目在短时记忆中保持时间较短,复述次数较少,没有转化到长时记忆中,而最后总测验时,这些项目又已经从短时记忆中消失,因此对近因部分项目回忆的正确率最差。 由于首因效应是长时记忆作用的结果,因此,不论是即时回忆还是最后的总测验,都表现出首因效应。

59 短时存储与长时存储的生物学基础 例如,遗忘症病人的短时存储功能正常,但长时存储似乎完全丧失,可以说是存在着两种存储的很好的生物学证据。

60 4.对记忆多重存储模型的质疑 连续分心实验范式中的近因效应 右图为三种条件下的系列位置效应:立即自由回忆、延迟回忆和连续分心实验条件。
连续分心实验条件(continuous distraction):每个项目之间有12秒的分心任务,系列最后一个项目呈现完毕进行20秒的分心任务。 结果:立即自由回忆产生了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延迟自由回忆消除了近因效应,而连续分心实验表现出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

61 非常短暂项目呈现过程中的系列位置效应 Neath等人(1996)从可区分性原则(distinctiveness)研究了大约1s或0.5s的时间内的系列位置效应。 可区分性原则通俗地称为电线杆理论。 实验:每个单词呈现50ms,掩蔽10ms,空白50ms,然后是下一个单词。最后一个单词呈现完毕立即让被试进行自由回忆,假定最后一个单词呈现完毕到开始回忆的时间为50ms。这样,全部呈现这5个单词共需550ms。

62 (二)记忆的加工层次 1972年前10多年间,人的记忆研究一直由信息的储存以及它在储存中间的传递这样的概念所统治。
Craik等人(1972)较系统地批评了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进而提出了研究记忆的新途径即加工层次的途径。 自加工层次的概念提出之后,一大批实验研究应运而生,其影响延续至今。

63 1.记忆的多重储存模型的合理性及其弱点

64 Craik等人对多重存储模型的批评 在方法论上存在缺陷 短时储存的有限容量是“箱子”模型的主要特征之一

65 2.加工层次的途径 Craik等人认为,记忆是同知觉加工的水平联系在一起的。
知觉涉及对刺激物作一系列水平的分析:初级阶段涉及物理或感觉特点,而后来的阶段则更多涉及把输入与头脑中已存储的经验的抽象进行匹配,即涉及模式识别和意义的抽取。 这些不同的加工阶段属于不同的“加工深度”。记忆痕迹则是知觉加工的副产品。 记忆可以被看成从感觉分析的易逝的产物到意义--联想操作的能长久保持的产物。 通常采用定向任务来形成不同层次的加工。

66 加工层次理论实验举例(朱滢,1982) 实验用材料为16个中英文单词,其中,中英文单词各半,代表有生命的东西与无生命的东西的单词各半。单词的颜色红蓝各半。这样,每个单词都具有颜色、语种和意义这三个由浅到深的层次。实验前只告诉被试要他们按要求对单词进行分类,并对他们的反应时进行测定。不告诉他们进行回忆和再认的测验。这是为了保证实验是在非随意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将被试分为三组。第一组称作颜色组。要求他们对出现的中、英文单词的颜色尽快作口头报告:红或蓝。第二组为语种组,要求被试对出现的中、英文单词的语种尽快作口头报告:中或英。第三组为意义组,要求他们对出现的中、英文单词是代表有生命的东西还是无生命的东西尽快作口头报告:活或死。实验结果如下表。 朱滢:在包含多种提取内容时加工层次对自由回忆和再认的影响。《心理学报》,1982年,第一期,99——103

67 3.加工层次途径的贡献及问题 在Craik等人提出加工层次的概念以前,记忆的研究者几乎没有注意到知觉和记忆的关系,也不知道编码、加工过程具有多种形式因而是灵活多变的。 多重存储模型只强调复述一种加工过程,有很大的局限性。 现在,所有的记忆理论都必须对性质不同、丰富多彩的加工过程作出说明。 另外,加工层次概念奠定了一个基础,使得研究者有理由推论编码障碍(encoding deficits)是记忆障碍的一种原因。 加工层次途径也有它的缺陷,即加工深度没有独立的指标来规定。这样,加工深度就是由实验结果来定义的,记得好的必定是加工层次深的;而加工层次概念认为,加工层次深的,必定记得好。这也就陷入了循环论证的圈子里了。Craik等人非常理解这一问题,曾尝试使用加工时间作为独立指标来测量加工层次,但实验研究表明,加工时间与各加工层次并没有对立关系。

68 (三)记忆的提取过程:记忆的关键是提取 Tulving(1991)就曾经明确指出 “记忆的关键是提取”。
过去对提取的研究太少,现在应该重视起来 记忆是记忆痕迹以及提取线索的综合物。 1、编码特异性原则(the encoding specificity principle) “什么样的信息得到存储取决于所知觉到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怎样被编码加工,而已存储的信息又决定了什么样的提取线索是有效的,可以通过它来提取已存储的信息”(Klalzky,1980) 储存的东西决定储存什么东西,而编码操作则决定提取线索的有效性。

69 根据编码特异性原则,如果线索能够提供材料编码期间的有关加工信息,那么这个线索就能够帮助提取。
能回忆不能再认现象 Watkins和Tulving: 联想词表:head-light Dark、light、night、shadow、pitch 再认 Head 线索回忆 在被试成功回忆的单词中有42%是他们几分钟前所不能再认的。 根据编码特异性原则,如果线索能够提供材料编码期间的有关加工信息,那么这个线索就能够帮助提取。 该实验证明了作业的难度实际上取决于编码和提取背景相匹配的程度。

70 2、编码/提取范式(the encoding/retrieval paradigm)

71 3、编码/提取范式实验 Thomson & Tulving(1970)实验:两种学习条件结合3种提取条件,共有6种实验条件,采用组间设计,共6组被试。在一种学习条件下,被试学习一系列单词,一次一个。在另一种学习条件下,同样的单词被呈现,但每一个单词旁边有一个微弱的线索词,不要求被试记住线索词,只注意它就够了。第一种提取条件下没有任何线索提供给被试,要求被试回忆所学单词。第二种提取条件下微弱的线索提供给被试,而在第三种提取条件下,强有力的线索提供给被试,但这种强有力的线索被试在实验中没有学习过。实验结果见下表。 黑的 黑的 火车

72 (1)当提取与学习匹配时,即使只有微弱的线索,也使回忆成绩达到0
(1)当提取与学习匹配时,即使只有微弱的线索,也使回忆成绩达到0.82,是6种实验条件中最好的;当提取与学习匹配时,即使没有任何线索,回忆成绩也局中等即0.49,好于不匹配的结果0.30、0.43和0.23。 (2)未学习过的强有力的线索的作用依赖学习条件而发生变化。当学习时无线索,回忆时提供强有力线索回忆达到0.68,当学习时有微弱线索但回忆时不使用,而使用强有力线索,回忆只有0.23。这说明提取线索的作用依赖于学习条件。 (3)在提取与学习匹配时微弱线索的作用大于提取与学习不匹配时强有力线索的作用(0.82>0.68)。 当“黑的”作为目标词孤立呈现而没有别的背景联系时,它得到的加工通常是它本来的意义即与“白”相对立或相联系的东西。因此,“白的”就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提取线索(0.68),但别的线索如“火车”却不能成为有效的提取线索(0.43);但是,当学习单词“黑的”处在一种与“火车”相联系的情形时,被试可能自然地加工两者为“黑色的火车”,在这种情况下,微弱的线索“火车”就成了很好的提取线索(0.82),而强有力的线索在同样情况下却完全失效了(0.23)。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提取线索只有在它能重新唤起最初的编码加工时才是有效的。

73 Hunt and Einstein 1981年的实验如下:他们要求被试学习36个单词,其中每6个单词来自一个概念,如动物;或者,被试学习36个无关联的单词,但其中每6个单词可以在某一属性上形成联系,如6样东西都是绿的。这样,学习材料就可被分为有关联的单词与无关联的单词两类。学习时,被试对两类材料或者进行项目间关系的加工,即要求被试对单词进行归类(sorting),或者进行喜爱程度评定(rating)。测验时,所有被试都进行自由回忆和再认测验。实验结果如下

74 4、小结 提取与加工一致,容易导致良好的回忆效果; 编码过程基本上就是对事件的知觉与理解,而提取过程则是 对编码过程的重演,但方向相反;
编码过程基本上就是对事件的知觉与理解,而提取过程则是 对编码过程的重演,但方向相反; 编码过程是控制的过程,而提取过程则有很多自动化的成分 Tulving等人在综合多项PET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情景记忆的大脑半球编码/提取的非对称模型(Hemispheric Encoding/Retrieval Asymmetry, the HERA Model)

75 五、内隐记忆研究 内隐记忆的含义 内隐记忆的研究领域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比较 内隐记忆的测量方法 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

76 (一)内隐记忆的含义 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 ):个体需要有意识或者主动的提取某些信息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采用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再认、全部和部分报告法等直接测验记忆的方法,其特点是这些测验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努力去提取信息。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个体没有意识到,但却在特定的任务上表现出来的记忆。采用知觉辨认、词干补笔和补笔等间接测验记忆的方法,其特点是这些测验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努力去提取信息,只要求被试专注于完成眼前的作业。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s): “先前完成某一任务对后来完成同样或者类似任务的促进作用”(朱滢) 内隐记忆主要通过启动效应表现出来

77 (二)内隐记忆的研究领域 1、重学中的节省 2、域下刺激的作用 不能有意识回忆和再认的项目,在重学时表现出了学习时间和学习次数的节省效果
实验举例:Nelson,Fehling1979的重学程序 2、域下刺激的作用 不为被试主观知觉到的刺激,能被知觉系统作出高水平的加工 实验举例:威尔逊和扎琼(Wilson& Zajone, 1980) 给被试者呈现几何图形,由于呈现时间仅1 毫秒,因此,被试无法有意识地知觉到这些图形。由强迫再认作指标的外显记忆仅在随机水平上,然而,当给被试者呈现两个图形——其一是呈现过的,另一是新出现的——并要求他们选择较喜欢的一个图形时,却表现出明显的内隐记忆,被试者明显地偏向喜欢已呈现过的那个图形。

78 4、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
3、启动效应 词汇判断 单词或图形确认 词汇补全 4、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 含义:由A.S.Reber1976提出,认为内隐学习是无意识的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过程。 内隐学习与内隐记忆的区别与联系: (1)研究者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前者偏重知识的无意识获得,后者偏重信息的无意识提取; (2)研究的范式不同:前者主要采用人工语法学习的方法,后者主要是启动效应的方法; (3)研究者所关心的信息本质不同:前者关心的是复杂的规则性知识的无意识利用问题,后者关心的是具体的信息的无意识提取问题

79 人工语法学习(artificial grammars learning)
由学习和测验两个阶段构成 这种研究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所用的学习材料必须足够新颖和有难度 一个典型的状态限定语法的结构图,从起始处沿箭头所示任何方向到达结束处的字符串都是合语法的。如vxvt,mtttv等,而mxtv,vxtm则不。 T V M T X R V M X R

80 5、遗忘症病人的内隐记忆 遗忘症条件反射的研究 1911,Claparede的报道 遗忘症技能学习研究
动作技能学习、知觉技能学习、认知技能学习 遗忘症重复启动效应 一般刺激重复启动效应:残词或词干补笔测验研究、测验指导语研究等 伪词刺激重复启动效应: 新异刺激重复启动效应: 不同通道内隐记忆研究 内隐学习研究 表明遗忘症患者内隐记忆的8种任务(Shimamura,1986) 任务 典型研究 残缺图画确认 Warrington和Weiskrantz1968 词汇补全 Warrington和Weiskrantz1970 词汇判断 Moscovitch1982 知觉辨认 Nelson、Cohen和Corkin1981 同音异形词拼写 Jacoby等1982 喜好程度判断 Johnson等1985 对高关联信息的自由联想 Gardner等1973 新联想词的单词补全 Graf和Schacter1985

81 (三)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比较 9种自变量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 自变量类型 加工的类型和水平 无 大 学习和测验阶段感觉通道的改变 小
对内隐记忆的影响 对外显记忆的影响 加工的类型和水平 学习和测验阶段感觉通道的改变 注意状态 学习材料的知觉特点(字形效应) 保持时间 刺激呈现时间的长短 干扰作用 记忆负荷量 系列位置效应 不明显 首因、近因效应

82 (四 )内隐记忆的测验方法和实验性分离范式
1、测验方法 (1)经典的测验方法 罗迪格等人(Roediger et al., 1993)归纳了13 种内隐记忆测验的类型,包括:残画辨认,词干补笔,残词补全,词汇决定,词的确认,知觉辨认,同音词拼写,相关信息的自由联想,新联系的完词,偏好判断,条件作用,习惯化,单词提取,人脸辨识等。归纳起来,主要可分为词干补笔和知觉辨认二大类。

83 词干补笔(word-stem completion)和残词补全(word-fragment completion)
学习: worker , ball , black … 补充:work__, fel_ b_ac_,_a_f_,… 知觉辨认(perceptual identification)和模糊字辩认(word fragment identification) 知觉辨认是被试首先学习一系列单词,然后要求他在速示条件下(30ms)辨认学过的单词以及一些未学过的单词。

84

85 (2)非语词信息的内隐测验 熟悉信息的内隐测验 学习阶段:给被试呈现熟悉的图片或线条画(它们是三维物体的二维图像)。
内隐测验阶段:要求被试识别知觉上已不完全的新、旧图片或画。

86 新异信息的内隐测验 材料为被试不熟悉的刺激 例1.点完成测验(point construction test) 结果:健忘症病人和正常人都有内隐启动,且有内隐与外显测验的分离。 例2.物体判断任务(object decisiontask) Schacter et al. ( 1989): 其中一半刺激是学习过的,另一半没有学习过的。 结果:有内隐启动

87

88 2、实验性分离范式 (1)实验性分离的含义及其类型 (2)遗忘症者、正常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朱p375-384)
人们把在同一自变量影响下两种测验产生相反结果的情形称为实验性分离(experimental dissociation)。 最早由Teuber于1955年提出并运用到神经心理学的实验中。 Tulving曾对实验性分离作过如下描述:“符合实验性分离逻辑的实验是这样的:控制单一的变量而比较在两种不同的测验任务中变量的效应…,如果变量影响被试在一种测验任务中的结果,但不影响另一种测验任务的结果,或者变量对两种测验任务的结果的影响有不同的方向,我们就说分离产生了”。 实验性分离包括四种类型的实验设计 单一分离、非交叉的双重分离、交叉的双重分离、双向关联 (2)遗忘症者、正常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朱p ) 在记忆的研究中,任务分离(task dissociation)是使用最早和最广泛的实验性分离的具体形式。

89 (五)对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 1、多重记忆系统理论(multiple memory systems theory)
认为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了记忆系统存在着不同的子系统。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现象分别代表了记忆的两种不同的子系统。Tulving等人提出启动效应(内隐记忆现象)代表一种新的记忆系统,即知觉表征系统PRS(perceptual representation system)。 用随机独立性法则( law of stochastic independ-ence)判定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启动效应)的独立性是多重记忆系统说的支持者们常用的方法:随机独立性的存在是支持知觉表征系统假设的。 若事件A与B 满足P(AB)=P(A)·P(B),则称A 和B 相互独立。该规定是在乘法原则的基础上建立的。如果定义P(A)和 P(B)为简单概率、P(A· B)为联合概率的话,则简单概率指内隐测验或外显测验的正确率(或击中概率),联合概率是两类测验同时正确的项目与总测验项目的比例(朱滢等,1993)。

90 (1)Tulving和Schacter(1982)的实验
被试首先学习96个低频单词,1小时后进行两个相继的测验:再认测验和残词补全测验,7天后重复这两个测验。实验结果的一部分见下表。 再认与残词补全的可能性 再认 残词补全 1 总计 0.512 0.271 0.783 0.136 0.081 0.217 0.648 0.352 0.512/0.648=0.790,表示在能残词补全的单词比例中能再认的比例,它与整个能再认的比例0.783几乎相等。说明该实验条件下再认这一事件与残词补全这一事件彼此随机独立或者说是无关的。

91 (2)朱滢等(1989)的实验(p ) 知觉辨认(速示器辨认)与再认是否相互随机独立?

92 (3)Tulving和Schacter(1990)的实验
这种独立性的发现有着特殊意义。以前的研究表明,外显记忆之间(回忆和再认)是互相关联的。同时,按照这一逻辑,可推出内隐记忆的各种测验之间应是随机相关的。 但1989年Witherspoon和Moscovitch的实验发现,即使在两种间接测验中(如残词补全与知觉辨认)也存在随机独立性。这就出现了矛盾。究其原因可能有三:(1)论证逻辑正确,知觉表征系统独立存在,并可继续划分。(2)论证逻辑不正确,不能从实验性分离现象推出机能上独立的记忆系统。(3)记忆的确由不同的系统组成,但并不是以此逻辑论证所得。 (3)Tulving和Schacter(1990)的实验 继续关于启动效应代表一种新的记忆系统的实验论证,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多重系统说的观点。 他让被试学习一系列字单,例如包括PYRAMID和MOSQUITO,然后针对这些单字连续进行两次补笔测验。结果如下图

93 图8—22代表着许多实验的结果,这些实验的第一次测验是内隐记忆测验,第二次测验或是外显记忆测验,或是同样的内隐记忆测验,但提供的线索不同。图上的每一个点代表一个实验或某实验中的一种实验条件。
可以看到,连续两次测验都表现出随机独立性。 Tulving认为这些实验结果虽未能反驳Witherspoon和Moscovitch的挑战,但仍然能够证明记忆是多重系统。表明内隐记忆的表征和外显记忆的表征是不同的,内隐记忆代表知觉表征系统,这种系统没有单字的固定痕迹,是无痕迹的记忆系统(traceless memory system),但它可能包含单字的多重分布特征,每一重表征的唤起是通过一个特殊的线索来实现的。 P(AB) / P(B) =P(A)

94 (4)schacter等人(1990)应用正常被试做了4个实验来探讨他们对新的客体是否具有启动效应。
两类图形:可能、不可能;两类学习:高/宽判断、精细分类;两类测验:客体决定测验、再认测验 实验3的结果如下

95 根据上述结果和其他实验结果,Schacter等人(1990)提出,物体的启动效应可能是由知觉表征系统来调节的,该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计算物体的结构描述(structural description)。因此不可能物体不存在启动效应,只对物体作两维特征的编码也不能产生启动效应;语义编码(即精细编码)不能增强物体的启动效应。 Tulving和Schacter在题为“启动效应和人的记忆系统”(1990)这篇文章中对知觉表征系统的观点和证据进行了总结。Schater和Tulving在题为“1994年的记忆系统是怎样的?”(1994)文章中认为,记忆系统的思想来源于多种研究的综合发展: ①发现遗忘症病人的记忆障碍是高度选择性的,即他们外显记忆很差但内隐记忆正常。海马结构(the hippocampus structures)在获取某类信息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②发现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分离,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的分离和陈述记忆与程序记忆的分离。 ②认识到许多记忆形式有时以内隐的方式表现出来。 (5)1995年Tulving把人的记忆区分为五大记忆系统: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工作记忆系统和情景记忆系统。见下表:

96

97 (6)评价 把记忆与某种神经过程联系起来,为脑损伤患者出现的外显记忆障碍而启动效应仍然完整这一现象做了很好的解释。也能够较好的解释正常人身上出现的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批评主要有三个方面: 如果存在多重记忆系统,那么划分不同记忆系统的标准是什么? 实验性分离范式是证明多重记忆系统存在的主要手段,但这一手段是否具有证实的充分性呢? 方法论的角度:“中介主义”

98 2、传输适当加工理论(transfer-appropriate-processing theory)
Roediger等人主张记忆系统只有一个,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测验之间的分离现象只是反映了两类测验所要求的心理加工过程不同而已。 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与学习时的编码加工过程相似或重叠,则测验的成绩好,否则就差。这种假设实际上与外显记忆中“提取与编码一致性原则”相似。 据此,Roediger等人认为记忆测验应当由测验中参与的心理加工类型来区分,而不应当以测验指导语的特点来划分。进而他们区分了两类记忆加工过程:知觉加工过程、概念驱动加工过程。 材料(知觉)驱动过程是通过呈现的测验材料的信息来发动或指导的,而概念驱动过程则反映了被试主动产生的活动,如精细编码,有意义组织或对材料的重组。虽然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测验都可以包含材料驱动和概念驱动的成分,但对于大多数内隐记忆测验来说,其传输基础看起来是知觉性的,即主要依靠材料驱动的加工过程;相反,对于大多数外显记忆来说,其传输基础看起来是概念性或语义性的,即主要依靠概念驱动的加工过程。 因此,内隐与外显记忆测验结果的分离就是由于材料驱动和概念驱动过程的差异造成的,即两种测验之间的不一致反映了不同加工过程的作用。

99 (1)Jacoby(1983)的实验(朱p382、392) 阅读-产生式
实验结果表明,再认成绩随实验条件从“无上下关系”到“想出”一直上升,而知觉辨认却表现出明确的相反的结果,出现了两种测验之间的分离现象。 Roediger认为,这是因为阅读单字比写出单字更多地涉及材料驱动过程,因此对材料驱动测验(知觉辨认)能更好地传输信息,从而导致读出单字比写出单字有更多的启动效应;从有关的线索(热一?)想出单字比脱离上下文阅读(××××——冷)更多地涉及意义加工,因此对概念驱动测验(再认)能更好地传输信息,结果导致写出单字比读出单字有更好的再认成绩。

100 但是,对于像Jacoby这样的实验结果,人们用多重记忆系统的观点也完全能够解释。在Jacoby的实验中,再认属于陈述记忆(情景记忆),而知觉辨认(启动效应)居于程序记忆,因此实验结果的不一致反映了不同记忆系统的功能。 既然两种观点都能解释Jacoby的实验,那么反过来说,仅仅进行类似于Jacoby的实验是不能解决两种观点的争论的。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实验设计,其实验结果可以在肯定某一观点的同时否定另一观点。

101 Roediger提出了下面的实验设计(见图)。他认为,如果我们同时比较4项记忆测验结果,我们就有可能判断,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实验结果是符合多重记忆系统观点的预测还是符合程序观点的预测。他还指出,不幸的是,以往绝大多数关于实验性分离现象的实验研究往往只用右上角的测验与左下角的测验作比较(例如,Jacoby的实验就是再认与知觉辨认的比较),因而造成了自变量记忆系统与加工方式的混淆,无法区分两有各自的作用。例如,从纵向看即从多重记忆系统的观点来看,比较右上角测验与左下角测验的分离,可以证明多重记忆系统的观点;但从横向看即从加工方式(程序观点)来看,同样的比较却可以证明程序观点。

102 (2)Blaxton(1989)进行了一项实验,同时比较了四种测验的结果,得出了有利于程序观点的结论。
首先要求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中的一种学习单字。例如,在无上下文关系中大声读出单字(—treason),或者在概念线索及头一个字母的帮助下,写出一个单字来(简称产生作用,例如,espionage-,t-应该写出treason)。然后,Blaxson应用了4种测验。在字母线索回忆(graphemic cued recall)中,主试提供treasure(财富)给被试,要他以此为线索回忆单词(treason),这样线索在形状与声音上类似于目标词,但在意义上无联系。测验时告诉被试,要他们回忆在字型与发音上和线索词类似的词,所以属于情景记忆,但却依赖目标词与线索词在视觉与听觉上的类似性。在一般知识测验中,要求被试回答一般性的知识问题,例如,“因为什么罪行,Rosenbergs被处死?”学了treason这个词,被试就容易回答这个问题。一般知识测验虽然属于启动效应性质的测验,但它要求的认知过程却是概念加工。 这样,B1axton周密的实验设计就使人们能够检验实验性分离是发生在记忆系统之间还是发生在加工方式之间。

103 (3)评价 结论:实验性分离现象有规律的依赖于加工方式,同时也表明实验性分离现象并不是有规律地依赖于记忆系统。
加工说从另一个侧面成功地说明正常被试的两类测验间的实验性分离现象。材料驱动测验与概念驱动测验各自所要求的认知过程不同,若测验与学习的认知过程相匹配,则测验成绩就好;若不匹配,则测验成绩就差。这就会导致实验性分离现象。 但是,此观点在对健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进行解释时却不理想。对于健忘症病人有意识记忆效果差、而无意识记忆效果好的现象的解释是,其概念驱动过程有障碍而材料驱动过程保持完好。但有些病人在那些要求概念驱动过程的无意识记忆中也表现出与正常人一样的启动效应,这就难以解释了。

104 3、SPI理论 Tulving(1995)认为:采用记忆加工过程的程式把记忆概念化并借此对记忆的解释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接受,但通过假设记忆系统的存在,提出的记忆的结构化认识途径也被人们所认可。基于此,Tulving尝试把记忆的加工过程和记忆系统结合起来,提出了记忆组织的SPI模型。SPI代表串行(serial)、并行(parallel)、和独立(independent)。简单的说,理论要点是,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串行编码,并行存储, 独立提取。

105 本章题目: 解释:系列回忆法、对偶回忆法、部分报告法、自由回忆法、顺序再产生、负近因效应、定向任务、编码特异性原则、内隐记忆、启动效应、词干补笔、实验性分离、多重系统理论、传输适当加工理论、SPI Ebbinghaus和Bartlett怎样研究记忆的? 如何理解短时记忆的容量问题? 什么是系列位置效应的恒定比例法则? 区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证据有哪些? 内隐记忆的研究领域有哪些?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有何不同? 1983年Jacoby关于再认和知觉辨认的实验是怎样进行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结果解释。 要求能对重要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

106


Download ppt "第十章 记忆实验."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