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從《赤松子中誡經》看道教勸善書的現代意義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從《赤松子中誡經》看道教勸善書的現代意義"—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從《赤松子中誡經》看道教勸善書的現代意義
劉志輝 香港公開大學兼任導師

2 內容大綱 1.道教勸善書是什麼? 2.關於《赤松子中誡經》 3.《赤》的勸善策略 4.《赤》的現代意義

3 1.道教勸善書是什麼? 勸善書即是勸善的書,勸戒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勸善書的內容多兼融儒、佛、道三教之因果報應、忠孝節義、積善濟世等思想。 自宋以來,勸善書在民間已廣為流行。眾勸善書中最著名的是《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和《關聖帝君覺世經》,三者在清代又合稱為《三聖經》,流傳和註解亦最多最廣。

4 《太上感應篇》

5 2.有關《赤松子中誡經》 《赤松子中誡經》自古以來被收入於《道藏》〈洞真部 〉的〈戒律類〉之中。
唐大潮認為:「從內容方面來看,現存道經中數《赤松子中誡經》是最早以勸善為專題的行文。」 見唐大潮等注譯:《勸善書注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頁1。

6 2.1 「赤松子」是誰? 《赤松子中誡經》乃是假托赤松子與黃帝對話的作品。《列仙傳》謂:
「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也,服水玉以教神農,能入火自燒。往往至昆侖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隨風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時復爲雨師,今之雨師本是焉。」 《列仙傳》引文轉引自(日)大形徹:〈松喬考—關於赤松子和王子喬的傳說〉見《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6年第4期。

7 「雨師」或「方術之士」 依日人大形徹的意見,赤松子在《列仙傳》中是「雨師」,這與後來關於赤松子的敘述主流完全兩樣。因為在《史記》或《楚辭》中,赤松子是精於行氣、導引的方術之士,這亦是赤松子的敘述主流。 細看《列仙傳》引文言:「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也,服水玉以教神農,能入火自燒。」要注意的是赤松子曾教神農氏「服水玉」,何謂「水玉」?

8 「水玉」 ? 據《抱朴子內篇.仙藥》云: 「玉亦仙藥,但難得耳。玉經曰: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也。……玉可以烏米酒及地榆酒化之爲水……赤松子以玄蟲血漬玉爲水而服之,故能乘煙上下也。玉屑服之與水餌之,俱令人不死。」 《抱朴子內篇.仙藥》,頁204。

9 《本草綱目》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二·玉屑
【修治】青霞子曰∶作玉漿法∶玉屑一升,地榆草一升,稻米一升,取白露二升,銅器中煮,米熟絞汁,玉屑化為水,以藥納入,所謂神仙玉漿也。

10 一身兼兩職的赤松子 赤松子在《列仙傳》中雖然是神農雨師,但同時亦有教神農服「水玉」,若按葛洪所言赤松子的水玉並非以酒化玉,而是「以玄蟲血漬玉爲水」。由此可見在《列仙傳》的赤松子一身兼兩職,他既是雨師,亦是教黃帝服食之術的導師。故《列仙傳》亦云「炎帝少女追之」,即「炎帝少女」亦師事赤松子,到了最後大家「得仙俱去」。

11 2.2《赤松子中誡經》的主題 在《列仙傳》的赤松子形象其實與敘述主流無悖。 無論在兩漢還是魏晉,赤松子作為「學仙者之師」的形象大概已鑄定。
赤松子「長壽不死」,是能突破生命囿限的典範。 造構《赤松子中誡經》的主人翁之所以要托名赤松子可證明本經的主題確是與中國人冀求「長壽」有關。

12 薜瑗的“Why?” 《赤》的主題是什麼呢?是「長壽」嗎? 不是, 《赤》所針對的是「命」的問題。
從《赤》的序中,我們發現一個困擾古今中外的問題: 「不可逆的命運對人類的轄制」 。 「昔過宋,見大夫薜瑗有子一十人。」 薜瑗之子當中一人身陷牢獄,九人身有殘障。公明子皋:「遂問大夫所行之如何,而禍至此?」

13 善惡與命運 薜瑗對曰: 「予為國之宰相,未曾舉一人,不曾接一士。見賢如讎約,截不令入。見人遺失,予如有所得。見人有得,予如有所失。恨身不為之耳。」 公明子皋傳授《赤松子中誡經》,並言: 「能依此行,治身萬病,及拔見世子孫。」 以上引文見《赤松子中誡經》序,載於《正統道藏》第5,戒律類,頁282。下文注引此書均出於此,不再注明版本出處。

14 過於響應,聲影應形。 數年之後,公明子皋再見薜瑗,薜瑗的兒子全部不藥而癒。公明子皋問其原因,答案當然是薜瑗改過遷善之故。公明子皋語大夫曰:
「速哉,速哉,天之報善也。過於響應,聲影應形。今大夫一心行善,男女百病皆差,何況行一千餘事乎?」 同上注書,頁5。

15 「命運」之不可逆 關於中國「命」之觀念的問題,徐復觀先生曾言:
「西周及其以前之所謂命,都是與統治權有關的所謂天命。到了春秋時代… …更進而成為一般人民道德根據的命……在上述的道德自主的覺醒中,人也發現道德自主性對人的現實生活而言,並沒有全般的主宰能力;如貧賤富貴壽夭等,既不是人力所能控制,也不是當時的人智所能解釋,冥冥中彷彿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在發生支配作用」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 (台北:學生書局 , 1976 ) ,頁 。

16 《赤松子中誡經》的主題 生命 遭遇 行為

17 3.《赤》的勸善策略 《赤松子中誡經》採用的文體是論辯體。這是一種常見的古文體裁,亦是道經中常見的體裁。
如《太上洞玄寶元上經》即托名太上,以三才、三官論述道生宇宙。這是神與神或神與人之間的問答。 如《太平經》設天師與真人、大神與天君之間的問答。 而《赤松子中誡經》則設黃帝與赤松子問答。

18 受生何不均勻? 「軒轅黃帝稽首,問赤松子曰;朕見萬民,受生何不均勻?有寶貴,有貧賤,有長命者,有短命者,或橫罹枷禁,或久病纏身,或無病卒亡,或長壽有祿,如此不等,願先生爲朕辯之。」 《赤松子中誡經》,頁283。

19 「幸福」 黃帝所問是一個老問題,問題重點可分成兩類: 一是生死壽夭—生命存在久暫的問題; 二是生活遭遇—貴賤、健康、患病、身陷牢獄的問題。
本經中黃帝所提的其實就是當時讀者—百姓最為關心的問題—「幸福」是什麼呢?

20 漢魏時期的「幸福」 究竟當時在百姓心中的「幸福」是什麼呢?是否與本經吻合呢?且看看漢代銅鏡的銘文,當中透露了一些重要的信息:
「千秋萬歲。與天相壽,與地相長。延年益壽辟不羊(祥) 。」 「大樂富貴。常富貴樂未央。大樂富貴得所好,千秋萬歲宜酒食。」 「家當富貴樂未央,子孫具備居中央。七子八孫居中央,夫妻相保威央兮。令吉祥,宜子孫。」 「李氏作鏡四夷服,多賀國家人民息,胡虜殄滅天下服,風雨時節五穀熟。長保二親得天力,傳告後世樂無極,自有紀,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夫妻相愛如威田鳥,長宜子。」 以上所未注銘文,見於周世榮《湖南出土漢代銅鏡文字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4輯,中華書局 (1986) 。轉引自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1) ,頁 。

21 命運的無奈 黃帝的提問是:「朕見萬民,受生何不均勻」。因為什麼說「不均勻」呢?因為有些人能長壽,能享富貴,但有些人卻不能,他們可能生下來便陷於貧賤,或常久病纏身,短壽或無故而卒,或身陷牢獄。這不僅是一種生命無常的問題,不僅是現世遭遇與福樂的問題,而是個體在命運前顯得無能為力的無奈。

22 行為與報應的因果關係 人的行為為什麼會影響有「報應」呢?本經的作者嘗試建構了一套闡釋理論。
「生民窮窮,各載一星,有大有小,各主人形,延促衰盛,貧富死生。爲善者,善氣覆之,福德隨之,衆邪去之,神靈衛之,人皆敬之,遠其禍矣。爲惡之人,兇氣覆之,災禍隨之,吉祥避之,惡星照之,人皆惡之,衰患之事,病集其身矣。人之朝夕,行心用行,善惡所爲,暗犯天地禁忌,謫譴罪累事非,一也。人之朝夕爲惡,人神司命,奏上星辰,奪其筭壽,天氣去之,地氣著之,故曰衰也。」 《赤松子中誡經》,頁283。

23 「星宿主命」說 以上赤松子的答難,其實是要從兩方面解釋眾生為何不均的問題。
首先是個體生命的前設。本經認為每人均有一星:「生民窮窮,各載一星」,而星體的大小主宰了人一生的衰盛、貧富和死生。 其次是人的行為與星宿相應。「爲惡之人,兇氣覆之,災禍隨之,吉祥避之,惡星照之,人皆惡之,衰患之事,病集其身矣。」,所謂「惡星」就是災難之星,本經作者所用的觀念仍與《周禮》一致。 然而在本經中所述的「星宿主命」說,亦與傳統智慧有不同的地方。在這裡的星宿是已是天上的神靈,有賞善罰惡的功能。

24 「善氣」與「惡氣」 接著我們可能會問,天上的星宿何以能同人類的行為相對應?本經的作者在這裡利用了「氣」的概念來解釋。
本經說:「爲善者,善氣覆之,福德隨之,衆邪去之,神靈衛之,人皆敬之,遠其禍矣」。反之,「爲惡之人,兇氣覆之,災禍隨之,吉祥避之,惡星照之,人皆惡之,衰患之事,病集其身矣。」

25 「氣一元論」 談到「氣」其實在金文和甲骨文中已經出現。日本學者前川捷三認為在甲骨文中所見的風和土的精靈,是氣概念的原型。他認為風就是天氣,而土的精靈就是地氣。但若以「氣」為一哲學概念,則應以《國語.周語》為標志,話說周幽王二年,鎬京一帶發生地震,太史伯陽父對此作出解釋: 「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于是地震。」 伯陽父並不以天譴來解釋地震出現的原因,而是以陰陽二氣的失序來解釋這一種自然現象。 後來「氣」的概念慢慢發展,逐漸成為宇宙萬物的基本物質。然而,像本經一樣把「氣」分為「善惡」的用法並不多見。 前川捷三:〈甲骨文、金文中所見的氣〉載於小野澤精一等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頁26-27。

26 「善氣」與「惡氣」 「守善忽舍,逐淫澤薄。既知其極,反於道德。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於形容,見於膚色。善氣迎人,親於弟兄。惡氣迎人,害於戎兵。不言之聲,疾於雷鼓。」 《管子.內業》見黎翔鳳撰:《管子校注》,中華書局 (2004) ,頁942。 《管子》中「善氣」和「惡氣」是一種「氣質之氣」。當人不能守善,當人「反於道德」,那樣個人的氣質便會由內而外的起變化,最後「和於形容,見於膚色」。因而產生所謂「惡氣迎人」的結果。反之,若能守善則能「和於形容,見於膚色。善氣迎人,親於弟兄」。

27 星宿與人類的同質性 人之心術既然影響人之「氣質」,使人產生「善氣」和「兇氣」,那樣人的變化便會影響天上的星宿活動。因為星宿與人乃是同質的,就如上文所提及的「氣同則應」的原故。本經載: 「夫人生在天地之中,稟陰陽二氣,皇天雖高,其應在下,後土雖卑,其應在上」 「天生蒸民,以乾坤表父母,日月表眼目,星辰表九竅,風動火力爲暖氣」

28 個體意志與氣的關係 《管子.內業》說: 「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謂之聖人。是故此氣,杲乎如登於天,杳乎如入於淵,淖乎如在於海,卒乎如在於己。是故此氣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聲,而可迎以意。」 《管子.內業》,頁931。

29 個體意志與氣的關係 文中所謂「凡物之精」亦即是「氣」—《管子.內業》云:「精也者,氣之精者也。」由是觀之,「氣」乃是萬物之組成基礎,世間一切,不論是有形與無形均為「氣」所生,既然萬物同源,故人的「氣」的變化會對天上的「列星」有影響。

30 「天氣」與「地氣」 《赤松子中誡經》還提到的「天氣」和「地氣」的問題。
這裡的「天氣」和「地氣明顯地不是宇宙之始,亦非萬物之根本,而是能對人有「好」或「壞」影響的「氣」—這裡不是道德判斷的好與壞。按文直解「地氣」是不好的,是與人有害的,人若迎被「地氣」沾上便會運勢衰微;文中的潛語言即謂:「天氣」是好的,與人有益處的,若人能受「天氣」就會運勢興隆。

31 氣一元論 宇宙 天地

32 「司命」之神與承負之說 當然作為宗教經籍,神靈對人的監控似乎是不可少的,而在道教中司命神系統是隨時代不同而變易的,計有司命、司錄、神—三官、南北斗、甲子神、日夜游神、判官、文昌帝君等。 本經云: 「人之朝夕,行心用行,善惡所爲,暗犯天地禁忌,謫譴罪累事非,一也。人之朝夕爲惡,人神司命,奏上星辰,奪其筭壽,天氣去之,地氣著之,故曰衰也。」人為惡時司命之神會把人的行為上報於星宿,以剝奪人的壽數。

33 司命之神 而在《禮記.祭法》中「司命」乃是王室、諸侯所祀的大神。到了東漢時,「司命」則成為民間普遍祭祀的對象。 見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麥田出版社 (2004) ,頁 。 人若犯罪作惡固然要奪其壽筭,但有些人「或有胎中便夭,或得數歲而亡,此既未有施爲,犯何禁忌?」

34 承負說 本經對於以上問題的回應仍是採用《太平經》的「承負說」,且看經云:
「此乃祖宗之罪,遺殃及後。自古英賢設教,留在《仙經》,皆勸人爲善,知其諸惡,始乃萬古傳芳,子孫有福。」 「若奪一年,頭上星無光,其人坎坷多事;奪筭十年,星漸破缺,其人災衰疾病;奪其筭壽二十年,星光殞來,其人困篤,或遭刑獄;奪其筭壽三十年,其星流散,其人則死;時去筭盡,不周天年,更殃後代子孫,子孫流殃不盡,以至滅門。」

35 承負說 這一種承負的思想可謂富有中國特色的報應思想,當中亦反映了中國人重視家族承傳觀念的特性。
在《赤松子中誡經》中作者不斷強調「禍及子孫」,以對世人作勸誡,並以「子孫之禍福」為中心,藉此作為威嚇的手段。

36 人為善,福及子孫 「人爲一善,神意安定;爲十善,氣力強盛;爲二十善,身無患害;爲三十善,所求遂意;爲四十善,殷富娛樂;爲五十善,子孫昌盛;爲六十善,不遭誤犯、惡人牽累;爲七十善,所學顯貴;爲八十善,獲地之利;爲九十善,天神護之;爲一百善,天賜其祿,逢遇聖賢;爲二百善,揚名後世,子孫富貴遷祿;爲五百善,五世子孫受封超爵;爲六百善,世世子孫忠孝富貴;爲七百善,世世出賢哲人;爲八百善,出道德人;爲九百善,出聖人;爲一千善,出群仙,古迹善政,天道所錄,見身加,進位登仙,福及子孫,生賢出聖也。」

37 人為惡,禍及子孫 「若人爲一惡習,意不安定;爲十惡,氣力虛贏;爲二十惡,身多疾病;爲三十惡,所求不遂;爲四十惡,坎坷衰耗,凡事乖張;爲五十惡,終無匹偶;爲六十惡,絕來子息;爲七十惡,陰鬼謀害;爲八十惡,水火爲災,非橫燒溺;爲九十惡,貧寒困弱,瘡疥風顛,爲一百惡,天氣害之,橫事牽引,弄法惡死;爲二百惡,地氣害之,資賊火災;爲三百惡,世世出下賤人;爲四百惡,世世子孫窮賤貧乞;爲五百惡,子孫絕嗣;爲六百惡,世世子孫盲聾瘂,出癡顛人;爲七百惡,出五逆不孝犯法子孫;爲八百惡,出叛臣逆子,誅來親族;爲九百惡,出妖巷之人,夷來族類;爲一千惡,世世子孫異形變體,爲禽獸不具之狀,積惡之殃滿盈,禍及數世矣。此爲司命奪,星落身亡,鬼拷酆都,殃流後世。」

38 承負說與中國傳統的家族觀念 我們可從以上兩段經文發現,《赤松子中誡經》的作者不僅利用個人的福樂與痛苦作為勸善誡惡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個人行為的後果不是算在一人身上,而是會流殃後代子孫。故此,就算人作惡事,在現世未受報應,終有一日會報在子孫身上。這種「承負說」的運用,一方面是中國傳統用來解釋「為善受禍,為惡得福」的手段,故本經云:「有善人常遇災衰,多般禍患,先人之餘殃也」;另一方面是利用中國人重視家族觀念的文化傳統,將個人的道德責任擴大和延伸的一種策略。

39 善惡報應的可能性 善惡報應 星宿主命 司命之神 家族承負

40 4.《赤》的現代意義 現代社會的關鍵問題: 「個人主義」的時代:「以自我為中心,以物欲為目標,放棄公共責任,是一種自利性的人生觀念和人生態度。」 許紀霖:〈大我的消解—現代中國個人主義思潮的變遷〉,《中國社會科舉輯刊》(2009年春季號)。

41 個人主義的猖獗 在前現代的傳統社會,無論是歐洲還是中國,人們的精神生活之上,都有一個超越的神聖世界。
通過外在超越的方式—如西方的上帝,還是內在超越的形態—如孟子的「盡心知性知天」,我們可以與「神聖世界」聯成一氣。 這個神聖世界,提供了世俗世界的核心價值、終極關懷和生活意義。然而,進入近現代,神聖世界崩潰,超越的價值系統逐漸消解,人的精神生活開始世俗化。隨著人的主體性位置的確立,人替代超越之物成為自己精神的主宰,理性、情感和意志獲得了獨立的自主性。 在「個人主義」在現代社會「獨當一面」,駕馭了社會,並操控人心。 許紀霖:《啟蒙如何起死回生: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困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頁 。

42 道教勸善書之現代意義 個人主義 宗教回歸 家庭倫理 神明監察 神聖世界

43 宗教的回歸 美國當代著名的社會學家貝爾(D. Bell)在其名著《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一書中即曾倡言,代文化的核心問題,正是所謂的「宗教復興」。 貝爾相信,當代的西方文化必須進行一場「大復興」(great instauration) , 因為當代西方文化正面臨著意義系統耗竭或是解體的問題。宗教正代表著一種「回歸」。 這種「回歸」不是向傳統特定的制度化宗教的「靠攏」,而是回歸到傳統,使得個體能與過去及未來聯結在一起。

44 宗教與道德動力 貝爾也認為,宗教可提供給當代社會一些道德的動力:「文化─尤只是我們目前稱之為現代主義的滾滾潮流─實際上接受了與邪惡的關係。現代主義文化不但不像宗教那樣設法去馴服邪惡,反而開始接受邪惡,探索邪惡,從中取樂,還把它看作是某種創作性的源泉……宗教總是把道德規範強加給文化,它強調界限,尤其強調審美衝動應服從道德行為」

45 自我至上vs宗教回歸 現代社會在「自我至上」(imperial self)的名義下,所有的權威與合法性都被從根拔起,傳統也受到輕蔑,人們存在的歷史性硬被活生生地割斷,自我的好奇心取而代之成為判斷的準繩。在這種情形下,為了要找回現代主義影響下迷失的道德規範,貝爾遂主張了一個「冒險的答案」,那就是「重新向某種宗教觀念回歸」。

46 「終極關懷」 當代宗教哲學家希克(J. Hick)便建議在描繪宗教的現象時,我們必須要有一個「起點」,這個起點是以一種普遍能被接受的觀念。
他建議我們可以用田立克( Paul Tillich ) 的「終極關懷」作為起點。

47 對「永恆」的需要 所有的宗教對象而言,無論是宗教的實際活動或宗教的信仰都有其深層的意義存在,此種深層的意義是永恆的,也是終極的,對人類來說它並非暫時,也不是專屬於某個宗教的,而是一種真實的「宗教性」(religiousness)。 這種「宗教性」是人類的必要品。

48 從神聖走向世俗 道德的走向世俗之路,當然有其積極的意義,因為它代表了人類由「神本」走向「人本」,由「畏懼神的制裁」走向「服從良心的仲裁」,並且由「他律」進入「自律」。 此外,道德的世俗化的確也建立了較宗教要更為廣泛的實踐基礎。

49 「人類中心主義」 由笛卡爾(René Descartes, )開創,黑格爾(Hegel,1770-1831)完成的近代哲學,以主體、客體二元分立為根本特徵。近代西方哲學高揚主體性的旗幟,帶來發達的科學技術和昌盛的物質文明,但同時卻造成了人類文明的危機。其實,就如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所說的一樣,自從柏拉圖(Plato,約公元前427-前347)開始,西方的歷史就是一部「人類中心主義的歷史」。其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人類中心主義更是被推向極端。

50 世界的「主人」 人類中心主義帶來了種種問題,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破壞了人和自然界的關係。溫室效應、地球暖化、冰川溶解,問題接踵而來,使人喘不過氣。20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觀,但情況仍未見改善。為甚麼呢?因為「可持續發展」雖然提及:人類在發展社會經濟的時候,要盡量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損害;但同時社會的「進步」和「有利可圖」仍是不可放棄的目標。如此一來,對於人類而言,自然界仍是客體,仍是被動的;反之,以人類作為世界「主人」的位置卻絲毫未變。

51 什麼是「神聖世界」 ? 1855年,一位印第安酋長西雅圖(Chief Seattle)發表了一篇演講,內容講述當時的美國總統想買他們的土地。對此印第安酋長表示大惑不解: 「人怎能買賣根本不屬於你的天空與大地呢?這個想法對於我們實在太奇特了。如果你根本不擁有空氣的清新與水花亮麗,又怎能買賣它呢? 」 「我們是這個大地的一部分,而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香花是我們的姐妹,熊、鹿與巨鷹則是我們的兄弟。」 Joseph Campell(1990),李子寧譯(1996):《神話的智慧》(上冊) (台北:立緒文化),頁44-46。

52 「神聖世界」的回歸 個體 萬物 宇宙

53 《赤》的「神聖世界」 從「星宿主命」說和「氣」的理論,我們在《赤松子中誡經》中重新發現「神聖世界」 。本經言:
「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言而萬物生,人處其中,恣心情慾,凡人動息,天地皆知,故云天有四知也。 」

54 家族承負的意義 《赤》的「承負說」乃是上承自《太平經》。《太平經》〈解師策書訣〉記云:
「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謫,連傳被其災,故前為承,後為負也。負者,流災亦不由一人之治,比連不平,前後更相負,故名為負。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

55 「承負說」與「家族觀念」 「承負說」是對中國傳統「善惡報應」說的修正與補足。 佛教的「三報」也是「善惡報應」的修正與補足。
兩者當中最大的差異是:在佛教的報應觀背後,人會輪迴再生,假若所作的善惡今生不報,會延續至來生或千百生之後,但所承受者是個體本身。而在原始道教的報應觀背後,蘊含中國傳統的「家族觀念」 。

56 道教的「承負說」的意義 「承負」的說法,一方面是從一個家族內子孫禍福的根源來講,這可以說是《易經》內「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繼承,因此說之內容建構,仍是脫離不了著重「倫理本位」的中國傳統思想。 個人所作的小小過失,會在不知不覺間不斷的「累積」,而且會流及後人,而先人與後人之間是有著血緣關係的。後者是從社會層面來講,其中災禍之「承負」不限於一人、一家、一鄉,乃是涵蓋整個天下。

57 祖先 世界 (人與物) 個體 子孫

58 司命說之意義 《赤》載: 「天上三台北辰司命司錄,差太一直符常在人頭上,察其有罪,奪其筭壽。 」
「但世人有所犯,皆犯本照星辰,奏聞上帝、七星、六律、四時、八風、九宮、五行,先令司命奪筭,令人短壽,令諸殃禍,延及子孫。 」 道教勸善書強調「不欺暗室」的特點。

59 《赤》的「善惡懲處」 「故聖人云: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凡人逐日私行善惡之事,天地皆知其情,暗殺物命,神見其形,心口意語,鬼聞人聲,犯禁滿百,鬼收其精,犯禁滿千,地錄人形,日行諸惡,枷鎖立成,此陰陽之報也。皇天以誡議,故作違犯,則鬼神天地禍之也。」

60 一切皆自心起 《赤》載: 「夫人修持善惡,自起於心,心是五賊之苗,萬惡之根。夫人之心擬行善,善雖未成,而善神已應矣;心起惡,惡雖未萌,凶神已知。故君子千日行善,善猶未足;片時造惡,惡便有餘。 」

61 總結 《赤松子中誡經》向我們揭示了一個失落已久的「神聖世界」; 一個「倫理社會」的「真實意義」。
若能了解《赤》,了解道教勸善書背後的文化淵源和背景,就會明白「個人」不是孤立,懸空的存在。 如此,或許可以消解現代社會「個人主義」的衍生出來的種種弊端。


Download ppt "從《赤松子中誡經》看道教勸善書的現代意義"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