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世界史.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世界史."—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世界史

2 西元前3500-西元200年 大河文明 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又稱“肥沃月彎”): 蘇美文化: 起源:最早移入”肥沃月彎”從事農業,發展人類最早的文明,有商業活動,使用青銅器 經過:西元前3000年左右建立城邦(邦國),以神廟為中心,行神權統治 生活:採六十進位法、遵照陰曆、象形符號(楔形文字) 阿卡德文化: 起源:西元前2350年,北方閃米族阿卡德人征服蘇美人,統一兩河流域,建立阿卡德帝國 文化:促進閃米族和蘇美人的文化融合 衰亡:蘇美人復興 烏爾文化: 起源:西元前2150年,蘇美人復興,建立烏爾王朝 文化:注重文治、興修水利、編篡烏爾納姆法典(人們相信,眾神維護宇宙的秩序和人間正義,君王是由眾神選出,管理地上的一切) 衰亡:為伊朗高原的埃蘭人所滅 巴比倫文化: 起源:西元前1830年,閃米族阿摩利人佔領兩河流域,建立巴比倫王朝 文化:漢摩拉比為最著名統治者,頒布漢摩拉比法典(強調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報復精神) 衰亡:西元前1595年為印歐民族西臺人所滅 外族: 西臺人(為歷史上最早發明鐵器的民族)、胡里人、卡賽人 亞述帝國: 起源:閃米族亞述人,原住在底格里斯河上游,西元前910年建立橫跨亞非的亞述帝國 統治:實行中央集權,首都為尼尼微,廣設驛站,加強軍事統治 文化:吸收兩河流域原有文化,建立大型圖書館 衰亡:遭加爾底亞人推翻 新巴比倫帝國: 起源:西元前606年,重建巴比倫城,史稱新巴比倫帝國 文化:每日訂為12小時,占星、天文學,推算日、月蝕得知五大行星的存在和運行,並訂定黃道十二宮的星座 建設:皇宮、神廟、空中花園 衰亡:遭波斯人所滅

3 波斯帝國: 起源:西元前553年波斯王居魯士推翻米提,滅新巴比倫,建立波斯帝國 領土範圍:佔領兩河流域,並揮軍進入小亞細亞,兵臨地中海。居魯士過世後,其子甘比西士繼位,勢力深入至埃及。接著大流士一世最遠到印度河流域(跨歐亞非) 文化:兼容並蓄,學習亞述浮雕、類似古埃及的建築…等 生活:制定共通的度量衡與錢幣,建立典章制度與行政系統,包容各民族文化與宗教習俗 古埃及(尼羅河地區): 古王國(金字塔時代): 起源:西元前3100年,上、下埃及統一尼羅河全域,進入古王國時代 統治:法老王權極為崇高,被視為神的化身,行神權統治,社會階級森嚴 宗教:多神信仰,太陽神、冥府之神、鷹神…等 文化:國王為迎接來世,死後製成木乃伊來保存等待復活,並建造金字塔安置 發明:發明象形文字,幾何學,三角學,西元前2776年改採陽曆,將一年分12個月,每月30天,其餘5天訂為過年 中王國(封建時代): 時間:西元前 年 變遷:法老權威式微,貴族勢力相對抬頭,社會組織不如以往嚴密 建設:注重水利,挖掘人工湖,開鑿運河 外族:因法老權威式微,貴族爭權奪利,導致西克索人入侵,擅長以馬拉戰車作戰,掌權長達兩百年(西元前 年),坐享稅收之權,但行政管轄權仍屬於法老 新王國(帝國時代): 起源:埃及人學會馬拉戰車作戰後驅逐西克索人進入新王國時代(西元前 年) 統治:對內行專制統治,對外行帝國擴張,南向擴充到努比亞,更進軍亞洲巴勒斯坦、敘利亞,幼發拉底河上游。法老擁有最高的權威,但祭司和行政官員地位卻比以往提高,下層有士兵、工匠、農民、奴工 文化:因與西亞地區直接貿易,神秘、封閉的屬性逐漸消失,藝術表現走向寫實風格,建卡納克神廟,石柱和石牆上刻有繁複精美的圖案,是藝術成就的頂峰 衰亡:西元前12世紀,鐵器時代來臨,埃及因境內缺乏鐵礦,武力不敵西臺人,西元前1090年幾度被外族入侵統治,終至滅亡 黃河流域: 商朝: 生活:甲骨文、紡織技術高明、完整的青銅冶煉技術、曆法進步、能夠使用舟車和遠方交通 古印度文明: 哈拉怕文化(西元前 年): 特色:城市的街道垂直相交,出土文物多為刻有文字和圖像的印章與泥版 生活:以農業為基礎,城市商業發達,與兩河流域有通商往來 衰亡:有兩種說法。一為遭阿利安人入侵,另一為西元前1500年印度河流域冬雨減少,導致印度河水位下降,農產衰退而滅亡

4 阿利安文化: 起源:西元前1500年統治印度河流域,而後向東擴展到了恆河流域 生活:以農業為生 社會:實施種姓制度→把所有人分為婆羅門(僧侶)、剎帝利(武士和貴族)、吠舍(農人、工匠、商人)、首陀羅(奴隸) 宗教:婆羅門教(信奉多神,相信靈魂、輪迴、業,吠陀經) 孔雀王朝(西元前 年): 起源:阿育王統一大半印度,建立孔雀王朝 宗教:信奉佛教,將教義分為經、律、論三部分,合稱三藏,為正式經典的起源 婆羅門教復興(西元前2世紀: 生活:摩奴法典為婆羅門教的法律著作,也將歷代相傳故事記錄下來成為兩大史詩,羅摩耶納河摩訶婆羅多 貴霜王朝(西元45-250年): 民族:印歐民族大月氏人 宗教:犍陀羅地區不僅佛教藝術發達,也是多元文化匯集之地 愛琴文化: 邁諾安文化(克里特文化): 生活:早期(西元前 年)屬新石器時代,有一些手工製造的陶器和銅器,中期(西元前 年)進入青銅器時代,分別銷售到愛琴海四周,晚期(西元前 年)受埃及及兩河流域文化影響,繪畫及雕刻都非常生動 發展:此區文化於西元前1400年達高峰,先後有兩種不同類型,可能與腓尼基人和閃米人文化有關 衰亡:後期遭遇內亂和外患,最後可能毀於地震 邁錫尼文化: 起源:西元前1900年,阿契安人從希臘半島北部南遷,以邁錫尼為中心建立許多小邦 文化:吸收邁諾安文化,西元前1400年邁錫尼文化達高峰,海上商業活動範圍東起小亞細亞,西到義大利南部、西西里島、西班牙 戰爭:以邁錫尼為首,聯合其他邦國攻陷特洛伊城 希伯來人: 民族:為猶太人或以色列人,屬於閃米族 歷史:西元前1700年隨西克索人入侵佔領埃及,但後來希克索人被驅逐後,卻淪為當地奴隸 出埃及記:西元前13世紀,摩西率領希伯來人離開埃及,擺脫法老統治。經歷艱苦後,認為耶和華是唯一真神和救世主,自認是耶和華的選民 希伯來王國: 起源:西元前1025年掃羅王成立希伯來王國 經過:繼位的大衛王建造耶路撒冷城 衰亡:西元前922年帝國分裂為二,北部的以色列王國(西元前 )被亞述帝國所滅,南部的猶大帝國(西元前 )亡於新巴比倫帝國

5 西元前 年 希臘時代、希臘化時代 希臘時代(西元前 ): 希臘人入侵(西元前 年):印歐民族南遷至希臘半島,造成愛琴文化的衰亡,他們自認是赫拉的後代,由游牧逐漸改為農業生活 王政時代(西元前 年):希臘半島分別成立許多小王國,王位可世襲,但無實權 荷馬史詩:包括伊里亞德、奧德賽兩篇,反映黑暗時代的希臘社會,並使後人認識古希臘半島、愛琴海及小亞細亞西岸的地理環境 發展:西元前八世紀,逐漸轉向工商業發展,財產轉成私有制度,商人日漸興起 城邦政治:斯巴達(軍事獨裁制度,以農業為主)、雅典(民主制度,航海貿易、工商發達) 雅典的民主政治: 梭倫(西元前 )成立四百人會議,並按抽籤方式選出九位執政 克里斯蒂尼(西元前 ):進一步改革,成立五百人會議且允許各地區有地方自治的權力,被譽為民主之父 伯里克里斯(西元前 ):公民大會為最高權力機構,貴族會議已無權 黃金時代:西元前5世紀初,波斯人攻打希臘各城邦引發波希戰爭,戰後雅典快速發展進入黃金時代。外交上,伯里克里斯成為”提洛同盟”的盟主,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對峙 伯羅奔尼撒戰爭:西元前 年,希臘世界兩大同盟為爭奪領導權,爆發戰爭,最後斯巴達在波斯的協助下擊敗雅典。戰後希臘各成回復各自為政的局面,斯巴達亦無法維持其霸業。最後於西元前338年被北方馬其頓人所征服 希臘三哲人: 蘇格拉底:相信理性的能力,並藉由思考、對話與質疑來辨明真相。鄙視民主政治 柏拉圖:重視抽象觀念,著”對話錄”顯現蘇格拉底的思想。不相信民主政治,著“理想國”主張應由哲學家治國 亞里斯多德:認為物質和精神一樣重要,人可藉由理性獲得幸福。強調中道政治,認為能融合“寡頭”和“民主”才是理想政體 文化成就: 建築:重視公共建築,私人住宅形象簡陋。建帕德嫩神廟為榮耀雅典娜 戲劇:認為悲劇是最高級的戲劇形式,喜劇較少,多以諷刺官員、取笑思想家為主 歷史學:強調理智探索,歷史主角由“神”轉“人”。希羅多德的“歷史”描述波希戰爭、修昔堤底斯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自由藝:享有公民權之“自由人”,其子弟在學校中接受“七藝”,即天文、藝術、幾何、音樂、邏輯、修辭和算數的教導

6 希臘化時代(西元前336-30): 馬其頓:西元前338年腓力大敗希臘聯軍,平定各邦,正當準備東征亞洲時,卻遭暗殺,亞歷山大繼位 亞歷山大帝國: 起源:西元前334年,亞歷山大率軍東征,征服小亞細亞、埃及、波斯,建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建設:東征期間沿途興建多個希臘式城市,成為傳播希臘文化的中心,以埃及的亞歷山大城為代表 文化:尊重各地文化,允許被征服民族保有自己的宗教與風俗習慣 政策:攏絡民心,重用當地將領,以當地人統治被征服地,且鼓勵士兵與當地女子通婚以促進文化與種族融合 經濟:統一貨幣,消除貿易壁壘,刺激東西方商業往來 分裂:西元前323年,亞歷山大病逝於巴比倫,帝國分裂成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希臘的安提哥那王朝和亞洲的塞流卡斯王朝 其他小王國: 柏迦曼王國:西元前249年脫離塞流卡斯王國獨立,工商業繁榮 帕提亞王國:西元前247年獨立,曾統治伊朗、兩河流域,控制絲路西段一大半。司馬遷”史記”稱此王朝為“安息”。此王國通行多種文字、信仰不同宗教,王國前期(西元前3世紀-西元1世紀)受希臘文化影響較深,王國後期(西元 ),排斥希臘文化 希臘化時代特色與意義: 科學:歐基里德的幾何學、阿基米德的立體學和浮體力學 天文學:伊拉托西尼斯算出地球圓周長度、亞里斯塔克提出太陽為宇宙中心說 哲學:斯多噶學派→芝諾所創,主張抑制慾望和物質追求,對日後羅馬人有很大的影響。 伊比鳩魯學派→伊比鳩魯所創,主張人生以求樂避苦為主 其他:希臘化世界行中央集權體制。不再著重公共事務,較“務實”。藝術風格傾向寫實、美麗與誇張

7 西元前753年-西元286年 羅馬王政、共和、帝國 羅馬王政時期(西元前 ):羅馬城建於西元前573年,實際政權一直握在伊特拉士坎人手中,直到西元前509年遭羅馬人推翻 羅馬共和時期(西元前509-27): 起源:印歐民族的羅馬人於西元前509年推翻王政,獨立自主進入共和時期 政治體制:具有互相制衡的特色 執政官:由公民大會選出兩位,取代國王為最高統治者,掌管行政,任期一年,期滿進入元老院 公民大會:由全體公民組成,負責選出兩位執政官與兩位監察官,也有審查法案的權力 元老院:由各氏族的貴族組成,為監督和諮詢的機構 護民官:由平民部族大會選出,有權否決不合法的行政命令、不公平判決、不合理的法規 公民參政:平民地位提升 平民可選出護民官保護自己權力 平民取得與貴族通婚之權,重要官職也開放給平民及”兩位執政官必須有一出自平民” “十二表法”為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使法律有客觀標準,奠定法治的基礎 對外征戰:西元前三世紀,羅馬已征服義大利半島,以及與迦太基經歷三次布匿克戰爭(西元前 ),最後控制地中海西部。隨後羅馬開始向東擴張,佔領希臘半島、小亞細亞等,地中海成為羅馬的內海。共和末期逐步佔領高盧、不列顛、埃及、敘利亞等 征戰成功原因:共和體制完備,軍事訓練嚴格、戰鬥力強。貴族經常透過立法釋放權力給平民以攏絡民心為其效力 共和危機: 政治方面:公民大會因戰爭頻仍不易召開,元老院因而擴權,主導政權,共和體制制衡遭破壞 軍人干政:軍事將領破壞法規內戰不斷 經濟方面:農地因戰爭缺乏人力耕種而荒廢,導致糧食減產,擴大貧富差距 改革:格拉古兄弟先後從事改革,先後被選為保民官,執政時未縮小貧富差距而提出改革,卻遭保守派反對最後遭暗殺。凱撒掌權時(西元前48-44)也進行多項改革,如修訂稅收。但因個人權力過於集中違背共和精神而遇刺身亡 文學與史學:受希臘文化影響。伊尼斯以荷馬自居,被稱“拉丁文學之父”。伽圖撰寫“源”,為一通史,被稱為“羅馬史學之父”。波力阿比以希臘文撰寫“歷史”。凱撒的的“高盧戰記”描述高盧和日耳曼人的生活狀況,為研究西歐早期歷史的重要資料。西塞羅綜合斯多噶學派和伊比鳩魯學派思想 羅馬帝國時期(西元前27年-西元286年): 起源:屋大維安定凱撒之後的政局以恢復共和、重建羅馬為號召,表面上維護共和精神、保留元老院與公民大會,實際上卻身兼”執政官”、”護民官”、”軍事統帥”、”大祭司”、”第一公民”等要職。西元前27年元老院推崇他為“奧古斯都”,進入帝國時代 羅馬和平(西元96-180):為羅馬黃金時代,五賢君時期,勵精圖治,繼續向外擴張,疆域橫跨歐亞非,政治穩定、貨幣統一、交通便利、貿易發達、使用同語言(西部拉丁文、東部希臘文)、都市生活繁華。奧理略是哲學皇帝,著有“沉思錄”,內容充滿思多噶學派思想 文學:維吉爾的史詩和牧歌享有極高榮譽。李維著有”羅馬史”,為通史形式。塔西陀著有“日耳曼誌”及“編年史” 衰亡:自奧理略皇帝後,軍人專權,戰爭頻繁。戴克里先實行東西分治,後君士坦丁成為西部皇帝

8 西元 年 西羅馬帝國 起源:自奧理略皇帝後,軍人專權,戰爭頻繁。戴克里先實行東西分治 政權:西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遷都拜占庭後重新統一羅馬,但在狄奧多西一世後又一分為二 經濟:通貨膨脹持續擴大,導致經濟發展遲緩、工業及資金紛紛移出 宗教:在狄奧多西一世在位期間,訂定基督教為國教 基督教: 教義:承襲猶太教再加以創新。耶和華為世界唯一的神,耶穌為神之子。保羅為基督教立下神學基礎,宣揚神愛世人,使其提升為世界性信仰 經典:聖經(猶太教的經典“舊約”和耶穌在世時的行跡“新約”) 發展: 遭迫害:堅持一神信仰,關注永生而不關心現世,引起政府反感,宣揚天國將臨的較易讓人懷疑有推翻羅馬帝國的企圖 成為國教:西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詔書”,賦予基督教合法地位(象徵基督徒邁向自由之時),開啟以政領教的首例。狄奧多西一世於西元380年獨尊基督教為國教 教會:長老負責教務,二世紀後發展出以主教為首的地方組織,由教徒選舉主教來執掌教務 衰亡:日耳曼人於西元476年攻陷羅馬城,西羅馬帝國滅亡 滅亡後日耳曼民族的分布: 盎格魯薩克遜人:建盎格魯薩克遜王國(今英國) 西哥德人:建西哥德王國(今西班牙) 東哥德人:建東哥德王國(今義大利) 汪達爾人:建汪達爾王國(今北非)

9 西元 年 法蘭克王國 梅羅文王朝: 起源:西元476年日耳曼人滅掉西羅馬帝國,其中一支原住在萊茵河東岸的法蘭克人由克洛維領軍進入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開啟梅羅文王朝( ) 發展:克洛維過世後,地方貴族勢力日漸增強 經濟:從西羅馬帝國末期到8世紀,西歐和地中海仍維持部份貿易。但穆斯林興起後,迅速征服地中海東、西、南,從此西歐走向封閉的莊園社會(以物易物) 宗教:聖派翠克宣揚基督教,說明”三位一體(聖父、聖靈、聖子)” 修道院:聖本篤因不滿社會風氣墮落及為改革修道院的清規,自立新修道院,要求教士須守貧、守貞、服從及做苦工(種植葡萄、抄寫書籍)。其抄寫之書籍成為日後文藝復興的寶貴資源 加洛林王朝: 起源:8世紀初梅羅文王朝王權旁落,宮相主控朝廷權力。732年穆斯林進攻法國南部,當時宮相鐵鎚查理率軍南下,贏得勝利,贏得“鐵鎚”尊稱,使宮相的權威在國王之上。其兒子矮子丕平繼任宮相且有意篡位,後獲得教皇認可成立加洛林王朝( ) 建立教皇國:8世紀中,倫巴人威脅羅馬,教皇向丕平求援,丕平率軍擊敗倫巴人,後將這些城市(義大利中部)全歸教皇所有,歷史上公認“756年為教皇國的開端” 丕平的奉獻v.s.丕平的歸還:以國王的立場,丕平將土地奉獻給教會,稱為“丕平的奉獻”。以教會立場,丕平將教皇淪陷的土地物歸原主,稱為“丕平的歸還”。雙方認知不同,但因雙方有政教合作之必要未發生任何摩擦,這卻引爆了三百年後的政教衝突

10 西元 年 查理曼帝國 起源:西元799年教皇李奧三世因遭仇敵攻擊前往法蘭西避難。800年冬天,查理曼護送教皇返回羅馬。教皇為感謝查理曼護駕之功,因而為查理曼加冕,稱他為“羅馬人的皇帝”。但此舉卻造成東、西羅馬分裂對峙及日後政教衝突的另一禍根 查理曼:本名查理,丕平之子。在丕平過世後,他和弟弟平分王國,但在弟弟過世後將其土地併吞,統治法蘭克全境,稱作查理曼。查理曼屬於日耳曼民族的法蘭克人,卻以羅馬帝國的正統傳人自居,企圖重建大一統的霸業。在位期間征服萊茵河北部至丹麥邊界、遠征至東歐。 帝國的分裂:因查理曼並未規畫一套長治久安的制度,在他過世後傳至他的孫子,他們彼此相互爭戰。西元843年依”凡爾登條約”的協訂,帝國分裂為三,分別為東、中、西法蘭克王國。從此形成封建社會,地方貴族各自為政 封建制度:以土地所有權為基礎,將人與人之間聯繫在一起的政治和社會結構。上自國王、公爵、伯爵、子爵、男爵到基層的騎士。各領主和其附庸之間關係相當複雜 莊園社會:在莊園裡,莊主是貴族,他的城堡裡有管家和傭人,城外的農民住所相當簡陋,平時忙著耕作,可以向莊主借用工具,並享有被保護的權利,但他們每星期必須為莊主義務服役數天,如遇緊急情況還須參與防禦工作。耕作顧及土壤的養分,田地必須輪流休耕,有些地方採三田制度(分春耕、秋耕、休耕),有些採二田制度(分耕種和休耕)

11 西元 年 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 起源:又稱“拜占庭帝國”。西元286年羅馬帝國分為東、西羅馬帝國。後君士坦丁大帝完成統一後選擇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作為首都。實際建國時間各有不同觀點,也有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羅馬)、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紀(希臘化開始)、8世紀(希臘畫完成) 語言:西元620年前,官方使用拉丁語。西元620年後,官方使用希臘語 查士丁尼: 查士丁尼大帝於西元527年登基,先後攻滅汪達爾、東哥德、西哥德王國,國力達到最強盛 西元529年編撰”查士丁尼法典”,反映了”君權神授”的觀念 西元1054年後讓”希臘正教”正統化,為了“以政領教”,完成聖索菲亞大教堂 在他的文化政策下,殘留的雅典古典派學校被關閉,使古希臘學者流亡到波斯 宗教分裂:羅馬帝國東、西分治後因政治文化的衝突,兩方基督教信仰與教會也逐漸產生差異。1054年東、西教會正式分裂,西方信仰羅馬公教(天主教)、東方信仰希臘正教 希臘正教:耶穌不等同上帝、強調聖經的權威、政教合一、希臘語 羅馬公教:耶穌具神性、視教宗裁決為教義最終解釋、政教分離、拉丁文 藝術、文化: 用於建築的“鑲嵌畫”,題材多取自於宗教故事以彰顯基督教義,為其文化成就 希臘正教北傳,對俄羅斯、東歐文化影響深遠,後形成東正教 十字軍東征: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對抗 成因:賽爾柱土耳其人於11世紀掌控阿拔斯王朝,積極擴張,威脅東羅馬帝國,後來攻擊小亞細亞,逼近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皇帝向羅馬教宗烏爾班二世求援,引發十字軍東征 經過:11世紀到13世紀共發起八次十字軍東征。第一次( )收復耶路撒冷。第四次( )因受威尼斯商人利誘攻打君士坦丁堡 影響:迫使歐洲人轉向海上另謀出路、喝止伊斯蘭教勢力西進、更有利中央王權的伸張、加速歐洲商業復甦 衰亡:1453年亡於鄂圖曼土耳其人及穆罕默德二世,結束歐洲史上歷時最長的帝國

12 西元 年 薩珊帝國 統治:薩珊帝國為最後一個前伊斯蘭時期的波斯帝國,統治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的末期 穆罕默德:穆罕默德生於麥加。610年受唯一真神阿拉“天啟”創立伊斯蘭教,其信徒稱為穆斯林。622年逃亡麥地那,稱為”聖遷”。630年反攻麥加。最後統一阿拉伯半島 伊斯蘭教(回教): 教義:主張破除偶像,信仰唯一真神阿拉。禁食豬肉、飲酒。穆斯林每日須朝麥加祈禱五次。一生盡可能至麥加朝聖一次 經典:可蘭經 特質:信仰觀點簡明、教義淺顯,無教士階級,倫理道德性強,重視行為實踐,要求信仰與生活合一,政教合一為基本體制 衰亡:因哈里發(阿拉伯最高統治者)繼承問題導致內戰

13 西元 年 阿拉伯帝國 奧米亞王朝( ): 起源:因哈里發繼承問題,什葉派與索尼派主張不同導致內戰,最後由索尼派的奧米亞取得勝利建立奧米亞王朝,定都大馬士革 什葉派:只有穆罕默德家族才能繼承,主張世襲。可蘭經為唯一權威 索尼派:主張選舉。可蘭經外還有其他可信的教義 拓展:勢力向東擴展到印度河流域,往西征服北非、西班牙,732年越過庇里牛斯山攻打法國南部,直到鐵鎚查理抵抗才退回 阿拔斯王朝(又稱”黑衣大食”。 ): 起源:什葉派領袖阿拔斯推翻奧米亞王朝,遷都巴格達,成立阿拔斯王朝。但西班牙半島還是受奧米亞王朝(又稱“白衣大食”)的統治 文化: 文學:天方夜譚以及其他翻譯作品 數學:發展“零”的觀念,把印度數字改良成阿拉伯數字 天文:設立天文台,貝隆尼編寫天文學百科全書 神學:以希臘哲學詮釋伊斯蘭教義 藝術:受拜占庭及波斯影響,如圓頂、列柱、華麗細緻的裝飾、繁複的幾何圖形 貿易:路上最遠至中國宋朝西北部及非洲中部,海上則主宰印度洋地區。發明支票、提貨單、信用狀及成立股份有限公司 衰亡:11世紀被塞爾柱土耳其掌控 法提馬王朝(又稱“綠衣大食”。 ): 起源:北非穆斯林於開羅所建

14 佛教、印度教發展 佛教: 印度地區: 發展:孔雀王朝、貴霜王朝是佛教黃金時代 笈多王朝( ):在貴霜王朝衰亂後,婆羅門教重新興起,通稱為印度教,與佛教、耆那教共存。西元320年,北印度恢復統一建立笈多王朝,佛教進行改革,以梵文為傳播語言,並引入印度教哲學解釋佛法。5世紀中葉後,王朝日漸衰亡,又再度小國林立 戎日王朝( ):哈撒為北印度最具權威統治者,他著有”龍喜記”等梵文作品。西元7世紀末到8世紀初穆斯林入侵,梵文的經典被譯為波斯文和阿拉伯文 中國地區: 發展:貴霜王朝時期,犍陀羅地區許多僧侶及信徒延絲路將佛教帶入中國(西漢末年)。東漢末年到南北朝期間發展成形。南北朝及唐朝統治者都支持佛教 佛教中國化:唐朝時,佛教趨於本土化,其教義與中國思想互通,如禪宗包含道家思想、淨土宗有儒學內涵。宋代理學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吸收佛、道精隨。 西藏(吐蕃)地區: 發展:松贊幹布與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公主聯姻,兩地的佛教因而傳入。從尼泊爾引入“大乘佛教”通稱“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政教合一,有著強烈的神祕色彩。吐蕃王朝分裂後,藏傳佛教也分數派。直到14世紀趨於統一 朝鮮地區: 發展:4世紀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盛局面。北方地的高句麗和中國接壤,佛教開始流傳,之後擴及百濟和新羅 日本地區: 發展:6世紀中葉佛教由朝鮮傳入日本,鑑真和尚為日本律宗的始祖。平安時代( )神道與佛教逐漸融合,佛教的淨土宗受到歡迎 斯里蘭卡: 發展:孔雀王朝阿育王提倡佛教時,小乘佛教傳入。4世紀初因佛教聖物佛牙傳入,提升斯里蘭卡在佛教世界的地位,並將小乘佛教傳向東南亞 東南亞地區: 發展:原先接受大乘佛教,10世紀後轉為小乘佛教。目前以中南半島為主

15 印度教: 發展:婆羅門教於2世紀後再度復興,融合佛教與耆那教的部分教義,以及印度民間信仰,改稱“印度教”。承認階級制度、相信輪迴、推崇苦行。制定摩奴法典,強調個人是依前世的“業”而降生在特定階級,此為種姓制度基礎。8世紀後伊斯蘭教勢力進入印度,佛教和耆那教幾乎在印度絕跡,只有印度教還屹立不搖,至今成為印度地區主要信仰 傳播: 東南亞:在小乘佛教傳入前,印度教為此地最大外來宗教,柬埔寨的”吳哥文化”即為印度教和佛教文化的融合 尼泊爾:印度教為國教,且實施種姓制度 斯里蘭卡:北部信仰印度教,南部信仰佛教

16 西元 年 中、東、西法蘭克王國 中法蘭克王國( ): 起源:西元843年依”凡爾登條約”而分出 衰亡:西元870年被東、西法蘭克瓜分 西法蘭克王國( ): 起源:西元843年依”凡爾登條約”,禿頭查理建立君主制的西法蘭克王國 發展:西元870年瓜分中法蘭克王國 衰亡:西元987年卡洛林王朝沒有繼承人。神職人員推舉卡佩家族繼承,從此改叫法蘭西王國 東法蘭克王國( ): 起源:西元843年依”凡爾登條約”,路易建立君主制的東法蘭克王國 衰亡:路易一世死後,西元962年,其子奧托繼位,教宗約翰十二世為他加冕,成為「羅馬帝國的皇帝」,後世的史學家稱奧托為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者

17 西元 年 法蘭西王國 卡佩王朝( ): 政權: 腓力四世打擊境內天主教“寺院武士”,且因與教皇鮑尼法斯發生激烈衝突,於1302年召開“三級會議”,邀請中產階級參加,會議中通過逮捕教皇的敕令。 華洛亞王朝( ): 腓力六世即位,但英王愛德華三世自稱是法國王位合法繼承人,所以率兵攻打法國,引發英法百年戰爭 英法百年戰爭( ): 經過:起初法國貴族騎兵敵不過英國新式步兵而節節敗退,後來法國有“貞德”的激勵以及使用火炮,最後成功驅逐英王勢力 影響:使英、法兩國逐漸蛻變成民族國家 波旁王朝( ): 因陷入王位爭奪戰,導致政局紛亂。直到亨利四世取得勝利,建立波旁王朝,改信天主教,並於1589年頒布“南特詔書”,保障新教徒有信仰自由。 路易十四王權達到頂峰。藉由三十年宗教戰爭勝利,趁機擴充領土。成立”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從事海上殖民。成立科學研究院。廢除“南特詔書”。晚年發動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使財政更加困窘,導致法國走向革命

18 西元 年 英格蘭王國 王權: 1066年發生王權繼承戰爭。法國諾曼第的威廉公爵以血親為由入主英格蘭,經過激戰後即位。 威廉的外孫亨利二世繼位時,他擁有的土地是1/2的法國,後來擴大巡迴法官的職責,削減貴族的司法權。後來形成法院陪審團的制度。因擴充王權而與坎特伯里大主教發生衝突 約翰(亨利二世之子)不斷對法作戰,封地盡失,還與教皇發生衝突,更因增加稅收而招致貴族反抗,被迫於1215年簽訂“大憲章” 亨利三世也因財政問題,於1258年簽訂“牛津條款”及1244年召開國會。中產階級地位提升 愛德華一世為與教皇對抗,召開“模範國會”,中產階級成為必然的會員 都鐸王朝: 英法百年戰爭後因爭奪王位發生“玫瑰戰爭”( )。後來亨利七世即位,建立都鐸王朝,逐步伸張王權。亨利八世與伊麗莎白一世皆與中產階級合作,發展海外勢力,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斯圖雅特王朝: 詹姆士一世建立斯圖雅特王朝,主張君權神授,引發國會不滿。信仰天主教,壓迫清教徒,使其轉而移民至美洲 清教徒革命:查理一世迫害清教徒,導致雙方發生衝突,1640年爆發清教徒革命,查理一世遭處死,改由清教徒克倫威爾執政 光榮革命:克倫威爾死後,詹姆士二是想推行專制並恢復天主教。國會忍無可忍,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詹姆士二世被迫逃亡,由威廉三世即位 權利法案:1689年國會通過“權利法案”,從此建立君主立憲體制,國會與國王共享政權 漢諾威王朝: 喬治一世開啟漢諾威王朝。到了喬治三世出現了首相及內閣體制,至此英國已擺脫專制王權,奠定現代民主國家基礎

19 西元 年 神聖羅馬帝國 起源:西元962年鄂圖一世因教皇加冕,正式建立神聖羅馬帝國 王權: 鄂圖一世受教皇加冕,日後爭奪基督教世界領導權 亨利四世與教皇格列格里七世衝突(俗人授職衝突) 腓特烈一世先後征服波蘭、波希米亞和匈牙利,並率軍南下義大利與教皇爭奪領導權。也曾參加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但在過河中不幸溺死 其後因政教衝突而導致與教皇國兩敗俱傷 商業:自治城市與中產階級以及行會出現 衰亡:

20 14-17世紀 文藝復興 地點:起源於義大利 成因:商業復興、都市興起、商人有錢支持文藝 精神:人文主義 內容: 1.方言文學:仿希臘哲學家討論美學與倫理學、攻擊教會、注重現世。作家:但丁(神曲)、佩脫拉克(歌集)、薄茄丘(十日談) 2.藝術:超越宗教主題、重視“人物”表現。注重和諧與均稱,藉由透視法與明暗對比法讓作品呈現真實立體感。代表:達文西(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審判)、拉斐爾(雅典學院) 影響:宗教革命、科學革命 北區文藝復興(15世紀中葉後): 精神:基督教人文主義 代表:伊拉斯莫斯(愚人頌)、摩爾(烏托邦) 其他:14世紀的黑死病因鼠疫肆虐使人口銳減造成勞動力缺乏、對宗教的信心動搖

21 15-17世紀 地理大發現 地理大發現又稱探索時代或大航海時代 動機:鄂圖曼土耳其人威脅陸上交通、歐洲對東方產品的需求 成功原因:天文地理知識及造船技術進步 中國:明成祖宣宗時,派遣鄭和7次下西洋,其目的是為了找惠帝及宣揚國威。最遠曾到非洲東岸 西班牙:1492年哥倫布在王室支持下向西航行,發現美洲新大陸,並展開對中南美洲的殖民。1522年麥哲倫完成繞行地球一周航行,使西班牙勢力擴及亞洲 葡萄牙:亨利王子設立航海學校。1488年狄亞士到達非洲南端,取名好望角。1498年達伽馬繞過好望角,航向印度。16世紀於印度設立“東印度總督”,並在亞洲、非洲、南美洲設立殖民地 荷蘭:16世紀在爪哇的巴達維亞設立“荷蘭東印度公司”作為貿易據點。又在印度和印尼的“香料群島”建立殖民地。17世紀荷蘭西印度公司向西奪取西班牙人的據點,在北美建立殖民地 英國:殖民勢力進入印度、北美洲和西印度群島,逐漸取代西班牙、葡萄牙及荷蘭的海上勢力 其他:西、葡兩國因海上爭議不斷,1494年教皇畫出“教皇子午線”來規範勢力範圍

22 16-17世紀 宗教改革 成因:教士行為腐化、教義僵化 導火線:因教會販賣“贖罪券” 胡斯的犧牲:引發波希米亞的民族意識,導致戰爭,最後被處死 文化:方言寫作的興起與”印刷術”的推廣 新教:通稱基督教,分為三個派別 路德教派:1517年馬丁路德提出,提倡”因信稱義”,認為虔誠信仰即可獲得救贖,強調“聖經”是唯一的權威。但因此言論完全否定教會組織,最後遭教宗逐出教會 喀爾文教派:喀爾文提出,強調“預定論”,主張人是否獲得救贖是神先預定的,所以人們要努力工作,視自己為上帝的選民,以縣市的成就榮耀上帝。此教派受到西歐等工商業繁榮地區(荷蘭、瑞士),在法國稱為“休京諾派”,在蘇格蘭稱為“長老會”(清教徒) 英國國教派:都鐸王朝的亨利八世因離婚問題與羅馬教廷決裂,創立英國國教派。其教義和天主教一樣,主要是立法讓英王成為英國教會的領袖。16世紀後期英國出現“清教徒”,要求淨化教會 天主教的改革:對教會內的腐化,推動一系列的革新 教廷的改革:教皇保祿三世整頓教會財政,恢復”異端裁判法庭”,頒布“禁書目錄” 耶穌會:由羅耀拉創立,從事靈修與傳教,提倡教育,以豐富的學養和良好的人品著稱。傳教足跡遍及亞洲、非洲、美洲 宗教戰爭: 日耳曼地區:1555年簽訂“奧古斯堡合約”才正式承認路德教派 法國地區:喀俺文教派與天主教紛爭爆發內戰,直到亨利四世即位,頒布”南特詔書”才化解對立 三十年宗教戰爭( ):原本是日耳曼邦國的內戰,後演變為國際戰爭。後來簽訂“西發里亞和約”促進新教合法化及歐洲各國的獨立性。神聖羅馬帝國受重創,加深日耳曼分裂。法國擊敗西班牙成為歐洲首要強權。此戰爭為西方最後一次宗教大戰,歐洲各國開始在宗教方面採取寬容政策 宗教改革的影響:否定教會與教士權威、以方言翻譯聖經、喀爾文教派助長資本主義盛行、路德教派有助於勞動倫理的推廣、有助於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挑起宗教狂熱與迫害戰爭 近代國際關係發展:外交制度發展、國際法出現(1625年,荷蘭人格勞秀斯發表“戰爭與和平法”,目的在維持正常的國際秩序,調整國際關係)

23 16-17世紀 科學革命 背景:文藝復興培養質疑與探討精神,不再迷信過去權威。印刷術使書籍快速流通,助長知識交流。精密儀器的製造技術進步,可提供精良的科學研究工具 天文學的革命: 革命前的宇宙觀:以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和托勒密的天文學為基礎,主張地球為宇宙中心說 哥白尼:提出太陽中心說,但此說法與教會相衝突 克卜勒:以數學方式證明哥白尼理論,發現行星繞日軌道是橢圓而非正圓 伽利略:以改良的天文望遠鏡觀察天體,證實並支持哥白尼的學說,遭羅馬教會迫害 牛頓:為集大成者,結合數學、物理學、天文學的研究,提出“運動定律”與“萬有引力”的理論。為機械式的宇宙觀 影響: 科學方法: 培根:提出”歸納法”。強調實作在理論建構之前 笛卡兒:提出“演繹法”,主張知識由理性推演而得,對其探討的問題持懷疑態度,再以理性從本質思考 藝術: 林布蘭重視觀察實物,“觀看”即是科學方法也是藝術門徑,以透視法完成畫作“特爾普醫生的解剖課” 科學研究組織: 英國“皇家學會”、法國“法蘭西科學院” 其他:帶來新的宇宙觀、知識觀與人生觀,視宇宙有其規律與秩序,可藉由人的理性來探知,思想家也藉理性方法來了解人生和自然,為啟蒙運動的原動力

24 18世紀 啟蒙運動 意義:以理性之光照亮大眾,使自我覺醒,使人能以理性判斷是非 特徵:強調理性主義,主張自然、反宗教迷信、有樂觀精神 展現:狄羅德著“百科全書”呈現啟蒙學者的理念 自然神論:以理性原則重整教義,提倡自然宗教,如伏爾泰批判宗教迫害和政府專制 進步史觀:啟蒙學者視過去為開發不足時期,相信理性發揚,抱持進步觀念 政治思想:批判獨裁專政,反對不合理政治結構。洛克”政府論”(主張人有生命、財產、自由的自然權利,強調政府權力出於人民)。孟德斯鳩”法的精神”(提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以防專政)。盧梭”社會契約論”(強調政府是基於公眾的協定) 社會科學:以科學觀點研究社會。亞當斯密”國富論”(主張自由經濟)。馬爾薩斯“人口論”(提出人口數量增減的科學定律) 傳播:源於法國,後擴及西歐地區及美國 沙龍:由貴族名媛主持,為重要社交場所,上流人士與文人學者聚集談辯 學院與學會:研究科學、出版刊物、傳播知識 影響:影響18世紀“開明專制”的出現,如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俄國的凱薩琳大帝。有助於思想解放與社會改造,使人類可運用理性促使社會進步,對抗專制君主,影響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

25 18世紀 工業革命 原因:資金充足、資源豐富、勞力充足、市場擴大、技術進步、交通便利、保障工商 過程: 紡織業(為英國工業革命的縮影):1733年發明“飛梭”增加織布機的效能,又有新紡紗機的研發,“動力織布機”也因應而生 煤鐵礦冶:以煤煉鐵是工業革命新技術,煤礦開採開始使用機械鑿井、蒸汽機抽水,使英國產鐵量及煤產量大增 動力機械:瓦特改良蒸汽機,製鐵技術改良更有助於機械工具製作與改善 交通運輸:蒸汽機運用在船上而有汽船的出現,以及蒸汽火車頭的發明促成鐵路的出現 影響: 正面:機器生產物品使商品數量加倍。生活條件改善,死亡率下降。促成工業資本主義形成。文化生活走向大眾化、休閒化與通俗化 負面:勞資關係緊張。貧富不均。女性勞工勞資偏低且無保障

26 其他地區 日本: 幕府時代( ):平安時代末期,天皇勢力旁落,形成封建割據。12世紀末,源賴朝建立鐮倉幕府( )。14世紀時足利義滿建立室町幕府( ) 戰國時代( ):室町幕府無法控制地方諸侯,1467年日本爆發大戰亂,進入戰國時代。1573年,織田信長推翻室町幕府,開啟統一大業,後由豐臣秀吉繼承其遺業,1590年統一全國。豐臣秀吉對內重新分封諸侯,掌握稅收,統一貨幣度量衡,確定田賦稅額,將民兵分離,訂定身分與階級制度。對外二度侵略朝鮮,但因明神宗派兵支援而失敗,最後抑鬱而終 江戶幕府( ):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取得勝利,建立江戶幕府。建立中央集權的“慕藩體制”,厲行”士農分離”,立法約束諸侯與貴族,以穩固政權。1613年實施禁教(天主教),驅逐葡、西兩國。1635年鎖國政策 俄羅斯: 基輔公國:9世紀尤斯拉夫民族所建立。政治上為一鬆散邦聯,信仰希臘正教。經濟上成為波羅的海地區與拜占庭世界、伊斯蘭世界間的貿易樞紐。13世紀中葉被蒙古帝國攻陷,建立欽察汗國,其後俄羅斯人在莫斯科公國的領導下,驅逐蒙古人,於1480年恢復獨立 莫斯科公國( ):為一政教合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專制政體逐步發展,沙皇統一全國軍權,並透過農奴制度穩定經濟。後來開始擴張領土,先併掉烏克蘭地區,後為尋求毛皮、黃金而佔領西伯利亞,向東進行開發。透過人民移居,給予農民土地,推動農業。因礦產開發,不少城鎮興起。還曾入侵中國黑龍江流域,與清朝因疆界問題爆發戰爭,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才解決疆界問題。17世紀彼得大帝在位期間,力主西化,建聖彼得堡為首都,國力向西擴張,為跨越歐、亞的國家 土耳其: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13世紀,塞爾柱土耳其帝國因蒙古西征建立伊兒汗國而衰亡。14世紀鄂圖曼土耳其脫離伊兒汗國獨立。1453年滅掉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成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首都。到了16世紀成為跨越歐、亞、非的大帝國。鄂圖曼土耳其為中央集權、政教合一的帝國,信奉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等。清真寺為宗教、教育與社交活動中心。經濟以農業為主,但工商業也很發達。文學藝術壽東羅馬帝國與波斯影響。 蒙古: 帖木兒帝國:元朝被推翻後,蒙古人退居北方。14世紀中,帖木兒統一中亞,奪取察合臺汗國政權,隨後統一欽察汗國和伊兒汗國的部分地區,形成帖木兒帝國。信奉伊斯蘭教,在撒馬爾罕創立大學,取代巴格達成為伊斯蘭學術中心。 蒙兀兒帝國:帖木兒死後,其孫巴布爾向南入侵印度,1526年建立蒙兀兒王朝。巴布爾的孫子阿克拜被視為最英明的皇帝,將波斯的伊斯蘭文化融進印度文化中,發展印地語,並採取宗教寬容政策。17世紀中期為帝國全盛時期,提倡伊斯蘭教,以泰姬瑪哈陵為最著名建築。17世紀末期因內爭不斷,歐洲勢力得以進入印度

27 北美的發展

28 近代法國

29 近代德國

30 近代歐洲其他國家

31 近代亞洲

32 西元 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

33 西元 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

34 1945-至今 二戰後


Download ppt "世界史."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